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俗世奇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俗世奇人范文1
在学完《刷子李》和《好嘴杨巴》两片课文后,我就对这独特的天津卫有了浓厚的兴趣,更对这本独特的书有了兴趣。趁着暑假好好了解这些奇人趣事。
《俗世奇人》共有19篇作品,每篇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独立。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作者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他们中间既有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也有只认七个银元不认人的骨折医生苏大夫;既有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也有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造假画以假乱真耍得行家蓝眼丢了饭碗的黄三爷……
我在众多人物与故事中对《刘道元活出殡》颇有印象,有钱有势,讲义气的文混混刘道元有一天兴致大发,想要见见他死后会怎样,就叫两徒弟帮他装死,活着出殡。在“一七”中看见了乔二龙和捣乱的大汉;在出殡时的宏伟场面;金三和马四的假哭真哭;“好友”一枝花和武混混拦出殡对,使他明白了社会的真与假,也让我看见了社会的真真假假。
俗世奇人中的文章就是这样,道的是真假功夫,真假货物,真假语言,真假生死,真假性情,真可谓:天南地北容易辨,世上真假最难说。令人深思啊!
冯骥才先生的语言,结实、神气,看得人恨不能自个儿开讲评书。还得其神、不拘泥,令人身临其境,好似亲眼看见了那些有趣、奇特的人和事。令人回味啊!
俗世奇人范文2
小学生《俗世奇人》读后感
这个假期里,我翻开了俗世奇人这本书。起先我有点不大情愿,但是阅读下去它就像磁石一样吸引这我。
刚翻开它就把我带到古代的天津让我认识了苏七块、酒婆、死鸟……
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是泥人张泥人张本名张明山因为它做的泥人栩栩如生大家都叫他泥人张。泥人张的艺高胆大表现在有一次他坐在酒馆里饮酒这时一个人突然说张五爷来了这时吃饭的人都停下嘴瞧瞧这位张五爷。可是泥人张只管吃菜完全没把张五爷放在眼里这时张五爷拿泥人张来找乐子。可泥人张也没在意。第二天,泥人张做了好几个海张五,还在纸条上写着贱卖海张五。
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泥人张的艺高胆大他没有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只是用自己的技艺回报了海张五。
小学生《俗世奇人》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由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俗世奇人》,里面写的故事有声有色,读后既有点搞笑,还有点吃惊。
我读的是第二篇《刷子李》,讲的是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粉刷厂的一家是师傅,他给你刷的屋子如同赛升天一般美。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一个徒弟,名叫曹小三。那一天,他们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刷子李有个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而且要穿一身黑色,他开始刷,刷完一面,就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就看师父上面有没有白点,可刷子李刷完后,曹小三看见师父身上有一点白点,刷子李把手一提,白点就消失了。刷子李就说:“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我读懂了人要的是本事,而不是靠怀疑。
小学生《俗世奇人》读后感
今天上午,我看完了一本书,书名是《俗世奇人>。
这里面有许多的新奇人物,不过我最喜欢看刷子李,因为他技艺高超,做什么事情都是沉着冷静的面对事情。刷子李的工作就是刷墙,刷子李海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定,如果,刷墙的时候,身上有一点油漆就给那个人白刷墙,也许你们会说刷子李很笨,人刷墙的时候一定会有一滴掉在身上,可你们说错了,因为刷子李刷墙的时候没有一滴油漆在自己的身上。刷子李还有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就要喝一杯茶,抽一袋烟,刷子李,刷墙的时候都要穿一身黑,如果有油漆的话,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没有白点。这就是我爱看的刷子李,技艺高超。
《俗世奇人》还有许多许多的新奇人物等着我去看。
小学生《俗世奇人》读后感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平凡的生活同样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的。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须得有绝活”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
得有真本事,生活才不会平淡!没有真本事,岂只平凡、平淡,还会更加糟糕,把生活过的一塌糊涂。
我们要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就得靠那份才艺,不只是在那时候这套是种活法,就今时今日,才艺也是不可缺少的啊。
在这时代,有才华的人不怕遇上伯乐,只怕才华比不上别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物尽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不算残酷,这只是事实而已。
俗世奇人范文3
住所地: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姓名:_____职务:_______
电话:______
企业性质:____工商登记核准号:_________
经营范围和方式:____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 账号:_________
被告名称:______________
住所地: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姓名:_____职务:______
电话:_______
案由:_________________
诉讼请求:_______________
事实与理由:______________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址:_____________
此致
____人民法院
起诉人:
俗世奇人范文4
(一)不起诉是公诉机关依职权作出的
控诉职能是公诉机关的基本诉讼职能。在刑事诉讼中,公诉机关正是基于控诉职能,对于符合法律规定起诉条件的,依法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法院通过审判确定被告人犯有某种罪行并给予相应的刑事制裁。显然,公诉机关只有对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才能提起诉讼,其它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没有起诉必要的,公诉机关自然依其职权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这种不起诉决定,台湾学者认为是一种司法处分,属检察机关在控方立场所作不追诉的内部意思决定[1]。笔者认为,不起诉决定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公诉机关,基于其控诉职能,对不符合起诉条件或没有起诉必要的案件不予追诉的处分决定。
(二)不起诉对案件所作程序上的处分
公诉机关对某一案件作出不起诉的处分,表明公诉机关将不向法院请求进行审判,放弃对犯罪嫌疑人的控诉。实质上是公诉机关依其职权从程序上对案件所作的不予追诉的处分,并非对案件进行实体处分。公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能是控诉职能,无权对案件进行实体处分,即公诉机关不能处分当事人的人身和财产。公诉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案件,如果需要给予被不起诉人行政处罚的,应由公诉机关移交有关主管机关处理,公诉机关有权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意见,但其自己不能对被不起诉人进行实体上的处理。不起诉对案件程序上的处理,是基于对案件程序上的认识,但并非实体上的处分,更不能是有罪处理。
(三)不起诉意味着刑事诉讼程序的终止
现代刑事诉讼中有一项公认的基本原则,即“不告不理”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对未经起诉的刑事案件,法院不得受理和审判,也就是说,法院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必须以起诉为前提,否则就不能对刑事案件进行审判。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起诉意味着启动刑事审判程序,使刑事诉讼进入到审判阶段;而不起诉则表明刑事诉讼不进入审判阶段,阻断了刑事诉讼的继续进行,意味着刑事诉讼程序的终止。这也是不起诉决定的直接法律后果。
(四)不起诉终止法律效力是相对的
不起诉决定一经作出,就具有终止诉讼的法律效力,诉讼不再继续进行。但不起诉这种终止诉讼的法律效力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诚如台湾学者蔡墩铭、朱石炎所指出,案件虽经不起诉处分,无非追诉权之不行使而已,对于同一案件不过限制其再行起诉而已,该案之起诉权依然存在,并未因而消灭,遇有发现新事实或新证据,或者原处分所凭证物已证明其为伪造或变造,或所凭之证言,鉴定或通译已证明其为虚伪,或所凭之通常法院或特别法院之裁判已经确定裁判变更,或参与侦查之检察官因该案件犯职务上之罪已经证明者,得再行起诉[2]。
不难看出,公诉机关不起诉决定的法律效力和法院生效判决的法律效力是有区别的,法院生效的实体判决,也意味着对诉讼案件程序上的终局性处理,依“一事不再理”原则,对该案件不可再向法院提起诉讼。而公诉机关的不起诉决定,显然不具备既判力的法律效力。因此,对于公诉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案件,如果有了新的证据或发现新事实,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公诉机关依职权应撤销原来的不起诉决定,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被害人对不起诉决定不服的,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依此作为一种自诉案件,被害人得以寻求法律上的救济,保护其合法权益。
(五)不起诉体现了自由裁量权 新《刑事诉讼法》中,除了在第142条第1款“对犯罪嫌疑人有本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外,在第140条第4款“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和第142条第2款“对于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那么,“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意味着人民检察院对于这两种情形的不起诉决定不是必须作出,而是根据一定情况酌定,可以作出,也可以不作出。有的学者将其解释为“酌定不起诉”,把“应当不起诉”称为“法定不起诉”[3]。
通过以上对不起诉性质的分析,笔者认为,不起诉的概念大致可以这样概括: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确认符合法法律规定的终止刑事诉讼的案件,不应或不必对犯罪嫌疑人定罪,从而做出不将案件交付人民法院审判的处理决定。不起诉又分为法定不起诉、证据不足不起诉和酌定不起诉。我国对公诉采取的法定起诉主义为主(指犯罪嫌疑人依法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检察机关就必须对他起诉),起诉便宜主义为辅的原则(即犯罪嫌疑人依法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检察机关有权裁量对他是否起诉),酌定不起诉正是起诉便宜主义的体现,也是法律赋予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反映[4]。(如有转载敬请注明作者)
参考文献
[1] 蔡墩铭.刑事诉讼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174
[2] 朱石炎.刑事诉讼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195
俗世奇人范文5
[关键词]全烃 组分 鉴定器 标定
中图分类号:TE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350-01
苏里格气田是一个大型整装气田,气田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全烃含量中甲烷的含量一般达到70%以上,甚至90%以上,在该工区施工对于气测录井认识上有以下几点误区,结合自己现场的工作,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1 全烃非组分相加之和
在给甲方提供的完井资料中,按照要求对于全烃的处理是组分的相加之和,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对油气的解释评价基本上不产生影响,但是全烃并不是组分的简单相加之和。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快速色谱分析的工作原理〔1〕, 样品气通过电磁泵,从脱气器处吸入到气路中来,然后进入色谱,在氢火焰离子室与空气相遇,引燃后燃烧,在氢火焰高温能源作用下,样品气的分子被电离,形成正离子和电子,经直流电场的作用,电子流形成电信号,输送至记录仪记录。厂家在设计和生产这类仪器时,对全烃、烃组分分别使用了鉴定器,其中全烃鉴定器是半定量的,它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如电压、电磁泵泵排量、样品气流速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全烃的检测含量,它本身也只是一个参考数据,在录井中用于连续监测发现油气异常层;而烃组分鉴定器的鉴定分析只能周期进行,基本不受外界条件影响。
目前胜利地质录井全烃的标定方式是利用单一烃组分甲烷的不同浓度进行标定,但是相等浓度的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等要比等浓度的甲烷产生的电流信号大,如果气测过程重烃(除甲烷外)的含量达到20%,全烃的响应值比标定的时候要大,这时,一般测出来的全烃值大于烃组分值之和。
全烃氢火焰鉴定器(FID)特有的局限性有可能造成高浓度时全烃值小于烃组份值之和的现象。氢火焰鉴定器(FID)低浓度时比较敏感,高浓度时敏感程度降低,浓度达到50%以上,甚至可能饱和。而此时样口气经色谱柱分离成单一的烃组分并没有发生饱和,就可能发生全烃值小于烃组分值之和。
2 全烃分析有高于100%的可能。
目前进行色谱分析所采用的均是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它是以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所生成的火焰为能源,使被分析的含碳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离子化,产生了数目相等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电子)。在离子室的收集极和发射极的电场作用下,正负离子各往相反的方向移动,产生微电流,经放大后进行输出。电离电流的大小与有机物的含碳量和浓度有关。有机物的含碳量和浓度越大,产生的电离电流越大。
由于气体的不同形态,大于C6的组分液化点很低,在常温下(30℃)一般只能检测出C6以前的气体。检测到的气体是包含了C元素的烃类并能够燃烧产生电离的气体,这就包括了C元素的同分异构体(如C2H2,C5的三种同分异构体等),这些同分异构体在色谱组分中我们不能全部检测出来,检测到的全烃总的来说是上述烃类的总和,但并不是单纯的“+”的关系,如异丁烷(iC4),可能是小于4倍的关系(具体是多少倍目前尚无专业定论,此处以4倍表示)。可以粗略地得到下述计算式:全烃=C1+2*C2+3*C3+4*(iC4+nC4)+5*(iC5+nC5)+其它同分异构体含量从上式可以看出,由于全烃的含量是由100%C1进行标定,若在现场全烃全由纯C1组成,则最高为100%;但实际情况下,它是由烃类化全物组成的,由于其它组分(尤其是重烃组分)的倍数关系的存在,全烃完全可能超过100%,并可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值。
3 甲烷的含量存在高于全烃的可能。
随着烷烃分子碳原子数目的增加,检测的电信号也增大,即相同浓度的重烃气体产生的电信号比甲烷气高〔2〕。正常录井过程中,如果井下地层气体中重烃达到一定的含量,气体在全烃鉴定器上所产生的响应值比标准气的响应值大,而苏里格气田该地区甲烷的含量一般达到70%以上,全烃的标定方式是利用单一烃组分甲烷的不同浓度进行标定,这种情况下不易发生甲烷的含量高于全烃的可能,但是由于气测录井的全烃是监测分析井下所有气体的总含量,烃类和非烃类气体在全烃鉴定器中都会产生响应,例如,如果井下气体中的CO2含量达到一定的浓度,会使全烃的响应值降低,而烃组分分析则不受非烃气体浓度的影响。这种情况也有可能造成出现C1?含量大于全烃含量的现象发生。
4 结束语
全烃分析是连续性的,组分分析是周期性的,两者采用不同的检测方式,全烃分析用于连续监测钻进过程中的油气显示变化,是一个定性的分析过程,而组分分析是在确定了利用全烃确定了油气显示后,进一步的分析其中的甲烷,乙烷,丙烷等的含量,是一个定量的分析过程,两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 杨占山,对气测录井全烃检测值的进一步认识[J].录井工程,2006年第四期
[2] 吴龙斌.对气测录井技术的几点认识[J].录井技术,2000年第二期
俗世奇人范文6
[关键词]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麻省理工学院;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38 ― 03
[收稿日期]2014 ― 09 ― 24
[基金项目]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资助项目:1184513211):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陈晓雁(1989―),女,广东潮州人。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企业管理。
人文素质是指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为人稳定、综合、整体的内在品质,特指涵养人的基本品质和人生态度。它具有启迪智慧、开发潜能和涵养文化之功效〔1〕。在西方国家,包括理工院校在内各类高校大体上都具有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和教学体系,以加强学生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为例,这类高校除了具有明显的理工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之外,将人文素质教育赋予“全人”教育的地位,并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制度强化人文素质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地位。近些年国内学界对于麻省理工学院等西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成果不断成熟。这些成果可以分成两类:一是主要针对MIT的办学理念和原则的演变、人文学科设置等办学特点加以研究,并进一步探求其人文素质教育对中国高校相关办学特点提供借鉴意义〔2-4〕;二是结合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等西方名校的实例从整体上把握西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背景、办学特点,并在与中国的人文教育进行一番比较分析后,推导其可资借鉴之处〔5〕。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增进了我国高校对MIT等西方高校人文素质理念及其办学经验的理解,进而有利于我国高校从中挖掘可资借鉴的发展经验。本文立足西方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历史,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从目的模式、内容模式和运作模式等三个维度梳理西方理工院校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模式和经验,结合我国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实状况和发展阶段,探究该校为我国工科院校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模式。
一、西方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背景与历程
在西方,人文素质教育实际上来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8〕。不过,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教育使命,人文教育则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进入20世纪7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倾向于在教育中赋予人文科学以自然学科同等的地位,并通过法律和政策引导等措施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在西方国家政策制度的推动下,各高校也相继进行课程改革,大力实施通识教育,重视学生在人文、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多领域的系统知识结构的培养。如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著名理工科学校,都规定学生进校后必须首先完成基础人文学科的学习,鼓励学生取得包括管理、经济、会计、法律在内的广泛的人文学科双学士学位,以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技能。
二、西方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与经验
教育模式指的是有教育目的、教育体制和课程组成的一个宏观控制的连续统一体,是对学校教育的宏观行为系统的概括。本文试图以教育模式作为切入点来窥探西方理工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全貌〔1〕。
(一) 目的模式: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以服务社会
西方理工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自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以来,历任校长都明确了其教育定位,提炼出MIT的教育理念和原则――有用知识的教育价值、社会责任、教育为生活做准备〔2〕。在MIT看来,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增长人类历史和现代文化知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加深对影响人类活动的理念、观念、思想体系的理解,认知不同社会制度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最终能够灵活艺术地进行人际交往和自我表达〔9〕。
为此,MIT通过STS ( Science,Technology & Social)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种模式使理工类学生能兼具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STS教育理论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倡导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此外,MIT也重视本科生的人文素质和领导才能。学院从1970年开始,就与自然科学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合作,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综合课程,并要求其理工科毕业生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10〕。
(二) 内容模式:强调人文社科教育与理工学科的交融,涵养社科知识和人文精神
MIT特别强调人文社科科学、管理科学同工程技术的交叉研究以及同教学的融合。相比设立新的院系,MIT更倾向于在发展人文社科的同时注重创设新的研究机构。MIT从心理学与通讯科学、经济学与工业管理等学科间都曾经开展过合作研究,相继成立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计划中心”和“城市研究联合中心”等综合性研究机构〔11〕。这些综合研究机构以文理学科的交叉与联合为平台,不但推进了本学科的纵深发展,也催生了不少边缘学科,培育学科的新增长点。
与此同时,MIT也重视通识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性培养,通过对不同学科的知识学习,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越少是越多”的方针指导下,MIT强调给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自觉进行终身的自我教育,进而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全方位人才。可见,MIT在强调人文社科教育与理工学科交融的同时,借力通识教育,在校园内部涵养支撑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社科知识和人文精神。
(三) 运作模式:通过学术部门与非学术部门的联动建构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 通过课程设计强化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
在课程设置上,MIT的设置重点在于“发展个人的自信和思维的多面性,为将来知识和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该学院认为,仅仅发展熟练的技术是不够的,高等教育应使个体有能力和有效地参与集体文化。所以,MIT一方面重视定量研究的严谨性,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教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必须修完科学、数学、社会等同比例的核心课程。
为提高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育效果,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完善的人文社科学科的课程教学体系。其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下设历史学、人类学、音乐戏剧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学科专业。这些专业课程分为五大类,共75门课程〔11〕。所有的本科生要想获得学士学位,在学习期间必需修满8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简称HASS,the Humanities,Arts and Social Sciences),拿到32个学分才能毕业。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还要求学生所选8门课程中的3或4门应集中在某一人文艺术或社科领域,称为“HASS集中学习”,这些领域包括人类学、美国研究、外国语言文学等26个学科,并要求学生应在二年级结束前确定“HASS集中学习”的学科领域〔3〕。此外,他们还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了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辅修课程,人文学科课程占总学时数的20%。
2、通过设立人文教育专门机构,辅之名师授课,完善人文素质教育办学层次
1950年MIT设立了人文社科学院,将人文社科科学提至理工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聘请一批著名的经济学、政治学大师任教。随后又创建了语言实验室、心理实验室、测试与观察室,并逐步创建建筑艺术、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社科专业,充分展现“强而精”的特色。
在师资方面,麻省理工学院投入大量资源,在保证优良师资队伍的基础上,鼓励学院间联合培养,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感召力。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文学家威廉・格林、音乐家克劳斯・李卜曼等都曾在MIT学习和工作过,这些大师的主要成就也是在MIT的任教生涯中取得的〔3〕。他们深入学生课堂,组建学科队伍,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和联合培养。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这些以名师为带头人的学科队伍也推动了本校人文素质的多层次教育。
2、 依托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组织一系列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MIT的校训为“Mind and Hand”,即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它其实强调的是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理念,在学会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在这种“通过实践进行学习”的原则指引下,MIT鼓励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于是,作为非学术部门,学生事务管理部门配合学术部门共同推进本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并且支持大学生与教职员之间的研究合作,1969年至今MIT每年一月份开展“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该计划邀请本科生作为教职员的小辈同事参与研究,学生在获取一定资助的情况下参加调研实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从论坛会议、专题讲座、电影、旅行、演讲等竞赛活动中自主安排研究课题〔4〕。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还有机会在学校40多个跨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同老师一同做实验和研究,通过“媒体艺术与科学新生计划”(MAS)等项目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西方理工院校对我国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根植于西方自由、理性的文化传统,在国家-政府的政策施动和法制的保障下,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西方理工院校秉承富有前瞻性地洞见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趋向。同时,MIT等西方理工学院树立起“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整合教育观,为了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一方面通过合作研究和名师授课来推动文理学科的交融;一方面通过课程设置完善人文社科教育体系,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来为社会输送青年精英。由此,西方理工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培养模式。考虑到我国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以MIT为代表的西方理工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和办学经验无疑给我国工科院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首先,建立整合教育观,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国内工科院校不少学生认为人文课只是副课,专业课和科学课才是主课;学校也将主要资源投入到理工学科的建设。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人文教育对培养现代人才的作用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科学技术是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发挥正面作用,其中人文和社会科学是绝不可少的。因此,我国工科院校要正确认识人文学科的内在教育功能,发展人文教育,是我国高校必须承担的紧迫的历史使命〔3〕。
其次,加强通识教育,提高人文学科的地位。在麻省理工学院,人文学科绝不是理工学科的附属品,从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等大师的任职可见一斑。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缺少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没有根基。值得注意的是,国外一流理工院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目的是推动人文教育和科学(工程)教育的融合,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因此,中国理工科院校应将学科发展定位于理工专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丰富和扩大理工科教育的内涵,寻获人文素质教育与理工科教育的嫁接点〔11〕。同时,争创条件,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艺术赏析、生命价值、人生与管理、科技文明等话题面向学生授课或定期开办讲座。
再次,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强化交叉学科的研究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一方面,要完善学科结构,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由于历史原因,文理分科的思维惯性容易使工科院校的管理者忽略了人文社科的实质价值,表现在此类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类别少、比例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所占的比例较大;更有甚者,因人设置相关课程。因此,我国工科院校需增加人文学科的课程类别,做到丰富多样化,积极进行人文课程设置的改革,在课程门类、课程时数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确保人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加合理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科交叉和联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相互交流与融合。我国工科院校可以设置跨学科研究项目和组织,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同时举办一些跨学科非常规学术活动,比如独立研究计划、高级计划和研究会实现学科间的沟通与合作,并且给予能够完成项目的学生一定的学分奖励,实现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更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最后,整合校园文化艺术和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内化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麻省理工教学经验表明:通过小班研讨,学生能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同学和教师更好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实现思想的碰撞,进而提出最可行的科学研究方案;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推动了知识传授的传导力。因此,研讨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效果显著。但是,由于地方工科院校大多承担大学生扩招的任务,师生比例略显失调,而教学管理资源相对薄弱,讨论课的实际开展次数及其效果并不彰显。对此,工科院校一方面可以推动在读研究生,协助教师而加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社会工作、大学生实训拓展和社会调研)的指导行列,提高知识与技能的“帮传带”作用,并推动大学生涵养人文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社团创办“读书文化节”和“读书会”等活动,塑造浓郁的学习风气。
四、结语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西方理工院校,其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经验及其成效也同其工程和科技教育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相得益彰。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成为它辉煌的坚实基础,更创造出可供我国借鉴的世界高水平理工大学的发展模式。当前我国国内重点工科院校和一般工科院校正在探寻新规划周期的发展战略。这类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势必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的支撑,所以,应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西方理工院校发展历程和办学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其成熟的人文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经验,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当下所处的发展阶段,探寻理工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点,努力发展相关的特色人文学科和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这既是我国工科院校跻身一流理工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也是事关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系统工程。
〔参 考 文 献〕
〔1〕金燕,张秀敏.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探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3):27-29,38.
〔2〕何振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理念的演进及启示〔J〕.教育史研究,2005,(03):79-81.
〔3〕何振海,王树林.MIT人文教育的传统、特征及其借鉴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5,(05):70-73.
〔4〕别敦荣,李晓婷.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02):52-60.
〔5〕刘兆宇.谈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的嬗变〔J〕.教育与职业,2005,(36).
〔6〕宫麟丰,温景文,于长东.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发展,2004,(08).
〔7〕马勤.学习借鉴西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社会教育版,2011,(06).
〔8〕刘淑萍,张梅英.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4):56-58.
〔9〕方巍.西方理工院校人文社科教育与德育〔J〕.高教与经济,2000,(0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