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飞的汽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飞的汽车范文1
尚超越
(广城南小学三年级四班 )
一天我作了一个梦。梦中,我坐上时光机来到了36世纪。这里是哪里?怎么汽车还会飞。我马上跑到卖车的地方,花了1万元买了一辆飞鹿牌汽车。卖车的服务人员告诉我,如果你想到哪里,只要在自动控制系统内输入要去的地方,就可以在5分钟之内到达,更奇妙的是汽车表层涂有保护膜,可以不怕高温。
按照服务人员所教的方法,我用操作键盘在系统内输入了两个字“火星”!汽车马上启动起来,就向小鸟一样飞了起来,只不过要比小鸟的速度快得多,只用了4分钟时间,我就从地球飞上了火星。火星人看到我,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还请我去吃水果沙拉,喝可口可乐!可正当我用吸管高兴地吸允着可乐,发出“滋滋”的声音,梦醒了,原来我正高兴地吸者自己的手指头。
会飞的汽车范文2
关键词:汽车消费;空间的消费;空间的生产
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2-0024-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里,汽车,作为政治权力强有力的象征性符号,其生产和分配是被政府严格控制的。在当时的“短缺”经济时代,只有高级别的党政官员才可能享受到乘坐汽车的待遇,而且也仅仅是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因为汽车的所有权仍然是公家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汽车,曾经拥有的政治威严逐渐褪去了,它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私人消费品,悄悄进入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从2001年开始,我国轿车消费逐渐升温,2003年出现,当年轿车销售量同比增长约80%,人称“井喷现象”。[1] 2005年,我国汽车市场以近592万辆的总规模超过日本本土580万辆的销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 因此,有媒体放言中国开始迈入汽车社会。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里,汽车消费的大众化浪潮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将是深远的、广泛的,中国向汽车社会的转型必将是一个充满纷争和痛苦的过程。因此,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和关注也非常多。早在10多年前,社会学家郑也夫曾就私人汽车消费问题与经济学家樊纲展开过激烈的论战。其实,经济学界内部对此也存在很大分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汽车消费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上。[3]此外,社会学还注意到了汽车的另外一种价值――符号象征价值对汽车消费大众化浪潮的推波助澜作用。[4]
纵观学者们围绕汽车消费所展开的研究和争论,不管是汽车的使用价值与符号象征价值也好,还是其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也好,都忽略不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汽车,它是一个空间。因此,本文拟从空间的角度,在对数十名有车族深入访谈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空间的社会学理论来重思汽车消费问题。
二、空间的消费
人类社会各项活动的开展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空间就不可能有人以及人的活动,因此,空间是人类社会行动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但是,空间并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毫无生气的物理存在,空间是社会的产物。为了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人类一直在利用各种空间生产技术生产各种类型的空间,如洞穴、房屋、教堂、超级市场等。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讲,空间是人们消费的对象。
对于汽车来说,它首先是一个空间,相对于宇宙、地球来说,它是一个人造的空间;相对于房屋、教堂、超级市场来说,它是一个可移动的空间。我们购买一辆汽车,就意味着购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我们消费这辆汽车,不仅消费它的使用价值和符号象征价值,同时也是在消费空间。那么,对于汽车消费者来说,当他开着汽车风驰电掣的时候,他从汽车空间中消费了什么呢?我们从受访者在开车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空间感受分析之。
首先,汽车空间给人心理上的安全感。正像人们戏说的“开车是铁包肉”,汽车空间给开车者的身体安了一层保护模,将来自外界的威胁拒之门外,起到了很好的身体防护作用。形象地说,汽车就是一个可移动的洞穴,一个防御工事,它很好地把外界的风险和不安屏蔽掉了,开车者在危机四伏的公共空间中把自己“埋伏”起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汽车空间的这种安全屏障功能对于女性来说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因为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公共空间中更容易受到性骚扰、抢劫等威胁。尤其是在夜间,在治安不好的都市社区中,大多数女性的夜行权被剥夺了,夜幕降临后,她们大多只能呆在家里,不敢外出。但是,有了汽车之后,这种担心少了很多,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间,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能力和积极性都将得到提高。如一个受访者所言:
因为我是一个女孩子,天黑外出就很害怕,而且我父母管得也很紧,尽量晚上少出去,一旦出去他们就很担心,一直等到我回来才去睡。可现在好了,我开车出去吃夜宵,会朋友,就少了很多担心,父母也少了很多唠叨。
由此可以看出,汽车空间在物理上的屏障功能转化为开车者心理上的安全体验,尤其对于女性来说,这种体验更为深刻,需求也更加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说,汽车空间对男女平等也具有某种程度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汽车空间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全体验,所以有好几个受访者都把汽车说成是自己的另一个家。
其次,汽车空间给人自主、自由感。在“全景敞视式”的现代都市公共空间中,由于人口的高密度,人与人之间在空间距离上往往非常接近,每个人的行为都被无数的目光注视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都必然与他人发生关联,因此,一个都市居民要学会与陌生人分享彼此共同拥有的空间,要根据周围他人的反应不断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便使自己在公众面前留下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同时,都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作为一种技术的创造物,对于每个居民来说也是只有服从的份,所以,你每天必须按照固定的线路和固定的时间搭乘公交车或地铁,个人没有一点根据自己意志改变的可能性,个人的自由和自主受到了很大限制。
但是,汽车的出现将公共空间进行了切割,最终公共空间被私有化了。开车者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排他性的私人空间,在这个私人空间里,没有了公众的目光凝视,而且里边的一切都是自己的,从而避免了与他人分享、看他人脸色行事的状况,真正实现了“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无拘无束的自由。一个受访者就谈到他买车前后不同的感受:
没车的时候,天天上班得很早起来去等公交车,而且司机态度特恶劣,心理很不是滋味。现在有车了,再也不跟他们争座位了,自己开车上班,车门一关,方向盘掌握在咱个人手里,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听啥歌就放啥歌,有时候还把衣服、鞋都脱下来。
人们通过对空间的划分来组织各项社会活动,如一个家庭空间要被划分为卧室、厨房、卫生间等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空间,我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往往进行“前台”与“后台”的空间区分。从空间社会学角度看,汽车消费是一种典型的空间划分行为,它从公共空间中开辟出一个排他性的私人空间,开车者无论把车开到哪里都同时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在这个狭小的私人空间里,外界的目光连同一些社会道德规范统统被屏蔽掉了,有车族坐在自己的汽车内可说是真正做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很好地满足了他们对个人自由与自主体验的需求。
再次,汽车空间满足了人们的偷窥癖,同时又享受到隐逸之乐。大部分汽车具有屏蔽外界目光的功能,因而使得开车者可以看到车窗外所发生的一切,但是车外的人却看不到车内发生的事。正是由于汽车空间所具有的这种物理属性,所以,在车内看社会往往会产生一种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感觉,自我脱离了自己身处的社会,自我成了一个短暂的、社会的“隐士”。但是,开车者的“隐居”与古代的隐士隐居山林不一样,他只是与社会隔了一层薄薄的车窗玻璃,因此开车者可以在不被外界注意的情况下“偷窥”社会。在汽车空间中,开车者体验到了“隐士”与“偷窥者”相交织而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这种感受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大部分受访者的用词也很模糊。如一个受访者所言:
我喜欢驾车去四处看看,不一定是看到希望的结果,但是在驾车过程中看着车外不时变幻的景色,让我无比感动。我在洛阳呆了七年,也没有特别值得留恋的地方,但是上次开车去洛阳,坐在车子里看着这熟悉的世界,那种感觉真地很特别,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里面。
齐美尔认为,与乡村社会相比,都市是一个强刺激环境,一个都市居民每天都要应付各种快速而持续的瞬间刺激,因而使得都市人的心理整日处于紧张状态。[5]所以,都市人往往感到疲倦,想暂时脱离社会一段时间,以求得心灵的短暂歇息,如到偏远的乡村旅游度假等。汽车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都市人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汽车消费是一种准“隐居”行为,车门一关,车外的社会与自己无关,开车者在汽车空间内可以怡然自得。隐居者往往都会感到寂寞,但是开车者的“隐居”则不会,因为随着汽车的移动,车外的社会一览无余地成了纯粹的被观赏的对象。
综上所述,汽车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一种提高人们移动能力的功能或者表征拥有者社会身份地位的炫耀性行动,它在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空间消费行为,即利用汽车空间满足个人心理和社会之需求。当然,汽车消费者对汽车空间的感受和体验是极其个人化和多样化的,上述三点是不可能全面的,还需要人们不断去体会、领悟和感受。
三、空间的生产
在人类生态学那里,空间往往被视为预先给定的东西,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果”,因此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被视为社会活动的“容器”。[6]但是,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它同时也在积极地参与社会关系的建构。如果未曾生产一个合适的空间,那么“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等都是空话。正是基于空间在社会关系建构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列斐伏尔使用空间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这个概念而不使用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舒尔茨・罗伯也认为,任何社会行动,既要从动机上考虑空间因素,如“何处”、“距离”、“范围”等,又要在后果上考虑其对现存社会秩序和关系的再生产与改变。[8]那么,汽车消费改变了原有的空间秩序,这种改变对社会秩序与社会结构有何影响呢?
首先,汽车消费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互动模式和人际关系状态。空间是人际互动和人际关系的中介,不同的空间安排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社会互动,从而产生出不同性质的人际关系。在传统社会,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汽车消费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私有化行为,它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互动模式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共享一个空间,因而使得互动各方不再共享一个空间,不再具有互惠性的目光接触和交流,少了分享和接纳,多了独占和防御,招手和微笑被冷冰冰的汽车语言(如鸣汽车喇叭,亮汽车指示灯灯)所取代。因此,汽车内的人与汽车外的人之间的互动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互动形式,与面对面的人际互动相比较,它对互动各方的心理以及人际关系状态都会产生深刻影响。认识到这一点,是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汽车社会本质的一个基础。
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就像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其目的都是为了给观众留下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当然,为达此目的需要娴熟地运用一些表演的技巧,其中之一便是 “神秘化的表演”,即与周围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别人对你产生一种崇敬心理。汽车消费者利用汽车空间的“障眼法”,将自己的身体隐匿起来,从而拉开了开车者与其观众(车外的人)的距离,最终使开车者在车外人的眼里具有了某种神秘感,赢得了权威,改变了在面对面互动中人际关系相对平等的状态。根据福柯关于空间与权力关系的观点,汽车消费者也是在行使一种微观的空间权力。
这种互动各方地位的不平等明显地表现在目光的交流方面。在面对面互动中,互动双方有着持续不断的目光接触和交流,双方彼此平等地将自我的可视部分呈现在对方的面前。正如齐美尔在论述眼睛的社会学意义时指出的,“在接纳对方的目光里人们暴露着自己;在主体试图认识它的客体的同一个行动里,它也暴露给客体。人们不能通过眼睛索取的同时不给予,眼睛向对方撩开自己心灵的面纱,而这个心灵也正试图撩开对方的面纱。”[7]但是,这种面对面互动中的互为主体性在汽车消费者与车外人的互动中消失了,由于空间的阻隔,汽车消费者与车外的人的互动,变成了一种主体与客体、索取与给予的关系。汽车消费者成了主体,而车外的人却成了被动的客体,汽车消费者成了纯粹的索取者,车外的人成了纯粹的给予者,二者的地位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其次,汽车消费进行社会阶层的空间区隔。目前,中国汽车消费的主体是社会的中产阶层。因此,由于汽车消费所导致的人际互动空间特征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必然会反应在社会阶层关系上,即中产阶层和普通大众阶层之间空间区隔更加明显,阶层界线进一步清晰。汽车消费具有明显地阶层区分意义,它实际上成了一种各阶层成员之间的空间隔离行为。汽车在中上层社会成员间的逐渐普及,导致了社会中、上层群体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全面“逃逸”,阶层之间的隔阂将更加严重。这从社会对“宝马撞人”事件的强烈反应即可看出端倪。
同时,汽车消费还会加速城市化过程中的郊区化进程,使都市中上层成员与底层成员之间在居住空间方面进一步分离。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一种“逆城市化”的现象,即郊区化。郊区化现象与私人轿车在社会中、上阶层成员中的普及不无关系,私人轿车增强了中上阶层成员的移动能力,所以他们既可以很容易地驱车到郊区的住宅中享受“田园诗”式的准农村生活,又可以轻而易举地驱车到城市中心上班和体验都市的繁华和热闹。从社会阶层关系上看,郊区化的发展实际上是都市居民在城市空间中的一次重新布局,在此过程中,中上阶层成员迁出了市中心,而社会的底层成员则进入市中心居住。所以,郊区化过程也一次社会阶层关系重新划分和确定的过程,它会使原本模糊的阶层界线变得清晰起来。
综上所述,汽车消费行为表面上看是改变了社会的空间秩序,但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它改变了微观的人际关系状态和宏观的社会阶层结构。空间塑造人格,空间是人际关系的中介,空间是社会结构的生产者,因此,要考察汽车消费对社会的影响,空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思考维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空间的角度思考汽车消费行为,我们发现汽车消费是一种对空间的消费,人们购买汽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移动能力和表现自己的社会身份,同时也是在享受汽车空间给自己带来的独特而微妙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汽车消费行为又是一种空间的生产行为,它改变了社会的空间秩序,最终使微观的人际关系和宏观的社会结构都因此而发生改变。在微观层面上,它改变了传统人际互动的空间特质,空间的权力化运用疏远了人际关系。在宏观层面上,它导致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的空间隔离,使原本模糊的阶层界线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
[1]钱振为.论轿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汽车工业研究,2005(10):12.
[2]马丽娜.我国05年汽车销量跃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N].信息时报,2006,01,19:C1.
[3]刘乐山.关于私人轿车消费的若干问题探讨[J].消费经济,1998(4):28-30.
[4]何玉宏,陈爱娟.轿车符号消费的社会学分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9-12.
[5]涯鸣等译.大城市与精神生活,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选[M].上海:三联书店,1991:258-279.
[6]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序9.
会飞的汽车范文3
一是劳动法律意识有待增强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相当部分非公企业的经营者对劳动合同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社会保险、劳动时间等方面的劳动法律规定认识模糊,重视不够,不少企业主不惜以牺牲职工的合法权益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缺乏必要的法制和维权意识,特别是出于现实考虑,认为只要每月拿到基本工资就不错了,至于劳动保护、加班工资、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权益根本就不敢奢望。
二是劳动合同签定率过低
我市170115名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中,原创:签订劳动合同的为81928名,仅占全部职工的48%。有一半以上(近9万名)职工没有签定劳动合同。他们的工作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劳动保障权益都没有明确的法律约定,很大程度上还是老板说了算。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口说无凭,很难有效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是社会保险覆盖面较低
非公有制企业养老、失业、医疗的参保职工分别为1.3万、1240、1059人,参保率分别为10.7%、0.5%、0.2%。参保率最高的工伤保险也仅为3.4万人,参保率20%,而且主要集中在工伤事故多、职业伤害风险大的煤焦企业。此外,参保职工中大多是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广大真正在一线工作,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职工,仍然大量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险保障。
四是落实最低工资制度还有差距
去年7月,省政府重新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我市四类地区最高的为城区520元,其余三类分别为480、440和400元。就这次调查情况看,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都能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但仍有11608名职工的工资收入低于当地最低标准,占到总人数的6.8%。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壶关、城区、长治县、沁县等四个县区,从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商业零售和部分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最低的如壶关,上述行业的平均工资仅在240元—260元左右。
五是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
当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逐步摆脱苦、脏、险、累的产业模式,正在大步向技术密集、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劳动者素质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在这个背景下,我市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仅有5345人,为全部职工的3%。大量的还是那种离开农田进厂房,放下锄头拿扳手,刚刚脱离农业生产,就加入现代工业生产的农民兄弟。以我市最大的民营企业常平集团为例,农民工占到全部职工的85%以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到75%上,全部5000名职工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还不到50人。不但直接制约了企业发展,而且埋下了大量的事故隐患。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骨干待遇水平,大量“抢购”技工学校毕业生,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对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迫切愿望。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经济转轨过程中管理错位的深层次原因,还有有劳动保障部门职能转变、管理手段不硬的主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脱胎于农村经济的非公有制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还不到位。下面,我结合自身这些年从事劳动保障工作的一些体会,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问题的对策作一些初浅的探讨。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是历史上重公有制经济、轻非公经济客观存在。
我国多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家和社会对国有集体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公有制企业发展时间较长,各项制度比较规范,落实劳动法的情况相对较好。而非公有制经济这些年才逐渐发展起来,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起步较晚,再加上我们宣传不到位、工作不力等原因,使得在贯彻执行劳动法当中,非公有制企业走在了公有制企业的后面,这是个客观情况。
二是全社会齐抓共管劳动保障工作的氛围没有完全形成。
在公有制经济的边缘逐渐成长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上边没对口行政部门的管理制约,下边是社会保障矛盾不突出的青壮年职工,不存在国企那样职工养老、医疗一肩挑的历史包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又为其创造了非常宽松的发展环境。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在不少人的眼里,非公有制企业似乎只要办好营业执照,照章纳税,招上工人就可开工生产,至于劳动法所规定劳动合同,工资标准,社会保险,职工培训等则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换句话说,税法、工商管理条例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而关乎职工生死存亡的劳动法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时间长了不要的小事。在落实劳动法过程中,国有、集体企业由政府主管,劳动保障部门对其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约束力较强。而非公有制经济则无主管部门,加之人员流动较快和企业自身变化很大,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对其缺乏硬性行政管理手段。开展工作显得软弱无力,劳动保障工作的强制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很难对违法用人单位形成有力震慑。在当前供求失衡的就业形势下,职工对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不敢理直气壮地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害怕因此失去来之不易的就业岗位。应该说,市委、市政府对这个问题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分别于99年、2002年、2004年多次下文要求有关部门联合执法,一起把好这道关口。但由于条块分割、政策制约等因素的限制,在实际落实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三是非公有制企业以人为本,保障职工权益的观念需要提高。
在现代企业中,建立企业文化是大家非常重视的一个课题,这其中就包括了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凝聚职工队伍,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容。正所谓“职工的生存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职工”,职工与企业是一种鱼和水,水和舟的关系。试想,职工权益无法保障,一盘散沙式的企业何谈企业文化,谈何长远发展。但就是这样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我市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以参加社会保险为例,不少企业短视行为严重,视参加社会保险为额外负担无效投入,认为是白花钱。不愿意承担法律赋予的社会责任,不惜牺牲职工的合法权益来降低成本,甚至以职工不愿意参保为借口,这些都是十分错误的。按照政治经济学原理,劳动力的价值应当包括本人及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接受培训教育促进自身发展的费用。主要体现在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险等方面。企业应当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扣除相应部分,并支付给劳动者,其余部分才叫剩余价值,可以用于企业积累、再生产和支付税金等。认真执行劳动法,及时支付工资,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正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最根本途径,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眼光长远的企业家应当具备的智慧和管理艺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市场经济的“减震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广大劳动者的“安全网”,涉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认真贯彻劳动法,落实劳动合同、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各方面的规定,把各类企事业、个体工商户、中外合资企业的所有从业人员以及所有从事灵活就业,弹性就业,自由职业人员都兜进这张社会保障“安全网”,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宣传,提高非公有制企业法人代表的劳动法制意识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特别要注重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法人代表的观念。使其充分认识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明白企业不能只顾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站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与职工签定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给职工按时足额交纳社会保险费,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兼顾职工、企业、国家三者利益,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二是要大力抓好签定劳动合同这个基础和关键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契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六条明文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且对合同应当具备的七项条款也作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劳动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在建立劳动关系中处于首要地位,必须大力重视,切实抓好劳动合同的签定工作。要在全部用人单位完善签定劳动合同,签定率达到100%。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都做到心中有数,切实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是协调配合,共同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社会保险
企业经营者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推行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参加社会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企业法定的义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参保,拖欠社会保险费,力争在今年底实现非公有制企业参保覆盖率达到80%以上。
要进一步明确参加社会保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可能有兴有衰,甚至可能倒闭和破产。如果个人的伤残、患病、养老完全依赖企业,风险就难以避免和防范。因此,必须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来均衡企业负担,使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要进一步明确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有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更高不开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任何用人单位不仅要对职工的今天负责,更要对他们的明天负责,企业为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这是职工的合法权益的体现,必须予以维护。同时,企业通过参加社会保险,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有利于稳定职工队伍,有利于吸引高科技人才为企业出谋划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各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协调,齐抓共管,为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作出努力。如工商、税务部门要在非公有制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年检和税务登记证时必须让其出具参加社会保险的有关证明以及税前提取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证明;财政部门要提供扩面工作必要的经费保证;原创:审计部门要对非公有制企业是否参保及缴费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各主管部门要监督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参保;工会、工商联要及时检查非公有制企业是否劳动合同健全,是否给职工参保,是否落实了最低工资标准,切实维护职工权益。新闻单位要把劳动保障宣传作为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把好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和舆论监督关。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纳入社会保险范围。
四是依法监督,严格规范执法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及其监察队伍要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贯彻劳动法的监督力度,严格检查非公有制企业对劳动合同的订立、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参加社会保险、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各项规定的执行情况。发现违法现象,令其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要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执行,决不故息迁就;要抓好对结果的跟踪落实,维护法律、法规、规章的严肃性,要立案一家,处理一家,教育一片。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会飞的汽车范文4
我们的动物朋友身上有很多秘密呢!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现象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有趣的科学知识。科学的世界,永远充满了怪味儿谜题,只有亲自去体会,我们才能感受到其间的奇妙滋味儿。《大嚼科学》是由知名科学公益传播组织――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参与撰写的少儿科普读物,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带领读者探索世界的奥秘。让我们跟随果壳科学达人们生动幽默、妙趣横生的文字,去揭开世界的奥秘,一起来大嚼科学吧!
性别是固定的吗
小丑鱼一般是过一种小群体的生活,这个群体中有一条强壮的雌鱼和几条小一点的雄鱼,这条雌鱼会处于统治地位,统治这个群体。如果有一天,因为各种原因,这条雌鱼死掉了,那剩下的雄鱼不会就此解散掉,也不会去寻找新的雌鱼,它们有一种更有效率的做法――剩下的雄鱼中最强壮的那条,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转变成雌鱼,重新统治这个群体。
男人也可以哺乳吗
不光是营养过剩会促使男性发育,其实过度营养不良也会导致这种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数千名被解救的男性战俘的发育了!这大概是因为他们被解救之后,营养供应恢复,性激素的分泌大大加快,但是肝脏处理激素的速度尚未恢复,于是,这些战俘体内的激素水平失去了控制。最终,这导致了他们的发育,甚至不少人还出现了分泌乳汁的现象。
猎豹和汽车百米赛跑,谁会赢
如果按两者的最快速度来计算的话,猎豹那110千米/小时的速度肯定是追不上汽车的,更何况没有动物能和汽车比耐力,但是如果是短距离的话,其实猎豹更快一点。
根据《动物星球》节目的资料,速度最快的猎豹可以在4.3秒内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而大部分汽车要加速到这个速度,最少要在10秒左右,有些排量比较小的汽车,更是要超过10秒。
所以如果仅仅跑100米的话,其实猎豹会更快一点。
会飞的生物,一定是鸟吗
会飞的汽车范文5
在未来的深圳中,人们不再那么辛苦了,因为每一户人家都有一个机器人,甚至有两三个机器人。机器人可以帮助你做很多事情,比如:做作业、扫地、洗完等等。
在未来的深圳里,汽车排出来的不再是是呛鼻的浓烟,而新鲜的空气。街上摆的是两种垃圾桶。一种是可回收垃圾桶,只要你把垃圾丢进这个垃圾桶,它就会飞快地将回收垃圾送到垃圾处理厂。另一种是不可回收垃圾桶,只要你把垃圾丢进这个垃圾桶,他就会飞快地将回收垃圾也是送倒垃圾处理厂。因为这个垃圾桶有特殊功能,他将会把桶里的垃圾通过地下通道运倒垃圾处理厂。这样,垃圾就不会污染环境,人类的生态平衡。
在未来的深圳里,人们有时会在天上飞翔,为什么会飞呢?因为人们安装了变色翅膀。变色翅膀可以随时搭配人类的衣服颜色。
在未来城市的汽车里,你做到椅子上,它会自动帮你按摩。这种车子可以在天空中飞行,可以在大海里行驶。主人不在的时候,有人来盗窃,车子将会瞬间一到安全的地方。
会飞的汽车范文6
车膜对于汽车的保护还是非常不错的,不仅能够隔离紫外线,同时还能够防晒,还可以保护车内隐私,如果汽车使用的是高质量的贴膜,车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反射红外线,即使车内是全封闭的,封闭的车内温度会低于外界许多,从而可以降低汽车空调的负荷,降低汽车的油耗。
如果使用的是质量较差的车膜,车膜不仅隔热效果不好,即使是开空调车内的温度却依然很高,让车内的乘客感觉不舒适。
太阳中的紫外线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还是非常大的,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灼伤皮肤,引发疾病,紫外线辐射还会导致车内仪表盘和内饰加速老化,一般使用优质的车膜可以有效的防止紫外线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