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忽略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忽略阅读答案

忽略阅读答案范文1

2.忌草率行事。在设计理解题时,设计者往往在四个选项中设计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这样答案干扰性特别强,容易迷惑考生。如果在发现一个看似正确答案时就草率定案,往往会掉进设计者设置的“陷阱”里。处理的方法是:对所给四个备选答案进行分析比较,在理解理解阅读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去伪存真,方可选出正确答案。

3.忌主观印象。少数阅读不明确题只需根据生活常识就可选出答案,而绝大多数则不然,考生必须按照原文来选定答案。因此,考生在做后一种测试题时,一定要排除自身的生活经验、经历和已有的知识等主观因素的干扰,按照文章实际反映的情况来选择答案。

4.忌囫囵定案。所谓囫囵定案是指考生在未完全读懂文章时就匆忙定案,结果往往选错答案。因此,尚未读懂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一定要慢速多读几遍,直到读懂时再定答案。

5.忌忽略时间。做阅读理解题时,一定要从整体上控制时间,时间分配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有别。文中一两处没弄懂的地方可以暂且放置一边,等把全部题做完后,再回头来处理。因为做完题后,你的心情相对放松了往往会产生新的思路、新的灵感。即使做完题后时间所剩无几了,你再把未处理的题猜测一下也不晚,因为你仍然有选对的可能性。总而言之,阅读理解靠的是扎实的语言基础。

忽略阅读答案范文2

下面, 针对图文转换题的类型,结合实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技巧。

类型一:画文转换

画文转换,以漫画为试题材料,或要求简要介绍漫画的内容,或要求概括漫画的寓意。

【典型例题】欣赏下边这幅漫画,请为其题诗或配文。(2012年高考湖北卷)

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②表达鲜明生动;③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解题技巧】解答“画文转换”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看画面,察人物。看画面里有哪些人、物、事。如这幅漫画衣钩上挂着一件衣服,衣服上的画案里有水、鱼,下方一只猫正高兴地瞧着在水里翻腾的鱼。

第二步,看结构,明顺序。看漫画的总体结构,是从左至右,还是先上后下,这是转化成说明性文字的顺序依据。如这幅漫画是上下结构,如果让介绍内容,由上至下,是最合理的。

第三步,看对象,写寓意。漫画一般是讽刺性的,要明白讽刺对象是谁,结合漫画整体,概括出漫画的寓意。这里的讽刺对象显然是那只馋“猫”,讽刺它什么呢?联系整个漫画,是“以假当真”。

【误区警示】(1)观察不细致,漏掉漫画内容,如标题、文字、图章及其他小的点缀物等,说明时遗漏一点,都会失分。(2)就事说事,不能上升到道德、哲理、人性等方面阐述事理,或者概括不准确等。

【参考答案】(1)鱼儿扑扑跳,猫儿哈哈笑。水快没有了,看你哪里跑?莫把假当真,请君仔细瞧!(2)虽说这鱼儿不在水中,那猫儿也算是饱了眼福,正所谓望梅止渴,“画鱼”充饥。

类型二:标文转换

标文转换,即以会议或行业徽标为试题材料,或要求简要说明徽标的构成元素,或要求揭示徽标的整体含义等。

【典型例题】下图是2012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会徽,名为“青春飞扬”。请仔细观察,说明会徽图画元素,并分析其含意。(2012年豫东名校联考卷)

【解题技巧】解答“标文转换”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识徽标,悟形象。从微观的角度看,注意徽标的各种构成元素,包括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从宏观角度看,把握徽标整体外形特点,即图画、线条构成怎样的形象,如“青春飞扬”中的“凤凰形象”(或者“和平鸽”)。

第三步,看结构,定顺序。这一点, 与“画文转换”的方法是相同的。

第三步,会联想,明寓意。一想创作者的构图目的;二想徽标与会议、事件的关系,从中把握寓意;三想色彩,发掘象征意义等。如“青春飞扬”的红色宜与运动、青春、激情联系起来思考。

【参考答案】会徽图案似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飞天逐日,是大学生运动会精神的形象化。会徽设计构思精妙,熊熊燃烧的“青春之火”以“9”为表现形式,造型融入了“津”的英文首写字母“J”、飞翔的“凤凰”、舞动的“手”、燃烧的“火炬”等设计元素。整个构图体现了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蓬勃朝气。

【误区警示】忽略背景资料,随意发挥联想,致使“寓意”与作者本意相差万里。如回答“青春飞扬”含意时,答“表现天津青年的风采”,就是忽略了题干中背景资料“2012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会徽”。

类型三:表文转换

表文转换,即将两组以上具有比较意义的数据,组合在表格、坐标、曲线等形式中,要求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出现象背后的实质、规律,或提出存在的问题等。

【典型例题】阅读方式在数字时代已发生变化,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2012年高考天津卷)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近完成了“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请根据以下两个统计表简要说明调查结果。

(数字媒介阅读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

【解题技巧】解答“表文转换”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审表格,明对象。审视表格,从表头看起,有表脚的,不要忽略表脚,审视表头的起点是明确表格的说明对象是谁、什么。如上表的表头分别是“各媒介综合阅读”、“数字媒介阅读”,它们便是说明对象。

第二步,查变化,找角度。查变化,是分别审查比较对象自身在不同的阶段里的变化,例如数字的增减等。找角度,是比较的开始,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两个或多个说明对象的比较点。如上表,曲线描述的两个说明对象,在同样的时间段里“阅读率”都是上升的;两者的比较角度,就应该是同样上升的“阅读率”又有什么不同。

第三步,析表格,抓规律。分析表格,包括对各自增减变化的分析,特别是说明对象之间的比较分析,要注意其相同点、不同点、变化及其趋向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上表,两个“阅读率”都在上升,而“数字媒介阅读率”上升更为迅猛等。

【参考答案】近来来,各媒介综合阅读率逐年上升,其中数字媒介阅读率近三年上升迅猛。

【误区警示】表文转换时,出现最多的问题在语言方面,如有些考生总是不能准确地将“数字”转换成“文字”,甚至原封不动地保留表格中的数字,这些都是失分点。因此,考生要学习一些文字转换的特定用语。如表示增长趋势的,“增长(加)了”、“增加到”、“增长了××倍”、“与同期相比,增长……”等;表示下降趋势的,“减少了”、“减少到”、“减少了(百分数、分数)”,但其后不能用倍数;表示程度范围的“近一半”、“大部分”、“绝大多数”、“约几成”等。

忽略阅读答案范文3

高考英语命题;完形填空题

1.完形填空的命题规律与特点

选材原汁原味,体现跨文化意识。通过对高考真题的研究,可以发现其文章多数改编自原汁原味的英文报刊或英文网站上的文章。一些英文报刊上的文章在遣词造句、行文布局、逻辑思维方面与我们有较大不同,所以文章会比较“跳跃”,词汇运用很灵活。这种选材方式决定了文章的“跨文化”特征明显,比如2009年全国卷I中“金银岛”的故事。

文章载体以故事类为主。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可以得出,完形填空的材料多为励志类小故事,多才采用记叙的手法,有时也采用夹叙夹议的叙事方法。文章一般是从交代背景开始,首句一般不设空,整篇文章行文连贯,环环相扣,条理清楚。从题材分布上看,个人经历、亲情故事、生活感悟等文章占多数。在2010年的高考真题中,这一特点尤其明显,无论是全国卷I中的疗伤的老人,还是重庆卷中的爷爷给得了自闭症的孙子的信,以及湖北、北京、山东的完形填空题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所选命题文章长度及难度基本稳定。高考命题短文的长度及难易度与我们平时所学高中教材基本一致,大约在250~300个单词左右。全文保持一定的挖空密度。

命题文章以考查语境为主,极少考查语法。高考中的完形填空要求学生通过文章语境,抓住文章的主题大意,从文章的段落结构和内容的逻辑关系去选择符合命题的最佳答案。因此,其选项往往具有共性,其时态、单复数、词性甚至是词数都保持一致或至少两两一致,而不单纯地考查语法。如2010年全国卷I完形填空题的第37题:A. persuading B. promising C. understanding D. telling 及第53题:A. necessarily B. completely C. naturally D. frequently等。

2.完形填空的解题技巧

通读全文,忽略空格,掌握大意。首先忽略空格,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整体大意,弄清试题的考查意图,对考查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切忌匆忙答题。

仔细阅读,通篇考虑,得出答案。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所给4个选项,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内容及文章的逻辑关系,根据上、下文的语法知识结构和词语的固定搭配及所给选项中寻找解题的提示,根据作者的思路以词、句的意义为先,再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根据短文意思、语法规则、词语固定搭配等进行综合考虑,对所给的4个选项一个一个的进行分析、比较和筛选,排除干扰项、初步选定答案。

瞻前顾后、先易后难、各个击破。做题时要以作者的思路通篇考虑,解题要先易后难。首先选出文章中比较明显直接的、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选项,一下子不能明确选出答案的,要跳过这一空格,继续往下做,最后回过头来再根据文章的整体大意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及排除法解决难题。

重读全文、逐项检查,避免疏漏。完成各道题选择后,把所选的答案放入原文,再把文章通读一遍,逐项认真核对。看所选定的答案是否符合作者文章的意图,是否能使文章的意思前后连贯,语法结构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知识表达的习惯性。如果发现选题答案错误或有疑问的,应该再次进行推敲、反复斟酌、选出符合作者文章意图的正确答案。

结合生活常识和中西方文化及上下文选出最佳答案。有的命题的正确答案是不符合我们所学的语法知识的,但是在固定的场所以及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中却是合理的。

[1]于万锁.完形语篇解读规律探究[期刊论文]-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忽略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初感;阅读感悟;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其全新的教学理念也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新课,侧重于阅读,可是在检查预习时往往侧重于基础知识,而忽略对学生的阅读感受的了解与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忽略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疑问,将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完全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忽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需求;更有甚者,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多种不同看法,教师依然将自己设计的标准答案以文字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完全不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这些做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语言越来越贫乏,动手、动脑能力、阅读和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思考?领悟”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探究能力,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的终极关怀也是人。而要做到在阅读教学中,心中有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要从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做起。

一、学生获得阅读感悟的两个阶段

阅读感受包括学生的阅读初感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阅读感悟。阅读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在初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的阅读初感,它是在无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获得的体验。在未经教师事先指导点拨的情况下,学生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体验与感受,即是对文本的最初感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种阅读初感又是学生后续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的基础,弥足珍贵。阅读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感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阅读感受和出现的疑问,在师生相互交流之后获得更深的感悟。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这两种阅读感受同样重要,因为它能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重视学生阅读初感的生成与交流

阅读初感是一种内在的直觉感受,它的亲历性、直觉性、情境性,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展开对话,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直觉感受、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初感反映他们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是进一步深入阅读文本,加深理解和体会的基础,它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内容和依据。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摒弃好为人师的习惯,在学生阅读文本前克制指导的冲动,不要让学生带着所谓的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无需顾及教师强加的意愿,也没有解决问题的负担,能以自由放松的心态走进文本,在自主阅读中享受精神的的愉悦,探索的新奇。

要给学生表达交流阅读初感的机会。阅读初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广度与深度,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状况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应该把学生的阅读初感的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多数情况下学生这种原生态的感受粗浅稚嫩,却是学生的真实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为之提供展示的舞台。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状况,也可以使其他学生思维上得到启发,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三、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

进入新课改,语文教学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突出学生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样的前提下,尊重学生阅读感受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阅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一些认识与感悟,产生某些疑问,这些认识与疑问都因为阅读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有些理解是很独特的,也是对其他学生有启发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拨与交流,而不是出于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组织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的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思考与探究,又要注重学生对认人生的认识与感悟。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如果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精彩。

多媒体教学最忌成为教师教学成果的展示。有些老师喜欢展示课前设计的一个个问题,然后在学生回答中寻找与自己预先设定的结论相似的答案,如果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预设,教师就认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就进入下一问题。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能得到有效培养。阅读是一种过程体验,它的目的并非是解决什么问题,更绝对不是要找寻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课堂讨论要淡化标准答案。学生生命个体的进步绝不是那些标准答案给予的,阅读的最终指向应该是人,是人的丰富、完善与美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生活。所以阅读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体验、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以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更多的启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忽略阅读答案范文5

但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涉及的体裁广泛,题材新颖。其中包括了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和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融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为一体。由于学生的时间、能力和活动范围有限,在限时阅读中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技能,对提高阅读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加词汇量

归根溯源,英语阅读是由单词组成的。虽说能猜测词意,但猜测毕竟不如有把握的好。一连几个单词不认识,这句话基本上就算完了,这句话如果还是是整篇阅读理解的点睛之笔,那就更毫无办法了。高中学生对音标已经非常熟悉,通过阅读带音标的文章积累词汇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包括阅读各样文学书籍和各类期刊等等形形的英语书,并随身携带小笔记本和笔,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又觉得这个单词还比较重要就赶快记下来,再把整句话记下来。没事就翻开看看,增强记忆。同时若能把刚学会的单词及时的用在生活中,这样会记得更牢。当然更重要的是贵在坚持,要多做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语感。

二、掌握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一)抓住阅读理解题目可能涉及的方面。包括:词或短语的意思。要求确定对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关键事实和对细节有影响的词语的意思句和句内容之间的联系。要求考生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思,又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大意。要求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或设想文章的标题;句子和文章内在的涵义及推理。要求既能理解字面意思,又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文章作者的态度。要求根据文章叙事的口气,判断作者的态度和倾向。在答题时,就要善于从题目本身或所提供的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得到一些启示,帮助我们回头从文章中找到一些相关的句子,仔细看一看,总结出正确的答案。由于问题有限,与问题有关的重要句子也是有限的。对那些与问题无关的句子,我们常常可以把它们忽略,不必细究。在阅读中遇到了我们不熟悉的生词怎么办?要是这个生词不在答题需要的句子中,完全可以忽略不顾。如果是在那些关键的句子中,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得意思猜一猜,常常可以收到效果。事实上,只要对句子的大意有了眉目,即使对其中某个生词的理解不很有把握,也不一定有很大影响。最后,要是遇到某个题实在做不出来,不要停留在那儿不动。要果断地跳过那道题,等到把会做的题做完了,这时你对整篇文章的意思可能有了更深的理解,再回过头来试试这道题,也许就可猜中它的答案了。

(二)熟知背景知识并善于发挥主观想象力。背景知识是理解特定语篇所具备的外部世界知识,它影响着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力大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余毒理解的障碍。因此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结合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进行阅读。学生有了运用背景知识阅读的能力,对所读的文章的思路就较为清晰,对文章的理解也更为准确、深刻。

发挥主观想象力进行逻辑推理属于主观理解的范畴,是阅读理解的深层阶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的始终。深层理解的推力判断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其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以及文中的内在联系,去挖掘文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意思,即隐含意义。它包括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态度的推理、目的推理、原因推理和结果推理等。其技巧是通过文章所陈述观点或描述的事实,引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或推理。推理能力的训练,能使学生通过捕获的有效信息,正确娥推断出文章的隐含意义。

(三)注重速度训练。高中英语考试,阅读理解的题量特别大。要想取得阅读理解的成功,必须抓紧时间、提高速度。速度是关键之关键,因此必须练习速读,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就因该督促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贪多求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阅读量,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加阅读的内驱力, 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题型的高分率。

忽略阅读答案范文6

关键词:高三;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52-01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中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是致力于课改的每一位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应该深思的的问题。

有人说: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是的,我以前也曾这样想过,也曾这样做过,而且看看当前周边的包括外县市的高三老师的做法,翻翻手头有关高三教学研究的各种资料,便会很容易得出同样的结论。

那么,在新课程中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如何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1.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高考各学科的鏖战中,经常会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尽管学生知道高考语文分数的比重,但是老有意无意忽略,甚至有些同学抱着“无为而学”的态度。这给语文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语文也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这科目到了高三没有投入时间认真琢磨,是很难在考试中取得突破的。而无数的经验又告诉我们高三一年不少同学能在语文科上提高不少分数,分数差的学生可能会少一些致命的极低分,中等的同学很有希望能考出尖子生的分数,而尖子生生如果不抓紧,失去了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感觉,成绩青黄不接也是常有的事。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必须首先时时刻刻提醒语文学习这件事。一是确立信心,让所有的人都相信,高三语文是属于冲刺阶段,任何人在这个阶段都很有希望取得突破,语文是最有所为的科目。二是细心维护语文学习的热情,要保持他们对这个学科的良好心态,不喜欢语文的学生往往互动性差,配合主动性弱。成绩提高很难,教师工作也不好做,所以不能让学生开始讨厌这个学科,尤其是到了高三更要维护。时不时找机会表扬一下他某方面的悟性,某次作文的亮点,以及有机会三言两语的鼓励他,激发他的信心,都是很重要的。还要创设具体的语文氛围。我认为高一高二语文教学可以放开些,到了高三就必须把高三的系统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模块中去。教师必须先自己做到有计划性,上课和作业的节奏适中,课内课外贯穿布置围绕语文的主题内容。每个内容教师必须先做重点强调,再课堂点拨,再适量作业,再加及时反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忽视一部分原因在于觉得语文是无序的,随意的,放弃一些是无所谓的。针对这种心理,高三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自己的安排可以有章可循,按照考点展开,每天都有要重新审视的语文考点常识。这样就不容易忽略这个科目的内容了。另外,教师统一学科学习的要求后,必须一以贯之,不能松一阵紧一阵,总之是重视战略,认真落实。营造学习语文的氛围,关键还在于教师提供一些可供操作的方法,在全班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2.处理好教材和考点的关系

在高三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利用教材,只是把目光盯在考点上,忽略教本,轻教材,重考点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教材不熟悉,课文内容空白,不能利用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对渗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不到位。从而舍本逐末,弃源追流,费时耗人效果差。实际上,教材是本,教材是源,考点命题与教材紧密相连,譬如语音题,考纲明确设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纠正误读现象,规范现代汉语语音,推广普通话,于是教材相应地在第二册书后增设统读字字音表,四册书后设有容易读错的字附录表,以及每篇课文下对重要词语中关键字的字音注释,这些是考试命题的主要范围。本来此题难度较低,一般的对策也是只识记正确的读音,不考虑错误音,以不变应万变,利用排除法找出答案。但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情愿回归教材,宁可多做题,做对了津津乐道,喜形于色,自以为语音过关;做错了根据答案更正,自以为语音太麻烦,基本识记的欠缺导致复习中只能就题论题,当时会做,过后遗忘,会的依旧会,错的照旧错。效果事倍功半。

3.强化训练现代文阅读

科技文阅读需要做题来熟悉题型和出题者的思维,这一点无庸置疑。而提高文学作品阅读的能力关键不在于做题,而在阅读。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一些阅读和写作能力挺强的同学,他现代文阅读的分数却不高。问题不在于他读不懂内容而在于他不懂要答多少,怎么答才是出题者所需要的答案。其实作为阅读题的文学作品,往往有不少的条条款款,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答案唯一性也说明,这其实可以算客观题。所以训练和讲评尤为重要。所以现代文阅读需要训练,但是要精训练,精讲。学生训练也必须选择符合高考要求典型题型,知道题目的基本思路和答题方法。这是一道教师自己必须认真研究琢磨总结方法然后再交给学生的题目。阅读有好几个层次,不一定阅读能力越强就越会做这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