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论的启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木桶理论的启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木桶理论的启示

木桶理论的启示范文1

1.1传统“木桶理论”含义

现代管理科学中的木桶理论是说: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木桶的盛水量不是由最长的板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板决定.在中小学教育中,该原理一直被奉为学校管理及教师教育学生补习弱势科目的圣经.

1.2新“木桶理论”

相较于传统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新木桶理论内涵更加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木桶能够装水的多少,由最短的木板决定.除此之外,管理学中新木桶理论认为,一木桶能够装水的多少,还由最短的板能否更换升级决定.试想老板如何关注短板,并且纠正和训练短板,同时避免其他板想做短板的意图,则装水量很可能会有所改善.

第二,木桶能够装水的多少,还由木板和木板之间的紧密度决定.只有木桶的木板之间没有一丝的缝隙,才可以放心的装水.具体到团队中就是团队的凝聚力决定团队的业绩.

第三,新木桶理论认为,木桶能够装水的多少,还由桶底的大小决定.假如桶底很小,木板即使长一些、木板的紧密度也很高,也装不了多少水.具体到团队中,表现为领导者格局的大小.大格局的领导者,可以开创不一样的局面;小格局的领导者,能力即使强一点也不会开创很大的局面.

新木桶定律的三个方面,不可单独而言.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2.1教学方式的定义

教学方式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基本的教学行为取向(倾向性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谈话式、讲授式、实践活动式等;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2学习方式及其发展

2.2.1学习方式定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习方式有多种定义,总结比较常见的对于学习方式的定义发现学者们在某些方面达成了共识.如学习方式包括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概念的上位概念等.因此我们取其中一种学习方式的定义便于读者理解其概念.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2.2.2学习方式基本特征

传统学习方式具有五个最基本特征――“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而现代学习方式则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等五个与传统学习方式相对应的基本特征.

2.2.3学习方式的发展

高考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据研究表明,人脑对大量信息具有选择记忆功能,其中“意义和情感”是影响个体注意及记忆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单纯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记忆与保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等.

随着人们对多元智能的研究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及教育学家们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定义了更多种学习方式.由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总体能够表现出学生的创新性、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游戏性等特点,学习方式整体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3新“木桶理论”对“教学方式”的启示

根据新木桶理论的三个主要内容,其对于教学方式的启示主要有三个方面.

3.1短板及其可更换升级性对教学方式的启示

新木桶理论认为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板的长度,可更换升级的短板能够替代原有短板而增加盛水量.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八种.基于不同的智能组合,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一种学习方式上有障碍,可以采用其他的一种或多种学习方式来替代,达到“扬长避短”的学习目的.由此引发我们思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性学习.

3.2板间紧密度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启示

新木桶理论的第二个内容是板间紧密度对盛水量的决定作用.具体到教育教学中,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有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游戏之所以能够引起中学生的兴趣是由游戏的娱乐性、挑战性、等级性、选择性、合作性等特点决定的.游戏由不同等级的关卡构成,具有等级性,学生在玩游戏时一般只有过了上一等级的游戏才能开启下一关卡,具有挑战性.学生在玩游戏时可以选择继续玩下一关,也可以选择重玩前一关直至拿到最高分,具有选择性.大多数游戏需多个人共同完成,这就使得玩游戏的人要具有团队意识,具有合作性.

新木桶理论的第二个内容启示我们,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苦学思想,引导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快乐学习,寓教于乐.

3.3桶底大小决定论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启示

新木桶理论第三个内容认为桶底的大小对于盛水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到教育教学中,体现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的配备及教师对于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程度上.

信息技术以其信息的迅捷、交互、海量等显著特点与教育教学有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如“慕课”、“翻转课堂”、“网易公开课”等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新的教学方式为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现代教育设施的使用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

新木桶理论桶底决定论启示我们,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新的教育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式.

4结语

木桶理论的启示范文2

Yang Fei;Zou Liling

(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Kunming 650217,China)

摘要: 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往往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叛逆,冲劲有余而韧劲不足,更容易产生自卑、沮丧、焦虑等负面心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对学生不断管理、鼓励与支持,使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取得成功。本文具体介绍了几个基本的管理学理论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Abstract: The major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generation after 90s". They are often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the family dependent and rebellious, their pushfulness is more than tenacity, so they are easy to appear self-esteem, depression, anxiety and other negative psychology. The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use different management methods to manage, encourage and support students, so that make them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and get success.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several basic management theory in the work of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 管理学理论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unselor;management theory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81-01

0引言

2009年9月,有相当一部分出生于1990年以后的大一新生走进了大学校园。他们追求独立、张扬个性,但常常又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叛逆,冲劲有余而韧劲不足,“90后”似乎成为一个矛盾体,因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一些新情况出现了,这对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试图从管理学的角度淡点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1破窗理论――要坚持防微杜渐,营造良好氛围

“破窗理论”是指一栋房子如果有一扇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一段时间后,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1.1 “破窗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表现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破窗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遵守纪律、学习态度等方面经常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体现着。笔者所在的学校存在“五一”、“十一”长假前夕,学生请假或者旷课提前回家的现象。开始,只是个别学生旷课提前回家,如果学校不及时制定相关的校纪校规,并行之有效的严格执行,那么会有越来越的学生进行效仿,出现大批逃课的现象,对学风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其实,通过分析,这种现象完全可以通过“破窗理论”来解释。正是最先逃课提前回家的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和教育,后面的学生看到既然已经有人请假或者逃课提前回家,我也可以效法,从而形成大面积逃课现象的发生。

1.2 “破窗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在学生工作中,应该随时去发现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身上违反制度的第一次行为,随时去发现第一个违反制度的党员干部,并给予必要的提醒、教育或采取相应措施,及时修好这“第一个被打碎的玻璃窗户”,防止“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2“木桶理论”――取长补短,提高整体素质

2.1 “木桶理论”概述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效应”中指出:由多块木板组成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也称为“短板效应”[1]。

2.2 “木桶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将学生的整体水平想象成一只口沿参差不齐的木桶。正如一只木桶是由若干块木板组成的一样,组成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组成班级的学生也有“长”有“短”。因此,要建立优秀的学生群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作为学生的管理者辅导员,不仅应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并且着眼点应放在“短板”上,但同时对“长板”也不能放松。

2.3 “木桶理论”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对于辅导员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有生命力的木块,要真诚的去热爱每一个学生。而在学生管理中则要遵循教育和管理的规律,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学生管理建制上,要健全规章制度尤其是明确学生干部的职能,以求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民主自治的作用。在学生个人成长上,要真诚的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文化管理上,通过各类活动为承载促进个人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团结,逐步形成每个班级的班级意识,通过创建优良学风班或者参与魅力班级评选活动,增进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

3罗森塔尔效应――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3.1 “罗森塔尔效应”的解读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而得出的著名理论。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2]。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就是一种暗含期待的教育效应。教师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的深沉的情感体验,其中也包藏着热爱、理解、尊重、等等内在的复杂心理体验。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情感反映为一种独特的深情。它通过教师的眼神、笑貌、嗓音、手势等各种暗示方式,间接、含蓄而快速的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振作起来。

3.2 “罗森塔尔效应”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从日常工作来看,目前的“90后”存在很负面心理,如焦虑、自负等。新生与即将毕业的学生会有比较多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在和新生接触的前期,要用温暖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提高自信心,可利用班会和班级活动的机会促使高职生回顾自己高考以来的日子,重新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能站在一个客观角度肯定自我、悦纳自我。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在接下去的大学生活中尽快适应。正确认识自我,包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及个性气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越少,社会适应性就越强。这并不是一味夸大学生的优点,忽略学生的缺点。而是以宽容的态度包容学生,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辅导员对他们充满信心。让他们逐渐重新接纳自己,消除不必要的孤僻自卑,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培养起真正的自信,从而适应大学生活,适应社会,发挥自己的才干。“90后”大学生有着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强烈的求知欲,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那么老师就必须有“一桶水”。辅导员要不断学习各种理论学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水平,以适应新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彭顺海.短板[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木桶理论的启示范文3

构建税务惩防体系。加强前瞻性研究,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从理论上、观念上积极地探索和创新。还要在工作上、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对策、解决新问题。特别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改革创新的办法来解决体制、机制上存在缺陷问题。对此,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可借鉴管理哲学的三个原理”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说的如果建筑物上的一扇窗户玻璃被人打坏了而又没有得到及时修复。这些破窗户就会导致各类有损社会秩序的不良行为的无限扩展,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包括犯罪的滋生蔓延。破窗理论”可以给我得出这样的启示:任何一种违反制度规定的不良行为,即使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小的过错”也都是对社会秩序的损害;如果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不闻不问或纠正不力,其后果就是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因此,管理者既要及时“修复已破损的窗户”又要严肃法纪,让“打破第一块玻璃”人受到惩治,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以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破窗理论”揭示的道理对我构建税务惩防体系同样有着借鉴作用。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都要以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予以统筹规划,无论从体系框架还是内容要求。按照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原则,设置上力求科学合理,结构上力求严密完备,内容上力求全面系统,操作上力求管用可行。构建惩防体系的关键是狠抓落实。需要“党组统一领导,班子齐抓共管,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干部的支持和参与”把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如果在构建体系这根链条的某一领域、部位和环节出现了一个“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那么“缺口”便会越来越大,再完善的规章制度、再完美的框架体系也必将重覆“破窗”之辙。其实,并不缺制度、也不缺监督,更不缺教育;最缺乏的不折不扣地执行。狠抓落实,必须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穿于始终。各级税务机关不仅要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责任追究,而且要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对于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必须严格执纪执法,决不能包庇、纵容。对于一些税务干部职工的小过错或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也要早打招呼早提醒,加强预防性教育,防止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以保证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作用。

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对我构建惩防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一个木桶是由多块木板箍成的如果组成木桶的各个木条参差不齐的话。必须木桶的桶底是坚固无缺的木桶原理”为我提供一些非常好的启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那么木桶装水的多少就由最短的那根木条决定。当然。往往不是取决于它某一方面的超群和突出,而是取决于它整体状况,取决于它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环节。如果不能及时查找和发现其“短处”那么短处就会影响长处,劣势部分决定整体水平。同样道理,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一个相互依存、互为作用,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育侧重于教化,制度侧重于规范,监督侧重于制约,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其中一项工作做得不好,都势必影响反腐倡廉工作的全局。因此,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一定要以“三者并重”为着眼点,坚持“三管齐下”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不能厚此薄彼。靠教育为制度和监督筑牢思想基础,以制度为教育和监督提供保证,用监督促进教育和制度的落实,做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系的整体功能。

强调“三者并重”并非是绝对的并驾齐驱。整体推进的同时进行重点突破。这种做法就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运用。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是辩证的统一。没有重点突破,还要善于抓住重点。整体工作就难以全面推进;没有整体推进和协调配合,重点工作也就好比“孤军深入”难以持久地发展。这种辩证关系要求我构建惩防体系中,要针对三者并重中的某些突出的薄弱环节,把握和确定惩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找准教育、制度、监督各自的着力点、切入点和突破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点,要把构建惩防体系与创新机制、税收征管改革等各项重大配套措施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改革不到位、机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问题,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作秀的教育、摆设的制度、口头的监督、言行两张皮”问题。

木桶理论的启示范文4

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其核心思想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根据这一核心思想,“木桶原理”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长度一样,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桶壁上有一块木板长度不够,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通常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若将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和实力比喻成木桶的容量,那么企业要想成为结实耐用并能盛满水的木桶,要想增大这个木桶的容量,一是提升短板,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所有木板的长度。

“劣势影响优势,劣势决定生死”,这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法则。短板带来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很多时候,给组织造成的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例如,美国曾发生过宇宙飞船失事的事件,可以肯定地说,飞船升空前进行过多次仔细检查,认为合格后才进行发射的,但升空后还是有极其细微的环节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纵观电网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人生伤亡、电气误操作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力,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既然员工中存在“短板”,就应该尽快把它补长。只有及时发现并不断激励企业员工中的“短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好问题。

就电网公司而言,公司员工队伍的现状是:总量多,人才少,结构不合理;近3万县级企业员工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达30%,中级工及以上不足3%,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和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不足,实操型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一些重要生产岗位已经出现人才断层,与公司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员工的整体素质还有较大差距。面对电网企业员工队伍庞大,层次结构参差不齐的现状,要达到企业整体优化的目的,首要任务是分清组织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法把“短板”变成“长板”,从而增大木桶的容量,增强企业的总体实力

根据木桶原理,企业员工培训只有及时发现并不断激励企业员工中的“短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好问题。要想增大木桶的容量,通常有两种方法:其一,同时加长每一块木板的长度;其二,只加长最短木板的长度。显然,增加同等容量的前提下,第二种方法要比第一种方法更经济。实际工作中,对所有员工采取统一的培训模式,结果是使员工中的“长板”更加长,“短板”还是依然短,培训效果不明显,与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初衷背道而驰。事实上,电网企业员工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培训过程像学校上课一样,采取统一的进度,必然缺乏针对性,徒增培训投入而效果不理想。因此,按需施教,分层培训突出针对性。要建立一个贯穿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个性化的培训档案,这个档案应该包括:员工所在岗位要求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员工能力现状是怎么样的、培训需求有哪些、参加过什么样的培训、通过培训有哪些提高,让员工和单位随时明了目前的能力差距和培训动态。

此外,要想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对“短板”的开发和激励也很重要,在识别“短板”时要注意尽量避免“晕轮效应”,即不能仅看到“短板”的短处而忽略它的长处。因此,及时发现企业员工中的“短板”,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同时不断激励他们,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木桶理论的启示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实依据;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55-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全面认识自我,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及行动措施,以期实现良好的人职匹配,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职业的确立发展、实现人生理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依据和理论研究综述两个层面入手,探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及与之相应的理论发展方向。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依据

(一)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直接驱动力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近几年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据麦可思公司在其“2009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7月月度报告中称,截至7月25日的数据显示,应届大学生的全职工作签约率为49.5%。预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逐年递增,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明年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高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等等,但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根据智联招聘的《2009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2009年毕业生中有56.7%的人没有职业规划。但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客观现实,更需要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

(二)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能动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实力,从而促其顺利就业并实现个人的成功。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了解自我,并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定位,明确职业取向,避免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扎堆”现象。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主动开发潜能。再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实力,促进其顺利就业。最后,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职业选择,避免随波逐流、频繁“跳槽”,实现职业的可持续终身发展。

(三)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推动力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大学生开展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增强大学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使其认识到自身素质与社会人才要求的差距,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提早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能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充分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综合提升相统一,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实现高校教育目标。

(四)社会进步和职业的发展变化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层原动力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社会的进步也极大地加速了职业的发展变化,在知识经济和网络化时代的背景下许多新鲜职业应运而生,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和现代职业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有发展前景的职业,在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综述

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我国企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尔后,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渐凸现,我国学者才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运用到高等教育中。就目前总体状况而言,虽然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较晚,但是发展很快,我国学者从对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归纳、整理阶段,发展到开拓实践领域,把职业生涯规划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我国学者对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大都停留在简单的介绍阶段。如《职业生涯理论述评》(李璧辉,2003)、《西方职业生涯理论发展脉络》(王本贤,2006)、《职业生涯理论的演进与启示》(李建设,沈阅,2006)等文章主要是介绍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状况,缺乏深入的辨析与研究。其中提到的具体理论有:帕森斯(Parsons)和威廉姆斯的特性――因素理论;金兹伯格(Ginsberg)与萨柏(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施恩(Schein)的内职业生涯与外职业生涯、职业锚理论;霍兰德(Holland)的人职匹配理论;Schneider的人组织匹配理论(即吸引-选择-磨合模型,ASA模型)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决策理论等。

(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应用研究

任何实践以理论为先导才不至于偏离方向。我国学者从多学科、领域、角度出发,研究了现有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实现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指导体系。关于如何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1.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研究》(郭蕾,2005)、《运用NPL理论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余彬,2007)、《论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林国建,2009)等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别分析自我效能感理论、NPL理论(即神经语言程序学理论)以及职业锚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并论述了如何运用各自的理论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剖析自我,确定大学生的职业类型,采取有效的行动实现特定的职业发展目标。

2.管理学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知识管理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顾永东,2008)将知识管理理论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构建出了知识管理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用的“灯笼”模型,使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要素和知识流程有机结合,并提出了使“灯笼”模型有效应用的具体措施。《当代营销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的运用研究》(倪杰,2008)一文提出将SWOT分析、4P理论、精准营销理论运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认知、环境分析和合理定位中,为高校很好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提供了借鉴。《木桶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罗德明,2009)一文则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的核心环节―――知己、知彼和抉择,分析了木桶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在于要善于扬己长避己短,善于分析职业环境中的“长短板”,并将“己”与“彼”有机整合,实现木桶盛水量的最大化,也即自身职业发展的最优化。

3.测评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关于此方面研究的文献很少,仅《人才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分析》(朱伟俊,2008)、《心理测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杨树亮、樊学峰,2009)等两篇文章提到要运用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职业兴趣与职业价值观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评价中心技术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4.其他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系统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洪宗训、马新建)一文运用系统论方法,指出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原则,通过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加强职业测评与职业咨询辅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等途径,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理论研究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学科视域上看,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领域,学科视角不平衡,领域研究不够全面,大部分文章理论不够深刻。第二,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方法上看,对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理论的研究零散,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相关的理论实践。第三,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上看,主要是对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简单介绍与研究,未能结合中国特色加以改进和创新,所以适应性不强。

严峻的就业形势、人才素质有待提升、高校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迫切需要大学生具有明确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上,要拓宽领域、深入研究,要与实践相适合,用理论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步入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璧辉. 职业生涯理论述评[J].应用心理学,2003,(2):60-63.

[2]李建设,沈阅.职业生涯理论的演进与启示[J].企业管理,2006,(3):204-205.

[3]陈秀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探析[J].高教研究,2006,(12):36-37.

木桶理论的启示范文6

用第三只眼关注

学生的那块“大石头”

【思考】这是一个教育演示:一位老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入若干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满了吗?”学生答道:“满了。”接着,教师往瓶里装碎石,摇了摇,又问:“现在满了吗?”有学生答道:“可能还没有。”随后,教师又拿出沙子往里装,使劲拍了拍,又问:“现在满了吗?”学生们大声应道:“没满!”最后,老师拿出一壶水往里倒,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他望着学生:“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结论当然不止一个。老师最后说:“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如果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也许你就永远也没有机会把它们放进去了。请你们想一想,你的生命中应该首先放进什么样的大石块呢?”

这个演示对于教育的思考点在于:什么才是学生生命瓶中的大石块呢?

多少年来,我们都在批判重智轻德、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批判满堂灌、填鸭式,批判应试教育,批判知识本位,但为什么还是改观不大,甚至某些方面某些地区某些现象还有越演越烈之势呢?原因很复杂也很简单:教科书里载的全是知识,你得让学生掌握;考试卷里考的全是知识,你得让学生考高分。作为教师,就用一只眼紧紧盯住“知识”吧!

多年以来,教学上一直力主抓“双基”。升学试卷也逐渐由知识本位变成了相对的能力本位。于是,技能训练进一步提到了相应的地位。在教学和备考实践中,教师们便又用另一只眼紧紧盯住了“技能”。

面对现实,种种困惑:我们怎么能够超越“知识”和“技能”教育呢?怎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本教育呢?在目前情况下,只好修炼出第三只慧眼,好好盯住学生生命中那一块“大石块”。

“大石块”的喻义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有五大因素:崇真、向善、尚美的美德,自尊、自律、自立的品格,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理智处世、宽容别人、追求和谐的风貌,志存高远、报效祖国、胸怀天下的志向。这些因素就应该是我们教师首先装进学生生命之中的“大石块”,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夯实的基石,逐渐树立的精神支柱。

【案例】刚下数学课,老师就拿着一张纸来找班主任,那是学生在课堂上对的对联。上联是:“分不在高60分就行何苦夜以继日”,下联则五花八门,诸如“女不能丑60分不行但愿……”,让人看不下去,可批语是“妙哉!”;也有唱反调的,如:“分不可低60分哪行还得焚膏继晷”,可批语是“笨猪!”。看样子,参与的人数不少,时间不短。老师们见了,气得火冒三丈,连声要求严惩。班主任心中有数:始作俑者十有八九是柴珉。他是高二下学期转学进来的,很有些聪明才气。班主任不露声色,把事情弄明白后,第二天没有开班会,也没有在班上公开批评此事,只是请语文教师上了一节对联评析课。柴珉评析了对联,更评析了自己。

【评析】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五点:(1)柴珉的生命之瓶里首先装进了一块歪斜的“大石块”,妨碍着他装进新的东西。所以,必须先帮助他取出旧“石块”,再装进新的有价值的“大石块”。(2)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缺失的最重要的东西往往被一些智力因素掩盖着,教师应该学会掀开智力因素的面纱,找到能对学生终生起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3)班主任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富有理智和智慧,不是简单粗暴,而是动情晓理。

用第三只慧眼关注

学生的那块“长板”

【思考】管理学上有一种“木桶理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想装得满桶的水,就得“补短”;一个团体,它的能量取决于最弱的那一个成员,因此,要想增强团体的能量,就得“治弱”。教育者面对差异学生,常常喜欢搬用“木桶理论”作为“补差”“治跛”的理论支撑。但是,如果不研究学生个体的强势智慧和弱势智慧、外显才能和内藏潜力,而强制性地对他进行补差,势必会强化他的“弱势心理”,而且还会抑制他强势智慧的发展。因此,我主张:补差有度,扬长无限。

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木桶理论”是唱反调的。最短的木板决定水桶的容量是在静止状态下的结论,你往最长的木板方向倾斜一下不就得了吗?最弱的成员决定团体的能量是在某些情况下的结论,真正决定团体命运的还是“长板”。一个团体固然应当注意让每一个人缩减短处,但是最重要的是创造条件把每一个人的长处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形成群体优势。

我们必须有第三只眼,好好盯住每一个学生的那一块“长板”,创造条件促使他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又是一种教育智慧。

【案例】某中学高一共有四个班,全是最后一批录取人校的,完全按入学成绩平行分班。学校实施“差异和谐教育模式”已有多年,虽有些成效,但困惑还是很多。学校提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即两个班进行一般性的差异分层教学实验,一个班进行“补差”实验,一个班进行“扬长”实验。

经过一个学期便泾渭分明了:在“补差”班,从学生的单科来看,有一部分同学原来差的学科也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却是越补越差了。分析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师生都似乎只见“差缺”,不见“优势”,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弱势心理”,产生了“补差”负效应;二是学生的“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形不成上进心态;三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差缺不是一科两科,而是大部分学科甚至所有学科。因此,整个学习氛围补不上来。而“扬长”班的总体趋势却呈现上升状态。其原因也有三点:一是师生都逐渐发现和重视“优势”,渐渐形成了一种“优势心理”,产生了扬长效应;二是由于学生的优势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潜力得到了相应的开发,便逐渐形成了上进心态;三是学生个体特长的发展带动了整体学习情绪,点燃了希望之光。最后,“补差”班自动消亡,学生纷纷加入了“扬长”班学习,两个普通班的学生也自动进入了课外“扬长”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扬长教育”模式。

【评析】教育是有规律的,但是,当下的教育却往往脱离教育规律的轨道。根本问题在于:教育面临着五种力量的拉扯,一是高考的指挥棒,二是学科知识的要求,三是学生自身学习状态,四是社会的客观需求和世俗观念,五是市场经济的功利行为。教育在竭力遵循规律的同时常被动地偏离轨道,这是当下教育的最大尴尬。我们当下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一切条件,努力使教育回归自身规律。而这种回归的核心就是让教育适应学生自身差异和谐发展的规律。传统的教育往往更多地关注人的弱点和短处,强调克服和补救人的弱点和短处,而现

代教育则要更多地关注人的优势和长处,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优势和长处。

用第三只眼关注

学生的那圈“光波”

【思考】当上世纪末,西方国家将爱因斯坦评选为20世纪“千年思想家”之时,世人开始或进一步思考一些问题:科学和思想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思想的内涵该怎样理解?教育界应该从中获得一些什么样的启示?

其实,爱因斯坦从中学时代起,就把他追逐光波的奇想称为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朴素的思想实验”,而对广义相对论的思考则是从一个坠落的电梯的种种设想开始的,这个“电梯”成了爱因斯坦做“思想实验”的工具。可见,在爱因斯坦的概念里,科学是思想的实验。这里,姑且用“光波”来借代“思想”。古今中外的名人,尤其是那些学历层次并不怎么高、学习成绩并不怎么好,却创造了辉煌成就的人,除了他们在某些领域里有偏异奇才外,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他们的特殊思想因素。

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曾经批判过“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倡导“过程与结论并重”的教学。于是,教师的两只眼睛,一只盯住了结论,一只盯住了过程。这似乎就是完美的教学了。但是,我们还得深究下去:要使一个过程得出一种正确的并富有创新性的结论,取决于什么样的因素?固然,就学生的学习来讲,过程首先是知识的调动和运用,同时是实践的探索与技能的操作,但是,无论何种因素,成功的先导性和统领性因素还是思想。因此,教师必须修炼出第i只慧眼来关注学生的“思想”,这是现代教学境界的重要支撑。

【案例】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有一课是《我要的是葫芦》。老师在黑板边挂了―个葫芦。讲到一定的时候,老师贴上“谢”字的卡片,教学生认读,而后贴上“花谢了”的卡片,让学生齐读。读后,老师问:“花谢了”是什么意思?有的答“花落了”,有的答“花掉下来了”,有人迟疑地答道:“长果实了。”老师笑了,说:“谢”是“落”或“掉下”的意思,这回答得对。“长果实了”回答得很新鲜,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有人说:黑板上挂着葫芦呀!老师说:你把“花”和“葫芦”联在一块想,是吗?回答说:是。又有同学说:我看到,菜园里花一落瓜就现出来了。老师说:啊,你是从菜园里的现象想出来的。太好了,同学们,把一种东西同另一种东西联在一起想,叫做联想。这个教学细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花开――结果实――花落的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