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马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马的古诗

关于马的古诗范文1

老妈走出菜场,感受到了阳光的灿烂与温暖,心中百感交集。最后得出结论:是你的你逃不掉,不是你的废再大的力气也别想得到,就算得到了也不能拥有。

这件事老妈始终记忆犹新,我也同样如此。

我想起关于世界首富比尔 盖茨的一个故事。

有天他在路上走,发现脚下有一张$100的钞票,看了一眼,就走了。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捡,他说,在这一秒?的弯腰时间中,银行已经为我印了N倍的$100。

关于马的古诗范文2

山戎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支曾经相当强大的部族,早于东胡。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时期,早在虞舜时期即已经存在,这在古文献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大戴礼记・五帝德》载孔子谈论舜时说:“(舜)南抚交趾、大、教,鲜支、渠度、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羽民”《史记・五帝本纪》记“北逐荤粥”,对“荤粥”《索隐》注为:“匈奴别名也。唐虞已上日山戎,亦日薰粥,夏日淳维,殷日鬼方,周日獗狁,汉日匈奴。”可知山戎同发、息慎(即肃慎)同为虞舜时代的北方民族。

关于山戎的分布区,学界的见解大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避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称其为山戎,是用以特指生活在山区的戎族。根据记载,山戎以畜牧和狩猎为生,逐水草迁徙。据史料记载,自西周中期开始一直到战国,山戎的活动区域大体分布在西辽河、滦河、潮白河、洋河和桑干河流域,太行山以北、以东、燕山北部的广阔山林之中。他们与匈奴人具有相近的特点,即:“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这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古老民族。

在《韩非子・说林》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说:“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老马识途”讲的是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燕国向齐国求援,称:山戎侵伐,燕国力不能支,急求齐国出兵救援。齐桓公为维护“葵丘之盟”盟主地位亲率大军讨伐山戎。当赶到燕国时,山戎早已北归,齐桓公此时听取管仲的意见,为彻底解决北部边患,实现北方的长治久安,率师北追。

山戎头目名叫密卢,得知齐桓公发兵讨伐,自知自己实力不济,便舍弃山戎百姓仓惶逃窜至孤竹国,向其借兵,得到了孤竹国主答里呵款待。齐桓公一路北击,一面招降山戎百姓,并施予宽待的政策。在得知密卢去向后,兵临孤竹国界。孤竹国派大将黄花迎战,大败。黄花逃回,对孤竹国主建议杀掉密卢与齐国讲和。孤竹一位大臣则献计说:“北方有个地方叫‘瀚海’,又称‘迷谷’。那里是一片茫茫无际的沙漠,如将其引到那里,定会令其全军覆没。”孤竹国王依计杀掉密卢,派黄花到齐侯军中献上密卢首级,称孤竹国王已经率军逃跑,自己愿归顺齐国,并愿引领齐军追击孤竹,齐桓公信以为真率军向北追击,过程中深入茫茫荒漠,陷入“瀚海”不毛之地,在大漠里,迷途难辨,所幸管仲献计道:“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将几匹老马放在前面走,大军跟在后面,这样终于走出“瀚海”迷谷,大败孤竹国,将山戎、孤竹500公里的土地合并还给燕国。从此一举肃清燕、齐两国北方边患。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看到历史上山戎这个古老民族在燕北部山区对燕、齐两国曾经构成的严重威胁,以至于两国必须联起手来共同面对边患危机。对燕、齐两诸侯国而言这仅仅是国家为解决生存危机所采取的一种必要的政治手段,但放在中国大历史的背景下看这却是中国北方民族在与中原民族争夺生存空间,改变民族命运的一次正面交锋,中间也经历了一次次来回拉锯的反复过程,反映出先秦时期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对于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大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马的古诗范文3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1:九日酬诸子清代:妙信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①东篱约:指到东篱下去观赏。典出东晋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尊:本指酒杯,这里还含其他酒具。草堂:指作者隐修的寺庵,以其简陋而称。

②树杪:树梢。高月句:谓月亮升得很高,天气很清凉,身上的衣服显得单薄了。

③经年:常年。九日霜:指农历九月初九,已至深秋,已是降霜的季节。

④绝世:冠绝当代,举世无双。独步:独一无二,一时无两。常用以比喻杰出人材。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2:西夏重阳明代:王逊

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

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

击柝徒吟胡地月,屯田也食汉渠春。

艰难薄俗犹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

①这首诗选自《宣德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亦收录此诗)。

②功名炊黍寻常梦:用典。传说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及醒,主人炊黄粱未熟。事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后遂用作典故,以“炊黍”比喻虚幻的梦境。黍,此处指黄粱。

③柝:旧时巡夜者击以报更的木梆。

④汉渠:指流经宁夏平原的汉延渠。

⑤薄俗:轻薄的习俗,坏风气。

⑥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后泛指南方人之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来把南冠作为远使或羁囚的代称。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3:九日登长城关楼明代:王琼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关于马的古诗范文4

古诗中多马的意象,尤以唐诗为甚。唐诗中又以李贺的马诗最为著名。古人爱马是很自然的,在古人的生产、生活乃至战争中,马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与当今的汽车非常相似。然古诗中吟马、赞马比比皆是,而中国新诗中对汽车的描写、吟诵却不多见。

我以为,今人对汽车的感情可谓喜忧参半、爱恨交加。汽车的发明与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加速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汽车之便捷,汽车之高效,汽车之品位,汽车胜过古人之千里马多多矣。然汽车之能耗,汽车之污染,汽车之事故,汽车之铁面无情,又使今人对汽车之爱不得不有所保留。然,无论如何,汽车已是人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伙伴,是人类前行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汽车已融入人类现代生活之中。而新诗中少有“车诗”,似乎是说不过去的,吟车似乎已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今生有幸与汽车结缘,年过半百,竟还成为驾校的一名学生,拿到了驾照,操起了方向盘。从此,便不可避免地生发出关于汽车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轮下之路,化为笔下之诗。驾车的文学,与驾车的哲学,并驾齐驱;驾车的过程,与人生的历程,奇妙融合。关于起步,关于规则,关于目标,关于方向,关于速度,关于路程,关于爱惜,关于保养,关于事故,关于污染,关于遇见和失误,关于偶然和必然┉,关于驾车的点点滴滴,似乎也就关乎人生的林林总总。如此这般,似乎任谁也不能漠然处之,吟车确乎已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方向盘

自小就明白

方向的重要

到老来

有了更深的体会

8字路上来回盘绕

S路上左转右转

手中的方向

是心中的方向

方向盘越转越明白

欲到达目的地

该直行要直行

该转弯要转弯

方向盘

改变着方向

改变着走一条

始终笔直的路的

梦想

掌握了方向盘

并不等于

掌握了真理

路怎样行

快还是慢

仍然是需要不断

面临的课题

不断地起步

不断地抵达

不要指望

一劳永逸

掌握了方向盘

只是掌握了

前行的工具

掌握的最高境界

是自己掌握了自己

油门与制动一起叩知

快一点与慢一点

常常相逢于一个红灯

前一点与后一点

常常通行于一个绿灯

弯道加速

有翻车的危险

强行超车

有碰撞的可能

不必超越

路段允许的速度

油门与制动一起叩知

行车的学问

只一脚

左一脚制动

右一脚油门

有新手在慌乱中

错把油门当成制动

只一脚

就走向了

事物的反面

人车合一的境界

只有具有

若干年驾龄的老驾驶

才有资格说

驾车的最高境界是

人车合一

方向盘

油门

制动

车轮

渐渐地成了

身体的一个器官

仿佛动一动神经

就牵动了坐骑

仿佛动一动脚趾

就成了传说中的

神行太保

一日千里

我这个老司机

年过半百学车

说迟也迟

说不迟也不迟

老胳膊老腿

还有老脑筋

身手不再矫健

反应不够敏捷

但是我有

半个世纪的

驾驭人生的经验

以及教训

手握方向盘

该知道驶向

什么样的方向

脚踩油门

该明白控制

什么样的速度

大胆地瞻前

谨慎地顾后

车轮小心行驶在

规则之内

年过半百的老司机

每一根白发

都是前行的讲义

我的师傅

我的师傅

除了驾校的

风吹日晒的黑皮教练

还有车改前

我的朝夕相伴的驾驶员

还有我坐过的机关大客车的驾驶员

还有我坐过的公交车的驾驶员

还有我坐过的出租车的驾驶员

我认识的

我不认识的驾驶员

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还要虚心向孩子们学习

他们驾驶的童车

不会对别人的安全造成威胁

单凭这一点

就值得我一辈子深刻领会

雪路行车

大路雪白成一张考卷

两道车辙是天赐的题目

这是一场特殊的路考

老天变成严厉的考官

即使是驾车老手

也只开二十码车速

即使是钢筋铁骨

也要防亲密接触

有时车轮打转

却没有前行半步

有时紧急刹车

车子仍向前奔突

旅程有时如此无奈

在一道悖论上进退不得

好在难题终将溶化

坎坷之后必是坦途

旅途如歌

我不喜欢

沉闷的旅途

CD这个魔盒

流淌优美的音符

道路的标线

织成乐谱

车辆就是

跃动的音符

人生如歌

关于马的古诗范文5

关键词:成人高考;古诗复习;方法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中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题是从2000年开始推出的新题型,旨在考察考生对中国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由于古代诗歌本身的特点及鉴赏评价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平时古诗教学普遍存在重诵读理解、轻鉴赏评价的现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如何通过考前有效的复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合古诗阅读知识,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体会。

把握大纲,明确要求

成人高考大纲是复习的依据,古诗的复习首先要从把握大纲入手,引导学生明确古诗鉴赏复习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古代诗歌鉴赏,成人高考大纲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纲要求,需作进一步的诠释和讲解。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师可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诗歌艺术形象加以说明。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情怀、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反抗精神、琵琶女“天涯沦落”的悲苦和无奈、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胆识等,使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概念有初步的感受和具体的认识。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诗歌运用语言的艺术,体会其优美、精炼、跳跃、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师可在学过的诗歌中举出选用贴切的描绘物态、抒写情怀的范例,引导学生体会精妙传神的艺术魅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阅读古诗的高级活动。所谓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熔铸的作者的感情、旨趣、爱憎、哲理,体现作者对生活理念的认识,对社会价值的判断。对古代诗歌内容的评价,最能体现阅读者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辨识透视能力。

梳理考点,深化理解

明确成人高考大纲的要求之后,就要把握古代诗歌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复习理解有关知识。针对考试大纲,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具备以下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一般知识

古代诗歌的一般发展线索:诗经——楚辞——汉魏晋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等。

古代诗歌的大体分类: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等。

近体诗的格律规定:限字句、定韵脚、调平仄、讲对仗等。

以上知识可向学生作一般交代或列表印发,不作重点复习。

(二)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由于这部分内容与考点直接有关,故必须加以详细分析。

精炼即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生动、形象。如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的“执手”一语,准确而形象地刻画出一对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他们纵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但只能“泪眼”相对,四手相握,情满心中,却语哽咽喉。此“执手”二字,抵得上“千言万语”,可见精炼之至。

含蓄诗的语言不能像散文那样直露,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二句写空城四周群山绵亘,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带着寂寞心情退回。勾勒出一片苍茫凄凉的景象。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朝古都为何会变成一座空城呢?三四句借月抒怀,暗含国运衰败的感叹。全诗表面看句句写景,细究却句句都蕴含着诗人对故国萧条的感慨,其主旨在于讽喻现实,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其好处是在极短的篇幅中增加诗歌的内涵,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周瑜赤壁破曹的历史故事,既表达了对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自己事业无成却华发早生的感慨。

情致理趣诗歌的情致理趣指的是诗歌中那些表现力极强的词句给人的审美情趣。诗的情致理趣与炼字有关,古诗中这类词语很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横斜”、“浮动”都给人以美的想象及美的享受;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古诗的语言特点还有跳跃、倒装、谐音、叠字等现象,都比较容易理解。

(三)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诗人在创作时,以想象为中介,将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成诗歌的形象。优秀的叙事诗,大都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优秀的抒情诗,总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或暗含诗人的自身形象。如陆游的《卜算子》中的梅花,就代表一个孤高寂寞,备受打击和嫉妒,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保持节操不变的爱国志士形象;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石灰”,则象征一位不怕各种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官。

(四)古代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下面择其要者举例说明。

借景抒情王国维评论古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手法。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含情,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无尽思念,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每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托物言志大千世界、山川河岳、花鸟鱼虫皆可入诗。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如唐人陆鲁望《白莲诗》: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诗人以貌取神,写出白莲的风韵与精神,抒发了处唐末动乱社会中,虽退隐山林,洁身自好,却又关心天下兴亡的情怀,做到了既“不即不离”,又“曲尽其妙”。

借古喻今诗人缅怀古人古事、或歌颂辉煌业绩、或感慨千古遗恨,或喻己怀才不遇、或抨击黑暗现实。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借歌咏贾谊,指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联系诗人长期遭受压抑的身世,可知其借题发挥的意图。

直抒胸臆诗人情激于衷,冲口而出,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卒章显志,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点亮全诗的主题。他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者的心声,表现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对比烘托在鲜明的对比中增强读者的感受,利用事物的反差揭示诗人的某种情感。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渲染昔日的骄奢逸,最后一句写眼前的凄凉景象。强烈的对比寄寓诗人的深沉忧思。

比喻拟人化平淡为生动,引导读者联想与想象,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情趣。如杨万里的《红白莲》: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诗人突发奇想,把一池盛开的莲花,比喻为汉代宫中三千美丽的宫女,她们一半浓妆艳抹,一半淡扫峨眉,各呈其美,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转贴于

以动写静事物总是相反相成,没有动,就没有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便成了许多诗人常用的手法。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春夜溪山月出惊鸟的幽美境界。月出尚能惊鸟,可见春山之静,而不时传来清脆鸟鸣声,更显春山之静。

虚实相济“实”为眼前景、眼前事,“虚”为想象景、想象事,二者相辅相成更有利于表情达意。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二句叙滞留巴蜀的原因,是实写;三四句想象回家后深夜畅谈的情景,是虚写。眼前之事已入想象之境,寄怀之切尽在不言之中。

夸张联想夸张是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以创造意境。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四句熔夸张联想于一炉,写出瀑布由极高处飞泻而下的磅礴气势。“疑”字在联想中透出无限赞叹之情。李白的夸张不是简单放大事实的原貌,而是融入了美好的感情。

此外,还有比兴、铺陈、渲染、映衬等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关键在两点:一是辨识诗中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二是赏析其表现作用和艺术效果。后者需要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需要加强训练。

(五)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诗人为表达情感,用艺术的语言写进诗歌的事物和画面,这些客观事物已经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成为诗人主观世界的写照。因此,它们在诗中已超出本身的含义而蕴含深广的社会内容。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描写了六种物象,字里行间透出游子天涯沦落的困顿、苍凉与悲哀。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和谐、完美的意境,诗人把抒情与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屈原《涉江》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写船行缓慢的景象,抒发的却是诗人眷念国都,关心祖国命运的沉重心情。杜甫《登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展现一派秋天苍凉恢廓之景,表达的是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愁之绪。

以上有关知识,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基础,也是高考答题的基础。复习时可集中讲解,也可结合作题分散讲解。讲解时不能空讲概念,一定要结合诗作具体分析。

授之以渔,点拨方法

鉴赏古诗,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之所以为高级阶段,是因为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如果鉴赏者不善于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复习指导,必须遵循鉴赏的基本原理。笔者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教学经验,总结出古诗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概述如下。

(一)初读

初读的任务是弄懂作品表层意思,因为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是鉴赏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需注意两点:(1)明白词语的含义。古诗中的词语有时有特殊的含义,如典故的意义、语境的意义。(2)理解句子的结构。有的古诗的句子省略跳跃,要补充连贯才能理解;有的古诗语序不是正常排列,要根据词语意义关系加以调整。解读古诗切忌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意思是主客一同下马,而后一起上船。如果照字面理解成主人下马了,客人已在船上,则下句说的“举酒”则与主人无关,就讲不通了。

(二)吟诵

通过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指导学生诵读是鉴赏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等于不读;能背诵,进而才能进入领悟阶段。

(三)入境

反复吟诵,只是鉴赏者与诗中的艺术境界“接近”的一种手段。教师需进一步要求学生,吟诵时伴随想象,眼前浮动诗中所描绘的那些人、物、事的形象。读的次数越多,这些事物的形象就越清晰。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进入诗的境界,恍若身在其中,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这就叫“动情”或“陶醉”。例如,反复诵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你会仿佛进入李白的梦幻境界,看到幻境中的仙人形象,对美丽的仙境会产生向往之情。

(四)领悟

读者经过“入境”时情感体验的之后,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又从鉴赏者内心游离出去。同时,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又慢慢呈现出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在冷静的比较与参照中,学生获得了人生的启迪与顿悟。

以往的参考书对诗歌教学都强调诵读,强调让学生在诵读中自己感悟,其原因是顾虑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作品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在“传授”过程中越俎代庖,影响乃至左右学生的鉴赏过程。但这不等于说在古诗鉴赏复习过程中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一定参与学生鉴赏某一首古诗的具体过程,但不排除在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上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与训练。

下面谈谈解答诗歌鉴赏试题学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反复体味,读懂原诗弄懂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其方法有三:一是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途径之一;二是注意利用注释,借以理解诗句,进而准确理解全诗;三是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

仔细研读诗句,咀嚼语言特别注意关键字句、修辞手法和所用典故,体会其精妙之处。

整体把握意境只有整体把握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正确理解诗的形象和诗的含义。要善于想象、联想,用形象思维理解诗歌意境。

仔细辨析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是托物言志,还是采用了比喻、夸张、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

看清试题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命题上可综合要求,也可就某一方面出题。有时出题的角度不同,答案其实都差不多;有时一题两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答题时要看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

吃透题目的提示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时出题人为了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特地给予一定的提示。如2003年成人高考大纲样题以杜甫《旅夜抒怀》为出题材料,提示考生“这首五言诗是杜甫晚年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漂泊在长江上游时的作品。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对这些提示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这往往是引导答题的路标,只要沿着提示去思考答题,是比较容易获得高分的。

抓住要领,重在表达一般古诗鉴赏题的答案不会很长。要抓住要点简洁作答,切忌含糊笼统、空话套话、人为拔高、丢三落四。

强化训练,提高技能

古诗鉴赏的复习,在学生获得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鉴赏的原则和方法以后,关键是强化训练,学生应在强化训练中体验鉴赏过程、提高审题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关于马的古诗范文6

[关键词] 古诗文 诵读 兴趣 意境 感悟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三千多年前夫子就教导他的学生:“不学诗,无以言。”《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特级教师天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古诗文是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我班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展了“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至今五年,效果显著。我是如何带动孩子们“入经典之门,闻古韵之香”的呢?下面谈谈我的点滴探法,供同行商榷。

一、好之,乐之――激起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这样,学生在诵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从而感受到诵读古诗文的乐趣,喜欢上诵读,并以诵读为乐。然而,如果仅仅单一的用朝诵暮背的办法,读那庄重典雅、抽象凝练的语言,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孩子兴趣的培养。更有甚者会让孩子在心里上对古诗文产生一种厌倦与排斥。为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在诵读诗歌之前,教师就应采用有效的方法,让孩子爱上古诗。如:要孩子们去诵读苏轼的诗,并对苏轼的诗感兴趣的话,可先用小故事引入: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这样的导入,学生对作者机智、幽默的印象颇深,也就会饶有趣味地去研读起苏轼的作品,当然也喜欢去诵读他的作品了。

二、读之,悟之――领悟古诗文的意境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这就要求小学生在学习、欣赏古诗的过程中,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自己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去品味、感悟,才能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境界,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真挚情感。如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先以图像渲染离情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蒙蒙中,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凄冷的氛围中,配上一曲《阳光三叠》浓郁的音乐,让学生从中慢慢品读,想象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意境。

三、引之,放之――促进古诗文的个性化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想象、人生哲理。这些内容正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意志品质、想象力培养的绝佳资源。为了使学生在诵读积累的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多的熏陶和感染,在教学中抓住古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和艺术空白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积累,发挥独特的想象,诗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变抽象为具体,从而感受古诗文的情趣和哲理。

四、温之,伸之――增加古诗文的积累

古诗文教学还讲究积少成多,为了巩固所学的古诗文,我坚持在每天早读时与学生一起进行十分钟的诵读;每节语文课前与生问候语就是呤诵一首古诗。不用知道诗文意思,常年积累,自然会感知诗文节奏、意境与韵味,文学鉴赏水平与阅读能力自然也会提高。现在我们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背完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文,进入了《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及初中古诗文等经典诵读。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如能适当引进与课文有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使精读与博览相结合,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诗。在诵读宋杨万里的《舟过安仁》时,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孩童奇思妙想的情景中,适时复习了他的《宿新市徐公店》,补充了阅读材料《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学生立刻明白了杨万里的童心不泯,怪不得写出了如此绝妙的诗。如此课内与课外,精读与博览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无不让孩子感受到古诗文的经典。同时还可把相关古诗文内容进行组合:如诗词中比较多的写“山水”、写“送别”、写“春色”等。就以“春”这个话题来说:可以把王安石的《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另有叶绍翁的、崔护的、杜牧的、陆游的、晏殊的……这样组合在一起,各写春色,异曲同工,在欣赏一幅幅优美绚丽春天美景的同时,可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在吟诵中受其感染加深记忆。人们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一样,对客观事物认识就会有一定片面性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想学问深,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常学才能常新。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精心引导下,五年来学生那声情并茂地诵读时时将大家带回历史畅游,从而达到了联想和情感的共识,领会了古诗文经典诵读的绝伦之处。

参考文献:

[1]黄益娟.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谈[J].新课程(小学版),2007.

上一篇灌溉系统

下一篇月嫂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