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理论范文1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理论 实践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

二期课改的新理念主张改变过去以教师讲课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主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新课改突出将课堂理论与课后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仁爱版的英语教材不但改变了以前教材中只注重语法的传统,强调了学生视听说的能力,一改“哑巴英语”的弊端,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话”,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式,熟练掌握各式多媒体进行教学,并能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使枯燥的英语知识具体形象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了解教材。比如:仁爱版的英语教材共有六册,每册分为四个模块,由十二个话题和两个复习单元组成。该教材以“语言+话题+功能+任务”的形式作为单元体系,将语言基本知识技能和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听、说、读、写的各种任务型学习。每单元由引入话题、展开话题、开展讨论和阅读短文,及复习、综合技能和总结归纳四部分构成,在教材中具体体现为:

SectionA 引入话题;

SectionB 展开话题;

Sectionc 阅读短文;

SectionD 总结归纳;

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教材,合理安排布置教学任务,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教师应调动学生重复学习的热情。

第一,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单元模块的设置具有重复性。在很多的教材中,不同册的内容都进行了对上册教材某些单元的重复,虽然具体内容及难易程度都会有所不同,但主题的类似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应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重复学习的兴趣。

第二,英语学习的规律要求不断进行知识的重复。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基础知识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表述,引导学生反复地练习,运用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开展教学,在重复中降低对词组搭配和语法结构的遗忘率。

三、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1.优化教学方法。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相反,倘若一个教师不能合理安排教学,学生们就会学得很吃力,甚至觉得学习枯燥,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于优化教学活动来说非常重要。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新课改后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

第一,英语教师应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科学化,争取课堂活动效率的最大化,全面实现新课改后的英语教学目标。

第二,英语教师应该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知识结构:

(1)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包括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英语视听说的交际能力,这是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

(2)要有渊博的知识。包括一些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传统节日和日常习俗等;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口语交际时的体态语言和容易被误解的词语概念等。

课堂教学理论范文2

1.开放教材空间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有许多可以设置开放教学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更为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二)两册教材都设有开放性栏目。针对新教材的转变内容,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注意开放教材空间,具体来讲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实施:(1)吃透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不是呆板的教条,而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教学中对教材的把握不仅需要扣得准,而且需要放得开,即吃透教材。设置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是吃透教材,活用教材。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课程《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中只要重点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就可以了。而教材内容过于枯燥,教师就可以活用教材,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的比赛和台风情境,进而自主学习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2)要开放讨论。针对必修一、二的“说一说”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讨论,如“说一说”提出,日常生活中的“远、近”。教学过程中可以请学生分别举例说明。这“说一说”通过请学生举例,深化了学生对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区分和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2.开放实验教学

开放物理实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完全承担自主学习的任务。第一步,要预习知识内容,设计完成实验目标的计划。学生每次实验,要进行全面预习,要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熟悉各种实验的方法和原理,充分估计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订出实验操作步骤,尽量减少操作中的盲目性。第二步,开展实验活动。教师要审核学生提出的实验计划,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失败,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第三步,反思总结。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认真编写实验报告,并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在全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也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能够更为自由地出入实验室,开展相关的实验活动。总之,物理实验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而同时更注重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达到理论结合实际,全面提高学生从事实际科研的能力。

3.开放问题教学

开放问题是相对于封闭问题而提出的,开放问题不会出现固定的答案,而是允许回答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程序回答问题。这种开放问题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从当前高考考核重视考核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的,因为现在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也愈来愈高。例如,2012年浙、苏、吉三省高考理科综合的压轴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考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基于此,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经常提出开放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假设没有重力”“假设没有摩擦力“”假设没有空气”等。这些假设现象虽然实际生活中不存在,但是许多物理科学探索都是在假设的前提下完成的。总之,开放问题教学使学生自主地选择、评价和处理题信息,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在思想交锋中会自然涌现,为学生自立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小结

课堂教学理论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氛围;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四、创设融合科技的现代课堂,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理论范文4

一、先学式的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对要上的课事先进行自学准备的过程。传统的预习一般读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看看课后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就是尝试解答课后习题的自学过程。这样的预习方法只关注课文的文本,专注教材的学习,与新课改要求背道而行。首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不仅仅要求学生关注文本,而且要求学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所以课前预了简单的“熟悉文本”,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对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为正式课堂上的建构打下基础。其次,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预习提倡先学式的预习方法,也就是带着问题来预习。而问题的产生可以由学生在查找资料过程中产生,也可是由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来根据教学的内容而提出。而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直接服务课文内容,而是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疑问,为课堂上的意义构建埋下伏笔。

例如,预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地心引力”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心引力”会让物体指向地心。当课堂上学习到“叶尖一顺儿朝下”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在头脑中寻找“地心引力”的知识,形成构建,从而轻松理解句子。

二、贯穿式的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的情境创设运用于导入及对课文整体认知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导入部分是整个教学的开始,更是整个教学最为重要的部分。而整体认知课文,更是深入理解课文感彩的关键。情境创设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通过语言、音乐、图片、视频等生动活泼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置身于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中,向学生提供新知识的背景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运用自己已有经验与新接受的知识进行建构,产生出最终的认识,大大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帮助学生迅速融入课文感情当中。

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时候教师只是把情境的创设当作“过场”的工作,仅仅在导入时候简单创设,草草了事。这样既没有达到创设的目的,更让之后的教学打回原形,使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减低。所以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情境创设除了贯穿导入与课文整体认知部分,更应该使情境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始终“活”在所创设的情境世界,始终通过情境来解决学习问题,时刻保持兴趣与积极性。

例如,《颐和园》一课的教学,教学伊始我们采用视频播放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加上配乐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颐和园的景色优美,从而导入课堂,这也仅仅是情境创设的开端。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创设导游情境,教师当游客,学生当导游。这时教师提出疑问:“我们未到过颐和园,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导游呢?”于是相应就有了第一课时通过学习课文、学做导游;第二课时的边导游,边学课文的导游情境,使情境始终贯穿于整个课文教学当中,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把原有认识同化或索引,为新旧知识搭建桥梁,建立联系,促进建构。

三、三步式的协作学习与评价

协作学习与评价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的组成部分,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体现。建构主义理论小学语文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本,一改从前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对信息加工与转换,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从过去的灌输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三步式的协作学习与评价主要分为:学生个体协作、小组协作、学生与教师协作三个方面。

(一)学生个体的协作学习与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个体的协作学习包括个体思想的协作、个体与教材的协作以及个体与问题协作。学生在教师的点拨指引下,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与学习技巧对已有认识的教材与观点进行协作,在实际中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与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充分的个性思考基础上产生新的观点以及新的问题。在新观点以及新问题产生后,个体对自身的协作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协作过程是否取得效果,是否有效率,对原来的学习方法进行修改,促进高效的个体协作学习的形成。

(二)学生小组的协作学习与评价

在个体协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对课堂开展组织调控,在其指导下,学生从个体协作学习走向小组协作学习。学生就同样的主题在小组中各自介绍自我的想法与思考过程,从不同组员的交流中,逐渐产生知识的碰撞与摩擦,从辩论中不断形成建构,不自觉地反思自身观点,吸收小组其他成员可取内容,摒弃自身不成熟的内容。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在协作的气氛中创新思维,激发对主题的深度认识与对知识的升华。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讨论与辩论就是小组成员对个体协作学习成果的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个体协作学习产生知识建构的要求,并能指导个体更好地参与小组协作学习。

(三)学生与教师的协作学习与评价

教师在协作学习中并不是单纯的旁观者,他贯穿于整个协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是协作学习中的指挥官和参与者。教师是指挥官,是因为整个协作学习过程都围绕着教师提出的观点或问题而进行,教师的指挥作用体现在他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充分理解观点或问题的基础上来寻找解答观点与问题的办法。教师是参与者,是因为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民主、互助的,协作学习中教师就是学生,就是协作的主体之一,是观点与问题的提出者,也是观点与问题的思考者和解决者。教师在协作学习中的评价主要是对个体与小组协作学习是否有成效,个体的思考与解答是否有助于新知识的建构而进行的。所以,教师在协作学习中及时的评价与反馈,能及时帮助学生,减少“迷路的羊羔”,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范围里探究而不至于迷失。

四、互动式的问答导学

互动式的问答导学主张课堂是充满“问题”的课堂,这包括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问题。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公式:新知识=旧认识+新问题。教师应履行主导者、促进者的责任,站在稍前沿的位置,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抛出适合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再者,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与教师的设想不一致而把问题置之不理。学生的问题其实是学生通过思考之后得出的观点,是通过大问题建构出的小问题,是在旧知识遇上新问题到解决问题之间的碰撞过程。若教师把这样的碰撞忽略,学生很有可能因为受到阻碍不能解决而失去思考问题的兴趣,半途而废,中断建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相关资料或显浅的生活现象作补充,让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解答。

例如,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时,教师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生在阅读中提出:“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2268米到底有多高?”教师马上给学生作了一次计算:“学校隔壁的高楼每层大概高3米,2268米就相当于有750多层楼那么高,你现在知道它有多高多深了吗?”学生顿时心领神会,在心里已经建构出了峡谷的特点――深,非一般的深这个概念了。再者,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中,根据学生思考的实际情况,不时要利用多媒体信息工具,及时给予学生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其完成建构的过程。例如《长城》,学生读课文后知道古代人民建长城很艰苦,充满着血汗和智慧,但是同时他们脑海中又产生了疑问:谁要建长城?建来做什么?血从何来?智慧又从何来?这时候,教师应及时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这些问题看似与课文文本没太多的直接联系,可是不解决这些小问题,可以真正让学生达到“激发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这个目标吗?

五、多角度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建构”伴随上述的四大教学环节中产生。意义建构的目的在于教师通过由浅入深的引导,对问题的及时补充与指导以达到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旧知识发展到新知识,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切身体会作品的感情脉络,从人文性上了解文章,分析文章。但是“意义建构”并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这种建构应该是从多角度而产生的,而它的目的也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建构主义课程观主张淡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科间相互作用,形成交叉。通过学习语文与其他的学科、其他的知识产生了联系,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让学生仅仅专注文本,而是把视觉发远放大,离开课本,走进生活,通过建构的方法获取生活中各种的知识,通过建构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各种问题。多角度的意义建构是通过语文学习的平台,把知识与方法延伸课外,做到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学科与学科间知识的融合。这样的建构,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比单单局限于文本的建构更有意义,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众多的建构主义者的研究下,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必将更加完善,更加实用、更加精彩。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继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寻求突破,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本文略谈浅见,敬请指正。

注释:

[1]蒋有红.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学习环境设计[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7(6):36-37.

[2]石新华,秦四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J].教师,2010(6):26-27.

[3]郭风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建构主义理论[J].神州,2012(6):86-87.

[4]曹玉芹.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创新,2010(11):12.

[5]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课堂教学理论范文5

【关键词】 法理学;课堂教学;教学实效;优化改进

法理学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在法律科学中,法理学是基石,是最为主要的理论法学,构成了整个法学的基础理论、一般理论、方法论。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学习法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法理学的范式,实现视野的更新和融合,实现思维方式的更新和提高,实现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深化,深化理论知识和修养,提高专业水平,形成博厚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各种法律问题的能力。法理学司法考试分值所占较少;法理学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法理学课堂教学陷入了“学无动力、教无新意”的困境,导致法理学课堂教学实效不尽人意,不利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为培养卓越法律人才,提升法理学课堂教学实效,对法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树立正确的法理学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教学理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提升法理学课堂教学实效的首要条件就是树立正确的法理学教育理念。落后的法理学教学理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学习法理学的积极性,影响了法理学课堂教学实效。法理学在法学体系是最为重要的理论法学。法理学的意义主要在于开启心智、提高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思维能力。法理学不仅是法学的基础理论、一般理论,还是法学的方法论。法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法理学教学必须明确其教学目标。法理学与部门法学完全不同,它以一种抽象的、整体的方式促使学生形成法律思维方式。由于学生对法理学存在着理念上的偏差,导致他们更重视部门法学的学习,而轻视法理学的学习。

法理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消除其错误理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理学理念,认真对待法理学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法理学基本理论并深入理解法理学的精髓。同时,教师自身也应树立正确的法理学教学理念,转变灌输式的纯理论讲授。在法理学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集教学、研讨于一体,促进法科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法理学教学应当坚持法学与法治的生活立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法理学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正视现实人的社会关系及其社会生活。法理学之“理”即产生于人们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而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现象亦成为法学理论的孕育之所,成为法学理论的生成之源。法理学之“理”是人们以理性与理论化的方式阐释和理解生活。培育这种实践性思维,就是要关注那些具有法律意义与影响的典型事件,按照“由生活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视生活”的原则自觉的展开对这些事件的理论反思和批判。[1]

二、优化法理学教学内容

要提升法理学课堂教学实效,必须优化法理学教学内容。法理学教学涉及的知识内容多,层次结构庞杂。我国统编的法理学教材内容基本相同,条理清楚,内容全面。全面地、平面地讲授法理学教材中的内容,未必适合于全体学生。平铺直叙地讲授教材的全部内容,追求知识点的全面与完整是教学之大忌。如果那样,会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不能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丧失学习法理学的信心与兴趣,导致法理学课堂教学缺乏实效。因此,确定法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考虑:平衡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平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平衡法理学知识与其他部门法知识的侧重;平衡内容的科学严谨性与多彩趣味性。优化法理学教学内容的前提是正确区分法理学的宏观内容与微观内容。

法理学要面对法学的根本问题并且要揭示法是什么。法理学的教学内容通常包括法的本体论、法的运作论、法的价值论以及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理学教学要达致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必须运用法理学不同部分内容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从法理学的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的法治实践,可以将法理学的内容分为宏观内容与微观内容两大部分。法理学的宏观内容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对法以及法与社会或国家的关系进行全局性论述,主要包括法的本体论、法的价值论、法治、立法等宏观问题,法理学的宏观内容重在精神教义、法律信仰,其目的为实现文化启蒙。法理学的微观内容是关于法律的运行,不涉及与法律相关的外部世界,侧重于法律自身,法理学的微观内容从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法律方法等方面具体描述与论证法律, 其目标是掌握科学的法律方法体系。法理学的宏观内容与微观内容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由于二者所关注的内涵不同,要达致法理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合理运用宏观内容与微观内容, 提升法理学课堂教学实效的必然要求。[2]

三、改进法理学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工作非常重要,提升法理学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是改进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经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知识基础比较好。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有其固有的弊端: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缺乏必要的训练。完善课堂讲授法的根本就是扬长避短。在讲解法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培养学生学习法理学的兴趣,增强法理学课堂教学实效,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改进的具体思路有:引入研究性教学法,提倡案例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引入法学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20世纪起源并盛行于美国,它“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作法,导致教学形式的革新与创新”。[3]为了让使学生获得最直接而最生动的法律实践能力,研究性教学往往时间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把对法律文本的解读与理解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去。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创新思维,有助于法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法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法理学课程虽然理论性很强,但其应用性与实践性也强,仅以接受知识为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理论密切联系实践,才能学好本课程。研究性教学引入本课程,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是对教师提出的第一个要求。较强的教学设计和引导能力也是教师应具有的素质。本课程教师要深入研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与学,而且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果。[4]

源于美国的案例教学法,由兰德尔首创,在他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推广。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学相长,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传统法学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法优势明显。案例教学法使课堂的主导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在法理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律师必备的办案技巧。教师应选择典型案例。通过对具体案例中法律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使法条、法理与实例三者实现无缝对接。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增强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性。[5]不过,案例教学中必须注意:专业性、时效性、典型性、真实性与疑难性是选择案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案例教学应由浅入深,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停留在教师自己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层面上是案例教学之大忌。

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的优势非传统教学可比,不仅促进了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而且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思想的变革。在法理学课程教学中,多媒体的优势在于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有限的教学时数与过大的教学容量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多媒体可以实现法理、法条、案情三者之间的自由切换,法理学课堂教学的容量因此增加了,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由于多媒体教学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交互性与智能化良好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经常与学生沟通,解疑答惑,这对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非常有利。必须特别注意克服多媒体教学固有的弊端。本课程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教师不可重形式而轻内容;教师应把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 释】

[1] 杜建明.法理学教学与法律思维培养[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6)95.

[2] 郭威.法理学的宏观内容与微观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2-93.

[3] 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43.

[4] 夏锦文.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97.

[5] 杨德兴.劳动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10(8)130.

【作者简介】

课堂教学理论范文6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地理CAI课件进入课堂已经比较普遍,目前市面上虽有不少现成的教学软件出售,但它常常与中学课堂教学脱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上课时使用起来总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会做课件的人不会教地理,会教地理的人不会做课件;二是目前的商品教学软件多是面向学生个别化学习的家教软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根据本校的优势:学校对电化教学高度重视,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并通过培训使部分地理教师初步掌握了设计和制作CAI课件的方法,从1995年开始研制面向课堂教学的地理CAI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面向课堂教学的地理CAI课件设计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我们有以下的体会:

一、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

1 . 学习理论

(1)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不考虑认识事物的内在过程;

(2)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反复,使自身的认知结构产生变化;

(3) 我们倾向于把二者统一起来的以加涅为代表的累积学习模型,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解决低级、低水平的学习内容,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解决高级、高水平的学习内容。

2. 教学理论

我们同意布鲁纳在“教学理论的建设”中的论述:教学理论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的,教师的意志起决定性的作用。学习理论给出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型,而教学理论则给出怎样才能使这一过程成为最佳过程的模型。因此,面向课堂教学的CAI课件的设计特别要注意教学理论的研究和贯彻。

(1) 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程序教学。其基本思路是把学习起点到学习终点(目标)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连续的小步子,最终达到学习目标。我们的课件结构已从初期的直线型学习程序提高到全部采用分支型学习程序(克劳德学习程序)

(2) 基于认知主义理论的发现法教学。这是我们学校大力提倡而我们的课件设计又尽量遵循的教学理论。它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掌握概念、原理、法则、定律,学会使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件设计的实践

    下面,以我们制作的一些课件为例,说明我们是如何贯彻这些理论的:

1. 采用多按钮、多重菜单选择、超文本、超媒体结构实现分支型程序教学,可使具有不同教学凤格的教师或面对不同水平的教学对象时选择不同的程序进行教学。

    例如:《台湾省》、《中国降水》等课件一进入主画面就分教学、小结、练习三部分;教学部分又分成多个小专题讲解,教学时教师可按已编好的顺序上课,只需按回车键或空格键即能进入下一专题;同时也可按画面设置的按钮(当鼠标滑过时有文字提示于下端)或从下拉菜单中选择进入相应的专题讲课。课件中一般用箭头表示鼠标,当变成手持教鞭状时即是该处可单击出图片、文字或演示动画,双击收起图片(文字)或停止播放动画;当板书中的鼠标变成向下手指时即是该处单击继续出下一部分的板书,相当于覆盖投影片一样;有小喇叭显示处,表明单击此处可播放录音,双击停止播放;在任何一个画面都可以直接退出或跳转到另一个画面。这样,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水平或现场反馈信息,选择控制媒材显示的顺序、时间和次数,实现分支型的程序教学。

2. 采用多种方法实施发现式教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CAI课件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台湾省》、《黄河》、《长江》等课件的片头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黄河颂”、“长江之歌”等视频影像歌曲,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又如,当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眼前,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犹如亲临其境,乐而忘返。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它教具教学,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用多媒体CAI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台湾省》、《广东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把位置、地形、气候、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人口迁移”等图幅,则制作成类似复合投影片,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等图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又如在“世界人口迁移”则可分解成二战前人口迁移路线图和二战后人口迁移路线图,这样,利于教师重点讲解,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在《水循环》课件中,把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分别制作成三个动画在讲解的时候一一显示,最后又把三个动画结合在同一动画上显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清淅地了解各个循环类型的环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化静为动,形象直观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CAI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里,制作了多个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视频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作成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象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快;相反,在向斜轴部产生局部挤压力,抵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强,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成为谷地,向斜部位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此外,在很多自制CAI课件里,在动画显示过程中适当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地形雨形的成过程”、“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等动画显示过程中,相应配上雷声、雨声;在《中国降水》课件里,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雨祖宗,五月在南岭,六月江淮中,七八向北去,入黄进辽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无踪。”这样,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

(4)化远为近,生动逼真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知识局限在书本上,无论教者怎样发挥语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都无法直观、生动地再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在自制CAI课件中适当插入AVI或MPG格式的视频影像,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底地形等;也能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领略各种大自然的奇观:如宇宙空间、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

例如:在《太阳系》课件里,以热字连接的方式插入了“太阳活动”、“九大行星的自转运动”、“月球漫步”、“太空实验室”、“登陆火星”、“木彗相撞”等视频片段,在上课过程中,不时把学生带到星光璀璨的太空遨游,对揭示宇宙的奥秘,提高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都起到宏观、生动的效应。

CAI课件中的视频影象与一般的录象大不相同,它不但可以避免了倒带的麻烦,而且能够随时击活、随时插入,并且能同时打开多个视频窗口。

例如:在《人类与环境》课件中,在讲自然原因引起环境问题时可同时打开插入“火山”、“地震”“台风”、“海啸”等多个视频片段,在讲人为原因引起环境问题时可同时打开插入“大气污染”、“油污染”、“破坏自然资源”、“森林火灾”、“酸雨” 等多个视频片段。这样,把多个视频片段连接在CAI课件里,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时间,选择播放一个或多个多个视频片段,既可把遥远的地理事物一下子拉到眼前,生动、逼真,又可大大节省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