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模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模板范文1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102-02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人本主义教学观,是20世纪三大教学理念之一,该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学观是基于一个假设:个体犹如一粒种子,只要外部环境适当,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个体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重点,便是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使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的形成,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在人本主义教学观看来,真正的学习是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相互贯通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外部环境、学习材料的被动接受。学习过程不仅是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健全人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能真正发现自己独特的品质。该学习理念与只重视环境刺激、外显行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重视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的是,它更加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注重研究健康的、完整的人。这一理论的焦点在于如何转化和应用自己的创造性。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强调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功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这也正是该理论的应用价值所在。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日渐成熟,像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升学与就业指导方面已经形成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21世纪初,我国才实施推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育部在2007年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提到,各级高等院校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总体来讲,我国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处在学习和摸索阶段,该课程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和本土化等方面做得仍不够到位,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基于此,本文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一、课程教学理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对于“人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该理论认为无非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人际关系,这无疑对克服传统教学忽视培养学生个性、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弊端非常有利。因此,帮助学生自我实现,应成为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当前,我国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理念仍主要体现为偏重于就业安置,提高就业率,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就业质量关注较少。多数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与学仍是传统的理论灌输,而对于如何选择与接受相关的就业信息,以及进行真实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则重视不够。在保证和提高就业率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普遍做法是“先就业,再择业”,这也是很多学生的选择。而这样的做法无疑会造成毕业生的短期就业,很难在用人单位扎根存活。
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呼吁高校应切实为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定好位、选准点,而不应只为提高就业率,就一味把学生推向并不适合的企业。而正确地进行就业定位,则主要依赖高校科学合理且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多重目标,不仅在于培养职业意识,宣传就业政策,而且在于传授择业技巧,指点成才之路等。
二、课程教学内容
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认为学习并不只受外部环境的支配,学习者可自主发动学习,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成为学习者自己的学习。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提供现实的,且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与环境,并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动机,促使其进行探究学习。由于要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教学内容必须是学习者感兴趣的,并能够引起其自主发动与选择。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课程自身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而非简单机械化的组织。教学内容的组织协调需要充分考虑各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需要,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大学一至四年级各阶段的教学任务,根据不同年级发展要求和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安排情况来制订完整的教学规划,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而非一个教学内容模板。此外,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能太单一,应该全面考虑加强学生的就业导向,如求职心理、自主创业指导等,而非单纯地偏重教育性指导,忽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指导的形式上要加强实践操作性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指导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传授,必须和行为训练、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教师主动教学和学生参与实践两者的有机结合。
除此之外,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传达着教学的价值理念,体现着教学的内容,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中教材建设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全面、长期、稳定、适用的教材很难实现,并且教材建设的层次性和内容板块的完整性也是必须把握好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有关的文件学习、网络信息搜索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讲义等,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模板范文2
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和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相关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探究学习为基本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情境活动。”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并培养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更好地为毕业之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因此我们要有机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资源,精心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目的。
笔者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来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尽量结合学生的校园、社会和职业生活来确定活动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创设活动情境。具体活动过程可以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和总结评价等环节来实现,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争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谈谈关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些探索。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内容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新教材每个单元都设计了比较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训练内容,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使用这些材料。语文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且又符合学生心理及认知水平的素材,经过我们的精心设计都可以演绎出学生感兴趣的具体实用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来。
新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飞扬的诗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们接受了精神的熏陶,也领会了诗人们精湛的诗歌艺术。本单元结束,我们围绕教材内容开展了一次“青春诗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首先讨论、制定“青春诗会”的方案,并确定诗会朗诵作品的选择标准与范围,所选诗歌主要以中外现代抒情诗歌为主,主题围绕青春、理想、青年的责任等。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分组选诗,由每个组长汇总同学们挑选的诗作,讨论后确定本组的表演作品,并说明推荐理由。每个小组确定朗诵者,进行朗诵训练。在青春诗会的表演现场,朗诵者情绪饱满、声情并茂,通过自己对作品的领悟和朗诵,较好地传达了作品的思想感情。通过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青春、青年的责任,培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熟悉了现代抒情诗的表现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个活动从筹划到准备及实施,培养了学生们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
在学习了新教材下册第四单元《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课后,结合课文内容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一家肯德基店作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主要食品、主要消费者、服务态度、顾客就餐表现等,可以通过实地考查、调查问卷的形式或者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报告。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积极撰写调查问卷,然后走访肯德基店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兴致盎然地顺利完成了调查报告,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的调查分析能力、社交能力,促使大家更加了解和关注社会。
二、充分利用综合性语文教学资源
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人文、自然等多种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我们应充分考虑中职生思维活跃、好胜心强的特点,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学习资源,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创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实现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1)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巩固语文基础知识。例如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们表演精彩的课本剧;确定主题以小组的形式办手抄报;同学们选择喜欢的课文来配图画;给课文内容做改编;选择社会热点问题举办辩论赛、各种演讲比赛等。(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我们在课堂上组织赏析优美的广告词、影视歌曲;同学们搜集喜欢的名言警句;谈谈国内外的重大事件;选择热点报刊做剪摘整理;深入社会做“找找错别字”的活动等。(3)学习民族语言。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唐诗宋词系列活动、汉语成语积累活动、谈谈名人传记、古诗朗诵、对对联等。(4)结合重大节日、传统节日,开展纪念性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清明扫墓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怀念英雄的活动;端午节时组织学生“包粽子忆屈原”的活动。这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开展,可以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服务于学生语文实践的运用,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本学期,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我们开展了以“我们将来的事业”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体活动内容主要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1)请大家围绕主题“我们将来的事业”分组进行手抄小报的编写任务。要求对小报编辑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专业方向的现状和前景,指导我们的专业学习。小报的编写要求内容充实、具体,美观大方。(2)请你结合德育《经济生活与就业创业》课程中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章节的相关内容,围绕我们的主题进行你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搜集相关专业内容和最新就业情况资料,用WORD文档进行编辑制作并用A4纸打印。通过这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社会的责任,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家安妮·莎莉文曾说:“我们的教学不是进行死板的、僵化的、俗套的课堂教学,而是让学生融入到自然社会中去,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机会。”是的,生活即语文,生活即教育,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社会,中职生为了将来的就业与发展需要更早一点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为顺利实习就业作基础。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以调查、参观等各种形式的表达为主,我们要让语文学习走进社会生活,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和联系,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
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创设机会引导学生们去参观工厂、农村、部队、企事业单位……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通过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著名的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也可以让学生到各种超市或者商场去,通过参观调查来了解各种商品的名称、形态、种类、价格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让学生适应社会、了解社会,进一步积累社会经验。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们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我们在班级进行了一次关于“校园热点问题调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形式为:组织同学们分组开展以“和谐校园、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校园听证会活动。要求同学们围绕校园美好生活的主题,以小组的形式对校园热点问题进行调查,比如校园宿舍问题、食堂问题、安全卫生问题等等。以小组为单位广泛搜集资料,调查取证,找出问题,想出对策和解决方案,并制作展示模板,活动的成果以校园听证会的形式呈现。同学们在活动中积极调查取证,围绕校园生活搜集感兴趣的热点材料并制作出精美的展示模板,在听证会活动中为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对找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获得了师生们的普遍好评。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提高了学生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确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想,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引导、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争取探索出一条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路,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为中职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主编.外国优秀教师最有效的建议[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模板范文3
关键词:美术设计;优质就业;供需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近年高校扩招加剧,高校的教学质量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据悉,目前国内许多本科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甚至不如一般职业学校的学生。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毕业后一时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美术设计行业,不仅要求设计者掌握设计技能,而且要求其熟悉与设计对象相关的知识,如材料、制作工序等。因此,深入探究艺术课堂的实践性,优化教学设计,提高美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指导他们摆脱就业困境,适应社会的需要,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
二、美术设计专业的“教”与“学”
近几年,国内许多高校相继展开了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的教育状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开发,突破单纯技艺传授的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建立以培养创造型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系。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完善现有教学体系
高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师资条件、硬件设施和所处的地域优势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合理的构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保障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正常有序地开展。整个美术新课程教育体系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教师充分解读教学大纲,确定必修学科,使学生有目标地前进;要以学生整体的专业素质为主,进行专业知识的授课与讲解,避免教学内容空洞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术与设计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上好艺术专业的课程,更是一门探究性艺术。因此,美术与设计专业的教师任务艰巨,如何把抽象而神秘的艺术具象化,使学生收获更多实实在在的知识尤为重要。
(二)重视艺术类课程教学的艺术性
普通的课堂教学艺术环节一般有五个大模块,而艺术类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其原因与艺术课程的性质有关,但总体上大同小异。
第一,组织教学的艺术,即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根据课程内容科学的备课。
第二,教学语言艺术,在美术教学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实际上,语言在美术等艺术类课程中同样有重要作用,其中包括提问的艺术。
第三,教学导入艺术。导入是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作为艺术课程的美术课,除了注意借鉴一般学科课堂导入的特点外,更应追求艺术性,让每节美术课都有一个艺术的开始,让学生在艺术中学习美术知识,并获得美的教益。
(三)激发创新兴趣,开启创意设计
在西方艺术设计教学中,强调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尽管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与成就,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美术与设计的学习始终离不开“创意”一词,过于强调规范,思维就会被同化,而创意就是要打破常规,这恰恰与美术高考培训中模板式的教学方式产生矛盾。刚进大学的艺术学生,教师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纠正其被束缚的思想。同时,如何把思维封闭式教学变为思维开放式教学,也是美术与设计教育工作者探讨的核心问题。
创造性思维又是创造力的核心,所以教师应该将创造性思维渗透进以创造力培养为目标的艺术设计教育之中,建立一种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运作机制,力求艺术设计教学同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同经济科技建立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首先,教学要与企业、产业部门取得进一步的合作,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充分地考虑到社会的实际需要。其次,邀请业界专家、教师驻校,通过工作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展学生设计实战能力及创造力,以开放的教育途径共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美术设计专业就业市场分析
近些年,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对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吸收接纳能力极为有限。传统艺术类毕业生本身就业渠道比较狭窄,专业对口的事业单位少之又少,并且对学生学历、素质、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
国内中小型民营企业有较大的容量,是一个主要的接纳渠道,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这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职业道路。这一类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其承受能力有限,往往不会或是不愿意花费时间与金钱来给应届生培训,他们注重的是公司的盈利与正常运转,因此,对应届毕业生并不看好。
此外,工作的整个稳定性与工资、福利保障也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当前的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因素也都制约着艺术专业毕业生的有效就业。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艺术类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会选择那些经济发达环境又好的地区,像广州、上海、北京等。企业的地理位置成为艺术类毕业生选择岗位时首先要考虑到的问题。设计类行业是一个很注重时效性的专业,经济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信息资源丰富,就业机会大于其他地区。因此,设计类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地时往往呈现出一种聚集效应,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这使得上述地区和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毕业生就业也就更加困难。
四、美术设计专业供求关系分析
大学毕业生普遍就业难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其特殊性、典型性,客观原因还有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等。但是,不能把所有原因归结于种种不利的客观因素,抱怨社会,抱怨市场、企业,抱怨教育制度、抱怨学校……在网上的一个设计论坛上,有人针对艺术行业这样调侃:“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无路可走了。”现实中,有不少的在读大学生认为未来就业一片渺茫,低就业率、低薪酬已成定局,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这必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相关的就业指导活动和措施解决学生的心态问题,引导学生对未来就业有一个阳光的心态是教育工作者当前的重大任务。
解决问题要抓问题的主要矛盾,提高就业率、实现优质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归根结底还是要改善供求关系。美术与设计专业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数量远远大于企业的需求量,所以出现了廉价劳动力。但是,单位和企业仍然有他们的招聘标准,并没有为此降低。那么,把企业对大学生的几项关注点作一个参考:学习成绩29%、社交能力32%、协作能力 41%、管理能力24%、学生干部(党员)4%、社会经历35%。由此可见,自身的能力素质才是高质量就业的敲门砖。
作为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牢固熟练,而且要尽量全面,因为美术与设计专业内部的划分相对来说是比较细的,各专业的联系也是相当紧密的,比如,环境艺术设计在做效果图时,要涉及到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知识。这些学科都是相互交叉的,当然必须要分清主干和枝叶,要确保主攻的专业是出色的,其他的可以适当加以了解,为求职增加辅助的筹码,找工作也会多一些选择。
五、美术设计专业优质就业的对策
(一)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专业课程的知识要过硬,如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组织协作能力,这些能力都能在大学中得到锻炼。学习期间,可以加入学生会、参加演讲比赛等,通过活动用心做事、学习,竞争力会无形中增长。其他方面也要重视,如修养、气质等,这些往往就是区别于其他人的一种无形的竞争力。
(二)要有创新上进意识
说艺术与设计这个行业是个时尚的行业毫不为过,特别是设计,融合目前全世界最精端的设备和软件,集合全世界最新的信息科技,必须要有上进的意识去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需要有足够的热情来应对富有挑战的工作,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意,多多磨练自己的创意与市场尽早地融合,这样让创意在经验中产生,从而丰富自己、活跃自己的思维。
(三)做好职业规划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里,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准确定位职业方向,为前进提供动力。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反思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使个人价值增值;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职业切入口,调整对薪资的期望值。毕业生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缩短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四)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据调查显示:美院的优等生往往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作品,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实践的磨练和经验的积累。在校大学生可以多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锻炼自身的能力。或者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有选择性地到社会上实习,实习的地方最好是正规的与专业相关地大型单位,这样更能切身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和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将会得到更多的收获。另外,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分利用好大学创业资源,找准契机,以工作室的方式自主创业,实时进行角色转换,以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模板范文4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工商管理类、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随着我国企业营销实践的日渐深入和营销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其它类专业的学生也可选修这门课程。至上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学》已在国内大学普遍开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营销人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已与社会需要渐渐脱节。因此,改变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成为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的理论
(一)学习迁移理论简述
学习迁移理论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研究历史。从早期的官能-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学说等到后来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等,发展至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习迁移理论已经达数十种之多。其中,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的提出,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二)建构主义学习迁移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最早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的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体系,强调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是人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人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知识不是对现实准确的、客观的既定反应,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在具体的问题中,人们会针对具体的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新加工和再创造,个人由于其经验背景是特定的,由此构建出的知识也不会相同。正是如此,建构主义理论将知识的内涵、逻辑外延(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和心理外延(主观上的应用范围)做了进一步的区分。知识的内涵决定它的潜在的逻辑应用范围,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只有一部分是可能被实现的,这就是学习者主观上的应用范围。据此,维果斯基等心理学家将建构主义具体拓展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该学习迁移观认为,教育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模式应该更着重于学习者的自身架构和知识的组织,强调学习环境的创建,即情境创建、协作学习环境、意义建构和会话交流环境的设计与实施。此后,国内外高等学校开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引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使得构建主义学期迁移理论成为当前众多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种指导思想。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目前本科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教”与“学”,“学”与“用”脱节。虽然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该问题,并且也提出了多媒体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分析、改革课程考评体系等多种改革思路,但是学生学习效果没有显著提升。究其根本原因不难发现,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而展开教学设计,忽略了社会和学生的真实需求,学生始终被视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并且所授营销理论与中国实践严重脱节,虽然采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实施过程中,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但当开始面向社会真正就业时,又会发现之前学习的营销理论实用性低、指导性差。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入分析这些矛盾发现,现有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忽略了学习行为发生的主体――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迁移的过程实际上是知识在学生个体心灵内的整合与构建;忽略了知识的内涵必须和外延紧密联系,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从一个非常具体变化到非常抽象的过程;忽略了知识的外延(尤其是主观应用范围)总是和一定的使用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者一定要与环境互动,通过指向客体环境的活动来促进知识的应用。所以,在建构主义学习迁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观念,将教师定位成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将教材视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将多媒体视为创造情境、促进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突破过于以课堂为主要载体的狭义教学模式,结合社会对营销人才的实际需要,将教学衍生到课外。最终形成以课堂学习为中心,以课外学习为延伸,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指导下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具体设计
(一)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与监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核心,同样还是知识的应用者,所以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及知识水平、专业认同度以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课程内容的设计的针对性更强。《市场营销学》是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该门课开始认识营销、了解营销的基础理论,为后续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课程授课前,教师可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背景,建立学生学习背景信息库,明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基础,选取一些学生喜欢并且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去设计课堂教学,避免课程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重视将知识内化成学生自身能力与素质的过程实施,正确引导学生对营销的兴趣,从而为后续专业必修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如了解大部分学生希望从事药品销售工作,但又缺少实践操作,则在课程授课内容方面,可将营销的分销渠道、促销技巧、品牌经营等基础理论与药品营销联合起来,有针对性列举药品销售实例。
(二)创建仿真情境,实施体验式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是直接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对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需要学生能够基于理论分析市场信息、联系企业营销实践活动,撰写企业营销管理的文本(如,市场营销调研报告、目标市场分析报告、营销项目策划书、广告策划书、销售业绩报告等)。但是仅仅靠课堂教学很难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教师要提供类似于企业市场运作的真实教学情境,组织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知识,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扩大自我学习的空间。当部分学习内容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复制情境或者再现时,让学生借助想象来描述未来可能的学习情境是什么样子,可以对未来各种潜在的学习情境,以及用来处理不同情境的心之策略发表自己的观念等方法,进而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例如:在讲授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时,可以先通过一份详细的市场调查报告为例,讲解基础理论及操作技巧,然后选取一些可行的调查主题,让学生依据模板去实践。引导学生对其调查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学生实践结果即市场调查报告做出详细分析点评,让学生归纳出市场调查中需注意的问题和执行技巧,以及调查报告编写的流程等,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并可以强调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后续《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课程中将全面系统地讲授,实现课程体系的融会贯通。
(三)科学整合多种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局限
1.角色扮演,创造基于任务的真实教学情境
由于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多去企业就职,在教学情境构建时,以企业的营销部门、市场部门、客户服务部门为模板进行模拟。在讲授不同的课程内容时,将小组学生按照不同部门的职位要求,扮演企业的销售员、策划人员、市场调查人员、客户服务接待人员等,通过创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去主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或根据自己喜好设置网店、策划营销主题活动等,将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外,结合学生兴趣及社会需求,构建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情境,自觉进行认知训练,强化认知技能和策略。
2.模拟项目实施,实现任务导向的教学情境
在做好角色划分后,教师就可通过创造模拟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自觉展开学习。例如,目标市场营销战略这章的内容讲授式,教师在介绍基本理论后,将班级成员划分成若干市场调研小组,分配模拟角色,按照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要求,要求学生去分析市场、发掘市场机会,从而寻找适合创新项目,并最终选择适合自己项目的目标市场。具体的工作执行及分析就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来操作。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来阐述项目机理,让学生自主归纳在其操作中是如何进行市场细分、如何评价细分市场,又是如何结合自身项目的特点进行市场定位的。教师则结合理论给予适当的补充、点评。
3.协作学习,构建团队同进的合作情境
无论是角色扮演还是模拟项目,最终还是需要小组成员的合作执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合作,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共同推动项目的完成。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能提升学生组织能力、沟通社交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等营销岗位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设计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估方式
教学效果的评定能检测教学是否有效。配合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情境教学理念,就必须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的考核体系。将评价的主体从教师拓展到学生。评价的内容涉及到:基础理论、营销项目实战、团队写作能力、案例分析水平及操作技能等多个项目,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及职业能力提升状况。具体可以由四大部分组成:①课堂案例分析及项目执行的表现评价。②学生课外参与的营销主题活动及相关竞赛的次数及成果。③基础营销理论的卷面测评。④小组成员基于平时项目操作实际相互评价。对该门课程的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定量与定性、书面与口头、课内和课外的全方位体力考评体系。同时,也论证课程全新授课方式的可行性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
在具体实施中,由于教师授课风格的差异,学生专业的不同,借鉴建构主义学习迁移理论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具体教学细节的设计还需要根据实际做详细的规划和调整。当然也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及知识的实践能力确实会产生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2] 文福荣,肖少北.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