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词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词典范文1

关键词历史观念资料基础收词释义配例

2016年6月下旬收到上海教育出版社寄来的印制精美的四卷本《近代汉语词典》,感到它的分量沉甸甸的。一是它部头大,收词5万余条,总字数逾900万字,超过了以往同类词典;二是该词典的发起人之一、主编白维国先生在该书即将出版前不久(2015年10月23日)抱憾去世,他临终前一直盼着能看到这部词典,而最终未能如愿,想到此我的心情难免沉重。这部由白维国主编、我和汪维辉任副主编的词典,从1997年至2015年,历时18年终于面世,其间的艰难曲折,难为常人道也。白维国和我在这部词典的《序言》里介绍了“近代汉语”的历史分期、概念内涵;阐述了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和词典编纂的意义及本词典编写的学术基础、编写队伍;说明了本词典收词、释义和配例的宗旨、特色等,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从辞书史和词汇史的角度谈谈我对这部词典的学术评价。我认为,与以往众多同类词典相比,白维国主编的这部《近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白编》)在学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 新高度、新境界

一部词典能否有超越前人的进步,首先在于主编者的编纂理念。《白编》有清晰的历史观念,在编纂理念上更加科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该词典是汉语史上一个分期的词典(自唐初至清代中叶)。对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来说,这一时期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历史时期,具有广义的断代特点;但就近代汉语时期内部来说,唐、宋、元、明、清几个时代的语言既相承,又各有发展变化,这一时期又具有历时性。因而这部词典在总体设计上,既定位为反映整个汉语史长河中一个历史阶段的共时词典,又要成为体现各朝代语言动态变化的历时词典,因而在收词配例上十分重视语言的历史演变和共时分布。

《白编》的历史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收词求全存真,尽量收录近代汉语各历史阶段的语词,特别是反映实际语言面貌的口语词。

2. 尽量收录文献中的各种词形,特别是始出形、通用形及其变体,以通用形统领各种变体词形。注意辨别通假字和方言记音俗字。

3. 书证按时代排列,注意反映词语的产生、发展、存活、消亡情况。不仅要反映被释词语出现和使用的时代,同时还要反映这个词语通行的地域;对有些词语,还要反映它使用的文献范围或文体特点;尽可能通过例句反映词语的用法、功能。

4. 释义除要提供概念义外,还要尽可能地提供附加义、搭配关系等相关信息。义项次序按本义、基本义或始见义与引申义、假借义的历史原则排列,要尽可能反映某些虚词语法化的过程。

一部词典要超越前人,达到新的高度,光有好的想法还不够,还必须要立足于可靠的、雄厚的资料基础之上,从某种角度说,资料决定着词典的质量。因为,材料不足,词典难以准确、全面地归纳词义;没有穷尽性的搜检,很容易发生书证滞后、义项缺失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决定词典质量的材料基础方面,《白编》达到了超越前人的境界。记得在2004年前后,该词典即将完成编纂任务,当时两个可供检索的大型汉语历史文献语料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文本”和“国学宝典”也已陆续建成。面对这一新情况,白维国先生毅然决定回过头来对每一个词条都进行电子文本的检索,务求精选用例,防止书证遗漏和滞后,也正因为此,词典完成的时间大大延后。庆幸的是,由于补上了这一课,该词典在文献资料的利用上超越了前人,为其编写质量提供了扎实的语料基础(在最后阶段还使用了“中国基本古籍库”)。今天回头来看,大家越发感到白维国主编当时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词典的核心是释义。编纂理念也好,资料基础也好,最终都要落实到对每个词条的解释上来。与以往同类词典的释义不同,该词典的释义往往有现代语义学、语法学的观念,在准确性、科学性和丰富性上达到了新的境界。能基本做到这一点,跟该词典的编写队伍有直接的关系。该词典的编写人员(包括主编、副主编在内)都是多年从事汉语词汇史、语法史研究的专家学者,都有较丰富的学术积累,各有专精,各擅胜场。这是该词典能达致新高度、新境界的队伍保障。

二、 新见解、新亮点

《白编》收词、释义、配例各环节亮点甚多,本文不避“老王卖瓜”之嫌,分六个方面,蜻蜓点水,加以介绍。

(一) 收词

复数词尾“们”的来源是汉语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直是汉语史研究的热点话题,迄无定论。与复数词尾“们”有关的用字有“弭、伟、满、瞒、懑、每、门、们”,《白编》全部予以收录,如“我弭”(唐)、“儿郎伟”(唐)、“他满”(宋)、“我瞒”(宋)、“你懑、畜生懑”(宋、金)、“那门”(宋)、“你秀才们”(宋)、“你每”(元)、“椅桌每”(元)等。这些资料为探寻汉语复数词尾“们”的来源和功能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和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许编》)均未收早期用字“弭、伟、瞒”,《许编》“满、懑”也未收。

《白编》收口语词“老林”,释为: “老呆。‘林’字由双‘木’组成,隐指木头木脑,反应迟钝的人。”引例为《金瓶梅词话》二一回,与《汉大》同。但《白编》后加“参见‘、啉’”,指示“、啉”二字词义与“老林”的“林”相关。不仅如此,《白编》还收了该词在敦煌文献中的同音变体“老临”,这样就把这个词使用的时代从明代提前到了唐五代。《汉大》未收“老临”,《许编》“老林、老临”均未收。

跟酒有关的“饮户、饮流”二词《许编》未收,《汉大》仅收“饮流”,释为“酒客之辈”,书证为宋范成大(1126―1193)《石湖菊谱》孤例。《白编》所引例证上自唐皇甫松诗和敦煌变文,晚讫清人诗例,其唐代皇甫松用例早于南宋范成大约200年。

“隐”,《白编》释为“凸起,引申指硌”。别的词典或不收此义,或只释为“硌”,唯《白编》加上“凸起”二字,这是有根据来源的。“隐”本指矮墙,《左传・襄公二十三年》“u隐而待之”,杜预注: “隐,短墙也。”由此引申为“凸起”义,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五: “赵后有宝琴,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凤螭鸾、古贤列女之象。”“隐起”即凸起。《白编》限于体例当然不能细说,故只举了唐《朝野佥载》“景龙中,瀛洲进一妇人,身上隐起浮图塔庙诸佛形象”印证,提示“硌”是从“凸起”义引申而来的,包含的信息比较充足。

《白编》“争”条第一义项释为: “怎。疑问代词。唐人只用‘争’字。”提示唐代尚未出现“怎”用作疑问代词这一重要信息。

(五) 辨别同形词

《白编》收“其那”二条,其一注为qínà,其二注为qínuó;释义各不相同,前者释为“那”,后者释为同“其奈”。精于辨别同形异音异义词,他典未做此分别。

(六) 主副条选择

《白编》对主副条的选择确定多有理据,如收“打张惊儿”和“打张鸡儿”,以前者为主条,释为: “假作吃惊;装糊涂。”以后者为副条,释作“即打张惊儿”。这样处理是有道理的。“张惊”为同义并列动词,有“慌张、惊慌”义,故“打张惊儿”有故意做出惊慌状的意思。因为儿化的“鸡儿”与“惊儿”同音,所以又写作“打张鸡儿”。《许编》也收了这两个条目,但却把“打张鸡儿”作为主条,未为妥当。贺巍《洛阳方言词典》有“张精”一词,释为“放大嗓子叫嚷: 你就爱~,动不动就爱扯开喉咙跟人家吵架”。今疑本字应为“张惊”,犹北京话里的“一惊一乍”,指说话时大惊小怪。大惊小怪与“打张惊儿”的“假作吃惊”义相近。

从以上所举几方面来看,《白编》在释义上确实有新见,有深度,具有一种研究的气象。我们相信,该词典的出版,必将为汉语词汇史和语法史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从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瑕疵、疏失未能尽免

从总体上看,《白编》在收词、释义、配例诸方面都超越了此前的同类著作,在学术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但是,所谓新高度、新境界是相对而言的,实事求是地说,这样一部出自众人之手的大书不可能一步做到完善。就笔者近日披览所及,也发现一些缺点和疏漏,有不少可改进的空间。上面既不避“卖瓜”之嫌,下面则不怕自揭家丑,条列于下。

1. 收词尚有缺失

有些该收的词失收(如“楞怔、猎古调”),有的相关词收词不平衡(收了语助词“在那里”未收“在这里”)。指代词“这”唐代已出现,但早期又作“者、遮、柘、赭”。“遮”,《韩擒虎话本》: “叵耐遮贼,心生为倍(违背)。”“柘”,《李陵变文》: “柘回放,(底)还来。”“赭”,《历代法宝记》: “赭回好好更看去也。”《白编》收“者、这”,未收其余三个,难免有遗珠之憾。《金瓶梅词话》中“猎古调”一词出现两次(这老婆一个猎古调走到后边|他一个猎古调儿,前边花园门关了,打后边角门走入金莲那边),白维国著《金瓶梅词典》释为“形容动作突然而迅速,不易被察觉”。但此词不知为什么《白编》未收,或因对已有的释义不能确信,而一时又找不出更好的解释?今按,“猎古调”当为“捩古掉”,“捩”和“掉”是扭转义,“古”应为中缀。“猎古调”(捩古掉)就是急转身,掉转头的意思。《洛阳方言词典》“捩”字头下收“捩咕、捩脸、捩过的、捩转”等词,另收“列古之掉”一词,释为“举止扭扭捏捏不大方”。此“列古之掉”或应为“捩古子掉”(“古子”为衬音),或也可能椤稗婀勺拥簟保ㄏ衽す啥糖一般拧过身,掉转身),暂不能确定,录此以备续考。

2. 个别字音处理欠妥

“虾”有两读,一读阳平há,为“蛤蟆”的“蛤”的异体字(“蛤蟆”旧也作“虾蟆”);另一读阴平xiā,为“r”的简化字。《白编》在“虾”há字头下出“虾腰”条,注音háyāo,释为“哈腰;弯腰。也作为一种敬礼”,引有明清两代用例。此处释义正确而定音不妥。“虾腰”即“r腰”,应读阴平xiā。《白编》第四卷“虾”(xiā)字头义项①释为“像虾一样弯曲”,书证有“虾着脊背”(元)、“虾着腰”(明)、“虾腰拾起”(清),书证丰富,释义正确,故应将前面注为阳平的“虾腰”移到“虾”(xiā)下。

《白编》将“合不住”注音为gēbuzhù,释为“同‘搁不住’”。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未把“合气”注为gēqì。《西游记》中有两例“阁气”,可证“合气”应读gēqì。另从音理上说,“合”本为入声字,一音通“蛤”,现读gé;另一音“合”做量词(一升的十分之一),现读gě,故“合气”在口语中音同“阁气”,与“合不住”(搁不住)的“合”音同。《汉大》和《许编》未收“合不住”,二书把“合气”定音为héqì,同样失察。

3. 对记音俗字的处理有可改进之处

近代汉语的文献资料中较多地反映当时的口语白话,书写者往往并不知俗语词的本字是哪一个,只是据音记字,造成通假字、借音字及据词义添加或改动形旁的俗写字、错字比比皆是。这些记音俗字是当时某方言音或历史音的反映,词典编者对它们不仅难以考释确切的词义,而且定音也很困难。如“乞皱”等词语,按照字面应该标注A音(“乞”qǐ),但根据词义则应该读B音(“乞皱”中的“乞”读gē),词典对这类字词该如何处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白编》一般来说较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但也有可改进之处。如将“乞皱”定音为gēzhòu,应在“乞”qǐ字头下另出“乞皱”,注“同‘圪皱’”。以便读者据本音寻检。

4. 有一些词语可以处理得更好

如“们”字头下首个书证为唐刘知住妒吠āぴ铀抵小罚 “渠们、底个,江左彼此之辞。”吕叔湘先生指出,除此例外,唐时未见用“们”,“们”至宋时始见;且“渠们”(他们)与“底个”(这个)“非恰当之对语”,疑“渠们”的“们”或为“伊”字之误。(《近代汉语指代词》102页注⑤)《白编》如能在此例后括注一下就更好了。

再如“因此上”条,释义为“犹‘因此’,上,助词,无实义”。如果要较真,“上”在金元时期是有语法意义的,表示原因,“因此上”的结构最初为“因+此上”(因为这个原因),到了明清时代,“上”义逐渐虚化,其结构变为“因此+上”,“上”演变为没有实义的助词。可见释义还要有动态发展变化的观念。

虽然《白编》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打磨和完善之处,但从总体上看,它在学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高度即是新起点,新辞书的出版之日就是它开始修订之时。古今中外的辞书史表明,辞书的完善、修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据说大中型辞书的完善大约要历经上百年的时间。我们期盼各位作者在拿到新书后仔细翻检一遍,继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继续给自己挑错,为修订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们更衷心地希望各位同行及使用本词典的读者能及时地向我们指出问题和瑕疵。有各位的支持,我们对不断提高该书的质量充满了信心。

在本词典的“后记”里,我表达了对本书主编白维国友的敬意和怀念。他临终前说的那句话――“我就是上帝派到人间来工作的工蜂”――时时在我耳边回响;他孜孜不倦伏案工作的身影常常浮现在我眼前。我相信,他未曾谋面的“遗腹子”《白编》将会在辞书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成为对他的永久纪念。当然,对维国友最好的纪念是将这部词典修订好,让它不断攀登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白维国编.金瓶梅词典.北京: 中华书局,1991.

2. 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 陈刚、宋孝才、张秀珍编.现代北京口语词典.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7.

4.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5. 贺巍编纂.洛阳方言词典.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6. 江蓝生、曹广顺编著.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 Y礼鸿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四次增订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编著.元语言词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 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5.

10. 许少峰编.近代汉语大词典.北京: 中华书局,2008.

汉语词典范文2

[关键词]专名 全民词汇单位 释义

[中图分类号]H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58-02

专名,就是自然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它与表示事物或现象的总和的普通名词相对,指的是个人、地方或单位等专有的名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录了专名词语五百余条,在《专名释义初探》一文的基础上,本文仅以已进入全民词汇且产生了普遍意义的专名作为分析对象,探讨该类专名的释义和使用。

杰弗里·利奇认为:一个词的意义除了包含其理性意义之外,还应包含该词在人们思想中所产生的各种观念,即所谓的联想意义。这一观点在专名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专名一般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它除了指称事物或现象之外,更是一种民族文化载体。因此,专名在创造之初虽然是用来指称某种事物或现象的,但是随着使用的频繁,不少专名又增加了某种泛指义位,用来体现某种普遍概念,反映某类事物或现象共有的属性。专名的意义不是简单的名称和其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直线型关系,它们无一例外地均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着,所含有的信息容量远比普通词语要大。泛指义位就是民族文化内涵和大容量信息的载体,它只为该民族该社会的全体成员所熟知和使用。脱离了该民族该社会的共同语,进入其他语言后,泛指义位就不能被理解和运用了。对这类专名,可根据其产生泛指义位途径的不同进行分类释义。

一、比喻

专名本来是指称某种事物或现象抑或事物或现象的总和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有人利用它来比拟与之类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抑或它们的总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比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从而凝固和增加了新的泛指义位。对这类专名进行释义时,除了要对其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外,还应补充出其通过比喻产生的泛指义位。如:

【长城】①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性防御工程。始建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连接原先秦、赵、燕北面的城墙并加以增筑,通称万里长城。后代多有增建或整修。现存明代长城全长一万三千四百华里。②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不可逾越的屏障等。P151

在这个词条中,“长城”有两个义项:义项①是对“长城”这一专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描述,即所谓专指义位;义项②是“长城”通过比喻产生的泛指义位,是从义项①的“坚固”“难以逾越”等特点推演而来的。

【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境内,楚汉相争时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比喻明显的界限。P567

“鸿沟”的泛指义位是由“楚汉”“两军”都不逾越的“临时分界”这一特点推演而来的。

“长城”“鸿沟”作为专名指称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我们暂且称之为“真实专名”。下面再举两个人名为例,如:

【阿斗】三国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阿斗为人庸碌,后来多用来指懦弱无能的人。P1

对“阿斗”的释义,可以句号为标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阿斗”的专名义位。后一部分是“阿斗”的泛指义位,它是通过对阿斗的“庸碌”的性格的比喻而得出的。

【伯乐】春秋时期秦国人,善于相马,后用来比喻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P103

与“阿斗”不同,“伯乐”的泛指义位是由其“善于相马”这种能力经过比喻而得出的。

专名不仅可以指称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还可以指称虚构的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暂且把这类专名称为“虚假专名”。虚假专名也可以产生泛指义位,如:

【牛头马面】迷信传说阎王手下的两个鬼卒,一个头像牛,一个头像马。比喻各种阴险丑恶的人。P1003

【阎王】①阎罗。②比喻极其严厉或极凶恶的人。P1567

“牛头马面”“阎王”都是迷信传说中的虚构人物,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其泛指义位是通过对它们的身份或外貌特点的比喻产生的。

二、类化

众所周知,专名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一般是唯一的。但是,有些专名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由专指一个个别的事物或现象扩大到泛指一类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或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类化”。类化后的专名也增加了泛指义位,这种泛指义位是由专指义位扩大而来的,释义时不能仅体现其专指义位而忽视泛指义位。如:

【陈世美】戏曲《铡美案》中的人物,考中状元后喜新厌旧,被招为驸马而抛弃结发妻子,后被包公处死。用来指地位提高而变心的丈夫,也泛指在情爱上见异思迁的男子。P168

在戏曲作品《铡美案》中,“陈世美”只是一个人物的姓名,但是随着作品的广泛流传,这个专名增加了泛指义位,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人物,而是指与“陈世美”性格、做法相似的一类人。

又如“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明代马中锡《中山狼》中的人物。因救助被人追逐的中山狼,差点儿被狼吃掉,指对坏人讲仁慈的人。P324

通过类化产生泛指义位的专名多是人名,特别是文学作品、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对它们进行释义时要分类对待:如果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物,一般要交待其生活的时代、类化出泛指义位的特点以及其泛指义位,如果是文学作品、神话传说中虚构的人物,一般还要点明其出处。

三、借代

有些专名,除了本身的专指义位外,在运用过程中还可能被赋予与其专指义位相关的泛指义位。这与“类化”有相似之处,但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它们更倾向于修辞中的借代手法。因此,在这里另辟一节进行论述。如:

【西施】春秋时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后来把西施当做美女的代称。也叫西子。P1452

【炎黄】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帝王,借指中华民族的祖先。P1566

【红娘】《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侍女,促成了莺莺和张生的结合。后来用做媒人的代称。P564

笔者认为,像“陈世美”“东郭先生”这类专名是泛指就有与其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一类人,而从《现代汉语词典》对上述三例的释义中看出,“西施”“炎黄”“红娘”的泛指义位更侧重于指与其有共同点的一类人的名称。又如:

【白金汉宫】英国王宫,在伦敦。从1837年起,英国历代君主都住在这里。常用在英国王室的代称。P25

【华尔街】美国纽约的一条街,有许多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总管理处设在这里。常用做美国财阀的代称。P585

从以上两例来看,无论说“白金汉宫”泛指“英国王室”,还是说“华尔街”泛指“美国财阀”都不近情理。因此,对这类专名进行释义时更应仔细,“泛指”的字样绝不能出现在释义的条目里。

专名是某种事物或现象抑或事物或现象的总和在语言中的体现,易受历史、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因此,其意义除了专指性外,往往还包含着大量语言外的信息(泛指义位)。辞典编纂的目的就在于阐明意义和用法,因此,对专名进行释义时既要阐明其专指意义,又要点明其泛指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汉语词典范文3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知书达理知书识礼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知书达理”条的解释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746页:

【知书达理】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也说知书识礼。

这个解释,实际上是把“知书达理”和“知书识礼”作为同义词来处理的。其实,从古今文献中的用例看,这两个词的意义还是有区别的。另外,把“知书达理”的“理”解释为“礼貌”,也不准确。这里的“理”是“事理、道理”的意思;而“知书识礼”的“礼”,才是“礼貌”的意思。

从文献调查的结果看,和“知书达理”构成同义词的不是“知书识礼”,而是“知书识理”;和“知书识礼”构成同义词的却是“知书达礼”。这样,这四个词就形成了两组:一组是“知书达理”与“知书识理”,另一组是“知书达礼”与“知书识礼”。就此而言,《现代汉语词典》实际上是把这两个词语混搭在了一起。

下面先看一下有关辞书对这四个词语的收录与解释情况。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未把“知书识礼”作为正条出现,也没有收录“知书达礼”和“知书识理”。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研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知书达理】有知识而且通达事理(第1674页),没有收录“知书识理”“知书达礼”“知书识礼”。

《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知书达礼】熟读诗书,懂得礼仪。【知书识礼】见“知书达礼”(第1461页)。没有收录“知书达理”“知书识理”。

刘洁修《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开明出版社,2009):【知书达礼】通晓一般的文化知识,懂得人情事理。形容有教养。多指子弟或女子。……又作【知书识礼】(第1470页)没有未收录“知书达理”“知书识理”。

《辞源》《辞海》均没有收录这四个词。

再看一下这四个词在古今文献中的使用情况。一般认为,“知书达礼”出现的时代最早。如《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和《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都认为元代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第一折中已见。但这本杂剧收录于明代臧晋叔编的《元曲选》中,因此,不能确定这个词元代已经出现。其他三个词,“知书达理”与“知书识礼”,明代后期文献中已经能看到,“知书识理”略晚,清代初年可见到。

我们利用《汉籍・子部》(共收古代子部文献977种)和“人民网在线搜索系统”(检索范围为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京华时报》《江南时报》《讽刺与幽默》《华东新闻》《华南新闻》《新闻战线》《人民论坛》《人民文摘》等10种报刊),对这四个词进行了检索,结果如下:

各举一例如下:

【知书达理】

(1)又喜得芳淑小姐知书达理,四德兼备,夫妻偕好,鱼水如同。(明代天然痴叟《石点头》第九回)

(2)母亲知书达理,含辛茹苦拉扯兄妹三人。(人民网在线搜索)

按:例句中的“理”,指事理、情理。

【知书识理】

(1)你是个知书识理之人,岂不闻覆水难收之事。你当初既要守节,为甚么不死,却到别人家去守起节来?(清代李渔《连城璧》卷五)

(2)多么精灵聪颖,多么通情达理。“文明猴子!”“知书识理!”我们“口不择言”,不停地夸赞着。(人民网在线搜索)

按:例句中的“理”,指事理。情理。

【知书达礼】

(1)原来许晏、许普,自从蒙哥哥教诲,知书达礼,全以孝弟为重。”(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卷)

(2)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人民网在线搜索)

按:例句中的“礼”,指礼貌、礼仪。

【知书识礼】

(1)后房歌姬舞妓,非知书识礼者不用。(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卷)

(2)(老师)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人民网在线搜索)

按:例句中的“礼”,指礼貌、礼仪。

综上所述,这四个词古今都有一定的使用频率,但比较而言,“知书达理”较“知书识理”为常见,“知书达礼”较“知书识礼”为常见。《现代汉语词典》在“知书达理”词条的处理上不够准确:一是释义不准确,二是收词不全,三是混搭。

因此,从意义和词语出现频率看,这四个词可以处理成两组,列为两个正文词条。如:

【知书达理】有知识,通事理。也说知书识理。

【知书达礼】有知识,懂礼貌。也说知书识礼。

汉语词典范文4

摘 要:本文是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基础,将大量的三音合成词按照语义构词规则分为九类,并以举例分析的方式研究归纳每一类型中的三音合成词。在分类描写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在释义内容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语义构词规则;现代汉语词典;三音合成词;释义

第一章 研究综述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形成语义解释的科学体系,相继出现了许多词典学著作,在这些著作中都论述了释义问题。其中对释义的论述大都从整体着眼,谈论的问题涉及一个或几个方面,有宏观的指导意义,而单篇的论文则从微观角度出发,从一个问题或者问题的一个方面入手,对释义的研究更加具体、深入。

1.某一释义方式或释义理论的探讨,代表性的成果有:陈伟(2006)《“多维释义”理论学理探析》,文章从“多维释义”理论的理论基础、认识论本质、发生论本质、释义本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多维释义”理论立足于各种意义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跳脱了传统词典释义的方法论窠臼,构建出现代词典释义的新范式。

2.释义的原则或要求。如曹聪孙(1997)《词典释义的规范化进程》中,论述了释义的科学性、准确性、完备性等。王宏硕(2000)《词语释义要合法》,指出词典释义要合乎国家的法制建设,要跟上法制建设的步伐。

3.释义中的义项问题。如符淮青(1981)《义项的性质与分合》,文章通过对比几部现代词典中实词义项的处理,探讨了义项的性质与分合中的一些问题。章宜华(2005)《多义性形成的认知机制与词典义项的处理――兼谈多义词的语义理据及词典义项的解读》,文章从原型范畴、隐喻和转喻几个方面探讨了多义性形成的认知机制与词典义项划分的语义理据。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可见,词典释义的研究趋向多元化,从宏观到微观,从形式到内容,词典释义的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词典释义的研究是多角度的、多方向、多目的的。在这些研究中,他们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词典释义的理论与方法,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我们也能看到,有关三音节释义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前人对三音合成词并无深入研究。而从语义构词角度入手,找出《现代汉语词典》中部分三音合成词释义所存在的问题的有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围绕《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但针对《现代汉语词典》三音合成词释义的大规模专门研究尚未出现,而三音合成词在词典中地位重要,应予以充分的重视。我们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三音合成词的部分考察情况,来探讨《现代汉语词典》中三音合成词的释义。一方面能丰富《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理论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为语文词典的编纂或修订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释义是词典的生命线。词典释义要求科学性、准确性,达到规范化的要求。”[1]好的词典是在修订中日臻完善的,改善词典释义是提高词典质量的中心环节。

词典中的释义是我们理解词义的关键。精确的词语释义,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错误的或不当的词语释义,则会导致人们对词语理解的偏差。三音合成词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我们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三音合成词释义的研究,能够提高三音合成词释义的质量,进而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方法

从语义构词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中部分三音合成词释义的考察,以举例说明的方式研究归纳《现代汉语词典》中三音合成词释义的相关问题。

3.2研究对象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三音合成词为基础,从语义构词的角度,将其大致分为九类(公式中的一个字母代表一个语素,括号代表词语),分别为:第一类A+B+C=(A+B)+C、第二类A+B+C=A+(B+C)、第三类A+B+C=D、第四类A+B+C=A+B+C、第五类A+B+C=(A+C)+(B+C)、第六类(A+B)+C=(A+B)+D、第七类(A+B)+C=D+C、第八类A+(B+C)=D+(B+C)、第九类A+(B+C)=A+D。并以此为框架,列举说明《现代汉语词典》中三音合成词释义的相关问题。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词典》中三音合成词释义方式的研究

4.1释义及释义方式

“释义是指对词目含义的注释或解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离不开‘释义’。”[1]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释义的理解会有所不同。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词典中的释义。“在词典学中,词典中的词条就是一个陈述句,该句子所陈述的主语或主题就是词目,谓语部分就是释义。”(Dubois,J.et Dubois,C1.,1971)[2]“词的释义既是以语言解释语言,就要利用语言中语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关系,使释义词语和被解释的词所代表的意义等值或近值。”[3]

关于释义方式,各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并在相关著作中做了明确而具体的分类,有代表性的如:胡明扬等的《词典学概论》中,将释义分为对释式和定义式。其中对释式又分为同义词对释,词语交叉释义,反义词对释,限制性同义对释。定义式又分为逻辑定义释义和说明性定义释义。

4.2基于语义规则分析的三音合成词释义

三音节词的释义方式应该由其语义构词规则决定,而不应受到来自词语的语法方面的过多束缚。原因在于,三音合成词多实词,少虚词。其释义就可以理解为是对词目含义的注释或解释。因而,从语义规则分析的角度研究三音节词与的释义是实际而可行的。下面来具体分析每一类的三音合成词的释义问题。

第一类:A+B+C=(A+B)+C代表的是前两个语素可组成词,后一个语素单独成词的三音合成词。而A+B+C=(A+B)+C的释义即为词语(A+B)和C释义的相加。

如:

(1)对立面:名,出于矛盾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a对立:动①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中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相互斗争。②互相抵触:敌对。

b面:部位或方面。

(2)友谊赛:名,为了增进友谊、交流经验、提高技术而举行的体育比赛。

a友谊:名,朋友间的交情。b赛:动,比赛。

(3)民俗学:名,民间的风俗习惯、传说、口头文学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a民俗:名,民间的风俗习惯。b学:指学科。

(4)服务业:名,国民经济中在流通、国产生活、科学文化教育、社会公共需要等领域提供各种劳务的部门和行业。其中银行、保险、会计、律师等现代服务行业越来越重要。

a服务:动,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

b业:行业。

第一类词语在三音合成词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例(1)是典型的A+B+C=(A+B)+C的释义。而(2)、(3)、(4)则在解释三音节时,将(A+B)的意义加以扩充。扩充的方式多是举例说明。

第二类:A+B+C=A+(B+C)代表的是第一个语素单独成词,后两个语素可组成词的三音合成词。而A+B+C=A+(B+C)的释义即为词语A和(B+C)释义的相加。

如:

(5)活火山:名,正在喷发的和人类历史上经常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a活:动,生存;有生命(跟“死”相对)。

b火山:名,因地球表层压力减低,地球深处的岩浆等高温物质从裂缝中喷出地面而形成的锥形山,火山顶部漏斗状的洼地叫做火山口。

(6)见世面:名,在外经历各种事情,熟悉各种情况。

a见:接触:遇到

b世面:名,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7)核威慑:动,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以核军备、核战争进行威胁,作为处理国家事务及推行全球战略的理论和策略。

a核:指原子核、核能、核武器等。

b威慑:动,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

例(5)和例(6)属于典型的第二类三音合成词。而例(7)中为了更加详尽的表达该词的意义,在词语后有添加了该词的所属范畴。本文认为,添加公式外的释义,容易造成词语的冗余,影响查阅者的判断,故应去掉。

第三类:A+B+C=D代表的是组成三音合成词的三个语素的意义,与这个三音合成词的意义不同。此处的D≠A≠B≠C。

如:

(8)二百五:名,①讥称有些傻气,做事鲁莽的人。②半瓶醋。

a二:数,一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b百:①数十个十。②表示很多。

c五:数四加一后所得的书目。

(9)耳边风:名,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话(多指劝告、嘱咐)。也说耳旁风。

a耳:名,耳朵

b边:靠近物体的地方。

c风:名,跟地面大致平行的空气流动的现象,是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

(10)一根筋:形,比喻死板、固执。

a一:数,最小的正整数。

b根:量,用于细长的东西。

c筋:名,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

(8)、(9)、(10)都是属于A+B+C=D。组成三音合成词的语素与整个三音合成词的释义不存在紧密的联系。

第四类:A+B+C=A+B+C代表的是组成三音合成词的三个语素各自意义的加和即为该三音合成词的释义。

如:

(11)老大难:形,属性词。形容问题错综复杂,难以解决。

a老:副,很;极。

b大:副,程度深

c难:形,不容易;做起来费事。

(12)防空壕:名,为了防备敌人空袭而挖掘的供人躲避的壕沟。

a防:动,防备。

b空:天空。

c壕:壕沟。

(13)仿生学:名,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亚纽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用来改进工程技术系统。如模拟人脑结构和功能原理,改善计算机的性能。

a仿:动,仿效:效仿。

b生:生命。

c学:指学科。

例子中,(11)和(12)为典型的第四类三音合成词。例(13)中,对于“仿”字的解释放在了举例说明部分。着重解释了仿生学的范畴及其作用。本文认为,这样的释义会让查阅者不能直接通过释义的主体部分理解概念,而要借助举例说明部分来理解。这会给查阅者,尤其是汉语初学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第五类:A+B+C=(A+C)+(B+C)的意思是语素C分别与语素A和B组成词语,两个词语相加的释义就是三音合成词的释义。

如:

(14)教职员:名,学校里的教员和职员的合称。

a教员:名,教师。

b职员:名,机关、企业、学校、团体担任行政或业务工作的人员。

(15)明后天:名,时间词。明天或者后天。

a明天:名,时间词 今天的下一天。

b后天:名,时间词 明天的明天。

(16)影剧院:名,供放映电影、演出戏剧、歌舞、曲艺等的场所。

a影院:名,电影院

b剧院:名,①剧场;②用作较大的剧团名称。

第六类:(A+B)+C=(A+B)+D代表的意思是语素A和B组成一个词语,而语素C的意义在三音合成词中变为其引申义或比喻义。

如:

(17)二婚头:名,指再嫁的妇女(含轻视意)。也叫二婚儿。

a二婚:动,再婚(旧时多指妇女再嫁)

b头: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

(18)糊涂虫:名,指不明事理的人。

a糊涂:形,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

b虫:比喻具有某种特点的人(多含轻蔑意)。

(19)交际花:名,在社交场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

a交际:动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社交。

b花:比喻年轻漂亮的女子。

其中例(17)中的“头”是引申义。引申为妇女。例(18)和(19)中的“虫”、“花”为比喻义。

第七类(A+B)+C=D+C代表的意思是语素A和B组成的词语在三音节词语中的意思为其引申义或比喻义。语素C仍为其本身的意思。

如:

(20)发烧友:名,对某项事业或活动非常迷恋专注的人;狂热的爱好者。

a发烧:动,发热。

b友:朋友

(21)门面话:名,应酬的或冠冕堂皇而不解决问题的话。

a门面:名,商店房屋沿街的部分,比喻外表。

b话:名,说出来的能够表达思想的声音,或者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

(22)蜂窝煤:名,煤末掺适量石灰或黏土加水和匀,用模型压制成的短圆柱形燃料,有许多上下贯通的孔。

a蜂窝:像蜂窝似的多孔形状。

b煤:名,一种可以燃烧的黑色物体。

例(20)、(21)中的“发烧”、“门面”在三音合成词中都是其比喻义。而例(22)中没有把“蜂窝”解释成其比喻义,而是以描写的方式将蜂窝煤的形态展现出来。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蜂窝煤的查阅者来说,会形成认知上的困难。

第八类A+(B+C)=D+(B+C)意思是语素A在三音合成词中的意义为其比喻义或引申义。而由语素B和C所构成的词语的意义不变。

如:

(23)伤脑筋:形容事情难办,费心思。

a伤:动,伤害;损害。

b脑筋:指意识。

(24)灰空间:名,建筑学上指功能上不定性,具有双重或多重意义的空间。如某些传统建筑的檐下外廊,介于室内和庭院之间,是有多种功能的中间性空间,就是灰空间。也叫模糊空间。

a灰:形,像草木灰的颜色,介于黑色和灰色之间。

b空间:名,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展性的表现。

(25)下意识:名,潜意识

a下:名,方位词。位置在地处的。

b意识:名,人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上述例子中的“伤”“灰”“下”都是引申义。分别引申为“耗费”“中间状态”“潜在的”。

第九类:A+(B+C)=A+D代表的是语素A的释义不变,语素B和C所组成的词语在三音合成词中的释义为其引申义或比喻义。

如:

(26)电老虎:名,①比喻凭借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刁难用户的电力单位或人员。②比喻耗电量大的设备。

a电:名,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电是一种很重要的能源,广泛用在生产和生活各方面,如发光、发热、产生动力等。

b老虎:①比喻大量耗费能源或原材料的设备。②比喻有大量贪污、盗窃或偷漏税行为的人。

(27)怀鬼胎:比喻心里藏着不可告人的事或念头。

a怀:动,心里存有。

b鬼胎:名,比喻不可告人的念头。

例(26)、(27)中的“老虎”、“鬼胎”都是比喻义。

第五章 结语

本文从语义构词规则的角度总结了三音合成词的九大类型,分别是第一类A+B+C=(A+B)+C、第二类A+B+C=A+(B+C)、第三类A+B+C=D、第四类A+B+C=A+B+C、第五类A+B+C=(A+C)+(B+C)、第六类(A+B)+C=(A+B)+D、第七类(A+B)+C=D+C、第八类A+(B+C)=D+(B+C)、第九类A+(B+C)=A+D。在进行了大的分类之后,我们对这九类三音合成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在释义每类三音合成词时存在的若干问题。

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仅选择了三音合成词中的一小部分进行研究,这对于类型的归纳与分析都是一种限制。而且在文章中,描写的内容占据了较大比重,理论性的阐释相对较弱。囿于学识和眼界,对于已有的词典释义理论吸收尚不全面,尤其是外文资料的占有量较少,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国外词典释义的理论借鉴较少,而国外的词典释义理论中往往蕴含着宝贵的可借鉴之处。同时,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中三音合成词的释义所作的研究,仍属于抽样的而不是全量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所选词条的数量、拓宽词条所涉及的领域,从而增强研究的科学性,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建华.词典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汉语词典范文5

“水”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字,其下所收多字条目也非常多。笔者查看《现汉》“水”字条的释义,感觉其义项有疏漏。

《现汉》中“水”的释义如下:

(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 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淮~。(3)指江、河、湖、海、洋:~陆交通|~旱码头|~上人家。(4)(~儿)稀的汁:墨~|药~|甘蔗的~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汇~|外~。(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也不变色。(7)姓。以上七个义项能否涵盖所有涉“水”的词语呢?先来看下列词语:

水绿 浅绿色。 (《现汉》)

水红 比粉红略深而较鲜艳的颜色。 (《现汉》)

水袖 传统戏曲服装中蟒、帔、开氅、褶子等袖端所缀的部分,用白色的绸绢制成。因其甩动时形似流水波纹,故称。 (《汉语大词典》)

水裙 戏曲服装。白色短裙,系于腰间。系水裙的脚色,大多为渔夫、樵夫、店小二等。 (《汉语大词典》)

水旗 传统京剧使用的道具。白色,布质,方形,上绘水纹,表示水浪。京剧《白蛇传·水斗》中水族所持的旗即是。 (《汉语大词典》)

以上词语中的“水”义很明显无法用《现汉》所列的七个义项来解释,它们已经从具体的“水”或“河流”等义抽象化了,意思是“颜色或形状像水一样的”。显然,这应该列为“水”的一个新义项。其实《现汉》中很多名词的引申义或比喻义都列有义项。如名词“浪”,《现汉》在“波浪”义后,列出了“像波浪起伏的东西”这一义项。又如“木”,《现汉》在其基本意义“树木”、“木头”等后,又列出了“反应迟钝”及“麻木”等引申义。

《现汉》对“水”的常用义项的疏漏还不止这一项。下面再看两个从《现汉》中摘出的涉“水”词语及其释义:

钢水 液体状态的钢。钢水一般都铸成钢锭,也可以直接浇铸成铸件。

铁水 铁熔化而成的炽热液体。

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类似的词语,如“铜水”、“银水”、“锡水”等,这些词语中的“水”,显然只是与水的形态相似,本质完全不同,《现汉》给出的七个义项都不能涵盖它们,应该增加一个新的义项:“形态像水的液态物”。

除了某些常用词语义项疏漏外,《现汉》对某些义项的概括也值得商榷。以下同样是从《现汉》中摘出的几个涉“水”词语及其释义:

红药水 汞溴红溶液的通称。

花露水 一种日用化学制品,由稀酒精加香料等制成,用来祛痱止痒、去除异味等。

羊水 羊膜中的液体。羊水能使胎儿不受外界的震荡,并能减少胎儿在子宫内活动时对母体的刺激。

胶水 (~儿)粘东西用的液体的胶。

镪水 强酸的俗称。

王水 一体积浓硝酸和三体积浓盐酸混合而成的无色液体,迅速变黄,腐蚀性极强,能溶解金、铂等一般酸类不能溶解的金属。

以上几个词语中的“水”,如果非得用《现汉》中所列七个义项来解释的话,只有第四个义项“稀的汁”勉强适合。但是仔细分析,“稀的汁”用来解释“花露水”、“红药水”、“羊水”尚可,但其解释“胶水”就有点勉强,因为“胶水”一般很浓,并非“稀”的。同时用“稀的汁”来解释像“镪水”、“王水”这样的化学物质也显得不甚妥当,因为无论是“稀”还是“汁”都无法合理科学地解释化学中的化合物。对于以上这些涉“水”词语,可以用“由水构成的混合物或化合物”这一义项来统一概括,这样既能兼顾原义项中的某些词语,又能概括其他一些常用词语,既合理又能避免疏漏。

汉语词典范文6

关键词:《古今汉语词典》 义项语料库技术统计学原理建议

一、引言

由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的《古今汉语词典》是一部体大虑周之作。然而这部扛鼎之作依旧存在一些瑕疵,在此笔者以汉字“文”的释义为例,怀高山仰止之心情抱愧指瑕,并真诚希望此部《古今汉语词典》能尽善尽美。

二、关于义项释义的准确性

《古今汉语词典》中的单字“文”的释义如下所示:

文wén?彩色交错。 [例]五色成~而不乱。(《礼记・乐记》) []~绣。?纹理,花纹。仲子生而有~在其手。(《左传・隐元年》) []~马/~龙/~车。?刺画花纹。 [例]披发文身(《战国策・赵二》)?字,文字。 [例]于~,皿虫为蛊。(《左传・昭元年》)|谁又会识字解~地懂道理。(王统照《山雨》)|识~断字|说~解字 []~盲/~本/~改 []汉~/铭~/篆~/甲骨~。?指礼乐制度等。 [例]文王既没,~不在兹乎?(《论语・子罕》)|儒以~乱法。(《韩非子・五蠹》)|繁文缛节。?文章,作品。 [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大伯伯还出了题目要姐夫做~。(巴金・《春》)|~不对题|奇~共赏 []~选/~集/~笔/~库/~风 []回~诗 []论~/议~/散~/作~/杂~/小品~。?文采,华丽。 [例]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论语・颜渊》)?文才。 [例]且晋公子敏而有~。(《国语・晋四》)|周勃重厚少~。(《汉书・高帝纪下》)?法令条文。 [例]有不享则修~。(《国语・周上》)|舞~弄法。10文雅,柔和。 [例]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聊斋志异・陈锡九》) []~静/~弱/~火/~绉绉/ []斯~。 [?]非军事的。与“武”相对。 [例]武不可觑,~不可匿。(《国语・周中》)|你这小人家,敢和我这老人家比试比试?是~是武,动手劲还是动心劲?(孙犁《风云初记》)|能~能武 []~职/~官。 [?]指社会科学。 [例]他在大学里是学~的。|重理轻~ []~科。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天~/水~/地~。 [?]文言。与“白话”想对。 [例]这本书是半~半白的风格。 [?]量词。旧时铜钱一枚称一~。 [例]可以钱二十八~埋宅四角,可以免灾。(《宋书・徐羡之传》)|一~钱|一~不值。 []分~。 [?](旧wèn)掩饰,粉饰。 [例]小人之过也必~。(《论语・子张》) [?](旧wèn)修饰。 [例]《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之也。(《荀子・儒孝》) [?]姓。春秋时越有文种。

对于上文汉字“文”的释义,笔者存疑之处有三:

(一)第?条义项其例词“文绣”似不准确。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文绣”一词至少有五种含义。

(1)《管子・小匡》所载“食必粱肉,衣必文绣,而戎士冻饥。”此处“文”确如《古今汉语词典》所引有“色彩交错”之意。

(2)《汉书・文帝纪》所载“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此处“文绣”则指汉代一种刺绣技术,当其解释为“刺绣”时,“文绣”作为例词置于第?条义项后是合理的。

(3)王国维所作《文学小言》载“故文绣的文学之不足为真文学也,与哺U的文学同。”其“文绣”之意为“辞藻华丽”,作为例词,其置于第?条义项后亦是合理的。

(4)以“文绣”为名姓古代不乏其人,“文”作为姓氏置于第 [?]条义项之后仍是合理的。

(5)在当代,“文绣”更多的指的是一种美容技术。

综上所述,“文C”一词意义繁多,当其作为例词解释义项时,倘若不给出具体语境,则易使读者产生误读。

(二)第?条义项“纹理,花纹”其例文似不合适。“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出自《左传・隐元年》,其文如下: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对于该史料中“文”字的释义,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杨伯峻先生《春秋左氏传》释云:

“文”即字,而先秦书未有言字者。

《春秋左传词典》中“文”字的释义第一义项即为“字”,引用例文为闵公二年:

“有文在其手曰‘友’句。”

此处虽未以“仲子”句为例文,但此彼互证,编者亦认为“文”为“文字”之意。其另一种说法即如《古今汉语词典》释为“花纹、纹理”之义。《春秋经传集解》杜注:以手理自然成字,有若天命,故嫁之于鲁;《左传正义》孔疏:以其手之纹理自然成字,有若天之所命使为鲁夫人然,故嫁之于鲁也(1)。由此可见,杜预与孔颖达均将“文”释为“纹理”,以手之“纹理”若“字”,亦有合理之处。

然而不管怎样,“仲子有文在其手”其“文”释义自古以来即存有争端。《古今汉语词典》的编纂应当秉持客观公正之原则,以众说纷纭之句做例证则有失严谨。

(三) 第 [?]条义项的例句表述似与前文不符。“春秋时越有文种”应当表述为“春秋时越有~种”,与前文保持一以贯之的表述方法似更妥帖。

三、关于义项释义的全面性

由于关于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问题存在争议,对此我们采用当前通用的分期方式,按照上古(先秦两汉)、中古(魏晋至唐五代)、近古(宋至前期)、现当代(五四以来)四个时期进行义项的调查,笔者通过运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运用统计学相关原理:首先根据所要抽取的样本数,对每个时期的所有语料进行分层,以确定抽样距离,然后根据抽样距离对每一层内的所有语料进行抽样,最后进行字义收集整理分析。

通过上述方法,每个时期随机抽取50条语料,四个时期共抽取200条语料,通过对所收集语料的整理分析,发现总结出的义项远远多于《古今汉语词典》中所给出的18条义项。

义项调查结果如下:

表一:古今释义汇总

表二:释义汇总及其例证

运用语料库技术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结合统计学原理进行数据统计,不难发现,在中国汉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文”的常用义项至少有28项。

四、关于义项释义的序列性

对于含有多个义项的单字,其义项排序尤为重要,合理的排序方式能够使读者在查询时一目了然,降低查询难度。

《古今汉语词典》的单字义项排序方式则稍显混乱,纵观汉字“文”的18条义项的排列顺序,主要按照上古、中古、近古、现当代的时间先后顺序,但并不严格。例如根据表格1,《古今汉语词典》中的第?条义项“字,文字”是在中古时期才被广泛使用,而第?条义项“文采,华丽”则在上古时期就已广泛存在,则第?条义项应当排在第?条义项之前。

针对此上等问题,笔者结合语料库的统计结果,尝试提出更加合理的义项排序方式,其排序方式步骤如下:

(一)对义项词性进行分类。主要可分为动词、名词、形容词三大类。以汉字“文”的义项为例,结合语料库统计结果,将28条义项首先分为三类,其中,“文”作为量词以及姓氏时可单列两类,总共五类,为词义查询创造便捷。

(二)每一词性大类下的义项依旧需要进行分类。此时义项根据统计结果按照上古、中古、近古、现当代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四类,分类的依据是每一个义项在某一时期的使用概率大小。例如第?条义项“字,文字”,尽管在上古时期这种用法就已经出现,但是根据统计,其广泛使用是在中古时期,故将其归于中古时期的义项。

(三)对各义项结合其在各时期的使用概率进行分期以后,则需要对每一时期下的义项进行具体排序。此时可以根据每一义项的使用概率大小进行排序。例如同属于上古时期义项“色彩交错”和“花纹,纹理”,根据表格1,“花纹,纹理”的使用概率为7.0%,而“文辞才华”的使用概率为4.0%,则“花纹、纹理”的义项应当排在义项“色彩交错”之前。

综合以上三步,以表格形式呈现排序结果如下:

五、结语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语料库技术结合统计学相关原理,以汉字“文”的释义为例,对《古今汉语词典》的编纂提出了x项的准确性、全面性、序列性三个问题,尤其是针对义项排序的问题,我们根据统计结果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一来,相信无论是对编者的编纂,还是对读者的阅读都能够提供更大便捷。

表三:义项排序

其中关键在于现代词典的编纂应当结合现代网络技术,例如语料库技术。对于编纂者而言,一方面,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语料,对相关义项的总结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可以使义项的排序更有章法,更有条理;对于阅读者而言,层次分明、一目了然的义项分类和排序能够降低人们的查询难度,同时,清晰明了的义项呈现方式更加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享受,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