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治理范文1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促进性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的物质因素进行代表值测定,推导确定环境质量及其污染变化趋势。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帮助人们了解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手段,对环境治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环境监测内容、类别和目的
1.1环境监测内容
环境监测一般包括现场调查、设计监测计划、优化布点、采集样品、运输/保存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过程。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监测各种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自然因素、各种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人为因素,以及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具体来说,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水、污水的监测;大气和废气的监测、噪声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和放射性污染监测。除此之外,环境监测还包括振动、电磁辐射、热、光和卫生监测等内容。
1.2环境监测分类
(1)监视性监测。对各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监视性监测是监测站的第一位主体工作。监视性监测包括对各种污染源的监测和检测,既要监测污染物含量,也要监测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程度等。监视性监测是及时了解当前环境主要情况的重要手段。(2)特定目的监测。多发生意外的高浓度警报时,便于及时掌握污染造成危害之前采取的预防性监测措施,确定紧急情况下污染程度和波及范围,属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范畴,按监测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污染事故、纠纷仲裁、考核验证和咨询服务监测四类。(3)研究性监测。即科研监测,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监测类型,通常需要多个部门、学科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性监测主要是研究污染物或新污染物自污染源排出后,其迁移变化趋势和规律,以及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体的危害及影响程度。
1.3环境监测目的
环境监测目的包括: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监视环境管理的效果以及对环境综合防治对策等。通过环境监测获得的数据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帮助判别环境质量与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是否一致,了解各种污染物分布情况,并预测污染物的扩散趋势,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准备,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充足且科学的理论依据,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评议、咨询和考核验证为目的的环境监测重点是要做好相关资料收集,记录环境监测数据,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其中,考核验证类监测还需要作出是否符合环境标准的评价,事故类监测则需要对污染区域进行现场观察,确定污染源、影响范围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2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的第一个重要步骤,也是环境治理措施制定是否科学的关键,做好环境监测对于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1使环境治理基础工作更扎实
环境治理的具体方案的制定依据的是环境监测的结果。针对环境监测得出的环境质量现状作出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安排。例如,环境监测发现周边环境状况较好,所需治理的措施和投入的力度就会相对小。反之,环境监测发现区域环境质量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后期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大环境治理措施。此外,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也会影响环境治理措施的出台,是环境治理措施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详细的背景调查、采样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分析以及数据处理等每个环节,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五性”,从而作出对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作出准确、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了解并预测各污染物类型、浓度和发展趋势,从而为从源头做好环境治理奠定扎实基础。
2.2使环境治理措施更有针对性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等多个领域,不同领域的污染物类型区别较大,通过环境监测能够帮助人们及时了解环境污染物类型、污染物浓度以及污染趋势。在开展环境污染物治理时能够帮助人们采取相应措施选择污染物危害大、污染物出现频繁的作为重点整治对象,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重点投放至重要污染物的治理上,提高污染物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同区域的环境污染因素差异性较大,根据区域环境污染现状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监测,并为区域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因此,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为明确的目标措施,抓住环境治理的核心问题,能够作出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进环境治理效果。
2.3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相互促进
环境污染的多样性、复杂性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不断的改进、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断的提升,环境监测的内容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让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保护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使环境监测自身工作也更具针对性。环境监测检验治理方案的有效性、合理性,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治理方案环境监测和治理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并相互促进[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此外,环境监测的长期开展,能够检验后期环境治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污染物是否得到控制和降低,对未来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结语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性问题。要积极发挥环境监测站环境治理中的促进作用,根据环境监测的内容和不同类别,认真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治理措施的制定和出台提供可以参考的现实依据[2],不断促进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华,陈勇.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间的关系[J]绿色科技,2015(3):233-234.
环境治理范文2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乐陵市;污染;美丽乡村建设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水资源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我国作为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对水资源的需求很大,但人均占有量却很低。随着21世纪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但在前期经济发展中,牺牲了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将环保工作重点放在城市,忽略了农村水环境治理,导致占全国面积百分之九十的农村被严重污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容忽视。农村水环境治理也被提上日程来。据环保局最新统计,我国农村每年生产生活垃圾1.2亿t,生活污水达80多亿t,粪便总量25万t,但这些污染物都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就被排入周边的生态环境中,造成了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危害着当地农民的身体健康,引发了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1]。其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农村水环境带来的污染更是不可逆的,很难治理,形成了潜在的健康风险,威胁着当地农民的生活,作为新发展地区,乐陵市的污水排放现状与山东大部分乡村地区都很相似,因此本文以乐陵市为样本,分析当前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的举措。
1乐陵市水环境治理现状
1.1乐陵市水环境污染现状
1.1.1污水组成粪便排放、厕所污水、化肥排放、日常洗漱污水、厨房污水等共同组成了农村生活污水。其中日常洗漱污水和厨房污水统称为灰水。厕所、畜舍产生的粪尿废水统称为黑水。黑水和灰水共同组成了农村地区污水,其中黑水的有害成分含量更高,直接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2]。
1.1.2污染现状(1)生活水污染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如今,大部分农村都已经开始使用自来水,而随之增加的也是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思想传统,没有接受过太过程度教育,很难形成保护水资源的观念,加上污水处理站、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并不完善,农村的生态环境随着水污染的程度而不断恶化,到目前为止,农村地下水水质已经被严重恶化,异味很重[3]。(2)污水处理模式目前乐陵市在农村地区对污水进行分散式处理,而乐陵市的处理主要是利用沼气池技术。在对农村水资源利用的调查中,主要是以“—池三改”和“四位一体”模式为主。以“单建池”模式、“生态家园”模式和“猪-沼-果”模式为辅。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这种技术就被称为沼气池技术。
1.2乐陵市水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水污染治理主体缺失,角色不明由于乡村政府各部门互相推诿,使得当前农村的水污染治理成为了一句空话,只是一项应付上级检查的遮板而已,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加上农村水环境治理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乡村政府一般资金匮乏,连自身经济发展都难以为继,更遑论大规模投入资金到水环境治理中来,不仅见效慢,而且耗费资金量也难以承受。
1.2.2环保资金投入不够,治理设施落后由于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迅速,农村发展停滞,因此农村与城市发展很不均衡,二元化现象严重,城市水环境污染得到改善的同时是农村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大规模资金都投入到了城市水污染治理中,农村水污染治理的资金就很难申请到。而财政资金的缺乏给农村水环境治理带来了根本上的阻碍。
2改进乐陵市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对策
2.1发挥“政府”和“市场”力量,共同治理农村水环境
要想充分治理农村水环境污染,不但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还要发挥市场自我调整作用,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两手发力,共同治理,针对当前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特点,针对性的解决污染源小而多、污染源广而分散的问题,从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中总结出适合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发挥政府的宏观治理,调动农民的自我治理积极性,对农村水环境污染进行科学治理。
2.2探索河道整治“市场打包”的市场化模式
将农村河道整治与市场化模式结合起来,成立共同运行机制,让政府建立“以河养河”“以堤养河”“以塘养河”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将产出的经济利益用在河道污染治理上,实现农村河道污染治理的市场性、长期性管理。而且,给予河道承包者相应的权利,比如给予河道承包者河道两侧土地的使用权,让河道承包者通过水污染治理的模式获得经济利益。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1)“以河养河”模式:这种模式下,河道承包者需要承包河面漂浮垃圾、藻茎、水花生清理的保洁工作,还要进行河道清淤、河岸植被保护等工作。完成这些工作就可以在合同期内获得管理河段的养殖权和水产所有权[4]。(2)“以塘养河”模式:这种模式下,河道承包者需要承担河道清淤、保洁、河岸生态建设等工作,相应的,完成这些工作就可以获得鱼塘使用权及水产所有权。(3)“以堤养河”模式:这种模式下,河道承包者需要承担河道保洁、清淤、岸堤植树等工作,相应就可以获得河堤植树权及树木所有权。(4)“以地养河”模式:这种模式下,河道承包者需要承包河道清淤、保洁工作,还要承担沿河农田的征用补偿,相应的,可以获得征用地植树权及树木所有权[5]。
环境治理范文3
环境材料又称生态材料或是环境功能材料,这个概念首次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东京大学山本良一教授提出的,环境材料包括新开发的环境材料和传统的现有材料两种,其概念是那些在加工、制造、使用和再生过程中的人类所需材料,其使用功能最大化但是环境负荷最低。环境材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先进性,就是指各自最主要的功能性;(2)环境的协调性,在材料的生产过程中,能够降低对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对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符合21世纪对于新材料性能方面的要求;(3)具有舒适性,即经济性,具有美观舒适的外形以及较强的经济实用性。循环再生材料、高分子材料、地环境复合材料等等都属于环境材料,目前在环保、农业生产和工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2在盐碱地的土壤改良中,环境材料的相关应用
2.1盐碱地的危害我国非常常见又十分严重的农业环境问题之一就是土壤盐碱化,在我国,盐碱地分布广泛、面积大,现有的盐碱化土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约为20%,大多数位于西部的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同时还有滨海地区。当土壤表层的易溶性盐分大于百分之零点六时就能称之为盐土,盐碱化了的土壤会因为盐分浓度过高而造成植物的吸水困难,或是植物在土壤中吸入的某种高浓度离子过多,在植物的体内大量积累使植物承受“单盐毒害”。另外,植物体内盐分过多会使其出现一系列的生理代谢失调状况,对光合作用造成不利影响,低盐浓度有助于呼吸而高盐浓度阻碍呼吸,加速了植物的蛋白质分解以及植物的死亡。
2.2环境材料与盐碱地的改良有很多方法可以改良盐碱地,比方说,物理措施、水利措施、化学措施以及生物措施等等,其中采用环境材料进行土壤改良是比较新的现代化化学措施,循环经济以及现代化工的发展推动了这种措施的广泛应用。目前,用于改良盐碱地的环境材料有两类,一类是起替换作用的加钙环境材料,例如石灰石、氧化钙、煤矸石和石膏等;另一类是起化学作用的加酸环境材料,例如硫磺、腐殖酸、硫酸铝以及酸性肥料等。
3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环境材料的相关应用
3.1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土壤重金属污染常常是由于工业与城市污染以及农业施肥和污水灌溉等引起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使得土壤重金属污染更为严重。我国约有2500×104hm2的土地是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约占总农田面积的1/5。过量的重金属在土壤中会滞留在土壤耕作层,对植物生长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土壤中的重金属在土壤中会滞留很长时间,也不容易被微生物分解,时间久了,水以及种植在土壤中的植物就成为重金属危害传递的介质,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然而治理与恢复难度也是十分大的。
3.2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环境材料的应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分为四种,分别是生物措施、物理化学措施、化学改良措施和工程措施,其中包含微生物菌剂以及植物,以化学固化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应用最为广泛。从大的范围上来讲,化学固化修复是化学修复技术之一,往土壤里加重金属钝化剂和重金属固化剂,使土壤和土壤里的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这样土壤中的重金属的迁移能力和生物有效性会因为吸附和沉淀而降低。粘土矿物、磷酸盐、无机矿物、有机堆肥和微生物等都是常见的重金属稳定固化修复材料。其中有机材料和矿物材料可以对重金属发挥良好的稳定效应,这些有机质可以对土壤中的Cr6+进行还原,变为Cr3+从而降低其毒性,同时让重金属生成硫化物沉淀。而沸石、磷酸盐和含铁矿物等材料优点是便于获得、价格低廉并且高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控制和修复作用明显。高分子保水材料是目前新发现的一种环境材料,对重金属有较好的固化作用,实验证明高分子化合物一方面可以让重金属对植物污染的作用降低,所以作物不会过多的吸收重金属;另一方面可以对土壤结构进行改良、转化养分并且直接给作物的根系提供水分。
4环境材料应用于农业抗旱节水中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源,我国每年有约4×1011m3的水用于农业活动,约占总用水量的70%,而其中90%的水都用于农田灌溉。对于农业灌溉用水来说有三个问题最为显著,(1)水资源欠缺,干旱问题十分严重制约了农业灌溉的面积;(2)不能科学合理的利用那部分已被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浪费情况,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依旧运用农田漫灌的灌溉方式,灌溉水利用率仅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利用率在90%左右;(3)水资源的污染情况非常严重。在农业抗旱节水中应用的环境材料主要有土壤保水剂与作物叶面抗蒸腾剂,这些都属于物理性材料的范畴。
5结语
环境治理范文4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彰显中国向污染宣战的决心和行动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源环境承载极限压力挑战。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保护同样都是一个系统性积累的过程,环境保护毫无疑问是一场持久战。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多个国际平台上以敢于担责的姿态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了减碳减排的目标和行动计划。2014年11月12日,中国在和美国共同签署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更是将减排目标设定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极大彰显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勇气和决心。而新环保法的颁布,“按日计罚、信息公开”等新亮点也向世人传达了政府决心加大力度整治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的信号。从法律法规到政策方针都显现出,“十三五”中国污染治理将由之前的强制控制向强度控制和总量控制方向迈进。
创新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行动和企业的广泛共识及约束性责任
由于生态环境涉及公共空间,主体性责任往往不明确。以往,除非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才会引发追责,保护环境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榜单的就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专业媒体已经开始行动,任何无视环境责任的主体行为都将受到社会监督甚至法律的惩处。“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将成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所谓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责任理念将随着环保法治的进步而成为规范企业商业运营的重要标尺。
中国环境保护的治理方式正呈现出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参与、协同作战方向转变的趋势
某个环境污染事件可能是单一主体引发或是局部的,但环境保护绝非一个政府主管部门或某个肇事主体所能够单独负责的事情。环境作为公共资源和生态系统,为全社会、全人类所共有共享,因此,保护环境也一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从上述榜单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响来看,今后,除政府、监管部门、执法部门、企事业单位外,媒体、NGO和社区居民、普通公民等都将成为环境保护和信息传播的主体,成为社会监督的参与者,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将成为常态。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专业的民间环保组织正在完善中国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填图,为环境监督和执法提供基础数据。随着中国手机用户突破10亿,微信用户突破4亿,互联网时代下媒体和NGO组织在环境治理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社会监督作用。
严厉的处罚将直接提升各类主体的环境保护责任并督促其落到实处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处罚严格和执法严厉,二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新环保法让那些曾经以低处罚成本可以轻易逃脱法律制裁的企业美梦不再。处罚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更具可操作性。对于超标排放者采取从限制生产到停产整治的措施。对于未批先建、无证排污、暗管排污、使用违禁农药等行为,一经发现均可采取拘留措施。对拒不整改的污染企业将实施按日、连续、累计处罚,不仅处以高额罚金,且行政处罚与刑事裁决并重。更为甚者,新环保法还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对于履职缺位和不到位的官员,新法规定了具体处罚措施。领导干部虚报、谎报、瞒报污染情况,将会引咎辞职。出现环境违法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政府分管领导、环保部门等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对于新环保法70条法条的解读只有一个结论,那就是环境违法者将为其破坏环境的行为付出前所未有的代价。
环境治理范文5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数据支撑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0080-02
1 引言
人们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忽略了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其环境的破坏能力远远超出了环境的自愈能力,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焦点问题,更是全球范围内共同关心的话题。而雾霾天气、水环境污染、酸雨、全球变暖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环境监测是分析环境污染情况最直接的手段,通过开展调查,合理布点采集,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分析,然后根据所得实验数据总结环境的相关信息。在备受关注的环境保护环境下,通过环境监测获得环境的综合信息,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自然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环境监测的内容及目的
环境监测是间断或连续的测定环境中的有危害物质的含量,分析其含量的变化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以此来确定环境的质量水平[1]。环境监测工作是科学发展观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为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前期监测准备。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背景调查、现场采样、优化布点以及数据收集。通过分析数据了解污染物分布情况、污染物含量以及污染物的扩散方式,进一步优化布点,实时监测。
根据监测目的的不同,环境监测分为三种:①监视性监测。监视性监测主要是监测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通常情况下,这种监测是通过长期、定点的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有时也采取在线设备仪器与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譬如在污染物监测采样布点处安装在线设备仪,通过在线设备可以实时监控化学需氧量、氨氮与总磷的排放量。通过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结合在线设备监测数据,得出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与以往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到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了解污染治理的效果从而优化治理方案。②特定目的的监测。这种监测主要用于污染严重或者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譬如,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时,需要立即采取环境监测,了解污染事故中的污染因子。这时便需要迅速采集样品开展分析研究,确定污染物的浓度、扩散方式、扩散速度以及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时了解污染情况,为确定救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③研究性监测主要是用于科研工作,研究对象比较具体,主要关注监测数据、结果等。研究性监测都需要标准化,具有统一性。
3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
3.1 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提供前期准备
环境治理方案是根据环境质量状况制定的,环境质量状况比较好的区域治理的力度就相对小一些。而对于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环境污染程度严重,需加大治理力度。环境质量的实际状况需要真实有效的数据来反映。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也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直接影响环境的评价工作,进而影响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所以严格落实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势在必行。因此,环境监测过程中背景调查、采样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确保采集样本的真实性、代表性和可靠性,使得环境治理工程每个环节细致到位。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仅是对某个污染物进行短时间的分析,必须是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物质含量的综合数据,即需要对各种污染源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长时间的分析,所得的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做出正确地评价。通过对所有区域的水质、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情况开展系统的监测,收集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实时反映所有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不同区域之间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不同区域污染物的类型、污染物的浓度、各污染物在不同区域的污染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而明确这些排放物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否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根据环境综合评价制定处理措施,从而为环境治理工作指明方向。譬如,通过对日常饮用水源的
常规监测,能够及时掌握饮用水源的水环境质量,如出现异常情况,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就可以查找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从而从源头和根本进行治理,显著提高了环境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治理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2 环境监测使环境治理更有针对性
环境污染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等。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不同,选择污染物危害大、出现最频繁的污染物为重点监测对象,分清主次,对重点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处理。不同地区环境污染的因素是不一样的,根据区域特点进行有差别的监测,根据区域污染物的类别制定针对性强的治理方案。譬如,对于一些机械生产集中地区,重金属对环境空气、水以及土壤会造成污染,需要针对区域工业特点制定环境监测方案。通过环境监测分析了解所测地区的环境质量,有利于制定科学、对性强的环境治理方案。环境监测工作让环境保护工作目标更明确,有利于环境保护人员在环境治理工作中可以抓住环境治理的实质问题,从而更有效的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3.3 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互相促进
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使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环境污染的多样性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改进,对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由容量滴定分析、分光光度计测定,发展到原子荧光、ICP、ICP-MS、气相、气质、液相、液质等大型仪器监测以及水自动监测、大气自动监测等真实的反映出环境监测工作在不断的进步。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促进突发事故的环境监测与治理应急系统的完善,自动化与便携式检验设备应运而生。环境监测检验治理方案的有效性、合理性,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治理方案。环境监测和治理互相依存、相互配合并相互促进[2],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4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及时反馈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工作的一面镜子,通过环境监测,能够及时有效察觉和反馈环境问题。通过分析监测数据,能及时了解污染物浓度是否得到控制或者降低、污染物是否继续扩散,真实反映出环境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对我国未来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的基础,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通过对环境污染的动态监测分析环境污染原因和类型,制定出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这样才能促进环境治理工作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环境治理范文6
“先行试点”措施的推行及产生的效应。在改革开放和“三农“建设的政策指导下,农村的发展要求也由原来只强调经济而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等全面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做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而产生一些积极的效应。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程度的环境治理工程,并采取“先行试点”的措施。进行试点的范围涉及全国各个省市乡镇,试点项目也包罗万象,包括水环境整治试点、生态修复试点、地质环境保障工程试点等。试点后,各级组织试点地区。促进了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形成,农村建设质量组织的高水平,更好地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解决问题得抓住重点,国家两点论与重点论环境整治理论指导下,抓住重点地区进行整治能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此外,近些年来,我国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之后,提出了这样的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路,那就是“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也使得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举措
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通过这些农村环保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环境问题。
2.1加大政府对农村环保投资力度,推进环保产业形成我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除了对受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外,国家近年来还专门出台了一些针对农村的投资项目,主要表现在各级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推出了具体的植树造林项目和防护林工程;同时,各地陆续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另外,政府部门在农村进行了改路工程,有效避免农村因路况问题引起的扬尘,机动车排放的大量烟尘有所减少,较为直接的改善了农村环境;国家通过三农资金扶持农村的能源优化,推行沼气等新型能源项目,减少传统的薪柴的植被破环和燃烧后的气体灰尘排放。所有的这些政府措施,积极推进了环保产业的形成。
2.2制定环保法律法规及建立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必须制定和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和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此外,我国还颁布国家级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6部,与环境有关的资源法9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29项,制定环境标准364项。加上地方颁布的各类法律法规基本,我国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农村环保问题上已有一些监管制度,可以促进农村环保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