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年级数学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年级数学题

四年级数学题范文1

一、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问题

1.目标和重点不明确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很多教师在开展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目标和重点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特点,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总是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学,对学生本身的观点和看法并没有给予较高的关注,甚至是完全忽视。在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体系就不会健全,以至于很多知识的灌输,都不能通过正确的途径来完成,小学生自身的知识掌握非常不理想,在运用过程中很难按照正确的方式解答。在重点不明确的情况下,教师对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掌握非常不理想。特别是在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的过程中,多数小学生的成绩都不高,大家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均表现一般,不仅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还在课后增加了小学生的负担,以至于各种培训班的压力有所增加。

2.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在于教学方式特别单一。首先,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灌输式的模式来完成,无论是在思维上,还是在解题的思路上,都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解决。现代化的教育比较崇尚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促使小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得到拓展。而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上,明显没有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落实,对很多小学生的特长都造成了抹杀的现象,甚至导致小学生的成绩下降。其次,在教学方式表现为单一以后,多数教师并没有进行自我反省,反而是不断地将教学上的问题推向小学生,冠以不会思考、不会活学活用等名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造成了教学的恶性循环,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开展构成了最直接的威胁。所以,数学教师必须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要总是对小学生报以怨恨。

二、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对策

1.创设教学情境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除了在基础的教学成绩上不断提升,还应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小学生比较喜欢不同的情境下学习相关的知识,这样能更加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解答问题以及面临新的知识挑战时,小学生都愿意去积极应对,而不是表现为被动的接受态度。新课改的实施强调了学生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数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具体数字,写出数值“3520600”提问学生其中的数字代表的单位是多少,这个数值应该怎么读。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设计教学过程

四年级数学题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1-0062-02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思考题,与实验版在中、高年级才安排思考题相比,这次修订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发展空间,也给了教师较大的教学研究空间。数学思考题是弹性教学内容,它有利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从而促进他们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才能,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有限,思考题的教学常常不能达到编者的预期目标。

苏教版二下“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练习六”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赵强家养的鸡比鸭多30只,后来又买来30只鸡和45只鸭。现在是鸡多还是鸭多,多多少只?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参的要求,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两种思路:一是抵消,二是假设。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错误率非常高,有的学生即便知道了结果,也说不出所以然。

这道思考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仔细分析教材,这道题在这个单元教学并非没有可能。

本册教材安排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内容,但都没有安排独立的教学单元。在这一单元教学加法和减法时,安排了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因为其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只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联系加减法的含义,就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二是因为结合计算教学适当安排一些实际问题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计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步体会到学习计算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材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相机安排了一些思考题。在此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思考题的经验和能力。

在深入分析教材和学生思维实际的基础上,我开展了一次教学尝试,以下为主要教学片段:

1.借助直观,形成数量关系的表象。

师:我们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鸡和鸭原来的只数呢?

生:先画出鸡和鸭同样多的部分,再画出鸡比鸭多的部分。

师:这时鸡比鸭怎样?

生:鸡比鸭多30只。

师:那又买来30只鸡怎么用线段图来表示呢?

生:再画一小段表示鸡比鸭多30只。

师:这时鸡比鸭多多少只了?

生:60只。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原来多30只,现在又多30只,一共多了60只。

师:鸭的只数有没有变化?怎样表示呢?

生:鸭买来了45只,在鸭的后面画一小段表示鸭增加的只数。

师:这时鸡多还是鸭多?你怎么知道的?

生:鸡多,因为鸡两次多了60只,鸭只多了45只。

师:鸡比鸭多多少只?

生:15只。

师:怎么计算的?

生:60-45=15(只)。

2.分步呈现,顺应学生的思维促进理解。

首先呈现:赵强家养的鸡比鸭多30只。

师:根据这个信息,谁能说一说赵强家的鸡可能有多少只?鸭可能有多少只?

生:鸡可能有40只,鸭有10只。

其次呈现:又买来30只鸡。

师:好,现在又买来30只鸡,那么现在一共有多少只鸡?

生:一共有40+30=70(只)。

最后呈现:又买来45只鸭。

师:现在一共有多少只鸭?

生:一共有10+45=55(只)。

师:现在鸡和鸭的只数都知道了,你能知道鸡比鸭多多少只吗?

生:多70-55=15(只)。

师:同学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试一试,看最后所得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生:是一样的,鸡比鸭多15只。

3.变换数据,在举一反三中理解数量关系。

出示第一个信息:赵强家养的鸡比鸭多30只。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三个问题:如果买来10只鸡和10只鸭,鸡比鸭多多少只?如果买来10只鸡和5只鸭,鸡比鸭多多少只呢?如果买来5只鸡和10只鸭,鸡又比鸭多多少只?

生:买来10只鸡和10只鸭,鸡就比鸭还多30只。

师:什么只数变了?什么只数没变?

生:鸡和鸭的只数变了,鸡比鸭多的只数没变,还是多30只。

师:也就是说,鸡和鸭买来的同样多,鸡就还比鸭多30只。

师:如果买来10只鸡和5只鸭,又是怎样的?

生:鸡更比鸭多了。

师:多多少只?你怎么知道的?

生:多35只。原来多30只,现在又多了5只,一共多了35只。

师:买来5只鸡和10只鸭,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鸡比鸭不是多30只了,而是多25只。

师:为什么呢?

生:原来多30只,后来鸭比鸡多了5只,去掉5只就只多25只了。

师:这样一多一少相互抵消,剩下的就是鸡比鸭多的只数了。

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次的教学实践使我再次认识到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创造性地学。立足于学,我们的教才会彰显色彩。立足于学,就要做到学生在哪里,课堂就在哪里;学生的思维在哪里,教学就从哪里起步。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抽象的知识必须建立在直观的感知和理解基础之上,线段图对于理解两个量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则是最合适的方法。

所以,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以线段图开路,借助直观的线段图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理清了鸡和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也体会到了数量之间的变化,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说第一个环节画线段图的方法是针对抵消法而言的,那么分步呈现则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假设法。前者关注数量的变化,后者则注重由已知到未知,顺应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发展数学思考。这样通过三个层次的呈现,学生的思路很清晰,普遍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即便计算步骤达到了三步,学生也是能够接受的,而且数字是他们自己设计的,理解起来自然就比较容易。

四年级数学题范文3

关键词:组织教学;疏导;规范书写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07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48

低年级小学生,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 有着极强的可塑性。但顽皮、好动,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行为习惯比较随意的情况严重。要改变变这种现象,就要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知识的传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歌谣、游戏为主,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总结出了小学低年级数学兴趣提高四步法。

一、组织教学不放松

众所周知,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学习兴趣的有无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因为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他上课的时候就会听得比较认真,学得快。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在此方面的引导非常重要。如果想要学习好,上课就要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对学习产生兴趣。听是学的基础,只有学生听清楚、听明白了教师的要求,他们才能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所以,课堂纪律是关键。由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活泼好动,纪律性不强,不如中、高年级学生上课井然有序。鉴于此,我每节课前必须先组织教学,然后才能授课。 在课堂中间,凡是总结方法的时候,必须先组织教学;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组织教学。教师组织教学必须经常变换形式,不然就会变得乏味。如,教师:小眼睛;学生:看黑板。教师:看谁做得端又端,学生:看我做得端又端。教师:身体姿势不能忘;学生:身正,肩平,两腿稳,身体姿势记心中,等等。这样学生在口说身动中身体姿势自然得到了矫正,注意力也得到了集中。

二、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低年级学生上课爱乱说话,纪律性不强,爱乱动,我抓住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采用大禹治水的办法,进行疏导。大家知道大禹的父亲采用“堵”的办法一生也没把水治好,而大禹吸取父亲的教训没用多长时间就治好了水,于是本人放手让学生动,张嘴让他们说。在教师的引导下说一说情景图的内容,说一说做题的方法,说一说解题的思路,等等,让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例如在位置教学时,教师先示范说,然后再让学生“开火车”说:我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面是谁,伸出小手指一指,理清位置与方向。在教学口算加减法时,先让学生探索“凑十法”的数字规律,然后编成顺口溜:一九一九好朋友,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真亲密;四六笑眯眯笑眯眯;五五五五握握手握握手。这几句连在一起就起名“好朋友歌”。

三、严格要求,规范书写

书写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如果不注重书写,形象思维的能力得不到运用,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就会下降。书写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开发儿童的智力。笔者从事教学多年,感觉练习书写是一个非常好的陶冶情操的方法。书写是学生的基本技能,所以数学教学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书写。字如人的外表,干净的书面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在具体数字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图形来表示,再将图形抽象为数字,通过“直观操作―图形符号―数字符号”的转变,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体会数的意义。如,“1”的书写,学生写出来的“1”没有斜度,非常呆板,于是我编成顺口溜:“1”像小棒斜着放;“0”容易写成“o”, 于是我编成顺口溜:“0”像鸡蛋扁又圆;“8”容易写成上下一样大,于是我编成顺口溜:“8”像葫芦能装水。然后根据其他数字的特点编成:“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勾来买菜;“6”像哨子嘟嘟响;“7”像镰刀割青草;“9”像气球随风飘。最后把这些顺口溜连成《数字歌》。一堂课,只有有了教师这个鲜活的思考者,才有可能为学生提供灵动的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心甘情愿地做教材的奴隶,照搬照抄,那么课堂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学生在顺口溜中,一边说,一边做,一边写,兴趣盎然,把抽象的数字变为了活生生的动作,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了图形来表示,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对图形再次进行抽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数字符号。整个教学活动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四、化枯燥为乐趣、情趣

数学教学比较枯燥,不像语文教学能把学生引向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引向迷人的童话世界。本人充分利用班班通一体机制作课件,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如教学认识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通过形象的立体图形,我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我先介绍常见的电冰箱、粉笔盒、墨水瓶等实物后问: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于此同时,学生讨论探索长方体跟正方体的特点。多媒体课件能刺激视觉和听觉,消除视疲劳和听疲劳,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集中注意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能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使学生很自然地抓住重点、难点。生动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逼真,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如在教学《减法的意义》时,教师在课件中先出示了一堆苹果图:小刺猬第一次运走4个苹果,问还剩几个?第二次运走2个苹果,问还剩几个?第三次运走1个苹果,问还剩几个?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结果。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知道了减法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同时理解了减法的意义,积累了减法的数感。

五、方式方法多样化

四年级数学题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感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02-01

“数感”,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对数的意义、运算的直觉感知与深入理解,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良好的数感是学好数学必备的条件,也是一个人数学素|高低的重要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等。那么,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借助生活经验、借助动手操作和借助实践应用等三方面展开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借助生活经验获取数感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在认知活动中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因此,教师应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向学生展示数学的现实来源,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帮助学生获取良好的数感。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人民币分别让学生认识,在学生正确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再结合已有经验,让学生说说一元钱可以做什么。有学生说“可以买一支笔”,有学生说“可以买一个练习本”,有学生说“可以买一根冰棒”……然后教师追问:“小明去超市购买了一件一元钱的物品,但是他忘了带一元的硬币或纸币,他该怎么办呢?”“可以用2张5角付款。”“可以用10张1角付款。”……这样教学,学生对于数以及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与体会,同时也获得了对数的丰富认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借助动手操作体验数感

动手操作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它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体验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感官参与学习,鼓励学生亲自体验、感知,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如何用求几个几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等。教学时,教师主要采取了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首先,以“3的4倍是多少”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圆片摆一个3,然后,再让学生依次摆出2个3,3个3,4个3。这时,教师让学生说说一共是多少。如此一来,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3的4倍是12,清楚地知道了12与3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对数的感知也更进一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借助应用实践增强数感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对学生来说,数感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与建立的,它更离不开学生长期的运算以及应用实践,在具体应用中,学生的认知、训练、体验的过程也就会显得更加系统与完善。因此,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的数感,从而使学生对数感的领悟更加透彻。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一课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一斤鸡蛋是( )克,一桶油是( )千克,一袋洗衣服是( )千克,一袋面粉是( )千克,爸爸的体重是( )千克,一包锅巴是( )克……在学生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以及对千克与克的认识也会随之加深。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习惯,而且在具体的运用中,学生的数感也会得到有效的发展,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价值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四年级数学题范文5

小学数学单项选择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考查的知识面广。学生们在解答此类题时,感到困惑,往往抓不住要点,以至于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那么,有没有快速准确解答单项选择题的技巧呢?根据我多年从事一线教学的经验,总结出来一些解答单项选择题的技巧。

1. 计算型单项选择题

顾名思义,需要计算才能找出正确答案。例如:

(1)下列算式中,与260×70结果相等的是( C )

A. 26×7 B. 26×70 C. 700×26

(2)125×80的积的末尾有( C )

A. 1个 B. 3个 C. 4个

2. 概念型单项选择题

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答。例如: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 C )

A. 互相平行 B. 相等的 C. 互相平行且相等

(2)直角都( C )90度

A. 大于是 B. 小于是 C. 等于

只有准确掌握了概念,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3. 画图型单项选择题

是通过画出图形帮助解答。例如:

(1)时钟上,分针走1小格,秒针旋转( C )

A. 90度 B. 120度 C. 360度

(2)小明放学回家,发现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正好形成周角,这时的时刻是( A )

A. 12时 B. 6时30分 C. 6时

3. 特殊数型单项选择题

是指换成特殊数(一般是换成1)计算后找出正确答案,此类题较难一些。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B )

A. 不变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倍

用上面技巧算:

1×1=1

1×10=10

因此找出答案是B。

(2)两个数相除,商是30,被除数乘2,除数不变,商是( C )

A. 30 B. 15 C. 60

用上面技巧算:

30÷1=30

(30×2)÷1=60

四年级数学题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估算方式;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0

一、关注教材编排,进行教材整合

一年级第一册的计算教学是采用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计算教学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包括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教材的编排采用现行教材的基本结构,就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而言,教材0-9的认识编排程序基本雷同,都是通过一幅主题图数数抽象出数认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数的组成数的加减法。有过一年级教学经历的老师都知道,其实就这部分知识,绝大部分学生在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时,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照搬教材进行教学,每个数都去数、去摆地话,孩子们就会觉得非常枯燥无趣,这样重复机械地学习不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就知识点来说,它没有什么难度系数,如果说要应付考试,可能很多孩子老师不教,也能考个百八十分。所以我们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常规养成及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上。因此,在进行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从6开始就把数的认识和加减放在了一起进行教学,在进行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就把后面的图文应用题及连加进行了渗透。在学生认识完减法后,我就把后面的连减及加减混合在课堂上进行了渗透。

2.加强基本口算,建立巩固基础

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表内乘除法是小学计算的基础,这三方面的计算内容也基本是低年级计算的全部内容,因此,这三类计算必须让学生巩固掌握。在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后,十分有必要让学生熟练地记忆下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基本口算经常练。教师在授课之前,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并结合内容,有目的的选择口算题目,这样即能有助于本节课内容教学,又可以训练口算能力,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一般采用视算与听算相结合的方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学生在听算训练中,可以培养专心听课、集中注意力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切实提高口算能力。

(2)重点、难点专项练。小学计算内容的安排,是呈螺旋上升的状态。新知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那些对新知教学具有关键作用的旧知,需要进行专项训练,扫除障碍。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数的分成"训练;"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进位加"训练;"百以内退位减法"的"20以内退位减法"训练;"列竖式计算"的"进、退位"训练等等。

(3)变换形式快乐练。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活泼的,他们爱动、好动,是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口算练习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游戏因素在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因而运用一些游戏是可以增强趣味性、寓教于乐的。

二、借助直观模型,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结合

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可靠的思维过程,而算法为计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操作方法,是计算经验的积累。因此,在计算过程中,算理和算法是有内在联系的。新课程标准遵循其内在联系,指出计算教学既要让学生理解算理,又要让学生掌握算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获得从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完全体验。教学过程中,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应有效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高质量地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在一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下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二下10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些章节的教学中,我遵循先理解算理,再总结算法的规律,分别借助小棒、小方块、计数器等常用直观模型分别探索算理,从而总结出竖式计算方法。以北京师范大学版教材一下《图书馆(进位加法(一))》为例:在探究28+4的算法的过程中,我在课堂上鼓励每一个孩子利用手中的学具,使用每一种直观模型--小棒、小方块、计数器、竖式的探究过程,并让学生集体汇报和黑板展示每一种直观模型的操作过程和所得结果。之后,在每一种直观模型的操作过程或结果中,询问列式中的2、8、4分别在哪里,结果中的3和2分别在哪里,进位的"1"又在哪里。通过这样全面、细致的操作和问答,学生借助每一种直观模型进行运算的算理都能理解得准确到位。学生能够关联竖式中每一个数所对应的直观模型中的含义,因此,书写竖式时不用再死记硬背,不用担忧记不住格式,因为每写一个数,每对齐一个数位都有直观模型作为依据。

三、开展课堂讨论,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想出的方法进行计算。因此,在一个班级中,很多孩子的算法不一样,这就产生了算法多样化。孩子们很乐于当众阐述自己的算法,这就达到了课堂交流和互动的目的。北京师范大学版教材也重点展示了同一计算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如教材一下《发新书(进位加法(二))》展示了4种19+18的计算方法:

(1)10+10=20,9+8=17,20+17=37;

(2)19+10=29,29+8=37;

(3)20+18=38,38-1=37;

(4)竖式计算方法;

我在教学时,这几种方法孩子们都想到了,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另外孩子们还想出了两种书上没有提及的计算方法:

(5)20+20=40,40-1-2=37;

(6)19+20=39,39-2=37。

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能够很快举一反三,通过别人计算方法的启示,想出自己独特的计算方法。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不同算法,给孩子充分展示和表达想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