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下雪心情感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下雪心情感言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学创新情感体验
情感是种非常主观的东西,它的表现形式特别抽象,往往代表着人内心的喜、怒、哀、乐。是人们的自身的经历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体现。在音乐教学中,情感是对音乐教学中“审美化”的一种标志。情感是推动音乐教学顺利进行的原动力,点燃学生们的音乐情感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创新教学上会有更大的突破。
一、在新课标指导之下的音乐教学创新
一直以来我国在教育体制上就呈现了一种严重的误区,虽然一直都在强调要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真正实施教育上还是过分偏向于对文化课程的要求,现在的学生整天在学校都是以学习为主,家长和老师也只关注于孩子们的文化成绩,往往容易忽视掉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发展和体现。为了响应多年来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我国教育界想要突破长期以来束缚思想的应试教育,变革教育模式,提出了开展新课标的教育。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对于音乐的教学必须要实行创新。
1、《新课标》的制定及出现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以往不受到重视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这些学科能够真正的发挥其教育作用。让学生们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以情感体验为核心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乐趣也能缓解大量学习压力的束缚。
2、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老师们必要要转变其以往的教学观念。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尽快的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和需要。特别是在音乐教育上不能一味的只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断向学生灌输音乐的理论知识,在音乐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个人情感为奠基,让学生自发的对音乐产生共鸣,按照自己的思想意识去领悟音乐中所传达出来的感情,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初中新课标下音乐教学的目的。
3、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创新音乐的教学实践是《新课标》制定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标》不要求学生们完全掌握音乐的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它只是需要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自身的情感走向,要求再新课标的指引下将音乐的教学内容以情感的方式更加淋漓精致的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完全融合在音乐的熏陶之中,用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音乐表演欲望。重视音乐的教学也是新课标提出的目标。
4、音乐学科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课标的推进,使得音乐教学的地位更上一步,初中老师在传授音乐知识时应该以音乐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出发,变革音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新型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新型的音乐教学方法也是改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传统模式,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因为理论教学模式变革的更加富有深意更加引发学生兴趣。
5、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老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新意识。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音乐的带领下向着更加全面的发展方向前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目标。音乐教学的改进是解决这一大问题的手段之一,在新课标形式下变革的音乐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加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对音乐的潜质。以情感为基础的音乐教学能够使学生们在更为轻松的环境下更大可能的释放自己的心灵,发挥其音乐才能。
二、新课标音乐教学的创新方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的音乐教学课堂必须要进行创新变革。以下就是几种对音乐课堂创新的方法模式:
1、利用新科技来进行音乐课堂的创新。
在21世纪的今天,新科技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计算机成为了生活办公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音乐教学上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的便捷能力进行课堂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只是停留在老师教学生跟着唱的基础上,有了电脑后,学生可以根据电脑上的音乐系统进入教学领域自行对音乐教学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了解,电脑上的音乐教学系统好具备很多老师所不能传授的知识和功能。经过电脑高科技的教学系统能够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2、利用合唱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新能力。
合唱作为一种音乐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加方便的掌握到音乐的基本感觉。在合唱中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音乐能力。参与合唱练习既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过程也是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3、通过音乐配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增加音乐配器,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音乐配器,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一首曲子加上配器击打声音,让他们在自己的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配器的击打引发他们的联想。音乐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学科更多的是一门引发学生不断遐想的艺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声乐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中起着推动发展的作用,声乐教学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对一首歌曲进行谱曲填词,根据自己的爱好改变歌曲的风格。一首歌曲采用何种风格都能在不同方面反应出不用的情感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也是学生对于音乐的一种情感体现。
总结:在音乐教学中情感的体现是音乐体现的基础。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身情感为基础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中自由发挥,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通过对音乐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向着全面发展方向前进,响应教育界中的素质教育口号。
参考文献
下雪心情感言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情感渗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99-01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应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念,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构建一种逐层递增的情感心理结构的课堂教学体系,实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提升。可以看到,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主要就在于塑造精神、健全品格以及树立信仰。历史教学应当贴近现实生活,面向广阔的社会,以便于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因此,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是非常必要及重要的。但是,在历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情感教育却并未切实的得到应有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学的舞台上对"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沿袭,这便使得历史教学变得十分乏味、枯燥,学生的情感体验严重缺乏,在学习中无法切身的感受到历史的智慧,甚至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开始逐渐的厌倦了历史的学习。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响应课改的号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并加强情感渗透,采取有针对性的渗透策略,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1.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
近些年以来,随着学生个性的日益凸显以及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往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被广大学生所认可与接受,所以,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就必须切实的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的重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十分重要,而且相当必要。
1.1情感渗透有助于学习的驱动。学生的学习作为行为的一种,同样也是由内部动机所产生和激发的,该动机也就是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和源动力,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可以说明学生想要学什么,可以证明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而将适当的学习行为加以激发,促使该行为指向相应的目标,并且为该目标的达成而持续的维持学习行为。由于学习动机所发挥的作用,学生便会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积极性、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因此,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热情,教师如何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和极大热情激发出来,进而促使学生主动自觉的置身于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而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如何有效的维持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的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予以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1.2情感渗透有助于情感的完善。情感教育可以推动思维的养成,可以健全人格,而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完善,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尤其要渗透情感。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均有着相当快速的发展,较之前相比,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这便使得许多学生无法理解近代历史和古代历史,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奋斗目标与时代精神,因而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记忆教材中内容,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是毫无意义的。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学生有着多样化的知识获取渠道,有能力采用先进技术亦或是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得到知识,然而,静态的知识如果缺乏情感的有机融合,就会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产生阻碍,要想情感的目标实现,学习生活就必须融合情感。
2.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有效策略
2.1加强情感体验,推进情感教学。体验指的是通过亲身实践或者亲身经历来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历史情感体验则是教师跨越空间与时间,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设身处地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式的历史情感体验,以此不断的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理解。大量的时间充分的表明,采取强化情感体验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情感教学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从形式上来划分,历史情感体验主要包括间接体验与直接体验。首先,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使学生对情感加以直接体验。正是因为初中生有着相当强烈的表演欲望,借助于学生的表演,来对当时的历史场景加以再现,使学生感受当时情境下的具体情感,通过角色扮演的途径,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学习及掌握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
2.2寓教育于练习,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新课标明确规定,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但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还应当关注技能与知识,关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而对于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培养,既要借助于相应的情感教育和课堂教学,又要在认识、接受和学习的前提下予以提高、巩固。所以,命制与探究基于情感态度的试题,不仅是历史教育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渠道,还是新课程改革得以推进的迫切需求。制定情感型试题,并非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有着较强复杂性的一个命题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每一个环节紧扣情感教育。
2.3培养审美情感,深化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来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加以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还是教学内容得以深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历史教师都知道,许多高中生均普遍的不喜欢近代史,而较为青睐于古代史的学习。谈及中国近代史,学生首先就会感到知识点繁琐,条约过多,难以记忆,最重要的是学生认为中国近代史是记录中国人民灾难和屈辱的一部历史。正是由于屈辱,学生才不愿意深入的加以学习。实际上,中国近代史中也有着许多美好的典范,其不单单是屈辱史,更是探索史、抗争史,期间有着大量可歌可泣的事物和人物涌现。过去的历史讲授法仅仅重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这样的讲述则会使学生感到过于笼统,信服感缺乏,而教师如果能够对情境创设出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当时的时代场景中,并对其中的深刻内涵予以挖掘,那么便可以提升悲剧至民族情感的美学层面上,这便是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并且也是化悲为美的历史教学艺术。
总之,情感渗透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立足于历史教学现状,积极的开辟出多样化的情感渗透途径,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素养与学习水平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下雪心情感言范文3
[关键词]管理心理与行为;大学生;情绪化特征;干预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7.01.239
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概况
1.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内涵
1943年,在《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一文中,马斯洛正式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即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顺序逐级递升的。一般说来,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形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当他的基本生理需要未被充分满足,必定会影响其他几项高层次的需要的实现。[1]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类特殊群体,当大学生的五种需要未被充分满足时,就会产生上述的情绪化问题。
情绪化是指缺乏对自己情绪控制、不能很好地克制不良情绪,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得体情绪的思想状态、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心理学家把情绪界定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喜、怒、哀、惧,认为其他情绪都是从基本情绪中分化出来的。[2]大学时期是青年心理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时而单纯,时而复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因为知识学业、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各类不理解和不适应,从而导致情绪化。随着大学生的步入校园、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以及恋爱情感的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带有鲜明的特征。
1.2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表现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的情绪特征不仅具有青年期的强烈性特点,还有自身一些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消极性和依赖性。此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步入校园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通常带着遗憾、失落、沮丧的情绪入学,表现出对学校或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经验和认识限制,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具有明显的依赖性,从而会出现畏惧、退缩等畏难情绪。
(2)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学习活动中,大学生的情绪特征表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现象。新生陌生感与好奇感、自豪感与自卑感混杂,情绪波动感较大,学习环境、课程、方式的改变,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惑、迷茫,丧失学习信心;大二、大三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面对专业课及学习成绩、考研的压力,往往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抗挫折能力较差,同时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客观评价,对工作前景缺乏正确认识或者不感兴趣,导致缺乏学习热情;毕业班学生面对毕业论文及择业问题,压力感倍增,会表现出沉默寡言、充满焦虑等情绪。
(3)内向性和表现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情绪又表现出内向性和表现性的双重特征。大学生会在某种场合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学生依赖感较强,安全感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变得敏感、脆弱,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自卑、孤僻、消极的不良情绪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恋爱方面,大学生恋爱观较为开放,重感情、易冲动的情绪产生较强的表现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2 大学生产生情绪化特征的原因
不同性格的行为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各有偏好,偏好程度决定大学生对某方面事项的敏感性,这些敏感事项也就成为个体情绪产生的敏感源即情绪诱因。[3]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和生理的成熟程度。由于刚刚成年就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心理方面未趋于稳定。面对一些新生事物和环境思想不能从容地适应和接受,时而独立,时而依赖,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产生情绪冲突。
(2)大学生情绪体验不够深刻,畏难情绪很重,压力大。由于当今的“95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大学生承受苦难的能力非常差,一旦发生不顺心如意的事情或者是学习困难,情绪马上转为悲观,害怕困难,不敢担当,甚至很长时间会陷进无助的困境中,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高校年年扩招,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父母的期望、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一直围绕在大学生的头脑里,进而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复杂情绪。
(3)社会因素及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生活浪潮和物质利诱面前,中学时代的率真和单纯渐渐退去,从众心理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性格的自然性,在人际关系方面时常表现得很内向。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差也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处理。[4]
(4)恋爱动机不端正,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衽际焙苌侔蚜蛋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自主性强,缺乏责任感。面对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不仅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产生许多失去理智的严重后果。
3 对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干预策略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随着人们对情绪功能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情绪应对的适应价值,考虑到大学生的情绪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真正地解决大学生情绪化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3.1 思政策略
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完备预防干预体系。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出现情绪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客观现象。毕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时期,单凭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还不能顺利地实现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任务,还避免不了种种障碍和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情绪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当然,高校成立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也是必不可少的。
3.2 抗挫折策略
在大学生发生情绪化倾向时能及时遏制不良情绪并采取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挫折面前经常会手足无措,面对困难情绪比成人更强烈。这时候正确的积极引导,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发现学生朝着不良情绪化方向发展时及时遏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3.3 危机策略
高校要具备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要真正地把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的心理咨询机构必不可少,要配备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真正地为情绪化学生解决心理的实际困难,而不是简单流于形式。
3.4 调查策略
高校要经常能开展心理问卷调查进行宏观监控。心理问卷调查是简洁地反映大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和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经常开展心理问卷调查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能够避免遗漏因情绪化问题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些学生。
3.5 引导策略
辅导员专业化素质要过硬。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影响最深的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包括对待学生的各种态度、处理学生事务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发展。专业化素质过硬的辅导员会很实际地解决很大一部分情绪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为高校心理工作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3.6 心理策略
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应对不期而遇的危机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能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这样会为大学生面对就业时而产生的情绪化问题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室,发挥心理辅导室沟通、疏导的作用,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向正能量方向发展。
3.7 制度策略
高校应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制度就是执行力。通过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学校各项的规章制度及大学生手册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同时,建立完备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突发事件的出现。
3.8 网络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端正专业思想及技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医学管理人才。积极尝试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创新教育方式真正地提上日程。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利用网络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当然,如何化解大学生网络心理服务需求强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也是迫在眉睫。[5]
4 结 论
曾经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难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机制,不仅可以减少危机事件发生,对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高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妍.不同情绪状态下自我监控能力与人际素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
[2]任宝崇.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刘伟.大学生情绪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