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次级债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次级债券范文1
关键词:次级抵押债券;房地产;金融危机
2007年初,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出现问题并引起股票大跌,随后,危机逐渐向其它国家蔓延,尤其进入8月份,全球大部分股指大幅下挫并有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之势,各国央行紧急出手干预市场,先后注入巨额资金,及时补充市场流动性,暂时平息了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各地股市开始趋于稳定。从目前看,这场危机对我国影响不大,但深入分析这场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并从中吸取教训十分必要。
一、美国次级债券危机的影响
为增强人们的投资信心、刺激美国经济,美联储在从2001年1月开始的短短2年半间,将利率从6.50%下调到1.00%。持续的低利率政策不但使美国经济复苏,还直接刺激了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投资开始迅速膨胀,炒房之风盛极一时。为争夺更多市场份额,众多抵押贷款机构放宽贷款条件,次级贷款市场空前火爆,经过一系列证券化运作,这些次级贷款又被投资银行打包成大量的次级债券出售给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投资者。在2001年至2004年房地产火热时期,这种贷款证券化过程能使购房者、贷款公司、投资银行和次级债券投资者都分享到房产增值的收益。但好景不长,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利率,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屋价格持续下跌。同时,高利率也导致贷款人的还款压力迅速增大,房贷市场的违约现象开始出现,2007年2月,次级贷款风险逐渐显现,美国最大的次级房贷提供商全国金融公司决定减少次级贷款投放量。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濒临破产,美股大跌。4月,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公布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出现巨额次级抵押贷款投资损失。7月,标准普尔公司下调大量抵押债券评级。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对冲基金濒临瓦解。虽然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次级债危机似乎还没有完全结束,它所产生的深层次影响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才会显现,但从目前看,这场危机至少已造成以下几方面影响:
(一)沉重打击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次级债危机爆发后,首当其冲是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大量次级贷款难以收回,迫使放贷机构提高放贷标准和收缩房贷规模,居民的购房意愿和能力受到大幅削弱,房屋销售量和销售价格持续下跌,开发商资金回笼受阻,新楼盘开发速度减慢。9月份,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美国新房销售量比前一个月下降8.3%,经季节调整按年率计算为79.5万套,为2000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8月份美国新房销售中间价也比前一个月下降8.3%,降至每套22,57万美元,为2005年1月份以来的最低点;今年8月份美国新房开工量比前一个月下降2.6%,经季节调整按年率计算为133.1万套,为1995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可见,美国房地产市场正陷入近20年最严重的衰退之中,可能要经过几年才能恢复元气。
(二)重创美国金融业。2001年至2005年间,美国金融业借助发达的金融制度,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大量资金,成为这场房地产泡沫最大的幕后推手,泡沫破裂也就给那些昔日在次级债市场呼风唤雨的金融巨头造成重大损失。贝尔斯登是华尔街四大投资银行中受到危机的冲击最大的,其最新财报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固定收益业务净收入骤然下降,降幅近90%,至1.18亿美元,创十多年来的最差季度盈利表现。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2007年9月发表的最新业绩报告显示,由于受次级债危机影响而被迫销账近10亿美元,本财年第三财季该公司利润下降17%。10月份,美国最大券商美林证券财报称,第三季度在次级抵押贷款相关领域遭受约79亿美元的账面损失。这是美林6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也是该公司1993年以来历史上的最大季度亏损。
(三)增加了美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是美国这一轮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虽然美国商务部2007年10月31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速意外达到3.9%,为2006年第一季度以来最高水平。但如果次级债危机对这两大行业的伤害持续,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美国实体经济的增长。事实上,美联储已关注这一问题,并于2007年9月18日和10月31日先后两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0.25个百分点至4.5%。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美国经济前景感到担忧,包括索罗斯、罗杰斯、格林斯潘以及斯诺等美国投资界元老也纷纷在不同场合发表讲话,对美国经济当前和未来面临的巨大风险提出警告。
(四)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剧烈动荡。在金融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一国发生的局部危机有可能蔓延到其它国家。在危机影响最严重的8月,全球股票市场全线大幅下挫,其中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收盘跌破13000点;东京股市日经指数一度回落至去年底水平;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猛跌4.1%;巴黎股市cacao指数下跌3.3%……。在全球股市受到影响而大幅下挫的同时。全球商品期货也未逃过此劫,全球最大的金属交易所lme的铜、铝、铅、镍、锡、锌的跌幅均为近年来之最;美国农产品如大豆、玉米、棉花也几乎触及跌停;我国国内的铜、锌、豆油价格则出现跌停。多种迹象表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短期内不可能结束,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二、从美国次级债券危机引起的思考
得益于我国严格的资本管制,加之国内资本市场相对封闭,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大。但危机爆发前美国正处于流动性泛滥、低利率、大宗生产资料和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时期,这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些相似。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进而改善我们的宏观调控。
(一)必须严格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归根到底,这场次级债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扬,掩盖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业务及其证券化中的风险,一旦房价逆转以及流动性在市场冲击下出现突然性的紧缩,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偿还能力不足的问题被完全暴露出来,就引发了危机。受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从2001年开始升温,房地产投资快速增加,房价不断升高,部分地区的房地产价格更出现剧烈性暴涨。如,深圳住宅价格2007年上半年上涨52%。近两年
上涨幅达120%以上。不断攀升的房价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如,房地产投机炒作之风险盛行、加剧通货膨胀、大量的中低收入人群被排除于房地产市场之外,从而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等。房地产市场过热问题已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多项调控措施已相继出台,房地产市场过热问题正逐步得到控制。
(二)必须加强房地产贷款的风险管理。美国次级债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房贷发放机构在开展住房贷款业务过程中任意降低评审标准,通过“不查收入、不查资产”、可随时调整还款比例等手段来引诱大量缺乏足够还款保障的购房者贷款。一旦这些还款人丧失还款能力,将给贷款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我国自1998年停止原有的住房分配制度后,短短的10年间,我的商业性房贷增长百倍,已从1998年的400多亿元,飙升到今年6月末的4.3万亿元,同比增长24.5%。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23.9%,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25.6%。而且,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占本币贷款已从2004年的13%上升到今年6月末的17%。虽然目前我国银行通过对收入证明、工资卡现金流、信用记录、年龄职业等指标的严格考核,对房贷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进行控制,但这些手段在房价持续上升的市场环境中,难以阻止风险的大规模爆发。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房贷几乎全部集中在银行业,换句话说,就是房地产市场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逆转、房贷出现问题,将对我国整个金融体系将产生重大冲击。
(三)要以审慎的态度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次级债危机刚开始只是一场局部危机,但最终却影响到美国的银行、保险、证券和基金等多个领域,并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这场危机之所以能不断被传播和放大的重要原因在于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被过度滥用。资产证券化作为上世纪70年代最重要的金融创新手段之一,其最大作用在于提高资产(尤其是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及分散资产的风险。但当市场参与主体过度追求利润而滥用资产证券化工具时,资产证券化不但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沿资金链条,迅速将风险传播出去,最终演变为影响广泛的危机。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刚起步。它对于增强我国宏观金融的效率和稳定性、提高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但在推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审慎原则,不断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在稳妥推进相关产品创新的同时,大力提高投资者对产品的评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为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营造良好、规范的市场环境。
次级债券范文2
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
2007年3月13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次级房贷市场出现危机。随后,美国最大次级债发行商新世纪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爆发。到目前为止,危机已经造成美国多家住房抵押贷款机构陷入严重财务危机而宣布破产或濒临破产,危机还殃及许多全球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使它们陷入流动性困难,并且殃及至全球经济。
这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是突如其来还是早有预兆呢?通过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美国的连续升息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之一。2001~2004年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发展,次级房贷市场空前发展,但2004~2006年美国联邦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使次级房贷还款利率越来越高。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最终导致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造成了次级贷款的坏账率上升、次级债的价格下跌造成巨大损失。同时,近年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使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从而使很多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
2、美国的双赤字和居民储蓄率的持续降低,使借款人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化。九十年代以来,美国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美国居民储蓄率的持续下降,这就要求美国必须保持资产增值幅度高于全球其他主要资本市场的态势。资产升值的潜力并非远无止境,一旦资产升值的幅度超过了资产的实际回报能力,就会形成资产泡沫。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使大量次贷负债人无法还本付息,一批发放次贷的房地产金融机构只有破产倒闭,次级债危机越演越烈。
3、金融法制不健全,各放贷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违规操作。美国的低利率、资金充裕及大量金融创新产品的得以运用,降低了次级贷款业务的门槛,使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进入了蓬勃发展期。但这些原因也使得放贷机构钻了法规不健全的空子,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了许多违规行为,将抵押贷款的借款人、放贷者、金融中介,以及次级市场上的次级债券投资人都暴露在房地产价格下跌、违约率上升的系统风险之中。
4、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投机比例过高,容易出现泡沫。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上,许多贷款人是利用次级抵押贷款进行投资或投机。但是投机和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加之美国经济本身是“透支式”增长模式,当无法卖出满意的价格时,借款人就简单地宣称破产,留给贷款人的是远低于贷款金额的房产,贷款人只能承受贷款损失。
5、政府在对金融机构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监管力度不够。在次级债危机孕育之初,受制于不干预市场的传统,美联储没有及时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错失了矫正危机的好时机。但当众多抵押贷款机构陷入危机并开始采取措施时,美联储介入,将使更多的公司主动或被迫的收缩住房抵押贷款,引起住房市场需求的波动,可能将加剧抵押贷款危机。
二、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影响
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不断蔓延,其影响也呈现出扩大的态势,美欧以及亚洲金融市场都出现较大波动。
1、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近年来,在美国新增的GDP中,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新产出已经占到了50%,成为支持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因此,此次次级债危机引了起美国经济的强烈震荡。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涉及主体众多,其影响范围也较广泛。从金融主体看,此次危机导致众多经营次级按揭贷款业务的机构被迫停止业务或倒闭;从金融市场看,此次危机导致房地产信贷资金收紧,从而使房地产库存压力加大,美国房市继续衰退,引致美国股市继续下跌;从收益比较关系看,此次危机导致股市下跌,而对于信用级别较高的国债等金融产品,在排除利率提高风险的情况下可能因此受益,需求大大增加。次级债危机的这些影响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2、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随着美国次级债的蔓延,全球资本市场正在感受着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震荡。从加拿大到中国,全球都出现了投资次级债的损失。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得益于庞大的外汇储备和经常项目顺差,可以经受住投资者大举撤离的考验。但在欧洲发达国家,投资次级债的损失和投资者的紧张情绪可能会迫使银行勒紧腰带,削弱国内支出的增长。此前,欧洲、日本等为了稳定市场,央行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但依然没能抵挡市场的再次下滑。
3、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由于我国市场本身经济势头良好,资本市场相对封闭,自身流动性远不致枯竭,受外部资金抽离的负面作用很容易被国内资金抵消,此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出口贸易方面,短期影响可能有限。因为人民币在对美元缓慢升值,却在对非美货币贬值,实际有效汇率目前还偏低,再加上我国产品本身的成本优势,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依旧不减。同时,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欧洲也能部分抵消美国需求增长放缓对我国出口的负面作用。此外,由于缺乏类似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广泛的证券化所带来的风险分散化机制,大量的风险集中在商业银行,如果房地产市场价格发生逆转,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可能很大。
三、次级债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证券化的启示及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从无到有且初具规模,相关法律环境有所改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条件欠发达,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主要涉及证券、银行抵押贷款及保险等行业。他们的成熟与否,直接制约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现。
最近,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导致美国乃至全球股市的剧烈波动,引发了国内各界的关注。我国作为正处于资产证券化的国家,在看到证券化带来的优点的同时,应加强风险识别意识和防范能力。
1、规范金融机构贷款行为,抑制投资者的信贷冲动。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是由盲目扩大的信贷规模及放贷流程中的随意性过大而致。目前,我国正处在流动性过剩、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银行贷款热情高涨、住房抵押贷款大量发放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如果不加于规范和管理,任由信贷规模急剧膨胀,银行不良贷款必然增加,必然会动摇金融体系的稳定。所以,在加快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要抑制信贷冲动,规范贷款行为。短期内,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特别国债、缩小存贷款利差等调控措施控制流动性过剩。从中长期来看,应进一步推进银行机制改革,鼓励中间业务,实现利润来源多元化,防止信贷领域的恶性竞争,建立保证银行体系稳定的长效机制。
2、在完善内部控制的同时,加强外部监管,做到内外兼顾。银行内部管理是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控制银行的贷款和投资决定的只能是银行本身,应该加强信贷及投资审批流程的监管,使银行业务发展建立在谨慎判断、客观论证、正确决策的基础上。同时,外部监管同样重要。虽然市场有自身的运行规律,行政干预应尽量减少,但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是政府的责任,监管部门应当密切监控金融机构的风险,及时向市场提示风险。此外,加强市场监管,主动扩大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使金融机构在市场压力下健康发展。
3、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应用,分散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是为了规避风险。如果无创新产品,风险难以转移,银行就要全权承担损失,导致金融环境不稳定。通过资产证券化等信用衍生工具,银行体系能够很方便地将风险转移到二级市场,使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整个金融市场参与者中充分分散。2005年3月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启动,中国建设银行被确定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试点单位。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继续积极发展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内的金融产品创新,分散银行体系风险。
次级债券范文3
首只由保险企业发行的次级债券已经顺利完成。“11月2日我们总额13亿元的次级债发行成功。”昨日,泰康人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正式对外宣布。
据悉,此次泰康共发行次级债券13个亿,发行期限6年,年利率为固定利率5.1%?熏浮动利率为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R)上浮272bp(bp指基点,一个基点相当于万分之一,即0.01%)。共有30家境内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选择了泰康次级债券,据泰康首席财务尹奇敏透露,在此次发行中,也有保险公司购买了泰康的次级债券,但购买比例不大。
按照保监会的规定,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应主要用于企业通过充实资本金而提高偿付能力。“通过此次发行,泰康偿付能力达到了150%,未来5到6年,泰康有望达到每年170亿到180亿的保费规模,年增长在20%到30%。”陈东升说。
同时陈东升透露,3年后泰康才可能上市。“根据国际保险公司经营的规律,保险公司的经营第5到第7年是亏本经营。之后的3年,当保险公司新增保费收入超过续期保费收入时,保险公司才开始盈利。而今年泰康新保单为20个亿,续期保单为24个亿,两者的保费收入已经基本持平,因此3年后泰康才可能上市。”
所谓保险公司次级债券,是指保险公司经批准定向募集的、期限在5年以上(含5年),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保单责任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保险公司股权资本的保险公司债务。
次级债券范文4
与股权资本相比,保险公司次级债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次级债的名义利率是固定的,次级债权人分享不到保险公司风险活动带来的收益。而且由于次级债的长期性、次级性、偿还的非保证性,保险公司一旦经营失败、破产清算,次级债权人获得清偿的顺序在所有普通债务之后,因此,次级债投资者承担了因保险公司风险活动而可能带来的损失。次级债权人比股东对保险公司风险行为的敏感度更高,对保险公司风险行为的分析、监测和约束的动机更强烈。
与保费收入相比,保险公司次级债也显示出一些特性。由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到保险保障基金的保护,就削弱了投保人(被保险人)监督保险公司经营的积极性。另一个角度看,相对于次级债投资者而言,投保人(被保险人)的规模大得多,因此期待别人去监督保险公司的“搭便车”现象会更加严重。基于以上两方面,投保人(被保险人)对保险公司的监督激励有限。
由于次级债券的特点——期限长,无保障,次级性,使得次级债权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非常强烈的动机关注保险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在一级市场上,投资者根据保险公司的风险水平,决定是否购买次级债、购买数量及可承受的价格范围,通过数量和价格双重约束来制衡保险公司的风险水平。在二级市场上,次级债权人会根据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情况的变化,采取继续持有或出售次级债券。从而影响次级债券的价格,并揭示保险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进而也会间接促使其他债权人要求提高收益率来弥补高风险行为可能带来的损失,提高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另一方面,这些市场信号也为保险监管当局的监管措施提供了依据。基于以上这些原因,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综合考虑,会将风险维持在一定的尺度内,保证保险公司的平稳发展,这也就达到了次级债约束保险公司风险承担水平的目的。
综上,保险次级债券的市场约束指的是:由于风险敞口的特殊性,保险次级债投资者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会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和风险密切关注,并根据获得的信息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在需要时采取一定的行动(购买与否、购买数量等),影响保险次级债的收益率或价格,从而通过市场对保险公司产生直接约束,或者为监管部门提供信息,加强监管,产生间接约束,最终把过度承担风险的保险公司挤出市场,这就使得保险公司不得不控制风险。
具体来说,保险公司次级债市场约束需要经过两个过程,即市场监督和市场控制两阶段。在监督阶段,保险公司按照监管规定进行信息披露,次级债权人利用这些信息识别和评估保险公司的风险。由于次级债权人债务的次级性、偿还的滞后性等特性,他们对保险公司的风险敏感度高。在保险公司过度承担风险时,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其做出反应,这就是市场约束行动,表明次级债市场约束存在。在控制阶段,如果保险公司积极面对市场监督的结果,并有充足的成本启动其风险管控活动,则就会产生有效的次级债市场约束;相反,如果保险公司忽视次级债权人的市场监督行动,或缺乏启动成本,则即使市场监督阶段再有效,市场约束还是无效的。
市场监督和市场控制是市场约束效应有效的两个必经阶段,缺一不可。这种划分将次级债市场约束中的委托—关系展现出来了。次级债权人作为委托人是市场监测阶段的主导者,能否及时识别保险公司风险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反映是本阶段的关键所在;作为人的保险公司则是市场控制阶段的主导者,保险公司是否因风险成本提高而降低风险是本阶段的关键。因此,双方的契合点在于风险是否准确定价。
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保险次级债还不够成熟,公司治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市场对保险公司的约束作用非常有限。再者,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等市场组织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不能提供充分的信息,也不能产生相应的制衡作用,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市场机制对保险公司的约束。因此,我国保险公司次级债的市场约束作用几乎为零。这就需要我国在相关政策方面加以调整和改善,以充分发挥次级债在保险市场的约束力。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影响商业银行次级债券风险溢价因素的回归分析[N].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8(3).
[2]吴浩.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市场约束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
[3]许友传.信息披露,市场约束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J].财经研究,2009(12).
次级债券范文5
关键词:再融资;资本结构调整;浦发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067-02
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于资本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特别是银行业,为了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并能够为开展贷款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风险较高的业务提供保障,占据优势地位,而屡屡通过增发股票、发行次级债等方式来募集资金。近期,多家银行又开始了新一轮再融资计划。银行企业可以选择的再融资方式不外乎是权益性融资和债权性融资,不同的融资方式会导致资本结构的变化。而资本结构的调整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学者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检验某些因素对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但是由于样本选择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立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浦发银行历年的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浦发银行融资行为分析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发银行)是1992年8月2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1993年1月9日开业,199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码:600000)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至2011年12月底,公司总资产规模达26846.94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3314.3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8510.55亿元,实现税后利润272.85亿元。
浦发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从2004年的97%逐步下降到94%,从高于整个银行业平均水平,到与行业业水平相当。这是浦发银行通过资本管理,在符合监管当局的要求的前提下,积极调整资本结构的结果。纵观浦发银行历年年报,其采取的调整手段主要有股利分配、转增资本、发行新股、定向增发和发行新的债券等。
通过分析浦发银行从2004-2011年各年的资金募集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浦发银行有着巨大的资金需求,每年都有非常频繁且巨额的筹资,近三年平均每年募集241.42亿资金,如此频繁的再融资行为,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信贷投放规模不断放大,银行自身的资本金被不断消耗,为了满足监管机构越来越严格的资本充足率下限,就必须进行再融资;另一方面以充足的资本金作为后盾,有利于银行应对激烈竞争,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赢利能力,也有利于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浦发银行采用定向和不定向增发新股以及发行次级债来补充其核心资本、附属资本。2003年底,银监会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并允许将其作为充实附属资本的途径。所谓次级债,是指其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一种特殊债务形式。从国外经验来看,由于次级债的发行不会造成银行金融风险的增加,且有利于市场约束,另一方面开发次级债市场有利于解决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很难达标的问题,此后多家上市银行都开始发行次级债。但是在我国,如果以保险公司为主要发行对象的话,根本无法满足为了资本充足率达标所需的次级债规模,因此允许商业银行之间互相持有次级债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以浦发银行为例,2004-2011年的次级债发行对象都是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这种发行方式虽然能快速达到所需的发行规模,较为容易地获得资金,但是这种互负债务的形式,仿佛是在玩一种数字游戏,对实际资本充足率的保证程度却让我们产生怀疑。另外,商业银行被要求在到期前的五年时间里,按每年20%的比例对次级债进行摊销,这样就使得次级债的资本属性存在期限,因此银行在发行次级债时往往会加上赎回条件。如浦发银行2006年6月30日,发行了总额为26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券,该期债券期限为10年,设定了在第5年按面值赎回全部或部分次级债券的选择权,浦发银行于2011年6月30日赎回了全部债券。同时2011年10月11日,浦发又发行总额为184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券,该债券期限为15年,也具有在第10年末有条件按面值赎回全部次级债券的选择权,票面利率固定为6.15%。不难看出,为了避免所发行的次级债券无法补充资本,浦发银行不得不选择不停地“借新债还旧债”,这也是为何需要频频发行次级债的原因之一。
增发新股是银行再融资的主要方式,由于普通股权资本是一种永久性资本,不需要到期还本付息,是银行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监管当局视为提高资本质量的重要途径。拥有充实且优质的资本来源,有利于银行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但是增发新股往往受到较为严格的法律和复杂的发行程序约束,资本成本也较高。浦发银行从2004-2011年,通过定向增发和非定向增发,募集资金624.3亿元,加上在此期间所发行的次级债352亿元,使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迅速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也大大增强。下表中反映出浦发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且高于监管机构4%和8%的要求,不良贷款率下降将近3倍,拨备覆盖率(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不良贷款余额)提高了2.5倍,可见从风险防范角度来看,浦发银行的再融资行为还是非常有效的。
笔者将在接下来的财务分析中,研究众多学者所总结出来的一些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与浦发银行融资行为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
二、浦发银行财务分析
次级债券范文6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增强;证券化
1、前言
1.1关于信用增强机制
笔者认为,信用增强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用增强是指资产证券化之后,对相应的证券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其他来源的现金流进行风险预期补偿,降低未来可能的信用违约风险,从而推动新的金融产品的市场化进程。而广义的信用增强不但包括了狭义中的其他来源现金流的提供,还包括了一些能够提升证券等级的信用评级机构和担保机构等等。在次贷危机背景下,由于信用评级机构对次级债券提供了高于真实信用等级的评级,使得为避免次级债券信用风险的风险预期补偿包含在发行买卖次级债券的利润当中去。从该角度讲,信用评级机构在次级债券发行期间也起到了信用增强的作用,所以本文将次贷危机中的信用评级机构纳入到信用增强机构的范畴中。
1.2次贷连续证券化模型
金融中介机构收购了一系列不同的次级债券,形成资产池,按照资产池中的次级债券的类型和特征分类打包、重新组合,这就是一次证券化的过程,形成次贷抵押债券。而形成的次贷抵押债券分为三个档次:高评级、中评级和低评级。其中高评级约占整个债券规模的70%左右,因为风险相对较少,受到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但收益较少;而低评级约占10%左右,因收益较高,受到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偏好,但是风险较大;中评级约占总规模的20%左右,因为风险相对较大,收益相对较低,所匹配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很少,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机构往往将不同资产池产生的中评级次贷抵押债券重新打包组合,形成二次证券化,同样形成了70%的高评级、20%的中评级和10%的低评级,以此类推,通过连续的证券化,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出现,不断的改头换面,实现风险的不断转移,最终通过全球的投资者将次贷抵押债券的风险市场化,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能够影响世界经济的前提。
2、次贷危机背景下信用增强机制存在的问题
纵观次贷危机的整个过程,信用增强机构“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容忽视,在金融衍生产品过度泛滥的时期,一方面,连续复杂的资产证券化,投资者没有充足的信息或者数据来了解新的金融产品,只能通过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等级来衡量收益和风险。而另一方面信用评级机构和保险公司等一系列信用增强机构没有严格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过多的为市场提供了片面或者不完整的信息,致使以资质较差的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金融产品不断的在市场上发行交易,而且出现相同等级的证券收益率的差别却比较大,投资者在未完全研究该类债券的条件下,肯定购买收益率较高的,然而这些恰恰是不断证券化的次级贷款债券。通过投资者的买卖逐渐蔓延到全球各地,给次贷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1信用评级机构的问题
监管机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信用评级机构的结果对各类金融产品进行差异化监管,所以信用评级机构至关重要,传统意义上没有将评级机构纳入到信用增强机构上,但是,在次贷危机中,由于对金融衍生产品基础资产质量和信用状况认识不足,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了不真实的评级,导致次贷债券的等级比真实评级较高,出现了信用增强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方面,在货币政策比较宽松的环境下,金融中介机构与信用评级机构成了一种委托关系,债券发行机构希望获取更好的信用评级以达到更好发行的目的,降低发行成本。另一方面,信用评级机构看中了与机构合作的机会,再者由于评级机构处于行业垄断的地位,监管部门一定程度上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度高于对其的监管度,所以造成监管缺失。总之,次贷债券发行过程中的利益关系是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失准的主要原因。
由此看出,许多学者提出信用评级机构是“准监管部门”是有一定道理的,监管机构为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了隐含担保,如果评级机构不公正,这些隐含担保的信息不完全性就会误导市场上的投资者选择了错误的投资决策。
2.2保险公司的问题
保险公司可以作为信用增强机构,又能做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具有双重“身份”,而信用增强机构又对次级债券的发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保险公司的信用增强作用能够影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在做机构投资者时拥有较为完整的信息,对信息不完全的其他投资者具有很大的优势。
保险公司作为商业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次贷危机中,由于次级债券的基础资产质量较低,为了推进次级债券的市场化进程,保险公司就会介入其中,为该类证券提供担保,表面上提高了证券的信用程度,本质上却遮盖了次级债券本身的缺点,给投资者造成很大的影响,以致投资者决策失误。而单独看担保过程,保险公司必然对赔付比例和保金的设置上肯定是对自己有利的或者预期有利,而发行机构也不会存在什么损失,变相的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性,只会将其中的风险转移到全球的投资者。
3、优化信用增强机制的设想
3.1适当剥离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程度,适当建立有效的符合监管部门要求的独立的监管措施,取得对市场的主动权。严格保险公司进行信用增强的准入条件,建立完善的关于保险公司信用增强的信息披露制度,适时公开偿付比例和保金的设置情况。
3.2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针对信用增强机构的社会责任宣传力度,提升它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以稳定市场环境、消除金融风险为目的的经营理念,最好在监督下,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制信用增强机构将所服务的金融产品对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指引投资者正确的投资决策。
3.3建立行业自律委员会或者行业协会,放宽信用增强机构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的准入条件,在监管的同时,增加该行业内部的竞争性,破除几家大公司的垄断地位。
3.4监管机构设立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监督行业内的信用增强机构对于金融产品的基础资产以及信用状况做充足的调查和分析,特别是经过比较复杂的连续证券化之后得到的金融衍生品。
3.5资产证券化导致金融衍生品不断泛滥,一定程度上这些新产品的发行流通需要信用增强机构的帮助,从一定角度上可以看出,金融监管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监管机构应该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监管措施,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2]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当代亚太,2008,(5):14-32
[3]郑良芳.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成因剖析及十点警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