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激素类药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激素类药物范文1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用药频率;合理用药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42-01
糖皮质激素(Glucocotticoids,G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甾体激素,具有调节机体的物质代谢和应激反应等功能,是临床用药甾体激素药物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糖皮质激素是最广且功能作用最强的抗炎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各种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患,例如各种血管炎、哮喘、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对于糖皮质药物激素类要合理的使用,使用正确,会有满意的疗效;反之,滥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会造成严重危害或病情加重甚至使原有病灶扩散。同时还会引起一些并发症,主要有诱发或加重感染、溃疡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缓、诱发精神病和癫痫等,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为了了解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应用现状,对我院2011年至2012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做出了如下的药物利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始材料数据来源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程序2011――2012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对于药品的种类、规格、使用数量、销售金额等进行数据统计。
1.2 处理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限定剂量(DDD)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以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药品销售金额和DDDs的排序以及日均费用(DDDc)作为评价的标准。DDD表示某一特定的药物为治疗主要适应症而设定的成人平均剂量。参照《中国药典2005版临床用药用药须知》[1]、《新编药物学》(第16版)[2]的规定并参照药物说明书来设定各个药物的DDD值。DDDc=该药年销售总额/该药的DDDs,其是衡量药品价格高低的标尺,使得药物的价格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DDDc越小就表示患者的经济负担越小。DDDs=该药年销售总量/该药的DDD值,DDDs越大。说明该药的使用频率很高,患者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大,反之,DDDs越小,倾向性就越小。
2 结果与分析
2.1 销售金额及构成比 2011年糖皮质激素类药品的销售金额为105.55万元,占所有药品总金额的0.46%,2012年糖皮质激素类药品的销售金额为158.28万元,占所有药品总金额的0.58%,2012年比2011年金额增长了49.96%,占比上升了26.09%。
3 讨 论
地塞米松(针剂)、泼尼松(片剂)、地塞米松(片剂)三个品种的DDDs排序两年保持一致,说明了我院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频率基本保持稳定,而且这三种药DDDs保持前三位,说明了这三种药价格低廉,而且适用性广泛。地塞米松主要用于过敏性疾病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也有用于一些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的淋巴瘤的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泼尼松的DDDs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中位居第二位,泼尼松为中效激素,当严重中毒感染的时候,泼尼松可以和大量的抗菌药物进行配合使用,能起到良好的抗毒、抗炎、降温和抗休克,使得中毒感染所产生的自身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对外排放钾离子的作用比可的松小很多,其零售价格低廉,日均费用较低。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选用中效激素来治疗,于是疗效功效确切、价格低的泼尼松片选用的频率就相应的变高了[3]。
甲泼尼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属中效激素,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过敏活性及免疫抑制,用于风湿性疾病、胶原疾病、过敏状态、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对症治疗,作为免疫抑制剂而治疗肿瘤、休克等。同时在原发性肾病治疗中,最重要的就是糖皮质激素中长程治疗,有关研究结果证明,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显示了可使激素敏感的原发性肾病综合患儿尿蛋白更快转阴的趋势。能更好的使原发性神兵综合症初发处治患儿的治疗过程中,能最大化的减少复发的频率,从而尽可能的减少极速的总用量,减少了激素对人体所有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的几率,并减少了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因此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4]甲泼尼龙与泼尼松龙相比,有更强的抗炎作用,但是却有较弱的水钠潴留作用,与长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相比,可更快速地渗透到靶器官,迅速起到相应地效果,肌毒性较少,和长效糖皮质激素比较起来有明显优势,可减少或避免突然停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但是由于甲泼尼龙的价格比较高,所以一般用于临床上病情急重的患者。
4 结 论
我院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销售金额、DDDs在这两年中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建议临床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时候,要必需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选择合适的剂量,合适的疗程,较大程度的确保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充分发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7-445.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21-634.
激素类药物范文2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药物;用药误区;合理应用
同剂量而产生不同反应。一般而言,处于生理情况之下的该类激素可对物质代谢进行调节,但是超过此剂量,则具有抗炎和抗毒,及抗休克,以及免疫抑制性作用[1]。正因为其应用广泛,因此易于产生不合理使用。鉴于此,需理解该类激素通常用药误区,以及控制好相应适应证方可达到良好效果。本文通过选取该类激素药物地塞米松进行研究,得到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型呼吸道感染小儿患者共计82例,其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在6个月到10岁间。均在发病3日内于我院就诊。体温在38.5℃之上。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其中观察组含男28例,女13例,年龄在6个月到9岁间,平均年龄为5.3±1.7岁。急性型咽炎15例、扁桃体炎10例、喉炎8例;中耳炎8例。对照组含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7个月到10岁间,平均年龄为6.1±0.3岁。急性型咽炎16例、扁桃体炎12例、喉炎6例;中耳炎7例。两组在以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两组均予以抗感染等方式综合治疗,之后对照组体温在38.5度以上者使用退热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用药地塞米松,剂量为每日0.2到0.4 mg/kg。采取静滴或者是肌注方式。每日一次。退热药物待患者体温正常时停止使用。
1.3 疗效评价 对比两组退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其中不良反应主要包含大汗淋漓和面色苍白,以及哭闹不安等其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个组别退热时间对比 由结果可知,观察组退热时间为(0.92±0.77)h,显著低于对照组(1.83±0.69)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4,P
2.2两个组别不良反应对比 由结果可知,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24.39%),显著高于对照组3(7.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糖皮质激素型药物用药误区
(1)常见临床上使用地塞米松药物进行肌注或者静滴以用做退热剂。因其可以抑制患者体温体温调节系统对于致热源反应,还可对溶酶体酶有稳定影响,从而使内源型致热源释放降低,最终使体温下降。因此,在临床上,由于家长或医务人员急于取得疗效,应用此激素药物对患者进行强制退热,虽可迅速解除其发热症状,但很可能引发感染病灶有扩散现象,使得病情发展或引发细菌或者真菌性感染。例如,曾经有报道分别表明[2],3例患者在治疗急性化脓型中耳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以及结核型脑膜炎之时,因滥用此类激素而致死亡。因此,在进行对症治疗之时,应将寻找致热病因放在首位,再对其实施治疗,而不是盲目性强制性降温。(2)此类激素药物还会被用做抗生素使用,临床上通常会在抗生素中加上地塞米松药物联合治疗呼吸道感染,增强消炎作用。但其在缓解炎症同时,还会降低患者机体的防御功能,引发感染病灶发生扩散,给治疗增加一定难度,严重时会导致死亡[3]。以上报道三例患者均是在无明显指佂下施用糖皮质激素型药物。从而诱发或者加重病情感染情况,最终导致患者死亡。(3)临床还可将其用于对输液反应进行预防。通常在静滴液里加上地塞米松以用于抗过敏,减轻或者预防输液反应,不过该药物自身也能够引发过敏情况。例如过敏型皮炎。(4)此外,该类药物还有着抗炎和抗过敏等疗效,对于某些皮肤病具有较为明显的疗效,可以快速消肿止痒,因此外用制剂被临床皮肤科广泛应用。(5)被滥用在治疗慢性疾病,例如风湿型关节炎或者类风湿型关节炎等。
本文通过选取该类激素药物地塞米松进行研究,观察组退热时间为0.92±0.77,显著低于对照组1.83±0.69。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24.39%),显著高于对照组3(7.32%)。与苗静,徐虹等人[5]报道一致。综上所述,糖皮质激素型药物有较多不良反应,于临床使用应重视用药误区以及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徐镶怀,邱忠民.吸入糖皮质激素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3,1(2):10-12.
激素类药物范文3
【关键词】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
【中图分类号】R9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82-02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抗生素,属广谱半合成抗生素。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已经问世,品种繁多,临床用量巨大,据不完全统计[1],临床应用抗生素中约60%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随着临床应用不断增多,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为更好分析其不良反应,特对我院2年内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患者进行资料回顾,并制定预防策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住院且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患者2689例进行资料分析,其中男1359例,女1330例。
1.2 方法 对2689例患者进行资料分析,查找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并对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进行详细统计,记录不良反应患者性别、年龄、症状等。
2 结果
3 讨论
头孢菌素类为半合成抗生素,其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随侧链不同、开发年度及抗菌性能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代。随着种类不断增多,抗菌性能优越性,临床应用比例明显增高,临床约60%感染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2]。随着应用不断增多,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原因以个体差异发生率最高,主要为口服和静脉滴注、性别、年龄、体质等相关。各系统均可出现,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如消化系统反应可出现恶心、呕吐;泌尿系统反应出现少尿、水肿、肾损害等;血液系统反应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溶血或凝血功能障碍、贫血等;神经系统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感觉异常等轻微症状,发生率差异明显。
饮食、饮酒因素本组越居第二位,此类反应主要为饮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肝脏中单胺氧化酶具有抑制作用,如摄入食物有轻度产生组胺作用,可导致组胺氧化破坏功能丧失,从而堆积形成重度[3]。特别是海产品死亡,容易出现此类反应。其次为饮酒。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结构中含有N-甲基硫代四唑,饮酒后,会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使乙醛降解产生障碍,体内蓄积,从而引发乙醛中毒,产生“醉酒样”效应[4]。
环境因素致不良反应颇多,主要为环境内漂浮物、灰尘、致热源等引发。头孢类抗生素从制备过程到静脉滴注前配药过程,均有可受环境因素影响,增加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症状为发热、过敏。本组不良反应表现中过敏居首位,表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以过敏最为常见,除个体差异原因外,环境因素占第二位。口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受环境因素影像较小,主要为静脉滴注药物。口服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胃叶破坏及肝脏解毒后发挥药效,而静脉滴注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肝脏首过效应降解,药物内杂质或配药过程中杂质等直接进入血液,与机体发生反应,形成过敏或热源反应[5]。
其它原因发生率较低,但也不容忽视,为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我院为其制定相应对策。(1)给药前详细询问病史。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是否高敏体质。(2)适应症选择。合理选择适应症及药物用量。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应酌情进行药量调整,避免过量或过小。患者有营养不良、溃疡或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碍者,应减量、缩短疗效或选择其它药物治疗,必须应用者,应给予维生素K等药物,以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恢复。应用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避免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3)给药。给药前应以原药皮试,配药过程应减少人员走动,以减少漂浮物等,液体避免开口倾倒。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好以生理盐水溶解,避免以葡萄糖溶解,以免降低药效。(4)用药过程中,如发生伪膜性肠炎,应立即停药,给予合理补液,激素等治疗。(5)给药期和后。给药期间或给药后一周内,避免进食海鲜类食物或饮酒,以降低双硫样反应和食物中毒。
综上所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部分可进行预防,为有效降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可从询问病史开始直至给药后一周进行关注,并与患者沟通,以避免其发生。对于已经出现不良反应反应患者,应正确、合理应对,将不良反应程度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范铭.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2,9(2):119-123.
[2] 赵学群,王萍.2010年感染科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3319-3321.
[3] 张敏,方勇,徐济萍.27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128-130.
激素类药物范文4
关键词:基本药物;头孢菌素;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R6;R97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6)04―0119―04
基本药物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保证供应、剂型适宜、价格合理、国民能够获得的药品,也是同类药物中疗效、不良反应、质量、稳定性等方面综合比较最佳或最有代表性的药品。为了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管理,促进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有利于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减轻患者药品费用负担,对保障患者安全、有效用药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国家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制度嘲。为了了解临床执行情况,对2014~2015年本院外科住院部头孢菌素使用的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备配药品有1296种,其中有601种基本药物,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是46.37%。我院有头孢菌素类药物共15种,属于基本药物的有6种,占40%。通过初步调查,我院外科住院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中静脉用的比例占99%以上,所以选择静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具有代表性。静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头孢唑林钠、五水头孢唑林钠、头孢硫脒、头孢呋辛钠、头孢替安、头孢曲松钠、头孢地嗪钠、头孢噻肟钠和头孢吡肟,其中头孢唑林钠、头孢呋辛钠和头孢曲松钠是基本药物,五水头孢唑林钠在本院列为非基本药物。资料来源于我院PASS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和电子病历查阅系统提供的2014~2015年外科科室的相关数据,包括使用以上药品的所有病历、使用例次和使用金额。
1.2方法
以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广西增补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本院现有基本药物目录为据,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2014年、2015年头孢菌素类基本药物使用金额及使用例次。
1.3合理性点评的依据
根据药品说明书、《基本药物处方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加强全区公立院医疗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通知》(桂卫医[2012]6号)及本院《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制定评价标准。
2结果
2.1使用金额
头孢菌素类基本药物使用总金额及占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总金额的构成比详见表1。
2.2使用频次
头孢菌素类基本药物使用例次及占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总例次的构成比详见表2。
2.3使用头孢菌素的合理性评估
2014年用药合理病历为5019份,合理比例为83.78%(5019/5991),2015年用药合理病历为5009份,合理比例为89.95%(5009/5569),不合理使用的情况详见表3。
3讨论
由表1可知,我院2014年、2015年使用头孢菌素类基本药物总金额占比由15.13%下降到11.51%。3种基药的金额占比较低,并且2015年均下降。究其原因有以下3点:首先,临床在选择用药时没有做到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其次,2015年本院头孢曲松钠供应不正常,经常缺药;再次,五水头孢唑林钠是否纳为非基本药物,有待进一步的讨论。
由表2可知,使用例次较高的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三、四代头孢菌素使用例次较少。3种基本药物的使用例次2015年均下降,其中头孢唑林钠和头孢曲松钠下降明显。非基本药物五水头孢唑林钠及头孢硫脒的使用例次较高,并且所占比2015年均上升。
激素类药物范文5
[关键词] 葛根素;多成分环境;在体肠单向灌流;肠渗透性
[收稿日期] 2014-07-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73362)
[通信作者] *董玲,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剂型给药系统研究,Tel:(010)64286245,E-mail:
[作者简介] 刘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代谢研究,Tel:(010)84738629,E-mail:
中药无论是单味药还是复方,均含有众多化学成分,多成分是中药制剂临床使用的基本特征[1]。多数中药的临床作用是多成分被口服吸收后显现的,中药内含的某单一成分都处于受其他成分影响的多成分环境中,其吸收必定受到多成分环境的影响[2]。目前文献中报道的中药单体成分渗透性研究较为多见[3],但以多成分为整体,研究某一成分渗透性时,充分考虑其他多成分影响的研究仍旧少见。而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用于分类的渗透性评价就应客观地在多成分环境中考察。目前美国FDA、欧盟EMA乃至中国CFDA,对多成分环境中单一成分的渗透性评价皆无规定。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多成分环境对成分肠渗透性的影响,丰富CMMBCS的同时,也为药品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化学成分的渗透性研究可采用体外Caco-2细胞模型[4]、间接体内尤金池实验[5]、人体[6]及动物在体肠灌流等技术开展。鉴于鼠小肠吸收与人类小肠吸收的相似性,及鼠小肠吸收模型所得的数据与人类小肠吸收的良好相关性[7-8],本实验采用大鼠进行实验。并通过课题组前期的系统实验方法分析[9],结合FDA已认可大鼠小肠单向灌流实验作为BCS中渗透性分类[10]依据的现实,故本研究渗透性实验中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技术实施。
1 材料
1.1 仪器
Waters液相色谱系统(600四元泵,美国Waters公司),2487双波长紫外检测器,Empower2工作站;BT-25S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有限公司);BT100-1F注射泵(保定兰格恒流泵有限公司)。
1.2 药物与试剂
葛根素对照品(批号110752-200912,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葛根素原料(批号120504,陕西中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黄芩苷原料(批号ZL-A-018,南京泽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盐酸小檗碱原料(批号120212,陕西中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甘草酸单铵原料(批号GU20120611,武汉金诺化工有限公司)。乙腈(色谱纯,美国Fisher),娃哈哈纯净水购买于娃哈哈集团公司(中国杭州),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Krebs-Ringer′s营养液(K-R液):称取NaCl 7.8 g,KCl 0.35 g,CaCl2 0.37 g,NaHCO3 1.37 g,NaH2PO4 0.32 g,MgCl2 0.02 g,葡萄糖1.4 g,加去离子水定容至1 000 mL,即得。
1.3 动物
Wistar大鼠,雄性,体重200~250 g,北京维通利华试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 SCXK(京)2012-0001。
2 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2.1.1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葛根素对照品10 mg,置10 mL量瓶中加入不同的溶出介质适量,置超声仪中使完全溶解,加溶出介质至刻度,摇匀,制成质量浓度约为1.0 g・L-1的对照品储备液。
2.1.2 空白肠灌流液的制备 K-R液适量,按2.3项下方法灌流,收集流出液,即得。
2.1.3 含药肠灌流液的制备 称取葛根素原料药200 mg,和不同比例的方中其他成分,加入10 mL pH 7.4的缓冲液于25 mL具塞试管中,按2010年版药典凡例下溶解度的操作,每隔5 min强力振摇30 s;过滤后取续滤液用K-R液稀释得葛根素质量浓度为80 mg・L-1的灌流液。
2.2 分析方法的建立
2.2.1 色谱条件 Luna C18色谱柱(4.6 mm × 250 mm,5 μm,Phenomenex,USA);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0 nm;柱温30 ℃;进样量20 μL;流动相:0.05%磷酸溶液-乙腈(82∶18)。
2.2.2 标准曲线绘制 精密移取2.1.1项对照品储备液 0.1,0.2,0.4,0.6,0.8,1.0 mL,定容至5 mL得质量浓度为20,40,80,120,160,200 mg・L-1的系列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各系列对照品溶液2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记录峰面积。以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其标准曲线y=113 923x-535 665,R2= 0.999 1。
2.2.3 精密度试验 取对照品灌流液于1 d内HPLC重复测定6次考察日内精密度;取对照品灌流液,分别于第1,3,5天HPLC测定,考察日间精密度。日内精密度及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4%。
2.2.4 稳定性试验 含药灌流液于0,2,4,6,8,12 h不同时间点测定,计算峰面积,RSD小于2%。
2.2.5 回收率考察 精密吸取高、中、低3个浓度含药灌流液,每个浓度平行3份,各精密加入对照品灌流液,以测得浓度与实际浓度做比较计算方法回收率。方法回收率不低于80%。
2.3 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
大鼠禁食不禁水18 h,称重,10%水合氯醛麻醉。背位固定于实验台上,沿腹中线剪开腹部3~4 cm,找到实验用肠段(空肠段离幽门15 cm处开始),进口端与注射泵相连,用预热至37 ℃的生理盐水5 mL・min-1的速度对所取肠道进行冲洗。流速调为0.2 mL・min-1,开始灌流药液,约30 min后吸收达到稳定状态。开始计时,用已知质量的小瓶在出口处每隔15 min收集1次,计算收集前后小瓶质量称量差,同时测定收集液的密度,以此方法来进行灌流液的体积校正。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并剪下被灌流的肠段,测量其长度和内径。HPLC测定不同时间段流出药液中指标性成分。采用重量法校正水分吸收,按文献计算有效渗透系数、肠吸收速率常数和肠吸收分数[11]。
Peff=-Qin・ln(Cout(cor)/Cin)2πrL
Ka=(1-Cout(cor)CinQinV)
Fa=(1-Cout(cor)Cin)×100%
Cout(cor)=CoutQoutQin
Qout=Mout/Doutt
Qin是灌流液流速(mL・min-1),L(cm)是灌流肠段长度;r(cm)是灌流肠段半径;Cin(mg・L-1)是灌流液葛根素初始浓度;Cout(cor)(mg・L-1)是经重量法校正后的灌流收集液葛根素浓度;V=πr2L是灌流肠道体积(mL);Qout(mL・min-1)是通过灌流液密度测定的流出流速;Cout(mg・L-1)灌流收集液葛根素浓度;Mout(g)灌流收集液质量,Dout(g・mL-1)灌流收集液密度,t(min)取样周期。
3 结果
3.1 2个成分混合溶液对葛根素吸收影响
在葛根素灌流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比例黄芩苷、甘草酸或盐酸小檗碱,按2.3项下操作进行实验其结果见表1。不同比例的黄芩苷、甘草酸和小檗碱对葛根素吸收情况均有一定的影响。从Fa来看,10%小檗碱使葛根素的Fa下降较多,100%的黄芩苷对葛根素的Fa增加较多,不同浓度的甘草酸均使葛根素的Fa下降明显。加入不同比例的各组分对葛根素Ka均有一定的影响,10%小檗碱使葛根素Ka最小,数据为0.539×10-4 s-1,100%的小檗碱使葛根素的Ka增加较多,数据为2.278×10-4 s-1。10%小檗碱不仅使葛根素的Ka达到最小,而且使葛根素的Fa最低;100%黄芩苷使葛根素的吸收分数达到最大,但是与其不同的是,100%的小檗碱使葛根素的Ka达到最大。
3.2 3个成分混合溶液葛根素吸收影响
在葛根素灌流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比例黄芩苷、甘草酸和盐酸小檗碱其中的2种成分,按2.3项下
表1 2个成分各组葛根素单灌流实验
Table 1 Results of two component groups of puerarin in single perfusion experiment
No.成分比例Peff
/×10-4 cm・s-1Ka
/×10-4 s-1Fa
/%
1葛根素0.1251.3904.34
2葛根素+10%黄芩苷0.1421.5224.41
3葛根素+100%黄芩苷0.1942.0566.74
4葛根素+10%甘草酸0.1241.3483.63
5葛根素+200%甘草酸0.0770.8403.00
6葛根素+10%小檗碱0.0480.5391.88
7葛根素+40%小檗碱0.1451.5664.52
8葛根素+100%小檗碱0.2132.2785.50
操作进行实验,其结果见表2。加入不同比例的各组分对葛根素吸收均有一定的影响,以葛根素Fa作为观察指标,10%黄芩苷+40%小檗碱组表现出了最大的Fa,达到6.12%;200%甘草酸+100%小檗碱组表现出了最低的Fa,该组使葛根素的Fa由4.34%降低至2.33%。加入不同比例的各组分对葛根素Ka均有一定的影响,100%黄芩苷+100%小檗碱组使葛根素的Ka值最大,数据为1.812×10-4 s-1;200%甘草酸+100%小檗碱组使葛根素Ka最低,数据为0.81×10-4 s-1。
表2 3个成分各组葛根素单灌流实验
Table 2 Results of three component groups of puerarin in single perfusion experiment
No.成分比例Peff/×10-4
cm・s-1Ka
/×10-4s-1Fa
/%
1葛根素0.1251.3904.34
2葛根素+10%黄芩苷+10%甘草酸0.1481.5954.45
3葛根素+100%黄芩苷+200%甘草酸0.1021.1083.80
4葛根素+10%黄芩苷+40%小檗碱0.1621.7296.12
5葛根素+100%黄芩苷+100%小檗碱0.1731.8125.31
6葛根素+10%甘草酸+40%小檗碱0.0810.8802.93
7葛根素+200%甘草酸+100%小檗碱0.0700.8102.33
3.3 各加入成分对葛根素吸收影响分析
以各组分作为自变量,以肠吸收有效渗透系数(Peff)和吸收速率常数(Ka)作为观察指标,对以上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考查各组成分对葛根素吸收的影响情况,结果见表3,4。
从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甘草酸加入组对葛根素的吸收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具体
表3 各组成分有效渗透系数(Peff)多元回归分析
Table 3 Effective permeability (Peff)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ach component
项估计值标准误差t比概率>|t|
截距0.123 70.015 67.950.000 0
黄芩苷(%)0.046 90.026 51.770.107 3
甘草酸(%)-0.033 30.013 1-2.540.029 51)
小檗碱(%)0.029 60.026 91.100.296 4
注:与单一葛根素相比1)P<0.05(表4同)。
表4 各组成分吸收速率常数(Ka)多元回归分析
Table 4 Absorption rate constant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ach component
项估计值标准误差t比概率>|t|
截距1.341 20.164 28.170.000 0
黄芩苷(%)0.462 50.280 01.650.129 5
甘草酸(%)-0.341 50.138 6-2.460.033 51)
小檗碱(%)0.307 30.283 41.080.303 8
表现为抑制葛根素的肠吸收;黄芩苷和小檗碱加入组对葛根素的吸收具有一定的影响,有促进葛根素吸收的趋势,但是在统计学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变化。
4 讨论
本研究各成分配比关系主要参考前期多成分溶解度试验结果,原则是加入的成分能使葛根素溶解度发生较显著变化和基本无变化2种加入比例作为灌流实验的灌流液,考查和计算的指标主要是与吸收特征相关的关键特征指标,包括有效渗透系数、吸收速率常数、吸收分数。本研究表明肠道对葛根素的透过率较低,其Peff仅为1.25×10-4 cm・s-1,此数据说明葛根素为低吸收药物。不同比例的黄芩苷、甘草酸和小檗碱对葛根素吸收情况均有一定的影响。甘草酸显著抑制葛根素的肠吸收,高浓度小檗碱会促进葛根素的吸收。大多数文献认为葛根素的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但是也有少数参考文献[12-14]认为葛根素的吸收机制不是单一的被动转运机制。根据本文研究的实验结果,也认为葛根素的吸收机制可能不是单一的被动转运机制。从葛根素与不同加入成分共同进行单灌流实验角度分析,尽管各个实验组的葛根素灌流浓度均基本相同,但是葛根素的Ka变化很大,在0.539×10-4~2.278×10-4 s-1变化,这表明加入的不同成分可能会对外排蛋白或相关酶有影响,导致葛根素在相同浓度的灌流实验上表现出Ka变化较大,有参考文献报道的小檗碱是P-糖蛋白的底物[15],高浓度小檗碱会促进葛根素的吸收速度和程度,本研究与文献中实验结论具有一致性。
化学药物肠吸收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但中药肠吸收的基础研究鉴于其多成分特点,不能直接照搬使用,也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总体框架下,在多成分溶解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多成分环境下渗透性实验,其对中药多成分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从生物药剂学角度阐释中药配伍的科学性及多成分配伍动态关系中的吸收特性。
[参考文献]
[1] 刘洋,翟华强,赵保胜,等.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在中医临床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335.
[2] 刘洋,潘艳丽,王晶娟,等.多成分药物代谢理论及技术方法分析[J].中草药,2014,45(12):1663.
[3] 王燕,赵,李聪.蛇床子中蛇床子素的大鼠肠单向灌流研究[J].陕西中医,2012,33(9):1235.
[4] 冯志强,谢智勇,廖琼峰,等.千层纸素A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研究[J].中南药学,2011,9(7):481.
[5] Lennerns H. Animal data: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ussing chamber and perfusion systems to predicting human oral drug delivery in vivo[J]. Adv Drug Deliv Rev,2007,59(11):1103.
[6] Lennerns H, Ahrenstedt O, Hllgren R, et al. Regional jejunal perfusion, a new in vivo approach to study oral drug absorption in man[J]. Pharm Res, 1992, 9(10):1243.
[7] 程锦,狄留庆.在体肠段灌流模型在中药吸收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2):98.
[8] Fagerholm U, Johansson M, Lennerns H. Comparison between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in rat and human jejunum[J]. Pharm Res,1996,13(9):1336.
[9] Luo Z, Liu Y, Zhao B, et al. Ex vivo and in situ approaches used to study intestinal absorption[J]. J Pharmacol Toxicol Methods,2013,68:208.
[10] Kim J S, Mitchell S, Kijek P, et al. The suitability of an in situ perfusion model for permeability determinations: utility for BCS class I biowaiver requests[J]. Mol Pharm, 2006,3(6):686.
[11] Li H, Dong L, Liu Y, et al.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of puerarin and comparison of perfusion approaches in rats[J]. Int J Pharm, 2014,466(1):133.
[12] 安,张华,张艺竹,等.采用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研究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组主要指标成分的肠吸收特性[J].药学学报,2012,47(12):1696.
[13] 张岩峰.葛根素及其三种增溶制剂口服吸收评价的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14] 崔升淼.葛根素体内药动学及葛根黄酮自微乳化软胶囊的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4.
[15] 郭友立,谭晓梅.盐酸小檗碱与葛根素配伍肠吸收变化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27.
Effect of multicomponent environment on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of puerarin in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LIU Yang1, WANG Gang2, DONG Ling1*, TANG Ming-min1, ZHU Mei-ling1, DONG Hong-huan1, HOU Cheng-bo1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2. Zhongcai Health (Beiji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100055, China)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permeability in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 requires multicomponent as a whole in order to conduct research, even in the study of a specific component, should also be put in the multicomponent environment. Based on this principle, the high content components in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were used as multicomponent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s in the experiment, and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of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bout puerarin were measured with using in situ single-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 model, 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the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of puerarin with other high content compon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baicalin, glycyrrhizic acid and berberinehad certain influence on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of puerarin, and glycyrrhizic acid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puerarin, moreover, high concentration of berberine could promote the absorption of puerarin.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mportant research ideas of permeability evaluation in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ith fully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other ingredients in multicomponent environment.
激素类药物范文6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儿科; 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0-0075-03
doi:10.14033/ki.cfmr.2015.10.037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又名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1],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l),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2],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目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糖皮质激素的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非常突出,一定程度上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3-4]。国家卫生部为规范该类药品的应用,于2011年颁发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5-6]。因而,为了解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患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应用状况,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39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13年1-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住院患儿的临床病历共239份作为原始分析资料。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进行,由笔者所在医院专业医师进行评定,观察并统计笔者所在医院使用糖皮质激素患儿的基本情况、品种分布、给药途径及联合应用等情况,以卫生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用药合理性的评价标准[7-8],并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糖皮质激素使用原因分析
笔者所在医院糖皮质激素使用范围较广,主要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疾病的替代疗法,严重感染病发的毒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缓解急性炎症的各种症状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和血液系统疾病等。本研究的239例住院患儿均使用了糖皮质激素,其中168例患儿的原发病为肺炎,占70.29%,其次为重症肺炎13例,占5.44%,再者为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12例,占5.02%,而中毒性脑病、重度贫血、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则较为少见,其中以肺炎患者应用最为广泛,糖皮质激素能增强其机体的应激能力,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中毒抗休克和抗过敏等作用。同时,糖皮质激素还能抑制下丘脑对致热源的生成和释放,因此具有退热作用,对于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极为显著,因此应用也较多。
2.2 糖皮质激素使用患儿基本情况
239例患儿中,男174例,占72.80%,女65例,占27.20%;患儿平均体重9.66 kg,5 kg以下17例,占7.11%,5~10 kg 163例,占68.20%,10 kg以上59例,占24.69%。其年龄分布情况,详见表1。
2.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品种分布
2013年1-3月笔者所在医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品种的使用分布情况中,以地塞米松注射液使用最多,共220例,占92.05%,甲泼尼龙注射液最少,仅1例,
占0.42%。治疗效果,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有效率高达98.64%(217/220),显著高于其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效果,详见表2。
2.4 糖皮质激素的给药途径
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3月糖皮质激素的给药途径中,以雾化吸入应用最多,共108例,占45.19%,其治疗有效率高达97.22%(105/108),治疗依从性高达99.07%(107/108),均显著高于其他给药途径,而微泵注射最少,仅4例,占1.67%,治疗效果和依从性均较低,详见表3。
2.5 糖皮质激素类药的联合应用情况
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药物用药患儿共117例,占48.95%,仅使用糖皮质激素患儿共122例,占51.05%。但必须注意,糖皮质激素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应用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问题及毒性产物问题,并且需要适当控制每一种药物的剂量以最高程度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详见表4。
3 讨论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因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而被临床普遍应用,可用于肾脏疾病、器官移植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中,且疗效十分显著[9-11]。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应用不合理现象逐渐突出,若该药使用不当,则会降低机体防御功能,使潜在的感染病灶扩散,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不良反应[12-15]。因而为了解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患者糖皮质激素类药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文选择2013年1-3月某医院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住院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共239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糖皮质激素多应用于男性患儿,共174例,占72.80%,而女性患儿65例,占27.20%,患儿平均体重9.66 kg,年龄多集中在0~2岁。品种应用方面,经统计得知2013年
1-3月笔者所在医院糖皮质激素以地塞米松注射液使用最多,共220例,占92.05%,甲泼尼龙注射液最少,仅1例,占0.42%;给药途径方面则以雾化吸入应用最多,共108例,占45.19%,而微泵注射最少仅4例,占1.67%;另外,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药物用药患儿共117例,占48.95%,仅使用糖皮质激素患儿共122例,占51.05%,且暂未发现不合理用药现象。可见笔者所在医院儿科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基本规范,但同时也存在某些问题尚待改进,如用药无明确的临床适应证等。糖皮质激素作为有效的治疗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炎性肠道疾病、肾脏疾病、关节炎、白血病等的治疗,但是目前大量的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骨骼健康造成影响。糖皮质激素对骨髓中成骨细胞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并能加速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凋亡,从而导致骨形成减少,还可以通过延长破骨细胞的寿命而使骨质的吸收增加,并且通过肾脏和肠道增加钙的流失导致负钙平衡,负钙平衡本身又可以引发骨的重建及破骨细胞活性的增强,从而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临床药师将对本次调研发现的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而对于合理性尚需商榷的问题,需加强与临床沟通及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有效促进其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09-610.
[2]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1-443.
[3] ZHANG H Y,LI Y Z.Pharmacology and rationalization of glucocorticoids [J].Clin Med J,2004,2(3):36-37.
[4] Annane D,Bellissant E,Bollaert P E,et al.Corticosteroids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in adults:a svstematic review[J].JAMA,2009,301(22):2362-2375.
[5] Kanis J A,Stevenson M,McCloskey E V,et al.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st-utility analysis[J].Health Technol Assess,2007,11(7):230-231.
[6] Buttgereit F,Burmester G R,Lipworth B J.Optimised glucocorticoid therapy:the sharpening of an old spear[J].Lancet,2005,365(9461):801-803.
[7] Gutolo M,Seriolo B,Pizzorni C,et al.Use of glucocorticoids and risk of infections[J].Autoimmun Rev,2008,8(2):153-155.
[8]黄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4):44.
[9] SU X M,YANG J Y.Rationalization of glucocorticoids[J].China Pract Med,2010,5(8):142-143.
[10]陈莉,曾文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5(1):39-40.
[11]成美.我院儿科住院患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用药情况分析[J].北方药学,2014,11(2):101-103.
[12]金美花.糖皮质激素在临床的合理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8):28.
[13]邓小莹,吴琳,倪穗琴,等.某院住院患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分析[J].今日药学,2014,24(5):383-386.
[14] Halbeertsma,Vander Hoeven J G.Lung reeruitment during mechanica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the PICU:what cail belearned from literature[J].Anesthesia,2008,60(8):77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