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素质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素质论文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1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不足,这是文化素质教育发展出现瓶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数量上的欠缺,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大多数的专业设计属于理工科,而人文社科类型的教师较少;再就是这两类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不能满足实施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尤其是理工科教师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的缺乏,这肯定会影响学生接受全面文化素质的熏陶。一些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提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把培养建设的重点放在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上,通过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但相反的是,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培训却很少。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专业教师主动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反而更会容易导致其思维的唯专业化倾向。而且有些文化素质课教师会认为他们所学无用武之地,有的转行从事行政工作,更有甚者为了适应专业技能教学的“趋势”,放弃了原先的所学专业转向专业课程的教学。我们知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是先行者,也是主导者,尤其是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教师更是示范者,起着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作用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有一支稳定的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是首要条件。在学校内部建设文化素质教育师资库,要充分挖掘内部力量,还可以聘请外校兼职教师,同时积极建设虚拟师资库,让学生能从媒体资源库中进行自学。再就是将专业课教师与文化素质教师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因为尽管二者教学任务不同,但他们培养目标却是完全一致的。那么,高职院校在进行师资培训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文化素质的培训。同样,对文化素质课教师不仅要提高其文化素养,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文化素质教师的安排和配备上也要有所侧重,可以根据专业教师的职称和年龄分布,让不同的教师承担不同的教育任务。比方选择职称高和年长的教师作为专业教学中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主力,这是因为老教师宽厚的知识与丰富的阅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等都有利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向上发展。而职称低的年轻教师则可以承担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素质教育任务。

三、从学生这个层面来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容乐观,大部分专业院校的学生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2

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都是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培养德才兼备、知识广博、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为宗旨。但通识教育在我国属于舶来品,与本土创新的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异同。本文拟对两者进行粗浅的分析,以期引起教育界同仁的注意,共同促进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一、通识教育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通识教育源出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大(Aristotle)力提倡的“liberal education”。亚里士多德主张:最高尚的事业和生活是在免于为生计劳碌和不追求功利的闲暇中自由地进行理论的、纯思维的沉思;最高尚的教育应以发展理性为目标,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自由)与和谐发展,而不是为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据此,他将知识与学习分为自由的与偏狭的两种。他认为前者致力于理性的发展、心灵的完善,后者则只会有损于人的胸襟和自由精神,从而使人变得粗鄙和庸俗。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理论对后来的西方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通识教育在亚里士多德提出后,后来又得到了纽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纽曼(Newman,1801-1890)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把学生从偏见、无知和局限中解放出来。因此,大学的功能主要是教学而不是科研。因此,纽曼主张大学里应该只传授普遍的知识,不应该实行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绅士”型教育模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它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有了变化,即科学和技术已逐渐成为高素质的人应掌握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传统大学只重视培养“绅士”型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的自由教育理念被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945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发表了著名的《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的报告(即哈佛的“红皮书”)。该报告把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与专门教育两部分。普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和公民的人生生活需要。专门教育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1979年哈佛大学通过了《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清楚和有效地进行思考;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正确地评价我们取得的知识;应用知识、认识宇宙、认识社会和认识自身的方法;对道德和伦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不但了解本国文化也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至此,从古希腊罗马时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自由教育在美国发展成了意义更广、也更完善的普通教育或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发展至今,学术界也渐渐地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和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职业能力的训练。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二、文化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角度来解读文化素质教育,其含义有二:一是“化育”,即不是从外在的角度以政治道德伦理规范去约束人,而是将理想转化为信念,将信念转化为情感,让情感最终支配人的行为;二是将客观知识转化为一种个人的情境化的知识。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1952年,我国进行了大学院系调整并效仿前苏联专才教育模式,本科教育曾一度以专才教育为主导,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全人教育为宗旨的通识教育受到普遍忽视。这虽然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合理性,但却给整个高等教育甚至社会风气和时代价值取向带来了偏失和问题。部门办学,学科分隔,重理轻文,专业先行、技术至上,科学主义等现象和观点一度造成知识的盲点,认识上的误区,价值观的错位,甚至理想的危机。[由于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了理想主义缺失、人文精神匮乏、功利主义,并导致了拜金主义、机会主义、急功近利、技术至上的思潮大行其道。于是,199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在北大、清华等53所院校进行试点。1998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并指明,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2004年教育部颁发《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是从欧、美、日等国移植过来的,中国引进高等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近代中国因军事、工业落后而被动挨打的困局。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授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已认识到仅仅重视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初显端倪,又认识到高等教育仅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不够的,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知识的创新是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在我国教育界具有重要的意义。既

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场教育实践,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家对中国大学育人理念的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文化素质教育都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比较

(一)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共同点

第一,两者都高度重视教育的人文性,也可以说,着眼于人,“以人为本”,这是两者基本的相同之处。当今世界主流的通识教育,都将人文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理工、轻人文”,即重当前的功利而轻长远人的素质这一弊端的。

第二,两者都高度重视知识的综合性以及知识的内涵。文化素质教育突出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的统一;通识教育强调的是文理知识的整合,在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为基点,重点突出学科的方法和价值。

第三,两者都是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造就具备远大目光、融通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愫的人才为追求目标。

(二)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差异

第一,两者产生的教育思想背景和各自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不同。如前所述,通识教育的思想源头在古希腊,在欧洲;其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是技术教育进入大学,导致大学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专业教育是建立在文理教育的基础上的,同时,专业教育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弱化和知识整体性的分裂。而文化素质教育在思想上首先是继承了中国教育哲学思想中的两大精髓:第一,在教育本身,高度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做人”教育、重视“在明明德”的教育。第二,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有着重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行动,即重视人的素质教育的传统,素质被视为更基础、更重要的教育目标,追求对客观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主客一体”。

第二,通识教育在制度上具有更强的结构性,它是“文理教育+专业教育”这一本科教育构架中的组成部分;而文化素质教育既是本科教学的组成部分(如开设相关课程,提出相关的学习和实践要求),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更具弥散性,它要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

(三)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今天人们意识到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还需要提高。文章提出了中国丈化因素在英语课堂中参与的必要性,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因素参与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风俗、法律、艺术、道德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它能力和习惯。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沟通以及双向的性质决定了英语的学习者必须要学好英语的文化,同时也不能忽视本国语文化。然而,人们发现在实际的沟通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富含中国文化的语言存在空白,即使是学历较高的博士也是如此。因此有人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是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提出很多高学历的学生,如博士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却没有文化大国学者应有的独立的文化人格。与外国人的交流中无法体现一种独立的文化人格。不懂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词语的英文表达,不知道“Confucius”就是中国的圣贤孔子,不懂得红楼梦的英文表达。背诵了十来年的英语单词,不懂得油条、包子的说法比比皆是。因此他呼吁:要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以便培养英语学习者的独立文化人格,在对外的交流中能有效地传输中国文化。深人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更好地进行沟通。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开设汉语课程,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主体力量的大学生,更有必要学好中国文化,以便在实际的沟通中更好地排除不必要的误解,达到良好沟通的目的。本文试图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进行中国文化因素的渗透。

二、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此类学生经过了正规的高中学习,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英语总体水平不高;另一类是从中专、职业高中升人高职院校的学生,这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偏低,英语基础尤为薄弱。他们的专业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可能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也多。但是由于很多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因此英语语法的知识还需要巩固与提高。笔者对所执教的医学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包括口头、书面的中国文化素质调查后发现:他们对于文化知识,包括英语国家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有着较浓的兴趣,但是对于文化词汇的了解还很少。笔者调查了英语护理系以及口腔医学系的100名学生发现:这些学生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平时阅读或者书本中出现的文化词语如:春节、瓷器、中秋、剪纸等正确率最高,而对于馒头、油条、中药、玉器、佛教、孔子等知之甚少,对于海峡两岸、三好学生、三个代表、四大发明等几乎一无所知。而这些词汇都是选出来的比较常用的中国文化词汇。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会尽量地用可能的表达写出与中国文化词汇相近的意思,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一片空白。在其中一个班级调查时笔者只让他们写出英文单词,而另外一个班级则提示他们可以尽量通过猜测写出意思,结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结果发现第一个班级学生只写出平时书本出现或者他们记住的单词,而在另外一个班级,学生则发挥了最大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写下已学过的词汇外,还各显神通,有很多学生翻译得还比较靠近。

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承担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而我校英语护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雅思考试到英语国家从事护理工作,有很多使用英语进行沟通的机会,因此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 以及在英语课中学习中国文化也显得更为紧迫而重要。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培养独立的文化人格,以及更好地学习不同语言的文化。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高校应开设一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举办人文讲座、演讲,举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高校可以考虑开设一门真正让学生学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的较高收视率说明了在当前情况下各个层次、各种职业的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提高。大学生应注重自身人文修养,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另外,大学生应消除“功利主义”的思想,花点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人文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

第二,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对中国文化重视不够的原因外,还有课堂中缺乏中国文化因素的英语学习内容,使得他们接触的中国文化的内容非常有限。对于非常重视考试成绩的他们在考试中也没有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测试,因此,学生没有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压力。英语教材中没有中国文化的信息使得教学大纲改革的很有必要。只有教学大纲带动教材以及相关测试的改动,才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第三,教师可以在课堂增加中国文化知识的输人。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轮流做一个简短的PPT,介绍中国的文化精徽,可以介绍各自家乡的特色建筑、手工艺、饮食以及民俗风情,或者介绍中国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笔者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发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有所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主要起着一个引导作用,因此学生只要课后能坚持学习,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教师还可以以补充材料的形式,选择优秀的描写中国文化的素材作为教材,或者是中国文学的译文。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大地》,华裔作品《喜福会》,中国作家用英文写的作品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还可以阅读英美国家人士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作品,比如,理雅各、辜鸿铭、卫利等翻译的《论语),还有其它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的翻译作品等。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4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财务会计在生活中影响是非常的,而该工作受性质的影响,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可以说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最后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财务会计工作是一项原则性强、科学规范、有参考标准的工作。因此,财务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国家的法律章程,遵守该工作的行动原则。今年来,国家颁布了《会计法》,为会计工作的正常稳定开展做出了指导,各个单位的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制定好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财务管理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正好为工作人员做出行动指南。因此,财务管理人员从思想到行动都必须树立起原则意识,在工作中始终以财务规章制度为出发点,切实有效开展工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工作要求:1.依法办事。强化财务管理,搞好财务核算工作。会计制度是一个单位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不同的单位会有不同的财务管理要求,但是,不管是财务管理准则还是财务管理制度,在工作的过程中都应该做好核算工作,推进会计工作规范化。2.遵守规章制度。一套完善的制度,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新一轮的财税改革,对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而解决这些新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为财务会计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做合格的管理人才

众所周知,财务工作内容多且复杂,要求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操作技术,同时又要具备统筹协调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加强学习,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1.多参加培训学习。基于复杂的会计工作环境和会计要求,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还应该在工作之余,多学习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和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协调好各类经济管理关系。一个优秀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基本良好的实践经验,同时还需要有扎实的政策理论水平,因此,只有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来获取。面对复杂的新环境和新情况,财务管理工作者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和了解国家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进而全面提升思想修养和业务素质。2.会计工作者需要多参与培训。这是会计工作者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径,在工作岗位上的会计人员,或者准备从事这一类的人员中,每年可以定期进行继续教育。这是一种规定,同时也是工作需要。如果工作人员不持续提升自己,那么逐渐的就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必将会影响工作的质量。3.组织会计工作研讨会,开展自我学习。财务管理工作者在学习期间是学习知识的最好时机,在这个时期能让从业人员的执业习惯的养成和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自我学习是进入工作岗位后提升自己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之余,可以多参加一些学术交流,开展财务会计研讨。不同的行业在财务管理中会面对不同的难题,所以,财务管理人员还应该紧跟本单位的工作特征,有针对性的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和相关单位之间的学习交流,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自己,保障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总结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5

(一)策划风格丰富多元化

策划人的策划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思维模式、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对策划流程、策划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大多数策划人的策划风格存在明显差异。也正因策划人自身思维模式、专业技能的不同,所以策划人的策划水平也会不尽相同。同一个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经不同策划人可催生出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而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结果与产生的效应,自然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二)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

大多数策划人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其功能与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策划人并不具备任何特异功能,他们的所做作为均来来源于自身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所以,不要神化策划人的工作水平,不要认为任何事物一经策划人经手,便能在短期内获得理想效果。实际上,策划人功能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作为文化艺术活动的灵魂人物,只有充分满足策划人的必要条件,尽量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干扰,才能实现策划人的功能与作用。基本条件的缺乏,会导致策划人无法在工作过程中,施展开拳脚,其功能与作用自然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三)会受到文化体制的约束

事实上,策划人的策划工作,必须遵守文化体制的相关规定。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文化艺术策划人,在策划文化艺术活动时,往往会因为文化遗址的约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策划人的妥协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文化艺术活动策略的灵活性,进而影响到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有不少策划人在工作期间,由于受到文化体制的打压,许多创意无法得以实现,最终只能恪守陈规,继续沿用传统策划方式。从这一层面看来,文化体制制约了策划活动的顺利开展,对策划人创新精神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二、艺术文化策划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备一定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一名合格艺术文化策划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从本意上来看,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一种思想;底蕴则是一种内涵,会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文化底蕴是策划人在进行策划活动中的指路明灯,是策划人区别于普通人的根本依据。

(二)艺术审美水平高

审美其实是人类透过情感与想象,感知、审度世界的特殊方式。而文化艺术策划人,则是凭借自身审美,制造活动,重现现

实,表现情感,使受众在参与过程中,通过想象与审美,达到客体的相互对象化。众所周知,人类情感与想象力是艺术的主要来源。而策划人若希望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凝聚活动中心思想,实现社会意识的传递,首先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受众对文化艺术的主体产生共鸣,才能使受众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改变。

(三)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

策划是一种融合多种专业的行为,是策划人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策划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策划人本身业务能力的掌握情况。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是策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任何社会公益活动、文化艺术产业活动,若想要获得预期效果,充分发挥出策划能力,做好前期策划工作不可或缺。身为一名合格的文化艺术策划人,不但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极强的创意、创新、组织等综合能力。

三、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一)深刻地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

创意是否合理是决定策划活动是否能够赢得受众青睐、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作为各种创造性思维融合而成的最终产物,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策划人员的基本素质,直接反映出了策划人情商与智商。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的综合素质,有必要使策划人深刻意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策划人应懂得如何利用抽象思维,灵活运用各类有限资源,模拟出策划的基本框架,然后通过精炼的语言或其他方法,突出策划的中心思想与实质内涵。一个具有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是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风格的,明显区别于他人。同时,心音、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全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了策划人的意境思维。其实,从过去的种种文化艺术活动来看,策划是融合文化、艺术的主要手段。所以,身为文化艺术策划人,务必要将创意放在策划活动的首位。在开展现实工作时,勇于创新的,或从活动构思,或从活动形式,或从活动内容方面,充分融入创意理念,制造出充满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文化艺术审美需求,达到征服受众的目的。

(二)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文化艺术策划务必要与时俱进,保守、落后的思维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代受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避免失去消费者,成为市场发展的祭品。积极改变旧思想,勇于打破惯性思维,突破思维模式对职业素质要求的约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在策划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挫折与阻碍,大多数策划人在创新过程中,常常会因创新理念不被认同而感到气馁,长此以往,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会对自身能力产生质疑。其实,在工作过程中,心态决定了工作态度。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始终相信自己,以尊重原则为创新的重要前提,敢于向权威与现实挑战,突破思维定时,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策划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弱点,消除畏惧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出创新精神,突破工作拼尽,开辟自己的事业道路。

2.摒弃落后思想

事实上,人类的创新活动其实是实现对原有事物上的再创造。虽然传统的东西过于恪守陈规,策划人受其影响,思维模式自然会受到一定限制。思维定势的积极面在于保持思维活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文化艺术策划人有必要适当摒弃落后思想,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知识,凝聚艺术主流思想,实现对思维方向的引领,进一步优化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效果。

3.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策划人应清楚地意识到,成功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一味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只会逐渐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策划人应明确自身职责,了解新时期的时代背景给这个行业带来的严峻考验,通过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愿意付出,愿意投入,不怕吃苦,勇于进取,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为文化艺术事业做贡献。

(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懂得未雨绸缪,充分利用调研、实践等活动,不选学习,不断进步。众所周知,策划是一项汇聚智慧劳动、团队精神为一体的活动,需要雄厚的知识素养作为有力支撑。所以,策划人务必要在业余时间,多听、多看、多积累,多想、多问、多分析,多走、多做、多行动,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创新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6

无论是西方国家以文化相对主义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还是中国以汉文化为一体、各少数民族文化为多元的多元一体化模式,其目标的实质都是提供一个机会均等的教育环境,期望透过教育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能让每个人、每个民族都能体会和尊重文化的多元现实与相互的差异,并在此中差异之中相互依存,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国家和世界。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形成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该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在了解异族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异族文化,从而最终实现消除民族之间因陌生产生的偏见和歧视,化解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公民的相互理解和和睦相处。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提高新疆高校的竞争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奠定基础新疆地区经济欠发达,高校在人才数量、硬件投入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高校相比处于明显劣势,此外新疆地区高校的学生民族成分众多、民族文化影响深远,不能完全照搬汉族地区高校的办学模式。为了凸显办学个性、发展办学特点、寻找适合本土区域实际情况的办学模式和方法,新疆地区高校需要坚持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保留我国丰富绚烂的非主流民族文化,丰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绚烂缤纷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沉淀下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发扬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在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中融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是将我国非主流民族文化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的切切实实的措施和行为。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策略分析

新疆高校师生群体的多民族成分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条件,新疆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的各种保护政策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保障。在有利的形势和政策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革新教学内容,增加多元文化因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方式。

(一)利用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展开教学

由于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在他们的文化中凝结了大量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比如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很多,截至目前,有关部门搜集整理了六百多篇,民间故事多与骏马、草原、牧场和其他牲畜相关11。蒙古族也一直保持者讲述民间故事的优良传统,故事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维吾尔族也有很多经典的民间故事,其中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经典故事中流传已久的神奇人物,成为智慧的象征。在课堂中,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民间故事作为教学案例,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主动思考;另一方面,能将理论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更快捷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专题讲授中,教师可以讲述“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的故事:一天,阿凡提到一位爱好音乐的朋友家做客,这位朋友搬出他所有的各种乐器,一件一件地演奏给阿凡提欣赏。一直过了中午,阿凡提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那位朋友仍在没完没了地拨弄他的乐器,还边拨弄边问:“阿凡提,你觉得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是独塔尔呢,还是热瓦甫?”阿凡提回答说:“朋友,这会儿,世界上什么声音都比不上饭勺刮着锅的声音好听啊!12”在“大学生恋爱心理”专题讲授中,教师讲授爱情应该专一真诚,可以讲述《可汗与卖酥糖的》的故事:有一个卖酥糖的人,他的妻子异常美丽,被可汗看中抢进皇宫。可汗施尽奸计想占有他的妻子均未得逞。有一天,卖酥糖的来到皇宫附近叫卖,妻子听见丈夫的声音露出笑颜,可汗便命人把卖酥糖的召进宫里,强行与他换了衣服。可汗穿着破烂的衣服进入美人房间,妻子急中生智,大声朝着丈夫喊道,“可汗,快把这个衣衫褴褛的人拉出去砍了。”卖酥糖的穿着可汗的衣服命令侍卫把真正的可汗拉出去砍了,从此,卖酥糖的成了可汗与妻子团聚了13。这样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作为案例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如可以由教师提前准备,课堂上进行介绍,再鼓励学生对故事的感悟进行讨论或发言,也可以提前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去收集本民族的民间故事在课堂上由代表进行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二)利用少数民族经典文学作品展开教学

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里,神话、传说、歌谣、史诗、诗歌、谚语等各种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犹如琳琅满足的宝石熠熠生辉,记载着、传承者民族文化的精华。如维吾尔族流传的叙事诗《花儿与春天》、抒情诗《爱苦相依》、《塔依尔与祖赫拉》和哈萨克族的爱情长诗《吉别克姑娘》、《豁孜情郎与芭彦美人》都是极具感染力、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歌颂了美丽的人生和伟大的爱情。在教学中,教师讲授大学生应该持有正确严肃的恋爱观时,可以通过作品的介绍,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认同爱情应该忠贞纯洁、真诚相处。教师在“讲授大学生挫折应对”专题时,《江格尔》这部新疆蒙古族英雄史诗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作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是有许多英雄故事组成的一部长篇巨作,是蒙古族男女老少喜闻乐见、引以为傲的作品,不同英雄好汉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各种邪恶和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可以作为讲授的素材。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巨著《玛纳斯》也是本民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旷世之作,可以被教师拿来辅助教学。

(三)利用少数民族的民族习俗展开教学

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交际礼俗、民间禁忌有所不同,通过在课堂中使用心理剧展演的方式或者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趣地、互动地、真实地情境中了解新疆不同少数民族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其

将来走入工作岗位与不同民族个体进行交流提供便利,而且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反思固有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模式,汲取经验、改善人际交往不良的现状。例如,通过心理剧展演,学生可以认识到,维吾尔族男性见面时右手要先抚左胸,点头鞠躬,握手问好,互问“萨拉姆”(祝福之意);女性见面时,相互拥抱、右脸颊相贴,然后互致问候;若遇到贵客或长辈时,双手要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12。维吾尔族的见面礼仪可见民族文化当中传递出的个体交往的谦虚恭敬、亲切相待。蒙古族学生的心理剧展演或者情景模拟给学生展示了蒙古族同胞在迎送宾客时敬献哈达和敬鼻烟壶的讲究和内涵。哈萨克族学生的展演让不同民族学生领略哈萨克族的好客,正如哈萨克族人有句谚语“如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便是奇耻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