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工作计划范文1
1.1标准化是引领铁路运输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铁路运输企业要依靠改善管理来挖掘潜力、增强活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以搞好标准化管理为前提和基础。搞好标准化工作,是全面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搞好标准化工作,铁路运输企业才能实现合理配置和利用企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实现在不增加或少量增加新投入的情况下,使企业得到较快发展。铁路运输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各项运输生产活动都以为旅客和货主提高优质服务为根本。标准化工作则涵盖了运营组织管理、设备设施管理、服务提供管理等方面。推动标准化工作,必然能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吸引客户,增加运输收入,从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2标准化有利于促进铁路运输企业建立完善信息系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信息化所带来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铁路运输企业通过对标准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依据标准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能使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岗位实现技术进步,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应用电子客票系统、多样的移动支付手段等,为铁路运输企业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1.3标准化是维护职业健康的重要措施
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我国《劳动法》第6章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铁路运输企业通过制定并执行职业健康标准,完善职业健康标准体系,能极大地促进职工身体健康,减少职业危害,维护职工权益,保障企业正常经营秩序,降低铁路企业经营风险。
1.4标准化有利于铁路运输企业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营成本
铁路运输企业是24h不间断运行的复杂、庞大的体系,无时无刻都存在着巨大的能源消耗。因此,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支出,是目前增强铁路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能源标准体系,制定能源标准,科学地确定各种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定额,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减少水、电、油、煤等能源的消耗,可以充分发挥铁路运输成本优势,突出绿色铁路,不断增强铁路与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
2铁路运输企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铁路运营管理的标准化对象重视程度不够
铁路运输企业是铁路行业最终端产品的提供者,其高效运行离不开铁路装备制造、铁路工程建设等系统的发展与支持。在铁路体制改革前,铁路运输企业存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不强问题,铁道行业标准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铁路装备制造、铁路工程建设上,而对铁路运输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大量标准化对象未能有效实施标准化管理。铁路局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在运输一线应用程度不高,其中存在大量基层站段不直接使用的冗余标准,给站段标准化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2标准化管理工作体系不完善、标准化部门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铁路局、站段两级标准化管理工作体系不健全,有的铁路局标准化管理工作职责放在直属单位,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有的铁路局虽然把标准化工作职责落实在路局管理部门,但标准化工作未能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有的铁路局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由不同部门负责,标准化管理没有得到有效强化;有些站段标准化工作职责不清,标准化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对标准化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路局对站段也缺乏必要的指导。
2.3标准化培训工作不到位、标准化意识不强
对标准化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没有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路情、局情的深刻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标准化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部分管理人员对标准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一些单位或部门甚至被弱化。标准化人员对标准化理论的掌握匮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凭经验开展工作,对各级标准掌握不清楚。有些部门没有形成依据标准管理的科学理念,有的存在以文件、电报代替标准指导现场的情况。
2.4标准体系不完善、规划和计划缺乏前瞻性
企业标准体系覆盖不全,该建不建,该废不废,企业标准制修订不及时,标准得不到持续的改进及完善。一些企业标准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运输管理和生产需要,产生了大量“休眠标准”,严重影响了企业标准的严肃性、权威性。标准计划和工作规划不能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缺少前瞻性。在应制定企业标准的领域还存在大量空白。长期以来,铁路运输企业把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集中在技术标准领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的建设,普遍存在重视标准制定数量,轻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的标准化管理思路,对某项工作只着眼于解决有没有标准的问题,车、机、工、电、辆更是各自考虑本系统的问题,标准体系的整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对标准体系缺乏有效的持续改进,标准体系的建设缺乏科学性,企业管理者没有从标准体系建设、应用、改进中尝到甜头,积极性不高。
2.5标准实施的监督评价环节薄弱
在铁路运输生产实际工作中,有的标准宣贯不及时,生产现场和具体操作人员不了解标准的要求,在执行标准上打折扣。铁路局及站段有关部门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结果缺乏有效评价,目前对监督后的管理更多的是予以行政或经济奖惩,缺乏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有效评价,更谈不上合理利用评价结果。
3铁路运输企业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几点对策
3.1不断完善企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
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对标准化系统管理有这样的描述:“企业为实现确定的目标,将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全过程需要实施的标准,运用系统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标准化要素加以识别,制定标准,建立标准体系并进行系统管理,有利于发挥标准化的系统效应,有助于企业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在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上,铁路运输企业要按照“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的总体思路和铁路科技发展、新技术应用、高铁建设及管理水平提升的要求,统筹规划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这棵大树的树干,而各类标准就是树干上的片片树叶,枝繁叶茂才是棵健康之树。要想开展好企业标准化工作,也需要科学的标准体系、门类齐全的各项标准。因此铁路运输企业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标准化工作计划,把企业标准制修订关注重点放到运输系统的作业标准、管理标准,以及与设备采购、验收、交付、安装等相关的技术标准上,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确立标准项目,逐步填补企业标准空白,弥补管理上的漏洞。在企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按期跟踪、督促计划完成情况。认真履行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广泛征求标准制修订意见。对关键岗位的作业标准,应组织多部门共同审查,始终坚持把标准质量放到第一位,坚持科学立标,打好“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
3.2完善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积极组织标准化活动
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工作制度,完善管理机制,落实标准化工作职责,做到标准档案齐全、完备,执行的标准现行有效。各级管理部门都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标准化工作考核办法》,将标准化工作纳入经济责任制中进行考核。要切实发挥铁路局标准化管理部门、机关业务部门、站段、车间对标准化工作的推动作用,从不同层面落实标准化工作职责。要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新标准的宣贯活动,积极开展学标、对标、达标活动,使各级标准能够有效地落到实处,得到有效应用。要积极营造标准化工作氛围,大张旗鼓地推进标准化管理工作。
3.3建立标准信息系统、提高标准管理水平
要加强标准信息化工作,积极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的标准应用信息系统平台,积极开发、应用“铁路局标准信息系统”。通过对标准的信息化管理,各级标准可通过网络,适时地按标准体系范围直接传递到作业层,充分发挥各级标准的应用实效。信息系统的投入使用能够更好地满足各单位、各系统对标准的运用需要,实现路局、站段、车间标准信息同步更新,提高作业层对各级标准的执行能力。
3.4加强标准化监督检查、积极开展标准化教育培训
铁路局及站段标准化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监督检查,总结推广优秀单位标准化工作的先进经验,不断强化标准化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标准化工作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将标准化工作融入企业管理活动中,以推动标准化工作为载体,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标准化工作机制。要积极组织各单位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富有成效的标准化教育培训活动,将标准化教育作为干部业务学习、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的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抓紧抓实,让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学标准、用标准的意义,在企业形成人人学习标准,人人执行标准的良好氛围。
3.5推进作业标准化
对岗位的作业要求应侧重于作业质量的要求,包括作业程序、完成数量、完成时间等,能够定量要求的尽可能量化。凡能规定定额的岗位均应制定定额,包括时间消耗定额、物资消耗定额等。对特殊工序过程的岗位,如焊接工、探伤工、锅炉工等的作业要求,应执行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对每个岗位作业顺序应列出作业细节,明确输入、转换的各环节和输出的内容,其中包括物资、人员、信息和环境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并与其他作业接口相互协调。推进作业标准化,应本着易于理解和便于执行的原则,动态完善各岗位“一图一卡一书”,分专业完善各工种作业标准,科学立标,形成体系。常态化开展学标、对标、达标活动,定期评比验收,实现动态达标。根据铁路运输企业的生产特点,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重点突出基础建设、素质提升、现场控制等关键点,着眼建立长效机制。
3.6建立铁路局技术标准保密工作制度
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工作计划范文2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草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准确把握当前草原工作面临的形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实施草原重大生态工程,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成效显著。目前,草原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全国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势头初步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草原牧区发展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草原生态环境整体仍在恶化,载畜能力大幅下降;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很落后,效益低下;草原自然灾害频繁,防灾抗灾能力薄弱;牧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难问题突出。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不仅制约着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影响着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草原保护建设各项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国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草原生态优先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确立,“十二五”时期将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推进草原生态环境实现整体好转的攻坚期。必须立足草原牧区实际,坚持科学发展,集中力量解决草原牧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草原牧区生态文明水平,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统筹推进新时期各项草原工作。做好草原工作,是中央的要求,社会的期望,牧民的期盼。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按照“保护草原生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草畜平衡、推动转移就业”的基本工作思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尽快扭转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局面,提高草原生产能力,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从明年开始,国家将在重点草原省份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禁牧补贴、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补贴、牧区教育支持和绩效考核奖励。这是一项大政策,落实这项政策给草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抓好重大草原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扎实推进草原承包、草畜平衡、监督执法、监测预警和科技进步等管当前、利长远的各项工作,把中央的各项惠牧政策切实落实到草场牧户。
二、扎实推进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一)明确草原权属。明晰草原所有权、确定草原使用权是深化牧区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草原各项制度的基础。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草原承包经营体制改革任务。加强草原资源调查勘测,确定草原土地类型和四至边界。结合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明晰草原的权属关系。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草原法》的规定,依法开展草原登记,实现“草定性、地定权、人定心”,充分发挥牧民保护草原的主体作用。
(二)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将草原承包到户,明确草原承包者的权利义务是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前提。只有草原承包到户,各类草原补贴才能落实到牧户。目前尚未实行草原承包的,要尽快落实到户,签订承包合同;已承包到户的,要进一步规范承包合同内容,特别要明确承包经营者落实草畜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的义务和责任;实行联户承包的,要尽快在承包合同中确定联户成员的具体权益和责任。
(三)规范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加强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明确流转的程序、条件、方式及用途。建立健全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规程和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指导草原流转合同的订立,建立流转合同档案,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加强对草原流转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动态。强化对草原流转的监督管理,防止以草原流转为名,擅自改变草原用途。
(四)强化承包管理。要完善草原承包合同管理,各地核发的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证应统一式样,承包合同应确保内容齐全规范,数据准确无误,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加强档案管理,准确、完整、及时地收集整理草原承包合同、牧户承包情况图表、原始文字记录等档案资料,归档保管。建立草原承包电子档案,实现草原承包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尽快建立草原纠纷调处机制,充分发挥草原监理机构的作用,引导农牧民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处等途径,依法解决草原承包纠纷。
三、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
(一)核定草原适宜载畜量。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天然草原生态及生产力状况,加快确定草原适宜载畜量标准,核定草原载畜量,明确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的放牧牲畜数量上限,为落实草畜平衡奖励打牢基础。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或者核定草原载畜量时,应当充分听取草原使用者和承包经营者的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确保草原载畜量标准和草原载畜量核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制定减畜计划。各地要根据核定的载畜量,制定明确的减畜计划,确定减畜数量,规定减畜时间进度,并逐级上报备案。要将减畜额度落实到村、到户,对落实减畜计划、实现草畜平衡的牧户及时兑现奖励资金,确保牧民减畜不减收。
(三)尽快实现草畜平衡。各地要制定完善草畜平衡核定办法,建立草畜平衡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签订草畜平衡责任状,明确领导责任。要实行草畜平衡公示制,发挥牧民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各地要切实采取措施,杜绝超载过牧。
四、继续强化草原执法监督
(一)加强草原监督管理。各地要高度重视草原监理机构执法监督条件和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执法监督装备,提高监管能力。各级草原监理机构要做好草原承包、草原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具体落实和管理工作,加强对草原基础设施的管护。严格草原资源管理,保护草原建设成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制定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和征收办法,力争从2011年开始依法开展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工作,确保资金取之于草原用之于草原,促进草原生态修复。
(二)加大对草原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要在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草原、损害牧民合法利益行为的同时,加大对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禁牧区、休牧期的牲畜放牧情况实行常态化巡查,定期核查草畜平衡实施区放牧牲畜数量,对违反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规定的行为做出纠正或处罚。要创新执法方式,重点查处和曝光一批大案要案,震慑不法分子。
五、不断加强草原监测预警
(一)加强草原监测。草原监测是确定草原生产能力、核定草畜平衡的基础,是评估政策效果的重要手段。要针对当前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方面监测工作比较薄弱的问题,丰富完善草原监测指标体系,改进监测方法和手段,优化监测指标,创新监测方法。在稳步推进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建设的同时,各地要规划设置数量适宜、分布合理的省级、县级草原固定监测点。规范固定监测点的运行和管理,定期开展草原固定监测工作。抓紧开展草原本底调查,摸清政策实施基年的草原基本状况。加快开发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提高草原监测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及时编制监测报告,监测信息,客观反应草原植被生长、草原生产能力、草原生态、草原灾害、草原生态工程效益等状况和变化情况,为评估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完善草原扶持政策、加强草原监督执法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强化草原火灾预警。加强草原火灾监测预警,是做好草原防火、保护植被恢复成果的重要保障措施。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科研单位合作,开展草原火灾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做好草原火灾监测预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草原防火预案制度、物资装备、通讯指挥、应急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努力提高对草原火灾的综合防控能力。
(三)完善信息预警机制。加强对草原生产和生态变化规律的研究,认真开展草原生产生态形势分析和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形势、趋势变化做出预报预警。建立信息制度,健全信息平台,强化信息预警,提出应对措施。积极引导农牧民做好人工草地建设、饲草料储备、畜群结构调整、牲畜出栏和草原灾害防治等工作,不断提高草原科学管理和风险应对能力。
六、大力推进草原科技进步
(一)加强草原科技创新。要以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围绕草原植被恢复和牧民生产方式转变,开展优质高产牧草和抗性牧草品种筛选、人工草地建植、划区轮牧模式、放牧季与非放牧季家畜补饲和结构优化、草原现代家庭牧场建设、草原鼠虫害防控、退化草原治理、草原保护建设成效分析评估等研究工作,尽快开发出一批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
(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要以草原技术推广机构和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为主,根据不同的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做好适用技术的筛选、集成和展示工作。加快优良牧草高产栽培、退化草地补播改良、轮牧休牧、舍饲圈养、遥感应用、全球定位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大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三)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工作。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科技入户、科技书屋等形式,加强对农牧民和基层草原管护员的培训,提高其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和管护草原的能力。加强草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快草原实用人才培养,满足草原建设工作的需要。
七、切实加强草原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工作责任。各地要根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行“目标、任务、责任、资金”四到位的要求,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要把草原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具体责任,建立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保证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切实把草原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办法,细化明确考核指标,做到奖罚分明。建立健全的督查制度,对政策落实施行全过程监控,确保政策不走样、不缩水。
(二)建立健全工作保障体系。要尽快建立机构设置合理,队伍结构优化,设施设备齐全,经费保障有力的草原工作体系,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问题。在草原面积较大、草原生态脆弱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要建立草原监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充实监理队伍。已经设立监理机构的地方,要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加强草原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明确公益性定位,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对禁牧、减畜和实施生态移民的牧户提供生态管护公益岗位,逐步建立一支以牧民为基础、覆盖所有草原的基层草原管护队伍。
(三)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教育、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尽快制定草原保护建设政策落实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实施方案,一抓到底,要全面开展动员部署,组织落实,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新问题,及时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切实保障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出版传媒集团 出版与科技融合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2012年9月23—24日,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召开了出版传媒集团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就如何加快技术创新、推进出版传媒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柳斌杰署长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着眼于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全局,回顾了出版传媒集团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作出了出版传媒集团体制改革即将进入第二阶段的战略判断,结合中央“三改一加强”的要求,提出了加大出版与科技融合、深化出版体制改革、推动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新举措与新要求。讲话还专门部署了出版业迎接十召开的具体工作任务。与会代表一致反映,柳署长的讲话高屋建瓴、思路开阔、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兼顾了宏观指导与具体操作,为出版传媒集团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上,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等19家出版传媒集团的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此外还有二十几家单位提交了书面交流材料。大家紧密围绕柳署长的讲话精神,联系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自的具体做法,归纳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了科技创新方面的新鲜经验,梳理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大会发言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现将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一、树立科技意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作为承载信息内容传播功能的新闻出版业,其发展始终与信息传播技术紧密相关。当前,科技已经渗透到新闻出版产业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在改造传统新闻出版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产能的同时,也催生出数字出版等新闻出版产业的新形态,出版与科技融合的趋势、新闻出版业技术变革与产业转型同步前行的趋势日益凸显。新闻出版企业,特别是作为新闻出版产业主力军的各大出版传媒集团,应当着眼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全局工作,认清所处形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充分发挥科技对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
二、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出版产业
对传统出版的管理、生产和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是推动出版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各个出版集团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方案。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王涛介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字化战略的重点是以集团公司优质资源和核心业务为基础,通过重点建设综合平台融合集团数字化集约经营业务,打造特色服务平台支撑起传统出版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共同突显内容聚集、传播、交易和服务4大功能。在综合平台建设方面,将中国数字出版网(大佳网)打造成集团公司集约化数字内容投送和运营平台,成为集团公司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主体,实现各个平台的互联互通和精品电子图书的投放和数据库的线上营销,加强精品化、高端化的人文社科类电子图书运营平台的建设。通过自主平台,自主定价和运营,拓宽电子图书的销售渠道。在专业化数据库平台建设方面,集团公司将依托较为深厚的内容资源积累,通过技术转换,把这些资源变为数据库产品,提高内容的附加值,推出以个性化和定制服务为特色的产品,推动专业和学术出版向纵深发展,既满足数字媒体的海量要求,又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全面的信息与知识服务。集团公司将以辞书语料库和百科术语库为试点,通过自动化技术手段对数据库资源进行整理、标注,打造集团工具书应用产品线和百科知识服务产品线,后续有序开展古籍、翻译、美术、医学等专业数据库和应用产品的建设。在促进出版业务转型方面,集团将积极开拓专业出版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出版业务与先进技术的融合,以音乐数字平台和语联网平台的建设为示范,带动各出版单位形成特色鲜明的数字出版产品线。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将充分利用中图公司进出口业务的优势,大力建设国际平台,强化对全球数字出版资源的聚合、保存和利用,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数字资源进出口“中盘”。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朋义介绍了集团在数字出版方面正在进行的主要工作:一是进行数字出版基础建设。通过搭建内容资源管理平台,实现生产和管理流程的数字化,提高编辑和出版效率,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该平台既是编辑和管理工作平台,又能够整合生产过程中的内容资源,包括成品和半成品,碎片化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数字资源;同时能够方便检索、使用和推送涵盖多种出版形态的数字内容资源。通过自创、购买、合作等途径,建设涵盖多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素材,分类标引明确、碎片化的、可方便检索和重复利用的基础数字资源库。旗下高等教育出版社已将12 000多种教材制作成电子书,主要教材均可通过网络购买,近2 000种教材提供网络增值服务,约200种教材提供POD服务。二是建立网络运营平台。在基础教育领域,旗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建设以人教网和人教学习网为核心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增值,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人教网正在建成全学科的基础教育资源网站,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学使用,注册用户已达120万个;人教学习网提供基础教育各学科一站式学习解决方案。两个网络平台连接着以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版纸质教科书为基础的人教电子书包,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人教社还在大力打造主要服务于教师和教学管理的人教数字校园平台,为学生提供精选优质学习参考资源的人教学生资源中心(数字图书馆)。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教育部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正在运营着以下三个重要平台:一是中国大学生在线,它是由全国高校共同参与的、面向大学生的网络社区,目前已有近200所高校的150万学生注册为会员;二是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目前已建立了30个省级分中心和20个市级分中心,近3年培训了6万名高校教师;三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以“爱课程”(icourse)网站为核心的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其中包括1 000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各社也正在进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下一步,集团将在此基础上全面打造全国教育出版网络运营主平台。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建尧介绍,结合在传统科技书刊专业出版方面的优势,集团正在积极探索新增长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力推进出版产业技术创新,努力成为国家科技文献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和国家创新体系知识传播体系的骨干力量,是集团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集团现在已储备电子图书近3万种,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文库”在线服务,“科学e书房”系列产品已完成设计和制作。下一步要进一步丰富数字出版的形态和品种,提高书刊数字化出版产品的比例,加快存量出版物的数字化转换,筹备科技知识资源数据库建设,建设综合性出版物投送平台和内容资源管理平台,构建编辑、印制、发行、物流、管理复合出版技术平台。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总裁陈昕介绍,面对数字技术给传媒产业带来的革命性变革,集团以数字出版技术创新为驱动,通过ERP管理平台的建设,再造出版企业现代化管理流程,将数字技术融入出版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1)数字化编撰平台推动编辑工作的数字化转型。针对大众图书,集团进行了“基于内容对象的协同编纂和动态出版的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这个面向作者和编辑的内容生产、加工系统,能使作者和编辑按各自权限远程参与撰写和编辑加工,并共享相关资源,完成内容。针对工具书编纂,集团研制开发了“汉语辞书编纂辅助系统”和“大型英汉词典编纂平台”,对加快《辞海》、《英汉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的编纂进程,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2)在印刷、发行、零售、物流等领域,通过植入数字化技术,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效益的最大化。在印刷领域,成立了专门负责POD业务的数字印刷公司,负责追踪按需印刷技术的发展,完善、拓展POD业务,使之与传统出版生产手段完全对接。在发行领域,实施了“基于神经网络智能配送系统研究及应用”项目,以期建立一套针对出版行业大型发行中盘的智能添配系统。该系统将使用当前世界领先的人工神经网络系统作为核心建模和销售模拟模块,实现对销售品种的自动跟踪、分析,并提出配送建议,为图书发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物流领域,集团于2000年即建立起国内第一家采用现代网络传输技术、达到发达国家图书配送先进水平的图书物流平台。近年又投资建设二期物流中心。该中心实现系统高度信息化、订单处理和资金结算电子化、仓储管理智能化,以100亿元码洋吞吐量的规模、完善的功能、先进的设施和管理,成为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图书物流企业。(3)通过实施ERP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出版企业的流程再造。集团于2008年启动ERP系统,现已有部分模块全面上线。通过编辑、印务、发行、人力资源、财务一体化的ERP管理平台,全面优化了集团总部及各级下属企业的管理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既保证了集团对各级下属企业实时的垂直管控,也保证了在集团决策层面、下属企业经营层面和业务层面编、印、发、财、人力资源的横向协作与沟通,集团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健强调,作为国内率先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出版集团之一,近年来,集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传统出版的改造和应用,坚持把数字出版和电子商务作为传统出版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取得了初步成效。集团从2002年就开始了以数字化管理、数字出版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整合编、印、发、供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出版社的数字化管理。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行业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RP系统,并在2009年建成国内书业第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和物流自动化系统无缝衔接的物流配送系统。浙江印刷集团近年在绿色印刷、数字印刷等高新技术改造与应用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和突破。数字信息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2009年集团成立了“数字传媒公司”,对全集团数字出版和出版信息化业务进行深度整合,实现了从纸书出版、电子书加工、数字样书库管理,到互联网销售、手持终端阅读消费的整条产业链的数字化贯通。作为国内品种最多的“博库”网上书店,2011年重组全新上线,配送速度明显加快,图书销量快速增长,其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成了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杜金卿介绍,近两年集团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编务、印务、发行、财务、人力资源和决策支持六大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管理决策和生产经营的信息化。集团实施了河北数字印刷产业园项目,着力打造石家庄和保定两大数字印刷基地;以河北出版物发行中心建成运营为契机,推进发行物流网络化、信息化改造,实现了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一体化,努力实现发行物流和实体书店的升级转型。实践证明,对传统出版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既可以提升编、印、发、供等传统业态的产业发展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又会对发展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影视动漫等新业态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对出版传媒集团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发展新兴出版产业形态,创新产品体系
新技术是新业态最强大的催化力量,技术转化是新兴文化业态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坚持以文化与教育、内容与科技、资本与资源结合为牵引,大力推动文化内容与高新技术、多元介质的融合、衍生,业务涉及数字技术研发、手机出版、网络在线出版、影视嫁接、电子书包、3G互动阅读等多个板块,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实现业态转型升级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总裁王亚非介绍,公司目前正着力推进互动阅读。实施“BOOK3.0”互动阅读、幼儿教育类互动电子书《yoyobooks》等项目,整合内容资源,嵌入触摸手控、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大规模开展3G互动阅读产品开发,着力打造数字出版全产业链。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正在并购集团所属的时代漫游传媒公司,整合集团动漫人才和资源,形成数字出版整体合力。集团还将逐步整合国内外出版、动漫、游戏以及IT产业资源,建立内容复合开发、多媒介呈现、多渠道嫁接的全产业链有效运营模式,打造融合出版社、技术服务与运营商、其他内容需求商的开放运营平台,扩展数字出版产业链。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指出,对技术的认识和运用一直是传统出版的短板,而要补上这一课,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与技术公司合作,在跨界合作中布局新业态。他认为改制上市对中南传媒的最大意义,不是募集了四十多亿元的发展资金,也不是跃居成为中国出版龙头股这种行业地位的提升,而是具备了跟世界任何一家公司开展合作的体制基础和平等的商业机遇,有机会与深圳华为、日本角川、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腾讯网等优秀公司合作。目前,集团与华为组建的天闻数媒公司研发的电子书包已在深圳试用,政企学习产品斩获首个千万级商务大单,Read365移动互联阅读平台面世后即获广泛好评。与中国移动合作,率先在全国推出的红网县级手机报已在湖南71个县市开通,2012年底将覆盖全部县市。与腾讯打造的大湘网于7月16日正式上线,成为湖南最具影响力的生活门户网站。通过这一系列跨界合作,不仅打开了通往国际传媒集团的通路,而且基本完成了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数字传输通路的新媒布局,走在了中国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前列。
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借助北京作为国际城市的丰厚文化资源及产业的聚合传播能力,充分挖掘集团及子公司在图书、期刊方面的特色资源,探索优质资源的多元开发和利用,打造原创国产动漫精品,拓展新媒体发展业务领域。代表产品主要包括:(1)以《漫虫记》(104集电视动画,技术为2D+3D)为基础,构建一个虚拟昆虫王国,推出精品图书、电子书、app应用等多媒介产品系列。同时,开展以昆虫为主题的旅游、竞赛、公益活动,让《漫虫记》成为人们“了解自然,观察自然,亲近自然”的科普窗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该项目已通过广电总局备案,计划三年完成,面向国内与海外,进行电视和互联网发行。(2)推出原创动漫品牌——大型系列动画片《中华美德故事》,计划制作300集,每集以5分钟的片长讲述一则中华文明传统道德经典故事,在生动灵活、寓教于乐的方式中,提高观众对人性道德的认知力。作为一次新的尝试,将对漫画、动画、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周边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形成一整套产业链。(3)打造“科学养育移动传媒平台”,提供手机“父母必读”。《父母必读》杂志依靠三十多年来积累并形成的高质量的专业资源,除运营在母婴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父母必读育儿网外,还编辑了父母必读专题电子杂志,合作开办了育儿专家频道。为更好地满足现在年轻父母数字养育的需要,于2011年研发手机父母必读,提供育儿资讯、宝宝中心、微博、语音、电商等系列科学养育产品与服务。2012年1月手机父母必读1.0(ios版、android版)正式上线,到7月手机客户端装机量达到了69万个。7—10月完成手机父母必读2.0研发,实现客户端与微博互动。2013年将研发手机父母必读3.0,增加基于位置的语音交互系统和基于移动支付的电商系统。2014年底,手机父母必读装机量将达到500万个以上,惠及千万家庭。
四、准确把握产业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
新闻出版企业既要跟踪产业内部已有技术的升级与变革,更要关注与内容生产、存储、传播密切相关的产业外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打破思维定式、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并把握住技术变革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将技术的推动、支撑作用发挥出来,切实解放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
为应对新闻出版产业链各环节、各领域的业务处理需求的不同,近年来,与新闻出版产业密切相关的技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些技术主要包括:一是内容制作、整合和标引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加工与存储、信息标引、语义分析、多媒体制作及内容资源嵌入式聚合等技术;二是数字内容的多渠道技术,包括数字内容的多终端呈现、多屏无缝衔接的传播技术;三是MPR技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和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四是营销与用户服务技术,包括对消费行为收集、分析并反馈给生产端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五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包括线上线下互动技术;六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包括原有的数字水印、数字DNA技术及各种第三方计数与付费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七是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技术,包括新型印刷流程控制技术;八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各出版传媒集团认为对上述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技术的发展要有敏锐的眼光、清晰的认识,应积极寻找应用的方向和突破口。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立业之基,兴业之本。目前,人才缺乏是制约出版企业推进出版与科技融合的重要瓶颈。出版企业要想实现出版与科技的融合,首先要突破人才瓶颈,培养一大批高端专业人才和实用操作人才。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少雄介绍了大力延揽人才,扎实培养人才,紧紧依靠人才,推进出版与科技融合的有力措施。一是调整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数字出版、电子商务、新媒体等专业人才的比重。二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符合数字出版、新媒体、产业科技需要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三是联合国内知名高校,探索成立“中文传媒学院”,使其成为出版传媒高级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在全国同业有影响力的传媒产业研究机构。四是投入1 000万元设立专项人才培养资金,重点用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建立完善人才保障与激励机制。通过上述措施,初步建立起一支符合出版与科技融合需求的在数字出版、电子商务和新媒体等方面发挥作用的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