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孔子游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孔子游春范文1

阅读上面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话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你能仿照文中的写法再补充一点水的特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奔流不息的息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_;或方或长的或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_。

3.孔子说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有四点,分别是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从孔子对水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____________的老师(从文中找一个词填在横线上)。

【阅读答案】

1.表示水还有真君子的其他特点;水纯净透明,它好像很正直,很坦荡。

2.停、止;有的

孔子游春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质疑能力 思维空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65-01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激发动力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现根据自己《孔子游春》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体会。

一、追问题眼,梳理文本线索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题眼是文本精髓,也是文章的眼睛。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带领学生质疑题眼,破题而入,梳理文本的教学线索,有效把握文本内容。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文章讲述万世之师孔子带领弟子来到泗水河畔游春,看到泗水河畔的旖旎风光,看到波澜起伏的泗水春潮,孔子有感而发,以水为师,向弟子们畅谈志向,表明平生所愿,以期弟子们也能如这滔滔春水,做一个志向高远的真君子。如何让学生体会孔子的智慧,感悟孔子深刻的思想,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为此,笔者从题眼入手,让学生展开思考: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学生由此展开质疑,认为题目的重点是一个“游”字,围绕这个“游”写了什么呢?根据这一质疑,学生展开文本研读,梳理出了文章的线索:春光明媚,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孔子向弟子讲解水的智慧,教导弟子要有远大的志向。

以上教学,教师以题眼为切入口,用疑入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为学生走进文本,透视、感悟文本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探秘语句,揭示文本内涵

文章中的语句,有些是能够揭示文本内涵的关键词语,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应当站在文化的高度,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寻找关键语句,用心体会孔子所思并获得感染,帮助学生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

教学中,笔者从孔子论水这个视角进行引导,展开教学设计,讲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提出了孔子的智慧,学生质疑:孔子的智慧体现在哪里?根据这一质疑,学生展开批读,从课文第九自然段找到弟子的感受“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刻的道理!”这个深刻的道理是什么?学生找到第八自然段进行品读并畅所欲言,体会到水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却不求回报,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也有学生认为,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带给万物生灵生命的延续,这是一种德行。那么在文本中,水的德行体现出来了吗?学生循着文本继续探寻,回到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描写:“阳光普照大地,泗水河畔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这才发现,原来这花红柳绿的春天就是万物之源――水的功德所在,若是没有水,何谈一派美好风光?

通过探秘关键语句,学生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春景,而且感受到了水的德行,体会到了作者布局谋篇的巧妙。

三、品析文章空白,绽放妙疑花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文章的空白之处,其实,在空白之处,蕴藏着丰富的意思,此时教师如能善加引导,让学生在质疑中品析,就能绽放思维的花朵。

例如,在教学《孔子游春》时,对“水”的描写文中使用了省略号,学生质疑:为什么没有继续往下写?此时笔者让学生研读文本,展开探究,学生认为,水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人人每天都能得见,但在孔子眼中,却是非凡而智慧的“真君子”。在他看来,追寻人生之道,须从水开始读起,水是大道。读懂水,就能力行水之风范,做一个真君子。根据文本所述,学生找到四点:哺育众生,滋润万物,无私无欲;和顺温柔,温文尔雅;胸怀志向,百折不挠,坚贞不屈;荡涤污垢,善施教化。是否君子就只有这些特质呢?课文用了省略号,显然孔子是以水为师,让弟子们明澈内心,从中解读君子的更多美好特质,借物喻理,这样的智慧恰是一种“善施教化”。

由此,通过质疑,学生不但梳理了文本的脉络,而且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写作的路径:其一,泗水春潮涌动之时,孔子带弟子去游玩,以天地做课堂,以流水做教材;其二,当子贡问他遇水必观,有什么指教,孔子方才开口讲道;其三,谈志向时,子路和冉有各持己见,孔子并不评判,而是将自己的平生所愿说给弟子,让弟子自己消化领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性,让学生自由感受,体验文本的情感,由此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笔者相信,长期训练下去,学生一定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陈霞.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3).

孔子游春范文3

一、追问:我们离“语言文字运用”有多远

误区一:重局部,轻整体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面对文本进行盲人摸象式的臆测和误读。在对文章“写了什么”尚未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就急于模仿写话,依葫芦画瓢,虽说“瓢”是画了出来,但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则可想而知了。

师:《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色描写很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体会景色描写的特点。

(出示句子:“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说说景色美在哪?

生: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自然比作母亲。

师: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生:作者分别写了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轻风。

师:大自然这位母亲还会有哪些有特点的景色呢?

生:清澈的河流。

生:巍峨的高山。

生:碧绿的草地。

生:洁白的云朵。

师:同学们能不能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试着把这些景色写下来?

(学生写话略)

对春景部分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不甚明了,不知道作者以“游春”为线索将“赏景”“论水”“言志”三部分有机串联起来,却急于模仿写话,这样的写话训练将目光局限于语文之“术”的操练上,看似热闹有余实则对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却帮助甚微,也使得语文课堂再次无可避免地走向枯燥、机械、僵化的误区。

误区二:重内容,轻形式

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很多课堂的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依然驻足于对文本言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上,遵循的依然是以理解为旨归的教学套路,却忽视了对文本言语形式的揣摩和体悟。在处理《孔子游春》一文“论水”这一文本重点时,教学往往从“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的角度展开,语言文字运用的着力点侧重于对孔子“说了什么”的品评,却忽略了对更为重要的人物是“怎么说”的把握。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第八自然段,说说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孔子得出了怎样深奥的道理?

生: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

师:孔子具体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论水的?

生:孔子认为水好像有德行。

生:孔子认为水好像有情义。

生:孔子认为水好像有志向。

生:孔子认为水好像善施教化。

师:第八自然段结尾处的省略号有什么特殊的涵义?

生:省略号是说水还具有其他的品行。

师:说说水还有哪些品行。

生:水谦虚礼让。

生:水纯洁善良。

生:水好像有气量。

师: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句式把水的其他品行写下来。

(学生写话略)

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论断早已耳熟能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时,我们该突出“例子”怎样的功用?是以文本言语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的对文本内容的探讨与把握,还是以文本言语形式的习得、迁移为旨归的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这关乎语言文字运用的价值取向。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时我们应摆脱在文本语言内容方面的过多束缚,不妨另辟蹊径,从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展开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以凸显“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

二、聚焦:“语言文字运用”的哲学澄明

1.直面符号的惊异

语言哲学视域下的语言不仅是思维与表达的工具,还是符号系统。“人是符号的动物”,人通过语言建构世界,经由符号,“我们将其与自己切身的生命体验相联系、相比较,发现并体悟到符号本身带来的、超越作者思想体验的意蕴与美感”。让我们回到《孔子游春》一文的开头:“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为什么“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要到泗水河边游玩?孔子为何不是一人前去而非要带着弟子们前去?“涨春潮”与“游玩”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文本开头看似简单的语言却充满了不一般的意蕴。呵护面对文本语言产生的惊异,可以使得文本向四面八方敞开。让我们把目光再聚焦于春景部分的描写。“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此处的写景指向的仅仅是景色吗?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让我们回到《论语》。在“公西华侍坐”这一章节,师生在谈论自己的志向的时候曾皙这样描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听了曾皙的志向后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孔子与曾皙的一唱一和中,我们是不是对文本开头部分景色描写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体察?

2.发现语词的入口

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反映与被反映这种主客二分式的镜像关系,存在主义哲学认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是“在场”与“不在场”的关系。我们要寻找的是那些能给我们带来陌生化体验的语词,“这些语词正是文本的召唤与吁请,它使我们通过有限的‘在场’的存在者,去抵达‘不在场’的无限的可能。”为什么面对泗水河畔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的美丽春光,孔子的心情却很不平静?从文本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静”?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孔子又看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教学由“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静”发轫,做一名真君子的期许在孔子的娓娓而谈中直抵弟子们的心灵,孔老夫子的言说由泗水春潮的“此在”直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无限宽广的“彼在”。

3.回归“存在的家园”

通过“论水”,做一名君子的种子已深深扎根于弟子们的心田,在师生言志中孔子又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精神家园呢?还是让我们回到文本语言本身,去体察人物的志向。子路是一个豪爽而仗义的君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一块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颜回的志向有点特别,“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颜回的志向不就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朴素的人生境界吗?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了。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孔子追求的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博爱境界。“孔子微笑着说:‘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与子路的“愿意”和颜回的“希望”等表述相比较,孔子的“盼望”之说散发出穿越时空的迷人魅力。薛法根说:“母语是我们生命的‘根’、精神的‘家’!走进文本,就是将自己的精神家园沐浴在民族文化的光辉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即是找寻精神家园的诗意之旅,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我们建构起对世界的看法,建立起自身的价值坐标,最终回归“存在的家园”。

三、重构: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教学实施

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在语言的密林里穿梭,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生动的言语实践中提升语用能力,生长言语智慧,回归精神的家园。

1.直面文本,沉潜语言

建构主义认为,文本是一个有待完成的召唤结构,有待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活动中去自主建构。教学时须引导学生直面文本,在文本语言中沉潜,与作者、编者、教师、同伴展开多维对话,要重点关注文本中富有表现张力的词句或段落,去发现文本的独特意蕴。面对泗水河畔美丽的春景,人的心情应该是愉悦而平静的,然而“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静”,这一笔锋的陡转使得文字带有矛盾的张力或缝隙。文本开头部分的春景描写到底含有怎样独特的意蕴?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在泗水河畔孔子感受到了怎样的春意?

(学生默读课文,静心思考)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孔子眼中的大自然像一幅优美的画卷,到处桃红柳绿,草色青青。

生:孔子眼中的大自然像一首动听的歌,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

生:孔子眼中的大自然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师:这句话充满着生命的温馨和光泽。普通的自然景色在孔子的眼中却充溢着母亲一般的情怀。让我们自由读一读这句话,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学生自由诵读,涵泳体悟)

师:面对如此美景,孔子的心情为什么很不平静?

生:自然景色中暗含着孔子的理想。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找找课文中其他有关描写春景的语句。

生:课文第10节这样描写:“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生:此处的春景描写衬托出了师生心灵相通后的其乐融融。

生:课文结尾写道:“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生:这里的“春意”指的不仅是自然之春的美丽风光,还寓指师生远大的人生抱负。

师:如果说自然之春的景色让人沉醉,孔子理想中的心灵之春更令人神往。让我们读读《论语》“公西华侍坐”这一章节“言志”部分的内容,去感受孔子心灵之春的迷人魅力。

(师生用心诵读:“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游春”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由春景切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特殊的语言形式的品评去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意蕴,在揣摩玩味中去挖掘语言文字的意味,在涵泳咀嚼中去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最终破译春的密码,体悟文本秘妙,感受自然之春和心灵之春的和谐交融。

2.指向语用,言意融通

歌德说:“内容人人可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第八自然段中的“意味深长”一词就是解开课文教学重点“论水”部分这一文本秘密的钥匙。我们可以把教学的落脚点聚焦于对文本语言形式的体悟上,引领学生从“孔子意味深长地说了什么”“孔子为何意味深长地说”“孔子又是怎样意味深长地说的”几个方面展开品评,从中体会语言文字巨大的张力,进而发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巨大意蕴空间,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获得言说的智慧,达成言意的融通共生。

教学片段:

师:读第八自然段,看看孔子的话中包含怎样深长的意味。

生: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

师:孔子说话时语气怎样?

生:孔子是“意味深长”地说的。

师:让我们聚焦文本的语言形式本身,看一看孔子是如何言说的。请同学们再读读第八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第八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孔子从不同的方面写出水的特性,以此来启发学生。

生:孔子先谈水的形态,再说水的品性,孔子在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师:这就叫“意味深长”。孔子说的仅仅是水吗?

生:孔子希望弟子们做一名像水一样的真君子。

师:孔子不愧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第八自然段,去感受孔子话语的“意味深长”。

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不仅关注文本语言的表层意义,即“言内之意”,还要重点关注特定语境下的语言文字的特别含义,即“言外之意”,力求在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寻求“言”和“意”的平衡,去感悟文本言语内容的精微与巧妙,体会文本言语形式的妥帖与传神,在涵泳体察中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

3.着力实践,生长智慧

语文教学应该为言语智慧的生长而教。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要基于实践,着力实践,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言语表达能力,促进言语智慧的成长。

教学片段:

师:子路、颜回、孔子的志向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生:子路的志向是从自己和朋友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说的。

生:颜回的志向是从提高自身的修养来谈的。

师:谁来说说孔子的志向是从什么角度展开的?

生:孔子的志向从“年老的人、朋友、年轻的子弟们”三个角度展开。

师:孔子的志向用《论语》中的话来说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的志向,也是千百年来的君子、圣贤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人生理想。让我们用心去读一读这段话,去感受孔子志向的高远。

(学生用心诵读,切己体察)

师:子路、颜回、孔子分别是怎样表述自己的志向的?三个人的话语中分别有一个词可以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心理,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这段话,把它们找出来。

生:子路在表述自己志向的时候用的是“愿意”。

生:颜回在表述自己志向的时候用的是“希望”。

生:孔子在表述自己志向的时候用的是“盼望”。

师:比较一下师生三人的表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子路、颜回、孔子的语气一个比一个强烈。

生:他们的志向也一个比一个远大。

孔子游春范文4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文中有许多成语,它们给文章增添了色彩。现在,我们来听写几个。请大家做好准备。每个成语我只报一遍,你们可要注意听哟!

(报词)桃红柳绿 绿草如茵 司空见惯

意味深长 情不自禁 手舞足蹈

师:(出示这6个词语)请自己校对一下,如果有错的,就把错的订正一遍,注意把字写正确。(生校对、订正)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生读)

师:你们能从这6个成语当中选择一些来说一说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吗?

生: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了桃红柳绿的泗水河边,他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看出了深奥的道理。过了一会儿,他又和弟子们互相诉说自己的志向。颜回拨动着琴弦,孔子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师:你用了4个成语,说了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很好!

生:春天到了,桃红柳绿,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弟子们来到了绿草如茵的泗水河边。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就意味深长地告诉了弟子们。颜回把写入自己志向的歌唱给孔子听。孔子听了,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师:你把6个成语全用上了,真棒!其实,刚才两位同学已经说了《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所描写的一些内容。谁再来简要地说说,《孔子游春》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生:《孔子游春》这篇课文写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玩,师生一起欣赏春景,谈论春水,畅谈志向的故事。

师:概括得真好!(板书:赏景、论水、言志)这节课,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这篇文章。

【赏析】课的起始,就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儿。听写成语,选择成语说说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课文大意,由词到句,由繁到简,紧紧扣住了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识字、写字,又体现了高年级的特点,厘清课文脉络,凸显篇章结构,从整体到部分,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师:请看大屏幕――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摘自“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集会宣言”

师:同学们,这是1988年75位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的时候,发表宣言中的一句话。想读吗?

生:想!

师:咱们都来放声地读读这句话。

生:“人类要……去寻找智慧”。

师:一种自豪的感情从你们的声音当中传达了出来,孔子真是中国人的骄傲啊!同学们,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那么,他到底有着怎样的智慧呢?就让我们带着一种崇敬的感情,到《孔子游春》中找一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找到孔子的智慧?你可以把文章中的有关语句勾画出来,并简单地做一些批注。(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赏析】一则“宣言”的巧妙引用,拉近了文本与现实的距离,聚焦“智慧”,激感,使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字,边读边思,边思边写,在文字的品味中直面孔子,寻求智慧。

师:找到了吗?谁先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从第9自然段中看出了孔子的智慧。“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流水是很平凡的,不足为奇的,但是孔子竟能从平凡的流水当中悟出一个非常深奥的道理,这使弟子们很惊讶,可见,孔子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师:你是从弟子们的反应当中,体会到了孔子的智慧的。你说的“很平凡的、不足为奇的”就是文章中什么成语的意思?

生:是“司空见惯”的意思。

师:对!孔子竟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当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这就是他的一种智慧。那么,如此深奥的道理是指什么呢?

生:这个深奥的道理就在第8自然段中。(读课文)“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看出了水有德行,水和顺温柔有情义,水流必向下有志向,水善施教化,水像真君子一般,所以说,孔子是个有智慧的人。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第8自然段来,请大家细细读读这段话,看看孔子说的这个深奥的道理,你们能读懂吗?(生自由读第8自然段)

师:孔子说的这番话,你们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水滋润万物,哺育众生,润物无声却不求回报,这是水的一种高贵品质。

生:水就像母亲一样无私地哺育着我们,我们离不开水的滋润,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的滋润,所以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这是水的一种德行。

师:是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哪有生命呀!我们真的要感谢水的大恩大德啊!其实,文章有一个地方已经把水的这种德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我发现第2自然段把水的德行表现了出来。“阳光普照着大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我从这里可以看出,水确实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这是水哺育的结果。

师:是啊!如果没有水的滋润,泗水河畔的春色能有这么迷人吗?那么,你们再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与初读时一样吗?

生:不一样。我现在读第2自然段的时候,发现这里的一切之所以那么美,都是水给带来的,都是因为水滋润了这些花、这些草、这些树,给了它们生长的机会。如果没有水,它们就不会这样繁盛,这样美丽,这样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生:现在读第2自然段,我不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水的德行,也弄明白了文章之所以要这样生动细致地描绘泗水河边春色的目的,是为第8自然段孔子论水做铺垫。

师:前后一联系,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景,还感受到了水的德行,也体会到了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的确,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想象那迷人的春景,体会水的德行。(生齐读第2自然段)

【赏析】正如潘老师说的那样,“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呢?潘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顺应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全的地方点拨一下,引导他们前后联系起来再读一读、再想一想,以发现语言的深层韵味,发现作者精妙的布局。当学生道出“我不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也弄明白了文章之所以……”,我们不能不说,学生有所得,而这“得”充满了思维含量,充满了语文元素。

师:从孔子论水的这番话语中,你们还读懂了些什么呢?

生:水哺育众生,滋润万物,它像君子一样无私;

水和顺温柔,温文尔雅,也像君子一般;水胸怀志向,百折不挠,坚贞不屈,也正像君子一样;水能荡涤污垢,善施教化,它就像君子一样。

生:文章只交代了四点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我从那个省略号中,能看出水是真君子的理由还有许多,水具有真君子的各种优良的品质。

师:你真会读书!一个省略号也引起了你的关注,并让你体会到了水是真君子的理由还有许多。

生:我首先想为大家解释“真君子”的意思,“真君子”是指一些有美好品质的人,孔子说水是真君子,我觉得孔子在这里抓住了水的特点,并以这些特点来教导弟子们要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

师:是的,孔子把深刻的寓意寄托在平常的事物当中,如果从表达的角度来说,这叫做――

生:(异口同声)借物喻理。

师:看来,你们真的读懂了孔子说的这个深奥的道理。这里,孔子是借水来教育他的弟子们,要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这又是孔子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如果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你觉得是哪个词呢?

生:是“善施教化”。

师:知道“善施教化”的意思吗?

生:善施教化,就是善于使用一些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感化。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第8自然段,竟能读出这么多的东西来,这就是你们的智慧啊!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来。同学们,请你们浏览一下文章的第3―9自然段,想一想,孔子为什么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呢?可以把你们发现到的关键词语圈画下来。(生默读圈画后回答)

生:请大家跟我看第3自然段:“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这句话,平常人们看东西是不会轻易动情的,尤其是看司空见惯的流水,而孔子是动情地望的,这说明孔子已经把自己的思想投入到了水里,他正在沉思这水里到底隐藏着什么道理。

师:有句话说得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孔子就有着这样的情怀和智慧。

生:我还想补充说一点,从“陷入”让我体会到孔子的全部身心已经完全融入到这流水当中,他的全部思想都已经沉醉在对水的思考之中。

师:是的,善于思考,这才能产生智慧啊!

生:请大家看第7自然段中有一句话,“老师遇水必观”,“必观”是一定要看的意思。从这句可以看出,孔子无论走到哪里,都留心对水的观察。我觉得,孔子是个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人。

师:是的,时时留心,处处留心,这是智者的一种习惯。

生:“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静”,他的心情不平静是因为他的心已经跟着这活泼欢快的泗水而波澜起伏了。他时时刻刻都在观察水的特点,体会水的品德,思考水里面所蕴含着的道理。

生:从第8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从“凝望”这个神态也可以看出孔子的智慧。

师:那你知道“凝望”的意思吗?能把“凝望”这个神态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凝望”就是神情专注,目不转睛地看。(说后演示)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是因为他“动情”,他“凝望”,他“沉思”。同学们,孔子把他的智慧都浓缩在了论水这番话语当中了,谁再来读读。(一生朗读第8自然段)

【赏析】叶老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的味道在哪里?语文的精彩在哪里?在关键词句里。潘老师是深谙其道的。他引导学生抓住了“真君子”“善施教化”“动情”“凝望”“沉思”等词语,或是理解意思,或是想象画面,或是剖析品评,或是表演体悟,让学生透过精妙的文字,读懂孔子的智慧,感受课文的情意,学习表达的方法,将“言”“象”“意”巧妙地融为一体,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

师:同学们,其实,这篇文章到处都闪现着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下面我们再从文章里找一找,看看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生默读课文后回答)

生:我从第1自然段“春天到了,孔子……到泗水河边游玩”这里,体会到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孔子听说泗水在涨春潮,他想让弟子们从水中悟出一些东西来,所以就带着弟子们去泗水河边游玩,想通过泗水告诉弟子们,要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

师:是的,他把学生带到泗水河边,以天地为课堂,以流水为教材,教育他的弟子们学做真人,这就是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啊!

生:我还想说的是第7自然段中,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以前也一定看过水,可是他并没有把这些道理说给弟子听,然而今天,子贡问到了这个问题,他才把这番道理讲出来。我认为,这实际上就是孔子善施教化的一种智慧,他要选择恰当的时候,把弟子们感兴趣的问题教给他们,这样他们才能记得住。比如说一个孩子对某个学科没有兴趣,怎么教他都是学不好的。如果他有了兴趣的话,不用操心,他一定会很高兴地去学。就像孔子的弟子们一样,他们已经产生了疑问,有了疑问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孔子这时再告诉他们,一定会产生最佳的效果。

师:说得太精彩了!你也是一位智者啊!其实,你刚才说的这番话的意思,就是孔子所主张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智慧。

生:我从“意味深长”这个成语中,感受到了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孔子在这里是借水来教育感化他的弟子学会做人,孔子是一个人师,他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所以他的话语是意味深长的,值得细细回味的。

师:是啊,有句话说得好:“言在此而意在彼。”对于孔子这样的一位智者来说,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透发出一种智慧,都值得我们关注和细细玩味。其实,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要学会用心去揣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和意,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种智慧。

生:我从师生言志这个部分看出,孔子带弟子去泗水河畔游玩,让弟子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得非常轻松愉快。

师:是的,孔子为他的弟子们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也体现了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

生:我从师生言志这个部分还感受到孔子和蔼可亲,他和弟子不像是师生,更像是朋友,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师: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平等交流,情谊深厚。其实,这也是孔子这位教育家所具有的一种“善施教化”的教育智慧。

生:从子路和颜回他们的志向中,我看出子路是个豪爽的人,他要和朋友们有福同享;颜回是个温文尔雅的人,他性格沉稳,不愿张扬自己。他们品行高尚,就像水一样有情有义,是真君子。

师:看来弟子们已经有所触动,孔子的善施教化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生:我想补充一下那位同学的说法,我觉得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他让弟子们说出自己的志向,让弟子们互相学习,然后再把自己的志向说给弟子们听,让弟子去悟。

师:孔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教育无痕,润物无声,他的言行总是充满着智慧。

生:对于孔子的志向,我想说一点体会。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曾经提出过“仁”的思想,我觉得,第16自然段就充分体现了他“仁”的思想。他希望“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他是在为天下着想,充分体现出孔子是一位胸怀天下的人。

师:孔子胸怀天下,他心中充满着大爱,这就是他那“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所以孔子被后人称为“圣人”。其实,他的这一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同学们,这是孔子的大智慧啊!

生:从第18自然段,“孔子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可以看出,孔子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在自己的学生面前并不表露自己的想法、心情和观念;他如果高兴的话,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让弟子们感到非常亲切。

生:读了第18自然段,我觉得,孔子让他的弟子说出自己的志向,对他们都投以了赞许的目光,但是我感觉到孔子好像更满意颜回的志向。因为颜回把自己的志向唱出来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多么专注!然后手舞足蹈,多么投入!虽然文章没有很明显地说出来,但是这段的一个“推”字、一个“听”字、一个“舞”字,已经把孔子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一次游春就让我们有如此丰富的感受,孔子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而且能利用游春,巧借春水,教化弟子。由此看来,孔子就是一位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啊!我们再来朗读这番话语,来感受孔子这位真君子的风范。(生齐读第8自然段)

【赏析】“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张田若语)在潘老师教学的这个片段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潜心会文的课堂,他们自主地读书,自主地感悟,从字里行间读出许多旨趣。而潘老师呢,专注地倾听着,艺术地点拨着,真诚地鼓励着,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在老师的促发、帮助下,学生触摸到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智慧”及“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也领悟到“要学会用心去揣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和意”,这一学习语文的智慧。学生沐浴着孔子的大爱大智,享受着潘老师的教学智慧,也在自然、自由、快乐地生成着自己的学习智慧。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把孔子论水的这番话背下来?自己先练一练,好吗?(生自由练背)

师:谁来背背看,其他同学跟着他默默地背,记不得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一生背诵第8自然段)

师:你背得真棒!一字不差,而且字正腔圆。

【赏析】课堂上拿出时间让学生练习背诵,巩固所学,积累语言。潘老师总是紧扣语文教学目标,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写写、读读、背背,追求教学实效。

师:同学们,孔子的智慧就是这样博大精深,下面这几句话都是孔子说的,我们来读一读――

(出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能读懂这几句话的意思吗?

生:我知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课文中第16自然段中孔子所说的,“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

师:这是孔子胸怀天下的大智慧。

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思是: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仁慈宽厚的人喜爱山。

师:注意这里的“乐”读“lè”。其实,这是拜自然山水为宗师的一种智慧。现在你们应该明白孔子为什么要遇水必观了吧。

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师:另外两句的意思,你们明白吗?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师:这是做人的原则,也是一种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的最后一个“知”读“zhī”,同“智”。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生:知道就是知道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呀!

师:看来,实事求是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呀!同学们,孔子的智慧还远不止这些,难怪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发表这样的宣言――

生:“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师:同学们,我们就是21世纪的主人,为了我们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让我们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吧。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但是我们认识孔子才刚刚开始,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读读《论语》、林语堂先生的《孔子的智慧》《于丹〈论语〉心得》等等有关孔子的书籍。最后,让我们怀揣一份敬仰,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生:“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赏析】潘老师通过有层次地出示《论语》中孔子说的几句话,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孔子的智慧,并以推荐书目的方式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探究。课堂上,我们看到,当学生再次朗读“宣言”时,那份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已伴随着具体鲜活的语言文字,伴随着自主而快乐的语文学习经历,深深地印刻在了学生的心中。潘老师的教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阅读教学需要拓展,但拓展必须基于课文又扩展课文,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课文,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充满兴趣地运用所学方法,延伸到课外的语文学习,主动增加积累、培养能力。

【感悟】听着潘文彬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真的是如沐春风!无比崇敬孔圣人的大爱大智,也非常钦佩潘老师的教学智慧。潘老师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让教学直抵语文素朴的原点,课堂充盈着甘醇的语文味儿。

在“教什么”中,我看到了“语文”。潘老师以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领悟,提炼出“感受孔子的智慧”这一教学目标,以“论水”为重点,纵贯“赏景”“言志”,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再细微精读,逐渐走近孔子、敬仰孔子。同时,潘老师在教学中更为关注“话语形式”。在教学的很多环节,都可以看到,他在点拨学生去思考课文是如何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什么?在潘老师的课堂,我鲜明地看到了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写了什么”,更要让他们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写什么”学生容易看得到,“怎么写”是需要引导他们着重探究的,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焦点。潘老师的教学追求的是“文道统一”“言意兼得”,彰显着语文学科的教学特质。

在“怎么教”中,我看到了“语文”。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任何一门艺术,一旦放弃它所特有的迷人方法,转而借用别的艺术的方法,其结果必然降低自己的价值。”老子也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作为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重任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返于素朴,归于自然,留住语文的根。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真真切切。语文的方法有哪些呢?潘老师的课堂给予了很好的解读:听、说、读、写、背。潘老师让学生听写词语,鼓励学生认真倾听;让学生选用词语说话,引导他们互相补充观点,对问题展开议论;让学生一遍遍地读课文,默读、轻声读、感情朗读,边读边思,读出理解,读出情意;让学生圈画批注,在关键词句处写下自己的感悟;让学生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一字不差,字正腔圆……潘老师始终将关注点落实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使学生涵泳其间,“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发掘文章的蕴蓄”(叶圣陶语)。就这样,学生在潘老师的指导下,依靠自己的实践,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言,品味、积累、运用,习得了方法,提升了能力,陶冶了情趣,最终,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发展。

孔子游春范文5

(学生齐读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后)

师: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声中,老师真切地感受到了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浓浓的春意来自大自然的伟大,来自老师的循循善诱,来自学生的高尚志向。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我国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这样一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的眼里,水是?(生齐:真君子!)课文《孔子游春》我们读完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你又将用怎样的作业来展示呢?

生1:老师,我觉得泗水春景美不胜收,我要把课文里这段优美的语言摘抄下来。

师:“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好方法,你掌握住了。

生2:老师,子路乐善好施,我也要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我老是记不住文中的“飘逸”、“荡涤污垢”几个词,我看我还是把文中的词语多抄几遍吧。

生3:刚才许多同学从水的其他特点想到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我要把大家说的话语作成精美的书卡,赠送给我的同学,让大家从小学做真君子。

师:这是大家从孔子的诱导中得到的教益,你们学以致用了。

……

让学生自主布置自己想完成的作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小脸通红,小脸发亮,小手直举。结果学生的作业设计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师恰如其分的点拨让学生的作业设计更具实效性、可操作性。

两天后,笔者又到该班翻看同学们作业完成的情况,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作业本向我展示。该班学生的作业从内容到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平行班(平行班学生的作业是老师统一布置的),这不禁让我深受启发:语文作业不妨让学生自主设计。

首先,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激发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很多老师对作业的设计缺乏思考,把这一环节简单地看作知识的巩固,于是机械重复、形式单调的作业还大量存在,单纯的背背写写做做,毫无新意,对学生来说没有兴趣可言,学生整日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到头来,累坏了学生,急坏了老师,还是收效甚微。而学生自主设计作业、自己给自己留作业的方法,完全出于学生本心,出自于学生的求知欲,不带任何外来力量强加的痕迹,完全是一种自我考察、自我激励的方法。学生自己设计作业题、自己做出答案,都是自己劳动的成果,学生从中确认了自己的知识、能力,自然得到了一种精神满足,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其次,学生自主设计语文作业对于掌握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促进作用。学生要自己设计作业题、自己做出答案,学习中必然采用一些自学方法,如发现学习法、把握重点难点学习法、学用结合法等。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和复习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手脑并用的习惯、学思结合的习惯、学以致用的习惯等。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语文作业,可以促进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形成这些好习惯,使学生的学习逐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就会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学得主动,学得灵活。

孔子游春范文6

一、加强积累,奠定顿悟基础

法国著名评论家丹纳曾说过:“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因此要不断积累知识,为灵感的涌现夯实基础。

首先是生活的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界的四季变更,关注人们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多多参与历练,观察积累,写作中做“有米之炊”,为触发灵感思维奠定基础。

其次是思想的积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更要注重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并形成基本的感悟能力。由于小学阶段以记叙文教学为主,学生主要在习作中将事情叙述清楚就行,但是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从中悟出一点东西。笔者在教学中的做法是,开展“每日一讲”活动:每节语文课前由一名学生演讲五分钟,内容来自生活,演讲后师生共同点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光能够做到叙事清楚,还能表达出一些“真知灼见”。在此基础上,每月安排一次辩论赛,内容来自课前演讲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长时间的积累和关注,必然会酝酿灵感思维的出现,正如杨振宁所言:“‘灵感’当然不是凭空而来,往往是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而出现的‘顿悟’现象。”

再次是词语的积累。成语典故、熟语俗语、名家名篇中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它们是既定思想的编码表征,经过了千百年的广泛流传,形成了凝练、精粹的词语组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引申意义。作为思想的外壳,对词语多加积累,可以为人们随口吟诵提供思维表达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提升语言的思维含量,引发联想和想象,促进比较和选择,进而大大增加触发和引爆灵感思维的契机。

二、长期关注,相约灵感闪现

心理学研究认为,灵感是显意识与潜意识沟通的结果。也就是说,大脑中储存的潜意识信息越丰富,越容易与显意识对接,从而促进灵感思维的形成。

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文,记叙了孔子带领弟子在泗水河畔“赏春景”时“论水”和“言志”的故事。文章首先写了如画的春景让孔子和弟子们沉醉其中,深感“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暗示恰当的情境为孕育灵感提供了契机。随后,孔子论水,是文章的精彩之处,可谓妙语连珠且富有哲理,正是灵感的闪现之处。教学时,笔者在总结处设计了一句追问:“孔子此时的论水妙句是只有像他这样的天才才能想得出来的吗?”继而引导学生抓住“逢水必观”一词,理解孔子泉涌的文思是长期观察思考的结果。这里,既是让学生走近孔子,又是在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三、创设情境,逼近高峰体验

情感对思维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情感越强烈,则思维活动越激烈;反之,一个人在情绪极度低落时,其思维状态一定是缓慢的、呆滞的。在教学中,需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以情引思,逼近思维的高峰状态,从而产生“高峰体验”。

针对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进行高峰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阅读教学中,同样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始与亲”,从而与作者产生“共振”。在《孔子游春》赏春景部分,教师先让学生美读,再让学生议读,谈体会。教师继而发问:如果你自己身在其中会是怎样呢?学生会说陶醉,或飘飘然等。教师此时告诉学生,孔子也是如此,大家发现了吗?这时,学生将平时神秘或枯燥的修辞手法与孔子的心理状态结合起来,体会到孔子触景生情的“朦胧”状态,为下文孔子论水提供铺垫,此时孕育灵感就不足为奇了。该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外,还可作为灵感思维培养的素材,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长此以往必将“大悟大彻”,从而产生可爱的灵感。

四、专项训练,实现定向提升

首先,诗文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灵感的重要途径。比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思考点是庐山。但在灵感思维中的核心思维点,却是视野和视角。表面上是写看庐山,实际上是说看问题、看事物要变换角度。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主题。其中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最后概括为在此山中看,一连用了七个方位视点,六种视角,来点出“当局者迷”的意味。值得注意和思考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诗外的东西却是诗人对事物观察思考的规律,这也正是该诗至今让后人传诵不绝的原因和价值所在。假如我们能从观察和思维的视野扩展开来,其灵感思维不正是取之不尽吗?

其次,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时的灵感思维运用之妙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小小的创作来激活和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观察是灵感思维的前提,在诗歌创作时,务必引导学生观察清楚,达到对事物的特点和功能等非常熟悉。如学生创作的《信号灯》:

睁着一只眼/闭上两只眼/从来不打瞌睡/眼色是你的行动指南。

从此作清楚地看出小作者对信号灯功能和运转情况相当熟悉,所以才会写得生动有趣。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训练学生在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将观察到的客观世界与另一事物进行类比,寻找灵感的跳板。比如学生创作的《钥匙,我的项链》:

钥匙,我的项链/它虽不像宝石那样耀眼/却镶嵌着比宝石更珍贵的祝愿/爸爸说/这是岁月奖给我的第一枚金牌/妈妈说/它还是一把普通的钥匙/打开了我走向生活的门槛。

小诗人观察到钥匙从成人的口袋到自己的脖子上,长大成人后又被拴在腰带上这一现象,将钥匙方位转移与人的成熟度进行了精巧而又自然的联系,从而使得创作灵气十足。此外,我们还不要忘记,激情与灵感是如影随形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便是营造了学生创新的良好心境。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