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范文1
国内外“视野与文化”的权威调查表明:如果一个班级超过25个学生,教师就会顾此失彼,严重影响课堂效率,于是“小班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成为新课改的热门话题。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小班化教学进行探索与归纳。
新课标指出: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而传统人数众多的班级教学根本不能得到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只能从大众化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也是产生后进生的死角。小班化教学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及资源,那么在初一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在初一新生中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体育课堂的全员真正参与,是我们体育教师在小班化教学实践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案例描述】
小班化教学主要是指人数低于30人的班级名额配置,学生在小班化的活动之中能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为了更好地展现小班化体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本次研究设计了“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教学案例,具体情况如下:
一、准备部分
播放《灌篮高手》的主题音乐,然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出你知道的NBA篮球明星?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他们的篮球技巧吗?谁最会远投?谁投篮
最准?
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师肯定大家的热情。
师:下面谁能用老师手里的篮球给大家做一个篮球技巧?(不允许投篮表演,模拟动作就可以。)
生代表表演。
师:这节课老师要教给大家一个新的技巧“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下面老师先表演一个(师表演)。接下来再请同学们看录像“体前换手变向运球”,请同学们回答:这项技巧中有什么特点呢?从这些动作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讨论。
设计意图: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到音乐后学生拥有了较为高昂的体育运动精神,同时也体会到了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入趣味化的体育空间,进而减轻了对篮球技巧训练的难度感受。第二,引发了学生的关注,自主发现问题。教师让同学们说出篮球明星,学生的关注度被吸引过来,同时也就更为重视这些篮球技巧问题,能够仔细观察、自己揣摩,进而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出巧妙之处。
二、基本部分
1.练习运球
师:下面我们来分小组吧。(师按照不同的层次分成三个小
组,每小组8人。)接下来各个小组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运球练习任务:任意运球、球绕环、原地单手运球、运球急停急起。怎么练习各个小组讨论一下,组长到我这里来汇报。
小组长:A组采用了每人每种练习三次的方法;B组采用了每人练习一次,优秀人员示范几次的方法;C组采用了组长示范,然后各人练习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考虑要让学生能够形成足够的体能训练,并保证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根据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自主练习,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2.“体前换手变向运球”讲解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许多练习,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体前换手变向运球”练习了。
老师边示范边讲解,明确“拍球转体、跨步换手、保护加速”的动作方法。
生:分两边看示范听讲课。
师:下面小组内练习,不理解的可以观看录像。
设计意图:保证了学生能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教师也要深入各个小组进行随时观察,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得到练习的机会,并对录像内容有相应的指导。
3.练习展示
各小组练习基本动作之后,教师让各个小组同学进行展示。先由一个队运球,其余两个队评价,加上自我评价的分数得出总分。练习部分是体育课堂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全程进行指导,这也是小班教学的优势所在,可以让每位同学得到充分的指导。
4.技术提升合作
师提出:从原地的体前换手变向运球,到行进间的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从无人防守下的体前换手变向运球,到消极防守下的体前换手变向运球,再到一对一体前变向运球突破上篮,逐步巩固技术。请各小组的同学自主练习,分别设计攻击、防守双方,注意前臂与手腕要控制好出手力量,然后进行练习。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参与活动。生小组内练习,教师指导。
5.游戏活动
师:同学们知道奥运会的标记吗?
生:五环。
师:下面我们就画一个大大的五环,然后玩一个游戏。各个小组的同学要越过障碍,跑完五环,用体前变向运球穿过或绕过一个个障碍。
各小组:自己利用体育器材共设置五个障碍。
游戏开始,记录时间和障碍越过的情况,评出优胜者。
设计意图:以上这三个部分都属于练习的内容,但是第一部分是技术提升的练习,因此要求各小组必须尽快完成,而且教师也要做好指导工作;第二部分则属于游戏活动,为了凸显体育的趣味性,教师请各个小组的同学自己设计障碍内容,使得学生感觉到了课堂教学的愉悦感受。
三、结束部分
师:同学们,让我们随着“拍手歌”的音乐节奏一起唱、一起跳吧!学生们围成一圈唱歌和跳舞,身心愉悦,模仿动作,完全放松。教师小结、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布置课后内容,安排器材回收。学生有序归还器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后自觉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注意科学锻炼的方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范文2
下面以历史学科为例谈谈如何巧用学案,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第一、在历史学案中首先设立独立自主学习部分应对小组合作中的“无所适从”。
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初期,教师给出合作的主题后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课前预习过的学生立即行动起来;课前没预习过的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什么,甚至还有少数学生会交头接耳地谈论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这样不但合作学习的进度无法调控,合作学习的效率也无法保障。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历史学案的第一部分就设立独立自主学习部分:在这一部分教师设计的内容主要给学生独立学习提供指引,让学生能轻松而愉快地自学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先独立自主学习。我们还要求学生把自己自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在本课学案的 “问题屋”中 。
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在独立自学时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收获:教材上写的一些内容和我之前知道的一致;有些内容怎么和我之前知道的不一致,到底那种是正确的呢?还有些内容以前不知道,通过自学了解了;还有一些自己还是不懂,要向别人请教。这样学生既巩固了自己已掌握的旧知,明确了自己要掌握的新知,还在自学过程中顺其自然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并且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愿望,要通过与同学或教师的交流解决自己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了,合作也就是自然而必须的了。
第二,在历史学案的“合作、探究和展示”部分增设“我解决的问题与别人帮我解决的问题及未解决的问题”栏目。
应对合作与展示中的“混乱现象”。以前当教师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后,学生马上就各说各的,谁也不听、也听不清楚伙伴在说什么,课堂上唧唧喳喳、闹闹哄哄。展示时,学生都争抢首先发言的机会,得到发言机会,心满意足地说完然后一屁股坐下,觉得自己的任务顺利完成,既不管别人的评价也不管其他同学的发言。
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混乱现象,学习的效果自然不会好。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状况呢 ?我们的做法是“双管齐下”一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有序发言和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这样提醒学生:“学会倾听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本领”“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学生,老师也同样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好学生”“别人发言的时候,认真地听,你会有很大的收获”等等。
经常这样引导,不但课堂会井然有序,学生也会拥有一双“灵耳”,在倾听中收获更多。二是在历史学案的“合作、探究和展示”部分增设“我解决的问题与别人帮我解决的问题及仍未解决的问题”栏目,并根据每个组员的记录情况,本小组组长给出相应评分记入小组总分参加全班考评。
“我解决的问题”可以是我解决的自己的问题也可以是我解决的别人的问题 ;记录下“别人帮我解决的问题 ”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互学、帮学代替教师的一言谈。
那些经过学生小组内、班级内合作仍未解决的问题 ,才是需要通过教师一步步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努力解决的学习难题。
例如在上人教版《俄国的十月革命》时,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了,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爆发于何时,结果如何?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等问题,但在为什么二月革命胜利后有爆发了十月革命这一问题上,各小组都难有定论,此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难题:教师提示学生俄国二月革命的目的是为了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接着问二月革命胜利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退出战争了吗?学生都知道没有,所以为了达到革命目的俄国人民又进行了十月革命。现在我们这样的课堂上再也不见以前乱哄哄的现象了,一切都是那么有序而有效。
第三,在历史学案最后一部分设立巩固练习与学习反思栏目。
应对合作学习后的“劳而无获”。由于学生前面的学习收获有的是自主探究获得的,有的是通过合作学习中交流讨论获得的,不够系统和稳定,特别是有些在合作学习中从别的同学那儿直接获得的知识,更容易忘记,所以在一节课的最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教师精选的巩固练习和学生自己的学习反思,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
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查漏补缺,可以强化重点、难点也可以是拓展延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把课堂的所学内容转变成自己的学习收获。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学习收获还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如在学完甲骨文这一知识点后我在课堂上来了个当堂竞赛:比比看谁的方法最容易让我们掌握甲骨文这个知识点?学生们有的用表格展示;有的直接写了几个甲骨文字;有的用简洁的文字介绍等等。其中最特别的是有一个学生走上黑板先画了只乌龟,其他学生哈哈大笑,然后他又在乌龟的背上画了两根大骨头,学生们又是哈哈大笑,但这个同学一点不受影响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接着他又在两根骨头上分别写了商朝和文字四个字,这时其他学生一点声音都没了最后他指着他画的图对大家介绍说:商朝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成为甲骨文。
最后他面带笑容地走下了讲台。这时班上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惊讶于学生的创造力,更感动于学生的自信和勇于与他人分享的精神。这些都更加促使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范文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表明我们不仅仅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这就涉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改中的一种鲜活的学习方式,确实大有革故鼎新之功效。它既强化了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整体提升。
笔者根据多年来对高中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如下梳理和思考。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弊端及其应对策略
弊端一:活动流于形式,忽视课堂实效。
案例再现:一位老师执教公开课《鸿门宴》,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表演课本剧, 课堂貌似很热闹,很有“活力”和“创造力”。
案例反思:上面的课案,内行人一看便知课前准备得太充分,这只是少部分有表演天赋的学生的“盛宴”,其实更多学生对文本情节及内部联系的掌握还是未知数。有关调查显示,71.2%的学生反映语文学习小组的划分是按座位随机分组,而学习小组内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仅占42.4%。这样就忽视了学生各自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也只是观察各组是否处于活动状态,这种为合作而讨论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浪费时间。
对策:合理构建小组,关注整体进步。组建合作小组时,要兼顾成绩、性格等综合因素合理搭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对语文成绩暂时滞后的学生,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他们闪光点的出现,而应该主动抓住一些教育契机,创设条件,“引爆”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促进他们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弊端二:活动分工不明,学生缺乏主动。
案例再现:有位老师执教《神的一滴》时,提出如下问题:文章每段各写了什么?分别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教师就让学生直接进入讨论环节,结果讨论时间很长,学生不能得出相对一致的意见,而回答问题的质量又不高。
案例反思:上面的课案中老师就是太心急了,太追求课堂的速度和热闹度,没有学生的独立思维过程,学生就无法拥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就无法参与小组讨论;没有小组的合理分工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中缺乏责任意识,遇到问题甚至互相推诿。
对策:明确组员职责,教者收放自如。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有合作的价值,否则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意义。课前要引导学生预习新知,使得全体成员都有积极主动合作的可能性;问题呈现之后,教师要有明确的讨论任务和要求,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位成员拥有自己的想法,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讨论时,老师应不断巡视,观察各组讨论进展,也可参与相对沉闷的学习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
弊端三:评价以点代面,缺乏激励机制。
案例再现: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赛课《祝福》,参赛老师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授课。学生讨论、展示都很积极,先后有近20人发言,对所有学生的发言,老师均以“好”“很好”“非常好”“棒极了”等激励语言加以评价,也没有其他针对学生答案的具体点评。
案例反思:这样的评价“一团和气”,看似皆大欢喜,实则没有任何意义。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展示环节,教师往往是根据展示学生的情况来判断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这种评价方法,以点代面,因为发言(展示)的学生不一定代表本组讨论的结果。
对策:革新评价机制,鼓励合作竞争。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评价时要针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取组内评价和组间互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也可采取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个体评价相结合,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评价实行组内积分和小组集体积分制;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构建以学生为核心、多边多向的互动交流评价体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符合素质教育中实践与创新的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范文4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构筑理想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在近年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此,本人就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小组互动合作学习,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行立项研究。
二、研究目标:
1、学生合作要主动2、学生参与要全面3、学生合作要充分4、学生角色要明确5、教师评价要全面
三、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我校中年级学生即1-6年级学生。
四、研究方法:
讨论交流法,调查法,观察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深入课堂,对案例中的小组合作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特别是对组内合作学习的参与面及教师参与调控的力度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
(2)比较研究法:将各班案例作比较。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实施程序、合作交流的模式作考察,找出共性,以提炼出更有科学价值的小组合作模式。
(3)行动研究法:对小组合作中值得探讨的子项,如小组如何分工、组间交流方式等,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试点,再进行交流与实践,在行动中验证。
三、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理想课堂中小组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已为广大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难尽人意的低效现象,仍需做更细致的探讨。
1、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2、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
(2)研究有学校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形式;
(3)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议题设计及合作与交流模式的研究;
(4)小组合作学习与其它学习方式的交互性效果研究。
(5)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作用;
五、主要措施:
1、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
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教师要改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进行教学,要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等新理念,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走过场。
2、教师还要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在合作学习的分组指导、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后总结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使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因此,本人认为,合作学习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a、小组人数的确定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研究设计。就我国小学课堂座位排列的一般情况来看,安排4-6人一组为宜。小组规模小些,既可以保证人人有机会,又可减少腼腆学生的拘谨感。
b、小组的构成
课上,教师要允许学生临时调换座位,以便学生能够“类聚”而畅所欲言。
c、小组成员的角色
小组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组长负责组织、管理、主持小组学习讨论,
d、启发与提示
启发与提示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要素之一。学生愿意说,往往是由于他们有话可说。因此,教师应该做到:⑴设计的话题应与所学课文的内容相关,话题以有趣、新颖为宜。⑵在课文学习中或学习之前,配发相关的阅读材料,以便学生有可供模仿或运用的语言材料……⑶给出词语或句型等文字提示或口头提示。由教师给出提示词语,让学生根据所给词语形成小对话。
e、教师角色
通常情况下,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学生小组讨论活动,以免有些学生由于教师在场而拘谨。当学生不会表达某个词语时,教师可及时给予提示;还可在学生讨论即将结束时,迅速浏览记录员的报告提纲,必要时稍作指点。因此,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旁听者或帮助者的角色,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所布置任务,不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f、教师评价
适当评价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十分有利,教师要认真倾听,还应让全班学生认真听,这对学生是种无形的鼓励。在听时,教师不要因为纠错而打断,频繁纠错,只会使学生灰心丧气,而应在学生表演时记下语言错误,然后挑出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加以解释,其它问题可放到教师总结中去讲,教师应多从正面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规范。在任何情况下,教师对于任何学生的成果,都应给予真诚、恰当的表扬,要善于发现各个小组的可取之处,将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紧张感可逐渐消除,学生的自信心也可逐步增强
六、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年9月-**年1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二)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年2月~**年6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有关教育教学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的操作方法。
3、请专家再次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三)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年9月~**年6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4、请专家指导。
(四)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年9月~**年5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七、预期效果:
1、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表达活动,真正地讨论和合作,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2、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
3、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学生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培养对合作学习兴趣。
4、让每一个学生充当报告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5、教师全面进行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让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八、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2、研究教案与案例分析。
3、研究汇报课、展示课。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范文5
一、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美国教育家Ellis曾说过:“教育如果不以合作学习为主,那么也应把其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强调: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新课改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被众多教育工作者所接纳,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实践这一学习方法,获得了初步的成功.笔者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取得了学生的积极配合,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希望能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二、高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1.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科学、合理的分组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发言与倾听的习惯,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团队精神,实现以优带差.因此,科学、合理的分组十分重要,这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分组主要应遵循“异质搭配”和“男女搭配”的原则,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维持组与组之间的平衡,便于后期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估,也能有效促进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从而促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的组织引导、监控调节
(1)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与任务
小组活动前,教师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案例1】 教学:学习“函数”一课时,将学生每4人分为一组,每人各负责一个问题,然后小组内部探讨,成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问题如下:
①判定某个函数具有奇偶性,那该函数的定义域满足怎样的条件?
②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与各段定义域和值域是什么关系?
③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④若一个函数为奇函数,则一定有f(0)=0吗?
根据小组成员探讨的结果,也可以让每两个小组进行合作,增强结果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小组合作学习就应该从日常的教学活动做起,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2)监控合作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教师并没有因此沦为“旁观者”,对于某些需要运用技巧性的知识点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让小组成员互相探讨交流.
【案例2】 教学:“ABC中,sinA+cosA=1/2,求cos2A的值.”解题时,有的学生想不到解题方法,而有的学生由于无法准确把握角的范围解出了不止一个答案.基于此,笔者没有立即给予指导,而是设计了如下环节,让小组成员合作交流.
①每位学生按自己的思路独立解题.
②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答案,讨论正确性.
③解题错误的,小组间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④小组总结三角函数解题的注意点,锻炼学生挖掘隐含条件.
由于学生水平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采用以优带差的形式,督促水平较低的学生努力学习赶上小组进度,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三、对高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发现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具体如下.
1.教师经验不足,教师在课前不能充分全面地设计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只能参考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成功经验尝试摸索,这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绕回传统教学方式,把学生赶回到传统教学框架中.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范文6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对策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也称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2]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效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3]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与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相一致的先进教学方法,是改革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其具体性、针对性,不能简单化,全盘化。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前,如果没有掌握其运作理念,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活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进而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对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案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希望能对初中美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现象一:一味“平等”,无视“差异”
【案例1】八年级上册《艺术品的拍卖》的教学课上,教师按人人平等的原则,没有过多考虑学生在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把学生随意分成了6个组,让各组依次举办“艺术品拍卖会”的体验活动。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均进行了角色分工,有的学生扮演买主,有的学生扮演卖主,有的学生扮演拍卖师,还有的学生扮演鉴赏师,各位学生通过表演进而引入对艺术品价值和价格的讨论。然而,由于分组的随意,有的小组较为积极,体现了合作的效果,得出了一致的观点,也得到了锻炼;而有的小组合作效果并不理想,合作过程过于沉闷和平淡,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反而打击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分析】教学中的“平等”,不是盲目的“平等”。由于学生之间确实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这个现实并在小组分组过程中进行科学调配。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游戏、角色扮演、评价等体验活动创设一个充满民主、和谐、愉悦和充满思维智慧的教学环境氛围。这些活动的开展也需要每个小组成员的搭配尽量多元化,使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使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战斗集体中,谁也离不开谁。教师如果在分组中一味体现“平等”,无视“差异”,对学生进行随机组合,就会造成强强组合、弱弱组合,势必会使小组合作陷入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不良发展中。
【对策】调配小组差异,积极互相帮助。教师要正视和重视学生在学习能力、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前,对小组分组必须多元化,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差异。同时,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只有通过互相合作才能完成,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这节课中,教师要在课前分组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调配,尽量减小每个小组间的差距,使每个小组都能上演一场精彩的“艺术品拍卖会”,使学生都能在活动中通过表演、体验去探寻艺术品的价值和价格的联系。
现象二:强调“自主”,淡化“学习”
【案例2】七年级下册《肌理与应用》一课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给每组分发三种不同颜色的水彩颜料和一些宣纸进行吸附法的肌理表现,让他们自主观察“水彩在水面形成的肌理效果”和探索“怎样制作肌理作品”,并给他们充分的探索时间。可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只顾玩水,玩颜料,只觉得好玩,开始还能认真一点,但很快就忘了合作学习的任务,开始说笑,哄闹,秩序一片混乱。
【分析】在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玩耍”而不是在“探索”。教师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其中“学习”是关键。然而自主不等于自能,不等于自会,也不等于可以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本节课学生自主有余,学习不足,看似成为学习的主人,实则收效甚微。
【对策】明确学习目标,认可既定目标。小组合作的“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探索的目的、任务。在这节课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对每一个合作探究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让学生观察小组内的肌理作业,比较一下有没有两幅完全相同的肌理作业;同时明确学习任务,增设评价环节,如每位学生至少完成两件肌理作业,并在小组内进行自评和互评,选出最佳作品参加班级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性,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做到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现象三:忙于“苦干”,失去“探索”
【案例3】八年级下册《汽车的造型》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组探索汽车的造型,再进行汽车造型的想象和创新。然而在实际探究中,各小组忙于绘制汽车的基本造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画画改改,改改画画,却始终没能完成基本造型的绘制,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停滞不前,效果可想而知。
【分析】要想达到探索汽车造型的目标,必须要事先准备好相关的汽车造型图片或照片。而绘制具有立体感的汽车造型效果图对于初一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这节课,教师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绘制水平,产生了一个技术性的难题,阻碍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思维创新。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花费了很多时间,还只是停留在绘画技巧的学习表现阶段,根本来不及深入探索,自然对汽车造型的探索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对策】恰当选择内容,提前进行指导。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好坏,重点体现在这个教学设计是否清晰明确。因此,教师要熟悉教材后再量体裁衣,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来确定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形式。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探索规律和方法上,事先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探索方法规律上发挥主体作用。这节课,教师可主动提供一些汽车图片或让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先画好汽车的基本造型,再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汽车造型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以提高学生交流的效率和作品呈现的效果。
现象四:强化“主导”,抑制“主体”
【案例4】七年级下册《花卉与纹样》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好小M,给每个组事先准备好了同一种花卉的塑料模型进行欣赏,并进行了这种花卉的纹样创作演示,方法步骤一应俱全;然后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骤,小组合作完成一幅花卉纹样的设计作业并进行班级展示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先让各组学生探索花卉的造型并加以概括,原以为每个小组会呈现出充满个性的花卉样式出来。然而因为受教师示范的影响,各小组均不敢或不想逾越教师之前所示范的纹样样式,在探究中各小组概括绘制的花卉纹样和教师示范的纹样基本相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教师的示范给抑制了。
【分析】常言道: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的钥匙。只有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受教师示范的影响,学生的绘画根本无法体现创意,像这种小组的探索,学生无须经过“头脑风暴”,也无须经过讨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充其量只是一场临摹练习。
【对策】我国教育家裴娣娜教授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4]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抑制自己在学生创作上的主导行为,弱化或减少示范内容,多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野、角度去主动寻找同一花卉的不同造型规律和特征,然后小组合作并归纳出各组特有的基本样式;接着引导每个学生运用点、线、面等元素,结合各组基本样式大胆想象,积极讨论,从而获取小组最佳表现方案并加以合作完成;最后通过集中展示,让同一种花在不同小组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从而体现集体的智慧、合作的效果,突破教师示范的禁锢。
总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不是为了合作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合作。教师要杜绝那些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无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热闹型的小组合作学习等。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在熟练运用模式的基础上追求变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会发现,会思考,会提问,会讨论,会倾听,会学习。由此看来,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也促使广大教师要更加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Z].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