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课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白鹭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白鹭课文

白鹭课文范文1

本单元以“万物有灵”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和略读课文《珍珠鸟》。这些课文都是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白鹭》通过对白鹭诗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欣赏和赞美;《落花生》借助花生的特点,抒发了“要做有用的人”的感悟;《桂花雨》叙述了作者关于桂花的童年回忆,把思乡怀旧之情倾注其中;《珍珠鸟》描述了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展现了作者与珍珠鸟的美好情谊。

内容

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认识2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5个词语。

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并能恰当运用。

语言积累

背诵《白鹭》《蝉》。

体会、积累蕴含作者感情的句子。

阅读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能结合具体语境,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能总结交流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口头表达

学会合理控制发言时间。

能尊重不同见解,梳理总结大家的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

书面表达

能仿照课文,写出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能把自己心爱之物的样子、来历写清楚,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实践活动

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和同学分享。

1白鹭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14个词语。

2.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4.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2.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14个词语。

2.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初识白鹭之美

1.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

(1)导入: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进入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本第一单元导语页,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单元导语页上的内容和图片。

课件出示:

(2)引导看图。(预设:图上有一朵盛开的花,它有着金黄的花蕊、洁白的花瓣,露珠在花瓣上摇摇欲坠;空中有展翅飞翔的鸟;能想象到晨曦、微露、田野、清风……)

(3)引读句子: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与花鸟、自然有关,(学生读)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读)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情境导入,初识白鹭之美。

(1)导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然万物,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都是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文章。我国的文学大师郭沫若先生对白鹭情有独钟,倾心赞美。他是怎样通过文字写出白鹭的美,抒发自己的感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白鹭》。

(2)板书课文题目,指导认识“鹭”。

提示:“鹭”是鸟类的一科,常见的有课文中提到的白鹭、朱鹭、苍鹭等。“鹭”是上声下形的形声字。(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3)课件播放白鹭觅食、栖息、飞翔的视频(视频约两分钟),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交流:你对白鹭有什么印象?通过白鹭联想到了什么?

预设:白鹭雪白的羽毛衬着蓝天碧野,很美。让人联想到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张志和的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4)过渡:白鹭在不同文人墨客的笔下各有特点,在杜甫和张志和的诗词中,白鹭是和翠柳、桃花等美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设计意图】单元学习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读单元导语,让学生对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进行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感受白鹭之美,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鹭如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自读要求:边读边将课文中的生字和带有生字的词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读反馈,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

白鹭精巧色素适宜白鹤嫌弃寻常蓑毛长喙黛色玻璃框嵌入

镜匣绝顶嗜好望哨恩惠清澄铿锵韵律美中不足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

(2)指名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蓑毛”的“蓑”读suō,“喙”读 huì,“框”读kuànɡ,“嵌”读qiàn,“匣”读 xiá,“嗜好”读shìhào,“澄”“铿锵”都是后鼻音。

(3)学生齐读词语。

3.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眼里,白鹭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勾画出来并相互交流。

课件出示: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精巧”是什么意思?(提示:可以通过近义词替换、拆字相加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引导体会“精巧”是精细巧妙的意思。

(2)从全文充满诗意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眼中,白鹭是一首诗。说说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预设一:从第2~5自然段中,感受到了白鹭的外形美、色彩美。

预设二:从第6~8自然段中,感受到了白鹭在田间“钓鱼”、枝头独立、黄昏时低飞三种不同场景下所表现出的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鹭的关键语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同时落实“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一学习目标。

板块三再读课文,感受外形美

1.学生快速阅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4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预设:这4个自然段是围绕第2自然段来写的,从“色素的配合”和“身段的大小”两个方面写出了白鹭形象的适宜。

课件出示: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提问:“适宜”是什么意思?从课文第1~2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体会:句子中的“适宜”指白鹭的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恰到好处。这句话写出了白鹭的外形精巧如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2)指导朗读:读好“一切”“适宜”,读出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2.感悟对比,品“身段美”。

课件出示: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1)读句子,思考:作者想表现白鹭的美,为什么还要写白鹤、朱鹭和苍鹭呢?句中“太大”“嫌生硬”“大了一些”“太不寻常”等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作者是用白鹤、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用“太大”“嫌生硬”“大了一些”“太不寻常”等词语表现出白鹤、朱鹭和苍鹭的不适宜,从而侧面突出白鹭的适宜。

(2)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指名读)

3.感悟排比,品“颜色美”。

(1)教师引导: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白鹭“一切都很适宜”的美?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读句子,想象白鹭外形的精巧美,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交流:从“雪白”“铁色”“青色”“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中能感受到白鹭“色素的配合”十分适宜;从“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中能感受到白鹭“身段的大小”恰到好处。这是对“适宜”的具体描写。

(3)提问:“一分”“一忽”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蓑毛”“长喙”“素”“黛”?

引导体会:

①两个“一分”和两个“一忽”,在文中都是强调数量极其微小,小到极致。作者用词准确,说明了哪怕色素、身段发生一丁点儿变化,都会影响白鹭的美,凸显白鹭美得精巧、适宜。

②查字典理解“素”“黛”。(“素”的意思是“白”,“黛”的意思是“黑”)

③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理解“蓑毛”“长喙”。

4.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1)教师介绍:“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处描写,是借鉴并化用了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的作品《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郭沫若《白鹭》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2)朗读文段,比较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交流体会。

预设:运用“增减、长短、素黛、白黑”这几组反义词构成了排比式的语句,使语段整齐匀称,如诗一般。

(4)点拨:作者将对绝代佳人的描写用到白鹭身上,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白鹭的外形之美,以及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赞美白鹭“精巧如诗”。

(1)导读:同学们不仅感受了白鹭精巧的外形美,也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精巧。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白鹭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老师将课文中的部分语句以诗的形式写了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教师指导朗读。(配图片和音乐)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课件出示配文的插图,指名配乐读。师生合作读。试着背诵第1~5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个环节紧扣“适宜”二字,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嫌生硬”“太不寻常”等关键词,在对比阅读中体会白鹭的美。同时引入宋玉的赋,让学生通过类比阅读进一步体会白鹭之美,其外形的“适宜”程度无可挑剔,实在精巧如诗。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图画、文字、音乐结合起来感受和体会,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体会表达方法,抒感,背诵积累。

板块四学习写字,抄写积累

1.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课件出示:

宜鹤嫌朱嵌框匣哨恩韵

(1)引导观察,说一说:哪些字比较难写?在书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嫌、嵌、匣”,边写边提示书写要点:

①嫌:左窄右宽,左部“女”的撇点与右部“兼”的撇形成避让。

②嵌:“山”扁小,“甘”上横向左探出,中间是一横,“欠”的捺要舒展。

③匣:三包围结构,注意先写横,再写里面的“甲”,最后写竖折。

(3)学生练写,展评。

(4)学生自主练写其他字。教师边巡视边提示书写要点:

①鹤、韵:左右宽窄相当,“鹤”字第三笔是长撇。

②框:左窄右宽,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是先写横,再写“王”,最后写竖折。

③哨:“肖”上面的部分不要写成“小”。

④恩:上长下短,“因”字不要写成“田”,注意框内的“大”末笔捺变点。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背诵课文第1~5自然段,并摘抄你喜欢的自然段。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识字、写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功底,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生字识记、书写的规律,相互提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识写生字的能力与书写的自信心。本文语言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型范本,学生可以通过摘抄文句积累语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2.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配乐朗读,回味形象美

1.导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再次欣赏白鹭的美吧!

2.配乐,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

3.过渡:“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作者为什么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第6~11自然段,去感受白鹭的神韵,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美的独特感受吧!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回味白鹭那精巧如诗的外形美,积累语言。提出问题“为什么又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激发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的兴趣。

板块二想象画面,感悟神韵美

1.小组合作,读中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单,学生按要求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

小组合作学习单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第6~8自然段,试着读出画面美。

·选择第6~8自然段中的一个自然段,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写在教材上每个自然段的末尾。

2.引导交流,说中悟神韵。

(1)比较归纳,取画名: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哪三幅优美的图画?你为每幅图起了什么样的名字?

学生交流预设:白鹭垂钓图、白鹭瞭望图、白鹭起舞图……

(2)描述画面,悟神韵:请你选择第6~8自然段中的一个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①预设一:学生交流第6自然段的内容,感悟白鹭垂钓时的悠然、宁静。

a.引导学生想象,体会“钓”字的形象传神:白鹭怎样钓鱼?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交流预设:一个“钓”字用得极其形象传神。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使白鹭捕食时的悠然自得,与清水田的宁静澄澈浑然一体。

b.提问: “玻璃框”“镜匣”指什么?“嵌”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些词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预设:清澈的水田就像玻璃框,一两只白鹭悠然地站在水田中,望着水田里游动的小鱼。突然,一只白鹭迅速地叼起一条小鱼,一口吞了下去,随后又静静地站立不动。一切都那么安宁,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水田就像透明的镜匣,倒映着白鹭的身影。远远看去,就像一幅水墨画,画中的主角是白鹭,美得让人心旷神怡……

c.指名读:带着这种感受,读出白鹭在水田中“钓鱼”的悠然、宁静之美。

②预设二:学生交流第7自然段的内容,感悟白鹭闲立枝头远眺的独特、悠然。

a.引导想象:白鹭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不是在望哨。“望哨”给人紧张、不安稳的感觉,而白鹭站在树顶时的状态是悠然的。)

b.提问:“嗜好”是什么意思?白鹭的嗜好是什么?从“孤独”“悠然”“嗜好”这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你能想象白鹭在干什么吗?

学生交流预设:“嗜好”指特殊的爱好。枝头独立是白鹭的嗜好,凸显了白鹭高雅脱俗之美。白鹭站在树顶上,让人感受到孤独也好,悠然也罢,作者的意思是说白鹭优雅矜持,让人产生美的联想和感受。它可能在眺望远方的风景,可能在思念久别的朋友,可能在等待觅食的同伴……总之,它是闲适的、悠然的。

c.指名读,读出白鹭闲立枝头远眺的悠然之美。

③预设三:学生交流第8自然段的内容,感悟白鹭低飞时的清纯、美丽。

a.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在黄昏时的乡村,人们偶见白鹭低飞的画面会是怎样的?他们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预设:黄昏的空中,白鹭翩翩的身影,时而掠过……时而盘旋于……时而飞向……晚归的农民们,放学的孩子们……看到白鹭,它的蓑毛是那样洁白,映着余晖,清纯美丽,宛若仙子,让人感受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之美。

b.为什么作者说“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怎样理解“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学生交流预设:黄昏的空中白鹭低飞,把人们所向往的安定、纯洁、恬静的境界形象地展现出来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享受,因此作者说这“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清澄”原指水清澈透明,在课文中比喻画面清纯美丽。白鹭在黄昏的空中低飞,这本是乡村偶见的情景,在作者眼里却是“清澄的形象化”,正突出了画面清纯美丽的特点。

c.男女生分读,读出画面的清澄之美。

3.看图练习,背中悟表达。

课件出示第6~8自然段描述的三幅图画及提示词,学生看图朗读或背诵相关文段。

课件出示:

第一幅图——白鹭垂钓图 在清水田里时有站着钓鱼

第二幅图——白鹭瞭望图 晴天的清晨每每站立于小树的绝顶

第三幅图——白鹭起舞图 黄昏的空中偶见低飞

4.小结:水田“钓鱼”、枝头独立、空中低飞,这些本是白鹭的生活习性,然而,作者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白鹭在不同场景中如诗如画般的美丽,表现了白鹭的优雅独特,看到这样的画面就如同在读“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设计意图】白鹭的神韵之美以及“清澄的形象化”等,学生难以感悟。突破难点的方法还是读与想象。通过引导学生品读第6~8自然段中的关键句子,反复运用图文对照的方式朗读,想象补白,描述画面,在文字与画面的转换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文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板块三读写结合,学习表达美

1.抓关键句,体会情感。

(1)导读:白鹭不仅外形美得如精巧的诗,而且生活的场景也如诗如画。这样美的白鹭激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第9~11自然段。

(2)教师引读“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学生接读后面的文段“白鹭不会唱歌……”。

(3)引导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几个地方写到了作者对白鹭的感受与人们的不同?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读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发现白鹭的寻常之美)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作者能欣赏白鹭的独特、悠然之美)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白鹭优美而不张扬,它常见且平凡,孤独而又悠然,它清澄得如诗如画。这句话总结全文,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与课文开头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2.整体回归,学习表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完成课文结构图。

课件出示:

(2)看结构图,回顾全文。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引导学生总结表达方法:描写了两个方面,三幅画面;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直接抒情;用词精确等。

(3)看结构图,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3.仿写练习,学习表达。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仿写练习。

题目一: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

题目二:学习课文第6~8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小动物,抓住一两个生活场景来写,突出它的特点,抒发自己对它的感情。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当堂训练,以评导写,指导修改,落实一课一得,并初步了解对比手法与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板块四课外拓展,享受阅读美

1.合作读描写白鹭的古诗,享受古诗中的自然美。

(1)过渡:白鹭,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喜爱描写的对象,让我们到古诗中欣赏白鹭的美吧!(老师说上句,同学们接下句)

课件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2)引导:不光白鹭,自然界中的万物皆有情趣,皆能为我们代言。自由朗读课本第14页的古诗《蝉》,体会诗人的情感。

2.交流知作者,享受课外读物中的情感美。

(1)教师引导:让我们像作者郭沫若一样,做一个热爱生活、细致观察自然的人。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郭沫若的资料。教师相机推荐阅读: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剧本。

(3)小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课外多观察、多阅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用本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写出对美的感受。

【设计意图】拓展读古诗,感受古诗中白鹭的美;推荐阅读,让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1白鹭

【作业设计】

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白鹭》这篇散文语言凝练含蓄,句句含情,白鹭的外形之美和在不同场景中展现出的美跃然纸上。课文有些语句比较抽象,例如“清澄的形象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等。根据文体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借助关键词句,感受白鹭的形象美。

首先我从整体入手,抓住课文首尾两个关键句,让学生初步感受白鹭的精巧如诗,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然后紧扣“精巧、适宜”,在对比品读中,体会白鹭的外形精巧如诗,在品读排比句的描写中,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接着抓住对“悠然”“清澄”等词语的理解,读出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最后找出文中作者直抒胸臆的三处语句,读出文中之情,体会语言之美。

白鹭课文范文2

自从课堂教学改革后,语文教育界提出“智慧课堂”的理念,我们语文课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改变:不看教师讲得有多精彩,关键看学生学得有多精彩。践行发展教育理念,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思维习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发问,而应只是课堂教学的主持者,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问题必须精炼概括,能切入要点,囊括全局。

现以文言文、现代文教学为例,来说明简化提问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

一般的文言文教学,只需二三个步骤即可完成教学任务。如《岳阳楼记》的教学,主要设置三个问题:1.读译课文;2.归纳整理特殊用法的字词;3.谈谈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任务一布置,小组就开始着手完成这些问题。教师提点怎样完成第一个问题,课文有五段,可分给五位组员分段翻译,组长从旁指正评点,并指导组员圈画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汇,这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组成员可分工整理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这是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整合;针对第三个问题,可以每人谈一点,可从修辞、炼字、作者情感、写作手法任一方面谈,最后由组长汇总整理,这是文言文学习中的审美欣赏。如果预习课做好三问,那么展示课就可以对这三个问题充分进行交流探讨。也就是说,学习《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只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即可,学生把这三个问题自行化解成若干小问题,这样就把思维的主动权交付给了学生。文言文教学,我主要遵循这三个步骤,既简明扼要,又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文教学更是如此,教材中更多的是现代文阅读,有各类文体。小说的教学主要抓住小说三要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笔者根据三要素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2.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3.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当同学们思考交流这些问题时,他们的脑子里自然会衍生出许多小问题,如在归纳故事情节时,他们会想到:情节包括哪几部分?开端是什么?发展是什么?、结局又是什么?开端是“盼于勒”还是“赶于勒”?问题紧接着又来了,“赶于勒”部分是什么记叙顺序?情节中可以看出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思考第二个问题时,他们会想:谁是主人公?这一对夫妇有差别吗?小若瑟夫是怎样的形象?写他有何作用?小说善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教师问得越少,学生反而会想得越多,教师的“隐身”让更多的学生大显身手。“学生真正参与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不看教师的讲解,只看学生是否高效参与,这是新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也是我认为的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

又如,在学习散文《白鹭》一文时,预设了两个问题:1.白鹭美在哪里?2.《白鹭》美在哪里?先从文中具体欣赏白鹭的形象,再从写作手法角度品味《白鹭》的抽象美。两个问题的差别仅仅在于一个书名号,问题简单易记,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第一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感知到白鹭无暇的美,清田独钓的美,清晨望哨的美,黄昏低飞的美……第二问,学生可以体会出修辞美、衬托美、意境美、立意美、呼应美、动静美……不一而足。散文《囚绿记》的教学只问这两个问题:1.文中哪些语句流露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2.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学生根据第一问,可以迅速了解熟悉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二问可探究出文章主旨,就这样简练而又有梯度地完成了这篇艰涩难懂作品的学习。

白鹭课文范文3

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辞优美,意蕴深长。作者在文中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不是空洞,不是空虚,不是疏漏,而是一种空灵,一种神韵,一种机智,不着一墨,尽得风流。这些“空白”就相当于中国画中的“虚”处,看似空白,却是蕴涵着无限的“有”,往往使人浮想联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掘教材的内在因子,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去激活这些“空白”,并予以生成,从而感悟“弦外之音”,让学生领略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于“人物空白”处生成

第一册中《秋姑娘的信》,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信,传递秋尽冬来的信息。课文最后“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给秋姑娘写了信!”

学生看着生动的画面,饱含深情地读着课文。

教师很自然地问:“那么多的枫叶,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

(学生自由发挥,议论纷纷。)

教师接着提出要求:“如果你是秋姑娘,你还准备给谁写信?写什么内容呢?”

生:我给可爱的小白兔写信,让它准备好过冬的食物。

生:我给美丽的蒲公英写信,让它找个暖和的地方过冬。

生:我给辛勤的交警叔叔写信,提醒他们天气冷了,在外面要多穿点儿衣服,别感冒了。

……

这些信,表达了问候,体现了关爱。教者被孩子们那充满真情的话语感动了。通过补充人物,学生们突破了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秋姑娘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二、于“语言空白”处生成

第十一册中《灰椋鸟》,灰椋鸟归林后不愿过早地安眠,“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这么多的鸟儿在鸣叫,它们在说些什么或唱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灰椋鸟的世界,去写一写鸟语吧。

(播放有鸟鸣的音乐,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我是一只快乐的灰椋鸟,我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和许多快乐的伙伴,我们尽情地歌唱,歌唱美好的生活。

生: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有树,有水,有花,还有人们的呵护。衷心地感谢善良的人们……

生:我们唱歌,我们跳舞,我们的日子比蜜甜。愿家园更美丽,愿生活更幸福。

……

通过想象鸟的语言,使学生体会到鸟儿欢乐的原因,进一步感受到树林就是鸟的乐园。

三、于“内心空白”处生成

第十册《半截蜡烛》一文中,中尉问:“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是指点燃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一瞬间,伯诺德一家人的心揪紧了。

可见,此时伯诺德一家人的内心是紧张而复杂的。文章没有具体描述,而此处正是绝佳的语言训练场,思维的因子正待点击。

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环境是静寂的,可她们一家人的内心却掀起了极大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一下这一家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生:伯诺德夫人可能会想,要镇静,绝不能让敌人看出破绽,得想个办法。

生:杰克可能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宁死也不能让敌人得到秘密。

生:杰奎琳可能在心中祈祷着,这可怎么办呢?上帝呀,保佑我们吧。

……

学生有选择地进入伯诺德一家人的内心,根据文中的具体语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让我们从人物内心的生成中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于“情节空白”处生成

第七册《云雀的心愿》,文章以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对话结束课文: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

“这也是妈妈的心愿。到时候,我跟你们一起去。”

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年后,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一些学生说:“人们不再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许多年后,沙漠变成了绿洲。这里树木葱茏,鲜花遍地,空气新鲜,河水清澈,成为人类和动物的乐园。”

还有的学生说:“也有可能尽管云雀植了树,但人们还是乱砍滥伐,这里依然是荒漠。云雀很失望,早已离开了这儿。”

通过续写补白,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乱砍滥伐造成的危害和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的家园的重要性。

五、于“画面空白”处生成

第十二册《白鹭》,作者描绘了三幅景致,各有韵味。一是白鹭钓鱼图,二是白鹭望图,三是白鹭飞行图。但是课文中的插图只有一幅“钓鱼图”。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创造生成出另外两幅图画。

学生用画笔把“小树之巅,白鹭独立,披着霞光,迎着朝阳,似乎极目远眺”和“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炊烟四起,白鹭低低地掠过村庄、田野”的意境表达出来。

这不是简单的复现或再现,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举措,既有助于体味出语言文字的内涵风韵,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到了升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白鹭课文范文4

一、寻根——感受词语意义的本原

中国文字最初是从象形字发展而来的,属表意字,具有形象性、表义性的特点。在语文课上,我们应带领孩子们剖析中国古文字的结构特点,并继而探寻字词的意思,这样能非常有效地让孩子们记住字词的写法,更扎实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案例扫描】

《卧薪尝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学片段

教师边画女字的象形字边问:“大家看这弯腰低头、一副顺服的样子,猜猜看,应该是什么字?”

学生说:“‘女人’的‘女’字。”

教师又在‘女’字的右边画了只手,说:“虽然女人非常顺从了,可是大家看仍有只手一把抓牢她的头发,任打任骂。大家说这是怎样的女人?”“是‘奴’字。”

接着教师边画“仆”边问:“同学们请看:这个人,头戴沉重的枷锁,该是俘虏或者犯人一类;再看这里,背后还给插着尾巴,被拉出去游街。你想这是什么感觉?”

学生说:“真是一种莫大的羞辱啊!”

教师说:“对啊,这真是莫大的羞辱。在古代被如此不当人看的男人即是‘仆’。这样的女人和男人就是‘奴仆’。”

【案例分析】在教学“奴仆”一词时,教师另辟蹊径,通过这样出示文字最初的图画来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奴”“仆”这两个字的原意,真可谓巧妙而又有效。通过寻根究底的方式,孩子们既明白了词语的原本意思——地位低下之人,又形象地体会到了该词蕴含的羞辱人、不把人当人对待的意思。

二、对比——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

现行学生语文课本里,有相当多的优秀课文,这些文章用词巧妙、句子精美,表达意思匠心独具,特别是关键词的使用上,往往是恰到好处。教师要通过指导孩子们开展对比品读,读出文章用词的巧妙,品出文章用词的艺术。

【案例扫描】

《一路花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我用多媒体展示两句话:

①“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情景使它感到一丝快乐。”

②“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情景使它感到快乐。”

学生读后,我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出两句话的区别之处吗? ”

学生说后,我接着引导说:“很好,你看出破水罐的心情了。那么请再读读,看看这两句话意思是否真的一样。”

学生说:“我发现‘一丝快乐’含有快乐不多的意思,好像隐含着不快乐更多的意思,或者说还带着难过之意。”“怎么说?”

学生接着说:“由于过去几年,在挑水的路上,水总是从自己的裂缝中渗出,都是只有半罐水能运到家,尽管挑水工已经尽了全力。它的心里一直觉得很对不起挑水工,因此虽然路边尽是迷人的山花,仍然没有使它觉得很快乐。”

【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看到,只有通过比较,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用词的巧妙。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词语增减或调换的方式,进行比较式品读,使孩子们品出不同词语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意思,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使他们懂得遣词造句在写作文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体验——理解词语内涵的深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用心感受、角色扮演、联想体验等方式,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品出文章的深意,从而理解词语内涵的深刻。

【案例扫描】

《白鹭》(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在教学《白鹭》一课时,文中有一句“白鹭在树顶栖息”。为了帮助学生能准确明白其中“瞭望”一词,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师:“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嘹望吗?”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生1:我想在这良辰白鹭应该在看美景。有一次,我去泰山旅游,站在泰山之顶瞭望。太阳从天边慢慢的钻出,万丈霞光把整个云海都染成了金黄色,霞光、云海、太阳就编织成了迷人的油画,好不美丽。因此,我认为白鹭一定也是在树顶观赏风景的。

师:不错,想来白鹭应该是为观光客。

生2:我想白鹭应该是在盼望什么吧!可能它的伙伴从天还没亮就外出觅食,但这么久了还不见飞回。于是,它就飞到树顶,站到上面眺望,希望尽早能看到伙伴返回的身影!

……

【案例分析】 在这堂课中,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瞭望”一词,通过联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感悟词语的含义;同时,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词语的深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争辩中,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很好地达到了词语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对词语内涵的理解更深刻。

白鹭课文范文5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3.在情境创设、想象说话中,理解诗意,感受诗境,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看图,学词说句,初识美

1.谈话导人。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朋友,咱们来认识一下吧!(多媒体出示一边飞一边叫的黄鹂的画面,相机指导“鹂”的读音,板书“黄鹂”;接着画面上出现垂柳,板书“翠柳”,特别强调“柳”的写法。)你们能把它们说成一句话吗?(如:黄鹂在柳条中捉迷藏等。)

(2)多媒体出示:“一行飞上蓝天的白鹭”,相机指导“鹭”的读音,板书“白鹭”,请学生根据画面说一句话。

2.出示课题,多么美丽的春天景色啊!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把这美丽的景色写成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绝句》(板书),多媒体播放画面,教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形象思维非常活跃,也喜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情景。这首诗色彩明丽,教师将黄鹂的轻快、翠柳的美感在课始直观出示,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所学之诗稍知其意,初步感知古诗之美,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产生阅读期待。

二、多读,说景谈情,感悟乐

1.自由读。多媒体出示《绝句》背景图及古诗,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生字,读好每一句诗。

2.师生接读。师读前四个字,生接后三个字,也可变化数字,如师读前两个字;也可变换组别接读;教师不断变换读诗速度,让学生在接读的时候能慢慢熟练、跟读,注意音准和节奏。

【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特别是古诗,只有在读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知其意悟其境。这一环节设计既是为学生的初读降低坡度,达到读通、读顺的目的,也能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3.创设情境,读出感悟。

(1)过渡:大家读得可真不错,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我问你读,怎么样?并逐句展开师生问答式的教学。

第一句:教师先问:两个黄鹂干什么?学生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答,再以此启发想象:如果两个黄鹂是在说话,可能在说什么?(可能会说“春天,草醒了,花红了,叶绿了,好美啊!”……)换个角度想象:如果它们是在唱歌,可能会唱什么呢?(可能在唱“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即兴唱几句)

第二句:教师以问承接:黄鹂在说、在唱,那一行白鹭呢?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理解句中的“青天”就是蓝蓝的天空,并通过多媒体,欣赏蓝蓝的天幕上,飞翔着一行雪白的鹭鸟的美丽景色,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教师叙述:美的不仅是会动的黄鹂和白鹭,还有静静的景物呢。你瞧,窗含西岭――?学生接下去将第三句诗补充完整。然后,围绕“一年有几个秋季?”“千秋指多少年?这里的千秋真的是一千年吗?”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千秋雪”的意思是指很久很久都不融化的积雪,进而体会到千年不化的白雪盖在西岭上给人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教师说“在明媚的春光中遥望那岷山上的皑皑白雪,该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这么美的西岭和白雪描绘成了打扮诗人房间的图画了(出示画面),这个字就是――含”,将品味语句的焦点集中到句中的“含”字上,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含”的动作,再结合画面感受“窗含”的独特之美,从中体会“含”字的生动和形象,最后把这种美读出来。

第四句:导语一转:站在窗前看,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而出门外,却是另一番景象――(门泊东吴万里船)再用语言呈现画面:一只、两只、三只……门前静静停泊的船只,有序地排列着,多像是――(即将远行的队伍、整齐列队的士兵,随时准备出发。)真是静中含动,动中有静,再连起来读后两句诗。

(2)引导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请用笔在诗中圈出来,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3)教师小结:读着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杜甫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呢?你能用读把诗人的心情读出来吗?

【设计意图】都说学习古诗重在感悟,但感悟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让孩子手捧一首完全不知所云的古诗去感悟,恐怕有点为难孩子。但二年级孩子应该怎么感悟,需要慢慢引导。这一环节就是在师生情趣问答的游戏中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古诗的美,建立诗歌表象,并通过创设情景的读,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4.对对子,理顺序。

过渡: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对对子,好吗?

师:两个黄鹂――

生:一行白鹭。

师:鸣翠柳――

生:上青天。

小结:谁能说说作者观察景物的顺序是――

【设计意图】每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说前几次的读重在读通读顺,读中感悟诗意诗情,那么,这里的读,就是初步认识景物的描写顺序。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他们有意注意时间较短的特点,教学中主要采用对对子的游戏形式(学生已学过简单的对子),在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中景物描写方法。

5.看图读诗:教师分别出示不同画面,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并让学生说说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

6.同桌一起观察课文插图,自己手指画面读诗。

7.师创设诗境,学生一边演一边背: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他正坐在草堂里看书,忽然听到――(生:两个黄鹂鸣翠柳。)陶醉之余,他正想起身细看,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直上蓝天――(生: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窗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极目凝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回头一看,这次,他看到了门外――(门泊东吴万里船。)

8.面对这样美丽的春光,诗人还会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熟读成诵是低年级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这里,教师通过看图读诗、创情境背诗等形式,强化意义诵读,促进语言积累,实现目标达成。

三、质疑解答,指导书写

1.看着图,读着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白鹭课文范文6

一、我会看拼音写词语(14分)

hū huàn ɡǎn ēn xiónɡ wěi cǎi hónɡ

bō lí cōng míng míng shèng ɡǔ jì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读音,并用“ ”划出来。要仔细哟。(5分)

1、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ɡān ɡǎn)。

2、阴房里面钉(dīnɡ dìnɡ)着许多木架子。

3、小林把铁丝缝(fénɡ fènɡ)在雨衣的下沿。

4、人们敲着欢乐(lè yuè)的鼓点,随着乐(lè yuè)曲跳起舞来。

三、比一比再组词,挺容易。(10分)

末( ) 题( ) 蜜( ) 摘( ) 浇( )

未( ) 提( ) 密( ) 滴( ) 绕( )

四、试试看,照样子写出下面词语意思相反的词(8分)

例:胜—败

窄-- 减-- 强-- 内--

五、我会填。(8分)

1、例:明亮的窗子

( )的小路 ( )的小溪 温暖的( ) 繁华的( )

2、例:一串葡萄

一张( ) 一台( ) 一( )先生 一( )小刀

六、积累展示我最棒。(14分)

1、我会连。(4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杜甫 《绝句》

2、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赠人玫瑰,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一拂_______________,南燕双归_______________。

(3)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中午的时候太阳在( ),( )星永远高挂在北方,沟渠中大雪化得快的一面是( ),大树枝叶稠的一面是( )。

读书郞(13分)

七、阅读短文,看清题目,仔细做。(13分)

青蛙和小草

一只鹅不小心踩到一只青蛙,青蛙认为这是在侮辱他,就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生起气来。

小草见了,说:“鹅只不过是不小心踩到你的脚,你就这样?你应该原谅别人!”青蛙说:“要我原谅他,我可办不到。你要是遇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呢?”小草微笑着说:“你不就踩在我身上吗?”

青蛙听了小草的话,脸红了。

1、照样子写词语。(4分)

例:红艳艳 绿 白

2、读一读短文,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3分)[来源:Z#xx#k.Com]

应该----

3、短文写了谁和谁的故事?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分)( )

①鹅和青蛙 ②鹅和小草 ③青蛙和小草

4、青蛙和小草,你喜欢谁?为什么?(4分)

答:

小作家(20分)

八、看图写话,我能行。(20分)

提示:请仔细观察左边的图,发挥你的想象,把图上内容写具体。

二年级听力材料

众志成城 战无不胜

(语速略慢,读三遍)[来源:Zxxk.Com]

二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顺风耳[来源:学科网]

众志成城 战无不胜(每字1分,共8分。要求按田字格正确书写)

小博士

每词2分,共14分

呼唤 感恩 雄伟 彩虹

玻璃 聪明 名胜古迹

二、每小题1分,共5分

1、杆ɡān 2、钉dīnɡ 3、缝fénɡ 4、欢乐lè 乐yuè)曲

三、每词1分,共10分。答案略

四、每词2分,共8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窄—宽 减—加 强—弱 内—外

五、每词1分,共8分。答案略

六、积累展示我最棒。(14分)

1、每连正确一个得1分,共4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杜甫 《绝句》

2、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手有余香(2分) (2)千山绿,万户春(每空2分,共4分)

(3)南边 北极星 北方 南方(每空1分,共4分)

读书郎

1、每词2分,共4分 如:绿油油 白茫茫

2、3分。答案略。符合要求即可。[来源: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