综合素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素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范文1

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该同志在我院参加工作以来工作认真刻苦,工作积极,热情周到,业务水平优秀,爱岗敬业、乐于助人,服从整体安排,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为我院树立良好形象起榜样作用。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业务知识扎实,业务水平优秀,胜任岗位工作,对待所负责的后勤工作能进行有效指导,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工作认真刻苦,工作积极,热情周到,业务水平优秀,爱岗敬业、乐于助人,服从整体安排,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为我院树立良好形象起榜样作用。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人品端正、做事踏实、行为规范、与其他同事相处融洽,工作认真刻苦,工作积极,热情周到,业务水平优秀,爱岗敬业、乐于助人,服从整体安排,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为我院树立良好形象起榜样作用。

2020年12月3日

综合素质范文2

关键词:演唱者;综合素质

近年来举行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增加了一项对参赛者“综合文化素质”的考查。所谓考查就是由主持人提一些常识性问题,参赛歌手回答而已。结果他们回答得很不好。比如某歌手不知道“华尔街”是在哪个国家,另一位歌手不知道《南泥湾》的作者和演唱者是谁――这位歌手很不幸,郭兰英老师就在评委席上坐着呢。

事后,各大报刊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和评论。不少评论者痛感我国文艺工作者整体素质低下,并为此而表示“震惊”。对于这个问题,引发了笔者的许多思考。

笔者认为,和运动员要练好自己的项目一样,歌手要唱好自己的歌,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能把本职工作做好的人,“综合素质”都不会太差。相反,一个歌手即便把世界地理背得滚瓜烂熟,如果演唱功夫不过硬也是白搭。在很多时候,比“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业务素质”。

当然,我们也绝不能以此为理由来淡化人的其他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对人的要求出现了不少新的变革趋势。观其核心,都是围绕着关于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素质一词有狭义和广义的概念。从广义上来理解,演唱者“综合素质”的定义就成了:演唱者的歌唱质量或演唱者歌唱能力的总体水平。这个定义的内涵包含着演唱者的先天遗传生理素质,也包括演唱者后天习得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知识素质(素养);而在外延上,它即包括单一的知识结构素质,也包括整体的知识结构素质。

素质的形成是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加工、塑造,也是社会文化素质在个体人的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因而所呈现出的是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格模式。这种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格模式互为关系,构成了人的素质的“综合模仿形式”。我们将这种“人的素质的综合模仿形式”简称为“综合素质模式”。

“综合素质模式”是以综合素质的构成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是一种有目的地运用文化手段来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素质)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素质本身就具有了“综合素质”的基本特征和属性。从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意义上说,就是根据社会化的规定对人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的开发,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新的社会化的要求。

人的综合素质根据其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就构成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具有立体型多层次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再从人的社会化能力的表现关系来看,它又包含了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次。

演唱者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专业化的职业特征。它的基本定义是:从事声乐表演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有目的的运用专业化的技术手段,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以及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声情并茂地揭示人类社会的精神内涵,促进人类社会美感价值的自我实现。这一概念的产生是本着以下三个基本点提出的:

1.演唱者职业化的专业技术要求

演唱者职业化的专业技术要求是作为演唱者首先重视的问题。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科学而严格的专业训练是从事声乐演唱者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职业就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而职业化则是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念、科学的要求来从事自己的这种职业。这种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念、科学的要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属性,这种属性就是专业化的技术(如呼吸、声乐技巧、艺术表现等)。一个演唱者如果没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就很难产生出良好的声音状态,因此,也很难实现完美无缺地塑造一种声音形象,传达一种美感认识。

职业化专业技术要求是演唱者对声音听辨力和记忆力的潜在发挥。歌唱者是否能够准确、完整地把握音高、节奏、音色、旋律等,是对一个职业化专业歌唱者的基本要求。而这种要求最终的体现是在歌唱者对一种声音所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比较力、鉴别力方面,也是是否具备职业化要求的具体表现,因为,演唱者敏锐的感受力、比较力、鉴别力可以给自己带来精确的技术识别力和艺术理解力,因而,才能获得正确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良好的音乐形象,给听众以完美的艺术渲染。沈湘教授所说的:“如何对声音做出正确的鉴别,办法很简单,两个字:多听。”沈湘先生的这一认识,实际是一种对经验的积累。事实上沈湘强调的“多听”,是他对声音记忆力的认识有着自己的看法,也是他对鉴别能力高度重视的结果。因此,他认为重复将那些国内外优秀歌唱家的声音牢牢的记住,再经过职业化的判断力的分析鉴别,将其精华融化在自己的艺术血液里,这样才能将正确的概念融入自己的演唱之中,最终实现对声乐作品的完美表达。

2.演唱者职业化的生理心理要求

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职业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心理效应要求,这种要求是建立在这一职业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之上的。作为声乐艺术表演的演唱者,就职业本身而言就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要求。这种要求是;一是演唱者必须能够正确全面地运用、调动和支配自身的各种器官,使其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发声系统器”,并将其所发的声音转化为清晰自如、优美自然的音乐声音语言,实现表达音乐作品真实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外延,再现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使艺术行为在情景交融的过程中抒发内心世界感受到的精神激励和情感启迪,从而实现唤起听众的心灵共鸣,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这是构建演唱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二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从事舞台表演艺术的演唱者而言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众所周知,舞台上所要表现的一切艺术形式能否被广大观众所接受,不但取决于表演者平时的积累及艺术修养,同时,也取决于表演者的现场发挥。

作为一个演唱者,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调解及演唱中的自我控制,就会在临场演唱时有效和正常地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而充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艺术思想。因而,解决表演时的心理困惑,消除演唱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就成为演唱者提高其表演能力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任务。如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平时又不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与培养,在舞台上面临广大观众时就可能出现不应有的惊慌,使自己的演唱技巧受到制约。

3.演唱者职业化的社会文化知识要求

强调加强演唱者的文化知识素质,是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社会性要求。我们知道,音乐中包含着有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物理、数学、逻辑等自然科学方面的众多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对演唱者的素质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音乐艺术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众多知识的集成品。如:声音现象的物理声学、情感表达对象的艺术美学、不同音乐形式表象的民俗学,等等。因此,强化演唱者的社会文化素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演唱者的艺术水准,使演唱者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完善创造优秀艺术作品的能力。从古今中外杰出歌唱家的成长过程来看,演唱者的“综合素质”,是从前人留下的文化精品中得到启发,受到熏染。就是弘扬人类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使它在提高演唱者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作用,对演唱者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2]柳宁.演唱者与角色的双向选择性[J]. 大舞台,2010,(11)

综合素质范文3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

开心的暑假结束了,我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心仪很久的学校-**中学,想一想将要在充满文化氛围和青春气息的校园里谱写我学生生涯新的篇章,我心潮澎湃!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很快就结束了,回忆过往,觉得收获满满!

在高1810班这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集体里,我进步很快,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初中少年,慢慢长大、慢慢转变,表现得越来越勤劳、乐于助人,越来越勤奋、成绩进步,越来越积极、活泼开朗。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能很好的遵守校纪校规,课余活泼热情,经常主动营造班级紧张并活跃的学习氛围,被同学和老师所喜爱。我认真学习,虽然成绩只是中游,但我一直努力想成为优秀生,经过不懈努力由于成绩进步幅度大,我被评为学校“常规积极分子”。我参加学校的流行音乐社,课余参与并组织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由于艺术表现力强,我被学校选拔为校园剧演员,经过海选初赛、层层淘汰,我参演的校园剧《**》代表学校参加了**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最终被组织单位省教育厅评为省一等奖。我热爱体育锻炼,喜欢足球、篮球等运动,参加学校运动会,代表班级取得了4*100米冠军,并最终为班级获得年级总分第一名贡献了力量,参加学校足球社,课余经常参加并组织比赛,既锻炼身体也交流感情,丰富了同学们课余活动。

虽然收获很大,进步不小,但我依然还有许多待进步的地方,我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加注重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新的学期,取得全面进步!

综合素质范文4

关于综合素质教育与高等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开展过有意义的研讨,我们侧重探讨综合素质与艺术素质之间的关系。

第一,艺术素质不能替代综合素质,艺术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应当说,今天在校艺术专业大学生,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等方面比较出色。为数不少的学生自幼接受艺术教育,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但也正是这种近乎于“职业训练”的教育,以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忽视文化课程学习,使许多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形成了强烈反差――艺术技能上可能高人一筹,而文化水准却极为贫乏。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让孩子学习艺术的初衷并不是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是因为孩子文化课太差,只能报考艺术院校――仿佛学习艺术可以不需要文化知识。当然,除了这些表层原因之外,还有诸如体制因素、专业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但无论什么样的制约因素,有一点是非常简单的道理,这就是并不是什么歌都会唱、会演奏某种乐器就是艺术家,艺术院校也完成了教育使命。也就是说,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既要教育学生掌握艺术实践、技术等层面的技能、技巧、技术,还应侧重提高其文化素养,并通过提升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包括艺术素质)得到提高。我们必须告诉受教育者:“社会不需要没有文化的艺术家,没有文化成为不了艺术家;没有文化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艺术教育中,技巧、技能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应简化为技能、技巧的传授。

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学术界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是,当艺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时,高等艺术教育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综合素质教育。从另一个角度上认识,在艺术教育中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回应。同时,我们应当在艺术教育重一以贯之重视文化和综合素质的教育。许多事例告诉我们,艺术竞争的实力绝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艺术技能、技巧,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是最终决定因素。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需要精通某一艺术门类的技巧,而且社会更需要具有综合艺术修养、精湛人文知识的人才。

第二,“匠”和“师”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将产生最有意义的启迪。我们也许没有充分的理由强调,高等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艺术大师。但如果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各类人才不具备,或缺乏艺术大师的修养、素质、风范、品格,无疑也是一种失败。即使我们不应期待我们的受教育者都成为艺术大师,至少也应用艺术家、艺术大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我们的受教育者。一个人人都能够接受的道理是,即使我们的受教育者不能百分之百地成为艺术家、艺术大师,我们也不希望他们成为胸无点墨的“艺术工匠”。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应试教育。而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还应通过素质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教育界有识之士不止一次地声称,时下许多中国艺术院校的学生“匠”气十足,“师”气太少。我们认为,此类批评不无道理。艺术家、艺术大师之所以被称其为“家”和“师”,不仅仅是他们艺术上的杰出和独到的成就,也在于他们的文化修养深厚;“匠”和“师”之间的鸿沟,并非“身怀绝技”所能弭合的。任何人都不能期待,连安塞腰鼓和花鼓灯的流传地都说不清楚的歌手会成为艺术大师;也无法想象认为“海拔从地面的高度算起”的演员会成为艺术家。其实,类似问题根本不应与“家”和“师”联系在一起,因为这种属于常识性的知识,不仅是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不仅是艺术工作者、从业人员基础知识中的基础知识,而且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具备的常识。

关于“匠”与“师”之间的关系,颇能说明在高等艺术院校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探索,在于艺术家有自己对艺术的解读和理解,而实现这一目标,“家”和“师”的潜在优势、综合素质是任何出色的“工匠”都无法企及的。艺术和艺术上的成就,来源于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次感悟。而这些感悟一方面来自个人的自觉“修炼”,另一方面,则是教育的分内义务,尤其是对于在校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学校提供的机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自我“修炼”意识的增强。因此,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既取决于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自觉。

第三,关注艺术教育与做人的关系。综合素质涉及到的深层次内涵则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也就是说,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与高等教育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艺术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艺术对人们心灵的熏陶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故此,在高等艺术教育实践中,通过艺术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之其他学科更加突出。

无论是“匠”还是“师”,高等艺术教育和其他任何形式、等级的教育是一样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的培养。人的培养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素质理应成为核心内容。综合素质、文化素质对于高等艺术院校的受教育者来说,不仅包括提升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还包括提高思想修养。人们在批评艺术界许多有违道德现象时,常常指责当事人“艺德”太差,“素质太低”更是平常用语。我们不能把综合素质教育简单地归结为道德修养教育,但综合素质的必定包括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同时,综合素质、文化素质也决定了一个人思想修养水平的高低,进而决定着艺术造诣及发展方向。

人们在论及素质教育时,无不强调人文精神的塑造及培养。艺术本身是技术和人文的结晶。故此,艺术的学习与实践,既需要技术上的精湛,也需要人文素养的高深。在实践中,技术往往是有形的,而人文及其素养常常是无形的:技术可以是立竿见影的,而人文素养却难以立竿见影。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艺术大厦的建造,无疑应以人文素养为根基。有人把艺术教育的内容总结“技”、“文”、“道”三个字。我们认为,这种概括可谓一语中的,把艺术教育的技能、综合修养、做人三个大的内容进行了精当的总结。其中的“道”便包括了“做人之道”。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教书育人”双重任务,要求教育者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必须尽快实现单一角色的转变。

第四,注意潜移默化的培养。人的任何一种素质都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既需要教育和培养,也需要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熏陶。人们强调艺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需要积累。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实现主要依靠一种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涉及制度建设,在考试、考核时,既关注专业课成绩,也给予文化素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以相应的地位,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综合素质的地位。

高等艺术教育实践中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潜移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能既体现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也应全方位体现在进行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的教育方面。即使是专业教师,也不应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专业课教学上,而应注重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通过专业课教学渗透综合素质教育切实可行。必须更正或树立的观念应当是,即使是专业课教师,也应明白任何一门专业课都不可简单地视为“单一”的课堂教学,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注入综合素质培养。这不仅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艺术学科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分门别类的艺术学科教学,也不应简单地将这门学科简约为“纯粹”专业课。艺术本身的综合性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教学的综合性。教学的综合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提出新的要求。即在我们倡导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的同时,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养,改变时下“专家”的业务局限,让教师从声乐、器乐、美术等课程教师转变为“艺术教师”,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专业课教师关注专业教育、专业素养是必要的,但艺术与人文、艺术与个人综合素养之间的关系,必然决定着各门艺术教育对这些教育内容的依赖性。

综合素质范文5

一、 制约残疾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四方面因素

1.重经济补助,轻自我康复。残疾人由于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一部分家庭贫困拮据,他们所考虑的是当地政府、残联的经济补助。中国残联提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后,各地建立了康复员上门服务制度,一些残疾人提出:“我已经残疾了,还有什么康复希望,还是多给我们几块钱吧。”有的残疾人公开说:“康复服务有啥用,还是拿钱来好了。”弄得康复员哭笑不得。残疾人重经济补助,轻自我康复,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康复对改变残疾人命运的作用,说到底是素质问题。

2.重依赖政府,轻自强自立。社会保障机制的日趋完善为残疾人生活和医疗保障奠定了基础,但也导致部分残疾人对政府、对社会、对残联组织的依赖性越来越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政府、残联应该照顾、救助他,家庭的困难,残联应该包下来。把残疾证视为退休“劳保证”。有的人残疾程度较轻,完全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但不愿用双手养活自己,而是一天到晚要救挤,要补助,少数残疾人“惰性”越来越强。

3.重安于现状,轻自身创业。部分残疾人认为残疾是命运安排,认命色彩较浓。大多安于现状,满足饥有所食,冬有所暖的基本生活,缺乏创业激情。

4.重家庭生活,轻参与社会。有的残疾人被自卑意识所笼罩,缺乏自我人格尊严,缺少参与社会生活的勇气,认为低人一等,难与健全人竞争,不敢抛头露面。家庭生活舒适一点,经济状况改善一点,成了最大追求。他们很少参与社会生活,加上现行体制和用人制度不公正因素,广大残疾人被拒之公务员门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虽有残疾人,但有的人只是象征性的摆设,残疾人参政议政有些苍白无力。

二、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的四方面功夫

1.强化教育,增强自强意识。运用各种手段,加强3方面教育。一是加强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教育残疾人正确面对残疾,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二是加强人格尊严教育。要教育残疾人挺直腰板,克服自卑、消极、冷淡人生等负面情绪。对歧视残疾人利益的行为,要勇敢说“不”,坚定地维护合法权益。三要加强创业教育。教育残疾人克服依赖思想,通过双手养活自己。当前要特别消除残疾人在参于社会生活中,畏惧与健全人公平竞争的心态,打造出一片“艳阳天”。

2.分门别类,给残疾人强筋壮骨。要根据残疾人不同类别、程度、年龄、性格以及家庭状况,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提高素质。对重度残疾人,帮助解决康复和基本生活救助问题。对有康复希望的人员,由专家医生会诊,落实措施,安排人员,实施康复救助,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恢复和补偿功能,达到康复一人、幸福一家的目的;对精神和智力残疾人要加强管理和养护,积极创造条件,兴办工(娱)疗站所。组织开展有益于增强精神(智力)残疾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对残疾程度较轻的,培育他们增强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对文化水平较高,家庭状况较好的,要动员他们多出头露面,大范围、广幅度地参与社会活动,通过组织、社会、本人努力,使之成为残疾人队伍的中坚;对有固定工作的,用人单位要体现同工同酬,还要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残联、民政组织要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督查;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残疾人,以加强康复保健工作为主,其中对丧失劳动能力无依靠的对象应及时送入当地敬老院和市托养中心,确保生活有保障。

综合素质范文6

一、培养中学生乒乓球意识的重要意义

缺乏科学意识的人,不注意探求乒乓球运动的客观规律,往往机械地理解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片面地认为,谁流的汗水多,谁的技术进步就快。这种人尽管很苦练,但收获与所花劳动往往不成比例,甚至事与愿违。在教学与训练中,错误的意识会把人引入歧途。在五六十年代,非常重视技术动作的规范,于是用尺量、对镜照,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机械的模仿,甚至削足适履、本末倒置,把击球效果放到了第二位,追求标准的基本动作倒成了训练的最高目标,还美其名曰:“基本动作正确才能有发展!”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更何况是打乒乓球呢!

中学生属于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敏感、比较强的阶段。在技术练习中,一定要带着战术意识,否则难以练成在比赛中有实用价值的真技术。常听到一些教练员提到,学生开始进步挺快,但到了一定的水平后想再进步就难了。难在哪儿?其中的一个大难就是缺乏战术意识,不知道教育或引导队员带着战术意识去练技术。战术是运用技术的方法,反过来说,技术又是执行战术的手段。培养中学生乒乓球意识对学校和学生的重要性及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乒乓球运动。

2.发展学校乒乓球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3.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

4.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5.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能力。

6.加快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

二、培养中学生乒乓球意识的策略

1.树立科学、超前的理念。

2.分层次、分年龄段实施意识培养。

3.遵循乒乓球运动自身的客观规律。

4.不断地总结自己和他人的训练和比赛经验,不断地更新运动知识以及理念。

5.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6.加深乒乓球基本意识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判断意识、盯球意识、移动意识、探索合理击球点位置的意识、灵活运用和处理各种技术动作的意识、打、摩结合意识、调节意识等。

7.加强乒乓球理论与R抵识的学习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依据,这也是客观事物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乒乓运动的内容和形式,也离不开乒乓球理论与专业知识铺垫和指导。

三、在实战中提升学生的技术、战术思维意识

乒乓球是一项竞技性和娱乐性很强的运动,由于激烈的竞争,成功和失败的条件经常转换,参赛者情绪状态也非常复杂。参赛者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更高的将学到和积累的战术、技术和经验加以应用并得到升华,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积累。通过参加乒乓球比赛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战术思维意识,同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加强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训练

乒乓球比赛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作为学习和训练的物质基础,对乒乓球运动员意识状态的要求是,当处于比赛状态时,应呈上佳状态――头脑极度清醒、注意力高度集中。

五、技术与意识的全面结合融入练习

乒乓球运动和其他球类运动一样,要求乒乓球运动参与者在掌握了一定意识内容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孤立的理解和运用技术都会大大削弱它们的作用,降低教学与训练的质量,影响教学效果和比赛的成绩。

六、必须具备苦练与巧练相结合的精神

没有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是不苦练的,但却不是所有苦练者都能成为优秀运动员。乒乓球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行动符合其规律时,才能获得成功。探索规律,并用此来指导自己,这就是巧,所以,要想打好乒乓球,就必须苦练与巧练相结合。没有巧练的苦练,是傻练,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白练;没有苦练做基础的巧练,也称不上是巧,因为它违反了训练最基本的规律。

七、注重在教学中贯穿意识的培养

在训练中,不仅应就技术、战术等具体问题进行指导,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对队员进行相关意识的培训。如教如何判断球时,就要强调盯球的意识,在练习技术时,进行有关战术意识的培养。有时,还可以结合具体的球,对运动员进行有关意识的教育,如一球打出界失误,原因是引拍太低了。此时,不要仅指出此球失误的直接原因,还应引申出去,对其进行引拍调节意识的教育,让其充分理解引拍在击球动作中的重要调节作用。(1)制定培养计划;(2)乒乓球意识的启蒙教育;(3)乒乓球意识的形成与培养;(4)乒乓球基本意识的深刻认识、理解与掌握;(5)从理论认识过渡到掌握动作实质的意识;(6)技术意识与战术意识融会贯通在训练与比赛中的运用;(7)确立个性打法、树立技术风格阶段;(8)快速防返、连续进攻、绝杀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