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展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展战略范文1
[关键词]辽宁会展 市场 发展战略
会展是一项和其他行业联系非常紧密的行业尤其是旅游业,交通业,运输业等,中国会展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拉动了其他行业的迅速发展。辽宁省作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经济发展状况在中国一直备受瞩目。《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的东北三省的经济态势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而辽宁有是三省重要省份其经济重要地位不容忽视。会展业作为城市的面包在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中应该起排头兵的作用。所以,制定好完善的会展业发展战略对辽宁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辽宁会展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辽宁省会展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会展业发展较早其主要城市像沈阳,大连等都是中国著名的展会城市每年办展数目及质量在业内都有很高的评价,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辽宁省共完成会展经济总额5768.52亿元。2006年辽宁省举办各类会展292个,成交总额1 554.7亿元;总展览面积14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会展数量和效益明显上升。在省领导高度重视下辽宁省会展业发展逐渐呈现出专业化不断提高,品牌化不断增强,市场化不断加大,会展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合作领域不断扩展的趋势。但是经管如此,虽然辽宁省会展也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会展主题雷同,重复办展严重;政府垄断经营,会展市场化程度不高;会展业人才匮乏;会展国际化程度低;会展企业实力不强;旅游活动尚未充分地参与;法律法规体制不健全,办展活动有欠规范等,这些问题有的不仅仅只有辽宁省会展业还有其他的会展城市甚至全国会展业都普遍存在,而且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有其不可避免的原因的,只有克服这些短板才能使得辽宁省会展步入更科学的发展轨道上。
二、辽宁省会展业未来发展战略
国人一直有个误区认为会展业就是大型的摆地摊的,拉拢一批人带一批东西随便找个地方摆个摊就是一场展会,不管来什么样观众只要来的人多就是大展览,不管来的参展商质量如何,参展商多就是高质量展会,也正是由于这些误区才会导致目前国内会展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会展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源自于市场最后又反作用于市场,好的展会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丰厚的收益但是一场失败的垃圾展同样会浪费很多的财力物力,最终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转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这样基于会展业的特点来为辽宁省的会展业进行规划。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有着便利的陆路交通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系全国各地的铁路交通网为辽宁省会展业的发展提高了基础。同时,沈阳是著名的重工业城市有着雄厚的物质条件来举办各类展会,由于重工业发达,可以借助这点来开发特色展会。硬件设施方面沈阳有辽宁工业展览馆;沈阳科学宫会展中心;沈阳国际会展中心;沈阳国际展览中心,其中位于苏家屯区的沈阳国际会展中心是集大型博览展示、会议、经贸洽谈、商品交易、信息交流及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东北地区首家具备高标准、大规模的现代化展馆,是沈阳地区乃至东北地区与国际间进行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
2.凭借地区优势,打造国际品牌。大连更是国内最早提出发展会展经济的城市,市政府提出将大连建设成为“国际会展名城”的目标,对会展业规范管理可归纳为16字:政府支持、市场运作、规范秩序、各方配合。1996年,市政府就成立了大连市展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经贸展览会的管理、指导和协调。1999年,为进一步理顺展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大连市贸促会与市外经贸委、工商局颁布了《大连市展览会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大连拥有着发展会展业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比如美丽的海滨城市,北方的小香港,城市形象良好对于参展商和观众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会展业和旅游业可以联合的非常紧密。还有便利的海上交通都为大连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优势。目前为止大连已有自己的主题展会每年的大连啤酒节和大连服装节都能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前往大连。而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就拿2005,2006,2007这三年来看,2005大连举办会展123个,交易额323亿元。2006年,大连共举办会展119个,展出面积87.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6%;专业展会所占的比重达到75%以上,比去年同期增长42﹪;2007年上半年,大连市举办会展30个,比去年同期下降25%,但是展览规模4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2%;展位总数16375个(海外展位1 154个,占7%),参展企业数9 845个(海外企业632个,占6.4%),海外参展国家和地区53个。
三、总结
辽宁省会展发展总体规划方向应该是立足省会沈阳和海滨城市大连,加大对这两座城的会展扶持力度,不管是政策上还是财务上都应给予优先权。努力打造沈阳和大连成为辽宁省会展业的两条腿,只有这两条腿硬了,辽宁省会展业才能愈走愈稳,愈走愈远。用这两条腿走出辽宁省会展业的精彩,走出辽宁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伟娅.辽宁会展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08.6
发展战略范文2
【关键词】中石化;发展战略
一、中石化SWOT分析
(1)中石化主要优势。中石化作为一家大型企业,其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石化已经日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力不断增强。中石化还具有地理优势,公司战略主要市场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地区,此市场包含了很多中国的一线城市以及其他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北方市场占优势,北方市场的成品油消费增长速度和消费指数都不如中石化占优势的南方市场。中石化的炼油化工生产在全国也占有领先地位,并且中石化还是国际跨国公司的主要合作对象,享有品牌声望和荣誉。(2)中石化主要劣势。由于国内石化企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和垄断的经济形态中,现代企业制度刚刚形成,所以中石化的管理水平比较低,这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劣势。目前中石化的管理机构人员冗杂,其管理效率的提高还需时日。中石化的企业布局比较分散,地理位置缺乏整体性,使得生产成本和原油运输成本提高。石化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加工水平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中石化发展的主要劣势之一。(3)中石化面临的机遇。中石化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首先是在中国市场上,其产品供不应求,并且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经济高增长的时期,内需扩大,为中石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战略的制定,有利于石油工业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结构调整,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贸合作的加快为中石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我国的居民消费进入了新的升级阶段,将会促进石油产品市场的扩大和石油产业的发展。中石化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多。(4)中石化面临的威胁。石油是一种特殊商品,原油采购关系到石油公司的发展,并且石油作为一种能源,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国目前的状况,石油资源已经成为中石化面临的主要威胁,能源安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跨国巨头竞争带来的人才流失问题以及市场份额的下降也是中石化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
二、中石化发展战略
(1)低成本战略。根据对中石化发展的SWOT分析,低成本战略是中石化基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握机遇而选择的合适战略。实现低成本战略,首先要调整炼油布局,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使得中石化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实现装置的大型化。其次,中石化实行低成本战略要充分发挥炼油与销售板块的一体化优势,优化资源结构配置,发挥集团整体优势,将同类原油进行集中加工,减少运输成本。针对管理效率不高的劣势,中石化应当裁撤冗员,精简机构,降低成本。(2)差异化战略。中石化在整个石油产品和业务结构上发展不够均衡合理,所以想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差异化战略,选择某些产品或业务领域打入国际市场,避免全面出击。中石化在产品和业务结构的均衡发展以及整体规模上都与国际上大的石油公司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要寻找有利的市场机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3)技术创新战略。中石化与国际著名石油公司的主要差距之一在技术方面要巩固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保持和扩大领先技术优势,就必须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技术创新的关键和主力军在人才。所以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知识载体的高素质、高智力的优秀人才尤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想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使其达到实际应用。目前中石化的科技成果总量虽然较多,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数量有所欠缺,高技术的成果转化以及能形成自己知识产权的新产业更少。所以要将研究和生产结合,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
中石化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发展中的劣势进行分析和规避,把握当今市场广阔的发展机遇,并且要看清自身面临的威胁,警惕来自各方的挑战。中石化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实现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以及技术创新战略,以专业化和规模化为手段,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战略范文3
汽车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受到企业自身的现状特征,如企业规模、传统车的份额以及企业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企业需要将自身状况、生存与经济利益、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整合,在结果并不确定的风险条件下做出决策,并且还需要在政府政策与行业竞合关系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市场与对手的反馈信息,进行不断的动态调整。通过初步的研究调研发现,对于现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项目,影响企业决策最主要的因素是基于资源的,即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以及企业在传统汽车产业上的发展趋势。而对于社会责任与跨期的回报问题,则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早期阶段影响较小的因素,但将在项目起步之后对企业的决策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早期起步阶段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策略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1.先锋型新能源汽车策略。采用先锋型策略的企业一般是本身就在新能源动力方面起步较早且具有研发优势,或是较早地就将企业发展的战略重心放在发展新能源汽车项目之上,力图通过新能源汽车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2.联盟型新能源汽车策略。采用与中央政府企业或地方企业结盟的方式,主要依赖于能源企业和动力研究机构获得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而依靠自身的传统汽车的基础和生产平台优势,实现稳步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战略。
3.保障型新能源汽车策略。采用较为稳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一方面保证在该领域有所进展,另一方面战略的重心仍然放在传统动力汽车的发展和扩张策略,以实现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合理结合,并有效控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风险。
发展战略范文4
霍尼韦尔在中国实施“东方服务于东方”的发展战略,紧密绕国家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公司在节能、环保、安全、安防等相关领域的全球领先实力,有效地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产业升级和建设安全宜居、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
霍尼韦尔(Honeywell)是《财富》100强之一的多元化、高科技的先进制造企业。目前,霍尼韦尔的业务范围涉及航空产品和服务,楼宇、家庭和工业控制技术,涡轮增压器以及特性材料等。
霍尼韦尔在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当时,霍尼韦尔在上海开设了第一个经销机构。1972年美国总统时,应中国政府之邀从十大领域推荐精英企业来华推动两国双向交流,并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其中炼油石化领域唯一被选中推荐给中国政府的UOP公司,正是霍尼韦尔旗下的子公司。80年代的改革开放成为了霍尼韦尔融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起点,作为首批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跨国企业之一,霍尼韦尔开始了一系列的高品质投资。目前,霍尼韦尔三大业务集团均已落户中国,旗下所辖的所有业务部门的亚太总部也都已迁至中国,并在中国的20多个城市设有多家分公司和合资企业。目前,霍尼韦尔在中国的投资总额约10亿美金,员工人数约12000名。
“东方服务于东方”,发展业务的
同时履行社会责任
中国是霍尼韦尔全球拓展战略蓝图中最重要的市场之一。霍尼韦尔在中国实施“东方服务于东方”的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国家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公司在节能、环保、安全、安防等相关领域的全球领先实力,有效地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产业升级和建设安全宜居、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霍尼韦尔在上海设立了中国研发中心,致力于积极建立一流的本地研发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其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创新实力,创造出满足中国用户和社会需求的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在业务发展的同时,霍尼韦尔高度重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家园建设计划”这一独特的全球公益项目,积极关注家庭安全与安防、科学和数学教育、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
霍尼韦尔研发中心(HTS)是霍尼韦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霍尼韦尔在全球的业务提供工程,技术以及解决方案,早在2002年霍尼韦尔研发中心就在北京设立了实验室―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高科技实验室。霍尼韦尔中国研发中心(HTSC)于2007年10月正式成立,整合了位于上海和北京的技术研发中心,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亚洲技术中心及霍尼韦尔全球技术中心。霍尼韦尔中国研发中心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霍尼韦尔亚太区总部内,并在北京设有研发机构。目前,该中心包含了针对霍尼韦尔旗下三大业务集团:航空航天,特性材料和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验室。
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特性材料、工艺技术和自动化方案供应商。该集团旗下特性材料业务专业生产广泛多样的高性能产品。在中国,其主要产品包括用于空调和制冷的环保型制冷剂、节能隔热发泡剂、食品与药品包装的特殊薄膜、多用途的高级纤维、用于尼龙生产和肥料的树脂和化学品、用于半导体和显示器行业的电子材料以及研究化学品等。值得一提的是该集团旗下的UOP公司,UOP开发的工艺技术奠定了全球大多数炼油企业的发展基石,助力高效地生产汽油、柴油、煤航、石化产品和可再生燃料。该集团旗下还包括霍尼韦尔过程控制部,该部门集团是提供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和服务的业界先驱,服务石油天然气、炼油、纸浆和造纸、发电、化工和石化、生物燃料、生命科学,以及金属、矿场和采矿行业。
坚持以人为本,从B2B转型B2C
多年来,霍尼韦尔更为人所知的是B2B(企业到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商业领域的科技成果。而在霍尼韦尔HUE,也就是Honeywell Human Factor(霍尼韦尔以人为本)这个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科技要以人为本,为人所用。霍尼韦尔希望先进的科技能够进入到更多平凡“百姓家”,渗透到民用领域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舒适、健康,从而真正实现“科技服务于人”。这是霍尼韦尔成立智能家居部门的初衷。
每个国家地区对智能家居产品的需求各有不同。在美国,霍尼韦尔也设有智能家居部门,比较流行的一个产品是温控计。很多美国住宅习惯安装温控计,但是这个产品不一定适合中国。霍尼韦尔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对中国市场,“消费者担心”的问题十分关注。
如今,在中国,频繁造访的雾霾天让空气质量问题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毕竟,洁净的空气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空气净化产品势必成为撬动整个(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认可的支点,因此在中国,霍尼韦尔智能家居部以空气净化为先。
发展战略范文5
由于受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度集中所引发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京津未来城市化的重点是区县……
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27%,开始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预计2020年达到70%以上。作为城市化率水平较高的京津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接近9%,但与东京和纽约城市群分别占日本和美国经济总量的1/4以上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避免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产生,区县的城市化必须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实施京津协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走科技驱动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区县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2007年以来,天津市区县经济和社会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高速增长,而且表现为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结构的新变化。因为邻近京津两大科技、资本和人力资源最为富集的大都市,天津区县的未来发展是京津都市圈,甚至是国家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载体,代表了新兴经济发展的方向。
(一)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是中国经济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途径。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过程中,首先是推动企业结构的调整,其中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大发展是企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其次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新兴产业的启动和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变革;第三是适应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和建设以科技创新服务为基本功能的新型城市功能区。
(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在未来十年,对中国而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括中国企业开始成为跨国经营的主力军,是否拥有强大的研发和高端制造能力,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二是受人才红利和市场红利的影响,跨国公司的研发和运营中心越来越向中国聚集;三是国际贸易开始从以物的贸易为主导向服务贸易为主导的转变。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实现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助推中国发展为全球创新中心,是中国实施开放战略的新内涵。
(三)加速城市化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迎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由城市化带动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内需扩大,是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中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比率为1.09,不仅远低于美国的4.1和日本的2.48,而且低于1.95的世界平均水平。在城市化率排名中,中国刚刚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远低于日本的86%。
从国际经验和中国发展实际看,郊区的城市化,尤其是都市圈郊区的城市化是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问题的关键是,在新的发展阶段,都市圈的郊区化不应再走要素驱动的工业化而城市化的老路,而应当走科技创新驱动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作为京津的周边地区,郊区城市化的关键是通过科技型企业和创新资源的集聚,形成相对独立于中心城区的创新型新兴城区。
(四)京津协同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北京经历了沧桑巨变,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已经发展成为科技创新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金融中心、研发服务和高科技产业聚集区。但是人口和非首都功能的过度集中引发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实施京津协同发展战略,通过城市功能和人口在空间上的合理调整和布局,是实现城市化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的根本途径。
从京津都市圈的未来发展趋势看,最为理想的区县城市化是形成若干创新活动活跃和科技资源高度密集的创新型新兴城区。京津地区是中国科技资源和人才最为密集的地区。从北京作为首都功能的定位看,研发服务、金融服务、教育和高科技产业聚集区等非首都功能是疏散的重点领域,宜通过与天津的协同发展来解决。
科技驱动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在过去的发展中,依托邻近京津的交通区位优势,天津区县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工业化而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工业化而城市化道路所形成的城市形态是制造型城市。依托资源和要素带来的比较优势,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内企业,区县引进的都是加工生产型企业,其生产制造活动几乎没有研发和设计活动的支撑。
与工业化而城市化发展道路不同,科技创新驱动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新阶段区县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在科技驱动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微观动力基础不再是生产型企业,而是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形态不再是加工制造业,而是包括研发服务、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在内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城市形态不再是制造型城市,而是科技资源高度聚集、研发服务和高新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新兴城市。城市的功能载体不再是工业园区,而是研发服务聚集区和科技创新园区。
科技创新驱动的新型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主要依赖的不是要素和资源,而是新知识和新技术,可以实现加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制定和实施科技驱动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要点
区县走科技驱动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思路: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和业已形成的产业优势,通过科技创新资源的引进和聚集,促进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大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和新兴产业的启动和生产型服务业的成长,推动形成“CBD+TBD”(科技和商务服务中心区)、先进文化和良好生态及商务环境的新兴城市功能,实现从制造型城市向创新型新兴城市的转型。
根据经济转型发展的逻辑路线图,在未来的五至十年,天津市区县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包括如下基本要点:
(一)在企业结构调整中,依托邻近京津的交通区位优势,在注重引进大项目和好项目的同时,高度关注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引进和培育,使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引进和发展成为区县未来发展的立足之地。
(二)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在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的同时,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包括电子商务、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在内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包括科技研发和金融服务在内的生产型服务业,实现高科技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的聚集和协同发展。
(三)不再走工业化而城市化的老路,在城市功能建设上,加快包括“CBD+TBD”(科技和商务中心区)和科技创新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形成优于中心城区的先进文化和生态及商务环境。依托天津郊区县的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对水域和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商务环境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把天津区县建设成为环京津商务花园城区。
发展战略范文6
一、目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1.跨国经营发展总体态势较好,跨国经营企业大大增加,但总体投资规模较小,与FDI流入量相比,我国跨国经营刚刚起步。
2002年6月,中国在境外累计设立非金融类企业6758家,协议投资总额为1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为88.8.亿美元;2003年6月,我国累计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178家非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147.9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累计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约12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79.2亿美元。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
就企业类型而言,企业跨国经营已经在不同的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企业展开。既有中石油、中石化、海尔、联想等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化程度的企业,又有一批民营企业,如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也在积极走出国门。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比重近年来有所上升。就行业而言,我国的跨国经营已经涉及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多元化格局。尽管如此,我国的跨国经营仍是刚刚起步。总体表现为,(1)与我国每年FDI的流入量相比,对外投资总额差距明显,我国目前对外投资总额仅占FDI流入量的20%.(2)对外投资的企业多,但投资规模小。据统计,1999年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平均金额只有:220万美元,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0万美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600万美元。(3)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但形成跨国公司的企业少。目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已达3万家,相当于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的近1/2,但还没有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这反映出我国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不高。(4)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贸易加工类企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分布行业主要是贸易型企业,占61%;其次是资源开发型企业,占19%;生产加工型企业,占12%;交通业占2%;其他为6%
2.大企业在迅速成长,进入世界500大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相距甚远
近年来,我国大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1996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大的企业只有3家,1999年增加到9家,2000年和2001则年发展到l1家,是1996年的近4倍。从营业收益率来看,2000年到2001年分别已经超过了世界500大的平均收益率0.25和2.5个百分点。2001年均超过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水平。平均利润也大幅度增长,1999年为3.7亿美元,2000年为11.51亿美元,2001年为11.07亿美元,高于500大的平均利润55%.这体现出我国企业在世界跨国公司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质量也大大提升。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甚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入500大的企业总体数量仍然很少。拥有大规模企业的多寡是衡量一个国家跨国公司实力的重要标志。以2000和2001年为例,美国分别为185家和197家,日本分别为104家和88家,韩国分别为11家和12家,与之相比,我国平均数分别为美国的5%,日本的11%,与韩国大体相当。
(2)进入500大的11家企业仍不具有世界优强跨国公司实力。2000年到2001年,从我国进入世界500大企业的11名企业的排位上看,总体靠后。排在前100位的只有3家,第一名中国电力2001年由第77位排到第60位,仍没有进入前50名。从营业额来看,2001年与2000年相比,有6家下降,其中最多的下降10.4%,平均下降水平高于500大平均水平0.2%(分别为-0.6和-0.4)。从利润看,平均利润虽高于500大的平均水平,但11家企业与2000年相比,仍有5家企业利润下降,其中最高达58.6%.从雇员人数来。我国企业平均人数为491248人,而500大则为95621人,远远高于500大的平均水平5倍多。
(3)进入500大的我国企业基本属国家垄断企业,市场竞争力差。进入500大的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力(1家)、石油化工(3家)、电信(2家)和银行业(4家)。这些企业均属政府组建,市场垄断较强的国有企业。而500大前10名的企业中,一半是制造业企业,其中,排名第一的沃尔玛为零售业企业。这说明我国大企业主要是靠行政手段产生的,市场竞争力差,这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
3.国企改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企业集团的组建初见成效,但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1997年国务院15号文件,提出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1998年以后,通过资产重组,我国产生了一批大型的企业集团。如,1998年,国务院批准石化行业组建了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1998年11月,上海钢铁企业实行战略重组,组建了宝钢集团;1999年,国务院决定将航天、航空、核工业等5个军工总公司重组为10个集团公司;1999-2000年,中国电信业也重组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通信、中国卫星通信和中国联通四大集团公司。这些集团的重组整合了企业的核心业务,削弱了行业垄断,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高。到1999年末,我国省部级以上部门批准的企业集团约有2767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1818家,占面上企业集团的65.7%.这其中,工业企业集团资产总额占面上集团总资产的66.9%.国务院批准组建的126家企业集团资产额占面上企业集团总资产的50.9%.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集团大多数是政府行为组建的。
可以说,我国企业集团是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基础。但这种靠行政命令捆绑的集团,难以真正解决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它与市场经济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在形成途径、投资主体、治理结构和形成环境上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形成途径上,国外跨国公司多数是在市场竞争中靠并购、联合、重组形成的,集团内有天然的资产关系;而我国企业集团则是在政府背景下靠行政划转、行政授权形成的,集团内部难以理顺资产关系、形成真正统一的决策体系和发展战略。在投资主体和治理结构上,国外大公司的投资主体明确,母公司的股东是投资者以投资方式进入,出资人到位,治理结构比较有效;而我国多数企业集团母公司的股本则是以授权方式进入的,母公司只有一个股东,出资人不到位,多数是国有独资公司,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治理结构。在形成环境上,国外大公司多数是在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按照市场竞争规则成长壮大的;而我国则是由传统计划经濟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因此,存在着难以逾越的体制。这些行政组建的集团公司占据了我国企业集团的大多数,是导致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差,难以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匹敌的重要原因。
二、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战略思考
1.以大型国企为依托,作大作强大型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我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已具备了三个条件。一是经过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三年脱困目标如期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子。二是近10年来在发展企业集团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三是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发展前景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在国际化战略上取得了成功。以海尔为例,海尔在海外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集团化的实施和国际化战略。2002年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海外营业额达到10亿美元,利税总额达到44亿元。先后在106个国家设立了3万多个销售网点和10个技术信息网络。目前,海尔集团建立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制造、营销与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整体战略布局及国际化框架,完成了“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海尔”的跨越。又如联想集团,为向海外发展设立了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办贸易公司,以了解市场,选择产品开发为突破口;第二步是成立海外研发中心、建立生产基地和世界销售网络,第三步是1993年在海外股票上市,成功地实现了国际化战略。到2000年,我国共有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2655个,一些企业集团在跨国经营上已经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些为发展我国跨国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市场份额、资本市场市值等规模的大小是挤身于世界级企业的显著标志,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500大的主要依据是对公司营业收入的规模进行排名,跃居榜首的零售巨头沃尔马,2002年的营业收入为2198亿美元;进入美国《商业周刊》的1000家企业,则要根据各企业在股市的市值大小进行排名,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当属通用电器和微软公司,2001年的股票市值分别达到了4867亿美元和3691亿美元。企业规模意味着经营实力和市场竞争地位和影响力,若达不到相当的规模,就无从谈及世界级的企业。
大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但大而不强,意味着效率低下,同样缺乏竞争力。与世界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无论规模和效率都相差甚远。在规模上,2001年,我国重点企业营业收入合计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的收入之和。据《中国发展报告2002年》显示,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平均资产规模只有2002年世界500强的6.46%,平均营业收入只有世界500强的5.26%;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人均资产、分别只有世界500强的12.95%、29.62%和1.57%。从赢利能力来看,中国企业500强平均利润只有世界500强的12.06%,少数企业亏损严重,约1/3企业利润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