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格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国的格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国的格言

爱国的格言范文1

《国歌》记录着中国人民英勇的战斗历程,今天它仍雄浑豪放,气势磅礴,使人振奋,催人上进。

朋友们,不知你是否觉察到许多老同志听到它,仿佛看到了那弥漫的硝烟,闪光的战刀,听到了隆隆的炮声,雄壮的号音,似乎又回到了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体验到同志间生死与共的阶级友爱和民族感情,促使他们百倍努力,继续为党、为人民忘我工作,在有生之年多为国家作贡献。

海外同胞听到它,就像游子听到母亲的召唤一样,感到格外亲切,无限幸福。他们中有的不惜抛弃优越的生活环境,踏上归途,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把自己的知识和力量献给祖国四化的伟大事业。有的虽生在海外,却时时关心祖国的前程,为祖国的建设筹备资金,广泛宣传祖国社会制度的优越*。

爱国的格言范文2

    

     当代中国对体育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大转折的时代,“每当社会发展和社会思想处于大转变的关头,所有的一切思想和学术研究便被转换为文化研究,因为文化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总体性的研究和最基础的研究深度” 。

     在世纪之交,全球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多元化”的趋势,这里的“一体”指的是诸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之类的全球性体育盛会,“多元”则是每个国家/民族体育各自的特色。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学者们试图从文化学的视角探索体育与文化的关系,更深层次地认识千差万别的体育现象,如体育道德、体育行为、体育风尚、体育精神、体育价值等。这些与体育有关的文化现象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密切,个人的体育价值的实现更是关系到全民健身的有效实施。因而,从文化学的视野运用社会、历史的方法来研究体育既是社会转型的要求,也是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笔者在对体育文化的观察和研究中发现,当前关于中国体育文化的研究已经在许多相关领域中展开了讨论,但是研究者们对于体育文化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理论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存在着较多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少地方仍处于模糊的边缘状态。更主要的是,对于这一研究的整体现状还缺少较为准确的把握,为了穿过这些纷繁的现象,透视中国的体育文化研究,本文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JFD)中选取1994年以来关于与体育文化相关的研究文章作为量化分析的文本,在历史回顾与观点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找出当前中国体育文化研究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够对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有所帮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已成为一个跨学科、跨地域的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与媒体技术得到巨大的发展,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格局已然显现。在这一背景之下,文化的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对于自身繁衍生息的重大意义。许多学者断定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演变为“文化力的竞争” 。

    

     第一节 文化学研究与中国体育学研究的对接

    

     中国正处于历时性转折的重要时刻,社会文化也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这一宏观的社会语境对各个社会学科的文化理论与研究实践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作为文理兼容的一个研究领域,体育学自然面临着如何应对当代文化变革的新课题。本节试图从文化及文化研究的态势入手,分析文化学与体育学对接即体育文化研究的学科背景。

    

     一、我们该如何理解“文化”

     至于“文化”的概念,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难题。在著名的泰勒定义 之后,众多不同的文化定义相继提出,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200多种。

     中国古籍中的“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刘向的《说苑》中也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话,主要指文治教化,与“武功”相对应。在西方,“文化”一词主要源自拉丁语的“Cultura”,意思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的,通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 。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康德、席勒和黑格尔都各自从道德、美学及哲学领域对文化进行过理性的思索,但关于真正明确的“文化”定义,所有的研究者都会不约而同的引用19世纪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Taylor)的提法:“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其实,泰勒定义是一种狭义的文化定义,它侧重于将文化定义在上层建筑的范畴之类。而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所说的:“文化者,人类心能锁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则是对中国学术界中影响较大的“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定义。

     泰勒与梁启超的定义分别从描述与归纳两个角度对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细想一下,文化其实无所不包,只要是与“人”相关的事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可以划归文化的范畴。这里,我们可以借用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的一段话进行简明的阐释:“文化或文明,是人类努力创造的结果之总和。由自然的演化而有人类,人类与自然之间却又存在矛盾。人类为了维持和提高其生活,必与自然斗争。在这斗争过程中,便逐渐创造了文化。斗争必由劳动,且必由集体的劳动,斗争的结果便改造了自然,同时亦改变了人类自身。”

     本文倾向于赞同《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中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换言之,“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二、体育学研究与文化学研究相互对接的学科背景

     在知识经济的现展中,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华文化恰恰是我国最为丰富和独特的资源之一,日渐融入世界文化格局的中国文化也处在转折的历史关口。总结、概括、研究当前的文化转型,对于未来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与学科意义。随着学术界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与盘活问题的深入探讨,中国的文化研究也相应地呈现出以下态势:

     一方面,文化研究逐渐发展为跨学科的研究,许多边缘学科应运而生。以往的人文社会科学受到西方近代学科分类的影响,分工分科过细,各学科之间壁垒森严;文化研究要求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固有界限,甚至打破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进行综合研究、交叉研究和比较研究,这既是文化研究本身的需要,也为学术语言的丰富开辟了道路。

     另一方面,文化研究也在努力改变先前的纯理论化、思辩化的研究,追求实证化、社会化乃至量化的方式,突破学理层面的反复论争,将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引入社会科学。

    

     上述态势影响着众多学科的研究格局与研究实践,体育学自然也在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体育科学偏重于运用生物科学理论(主要是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和教育学理论来研究体育运动。前者属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后者虽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围,但视角过于狭窄和单一。把现代体育仅仅视为一种教育现象,已经落后于时代和体育运动的现实,无法深刻全面的对种种现象和相关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

     随着体育运动与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体育科学积极的引入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理论,从过去仅仅从生物学、教育学研究体育,发展为运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体育运动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综合研究,体育科学也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知识体系。

    

    

     第二节 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流变历程

     一、文化研究的引入是中国体育学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多种文化结构可以并存,并且是被社会行动者不均匀地进行社会性分配和重组的”。 体育的发展也要同社会大文化的发展相一致。

     1. 体育理论研究关注体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如上文所说,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界突破了原有的“体育理论”(包括体育的目的、任务、制度、手段以及体育锻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组织和方法等)框架,把体育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语境中,拓宽了研究视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凸显,与体育有关的文化现象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个人的体育价值关系到全民健身是否有效实施。因而,体育越来越倾向于对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双向关系的研究,特别重视从文化学的视角探索体育与文化的关系,如体育道德、体育行为、体育风尚、体育精神、体育价值等。研究体育文化不仅是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之一。

    

     2.“文化热”潮流的具体体现

     党的以来,中国出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伴随着经济、政治改革的要求,思想文化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关于文化讨论的大热潮,当时即被称为“文化热”。许多类型的文化研究也随之伴生,兴盛一时,例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并不限于精英文化的范围,而是扩展到大众文化领域,“文化”一词也不再是少数精英学者们的专利。我国的体育文化研究便在这股热潮的具体体现之一。

    

    

     3. 全球化趋势要求中国体育研究与世界体育研究的接轨

     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对于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体育与文化社会的关系的问题,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学者就取得了一定成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体育社科界开始重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积极组织、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如奥运会科学大会、国际体育社会委员会(ICSS) 等。目的是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文化理论体系,扩大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在国际科学论坛中的地位。

    

     二、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文化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上升态势,其具体发展科分为三个阶段:

     1. 引入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文化学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体育,引起了一些社会工作者和体育界一些从事理论研究的有识之士的极大兴趣。冯之浚、高尔泰、金大陆、郑也夫等社会科学界的学者在体育报刊上撰文、在体育文化讨论会上发言,与同时期的体育界研究者程志理、解毅飞、郝勤、张争鸣等附和,推动了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兴起。

     八十年代后期,一批经历过社会科学正规训练的中青年人进入体育界并逐步成为体育文化研究的主力,不断取得重要成果。与此同时,一些体育期刊杂志也开办了体育文化研究专栏。除了江苏省的《体育与科学》杂志的“体育文化研究”栏目外,国家体委的《体育文史》、《体育论坛》杂志也是体育文化研究的主要阵地。此外,陕西省的《体育世界》杂志和北京市的《五环》杂志也一度重视体育的文化品味。

     除了著作以外,举行体育文化研讨会也是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和宣传的主要方式。1996年成都体育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一届全国体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与会期间有不少有关体育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或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讨论,或以墙报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在那之后的三年里,出现了一场小范围的体育文化研究热潮,相继在报刊上发表了100篇左右的有关体育文化研究的文章。

     这一时期多数学者就“体育是不是文化”这一问题已达成共识,普遍的观点认为:体育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2. 萧条期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对文化研究陷入“热潮”之后的“冷却”,体育文化研究也呈现出比较萧条的景象。多数体育科普杂志的兴趣从较注重文化品位转向宣传足球、篮球等比较容易吸引读者的内容。当初以全面宣传体育为办刊宗旨的刊物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体育文化宣传的责任心。

     在有关体育文化研究的文章在报刊杂志中日趋减少时,“弘扬人类崇高体育精神、宣扬体育的文化价值”几乎成了一句空话。所幸的是在人们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失去激情后,一些有关体育文化研究的著作却横空出世。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关于体育文化研究的著作包括旷文楠主编的《中国武术文化概论》,胡小明主编的《体育人类学》,以及卢元镇主编的《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等。这些专著已开始从文化学的视角来审视体育学研究,其中体现了作者对体育文化内涵及外延的把握和对体育现象的哲学认识,但在体育文化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却一直存在重大的争议,并未达成共识。

    

     3. 发展期

     9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放在与经济、政治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进行宏观构架,重新认识了关于“文化生产力”的价值论断,中国又呈现出“文化研究热”的繁荣景象。

     有关体育文化的研究内容相应增多,仅体育文化的定义就出现了数十余种提法,并已逐渐走到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来,对体育文化理论体系的研究初现端倪,一些体育文化研究的著作相继出现,如闻昊主编的《体育文化学概论》、易剑东主编的《体育文化学》、伍晓军主编的《体育文化学》。此外,体育文化的研究领域也有所扩展,对相关亚文化,如校园体育文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西比较体育文化等,研究规模颇为可观。

    

     从以上三个时期的描述中,可以简单勾勒出体育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笔者对体育文化研究历史回溯的目的在于: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握当前体育文化的研究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及时解决的可能,使研究主体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具备更客观的前瞻。

爱国的格言范文3

--------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有感

今天我看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本书,它里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蕴含的道理十分深刻,令我获益良多。

首先,我深深地感受到书中所洋溢的爱国之情。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烈士之爱国世如家”这句格言就是最好的印证。的确,我们这种爱国的优良传统自古就有。如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受鸦片的毒害,不顾个人的安危,在外国强权势力的威胁下,毅然在虎门销毁了大量的鸦片。他这种壮举,不仅振了国威,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又如,宋朝的岳飞,也是一位有名的爱国将领,他奋勇地抗击金国的入侵,收复了大片失陷的土地,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爱国精神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以上的历史名人,他们为了祖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令我深受鼓舞。回想今天,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应继承和发扬我国的爱国传统,努力学习,练就扎实的本领,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学习上要勤学好问。我们要热爱学习,把它当作好朋友。我们这些幼小的花朵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学习,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手段,在现代社会,更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终身事业。那些有卓越成就的人,大都具有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就是一位勤学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到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趋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又如,清代的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熹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什么时候的书,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真是由于他具有勤学好问的精神,所以能够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学问家。除了能发问之外,我们还要勤学。而勤学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利用时间,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点每一滴的时间。否则,得到年老时再后悔自己的碌碌无为就来不及了。或许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看法:认为时间还很多,把今天的事堆到明天来做也不迟。但是,事实却往往相反,日复一日,这些懒惰的人到最后却什么也没做成。“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诗明日,万事成蹉跎。”这两句格言正是对这种生性懒惰、不懂珍惜时间的人的一种极好的描述与批评。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正是告诫我们不要荒废大好时光,而应从小抓紧时间求知学习。由此可见,好问是发现问题、深入理解的必要条件;勤学是形成正确认识的根本保证,所以,它们是“智之本”和“智之道”。

爱国的格言范文4

说起这句格言,往日的事情又历历在目:

那是我上三年级的事了,一天,我吃完午饭来到爷爷家,只见他正专心致志的在练毛笔字,我好奇地走上前去,只见爷爷正在纸写了“琴棋书画”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刚劲有力,比打印还赢三分,我看得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暗暗立下了练习书法的决心。跟爷爷比高低。

刚开始,我练得十分认真,劲头十足,我天天坚持练,风雨无阻,书法一天天进步。爸爸非常高兴,特地为我买了一支精美的毛笔,还常常鼓励我,为我加油,为我鼓励。可是,时间一长,我就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我特别想放弃这个念头。当时,正是夏天,太阳好似一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在家里就像蒸笼一样,那还有心思练书法呀?每当练起书法,全身不到,全身不到两分钟就湿透了,我无精打采的,又不能不练,唉,苦啊!爸爸见状,教育我说:“孩子,做事要有主心骨,不能半途而废,虎头蛇尾。你既然想学好书法,就得下苦心,哪有不劳而获的事呢?不经过风雨,怎么见彩虹?如果你对书法一片热爱,就应该下功夫,把它练好,永不气馁的做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爸爸,心里不禁一亮:是啊,只有付出努力,才有收获,我不能放弃,就算输了,我也不放弃,因为我已经尽了力!我又重新踏上了勤学书法的光明大道。从此,操场上少了一个身影,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手都起泡了,还继续练。终于,我的毛笔字得到了爷爷的好评,我高兴极了,心想:“能有今天的成功,是与平时的苦练分不开的。我已经经历了风雨,看见了彩虹,虽然没有战胜爷爷,但是我毕竟付出努力,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战胜爷爷的,这真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

爱国的格言范文5

2、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胡宏

3、一身忧国心,千古敢言气。——楼钥

4、利于国者爱之,害与国者恶之。——晏婴

5、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8、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9、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10、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11、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

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13、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14、爱国如饥渴——班固

15、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

16、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17、投死为国,以义灭身。——曹操

18、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

1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20、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

2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2、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23、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范晔

2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晔

25、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

26、古之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旧唐书?陈子昂传》

27、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28、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爱国的格言范文6

今年,是我来青岛市档案局的第十二个年头;今天,是我第三次以演讲者的身份站在大家面前.十年前,我曾带着对档案和档案人的懵懂,作过一次演讲,当时演讲的题目是《档案人,时光最忠诚的载体》.五年前,我也曾带着对太多的馆藏尚未熟悉的遗憾、带着对档案事业贡献太少的惭愧,带着对档案和档案人仍显稚嫩的认识,做过一次演讲,那一次的题目是《档案人,历史最权威的解读者》.这段日子,当中国梦这三个字不断在我眼前闪现时,我越来越觉得我曾经的认识已无法全部阐释我现在对档案人和档案工作的理解.

那么,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档案人,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赶上了档案事业大发展的新时期.作为一个幸运的档案人,我又是幸福的,而且我幸福的经历也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我在短短11年的时间内,曾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处室.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档案工作.有人说,业务处的工作很辛苦,但我要说,业务处的工作很幸福.因为它让我有机会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实实在在地对历史负责.有人说,宣传工作很辛苦,到我要说宣传工作也很幸福,因为它让我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一次次成功的喜悦,实实在在地为现实服务.有人说,数据著录很辛苦,但我要说数据著录工作同样很幸福,因为它让我实实在在地建设我们的数字档案馆,实实在在地替未来着想.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档案人的中国梦是什么.不久前热映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所谓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那么,作为一个档案人,我的中国梦也应该是一种让我因感到幸福而去坚持的东西.那么我的中国梦是什么?我想说,做一个拥有国家情怀的档案人,就是我的中国梦.

中国古代的为官者,常喜欢说这样一句话: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来档案局后的第一年,则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工作格言——“食民之禄,忠民之事”.当时的那个曾经在两家大型民营企业有过工作经历的我,对公务员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公务员一定要为人民服务,否则就没资格伸手去拿纳税人的钱.然而,今天我的格言变了,变成“档案人当有国家情怀”.因为有国才有家,国富才能民强.从为民到为国,我用十年时间,完成了自己对档案人和档案工作认识的转变和提升.

是的,档案人当有国家情怀.如果说思想有多远,笔就走多远.那么,如今的我,身为一个档案编研工作者,就应该让这种叫做国家情怀的东西诉诸我的笔端,让这种国家情怀指引我的笔前行.让我的笔下流出浓浓的家乡情、民族情、爱国情,让我的笔下流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就让我顶着档案人这样的头衔来实现属于我的中国梦.就让这句义正词严的话来激励我继续我的档案工作,我的档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