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就业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就业培训

就业培训范文1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就业培训个人总结范本

即将面临社会这道门槛,褪去来时的一腔热血、踌躇满志。心绪开始慢慢沉淀,也开始认认真真的替自己的未来考虑了。毕业,一个从理想世界到残酷社会的跳板,让我们有幸生在理想之中,又可以目睹社会现实的残酷的一面。我想,对我们这群没有见过世面,整天呆在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来说,就业是一个不再遥远的话题。因此,我觉得,我们就更应该好好考虑就业这个问题,那样才不会被将来的就业打个措手不及。

这次的就业培训讲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是我们能够提早对近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的相关重要知识和信息有所接触和了解。我们研究生求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具备较强的敬业爱岗和开拓进取精神,要具有发展潜力。

第二,能够较正确地找到自己与聘用单位的共同点。包括自己的志向、知识、能力、特长、爱好、爱好等与聘用单位有共通之处。

第三,要具备一定的求职技能,尽管求职技能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但对我们而言,最常见和最主要的技能就是两样:会写自荐书信,写出的自荐书信能扬长避短,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措辞巧妙、精辟,能引起阅读者的重视等;会说话,面对聘用单位的职员说话时,能够心不慌、脸不红,知道哪些该说、详说,哪些该回避、简谈,说话当中能给人以老实、谦虚、稳重和成熟之感等。

第四,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抗干扰能力当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能够较正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防止上当受骗;二是能够捕捉决策时机,防止因种种原因丧失机遇。同时我们大学生同意陷进几个就业心理误区:自我期看值过高;过多的物质要求;迷恋大型企业;追求热门职业。我们应做好心理准备,坚信“___”的信念,从零做起,从基层做起,终极定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通过这次和老师的讨论,我很有感触。似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原先的天真烂漫的想法被新的观念替代,褪去稚嫩的思想,我们在不断的成长中变得稳重踏实,似有惊醒梦中之人的作用。这才发觉,现实不如理想般美好,我们也不应该对现实渴求什么,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路,理想和现实是有着不可越过的鸿沟,但经过细心经营也会别有洞天,让人痴迷、让人向往。

从这次讨论中得到的收获不是理论部分,现在想想,理论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似乎荡然无存。但让人记住的是那些老师向我们讲的身边实际经历的事情,身边的事情总是最真实、震撼力、最让人有一种与社会接触的感觉。我觉得,读他人的故事,就像读历史一样,一页一页的翻开,一页一页品味,使人有一种使人明智的感觉,知兴衰,知得失,更知已知彼。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行业的分工也精细起来,对于招收员工的要求也逐渐高了,所以造成了现在社会人才市场竞争场面变得热火朝天起来,每到就业季度,这里就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择业者,就业者,这足以证明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和紧张。所以作为即将要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将面临着很繁重的压力,而在我们认识了这一严峻的课题,我们就得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只有正确地认知就业形式,分析就来形式,我们才能更好地为自己迈出第一步铺下平砖,只有正确地认识就业形式,我们才能更好地不断训练自己,提高自己和充实自己,为自己在迎接挑战前做好武装,只有正确地认识就业形式,我们才能趋利避害,排除我们前进的障碍,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因此,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对于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

具体的讲,就是要练就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练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突出自己的优势;二是要具备较强的敬业爱岗和开拓进取精神,以良好的个人修养走向社会;三是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积极进取的心态、吃苦耐劳干好本职工作的能力等。

通过这次的就业培训,老师既专业又较多地联系实际的讲解,使我从中学到好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确实受益匪浅。

篇二:

__届北区红十字会经历快一学期了,在这段时间了。社团开展了不少活动。主要的活动有社团招新,优秀红十字院校评选的准备,敬老院志愿服务,青年同伴教育,特教中心志愿服务,会徽设计大赛,基础医疗培训,无偿献血活动,世界艾滋病日活动,国际红十字日活动。

社团招新活动是由会长领导各部长协同合作展开的。前期社团体验日活动,我们作出了展板,展示我们社团的特色,中期是进班宣传,会长及部长分工合作,后期是招收人员。社团原预计招收二百人,实际招收六十人,虽说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但我始终相信会长说过的一句话没我们招收的都是精英。当然也有我们自身问题。宣传力度不够。这是我们大家的问题。

优秀红十字院校评选是我院十分重视的一个项目,由副院长亲自督导,准备工作教育会长潘春雷负责。会长将历年来我们社团的所有材料进行收集分类,就这一项我们大家忙了好几天。

敬老院志愿服务是我们社团的长期工作,有___部将全体会员分成四组,每两个星期一组。每次服务结束会有活动总结。其中培训部门成员也参与活动中。

元旦晚会在___月末将要举行,节目的方案由培训部成员参与策划,和众部门通力合作为元旦晚会合诵《八年礼赞》。对于培训部门成员的积极参与我表示欣喜。

同伴教育是我们社团承接省红十字会的任务。在我们学院南北区先后举办时期,在活动中我,郭后山,杜佳佳,韦丹担当主持人。还有前期的准备以及后期的收尾工作也有培训部及其外联部负责。同时,也对办公室,宣传部,___部的工作表示感谢。

另外,培训部也负责了社团物品咨询及购买工作。

特教中心的工作,会长要求每个部门上报志愿。培训部有两志愿者报名参加。这个项目是由会长潘春雷创建,副会张圣洁负责。

我们社团至今没有具有社团特色,能体现社团内涵的会徽。因此这学期我们举办了会徽设计大赛。宣传部负责作活动策划,出展板做海报;外联部负责评委人员的联系以及多媒体教室的申请;___部负责人员的调配以及___现场人员。办公负责人员通知及人员执勤人员调配。培训部负现场主持工作以及物品准备和材料收集。

培训部有多次会议,其中有两次正式的部门会议。

第一次会议主要事项相互介绍,团建游戏,社团与部门介绍,介绍社团负责人及他们的___,近期任务。

第二次部门会议主要事项元旦晚会,优秀志愿者申请,敬老院挂牌仪式,第三次社团动员大会,布置近期工作。

希望培训部成员都能够在社团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积极的参与社团日常工作。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在会长及副会的带领下。创建社团更美好的明天。同时谢谢你们对我工作的支持。

就业培训范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教育;创新

现阶段,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要求有了进一步要求。一方面是由于各大高校正在不断扩招,生源越来越多,造成就业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人才需求发生了改变,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汉语言文学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而是要结合时下需求创新就业培训理念。本文主要探讨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培训创新。

1.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1.1竞争压力大。有竞争力就有压力。21世纪最宝贵的就是人才,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育事业面临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目前,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文秘类、师范类、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不过,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学生,导致每年毕业生越来越多,这样就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同时,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人才要求更多侧重于应用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样就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2知识结构更新速度慢。第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单一,侧重理论知识,而且没有做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单纯灌输汉语言文学知识并不能真正起到培养人才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掌握都将十分单一,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二,课程重视理论轻视实践,也会制约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当今社会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恰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一些学生却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比如,文字功底较差,公文写作技能比较弱,甚至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有很大的缺陷,不会做到有效表达,缺乏敏锐的判断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1.3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前,许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并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在学习中存在许多盲点。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明确目标,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需要明确职业规划和学习目标,一方面要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重视能力的培养,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多方面的工作,因此,可提前设定好就业方向和目标,在学校期间学习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提升相关职业的能力,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

2.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定位不准确。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的今天,许多高校开始不断扩招,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过,由于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会造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与社会和市场需求渐行渐远,或者直接脱节。

2.2教学方式落后。现有的教学方式主要还体现在课本知识的教授上,而这种方式已经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革和创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教师还要侧重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的创新,这样才能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对专业充满兴趣,愿意去主动学习和探索。专业教学侧重体现实用性和有效性,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延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阶段性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陶冶情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2.3评价标准不客观。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评价主要标准依然以学生的成绩为主,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是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的必备人选,但其能力却不一定与成绩相匹配,缺乏一定的说服力,这就是由于评价单一而不客观造成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相关职业能力、实践能力都要有完善的评价标准。

3.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培训创新

3.1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目前,主要是以实践教育为主。关于实践教育,有学者认为实践教育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形成对比,并形成良好的补充。还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应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能力。

3.2明确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了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需要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按照目标不断执行学习计划。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有目的地引导本专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明确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了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可不定期邀请行业内著名的专家、本专业出色的毕业生回校举办座谈会和培训,通过分享和交流经验,使本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结束语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培养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够实现本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升就业竞争力。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面对市场对人才日益严苛的要求,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含金量,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才能够抓住宝贵的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要高度重视,明确教学和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突破。

参考文献:

[1]宋洋.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才智,2016,04:119.

[2]顾路路.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6,04:109+30.

[3]王蓓.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2,21:254.

就业培训范文3

关键词:再就业培训 现状 解决对策

在新时期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相关的产业部门以高新技术作为发展的载体,这就对企业的工人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这就使得一部分人面临失业的困境,而想要通过失业人员自身的学习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通过再就业培训来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并且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再就业培训的定义和意义

1.定义。再就业培训是指对有过一次工作经历的职工失业或下岗后,对其进行的从事职业所必须的职业指导、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培训。再就业培训是帮助劳动者提高再就业能力,从而尽快实现再就业的重要措施。

2.意义。搞好再就业培训有利于配合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就业工作的整体效果。在现有的形势下,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失业人员的择业观念陈旧,不符合现有就业市场的要求,总想着拥有一份又稳定待遇又好的国有企业或者外企,不愿意到条件相对不好的岗位上工作,把自己的就业目标局限起来,影响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其次,下岗的职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跟不上技术的更新,虽然有的人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但是却被新技术所淘汰出局,所以,下岗的职工需要学习更新先进技术的掌握。而在这个时候再就业培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转变下岗人员陈旧的思想观念,鼓励再就业,并且加强其在专业技能和技术上的掌握,促进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不仅对其专业的技能有所提高,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有所提升,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二、我国再就业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56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整体的就业形势比较稳定。但是,失业人员通过培训后再就业率并不是很高,其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培训方向市场定位不准确。再就业培训行业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缺乏就业市场的调查,对市场上的需求没有合理的预测机制,造成培训的内容和专业无法适应市场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从而浪费了教育的资源,没有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例如许多培训机构选择专业仍在当下市场饱和了的方面,导致在参加培训后无法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制约着再就业的培训工作的开展。

2.培训方式针对性不强。在下岗失业人员中分布着各个年龄段的人,所以在这些人群中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和综合素养肯定各不相同,而再就业的培训机构采用统一的培训课程,没有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分类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这样统一的培训方式无法让下岗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知识水平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忽略了对下岗人员的观念转变,没有形成新型的就业择业观,这样的不健全的培训方式无法满足市场对就业人员的要求。

3.培训机构单一。目前的再就业培训机构主要包括劳动、社会保障以及教育等部门,由于受到经费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制约,培训机构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其缺乏市场竞争力,对培训所产生的效果起到了不利的作用。

4.培训与就业脱轨。培训机构没有与市场形成一个健全的反馈机制,哪些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及时有效的反映到培训机构中,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忽视了就业的重要性,同时导致下岗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没有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三、解决再就业培训问题的对策

1.提高对再就业培训的重视。虽然现在再就业的培训工作已经得到政策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是很多人并没有重视起来,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操之过急,没有把培训放在核心的地位上。所以要先让全社会重视起来,否则盲目的对失业人员进行安置,很可能会导致再次失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加强培训经费的投入。在现有的培训方式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费不足,无法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技术投入不充足,使接受培训的人员无法得到先进完整的体系教育,使培训工作在基础条件上无法满足,无法更好的促进就业。

3.建立完整的市场就业需求反馈机制。在培训机构中建立起一套更新速度快、反应敏捷的反馈市场就业需求信息的机制是很必要的,对培训机构的规划和管理更加完善,将就业同培训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培训工作迎合就业的需求,让更多的人有实现再就业的机会。

4.对再就业市场进行规范整合。构建完善的再就业培训体系,对没有正规手续的培训机构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整个行业,避免利用再就业培训获取暴利的现象的存在。

综上所述,我国的再就业培训机构是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主要推动力,面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规范整个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把培训同就业紧密的结合起来,明确培训的目的,为更多的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的工作机会。

参考文献

[1]谢小青,赵曼.我国再就业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5(8):78-80

就业培训范文4

一、巩固培训网络,探索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新路子

为扩大培训规模,确保培训质量,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在乡镇设立培训基地(非定点培训机构)和定点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中介机构联合培训的新路子。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按照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加强对现有定点培训机构的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以各类技工学校为龙头、定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骨干、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培训基地由县劳动保障局初选,报市劳务经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劳务办)审定;联合培训由定点培训机构选择联合单位,报市劳务办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二、明确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管理与服务

20*年全市劳务经济的目标任务是:劳务输出稳定在110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在45%以上;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其中免费培训5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2万人,劳务经济收入达到60亿元。

为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以制度抓规范,以管理和服务求质量,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1.完善责任人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定点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责任人,按照责任人分工,分别承担本辖区(部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切实做到责任人既对工作负责,又对自己负责,更对学员负责。并实行责任人的业绩和培训补贴挂钩的办法。

2.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务工收入调查统计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务工收入调查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台帐和人力资源库,每年搞一次劳动力资源、农民工分布和务工收入情况摸底调查,每月对当地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转移就业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即由村搜集填报,经乡(办事处)、县(区)逐级汇总,上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定点培训机构要将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就业去向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培训台帐和转移就业台帐,并实行微机管理。

3.实行项目管理,完善培训报批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以项目管理的形式组织实施,即由市劳务办根据各县区、市属定点培训机构劳动力资源、培训能力及申报计划,综合平衡全市培训任务,对各县区、市属定点培训机构下达目标计划,并将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培训机构。同时,对劳务输出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实行培训报批制度。各定点培训机构在开班前5天要按照要求将相关材料分别逐级报送县区、市两级劳务办,劳务办根据定点培训机构的培训规模、办学条件、培训业绩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及时研究批复,并确定劳动部门跟班管理人员。

对农村劳动者开展的创业培训,由市劳务办组织实施(另行文)。

4.完善教学管理及检查验收制度。各定点培训机构要认真落实《*市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服务实施细则》(汴劳社〔20*〕67号)和相关文件规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建设、专业设置、设备设施配备、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培训效果及资料管理等方面下大工夫,认真而扎实地开展工作,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各项规定落实到位,让农民和受训学员切切实实得到实惠。原则上A类专业不得少于300学时,补贴标准为600元/人,B类专业不得少于260学时,补贴标准为500元/人,C类专业不得少于220学时,补贴标准为400元/人;培训合格率达90%,转移就业率达80%,技能提升培训的稳定就业率达90%,技能鉴定率达60%。各级劳务办要抓好定点培训机构的任务落实,认真做好督促、指导、检查,工作中严格执行公示制度、第一堂课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要按照规定程序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现象发生。

5.完善申报补贴及开支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定点培训机构,务必按照规定据实提供各种必备材料、证件,确保其准确无误,并按照既定程序和时间申报培训补贴;各定点培训机构要认真编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开支预算,连同开支情况书面报市劳务办,确保培训补贴专款专用,决不允许巧立名目挪作他用,如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者,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6.完善“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巩固完善免费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维权服务-创业服务五位一体工作模式,不断充实每一环节的内容,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开辟更广阔的“绿色通道”,为受训并有组织输出学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系牢一条“安全带”,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搞好实实在在的服务,确保受训学员“走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三、完善和落实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用好现行政策,探索培训新路,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和补贴效应,使全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发展。

1.加强培训券管理,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为了发挥政府补贴资金作用,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按照《*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券管理使用办法(试行)》,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继续采用发放培训券的形式,让农民持培训券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时间和培训专业(工种)参加转移就业培训。

*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券是发放给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代金学费补助凭证,是定点培训机构完成培训和转移就业任务后申报补助资金的重要凭据之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券管理使用办法(试行)》的要求,加强和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完善培训券的发放、使用、兑付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培训机构最大限度地开展培训,确保农民直接受益,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

2.开展在岗农民工培训,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按照省劳动保障厅《关于下达20*年度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任务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企业用工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在岗农民工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已在我市转移就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促进农民工技能就业和稳定就业。

技能提升培训的对象为在我市辖区内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不分户籍所在地。

各县区要在掌握本辖区农民工就业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工就业登记台帐,按照市劳务办下达的技能提升培训工作任务,结合用人单位农民工技能提升需要和定点培训机构专业优势,在所规定的专业内定期定量组织本辖区用工量大、用工规范、培训愿望强烈的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到定点培训机构开展有针对性地技能提升培训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合格率和稳定就业率均要达到90%,培训机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培训补贴。

就业培训范文5

关键词:农民工 就业培训 培训需求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城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工自身综合素质偏低,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不重视、激励政策和培训资金缺乏、培训方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农民工培训工作仍然进展缓慢。国家统计局2006年10月公布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三成的农民工拥有专业技术证书;尽管有一半的被调查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但大多也只是临时的、短期的岗前培训;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主要方式是参加短期职业培训,快速上岗。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力度。本文根据武汉市422名农民工培训需求状况的实地调研,从农民工个人角度出发,了解农民工自身对培训的需求,分析农民工自身培训动力不足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

一、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调查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07年课题组对武汉市外来农民工的实地调研数据。该项调研的对象“农民工”界定为户籍在农村,来武汉市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劳动者。本次调研采取随机抽样调查,以面对面访谈与问卷填写相结合的方式,涉及加工制造、机电维修、餐饮、运输、建筑、学校后勤、彩印等多个行业,共取得492名农民工培训需求状况的资料。

被调查农民工的性别主要为男性,占样本数的76.78%:年龄以青壮年为主,20岁及以下占11.14%,21-30岁占33.41%,31-40岁占27.01%,41-50岁占25.83%,51岁及以上占2.61%;教育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小学及以下占9.48%,初中占47.16%,高中占28.2%,中专技校占8.29%,大专及以上占2.84%,其余为缺省值。

随着农民工进城规模的扩大,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表现出明显的二元性特征,形成了对农民工开放的城镇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和不对农民工开放的城镇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属于非技能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不稳定和暂时性等特点。农民工要想摆脱目前非农就业的困境,需要通过培训提高自身技能,从而进入技能劳动力市场,获取较高的工资收入。调查显示,农民工表现出较强的培训意愿,有3/5的农民工希望接受培训。说明农民工期望提高自身技能,在城市实现稳定就业。

农民工期望参加的培训主要是以低技能培训为主。农民工愿意参加的培训依次是:建筑装修、计算机、餐饮酒店、制造业、家政服务、美容美发、印刷报纸、按摩、商业、保健和文秘。这反映出建筑装修、制造等第二产业部门以及餐饮酒店、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等服务业部门比较适应农民工,正好与武汉市目前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农民工意识到培训对其非农就业的重要性。农民工愿意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包括“以后用得着”、“不参加就招不上工”和“不参加就要被淘汰”;其余依次是“不参加就不能涨工资”、“随大家一起参加”、“纯属个人爱好”等。

农民工期望培训内容的侧重实用性。农民工愿意参加培训的形式主要是现场实习和面对面授课,约占总样本数的1/2;其次是其他培训方式,如电视、VCD、广播等。农民工愿意参加培训的时间主要在6个月以内,比较倾向于短期培训。同时,在脱产与不脱产培训的选择中,他们比较倾向于选择不脱产培训,说明农民工培训方式考虑经济和时间成本,希望培训和工作两不误。

农民工期望政府和社会在培训方面提供帮助。从农民工参加培训需要的帮助来看,“可以靠自己自学”和“政府部门帮助”成为他们的首选;其余依次是“专业技术协会”、“靠亲戚朋友”、“向社会寻求帮助”等等。

二、农民工就业培训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

农民工在城市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而在参加培训中处于被动地位,是需要提供培训帮助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民工较低的受教育程度成为制约他们实现非农就业转移的“瓶颈”。

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参加培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在我国现有的二元经济格局下,农民工在受教育和培训方面与城市人口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低,他们在参加培训过程中可能要付出更大的直接成本,主要表现在他们难以接受相关的职业培训。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教育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有21.14%的农民工在培训中听不懂培训的内容。由于农民工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在接受培训方面与城市人口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当他们进入城市实现非农就业时,不具有与城市人口竞争的能力,难以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另外,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工作所获得收入相对较低。本次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武汉的月收入主要集中在400-2000元,收入差距比较大。其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4.6%,说明农民工的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只能维持他们基本的生活水平,从而拿出资金进行培训的机会就相对较少,无形中就增加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间接成本。

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参加培训的质量。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是具有高技能的员工,而具有较高技能的基础在于拥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农民工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难以适应市场对高层次技工人员的需要。现有针对农民工的培训主要是技术含量低、从业人员多的手工技能培训,具有培训时间短、内容简单、见效快的特点,能够帮助农民工快速实现非农就业。但是,这些低层次的技能培训无法真正提高农民工的技能,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培训农民工投资力度不足

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较低,拥有的劳动技能也比较低,难以适应城市就业的需要,只有参加一定的培训才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而目前劳动力培训市场上,培训机构所收取的培训费用较高。如根据湖北省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计划,培训机构收取费用的均值为600元。而农民工由于收入水平较低,在参加培训方面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调查显示:有约113的农民工因为学费贵而不愿意参加培训,有70%的农民工愿意出资的金额在500元以下,这一方面反映出他们由于就业观念落后,很难适应非农就业角色的转变,对培训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生活比较贫困,收入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经济来源来参加培训。同时,培训费用支付问题的调查显示,有1/3的农民工认为培训费用

应该由政府和企业承担;有3/10的农民工认为培训费用应该由政府、企业和自己一起承担;有1/5的农民工认为培训费用应该由自己承担;有1/10和1/20的农民工认为培训费用应该由企业和自己、政府和自己承担;其余为缺省值。这充分反映出农民工对政府或企业出资进行培训的依赖很大。

三、促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

要想真正解决农民工培训困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综合素质。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降低他们参加培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提高他们参加培训的质量,从而促进农村人口的非农就业转移,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农民工主要来自农村,需要从农村的基础教育做起,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为非农就业转移培训提供基本保障。在国家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形成政府教育投资为主,家庭、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筹资作为补充的投资结构,保证农村基础教育开展。

整合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的农村教育体系,注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逐步扩大农村职业高中的数量和规模,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农村劳动力经过义务教育后所具备的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并不实用,真正能发挥作用的还是通过职业教育所获得的劳动技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非专业技能,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可雇用性。我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而城市中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大量闲置,不能提供培训的有效供给。因此,应该鼓励实行城乡联合办学方式,把城市中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往农村转移,在农村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培训。

(二)加大培训的投资力度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当一个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收益性时,可以通过培训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就业空间,使其年龄-收入曲线变得更倾斜、更凹,达到提高个人收入的目的。因此,个人可以成为培训的投资主体。贝克尔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个人独享培训的收益,应该承担培训成本。因此,作为培训投资的主体,劳动者个人应该承担相应的就业培训成本,并取得相应的收益。

农民工是参加培训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应该积极出资培训。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途径,较高的人力资本会带来较高的收益。通过培训,农民工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扩大自身就业空间,提高自身就业能力,顺利实现非农就业转移。因此,农民工应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积攒资金用于培训费用的支付,以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提升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

就业培训范文6

关键词:城乡统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

一、 重庆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也就是农民变市民。当前重庆人口现状为:2005年重庆市的户籍人口为3169万人,常住人口为2798万人,城镇人口为1265万人,城镇化率为45%,农村人口1900多万。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占 7.5% ,小学文化的占42.88%,初中文化的占 37.40%,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的占 4.98%。根据2007年9月20日,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到2020年,重庆市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即重庆市未来的城镇化率将提高25个百分点,有8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就意味着将产生800万失地农民。

二、失去土地对农民的影响

到2020年,将产生800万失地农民。这些农民失去了承包经营地和宅基地。土地对农民具有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农民收入来源主要靠他们所承包经营的土地;现阶段农民主要是自我保障,他们的保障问题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解决,主要是依靠土地所产生的效益。将近800万农民失去土地,他们的保障问题、收入问题怎样办。这是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必须面对的。

重庆市采取了在九龙坡区先行试点,然后再在全市推广的办法。其主要精神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具体办法是用宅基地交换城市住房,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换社会保障福利。在九龙坡区范围内,有稳定非农收入来源的农户和重庆市三峡库区云阳县境内的移民农户,如果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经申请审核,可登记变更农村户口为九龙坡区城市居民户口,同时获得宅基地和承包地方面的一次性补偿,并在城市安置方面获得一定优惠。住房安置采用下列三种方式:划地安置、货币补贴安置、廉租房安置。

失地农民获得了土地补偿,有的还获得了住房;失地农民还能享受集体土地及资产带来的收益,有的还享受着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但问题仍在:第一失地农民获得的土地补偿数目是有限的;第二集体土地或资产带来的收益不稳定;第三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的人数有限,除开以上两类情况,还有占人数绝大部分的正处于青壮年期的失地农民,他们的问题又怎么办?第四就算上述收益保障都存在,那广大的失地农民还有除满足基本生活以外的其他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巨大的资金。

以上表明:失地农民被动的“等、靠、要”不行。他们的出路是就业。而要解决就业的问题?首先就要对他们进行培训。800万失地农民要变为市民,如果扣除儿童和老人等没有城市就业能力的农村居民,按50%的就业劳动力计算,那么,未来重庆的城市体系将在14年中需要为近400万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而且当务之急就是要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

三、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特征分析

由于重庆市城乡统筹工作才刚刚起步,只是首先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进行试点改革,全市范围内的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但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能够以小见大地分析得出如下情况。

第一,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是少数。第二,失地农民大多缺乏专业技能, 一旦脱离传统农业, 除了做“力哥”外,便难以做其他工作。第三,由于征地后的收入来源减少,日常生活支出增加和征地补偿金过低等原因,使得农民的创业资金少。第四,在农村惰性的长期熏陶下,很多人安于现状,存在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的想法。

四、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思路初探

第一,破解失地农民就业培训问题,政府是关键。失地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支付各种支出,这样指望失地农民自己买单进行就业培训是空谈。其次,企业具有逐利的天性,他们很少主动去培训这些需要工作的失地农民。而在这数以百万记的失地农民中,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很少。因此,一个迫切艰巨的使命必须要由政府来承担,政府是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

第二,具体思路探讨。一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重庆市将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将成为资金流、物资流、劳动流、信息流的重要集聚辐射中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提供百万个就业机会。重庆市2006年GNP为3486.2亿元,第二产业比重43%,第三产业比重45%。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重庆市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低20%。重庆市产业结构的演进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潜力。重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形成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外部条件。2006年,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520.66 万人,第二产业的为308.2 万人。若按照2006 年的劳动生产率,重庆市未来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只要能在14年内翻一番,就能提供800万个就业岗位。由于劳动生产率的进步,未来14年所提供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会少于800万个。但即便如此,也能为城乡统筹中的几百万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故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应定位于第二、第三产业所需的技能培训。

其次要区分培训内容:从能否获取稳定的非农收入来区分,对有稳定非农收入的失地农民和没有稳定非农收入的失地农民的培训就有区别。具体从培训内容上看,应有四个层次:(1)基础文化知识培训。由前述可知,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失地农民占总数的87.78%。因此失地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接受基础文化知识培训。(2)职业教育培训。大部分失地农民的专业技能低,而且重庆未来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故职业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培训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所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3)城市生活常识、城市文化文明的宣传普及。失地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市实现就业及创业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矛盾冲突,甚至发生传统和现代两种生活方式或文化形态的碰撞。因此,对他们进行城市生活常识、文化文明的宣传普及,引导他们自觉培养起对城市文化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是必要的。(4)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并着力培养他们的市场竞争观念,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等。

培训要尊重失地农民的选择,按照他们的要求安排培训时间、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要创建灵活高效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方式。要注重培训质量,只有好的培训质量,才能让培训真正有效。除此之外还有如下难点:一是政府怎样解决人力投入、资金投入等问题;二是政府如何整合其他社会力量来参与培训工作,促成培训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廖元和.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与战略思路[J]. 开放导报 , 2007,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