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贾平凹简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贾平凹简介范文1
摘要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纵观他30多年的创作,浓厚的乡土情结成为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的精神线索,从现实生活到地域文化到风土人情;从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无奈地离乡返乡,多种乡土情结构成了贾平凹小说独特的乡土人文艺术。本文从商州情结、女性情结和离乡返乡情结三个方面,浅谈了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贾平凹 小说创作 乡土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一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和乡土情结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中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也是一位最具叛逆性和创作精神的作家。自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其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到300多种。上个世纪70年代末,贾平凹初登文坛,那时的青年文学爱好者可谓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作品内容以反映社会变革和生活变化为主。如《水》、《清河上的婚事》、《竹子和含羞草》等。1978年,贾平凹凭借小说《满月儿》,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也因此在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1983年,他创作了小说《商州初录》,标志着他的小说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后的商州系列,在中国文坛上掀起了一场寻根文学的热潮。1984年,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和《腊月正月》等几部小说,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商州展示给了全国人民,也坚定了他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行走。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神秘文化色彩,源于他对人生、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天狗》、《人极》、《烟》等,表达出对生命的玄思。进入90年代,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引起了贾平凹这位乡土作家的深切关注。1993年,他创作了《白夜》,刻画了一个农村人进城寻找精神家园的寻梦过程,表达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对立。随后的《土门》,表现了在城市文明的发展下,农村文明的坚守和退让,直至最后消失的过程。2005年创作的《秦腔》,更是一举拿下了茅盾文学奖,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坛的抗鼎巨作。最新的作品《高兴》,还是没有离开农村、没有离开乡土,虽然主人公在变化,故事情节在变化,但是不变的却是贾平凹这位农村汉子对生育他、养育他的这片乡土的挚爱,对这片乡土上人们的关注和同情,以及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不断追求。
所谓乡土文学,就是依靠作家的回忆来描写农村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贾平凹正是以自己的故土商州为最主要的创作背景,并把农民作为自己关注的表现的对象,进而给了我们以极大原生态的乡土美的感受。
二 贾平凹小说中乡土情结浓重的原因简析
1 源于他对乡土的深切眷恋
贾平凹1953年出生于陕西省的丹凤县金盆乡。这个青山连绵、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因地理位置的原因,自古就是秦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它既有西北关外的豪放和雄浑,也有江南水乡的婉约和灵秀。这块肥沃美丽的山水养育了贾平凹,这里的文化积淀成为了他从事文学创作最初的源泉,当这位游子把对故土的情感在他的文字中予以痛快淋漓的宣泄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感的真切。也正是故土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为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使他将现实中贫瘠偏远的故乡以美好的词语予以描绘,展示了山村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山村人的勤劳和朴实。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他对故乡深切眷恋的本能意识。
2 实实在在的农村人
贾平凹出生于山村,祖上几辈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他对此也从不讳言,甚至还主动提出过自己身上具有农民身上的“丑陋、卑下、委琐”等缺点,对于这个身份,贾平凹是又爱又恨的:爱是因为农村生活中那些幸福或者痛苦的经历,是他生命中具有永恒价值的财富;恨的是,从小的是是非非、灾灾难难的生活,让他受到了冷漠和歧视,形成了自卑、忧郁的性格,这对于他日后的创作影响十分巨大,以至于他在创作中,只有将故乡的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和慰藉。这种农村人的生活经历和因此而形成的个性特征,也是他的作品乡土情结浓重的重要原因。
3 “城里农村人”的特殊身份
贾平凹是在农村长大的,虽然后来通过上大学得以留在了城中,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他的身上都始终带着农村人的烙印。面对着琳琅满目、光怪陆离的大城市,他开始变得不知所措,开始怀念以前的乡村生活。一方面,他是见过城里大世面的城市人;一方面他又是不能融于城市生活的乡下人,对此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要以文学成就来证明自己,给自己以安全感,更要在作品中描绘出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农村世界,于是商州就成了他的建筑作品之一,他把自己创作的根扎在商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从乡土文明中挖掘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形式,让城中的自己和乡下的自己进行着最本质的交流和呼应。
三 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
1 商州情结
商州是贾平凹的故乡,是他小说创作的源泉。商州是今天的商洛地区。陕西省依据历史传统可以分为三大块,即陕北、关中和陕南,而商州则位于关中和陕南之间的秦岭南麓。秦岭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分界线,所以无论是商州的气候、物象、山川等,都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并先后产生过汉唐文化、秦文化和楚文化,而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经过几千年的传扬,逐渐渗透到了商州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震天响的秦腔、中堂上惟妙惟肖的老虎、大门上公正的对联,都是商州人民智慧的象征。贾平凹有一部专门以商州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集《商州初录》,在谈及这部作品时,他曾经表示:
“过去商州市什么样子,这么多年来又是什么样子,而现在又是什么样子,这已经成了急需向外面世界披露的问题,也是我写这几部小说的目的。”
在他的笔下,商州风景优美,人民勤劳聪明,既有西北的雄浑,又有江南的婉约,俨然是一方人间的圣地。这种对商州的极力颂扬,正是出于他对商州这片土地的深切热爱,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已经深深地将烙印留在了贾平凹的心中,他的商州系列小说中形形的人物正是现实中人物的真实写照,那些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神话、传说又成为他源源不断的艺术源泉。在他看来,商州已经不再是行政区划中的商州了,而是渗透了他强烈的个人精神的理想化的商州,成为了他永远留恋和向往的精神家园,这里记录了他的成长,见证了他的成功。现在,他要用自己的作品,来回报这片给予他太多太多的土地。
2 乡土女性情结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西北女性的形象,倾注了他对于乡土女性独特的关注和认识。在他的笔下,每一个女子都是鲜活的、敢爱敢恨的,她们有的俊俏、有的温柔、有的多情、有的娴熟,而且都有着自己笃定的想法和追求,对自己的追求永远都不放弃。贾平凹把西北女子那种善良、率真、泼辣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背后,则是他对爱情、伦理道德、人生的精神关照。如《浮躁》的主人公小水,这是一个温柔如水,但内心刚烈的乡村女子,她深深地爱着金狗,但是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她不能与具有较强现代意识的英英相抗衡,因为她不像英英一样献出了自己的。但她却没有责怪金狗和英英,反而是真切地祝福他们。后来金狗落难,她始终不离不弃,支持他开始新的生活。自始至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小水都没有退缩,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始终对生活充满了热情。随着时代的变迁,贾平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也开始有了内涵上的新的发展,如《鸡窝外的人家》中的小月不再有传统女性的羞涩和保守,而是有了变革时代浮躁的气息;《腊月正月》里的小月改变了传统的择偶观念,自主地选择了理想中的婚姻和爱情。这些都是西北乡土女性传统美德和现代精神的完美展现。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乡土女性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嬗变,贾平凹也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并在其作品中的女性身上体现出鲜明的经济时代的特征。他借助于对这些女子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自己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如《废都》之中的农村小保姆柳月,她渴望走出农村,做一个城里人,但是她没有知识和能力,只能做一些保姆类的服务性工作,因为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功利意识,所以她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体,通过吸引男人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幻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庄之蝶的主妇。她后来嫁给了市长的有残疾的儿子,因为她知道,除了身体和姿色,她实在是一无所有。在她的身上,反映出经济社会下农村女性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深刻变化。从上述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还是追逐现实物质利益的“坏”女人,我们都能感受到贾平凹是在用心描写乡土的女性,而这也成为他小说创作中乡土情结的重要表现。
3 离乡―返乡情结
贾平凹19岁离开故乡,但他的心却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故乡,而在作品中体现还乡是他补偿故土最好的生命情结。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主人公离乡―返乡的情节,这些都传达出他作为一个乡土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体验和面对现代化负面影响的无奈和纠结。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主人公都是一些农村青年,他们因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而渴望走出山村,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追求新的生活。《鸡窝洼的人家》中的禾禾本来有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家三口,日子虽然不是太富裕,却也其乐融融,但是禾禾不满足生活的现状,早已被城里传来的致富信息所吸引,开始放弃经营土地、做豆腐、打狐狸,几经折腾,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落得个妻离子散。但是这都没有阻挡他的脚步,他去城里考察,学习别人的经验,终于在养蚕上获得了成功,经济上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贾平凹看来,山村青年是应该走出去并在外面学得经验和技术,来改善自己原本穷困落后的生活,继而带动整个乡村的发展,这也是他在创作之初对于离乡的看法和认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浮躁》中的金狗,复员回家后并没有在农村里安分地种田务农,而是要到城里大展宏图,并且当上了一名记者,而当他面对着一个个虚假新闻和虚假报道时,金狗开始迷惑了,这与他心目中理想的城市状态是截然相反的,一个农村出身的正直青年的本性让他决心揭发这些虚假丑恶的现象,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权贵,最终换来了牢狱之灾。出狱后,他发现还是自己的家乡最纯净、最美好,于是毅然返回了家乡。贾平凹近作《高兴》中的刘哈娃,在老家不惜卖肾盖房娶媳妇儿,却仍然没能如愿,于是决心进城寻找自己理想的生活。他认为自己的一只肾卖给了西安人,自己就是西安人了,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高兴,想要做一个真正的城里人,和他的同乡五福一起捡破烂。但最后他不但没有挣到钱,五福还搭上了性命,而他则坚持要把五福的尸体背回家,认为老家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进城圆城里人梦的农民为什么如此艰难?是什么让他们不愿意回到家乡?是家乡的贫穷让他们被逼无奈,还是物质精神的过分刺激让他们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贾平凹对此都进行了深刻的思索,不光写到了他们的物质生活,也写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
除了上述的商州情结、女性情结、离乡―返乡情结外,贾平凹的小说中还表现出民俗情结、土语情结等。他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崇拜,把这里的山水、人物、语言、民俗,用真诚的语言和质朴的故事展现给我们。阅读贾平凹带给我们清泉般的乡土作品,让我们对乡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乡土不再是“土”,不再是“俗”,而是和高雅艺术一样,都是对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和乡土中的古老文明有一些格格不入,但贾平凹并没有予以回避,而是在努力地寻找着一个契合点,他既深情守望着这片未被污染的故土,又希望它能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贾平凹用真情感动着故土的每一寸土地,以及与他同样热爱这片土地的人民。
参考文献:
[1] 贾平凹:《商州三录》,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2]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
贾平凹简介范文2
许少欢(1989.01-),男,河北省石家庄市,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摘要:《天狗》由中国现代作家贾平凹所著,英文版The Heavenly Hound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李锐所译,属于熊猫丛书的一部分,出版于1991年。原作语言风格朴实,书中有大量陕北民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面貌。作为熊猫丛书的一部分,由中国译者所译,整体来看,基本忠实于原作,没有大段的删译、改译或增译现象,除个别词有意译外,基本做到了对应。
整体来看,由于译作为中国人所著,而且是由官方主导的译介行为,主要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学与文化,因此译者主要以异化为主,辅之以归化,有些较难翻译的词、方言等作了意译与删译处理,后文将会具体分析。
关键词:贾平凹;天狗;翻译策略
一、度量单位的翻译以归化与异化相结合
例1.路北半里为虎山,舞虎,石头ff。
译文:Half a li north of the road was Tiger Mountain,tigerless in reality,and covered by jagged,precipitous rocks.
“里”为中国特有的距离计量单位,译者在此并为把“里”转换为更常用的“米”,或许意在传播中国文化,但文中并为加注,会使外国读者感到困惑。
例2.于是这二年兴起打井,至少十丈深,多则三十丈。
译文:In recent years,though,there’d been a fair amount of well digging in the area.These wells were usually about thirty meters deep,although some went as far down as one hundred.
一丈相当于3.33米,译者在此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把中国古代的度量单位转换为米,易于外国读者理解。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异化为主
例1.他睡在自家的炕上,百无聊赖。
译文:He lay around on the kang at home feeling bored with himself.
“炕”是中国特有的可以烧火取暖的床,在此直接译为kang有助于异域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传播。
例2:天狗属鼠,十二属相之首。三十六岁的门槛年里,却仍是一种忌讳影子般摆脱不掉,干什么事都提心吊胆。
译文:He’d been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at,the first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During this,his threshold thirty-sixth year,he’d been unable to shake off a sense of foreboding,and everything he did produced in him a deep sense of unease.
本段话里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如“属鼠”、“十二属相”、“门槛年”等等。译者采用异化的策略,将这些词直接译出,有助于传播中国的文化,但缺少一定的注解,可能会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感到困惑。
三、一些习语、成语的意译处理
例1:人世沧桑,古堡围墙早就废了,堡门洞边的荒草里仅有一碑,字迹斑驳。
译文:But time passes,and the old fort walls had long since crumbled,leaving behind only a stone stele in the undergrowth by the arched entranceway.
“人世沧桑”这样的成语仅译作“time passes”不能完全传达出中文所表达的那种意思,译者采用的是意译的处理。
例2:…做老子的就瞪了眼:“算了算了,指望你还能成龙变凤呢”
译文:His father glared at him.“Stop the nonsense.I’m hoping you’ve got more in you than that.”
成语“成龙变凤”也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出,译者采用了意译与删译的策略,译出成语的基本意思,没有把“龙、凤”等意象加入译文中,可能是为了避免过多的解释,影响文章的流畅度。
四、方言类语言的翻译
贾平凹的作品中有很多的陕北方言,方言翻译向来都是翻译的难点,对于中国译者来说,理解这些方言问题不大,但如何将这些方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特别是在转化的过程中能否保留方言特色,是一个难点,译者对于方言的处理,基本以意译为主,以通俗地语言转化为英语,对于异域读者来说,可以减轻理解上的困难,但同时也会造成原文语言特色上的损失。
例1:“我的爷,你好不容易寻了一个钱缝,我就挤一条腿去?”
“山上有的是草,城里需要的又多,我还怕你夺了我的饭碗?”
译文:“Goodness,it’s been difficult enough for you to find a yourself a way of earning a crust and now you’re suggesting I get in on the act too?”
“There’s plenty of that stuff up there,and there’s a big demand in the city,why should I worry about you taking my livelihood.”
原文中像“寻了”、“钱缝”、“挤一条腿去”之类的非正式用法,在译文中作了意译处理,没有翻译出“钱缝”、“挤一条腿”等词,而是用“earn a crust”(谋生)、get in on the act等词作了解释性的翻译。这样的处理会对原文的语言特色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有利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
五、译者的翻译风格分析
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同于原作的创作风格,贾平凹的原作在写作风格上很朴实,从方言、俗语以及民歌的运用上可以看出,作者在尽量表现一种原汁原味的陕北农村生活,作为译者,首要任务是让目标语国家的读者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然后尽量去展现原作那种细节层面的东西,但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再创造,是一种对原作的改写,因此完全对等的翻译是不可能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从整体上看,译者的翻译对原作的忠实度是很高的,没有大段的改译与删译,只是对一些个别的词和句子进行了细微的改译。译者在尽量展现原文那种朴实的写法,用词也比较简单,常用一些口语类的表达;同时对于一些文化类的词,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翻译。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中国的译者,有充分的文化背景,而且此类官方主导的译介行为旨在传播中国文学与文化,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翻译基本忠实于原作,没有大篇幅的删译与改译,只有小范围内的意译与省译,译文在整体上基本传达出了原作的中心内容,可以让异域的读者了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陕北农村的生活面貌,进而了解中国的文化。
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随着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也在加强,中国不乏优秀的作家与作品,但如何把这些优秀作品同样优秀地翻译出去,值得探索。外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本土译者的作用,将二者结合,才能使更多的优秀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宗锋.试论文学翻译中的方言理解与翻译――读贾平凹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英译文[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63-166.
[2]黄立波.翻译研究的文体学视角探索[M].外语教学,2009(5):82-85.
[3]姜智芹.欧洲人视野中的贾平凹.小说评论,2011(4)103-112.
[4]贾平凹.天狗.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5]吴S.《浮躁》英译之后的沉寂――贾平凹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J].小说评论,2013(3):72-78.
[6]王瑞.贾平凹作品英译及其研究现状与对策[J].外语教学,2014(5):93-96.
贾平凹简介范文3
《山楂树之恋》模式
作家艾米的畅销小说《山楂树之恋》海外版权,以完全商业化的模式,成功授权给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加拿大、挪威、瑞典、丹麦等18个国家和地区中最具分量的出版社,如世界最大的女性文学品牌出版社――英国维雅格出版社,他们将《山楂树之恋》中的爱情故事比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山楂树之恋》图书版权推广的成功给出版社带来了几点启示:
(1)选材是基础:《山楂树之恋》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演绎的一段纯美爱情故事――被誉为“史上最纯净的爱情”。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极易产生共鸣,对小说题材的准确判断,使人文社最终签下《山楂树之恋》的海外版权权。
(2)作品推荐是关键:为了让更多的出版商充分了解作品的内容,提供英文翻译样章、作品的英文评论文章显得尤为重要,出版社在这方面应该舍得投入。
(3)版权的全媒体推荐势在必行:在多媒体、自媒体乃至全媒体时代,文学作品的版权逐渐变得立体化,具有了多维度、全方位的特性。而著名导演张艺谋同名电影的适时推出,无疑成为该书迅速走向世界的助推剂。借助全媒体推介版权应该成为未来有待探索的途径之一。
(4)为名家名作品做海外版权的独家:为了让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出去,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还要将目光盯在那些适合做版权输出的作家和图书上,如:《山楂树之恋》《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中外出版深度合作
中外出版深度合作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动出版“走出去”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种崭新的中外合作出版模式,目前已经实现了中国与希腊、瑞典的完美合作。
这种模式不是简单的版权转移或翻译出版,而是一项整合世界各国优秀作家、插画家、译者和顶级出版机构优质资源的综合计划。具体做法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外国顶级出版社牵头,邀请两国最优秀的作家在同一题材、同一体裁之下进行创作,同时约请两国顶级翻译家与插图画家为对方国家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和配图,最后两部作品将被装订成一本完整的图书,分别以两个国家的语言在各自国家出版发行,使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作品在同一本书中实现跨语种、跨国界、跨艺术形式的立体演绎。此项计划旨在利用作家在本国的影响力,带动对方作家在本国知名度的提升和域外文化在本国的交流与吸收,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全新的思路。
探讨《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杂志在海外出版的可能性
自2007年开始,在德国梯森基金会全方位支持下,由著名翻译家、学者张玉书老师主持编写的《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杂志每年由人民文学社出版,内容以介绍德国当代作家为主。中国文学爱好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德国的文学现状,以及德国的当代作家。受这一做法的启发,我社希望尝试同样的方式出版一本《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杂志,但不限于德语版的出版发行,目前已经与德语、英语的汉学家及与我社匹配的出版社取得联系,并正在制作样张,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用走出去的钱实实在在为作家做点事。该杂志还将配合我社为作家举办的各类活动,以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陆续发行到世界不同地区,且不以盈利为目的,仅作为我社走出去的一个窗口,暂定每年一至二期。
尝试建立海外独家版权机构
我社自2002年开始发起了“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的评选活动,该活动由我社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联合举办,规定入选小说必须是世界各国每一年度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希望能够以中国学者的文学立场和美学视角,对当代的外国小说作品进行评价和选择,既体现世界文学研究中中国学者的态度,又以科学、严谨、积极进取的精神推进优秀外国小说的译介出版工作,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2014年,该活动已经进入第13个年头。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渐渐发现在获奖作品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希望尝试聘请海外独家版权的方式弥补这一不足。目前,我社在西欧、北美各找了一个,他们不仅有很好的文学品味,也有很强的人脉关系,希望通过他们帮我社提供更多的一手信息,同时也协助我社做好图书走出去的工作。目前海外独家版权已经协助我社做了一些令人满意的工作,如:贾平凹法兰克福之行的各项活动安排已经推动版权的成功出售;格非的中篇小说《隐身衣》高价卖到美国“纽约书评”出版社……
尝试让作家与出版商直接见面交流、沟通
这也是人文社对“走出去”的一次大胆探索。众所周知,德国设在中国的歌德学院在推荐德国作家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所以我社希望用国家拨给我们的走出去的钱,实实在在地推荐作家,特别是在全世界最大的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上。我们的设想是:在每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采用各种方式全力推荐一位在中国有影响力的当代作家(当然一定是人文社的作者),次年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为这位作家走出去的各种版本召开新书会,同时推荐另外一位当代作家,如此循环往复,善始善终……2013年,我们推荐的作家是贾平凹先生。这是我们第一次搞这样的活动,虽经验不足,却收到不错的效果。组织初期我们充分调动了海外独家版权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此次活动中海外起了重要作用,不仅专门我社走出去各种图书,还帮忙设计、联系、举办各类活动。
1.事先准备工作
为使这次见面活动取得成功,我们事先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建立人文社版权海外输出的专属英文网站,专门宣传我社准备推荐的国际型作家,并为他们制作了作家专集的英文介绍(包括主要作家简介、作品内容简介、重要作品评论文章等)。
(2)制作作家采访视频,聘请专业外籍人士对中国作家进行视频采访,制作精良的英文字幕(效仿微电影的方式,通过影音效果,宣传作品的传播,使出版商对作品产生直观的印象)。参考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制作的莫言《檀香刑》北美宣传片方式,针对不同图书,制作不同的视频进行立体化宣传,如贾平凹的《高兴》。
(3)与海外版权独家一起,从国外的实际出发,事前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认真进行宣传效果评估、主持人的选定,同声传译的安排,费用预算等。
2.现场活动
在法兰克福书展现场做了如下活动:
(1)拜见了法兰克福总领事并与领馆相关工作人员建立起工作联系,邀请他们出席我社在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举行的各类活动,并商定今后择机一起联手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希望他们协助我社广泛联系当地文化研究及出版机构,为作家搭建交流推广平台,对此,总领事当即安排了今后与我们接洽的具体负责人。
(2)在书展现场针对出版商、编辑举办了以“城市发展如何改变社会、城乡文化差异”等为主题的对话活动,贾平凹与巴西国家图书奖得主、意大利国家图书奖得主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3)在书展现场针对各类媒体人举办了主题为“全球话时代的作家责任”“经济金融危机”“传统价值与道德规范”等主题辩论活动,贾平凹与巴西文学院最佳小说奖得主、意大利斯托里加图书奖得主就上述主题深度交换了看法。
(4)在法兰克福孔子学院与2012年德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乌尔苏拉克莱谢尔,就文学作品中的“家乡”主题进行对话,之后还举行了作家各自作品诵读活动。
(5)去慕尼黑拜见了汉学家、孔子学院总院顾问阿克曼先生,就图书走出去的方式、《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杂志在德国的出版,如何联系世界各国汉学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6)在慕尼黑孔子学院举行了作家贾平凹与慕尼黑读者的见面会,参与人数之多超乎想象,很多人不得不被拒之门外。
3.活动收获
(1)不仅与总领事接上关系,还与多家媒体取得联系,如:新华社法兰克福分社、CCTV德国记者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视台、德国电视二台等。
(2)发现了许多外国人居然是贾平凹的追随者,他们从奥地利、柏林等地赶来参加贾平凹的活动,同时涌现大量欧洲包括巴西媒体报道,造成媒体效应。
(3)与法兰克福组委会取得联系,在海外的帮助下将活动的消息登载在他们的4000份传单上,广为发送。
(4)制造了外国出版社抢夺中国作者的良好竞争局面。目前已经与法国Stock出版社出版签订贾平凹先生《带灯》一书的图书版权贸易合同,条件相当优惠,售价令人满意;同时收到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图书出版商的申请。
(5)活动次日,CCTVnews、德国电视二台等即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在2013年11月2日的新闻联播中对本次活动做了长达2分40秒的报道。
4.2014年活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因为活动是2013年7月份才开始萌发此创意,所以决定搞活动的时间较晚,因此在各类沟通环节上略显不畅,造成参展前期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剧增,花了一些不该花的钱。
(2)今后应该将重要的活动放在公共场所来搞,德国人很爱读书,效果或许更好;特别是与孔子学院搞活动时更要注意,各种诵读也应该在书展现场搞。
(3)事前的媒体联系相当重要,因为我们搞活动就是为了扩大影响。此次现场来的许多媒体都给我们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而我们回来后被一些网站、电视台主动联系,表示希望下次有类似活动时,事先通知他们,他们可以随行录像做节目。
(4)每年推荐的作家可以不一样,但举办活动的人不应频繁换,应保持相对稳定。
(5)事前应利用海外媒体做好相关报道及广告,如:在各国著名文学报刊请著名评论家撰写中国作家的专访、评论。
2014年人文社策划并即将于4月实施的活动有:联合孔子学院、文化部、各国驻华使馆召开世界汉学家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见面会。其目的:
(1)集中介绍中国多位当代作家的作品,探讨适合走出去的作品主题、题材,探讨中国文学的海外翻译与接受,以及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讨论《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杂志的具体出版落实工作;
(3)通过汉学家的传播,扩大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4)通过这一活动,锁定更多的中国当代作家,提高作家对人文社的忠诚度。
对于活动的可行性,我们也有充分的准备:
(1)因为汉语是汉学家共通的语言,所以不需要翻译,他们可以相互直接进行充分地交流、碰撞;
(2)资金问题不难解决,即便我们拿不到各种走出去的资金,也已经有出资人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并与我们联系了。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社走出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中我们也总结出三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1)输出的图书要适合国外读者的口味,输出版权就是输出文化,所以不必太顾及作者在国内哪家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作品,只要我们认为题材好、有输出的可能,均可以努力与作者沟通,如此不仅可以扩大我们走出去的范围,还可以变向争取作者资源,如:人文社最近将黄永玉老先生的作品输出到意大利,就是延用了《山楂树之恋》的作法。
贾平凹简介范文4
[关键词] 社会价值;女性;欲望;反思
【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69-2
史学家早就注意到:“世纪末”是一个有规律的现象,差不多在每个世纪末,许多国家民族都要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反映在文化形态上,往往呈现出空前的嘈杂、混乱、不和谐、动荡不安。旧世纪临终前的衰朽、死气又猖狂挣扎,和新世纪分娩前的兴奋、冲动又苦苦熬煎,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道德风尚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心态情感失去了统一的准则和界线。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常规砝码不再是两极对立的态势,而是一种无规律的交叉换位、互通互补。世纪末的这种文化特征必然要体现在世界末的文艺创作当中。冥冥之中的注定,《废都》在1993年6月,上个世纪末出版了。小说洋洋洒洒初余万言,其中裸写到“性”的多达60余处,性描写大都围绕庄之蝶而展开,作者不惜笔墨着力渲染庄之蝶与他的四个女人的周旋,似乎企图告诉读者,尽管庄之蝶是为千万大众提供文化精神食粮的大作家,是文化升华的参照,但他还是把自己的性能力看得重于他的文学创作,渴望在之中寻找到人性和生活的自然、本真与和谐。庄之蝶的女人们也果然以对性的沉醉和饥渴,接连使庄之蝶尝到了男人的幸福,但这仅仅是一时一地的放纵,到头来主人公仍然鸡飞蛋打、身败名裂,挽救不了这个“废都人”,进而暗示挽救不了文明也挽救不了人类,而引发的生命灾难和罪孽不可避免地把人导向生命毁灭之渊。但事实就真的是这几个简单的暗示吗?作者似乎更深层地隐喻人类悲剧的意图等等。
情爱和叙事一旦结合,就不只是直观的社会人生的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课题,优秀的情爱叙事小说往往能够超越具体的时代伦理命题,而指向一种更普泛的人类精神现象。此书作者贾平凹自称:“《废都》是我要表现世纪末的中国人的一种真实的生活和情绪。”这是一种寂寞的情绪,一种守旧、享乐、颓废的情绪。废都,西京,这个城市以及城市里形形的灵魂都在静静地泣血,仿佛临近灭绝的狼群仰天抽泣,还掺杂着淅淅沥沥的血滴声……
一、欲望
读《废都》,我确乎感到惊讶和震惊,它那大胆,,彻底,毫无顾忌的暴露笔墨,实为多年来文学中所仅见,传统的儒家文化用“君子之道”,激活人们的“君子”之欲,调动人们的功名利禄之心,同时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来约束抑制“小人”之欲,让人们在“仁”的追求中施展才华。进入20世纪,西方文明用坚船利炮摧毁原有的世界秩序,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现代化道路逐渐开始入侵已趋衰微的中国传统文化。新的经济大发展时期,在将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搞活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释放了人们被传统儒家文化所禁锢的个体欲望。从“无奇不成书”到“无性不成书”,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小说发展的道路。《废都》恰恰又是这一发展道路上的最为真实写照。从总体上讲,人的欲望分为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而“人的众多的、不同层次的欲望并不总是和谐并存的,它们更多的是相互矛盾、相互冲突”。《废都》中的与庄之蝶有染的女性们,在物质欲望与情感欲望之间,此起彼伏,不能达到一种精神与物质的平衡状态,因此迷失在现代化的城市废墟中。中欲望的最大特征就是,永远不知道满足,而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统一的一面。当欲望和欲望之间发生选择冲突时,而伦理道德规范就是人们化解冲突,做出选择的某种社会共识。这种共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理性,人的欲望完全失去理性的控制,最终会毁灭人自身的存在。庄之蝶和周敏一样,在物质欲望和情感欲望的纠结中不断迷失,失去一切。柳月在作品结尾时说,“你在毁灭我们的过程中,你也毁灭了你,毁灭了你的形象和声誉,毁灭了大姐和这个家”,表明柳月最终意识到最初想象中的庄之蝶和现实中的庄之蝶是不相符的,或许她本来不希望借助肉体和美貌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庄之蝶的真实生活毁掉了她的想象。但庄之蝶本身也是欲望的受害者,在小农经济社会向商品消费社会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不再适用大工业生产为特征的消费时代,而新的伦理道德规范没有建立起来,人的欲望在毁灭的旧城废墟上被彻底释放出来,却没有相应的理性控制。因此,失去控制的欲望毁灭了《废都》所有人的生活。其次描写的普遍性,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一定时期特别是当前的发展和泛滥,还有其社会文化背景。幻想、性宣泄是人的另一种原始本能心理。人类不同于动物,不仅是以繁衍后代为目标的生理行为,而且是一种释放紧张,解除焦虑,获得愉悦的心理过程。在性宣泄中得到满足,自觉享受生命的快乐,是人性与兽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种满足。于是,欲望的性宣泄,就成为一条最有效也最安全的途径。《废都》能够在当代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归根结底,乃是来自普遍人性的需求。承认人都有秘密的性兴趣,有压抑的性意识和潜在的望,有性幻想和性宣泄的正常心理,如同必须承认人之为人而非神一样,是一个朴素的客观真理。审美”和“审丑”在《废都》里的合二为一,最充分地体现在男女关系的情和欲的处理上。情和欲本是间题的两个基本点,若打一个比喻更象是两条边线两种极端,而夹合其间的充满拉力的“磁场”,正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蝎的“爱”的源泉。一般地说,情属于精神范畴,欲属于物质范畴。情偏重于健康的理性,欲脱胎于感性和本能。这样在“爱”的展露描摹上,两者的取舍和量的比例自然就成为衡量其优劣美丑的分野和法度。
二、伦理
判断一本书中描写的好坏,其实就要看删除这一段是否会影响该书对人物的塑造及情感表达。最令人不解的,是《废都》全书共有46处性描写出现“口口口口”图样,作者并不厌其烦地注明了此处删去多少字。据粗略统计,最多一处删去995字,最少的为11字,总共删去7500余字。这似乎是《废都》的洁本,那么《废都》的足本呢?如何去揣测版本学角度上的《废都》足本价值呢?又如何去揣测删节后的洁本在诸如情节、结构、人物,乃至主题等等渗透到作品肌理里面的文本意义上的损失呢?肉感的文字一定会带来肉感的体验,但肉感的阅读感却不一定是文字的性感。优秀的性描写既是情绪的宣泄,又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美与色,是两个互为表里又相互区别的感觉,优秀的描写,不一定让人,却会带给人无献的。整部小说是以性为透视焦点的,它试图从这最隐秘的生存层面切入,暴露一个病态而痛苦的真实灵魂,让人看到,知识分子一旦放弃了使命和信仰,将是多么可怕,多么凄凉;同时,透过这灵魂,又可看到某些浮靡和物化的世相。庄之蝶的沉溺女色,一是为了逃避现实,二是为了拯救灵魂,三是为了安全感,四是觉得轻松。小说中尼姑庵主持慧明打了胎;牛月洁和庄之蝶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但为了不失名人妻子的虚荣,她甚至对庄之蝶的风流事听之任之;而唐宛儿和阿灿则分别对庄说:“是你给了我一点太阳,我才灿烂的。你能喜欢我,我太不敢相信了,我想即使和你干了那种事也是美丽的。”性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当然是可以描写的,但关键是作家以什么心态来描写。周作人说过,“情诗可以艳冶,但不可涉于轻薄;可以亲密,但不可流于狎亵;质言之,可以一切,只要不及于乱。”这所谓乱,与从来的意思有所不同,因为这是指过分过了情的分限,即是性的游戏的态度,不把对手当做对等的人,自己之半的态度。问题恰恰在于此,作家根本没有把那些女人当做对等的人,自己之半来看待,在庄之蝶的心目中,女人只是而已,他从来不关心她们的感觉。而整部小说弥漫的那种玩弄的心态,也使得小说伦理发生了扭曲,看似这扭曲超乎常态,但实际又在情理之中。贾平凹在《废都》的创作答记者间中声明,“废都”二字起源于他对自己生活了20年的历史名城西安的认识,西安的古都――故都――废都的复杂悲衰的文化心态是他创作《废都》时主要考虑的问题,而且“扩而大之,西安在中国来说是废都,中国在地球上来说是废都,地球在宇宙来说是废都”。此刻,这“废”好不吝啬的废在了伦理之中。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折射着这座古都的消亡,不仅是城市物质的消亡,更是城市文化的消亡,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对于小说中人物的评价不必刻意的去探讨,庄之蝶在道德层面就是个流氓,但是作者却给予了他极大的同情,包括阿灿、唐宛儿、柳月她们就是当今社会的小三,所以个人认为此部小说是寄予了作者对整个时代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反思,而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沦落,更不是几个人的沦落……
三、反思
病态的性心理、产生于病态的社会,病态的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个体意识(包括性意识)的自觉。“性”的个体生命意义冲破种种传统观念对个性的压抑日益显示出来。现代心理学对人的以为本原的潜意识的揭示,加强了这种冲击的力。“人”进一步发现和肯定了自我。小说对“人”的再现,对人的“内宇宙”的开掘,必然向无意识王国的底层――世界深化,而读者对小说人物的审美观照,也必然相应发生从表层向深层延伸的变化。这是社会和文学进步的表现。现实是残酷的,而人又有人性中的缺陷弱点――无法克服欲望的诱惑。但只要人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人会走出废墟,走出精神困境。但问题在于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既有其随时代变化的一面,也应该有其符合人性本质而不变的一面,变与不变的标准抉择,才是当今社会人们迷失的原因所在。当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丧失之后,也就丧失人的价值感和尊严感,人们感到生活是一片空洞的混乱。失去判断是非的道德价值标准,也就意味着失去欲望满足的底线,人们只能期望通过自己被以他者为代表的外界群体的认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为来判定自身的行为原则,但个体的自我就受到由多个不同个体组成的聚合体的压制,让人们陷入无所不在的生活焦虑之中。人类的群居本性告诉人们,个人不仅需要自我的肯定,也同样需要群体的认同。所以,能够达成群体一致的某种道德价值规范是群体生活不可缺少的行为指导原则。庄之蝶因为生活的焦虑而跟随自己的感觉,沉溺在的感官刺激之中,失控的欲望让他和众多人物都成为欲望的牺牲品。每个人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自我生活的主体,而不是依附于其他事物身上,在追求自己的快乐生活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不能一味地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面对欲望的选择时,不能失去理性的控制,虽然在旧城的废墟上重建理想的新城,任重道远,但必须要勇敢地面对,而不是困守或逃避这片废墟。在以人为主体的小说叙事中,描写是不能回避的。但是,它不应该只是非理性生命活动的展示,它应该给人留下理性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是伦理的,实证的,历史的,更应该是哲理的和审美的。现在的间题是,无论是创作还是接受,人们更热中于展示,而不注重思考。小说的结尾安排了夜幕时刻在西京车站庄之蝶与周敏的相遇场景,周敏是庄之蝶懦弱、世俗的部分,而庄之蝶则是代表着理想、浪漫的人格部分。最后庄之蝶的死亡代表着世俗世界中理想、浪漫的失败,而周敏使劲地拍打候车室的窗玻璃代表着对自己理想和浪漫的不舍和告别,周敏看到汪希眠的老婆则代表着他世俗的继续追求和幻想。总体来说,故事结束了,主人公的生命并未结束,但是浪漫与理想则被磨平了棱角,带着世俗的追求,继续存活于世上。这个结尾在给出一个有关理想和浪漫的颓废气息的同时,也给出了世俗的希望。《废都》再版,彰显了社会文化和政治文明对人的尊重与宽容。映射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充分印证了贾平凹对现实社会深邃的洞见,前瞻的思维与敏锐的眼光。贾平凹是这样一个清醒的人。有着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清醒的认知、默默的隐忍,在压力和批评中信念坚定,坚持不懈的写作。我们清楚地看到,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光怪陆离的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已经不同程度地应验了贾平凹当年《废都》预见的正确性。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与生活立此存照。知识分子为什么远离了精神故乡?他们为什么心灵荒芜?他们的精神出口又在哪里?通过耐人寻味的描写,以及事态进展的光怪陆离。通过对虚无、颓废、无聊等精神废墟景象的描写,反证了一个时代在理想上的崩溃,在信念上的荒凉,尤其是它在当时的精神预见性至今读起来还那么令人触目惊心。《废都》无疑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反思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的机会。勇敢地表达和肯定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内心,勇敢地质疑和批判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灵魂。此即《废都》。它的价值,在于文化写照而不在于文学自身。一部《废都》,一部地下的史诗。
参考文献:
[1]雷达.心灵的挣扎――《废都》辨析[J].当代作家评论,1993,(6).
[2]邵宁宁.转型期现象与无家可归的文人――关于废都的文化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4,(1).
贾平凹简介范文5
【关键词】存在主义;沈从文小说
阅读过程中,读到《文化选择与审美判断――沈从文研究综论》、《张爱玲沈从文贾平凹文化心理研究》联想沈从文的小说,深感沈从文小说与存在主义相契合,遂以存在主义角度对沈从文的小说做一探讨。
一、存在主义
“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扯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追问人的意义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于19至20世纪,随着启蒙运动和自然科技的发展,上帝的权威被,延续千年的信仰被打破,哲学家们意识到重塑信仰的重要性。存在主义产生于现代文明危机,“焦虑”存在主义产生的根源。存在主义者认为“焦虑是从存在对非存在的认识”[],这种焦虑是存在本体的焦虑。孤独、异己、绝望、无意义、非理性等情绪是焦虑的症候。存在主义者认为,人面对存在意义已经消失了的环境时,其生命状态就会转向焦虑和恐慌。内心的焦虑经过积累和理性调节则会转化为忧患意识。存在主义哲学家们进行着“穿越虚无,重塑价值”的努力。为消除焦虑,存在主义者试图解决“虚无”,答案便是人的自我超越性。
二、虚无的表现――以《萧萧》为例
生长在湘西的幼年沈从文,除了看到秀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外,也目睹了太多的杀戮。“若从杀人处走过,昨天杀的人还没有收尸。一定已被野狗把尸首咋碎或拖到小溪中去了,就走过去看看那个糜碎了的尸体,或拾起一块小小石头,在那个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会动不动”[]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幼年的经历对性格的形成和成年有重大的影响,幼年目睹的太多杀戮和血腥的场面必然在沈从文心里埋下了对生命荒谬的体验的种子。而参军后的沈从文则与杀人者同行。在清乡看到杀人一千,利用乡绅矛盾杀掉无辜的老实的乡下人,在怀化看到杀人七百“我们部队到那地方!司令官军法官除了杀人似乎无别的事可作,我们兵士除了看杀人,似乎也是没有甚么可作的”“我每次到场时他们也就总站在那桥栏上看热闹”以杀人为娱乐,将生命当儿戏,他们糊里糊涂的杀人,也糊里糊涂的被人杀,看到他们的这种生存状态和直面死亡,不可能不使沈从文加深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存在主义者认为,当面对死亡时人才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如此直面死亡和荒诞的人生,不免使沈从文产生极大的荒谬感和虚无感,在这样的情境下,沈从文深深的感到了厌烦。“又看到许多所谓人类做出的蠢事,简直无从说起,这一份经验在我心上有了一个分量,使我活下来永远不能同城市中人爱憎感觉一致了”[]后来,沈从文从“乡下”来到城市,却目睹了更多的城市的虚伪、丑陋和堕落。
这种巨大的虚无感表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是对虚无的批判,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下面以《萧萧》为例,探讨沈从文小说虚无感在小说中的表现。
《萧萧》中的虚无表现,是萧萧及萧萧丈夫和家人对于生命的不自觉,他们糊里糊涂的过着生活。在她嫁给小丈夫做童养媳时,她对自己的不幸完全不自知,她不了解做童养媳意味着什么,不了解做童养媳可能失去一生的幸福,她甚至没有面对未知世界的些许恐惧“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了”花狗引诱萧萧,而“萧萧十四岁时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终于有一天,萧萧就给花狗变成了妇人了”但这个过程也是糊里糊涂的,萧萧对自己做了什么不甚清楚。花狗走后,已经怀孕的萧萧紧张忧虑而不自知,完全处在混混沌沌的状态“她的心,想到的事自己也不十分明白。”而萧萧丈夫家中人发现萧萧怀孕的事后,开始想了一些惩罚,但是他们对为什么这么做也不清楚“大家全莫名其妙,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 而当萧萧生下别人家的儿子,萧萧丈夫的家人竟然没有一丝的怨怒反而“一家人都欢喜那儿子”萧萧丈夫面对自己的妻子生下的别人的儿子,竟然没有一丝不满,最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当萧萧和花狗的儿子也结亲,娶了童养媳,可能另外一个人要重走萧萧的悲剧的时候,“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让人深感震惊的不是发生在萧萧身上的悲剧,而是萧萧对自己境况的不自知,她没有认识到做童养媳给她带来的痛苦,所以当面对悲剧重演的时候,没有一点同情。除了萧萧,还能看到萧萧丈夫的不自觉和丈夫家人的不自觉,他们在悲剧里,却完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糊里糊涂的生活。小说表现的这种生活状态不能不说是与沈从文感触到生活的虚无然后反思人的生存状态有关的。
后记:虽然对于存在主义理论了解很少,这篇论文也不过是浅薄的想法,但是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对于沈从文的作品加深了理解,深感沈从文小说的多义性。作品和《沈从文自传》因为读的是电子版,所以注释不是很详细。
作者简介:蔡羽 (1984.3― ),女,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学学士,助理研究员,从事现代文学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布小继. 张爱玲沈从文贾平凹文化心理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1.
贾平凹简介范文6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活动的倾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猎奇和消遣为目的的阅读心理,导致中学生的阅读热点为武侠、言情、警匪之类的小说,而对其他书则趣味索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多方面着手。
1.晓之以理,明确学习意义。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广泛、健康的课外阅读在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中的地位,语文能力在中考、高考及将来工作和生活诸方面的作用。
2.榜样激励,用生动而有说服力的例子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例如,同志青年时代博览群书,从《四书》《五经》到《史记》《红楼梦》,从《孙子兵法》到《资本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读。即使在战争年代,在政务缠身的情况下,他仍然手不释卷,在他居住的菊香书屋里,堆满了各类书籍,真可谓是汗牛充栋。还有鲁迅、郭沫若等,举凡中外名人,比比皆是,都与阅读结下不解之缘。同时,也给学生推举身边的榜样。班中有位叫李雪的女同学,平时特别喜欢读课外书,语文成绩在历次考试中名列前茅,让她现身说法给同学介绍读书的经验和意义。
3.导之以行,在阅读课外书籍的同时,组织他们参加丰富多彩且带有观摩性、解惑性、竞赛性的活动,如作品赏析、小说讲座、读书故事赛、知识竞赛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在实践中培养兴趣,积极而持久地投身阅读活动中。
二、推荐读物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书有良莠之别,开卷未必有益。初中生缺乏一定的判别能力,教师要培养他们的精品意识,帮助他们择真而读(真,真知灼见),择善而读(善,思想健康),择美而读(美,审美情趣)。除《自读课本》和大纲上推荐的中外名著之外,可以向学生推荐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古诗文精读》一书,它把大纲上要求阅读的古诗文编辑起来,每篇都有作者简介,又有译文,还有赏析,很适合学生。这些诗文形神俱备,教师应规定学生每天熟读成诵1~2篇,让他们品品词句意蕴,学学鉴赏角度,既赏心悦目,又拓宽思路,也提高了古文修养。同时,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如《朝花夕拾》《朱自清散文集》《贾平凹散文集》。另外,教师应推荐学生订阅一些既贴近当代生活,又有学习指导意义的报纸、杂志。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智慧背囊》《时文选粹》等等。它们都是很优秀的读物,这对语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喜好自己来推荐,以便达收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良好效果。同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育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好高鹜远,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三、介绍方法
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包括感知、联想想象、思维、记忆、迁移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认读、理解、评价、积累、运用的行为活动过程。它们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渗透。科学的课外的阅读方法是优化阅读过程的重要保证。反之,会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心理障碍,以为自己驽钝、低能,视课外阅读难于上青天,空耗了时间和精力,不利于阅读活动的深入展开。
1.感知理解
阅读的发生从感知书面语言符号系统开始,经历由字而词、而句、而段、而篇的连续扩展过程。最好的读物也不是处处精华,字字珠玑。要求学生不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也不能像虑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有豆渣。而要善于思考,取精摄要,尽可能寻找语段中的关键词、中心句,对不理解的字词,要勤查字典,还要注意语境。理清段落、章节间的思路与意脉,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解读,由语表层深入到意蕴层。尤其对自己受益匪浅的文章或书目要反复阅读,深入钻研,抓住主旨。清人袁枚说:“熊掌豹胆,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
如诗歌《一碗油盐饭》:
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
这首小诗平实、通俗,如果不反复朗读,就很难领悟其间“看似寻常最奇崛”的深意:母子情深,望子成才的厚爱,儿子求学上进的决心,读来催人泪下。课外阅读一开始就要打好这种精读的基础。
2.鉴赏评价
鉴赏并非一般的阅读,它是指在阅读作品时,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目光徜徉于字里行间,神思飞越于文字之外,获得美的享受。评价是指评论读物观点的正误、材料的真伪、道德的臧否、形象的精粗、结构的优劣、语言的高下、价值的大小等。评点中国二十四史,金圣叹评点《水浒》,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我们虽不要求学生达到那样的理论高度,但可以让他们对词、句、段、章、主题思想、艺术特点作些简单的评价,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作些具体评价。但有一点要提醒学生,那就是要知人论世,评价时要考虑到作品的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如朱自清和贾平凹同写关于秦淮河的散文,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不同,风格也有异。赏析评价时可以采用圈、点、增、删的批注方法,或写阅读笔记,如写心理感受等。
3.积累运用
“积学以储宝。”要把知识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对阅读中某些重要信息作强化记忆―积累。前面讲到的每天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一种积累,但这还是不够,还要让学生用笔记的方式来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及烂笔头。一个优美的词语,一段动情的话,一个敏锐的观点,一个名人的事例都可以成为摘录的对象。摘录时要做到勤、实、广。可以分门别类,如描写类、抒情类、议论类等,再可以分小类,如写风类、写雨类等。教师要定期检查督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累多了,写作时,就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这是学以致用的“学习消费观”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在广泛阅读中已经获得的态度、知识、技能、方法等运用于新的语文情境中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学生在自读《马黎的桥》一文时读到这样一段话:“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肃穆的巴黎圣母院,瑰丽多彩的卢浮宫,还有美轮美奂的枫丹白露,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于是在作文中仿写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渊源流长的文化历史,勤劳勇敢的人民,逶迤豪迈的万里长城,栩栩如生的秦兵马俑,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还有如诗如画的杭州西湖,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
4.开源节流
开源,尽量开发时间潜能,像钉子那样发挥挤劲和钻劲。在学校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中,适当向阅读活动“倾斜”,并善于抓紧零星时间。东汉学者董遇用“三余”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读书,终成饱学之士。学生可利用“晨余、晌余、夜余”,起早点,抓紧点,睡晚点。节流,指节省时间。著名学者肖尔斯说:“每天你若能不逃避15分钟的阅读,那么一星期就可以读半本书,一个月就可读两本书,一年就是20多部,那么一生就可读1000册以上,这真是一个成为博学多闻的简易方法!”诺贝尔奖获得者雷曼,在总结自己治学的体会时说:“每天不浪费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使只有五六分钟,也一样可以有很大成就。”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一天24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一天24小时。教师教育学生能不浪费时间,又会运用零碎时间,就能给时间增值,赢得更多的阅读时间。这是增加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