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汉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汉语范文1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会习惯性地去背单词、记句型。而我们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很少有意识地对这类固定或半固定模块进行系统地记忆,也就是说,我们对汉语词汇的积累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是不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类似“Here you are”这种语言表达模块呢?其实不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结构,例如“这边请”“回头见/回见”“前些时候”“没~没~”等等。但是目前不同学者对现代汉语中这类语言表达模块的内涵、分类标准等有争议,对于预制语块的说法也存在很多种,比如“预制语块”“词块”“固定或半固定表达式”“词汇短语”“多词单位”等等。马广惠在其论文中指出,对于词块的研究首先要建立充分、系统的词块描述理论体系,然后从应用的角度,在语料库中提取和生成通用或专用的二语词块表,用于二语教学和研究(马广惠,2011)。从我们目前的教材编排实际情况来看,现代汉语中的预制语块尚未形成通用或专用的词块表。因此,研究现代汉语中预制语块的理论和应用问题有利于汉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汉语预制语块。

任何一种语言形式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由少数人使用——多数人使用——全民使用——多数人使用——少数人使用的过程。那么,现代汉语中的预制语块是怎样形成的呢?预制语块有哪些特点?

二、汉语预制语块的特点

一种语言的词汇是由词和固定结构组成,张斌先生在《汉语语法学》中指出,现代汉语的固定短语主要有专有“名词、惯用语、成语”三类(张斌,2003:23~24)。自由短语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能够自由组合的短语,其形式变化比较自由,具有很强的能产性,例如“看书、看电影、看戏、买书、借书”等。在自由短语向固定短语演变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模糊的阶段,这些模糊的结构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汉语中的预制语块,它们是介于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之间的一种固定或半固定结构,例如,“越来越好”“一左一右”“没大没小”“多了去了”“有的是”“说起来”“其实不然”等。

(一)固定或半固定结构

与能产、灵活的自由短语相比,预制语块是一个半封闭的集合,是自由短语向固定短语演变过程中的初步固化(汪化云《说“准语记”》,引自《汉语语汇学研究(二)》2011)。预制语块的结构没有自由短语那么灵活多变,但是比固定短语的稳定性稍差。预制语块的结构大多数是半固定的,既有可变动的项,也有固定的项。

半固定结构比如四字格短语。“没~没~”:没心没肺、没皮没脸、没羞没臊、没大没小、没深没浅;“越来越~”:越来越好、越来越美、(脾气)越来越犟、(天气)越来越热;“且~且~”:且走且谈、且听且问、且战且退、且行且远。而“前前后后”“常言道”“就这样”“看着办”“可不是”“也就是说”等就是全部固定的项。

(二)语义浅显易懂

在语义方面,通过“没~没~”这类结构,我们也很容易发现,预制语块基本上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来推测其意义。例如“你不能‘没皮没脸’,老向人要东西。”“没皮没脸”比喻人不知羞耻,不顾脸面。半固定结构中有些是人们为了某种临时需要而模仿成语的结构,将其作为现成的构件来使用的(张斌,2003)。如成语有“莫逆之交”“犬马之劳”“切肤之痛”“多事之秋”等,我们可以根据成语仿造一些结构相似,但意义和内容的凝聚力不强的语块,如“感激之情”“分别之时”“意料之中”等。对这类半固定结构含义的理解是从词义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太多的外部延伸。从语义方面来说,预制语块与自由短语接近。

(三)时代色彩浅淡

语言是时代的产物,一种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时代赋予词汇某一特定的历史文化气息。时期的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词汇现在已经淡出新一代人的视野,比如“放卫星、大锅饭、公社”等。社会环境是语言变化的催化剂,在不断变动的社会环境中,语言也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关注的重心而变化,但语言的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个横向的过程,而是从时间角度纵向完成的。

预制语块介于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之间,形式基本固定,但还没有形成深层次的含义,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相对于固定短语而言也是微乎其微的。但是,相对于自由短语来说,预制语块又有一定的文化信息,例如“没心没肺,没羞没臊,且行且远,且听且问,感激之情,意料之中,其实不然”等就带有特定的书面语气。

(四)能产性与创造性

短时习用语如“躲猫猫”“洗澡澡”“睡觉觉”等有叠音现象的结构在口语中经常出现,特别在与小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大人们通常会通过这类叠音结构来缓和自己的语气。此时,这类叠音结构可作为预制语块而存在,形式为“ABB”,从字面意义就可以理解其包含的信息。2009年,云南省服刑人员李某在看守所死亡,当地公安部门称其在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正是由于公安部门这一不负责任的回答引起广大网民的热议,“躲猫猫”也迅速火了起来。“躲猫猫”,原义为捉迷藏,属南方方言,现为网络语言,表达人们对某事件的不信任和不关心,含戏谑意味。此时,“躲猫猫”的新义基本具备整体性,背后有深层次的信息。

此类短时习用语主要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发展、扩散,使用人群主要是网民,因而其深层含义还没有得到全社会完全的认可和广泛运用。这也是此类短时习用语进一步发展的局限。这类短时习用语的适用时间比较短,当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短时习用语由于具有代表性而没有被人们迅速遗忘,反而渐渐向全民语汇发展,例如“躲猫猫”就基本上发展成固定短语。预制语块要进一步成熟,必然要经历一个意义泛化、结构固化的过程。

三、汉语预制语块的分类

从英语预制语块研究的成果来看,人们对预制语块的分类范围看法不一。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是James R.Nattinger & Jeanette S.Decarrico的四分法:1.多元词语块(Polywords),如“by the way”“you know”;2.习俗语语块(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如“how are you?”“how do you do?”;3.短语架构语块(Phrasal Constraints),如“a(day/week/month)ago”“yours(sincerely/truly)”;4.句子构建语块(Sentence builders),如“I think that+从句”“If I were you,I would…”。在Nattinger & Decarrico的四分法基础上,我们把现代汉语中的预制语块从结构的角度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固定性结构

固定性结构预制语块形式固定,属于连续型语块结构。1.从语法功能的角度看,在日常口语交际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例如“顺便提一下(在转换话题时使对话自然、顺畅)”“打扰一下”“也就是说”“接下来”等结构固定的插入语,理解和书写时通常作为一个词语的形式出现。这类固定结构短语字数不等,大部分在三到五个字之间,多用于口语对话中,起到连接对话的作用。2.从语用功能来看,我们在日常交际中需要通过许多固定结构的预制语块来表达我们的个人观点或者态度,比如“对不起”“请见谅”“欢迎光临”“非常感谢”“实在/很抱歉”“回(头)见”等。固定性结构的预制语块不仅在日常口语交际中广泛运用,还有一部分结构固定的预制语带有一定的书面气息。比如重复连用式的有“彼此彼此、好多好多”;重叠式有“的的确确、痛痛快快、断断续续、来来回回”等。

(二)限制性短语结构

这种类型已经形成了一种凝固结构,但结构中还有可变动的项,可以根据需要有约束地添加、替换成分。例如“~~似的”模式:“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呆得像块木头似的”等等。“~~似的”中“~~”主要指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主谓短语等。现代汉语助词短语中类似现象还有“大的”“小的”“所说的”“吃剩的”等。“~的”结构短语在“的”字前可以添加实词或者短语(黄伯荣、廖序东,2007)。再如“~~化”模式:“立体化”“高效化”“一体化”“扩大化”等等。一般在“化”字之前添加偏正短语构成名词性结构。限制性结构短语还包括四字格结构,如“没~没~”“不~不~”“敢~敢~”“且~且~”“可~可~”等。这类四字格语块中的部分结构经过进一步凝固化,可以发展为固定短语。

(三)句子建构框架结构

句子建构框架结构相当于一个句型,经过细微的加工,就可以组成比较符合语法的句子,正确地表达信息。例如“万一……呢(表示假设某种情况,通常指不好的情况)”:万一发生不好的情况呢?万一他要是走了呢?;“不过……罢了”:没什么意思,不过说说罢了;“难道……不成”:难道怕你不成?难道想反悔不成?句子构建型短语属于不连续短语,其中可添加的成分比较丰富,因而其数量比较多,分析起来比较困难。以“万一……呢”为例,其空缺部分可以添加词、短语、句子,但其中的小类还是有相排斥的情况。在这个结构中单独添加名词显然不能构成一个句子。“万一下雨呢?”可以构成一个句子,而“万一雨呢”则不成立。

以上分类基于Nattinger & Decarrico的四分法(以下简称“四分法”),但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如限制性结构短语这一类型与四分法中“短语架构语块”的所指范围不同,四分法中的短语架构语块主要是指短语中有可替代成分,属于半固定结构。在英语中,例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在现代汉语中包括“回(头)见”“觉得不行/不对”“这/那边”等。限制性结构短语的结构形式比短语架构语块更加凝固化,因而涉及的范围更小。此处的分类主要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借鉴Nattinger & Decarrico四分法的角度,由于汉语与英语语言差异,所包含内容并不是一一对应。此外,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还有一部分语块结构经过长期的语言交流,其字面意思已经弱化,而强调其语境意义。如“吃饭了吗”“去哪里”,这类语块的字面意思已经减弱,而强调其在当时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的特殊作用。对迎面而来的认识的人问“去哪里?”,一般而言,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关于地名的答案,更多的是希望借助于这样的招呼语能缓解双方见面时尴尬的气氛或者表达自己的关心,这种用法就类似于英语中“How’s the weather?”和“It’s a nice day.”的用法。对于这类预制语块的类型划分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最后,现代汉语词汇量很大,如要生成通用或专用的词块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工作。(许先文,2010)

四、结语

汉语预制语块是介于传统词汇和语法之间的一种固定或者半固定的程式化模块,在日常语言交际和语言自身的规律作用下发展而来,是自由短语的初步固化,还不具备深层次的含义。预制语块凭借着自身的特点在日常言语交际、教学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作用。目前各界学者对预制语块的分类范围仍然说法不一,汉语预制语块的研究也还处在萌芽阶段,其研究还很不深入,需要包括语言学者和心理学者在内的学术界共同研究,发掘其特征。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汪化云老师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马广惠.词块的界定、分类与识别[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2]张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3]汪化云.说“准语汇”[A].温端政,吴建生,马贝加.汉语语汇学研究(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James R.Nattinger & Jeanette S.Decarrico.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现代汉语范文2

一、对区别词归属问题的不同认识

关于区别词,存在着很多具体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语法教材或语法学著作,都有不同的提法: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都不讲区别词,这说明在此之前区别词是没有语法地位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吕叔湘先生才提到这类词。吕先生在《试论非谓形容词》一文中主张可以把它们单列为一类,称为属性词,但在此文中他还是把这类词算成形容词中的一个附类,称之为“非谓形容词”。

熙先生的《语法讲义》明确将其确定为一类词,称为“区别词”,并明确地给其下了定义。

直到今天,“教学语法”对区别词的处理仍有分歧,随便翻几本《现代汉语》教材便可知晓:

陈信春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不讲区别词。

郭青萍先生的《现代汉语》、胡正微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徐青先生的《现代汉语》都把它作为形容词的附类,称为非谓形容词。

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也把它作为形容词的附类,称为属性词。

林祥媚先生的《现代汉语》、张斌先生的《现代汉语》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称为区别词。

如此等等,这就给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带来了困惑:到底该如何讲区别词?

二、区别词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

第一,这类词数量很多,且用法特殊。说它特殊,是因为一般实词都可以单说(量词有时不可以单说),可以单独回答问题,而区别词既不可以单说,也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因而,把它放到任何一类实词中都不恰当。而且,从它所表示的意义看,显然又不能把它认定为虚词。

第二,许多人把区别词作为形容词的附类,称之为“非谓形容词”。我们认为不妥,因为这类词与形容词的语法特征有很大的差异:(1)形容词可以作定语、谓语。还可以作状语、补语(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作主语、宾语),而区别词只能作定语;(2)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不”修饰,区别词不可以受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不”修饰;(3)形容词可以重叠,区别词一般不可以重叠。

由此可见,把区别词当做形容词的附类是不科学的。一方面,区别词与形容词的相同之处仅仅在于都可以充当定语一项,况且,充当定语并不是形容词特有的功能,名词和动词等也可以充当定语,所以不能以此作为根据把它们划分为一个类别。另一方面,汉语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可以重叠,这都是形容词比较突出的特点,而非谓形容词既不能充当谓语,又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也不能重叠,根本不具备形容词的基本特点。因此,从便于教学的需要出发,我们认为应该将形容词中的小类“非谓形容词”独立为区别词。

三、区别词的分类

对于区别词的分类,在我们所看到的论著中,吕叔湘先生的《试论非谓形容词》中的分类最为细致,他按构造将其分为五类:(1)以名词性成分为基础的;(2)以动词性成分为基础的;(3)以形容词性成分为基础的;(4)两个成分联合的;(5)杂类。每类下边还细分出若干小类。需要说明的是,吕先生把“世界性”、“创造性”、“积极”、“消极”、“机密”、“快速”等也作为“非谓形容词”,我们认为还值得商榷。

这里,我们主要从音节上将区别词分为三类:

1、单音节的:男 女 金 银 雌 雄 正 副

2、双音节的:双音节的区别词数量最多,例如:

大型 初级 特等 简装 西式 国营 急性 慢性 新式 微型 公共 野生 人造 冒牌 大号 彩色

3、三音节的:这类区别词最少,例如:

中国式 西洋式 流线型 海洋性

四、区别词的用法

1、不能单说,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区别词能用来修饰名词,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例如,可以说“男同学”、“金耳环”,却不可以这样说:

“你的那个同学是男的还是女的?”

“*男。”

“你戴的耳环是白金的还是银的?”

“*银。”

2、只能作定语。这是区别词的一大特点。例如:

这是一家大型企业。

西式的装修比较受欢迎。

3、否定时要用“非”,一般不能用“不”。例如:

非良性、非国产、非金属、非冒牌

大型――*不大型 长期――*不长期 国营――*不国营

4、可以与“的”组成“的”字短语。例如:

男的 女的 金的 西式的 国营的

这些“的”字短语可以单说,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可以作主语、宾语。

五、注意区别词与其他词的辨析

区别词与形容词的辨析。句法功能方面的差异: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句法成分;区别词只能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只有加上“的”组成“的”字短语后才能作主语和宾语。

是否与副词组合:形容词可受程度副词“很”和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区别词则不受“很”和“不”的修饰。

区别词与副词的辨析。副词主要是修饰动词、形容词,而区别词只能修饰名词。

副词主要作状语,少数的还可以作补语,但不能作定语;而区别词只能作定语。

现代汉语范文3

关键词:语法讲话;结构主义;句法;词类

《讲话》注重结构分析,重视句子格式和语序,分析句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在划分词类上,《讲话》是根据词的分布标准,如词的共同性质和共同用法。《讲话》认为词是“既有一定意义又能自由运用的单位”。文章把词分为: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语助词、象声词十类;还介绍了词头、词尾。《讲话》把量词与数词分别独立出来各自为一类。此外,文章虽没有提出“兼类词”,但在谈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时举了一些可做两类或几类的词语。

《讲话》根据词的分布标准来划分词类,打破了以往传统语法中以意义划分词类的局面。实践证明,按词的“性质和用法”来划分词类,是符合缺乏形态的汉语的实际的,从而解决了当时汉语词类划分的难题。

二、在句法结构上,《讲话》巧妙地将结构主义与传统语法结合起来。《讲话》在句法结构章节写道“除了一个词的句子以外, 每个句子都可以分成多少个成分,这些成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句法关系,造成一定的句法结构”,这句话其实就体现了形式意义相结合的观念。文章将汉语主要句法结构分析为主谓,补充,动宾,偏正,并列,把动补结构独立出来,这是首次。《讲话》描写这五种结构抓住了汉语构造的本质特点,不仅可用来分析单句,还可用来分析短语。从最后一章“构词法”我们能看到,这五种句法结构,客观上揭示了汉语词法结构、句法结构的某种一致性。

根据句法关系,文章把句法成分分为主语、谓语、动词、宾语、补语、修饰语和中心语。由于重视重视句子格式和语序,句子成分的划定是以位置为标准,而不像传统语法学根据施受事来判定主宾语。如在谈到“主谓结构”时,《讲话》指出“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合起来造成‘主谓结构’。”它认为主语对谓语讲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或者致使谓语陈述的对象。

在区分主语和宾语上,文章明确指出“主语是对谓语说的,宾语是对动词说的。”“一般地讲,在现代汉语里,主语总是在谓语的前边,宾语总是在动词的后边。从意义上看,主谓跟谓语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宾语跟动词也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因此《讲话》取消了“倒装宾语”这一说法,还按语序标准把宾语分析为受事、处所、存在、结果、施事等。根据语序来确定主宾语为当时汉语主语宾语区分问题提供了新的借鉴。

三、在分析句子的方法上,《讲话》突破了传统语法句子成分分析法,把层次分析法与成分分析法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成分层次分析法。文章认为汉语是“一个结构套着另外一个,或是这个结构跟那个并列”,由此提出分析句子结构的步骤为:对并列结构采取“多分法”,其他四种结构用“二分法”。《讲话》既讲层次,也讲关系。如对句子“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 的分析,文章说:“这句话可以先分析成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主语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谓语是‘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主语是偏正结构,‘打破了’是动补结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是偏正结构当宾语用。”《讲话》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对后来汉语语法研究具有启迪作用。

然而《讲话》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正是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著作,我们对它不免要求更高。《讲话》让我不满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贯彻一个严密的语法体系。虽然在《序》中,作者已经强调“实在担不起来这个总结的担子。”这有点过于谦虚了。文章大多是在解释某种现象,而不能把其联系起来,加以概括,建立一个严密的体系来统摄一切。有人说《讲话》没有一个统一的语法体系却也未免言过其实。《讲话》其实是有语法体系的,那就是结构主义。比如在分析句子时,《讲话》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然而在分析兼语式,采用成分分析法。显然文章遵循的语法体系在文中并没有完全贯彻。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体系,文章对其说明也不多,在行文中也少有交代,就连在句子分析方法一节,对层次分析法的介绍也就寥寥300多字。

第二,语法基本概念不明确。序中说道本书编写主要是“从事实出发”,“下定义的时候很少。”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探讨具体问题时,若无明确的定义,不免给后面工作带来不便。如在词类一章,文章对于什么是词,什么是词类没有给出具体的语法概念。《讲话》论及词类时谈到 “一类词有一类词的共同性质,共同用法”,但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共同性质”、“共同用法”。在介绍名词“锁、锯”时,说它们“也是动词”;文章还出现“许多双音动词也可以是名词”这样的措辞,“有时候形容词加上’了、起来’一类字眼,如‘花红了’’雨大起来了’,简直和动词没有区别。”这样似是而非的对认真学习的读者带来许多困难。从定义出发不等于下定义,虽然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很不容易,对汉语语法来说就更加困难,但是由此躲避必须要下的定义,则是因噎废食,其结果也会适得其反。

《讲话》是一部集体写作的水平较高的著作,使现代汉语从传统语法想结构主义语法靠近。《讲话》距出版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其中有些观点相对于目前的语法理论,可能尚欠完备,也正是这些不足,引导人们去思考,去探索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郭凤杰 一部具有鲜明结构主义特色的现代汉语语法学著作[D].1990

[2]殷焕先 《语法讲话》读后报告[J].1954

现代汉语范文4

关键词:汉语;汉语短语;分析

一、语言结构分析

1.有关汉语语法的论著对短语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这两个标准来进行的,其中以内部结构为标准的分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实,汉语短语分类中的“功能说”和“结构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叶斯丕森和布龙菲尔德理论的影响。在结构分类方面,布氏的句法结构观念似乎特别适合于汉语,因为汉语词的构成方式、短语的构成方式和句子的构成方式是那样相似,以至布氏的句法结构类型的分析可以直接应用于汉语每一层面上的语法单位的结构分析。短语在汉语语法单位中处于一种枢纽地位,因此,短语的结构类型可以上通句子下至词。这是汉语语法单位进行结构分析的一条捷径。

2.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它有可取之处;从实际的作业上看,它也具有相当的成效。它操作起来十分简便,似乎可以一以贯之地分析汉语的一切“结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是这种简便掩盖了汉语短语类型分析的句法分析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如1.是不是每个短语都可以在结构类型中找出它的归属?有的虚词和实词组合,其内部结构关系如何看待?2.结构类型相同的短语,为什么其语法功能和转换关系不同?比如“人才交流”和“学者讨论”在结构分类中都是主谓关系,但前者能作“进行”类动词的宾语,后者不能;前者能在受定语限定之后作主语或宾语,后者不能。3.许多结构类型不同的短语却有同样的语法功能,这是为什么?短语同词一样是静态的、备用的语法单位,对它内部进行分析以及据此而进行的分类,其标准与动态的、使用的语法单位―一句子的分析不应该是一样的,事实上,构成短语的成分和构成句子的成分也并不具有完全的同一性。吕叔湘先生认为“从语素到句子”有一个“中间站”,即短语。这里我们借用下“中间站”这个说法。我们认为,如果说汉语语法单位由静态转化为动态有一个中间站的话,那末这个中间站不是短语,而是句子成分。语和短语都需要这个中间站的过渡,才能由静态的备用单位转化为动态的使用单位。“词组本位说”所做的单纯的结构分析究其根源是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因而没能解决上述问题,也就不能使短语研究向更深的方向发展。正因如此,目前有些学者对“词组本位说”提出质疑,试图把短语的结构和句子的结构区别开来,进而建立词法、短语法(有的学者叫“下句法结构”)、句法三足鼎立的语法分析体系,④这一步迈得很勇敢,也颇有见地。如果把短语法单列出来,那末短语分类就和句法结构分类有了质的区别。

二、语言短语分类的原则

1.有一个原则问题必须加以强调,那就是同划分任何语法单位类别一样,给短语分类也应该遵守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则:划分出来的类别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分析。反过来说,就是:不管用什么标准来划分,只要划分出来的类别可以用来有效地说明语法规律,这个分类就应该是有效的语法分类。基于上述原则,就我们已经掌握的语言材料进行试验的结果来看,依据短语内部的语义关系进行的分类能够较好地服务于语法分析的目的,能够较好地解决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些句法分析问题,如句法分析中的主宾类问题。用这个新的分类能够较好地说明短语作为与词一样的静态单位,其内部语义关系的不同对它的句法功能以及对包括它在内的更大一级的句法结构有什么影响,而这些问题是依据结构关系分类所无法说明的。事实上,类似这种分类的观点已经有人在实际的语法分析中运用过,只不过是非自觉的罢了。比如许多学者分过“受事主语句”的特点,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他们的意识中肯定是把“施事―一动作”格式和“受事―一动作”格式加以对比,而这两种格式正是从分析语义关系的角度确定的。我们不过是试图把这种零散的、不自觉地运用语义关系进行语法分析的做法当作一种理论依据加以系统化而已。

2.语义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这里就需要给语义标准界定一个范围。如前所述,从分类的目的和结果来看,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分类也应该是语法分类,因为它最终是为解释语法现象或语法规律服务的。这种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不是指个别的词与词之间的具体关系,而是指某类性质的词与另一类性质的词之间的概括关系。

三、标准短语分类实用性

1.如前所述,就我们观察的结果来看,它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是充当句子成分时的搭配能力;二是句子结构的变换关系;三是如果短语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即成为句子时,这些句子所具有的特点。语义标准短语分类的实用性即在于此。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下面具体验证的时候,并不一定在三个方面同时进行验证,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能在三个方面同时产生影响。这里只就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进行验证。验证的方法是比较,比如用语义标准划分出来的两种不同类别,用结构标准来划分却是相同的,属于这种情况的如施动短语不同于受动短语,但两者的结构关系;却是相同的类别,用结构标准来划分却是不同的,与此相反,用语义标准划分出来的两种相同属于这种情况的如施动短语广义上相同于施动短语(主席团坐着/坐着主席团),但就结构关系看却是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

2.本文只选择比较重要而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施动动语和受动短语来比较。倘若把这两种短语区分开来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说明一些语法现象和规律,那就证明语义标准分类是有实用价值的,因为,如果用结构关系标准来分,它们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主谓短语。我们希望这种比较能起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作用。比较两种事物必须以一个在外的条件为参照点,被比较的事物在这个参照点上呈现出相同或相异之处,这样的比较才有意义。对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进行比较,也需要参照点。我们找到两个参照点:一是两类短语由静态的语言单位转为动态的言语单位时的自足条件,二是两类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的搭配能力。下面我们分节讨论。

四、短语转换的满足条件

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在结构类型中都是主谓短语,按照一般语法著作的说法,一个主谓短语具备了一定的语调或加上一定的虚词就可以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一句子。但是,是不是必定转成一个自足的句子呢?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许多语法著述都讲到受事主语句的特点(或限制),而不提或很少提到施事主语句,因此给人的印象是施动短语似乎更容易直接转为自足的句子。其实不然,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转为言语单位进有各自的自足条件,而各自的自足条件又呈现出明显的对立,这种对立又主要表现在谓语动词方面。

现代汉语范文5

【关键词】:开放教育 现代汉语专题 辅导教学

浅谈如何讲好现代汉语专题课

《现代汉语专题》这门课是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这门课的教学与文学课的教学相比要枯燥、单调得多。怎样让这一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而又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正是我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目标。为此,就这一内容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我们的教学对象都是成人,他们有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除备好每一堂课外,还要对学生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能使课堂辅导有的放矢。通过了解得知,中文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中小学教师,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中文专业背景,而且由于地区经济的限制,许多学生没有上网的条件,虽然学校为学生提供上网服务,但仍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或不愿利用网络来学习。作为县级电大的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灌输信息时代网络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上网、积极上网。

二、寓教于乐,灵活把握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环节的基础和铺路石,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仅使授课教师获得明确的授课方向,更可以使学生有了深入学习的可能。但同时目标的设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课程的情况进行修改,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辅导和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课堂学习成为一个充满乐趣的活动。最初在设定《现代汉语专题》的教学目标时,我结合学生大多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情况,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即深入地学习现代汉语的发展历史及各方面的特点,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的掌握不深入、不透彻,所以我及时的调整了教学目标,在边复习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同时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来辅导,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亲切感,从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三、加强教学过程的理性调控

1、注重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心理基础。在上第一堂课时我先例举了现代汉语产生过程中的趣闻轶事,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上来,然后在学生余兴未尽时,指出刚刚讲的所谓趣闻轶事也是教学大纲中要求了解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语言课也有许多人性化的东西,从而使他们放弃戒备心理。同时利用这些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产生探究现代汉语产生的兴趣,从而最终达到了解和把握现代汉语的特点的目的。 运用这种形象的讲解,本来很抽象、很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

辅导中我针对学生们要么已把以往的知识全部丢掉,要么原有知识又过于牢固,我采取了不同方法:一方面加强复习,给学生提供记忆的技巧。比如在涉及到国际音标及发音特点的知识时,我就把国际音标的书写特点提示给学生,使他们轻松记忆,关于发音特点我则让学生分组记忆,即把声母分为几组,让学生在对比中加强记忆。另一方面,强调新知识与旧知识的不同,弱化学生的记忆。如讲语法一章时有很多语法知识是北大的专家学者们的新观点,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原有的语法知识根深蒂固,在教学中,我就反复强调他们头脑中的知识没有错,只是给他们介绍一种新的观点,这样就消减了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排斥心理。而在辅导中,我着重强调新知识,通过练习强化他们对新知识的记忆,然后一起分析新旧知识的不同,最终弱化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

3、注重能力的培养

成人学习一般具有理解力强而记忆力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强调学生的理解,有些问题则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在课上通过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最后再安排适当的练习以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有实用性的课件

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对各类信息本身的选择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要在课堂外甚至跨时区地进行教学信息的筛选组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然后应用于课堂,或以教学软件包的物态形式向学生提供支持服务,这种方式对那些还不具有上网条件的学生极为适用,学生反应也很好。

为了能制作出优质的课件,我不断向计算机老师请教以提高自己的微机操作水平,尽量使自己制作的课件有针对性并且具有趣味性。比如在用PowerPoint所做的演示片中加入用Flash所做的小动画,用不同的颜色对比和不同的动画和音响效果来提示重难点。

五、边教边学,及时做好课后教学总结

现代汉语范文6

改进和完善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的策略

根据本文的调查,结合相关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实状况,本文认为为了改进和完善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必要采取一些相关措施。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由个体与其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也指人们对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培养兴趣指从目的性教育人手,通过消除心里障碍,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深层学习和内在学习动机,从而引导他们掌握汉语运用的正确性和得体性。现代汉语课专业性较强,内容丰富,对语言文字功底的夯实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这门课给人的感觉是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要逐步摆脱这一困境,让学习者在实现自身学习目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联系方言。汉语方言和普通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互相影响和补充,并不彼此冲突,它们两者一起构成了现代汉语,构成了今天的汉语环境。地处方言区的高校,生源具有多方言性,这为我们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渗透汉语方言内容提供了良好环境。方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习俗和民俗,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心理和地理历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内容,重视方言调查材料,联系学生熟悉的方言特点,以其母语为例说明问题,对照汉语方言知识进行讲解,列举方言材料进行语言现象阐释,能够化枯燥为鲜活、化繁琐为简明,更容易产生共鸣。南昌方言用“坐习子”代替普通话“赶时髦”,用“麻”代替“钱”,“且了佛”意思是“玩完,终结”。这一类词语很多,多为南昌方言的特色词汇。南昌方言区的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音时,除了纠正方言读音外,还要重视方言词语辨证,把常用方言词语收录下来,用普通话加以注释和解说,使南昌方言区学生说普通话时不夹杂方言词语,从而提高普通话水平。方言可以增进感情。充分利用汉语方言材料学习现代汉语,生动、有趣,使人感到亲切,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是课堂上各个因素的综合效应,直接影响着学生情感和教学效果。Paekard对课堂气氛与汉语学习的关系作了说明,并且比较了不同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体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创造了语言教学的新境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多而且复杂,消除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以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为基础,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冲破种种顾虑,主动参与、大胆发言,自由、平等地相互交流信息,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之间真诚、自由的对话过程,为所有学生都提供一个相对安全自由的心理学习空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大大提高学习热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以往现代汉语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进而消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第三,提高教学内容难度。现代汉语与中学语文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不衔接、相互脱节,造成语言知识大量重复讲解,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种语言可以分解成不同的语言项目,就教学内容来看,其难度的考察与划定,与智力和非智力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从语言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进句1]。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出发,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采取“拔高”教育,在内容上拓宽,在理论上加深,有助于使课堂充满吸引力和挑战性。“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是二十世纪语言研究两大学派,前者侧重研究语言的实体,后者侧重研究语言的功用。

尽管这样的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学中与时俱进,把这一类新知识、新理论吸引进来,及时、合理地融人教学中,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2采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于1918年产生于哈佛大学,自实施以来,通常用于医学、工商管理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已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因为它对于加深学生理论认识、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在选取案例时应特别注重以下原则。第一,引人双向互动。教与学既是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平等对话的过程,又是彼此相互影响的行为。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以“一言堂”为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双向互动强调教学平台上的师生交往,注重教与学双方密切协商、探讨,推动了课堂中沟通方式的变化。在论及互动时,Auwright指出:“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事实,因为在课堂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经过人与人的交互过程。”班这种模式中,教师不在演“独角戏”,代之而起的是教师的积极引导,既作为导演,又作为演员,督促学生学习、思考,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创造“教”的机会,把难以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放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教”的过程中,巩固了相应的知识,体验了参与教学的快乐感、成就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关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格,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具有不少这方面知识储备,尽管在知诊矽卜现形态上掌握得零碎不整,但为互动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论教”,大力促进师生互动、互惠共赢,唤醒学生大脑深处对知识的崇敬,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修辞格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够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为修辞的学习提供极大自由发展空间。第二,尊重个性需求。个胜差异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由于不同学生群体在性别、性格、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认知方式、表达特点、知识结构、语言潜能、语言基础、未来取哑发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因而导致在现代汉语课程学习上运用不同的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统一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构架能力和交际能力,教学客体必须适应风格各异的个性需求,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他们的特长、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创造能力,将他们视为有价值的个体,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R.赖丁和s.雷纳指出的“利用个体差异来促进独立的学习,而不是约束、限制或降低学生的发展潜能”。#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