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写作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再别康桥写作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范文1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目前,微课在表现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讲解知识型和展现艺术型。前者可以通过PPT或动画等形式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的讲解;而后者则主要采用音画和艺术朗诵等形式对学习者进行艺术熏陶。相比较而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类的微课,更适用于讲解知识型;而文学、哲学、史学等社会科学类的微课,则更适用于艺术展现型。语文课本中不少文学作品采用艺术展现型,更能体现文学的特质。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文学微课”特指艺术展现型的文学微课。

文学微课侧重讲究艺术氛围:一讲究稿本的设计,微课的稿本不但要有设计、有内容、有分量,而且必须在遣词造句上事先考虑到讲授时的效果,要与艺术朗诵(配音旁白)相协调统一;二讲究朗诵(配音)的结合,朗诵(配音)对于欣赏和理解作品平添了许多艺术魅力,是实现文学微课的教学性、科学性与欣赏性有机统一的一个重要手段;三讲究美术的呈现,既包括富有艺术画面感的n程片头,也包括相得益彰的人像、书影、插图等图片资料以及相关的影视资料,还包括适于学习者观看的字幕;四讲究音乐的陪衬,音乐是制造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不但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能增强文学微课的艺术性,唤起学习者的共鸣,培养其艺术欣赏能力。

二、以《的绘画美》为例谈“文学微课”的教学设计

(一)选择微课知识要点

基于微课的特点,我们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做“文学微课”。我们要吃透教材,挖掘文本,确定了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再精选出关键点,作为微课的切入点,从而完成文学微课的创作。以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为例,谈谈该作品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如表1):

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娓娓道出他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诗四行一节,每一节的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似有建筑的形体结构美,故称有“建筑美”。整首诗又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所以此诗又兼具“音乐美”。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重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等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总而言之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所以以“绘画美”作为《再别康桥》文学微课的讲授点是再好不过了。

(二)撰写微课教学简案

确定教学目标和微课知识点后,就可以进行微课教学脚本的设计工作了。有了教学简案,微课就有了制作标准,各个环节应该怎么设计就会一目了然。微课程《的绘画美》的教学脚本如表2所示:

《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较为复杂,诗人的感情也是真挚强烈。作为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情感观还未真正成熟。因此,仅以鉴赏诗歌的绘画美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绘画美”能较为容易且更深层次的理解,便于领悟诗歌的主旨。

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这首诗“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兼备,是徐志摩诗作中的代表作。而“绘画美”最为突出,诗中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中的“绘画美”主要表现在着色绚丽、描绘形态、增添声音、寓情于景。本课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讲授。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流动的绘画美”的特点。

2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流动的绘画美”的特点。

学习过程:

1 播放“康桥”照片,进入情境。

2 以“三美”导入,开门见山。

3 美在景物,从上而下。通过观看油画,由上而下地浏览云彩、夕阳、金柳、榆阴、青草、艳影、青荇。

4 欣赏“河畔金柳倒影图” 。

①绘色:通过观看动画,柳树、柳影、云彩等景物在夕阳映照下镀上金黄色,富丽堂皇,颜色美艳。

②绘形:通过观看动画,柳树、柳影、云彩等景物分别摇曳、飘摇,富有动感。

③朗读:通过老师朗读“河畔金柳倒影图”,学生深刻感悟绘画美。

5 欣赏“撑篙漫溯寻梦图”。

①绘色:通过观看动画,天上的星辉绚烂夺目,色彩斑斓。

②绘形:通过观看动画,星辉闪烁,诗人划动小船徐徐驶来,动态十足。

③绘声:诗人大声放歌,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学习

指导 本课讲授《再别康桥》“流动的绘画美”的四个特点。

1 巧用有颜色之词,设色绚丽。从“金柳”的璀璨如金、“青荇”绿得发亮、“星辉”的绚烂夺目等结合比喻的修辞手法为学生讲解,从明艳的色彩上感受诗歌流动的“绘画美”。

2 妙用动词,描绘形态。从与云彩的“招手”、柳影的“荡漾”、青荇的“招摇”等结合拟人的修辞手法为学生讲解,从富有动感的动作上感受诗歌的“流动的”绘画美。

3 增添声音,锦上添花。从部分的“放歌”和鸣声沉默的“夏虫”,无形中使诗歌更有美感,意味隽永,更让诗歌的“绘画美”流动起来。

4 借助景物,情景交融。康桥这么美丽迷人,离不开诗人对康桥热爱、依恋的美好情感。全诗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这真挚的感情。

(三)展示微课教学过程

整堂微课共耗时5分21秒。在背景音乐《神秘园》的静静“流淌”下,微课程《再别康桥》绘画美的教学过程如画般展开:

1.片头:播放照片,进入情境。

【时长】9秒

【动画效果】以一幅古典浪漫的康桥图片为背景,一组康桥优美风光的图片在屏幕下方缓缓“流动”,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着举世闻名的剑桥校园。

2.导入:提出“三美”,开门见山。

【时长】26秒

【动画效果】先出现课题、作者名称、单位等,再出现“三美”理论。

【配音】你好。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集中体现了“新月派”所倡导的新诗唯美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3.感知:欣赏油画,浏览“景物”。

【时长】35秒

【动画效果】先出现《再别康桥》内容,再在“景物”上加入土黄色方框,让学习者一目了然。

【配音】在诗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写了这些景物(即“云彩”、“金柳”、“艳影”等)。

【时长】30秒

【动画效果】随着景物配音的顺序,油画框内相应地由上而下地出现云彩、星辉、金柳等景物。

【配音】诗人的视野从空中的云彩、星辉、夕阳写到地上的金柳、榆阴再到水里的艳影、青荇、青草。这些平常不过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妙笔下显得色彩斑斓,富有活力呢?

4.赏图:“形”“色”变化,同绘“河畔金柳倒影图”。

【时长】51秒

【动画效果】云彩、柳树、湖面等景物都慢慢地变色,镀上一层金色。随后出现“绘色”字幕,最后出示“绘形”二字。

【配音】你看!夕阳温柔地给嫩绿的杨柳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婚纱,金光闪闪,富丽堂皇。诗人为柳树绘上了璀璨如金的色彩。诗人又请来了晚风,轻轻地吹拂着柳树那美丽的金色头发,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美丽动人。在诗人的妙笔下,金柳树被绘以摇曳多姿的形态。柳条多情地亲吻着波光粼粼的河面,宛若娇羞的新娘,颜面低垂,娇艳欲滴。无不撩拨着诗人的心弦,人心醉不已,心潮澎湃。

【时长】26秒

【动画效果】油画下方出现“河畔金柳倒影图”。在屏幕的左上方,慢慢出现“那河畔的金柳……”的诗句。

【配音】这就是夕阳西沉、媚人柳枝的河畔金柳倒影图。难怪诗人发出唯美的感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5.赏图:“形”“色”“声”齐现,共绘“撑篙漫溯寻梦图”。

【时长】1分2秒

【动画效果】空中的“星辉”金色闪耀,随即屏幕下方出现“绘色”字幕;诗人乘着小船的图像从油画框的左下方徐徐驶来,并出现“绘形”的字幕;最后出现“绘声”的字幕。

【配音】在这个诗情画意的夜晚,河边的金柳摇曳多姿,天上的星辉绚烂夺目,梦幻迷人,诗人为星辉描绘上了斑斓耀眼的颜色。此时,一位失意沉重的青年学者正伫立船头,小船徐徐驶来,他撑起长篙,自在地飘荡在这河流之中,诗人仰望浩瀚的星辉,环视婀娜的杨柳,青幽的草地,和这被他划开的河面,他突然想要大声放歌,来讴歌这一片人世间的净土,讴歌这承载着诗人灵魂的天堂…… 诗人不仅让“荡舟河上,满载星辉寻梦”的动态情景在诗中呈现,还在宁静的夜晚增添了美妙的歌声。

【时长】20秒

【动画效果】屏幕左上方出现“寻梦?撑一支长篙……”的诗歌内容,随后在油画框下方出现“撑篙漫溯寻梦图”的字幕。

【配音】这幅“撑篙漫溯寻梦图”唤起了诗人对七彩生活绵延无尽的遐思。“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6.小结:归纳要点,收束微课。

【时长】32秒

【动画效果】先后出现这些内容“绘色”、“绘形”、“绘声”、括号和横线符号、“热爱”、“依恋”、“流动的绘画美”。且“流动的绘画美”保持着流动的效果。

【配音】这首诗有色、有形、有声,使平常之景都流动跳跃起来,而整首诗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依恋之情。情景交融,绘成了意境优美、流连忘返的欧洲油画,正所谓是“流动的绘画美”。

7.片尾:美景重现,前后呼应。

【时长】41秒

【动画效果】康桥的照片有条理地出现,并一直保持着浮动的效果。最后跳到“谢谢观赏”的幻灯片。

【配音】同学们:诗,是文学的精灵,语言的精髓,它总在不经意间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请大家从康河桥头出发,去感受诗歌“绘画美”的魅力吧……

(四)实施微课教学评价

课程不仅是静态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动态的课程活动,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活动的组成要素及其各个过程环节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微课程开发的评价,包括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设计阶段对设计本身的评价、使用阶段对实施效果的诊断性评价。实施微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3):

三、结语

“文学微课”的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以此为突破口,加强语文微课程更广泛地应用,引领语文信息化教育的新发展。同时“文学微课”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形象生动的艺术动画演示,顺利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文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文学艺术思维的突破和创新,从而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平.微时代:满足碎片化学习需要的微课设计与创作――以“李平现代文学赏析”系列微课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4,(2).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范文2

1、更新教学理念,激活学生心灵。

作为职高语文教师,要淡化普高情结,真正去了解作为中考失败者职高学生的特点及心理需要,缩短师生之间心灵交流的距离,要勇于抛弃“权威”的意识,努力实现角色的转换,将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中合作的伙伴,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教学才能切合学生实际,教师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④作为职高语文教师,应积极反思曾经疏离学生生活的教学现状,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激活职高学生的心灵。

2、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语文课堂资源无处不在,网络资源博大精深,包罗生活万象,只要善于捕捉课文的延伸点,网络将会源源不断地给捕捉课文的延伸点,网络将会源源不断地给课堂生活注入“时代的活水”,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发生意义的关联,充满时代的气息。记得在上《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又让学生欣赏蒋嘉铿的京剧版《念奴娇》,也让学生欣赏伊能静的通俗版《念奴娇》,目的是让学生领略不同的情感演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和情感演绎,学生觉得课堂充满活力,觉得活动较有趣。除此之外,利用网络让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情感世界,从而去理解他的豪放与婉约。另外,让学生明白人生道理,我放弃一贯说教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欣赏于丹讲《论语》中的“人生之道”相关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其中的道理,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针对男生对《三国演义》的爱好,特意安排学生看易中天《品三国》,体会“冷暖人生”,引发学生对“孙权”这个人物的探究性学习。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作为职高语文教师应善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这样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3、改变学习方式,尝试“活”学

记得职校学生曾流行这样的口头禅: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毕业扔笔记。可见学生学习方法的陈旧与单一。在网络资源丰厚的今天,我们职高语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课本背景、熟悉人物生平、探究质疑课文、研究讨论问题等等。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时,对这位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该诗主题的理解,让学生课前上网查询,网上阅读《志摩的生平》、《再别康桥赏析》,课堂中也可网上呈现《再别康桥寻梦意识》、《再别康桥三美》,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以及诗歌艺术的把握,课后还可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志摩诗歌的鉴赏,网上阅读《再别康桥思想艺术赏析》、《志摩的爱情故事》、《志摩之死》等等。这样,网上的语文资源便被有选择地充实到了现实的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不断丰满和完善,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而在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可培养学生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又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

4、开展实践活动,倡导“活”练。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效果反馈;资源拓展;参与课堂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投入的精力往往会经历一个不断降低的过程,学生在刚升入高中的时候学习劲头比较足,但是这股学习的兴趣和劲头往往在学习难度的逐渐加重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在语文的学习上这种情况尤其严重。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很大的关系的,因为语文是一门以积累为主的学科,语文成绩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成绩好的学生会出现想要“啃老底”的心理,成绩差的学生也会觉得即使花时间和精力去学语文,成绩也不会有很大提升,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学生积极性不足,课堂气氛不活跃的情况。而如何让学生保持入学时候学习的积极性,把语文的学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通过本人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几点关于如何保持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动机的建议。

第一,教师要转化教学目标。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想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喜好是肯定不行的,但是每一个高中生都会追求成绩的提高,所以,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让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动机,让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学习放到一个较重要的位置上,教师从转变教学目标上就能让学生实现这种转变。比如高中必修一课文《再别康桥》,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是:①带领学生领略《再别康桥》的优美意境;②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诵读诗歌;③通过教师的赏析,使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境和写作形式等方面赏析诗歌。这种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当前新课标背景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但是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成绩提高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这并不是让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应试教育,而是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有效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每一个教学目标后用五角星进行重要程度的标注。考试大纲中会有对学生不同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例如“了解”“理解”“掌握”“熟悉”等等,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与考试大纲的要求相结合,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目标中,1是了解的程度,可以标注两颗星;2和3是掌握的程度,可以标注四颗星,这样让学生了解每一个教学目标的重要程度,一旦与考试相联系,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增加很多。

第二,让学生尽快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学生到了高中阶段的积累程度不同造成的学习效果的差别就会逐渐显现出来。通常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同学在上课的过程中并没有投入很多精力,却能在考试中得到比更高的分数,而有些同学想要提高语文成绩,课上认真听讲,习题阅读比别人做得多,但是最后的成绩也并没有提高很多。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很多学生觉得语文成绩的提高很难,逐渐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此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这种想要提高成绩并努力学习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从而让这种学生的学习动力继续保持下去。而这种反馈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个方面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学生在默写和背诵以及其他测验当中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鼓励,首先能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其次这种鼓励也会成为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另一方面,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指导,如果一味的想要通过付出时间和精力就学好语文,很容易把其他科目落下,所以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针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比如学生哪一个部分比较薄弱,就主要指导和训练哪一方面,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训练。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取得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第三,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想要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还需要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教师的教学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学习文言文《苛政猛于虎》,在文言文词语解释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之前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通过分组讨论对其进行解释。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再仅仅将课堂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而是让学生参与进课堂,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苛政猛于虎》一文,很多教师只是提到当权者对百姓实施繁重的赋税和劳役就浅尝辄止,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多举几个相关的例子,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播放权者施暴的图片。通过这种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深入其中的学习情景,诱导学生自己领悟文章蕴含的感彩,这种方式也能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要教师从改变自己的授课风格入手。教师应该通过饱满的情绪、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点转移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上。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范文4

下面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一些具体的阐述:

一、开头的导入,未从作者和背景入手,而是提问学生知道的古代送别诗有哪些

一上课提起古代送别诗,学生情不自禁地背诵起来,仿佛进入了难舍难分的送别意境。然后我告诉学生:古人告别的是人,除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多有沉重之感。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现代别离诗,告别的是地方――康桥,由此简单地介绍作者和背景。这样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会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背诵古诗,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

二、舍弃多媒体教学,回归文本

由听黄磊朗诵课文,改由教师范读。其实,教师读得未必就有黄磊的好,但这就好比听磁带和看歌手现场唱歌一样,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和老师的心灵产生共鸣,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平等亲近感,更利于课堂的教学。然后让学生通过评点教师的朗诵,初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明白了这首诗的所在。接着学生自读,并互相点评,让学生陶醉在美的意境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倾听文本的声音,充分感受到了画面的美,为下面的赏析诗歌的美作好了准备。

三、赏析这首诗的美从意象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围绕“诗歌的美”,可设计具体明确的几个小问题,不必面面俱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己悟出诗歌的美,教师讲解不宜过多。

首先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美。

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2)诗人为什么没有选择康桥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是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3)这些意象都是很普通的景物,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很美,请每一小组选择一个意象赏析诗歌的美。这三个问题有一定的梯度,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第二个问题进一步追问,第三问富有挑战性。

为了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又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有色彩的词语?有一种什么样的美?(2)诗歌用了哪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画面富有一种什么感觉?(3)这首诗读起来除了能感到画面美,形式上还有什么美感?(提示:押韵、节奏、句式等。小组讨论。)第一、二问较易回答,第三问作了提示。形式上的美较多,应重点感受画面美,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其中的美感,教师根据学生悟到的仅作适当点拨,不必把“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灌输给初一的学生,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感知诗歌的美,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赏析完,让学生小组赛读,学生做评委。反反复复诵读,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意境里。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和开头呼应:这首诗无论是意象还是形式,都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作别多了一份柔美和潇洒,所以它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这节课,每一个环节都围绕“诗歌的美”设计,有铺垫,有梯度,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诠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从而使课堂走向了高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的诗意美和形式美。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知诗歌的诗意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诗歌的形式美。

【教学过程】

一、由古代送别诗导入。

提问: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古代送别诗有哪些?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适:《别董大》;李商隐:《无题》;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诗歌的美。(学生从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起伏三方面进行点评。)

三、指导学生朗读。

(读给同桌听,互相点评。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读,全班点评。)

四、赏析诗歌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美。

提问:

(1)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诗人为什么没有选择康桥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了云彩等自然景物?

明确:这就避开人间烟火,营造出种清新美。

(3)这些意象都是很普通的景物,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很美,请每一小组选择一个意象赏析诗歌的美。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的美。

提问:

(1)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有色彩的词语?有一种什么样的美?

明确: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丰富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有一种画面美。

(2)诗歌用了哪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画面富有一种什么感觉?

明确:“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3)这首诗读起来除了感到画面美,形式上还有什么美感?(提示:押韵、节奏、句式等。小组讨论。)

五、小组赛读,读出美感。

六、总结。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范文5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入意境,让学生领悟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教师要利用主观教学与客观环境的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意志的产生,对于初中学生审美素质及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较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浏览,简单回答教师的问题,没有在情感上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互动。因此,笔者选择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入意境的教学新路径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引导学生走入意境

现代教学技术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初中语文阅读文章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可以使文字的表现能力更强大,使学生更容易走入到初中阅读文章的意境之中。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遇到那些描述自然风景和景观的文章,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阅读教学,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形象的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提高阅读教学的真实性。

比如在讲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从阅读文章的线索为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中与作者一同欣赏夜幕与月光下的荷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从月夜出门开始,通过小径走向荷塘,为学生展示荷塘的月下美景。在真实的意境中,阅读文字,让学生在意境中对阅读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在意境中寻找作者写作时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发现作者对荷塘的热爱之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入意境,需要现代教学技术的帮助。

三、利用联想想象手段,引导学生走入意境

联想与想象是学生自主进行意境创设的一个重要凭借,学生只有具备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阅读意境中。现代教学技术是引导学生走入意境的重要方法,但利用学生的联想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构图,也可以使学生融入意境中。教师可以从阅读文章的内容出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想象文章所描述的画面,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1]。

比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利用文字陈述,将学生融入真实的意境中。不是只有描述自然风光的文章才会有意境,每一个文学作品的气场不同,所对应的意境也就不同。教师可以选择皇帝穿着新装游走于大街上那一段为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跟随自己的朗读进行联想。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看到皇帝的心情,想象皇帝的表情,也可以联想与分析其他人的心理活动,使意境更充实。在这样的联想下,学生对于阅读文章会有自己的理解,容易走入文章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以将联想与想象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时,当自己置身于文章中时,对文章内容进行思索。因此,教师要将联想创设意境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路径,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利用文章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走入意境

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作者进行创作的重要基础。写作背景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文章中,但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要对文章的意境进行整体理解,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个人经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章写作背景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文章写作背景的学习,如查阅相关书籍、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背景的了解等[2]。在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文章中的用词与语句。

比如在讲解《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教师要让学生融入文章的意境中,就要引导学生对作者个人经历及写作背景进行了解。之所以二次告别康桥,是因为这个作品产生于作者故地重游过程中。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题目当中的“再”字。在引导学生进行全文阅读时,教师可以一边为学生讲解写作背景,一边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文字背后的故事。这样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既具有学习乐趣,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范文6

关键词:现代诗歌;朗读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异彩纷呈的诗歌,滋养了一代代的富有诗意的中国人。古典诗歌,格律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在吟哦讽诵中,诗意在流淌,诗情在蔓延。因而,从古到今天,古诗词的教与学非常注重诵读的作用。到了近代,伴随着“五四”白话文运动成长起来的我国现代诗,打破了古诗词的格律限制,体现为相对自由的形式表达。但不管形式上如何自由,现代诗歌的灵魂依然是抒感,“诗言志”依然是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故而,现代诗歌教学中,朗读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诗歌,以高度凝练的、富有节奏感韵律美语言,丰富的想象、分行排列的形式,来反映生活,抒感。它能直接聚焦作者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情感的启发性,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的数量明显渐增,这就意味着现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地位得到了回归。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现代诗歌的凝练、隽永、想象丰富,学生学习现代诗歌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教好现代诗歌呢?识其人,才能观其文。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有了这样的理解作铺垫,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当然,教学的重点还在朗读、品味诗歌。下面笔者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与体会,以朗读为切入口,谈谈对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看法。

1、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一首好诗,必须反复诵读才能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情动于中而言成于诗,诗歌音乐美映现着情感的节奏。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各种朗读标记,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引导学生用心去品读,吐纳珠玉之声,读出浑然天成的诗歌节奏。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句错落有致、节奏鲜明;每段押韵、音韵和谐;首尾呼应、回环跌宕。朗读时,指导学生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抑扬顿挫地朗读,一种浓郁地眷恋之情萦绕在高低错落的平声仄语中。

《天上的街市》以丰富的想像、联想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句式整齐、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如湖面的涟漪、如山间的涓涓细流,指导学生缓缓地朗读,倾心地朗读,让学生的心灵随着诗歌在天际漫游,随着诗人驰骋在美好的梦想中。

2、读出诗歌的绘画美

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

诗的情感、思想,是从诗人心灵的深处流出来的,是从诗歌如画的画境里淌出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得到了解读诗歌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对意象进行解读,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揣摩诗人的情感美。

《再别康桥》中,那多情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新娘、那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意象相映成趣。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美丽画面,构建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诗人从深深眷恋的康桥,捕捉了富有特征的景物形象,融入自己的的情感与想象,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寻觅、品味,感悟。

余光中的《乡愁》,诗人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意象,创设了温情的画面、深邃的意境。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对母亲的依恋;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新娘的相思,一张船票,让感情更浓烈;那一g黄土,阻隔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失去母亲的诗人,一颗心将何处何从?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意象,融入想象,反复诵读,努力在眼前浮现这些动人的画面:儿子对慈母的思念、丈夫对新娘的想念、游子对祖国的眷恋,自然而然的就流淌出来。

3、读出诗歌的情感美

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

冰心的《纸船》字句清新,感情绵长、音韵和谐。诗中的“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朗读时,采用多种读法相结合,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绵长的情感。读出“从不肯妄弃”的执着;读出 “不灰心”的坚定;读出“含着泪”“悲哀”的刻骨铭心思念之苦;读出“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万水千山”蕴含的深厚的强烈的感情。因为爱的深切,才能思念才更绵长,因为孤独,才能思念更刻骨。因为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才更动人,才能真正的散发出它的光辉。清代的王夫之就说过:“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现代诗歌教学应建立在学生主动地,具有个性地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变成“读者的心中之诗”。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教师都应抓住学生瞬间的灵光,捕捉学生大胆的联想与想象,也许就能有创造性的火花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