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长相思白居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长相思白居易范文1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____曹植《七哀诗》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____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____佚名《西洲曲》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____张泌《寄人》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____佚名《留别妻》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____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____李白《怨情》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____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____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长相思白居易范文2
2、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
3、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寄陆务观》宋·杨万里
4、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唐·李白
5、云阶月地依然在,旧逐空香百遍行。--《感旧》清·黄景仁。
6、日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缓。--《古意赠今人》南北·鲍令晖
长相思白居易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12-0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课堂上,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曾就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建议:“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美妙动听;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郭元祥教授用“修炼”一词道出了教师在课堂上优化教学语言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作为一线语文老师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修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
一、幽默风趣,让学习变得愉快
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学生乐此不疲。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常常因为有了他幽默诙谐的语言而笑声阵阵,充满魅力。例如,以下是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于老师印象记》教学片段。
师:看看于老师的身材怎样?(板书:身材)够不够当模特的料儿?(笑声)先猜猜身高多少。
生1:于老师身高大约1米65。
生2:于老师身高1米70左右,中等身材。
师:说得差不多。于老师年轻时身高1米69。心想,年龄大了或许还会再长点儿,谁知,不但不长反而矮了,现在只有1米68了。(笑声)身材除了身高,还包括胖瘦,谁连起来说一说?
生3:于老师中等身材,身高1米68,稍微有点发福,但身材仍然很匀称。(众生笑)
师:听了你的描述,我心里像吃了蜜似的!看来人还是喜欢听好话的。(众生大笑)
又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学生理解了词语“有气无力”后朗读课文时还不够理想,于老师继续进行指导。
师:谁能把杂草“说”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有气无力了?
生1: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生大笑)
生2: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生大笑)
生3(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从两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于正老师的课是多么轻松、愉快、有趣,在这笑声的背后,我们可以触摸到教师的机智、博学和对学生的爱。
二、富有启发性,让思维不断深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能够启迪学生的心智,发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由“已知”引向“未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例如,以下是特级教师李吉林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的片段。
师:请你们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该画些什么?
生1:要画篱笆。
师:篱笆要画得密一点还是松一点?请说出理由。
生2:要画得松一点,因为诗中说“篱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
生3:还要画小路。
师:为什么?是怎样的小路?
生4:要画一条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
在李吉林老师的点拨下,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仿佛亲临诗中那个早春的乡村:“树上只能画些小叶,树下要画些落花,因为‘树头花落未成阴’。”“要不要画上蝴蝶呢?”李吉林老师这个问题一抛出,同学们讨论得更激烈了:“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体现‘儿童急走追黄蝶’呢?”“不要画蝴蝶,诗中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了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意,李吉林老师提示道:“注意,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学生思索片刻,恍然大悟:“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分不清哪是菜花,哪是黄蝶,所以还是要画蝴蝶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 “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了,这样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李吉林老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让学生们的思维层层递进,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生命的活力尽情释放。
三、饱含情感,让课堂意蕴无穷
唐代诗人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充满情感的语言不仅能将学生紧紧吸引,而且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特级教师王崧舟以其诗一般的教学语言著称,他总能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特有的境界中,营造出“诗意”的课堂。例如,以下是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一课的引读片段。
师: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生(朗读课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那一刻的幸福,这里只有――(生朗读课文略)
师: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生齐读课文略)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王崧舟老师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及听课的老师们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去,与文本、作者进行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能根据教材的思想内容,该喜则喜,该怒则怒,该哀则哀,该乐则乐,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从而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影响和熏陶。
四、丰富的肢体语言,胜过千言万语
美国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得出:“人们谈话,35%的内容靠单纯语言表达,65%靠肢体语言表达。”现代心理学家也得出一个公式: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表情。可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可以胜过千言万语。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很有吸引力,青年教师向他取经时,于永正老师是这样说的:“首先,我很注意面部表情。进了课堂,我努力做到微笑中显热情,严肃中显慈祥,给学生以轻松、愉快、机敏、富有朝气的感觉。我总是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我在亲切地注意着他。其次,我很注意讲课姿势和说话声调。‘以姿势助说话’。”这里,于永正老师所说的“面部表情”“讲课姿势”“说话声调”等强调的便是肢体语言。教师能够根据上课内容控制好自己语言的抑扬顿挫,同时伴以恰当、自然的表情、手势,就能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将学生深深地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中。
长相思白居易范文4
柳是报春的使者,“东风勾起垂杨柳”的万条绿丝、“无意插柳柳成荫”的顽强生命力,触发了历代名人植柳的情怀,屡见于咏柳诗句中。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堂前栽了五棵柳,自号“五柳先生”,“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就是他痴情柳树的真实写照。诗人白居易爱在住所植柳,他在《忆红柳》诗中云:“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到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代柳宗元在柳州亲植柳树,赋诗曰:“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说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宋代欧阳修曾在扬州平山堂掘土种柳,正如他在诗中所云:“手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清初名将左宗棠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有诗记之:“新栽杨柳二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柳树婀娜多姿,翠烟如织,那“长堤曲沼万垂丝”的独特风光,成了诗人点缀春天的题材,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风景画卷。唐代杜甫的“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显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白居易的“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诗人通过写春风柳条,描画了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意盎然的景象。唐代杨巨源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诗人笔下的柳树虽刚刚吐出几颗嫩黄的柳眼,却已报告春的苏醒。唐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垂柳写成纤纤婀娜的美人,把春风比作“剪刀”,想像奇特,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唐代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雨丝烟柳欲清明,全属人间暖凤笙”,宛若两幅淡雅的水墨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全诗一句一景,显得和谐优美。老一辈革命家也爱咏柳,“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是对柳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生动描述。的“樱花开陌上,柳叶绿池边”、的“堤柳低垂晚照斜,农家夜饭话桑麻”、的“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佳句似画,使人仿佛看到了春天优美的乡村风景。
柳与人们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咏柳诗句中得到了诠释。每届清明,家家有插柳的风俗,常在屋门或瓦檐插上柳条。有些姑娘折柳编冠,以示珍惜青春,民间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之说,正如古诗人杨韫华所描述的:“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柳常用来拟女子,如欧阳修的《长相思》:“花似伊,柳如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女子秀眉细长如柳叶,称“柳眉”,如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白居易的《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称“柳腰”,如韩写道:“柳腰莲脸本忘情。”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云:“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意,民间有折柳赠别之俗,以柳丝依依来表达“留恋相思”,《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吟唱。隋朝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流露了离别的伤感。而唐代杨巨源的“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则如一幅“灞陵送别图”。唐人王昌龄的“闺中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描写了闺中少女凝妆上楼,见柳色青青而思念情人的动人情景。北宋欧阳醉翁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流露了对恋人的期待。明代陆娟的《代父送人还送安》诗:“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诗人一扫送行诗中常有的伤感气氛,写得欢快明朗,表达了对友人的良好祝愿。
长相思白居易范文5
《甄传》经常出现经典诗句
正在热播的《甄传》中,李白的《长相思》、白居易的《长恨歌》、宋朝张玉娘的《兰雪集》、李商隐的《菊》等都有出现,在甄刚出场时,自解名字蕴意“一袅楚宫腰”,取自宋蔡伸《一剪梅》,“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皇帝回应甄并称赞她时则称:“柔桡,妩媚袅。你果然当得起这个名字!”这两句则来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与皇帝结缘的除夕夜,甄在倚梅园中念了两句诗“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来自唐末诗人崔道融的《梅花》。
有趣的是,故事中皇上宠爱甄,赞她美貌时念到的词正是赞颂宫廷妃嫔的诗句,如杜甫的《虢国夫人》和唐玄宗的《好时光》,而皇上怀念已逝的纯元皇后时念的词,则出自乾隆的《述悲赋》,这首词正是乾隆哀叹亡妻之作。
《诗经》经典段落被大量引用
记者发现,原著作者流潋紫对《诗经》有着特别的偏爱,众多网友对剧中大量出现的诗词极为喜爱,随着剧情播出,网友开始搜寻出处,引发人们对《诗经》重读。
《甄传》中涉及《诗经》中的大量段落,安陵容为雍正唱的一曲《越人歌》便摘自《诗经》,这段曾在电影《夜宴》中为周迅所唱,讲述女子暗恋的故事,其中的那句“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深得读者青睐。除了《越人歌》,剧中还涉及了《诗经·国风·郑风》中的《女曰鸡鸣》、《诗经·邶风》中的《击鼓》等。剧中,甄失宠后决定抽身而退,伤心吟诵“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也来自《诗经》,而甄在与皇上诀别时心碎至极,脱口而出的《诀别书》则来自汉卓文君之手,“朱弦断,明镜缺,朝露,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
作家流潋紫:
《红楼梦》读了十几遍
长相思白居易范文6
一、水自古以来便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水横在淑女与君子之间,让对方可望而不可求。那为爱情火焰烧烤得饥渴难耐的男子,对一见钟情的勤劳善良的女子执着追求,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感人至深;那情深不渝的男子正在水边踽踽而行,茫然四顾,那种寻找佳人的心切,浩浩然流淌成了一首千古传颂的诗文。《诗经》里的那水,已经流淌了两千多年,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
我们追溯屈原《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她们伫立水边,或嗔,或怨,或恨,翘首企盼,顾首低徊,留着永世不再的遗恨。她们都是清波绿水边的女子,她们凝聚着山水的精魄与灵气,她们是屈子的化身。屈原在汩罗江边行吟泽畔仰天长问,沧浪亭边上下求索掩涕太息。他向世人宣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他向君王控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的纵身一跳震荡浊世众生,他的旷古才情也因这水得到了升华,他的高洁品质也在这水里得到了溶化。
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水在孔子这样的智者眼中,无论何种形态都是赏心悦目的。同时,水还能荡涤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净洁清爽的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最高尚的品德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这就把水人格化了,并把水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二、水对于人文来说渗透了人性的底蕴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赋予水以多姿多彩的生命。《古诗十九首》便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的银河使得一对有情人天隔一方,遥遥相对,脉脉无语,寄几许相思,几丝幽怨。
白居易的《长相思》更是把水诠释得淋漓尽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由汴水而泗水而江河,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
在唐宋词中,水的文化积淀,更是数不胜数。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已赋予水以生命,赋予水以情感。词人把人生不幸与家国悲剧情感都寄托于东流之水。
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陷入孤独和痛苦中。水恰似她内心的写照。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尽观男子汉的亲情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