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1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地处南陵西乡,坐落在美丽的寨山脚下,七星河畔,始建于1956年(西乡系牡丹之乡;寨山:李白三度寓居于此,留有诗作《南陵别儿童入京》)。学校文化底蕴丰厚,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厚。学校下辖两个完小,专任教师102人,在校生1091人,本部现有教学班18个(含教学点),在校生708人,教职工44人。

近年来,县政府不断加大对我校的投入,校容校貌发生显著变化,办学条件显著提升。学校占地面积51.4亩,校舍建筑面积5828平米,运动场地面积9248平米。现有实验室1间、多媒体教室1间、图书室1间、阅览1间(图书达20000多册,生均图书27册)、计算机房1间(学生机64台、班班通14台、教师机32台,生机比达到10:1)、体育器材室1间、标准音乐室1间、舞蹈室1间、3D打印室1间、电子琴室1间、美术室1间等。互联网接入带宽达50M,教学光盘400课时以上,教学软件资源200G。学校功能室齐全、设置合理,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二、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思路

(一)总体目标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一校一品、形成特色”的要求,利用3年时间力争将学校建成为教育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美、管理制度完善、文化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的山区特色学校。

1.环境文化建设: 继续完善校园整体布局,搞好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形成环境自然优美、室内布置整洁舒适的育人乐园。

2.制度文化建设: 继续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培育科学效能、民主参与、合理高效的管理文化。

3.行为文化建设: 继续加强“三风”建设,培育行为文明、健康高尚、严格自律的师生行为文化。

4.活动文化建设:继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传承中华文化,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

5.精神文化建设: 继续拓展校园文化内涵,构建以人为本、合乎规律、引领发展的核心精神文化。

(二)实施步骤

第一步:2019年基本创建校园表层物态文化,初步完成浅

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第二步:2020全面完成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着力打

造中层行为文化,全力推进活动文化开展。

第三步:2021年深入推进活动文化,精心构建学校核心精

神文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学校将成立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组长:程寅发 副组长:潘忠宏李中华 成员:钱立胜谢庆生丁海飞吴珊珊纪乐乐各班班主任。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校园广播、板报、橱窗、会议等形式,营造浓厚创建氛围,增强师生主人翁意识,提高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3.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做好创建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主动参与、积极合作的局面,全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4. 加大投入,经费保障:经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本着“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学校将广开渠道、多方筹措资金,最大效益提高投资效益,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工作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校园绿化美化

①完成综合楼前围墙边的绿化工作,打造成月季园,并对现有校园区域绿化进行补充完善。

②将食堂与幼儿园间“一平米”种植区打造成种植基地,并完成相应标牌设置。

③将乒乓球场边的长条地段补栽富贵竹、紫竹、斑竹、桂竹等竹种,打造成竹文化。

④对厕所区域增加桃树,补栽梨树,建成桃李园。

2.校园文化设施

①新建文化长廊:食堂绿化带边建一条长廊,解决学生就餐避雨,增添文化气息。

②综合楼前食堂边新建个亭子,改建行政楼边旧亭,完善文化设施。

③增设主题广场:在校门口围墙处安置《弟子规》文化墙,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各处绿化带间安放石头,将核心理念书写上面,营造浓厚石文化;继续完善党建广场、雷锋墙等主题广场。

3.功能室美化

①对综合楼各功能室进行整合,外墙进行粉刷、装饰。

②继续完善各功能室设施设备,统一门牌标识。

③完善功能室制度,统一制作材料,对室内布置要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教育性等。

4.教室美化

①改善班级设施设备,逐步更新学生课桌,做到统一、整齐,室内物品摆放有序,地面干净整洁。

②班级布置有品位,有创意,文化气息浓厚,环境优雅富有特色。

③做好班级的绿化、亮化,适当摆放绿色植物,净化空气、陶冶情操。

5.办公室美化

①优化组合办公场所,完成对相关室内墙体粉刷、装饰,达到亮化效果。

②建立办公室制度,统一材质,上墙张贴。悬挂师生国画、书法等装裱作品,增添文化气息。

③统一安装正冠镜一面,时钟一只。

(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1.领导行为文化

①加强学习,解放思想,不断构建学习、创新型班子队伍;

②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不断构建务实、高效型班子队伍;

③坚持民主,注重团结,不断构建民主、和谐型班子队伍;

④艰苦奋斗,廉洁自律,不断构建清正、廉洁型班子队伍。

2.教师行为文化

①提升教师精气神:不断强化教师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敬业奉献意识。

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典型,弘扬正气,争做“四有”好老师。

③促进专业发展:加强校本研修,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搭建平台。

3.学生行为文化

①强化德育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②强化美育功能:要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学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文化修养,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

③优化人际交往:创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和谐发展。

(三)校园活动文化建设

1.立足常规,持续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持续做好日常规、周常规,扎实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评比、“两操”活动、升旗仪式、入队仪式、路队管理、班队活动、文明创建、家校共育等活动。

2.围绕主题,深入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打造特色的文化气息。深入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形式,拓展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实效;积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丰富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的文化氛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定期举办阳光体育运动会;全力落实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和县域资源,积极开展一平米种植、研修旅行等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①继续完善学校各种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②继续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坚持党务、校务公开制度;坚持民主议事制度,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实施家校共建机制,发挥家长在学校管理中参与作用,不断创建教育发展新生态。

③继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内控制度,规范财务审批与重大经济活动行为。

(五)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校风学风建设:进一步提炼办学理念,明确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内容,坚持“德行天下,智慧人生”的核心理念,积极营造“和谐、勤勉、求实、创新”的校风、“爱生、求精、严谨、开拓”的教风和“爱学、会学、勤学、乐学”的学风,努力构建一个团结、协助、互助、友善的人际关系,形成浓郁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

发展目标:建成一所内涵深厚、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农村

现代化小学。

办学宗旨: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

核心理念:德行天下,智慧人生。

何小精神:以校为家(敬业精神)、(合作精神)、

敢为人先(创新精神)、争创一流(进取精神)。

校 训:敬德砺智 培爱 修体

办学特色:经典浸润童心,创新成就未来。

校 歌:《寨山之歌》

2.标识文化建设:校徽、校旗、校歌是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的标志性体现,是学校历史、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励学生成长、沟通师生情感、凝聚学校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校徽设计将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将进一步完善、规范校徽、校旗的使用,制作、美化各类宣传标牌,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

3.校史文化建设:重视校史材料收集,着手校史建设,充分利用校史、素质教育成果、科技创新成果对师生进行办学传统、爱校教育,不断积淀校史文化。

五、校园文化建设初步成果

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2

关键词 高校文化建设 道德培养 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Ethics Training

LI Shuang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Culture and moral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with further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higher education.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culture and moral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relations less paper from the cultural, mor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culture and moral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relations carding three levels of current research outline, on this basis, pointing out problems.

Key words college culture construction; ethics training;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高校文化建设与道德培养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学界对此进行了不断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高校文化建设与道德培养的关系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梳理和总结学界对高校文化建设和道德培养关系的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提供方向,梳理目前国内的研究,高校文化建设与道德培养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校文化建设研究

文化作为一个上位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必然有不同的表现,反映到高校即表现为高校文化。而“高校文化”这一概念萌芽于198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第12届学代会,当时有学者提出“校园文化”的概念。当时所说的“校园文化”其实指的就是“高校校园文化”,即“高校文化”。自此,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也不断加深。1990年4月全国首次校园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高校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则被明确提出来并在此后被加以研究。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下发,推动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研究进入新阶段。

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3

1.1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不明显

“个性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基本的要素和精髓。每一所学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于世界的价值。而当前有些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盲目性,千校一面,互相抄袭,照搬雷同。被动文化,肤浅文化,表面文化等屡见不鲜,没有对学校进行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挖掘,学校文化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1.2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是“一切为了学生”“,以生为本”。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主体不参与建设,这种文化无疑是毫无意义的,即使创建了校园文化,那也是不完整的。但是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些学校要么请专业设计团队来进行设计,要么领导指挥教职工参与创作,忽视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该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呢?本人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2.1领导者要及时更新观念

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的精神,学校的意识,学校的价值观、信念、理想,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前途,也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结果。一所学校能不能形成符合时代精神,充满希望又有自己鲜明特征的校园文化,校长是关键。因为校长不仅是一所学校主要的管理者,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倡导者。面对新的形势,校长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新的视角研究学校教育,不断提高办学理念,促进管理的最优化和创新,并在实践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办学治校的教育行为,转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才能达到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的目的,所以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领导要及时更新观念,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

2.2以人为本

调动学生参与在新课改背景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才是校园文化的真正主人。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校园文化,不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这将更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一旦形成,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和影响巨大的辐射源。同时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有些学校的经验,面向全体学生征集校园文化设计方案,评选的组织工作由各年级选出的学生代表组成的组委会负责,最后把选出来的方案交学校评审,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也能展示学生的才华,使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对校园文化精神有更深刻的感悟,使学校拥有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文化。在校园文化内容选取上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达到文化的引导、激励作用。要高度重视班集体文化建设,把打造富有班级特色文化视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班级文化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能真正创造出属于自己而又有班级特色的文化。

3.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4

Abstract: The campus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of one school, which have rich connotation and wide extension and various forms.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suring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minate the direc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an effective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l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can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an ensure their healthy growth.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有效载体;系统工程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effective carrier;systems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71-01

1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高校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辐射功能和示范功能是不可忽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流文化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内,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所以说学校自其成立就孕育着文化并在其发展中实践着文化、积淀着文化、创造着文化。文化是伴随着学校产生、发展的一种客观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优雅的校园氛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更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价值追求与时代品位的标志。

2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紧密围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展开的,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在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和原则同时,就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和把握。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校风的综合体现,客观地创造了一种育人环境和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以其开放性的特点引领着社会文化变迁,对人才的培养也应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发展提出的要求,这些素质要求都必须在高校教育中去培养,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去熏陶。这就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启示,在这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密切联系社会文化的热点、焦点和学生思想的关注点、兴奋点,开展学生的心理教育、职业生涯引导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搞好高校学生教育工作。

3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校园文化的氛围和深度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水平。为了使校园文化的主体具有更优秀的思想道德、创新能力和良好人格,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坚持正确的导向,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中国的先进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实现对先进文化的追求,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即坚持科学性、体现时代性、代表民族性、具有开放性、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3.2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基础辅导员长期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此外辅导员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最后辅导员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长时间的教学相长中和学生融为了一体。所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证,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

3.3 加强学生主体教育,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这种愿望要变成现实,需要接受学校的教育,更需要校园文化的无形熏陶。学生是校园文化的最大参与者和建设者,让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判断、总结,在生活中亲自体验、观察、实践。

3.4 营造和谐氛围,倡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等,决定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纳入和谐社会的视野。和谐校园文化是建立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体成员观念的和谐;二是校园环境的和谐;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育人,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做到大学生与国家、与社会、与群体、与自身的和谐。

总之,大学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创新的源泉,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主导着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只有互相促进才能保证大学文化本身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校园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92-01

一、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校师生价值观的精神承载。近年来,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优化育人环境、建设人文校园的观点正越来越受到关注。而语文教学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其德育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可以触摸时代的脉搏,从而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促进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在现实的技校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对于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于语文教学的德育作用的关注,难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不利于语文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积极作用。目前,外来文化的侵入及大众文化的流行对于我国青少年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抵制这些不良文化倾向的负面作用,从而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审美情操和高尚的道德观念。这就要求技校语文教学者关注语文教学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对技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二、校园文化及语文教学的的涵义

校园文化是校园中的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它以师生、尤其是学生为文化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是校园中的各种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活动的总和,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活动文化等多个方面,同时又与社会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语文教学是针对于学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往往基于一定的文化底蕴,侧重于对学生语言文化的教育。语文教学活动既关注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又关注在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因此,语文教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于校园文化的塑造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语文教学对技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语文教学是技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丰富了技校校园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技校《语文》课本为例,该课本内容中既有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古文,又有大量抒发作者崇高情感的散文和诗歌,以情感人,以理育人,对技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是一种教育价值的创造过程,它基于一定的文化价值意识和规范,通过阅读、听说、写作等多种教学活动进行文化传播。因此,语文教学一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有较强的文化功能,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其精神世界,从而为校园文化的形成提供精神引导。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技校《语文》课本为例,该课本中含有大量的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古文,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师说》等,这些古文中不仅包含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还包含了大量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身进行思考。而同时,一些抒发感情的散文、诗歌则对学生个人情操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沁园春》包含了作者对于国家的深厚感情,《致橡树》表达了作者独立的思想情感,这类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二)语文阅读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它要求阅读者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运用联想、分析、归纳、总结、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从而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将新加工的内容归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对阅读者的思维体系产生影响。阅读活动的开展具有多种形式,如读书分享会、阅读类讲座、撰写读书笔记、书报评论、文学作用分析等等,这些活动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其创新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科学思维体系的形成。第二,弥补传统教学活动的不足。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是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接收。而在语文阅读中,学生可以在多样化的阅读实践中大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发散性思维。

(三)听说教学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听说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形式最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朗诵、复述、讨论、演讲及辩论等等。其注重于对学生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听说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目前,我国各类校园中经常开展的各种大型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案例分析大赛等等基本上都属于听说活动的范畴,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者在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培训时加强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从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促进各类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传播。

(四)写作教学有利于促进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促进校园文化成果的传播。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对已有的文化成果或经验进行总结,并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写作活动包括日记、评论、读书笔记、宣传画报、活动策划等等,这些对于学生思维习惯和价值观的形成、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有非常重要。如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技校《语文》课本就有很多有用的写作训练,如便条、条据、启事、海报、申请书、求职信、计划总结、产品说明书等等,这些写作教学都能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者应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积极的引导,指导学生对社会、人生等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写作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并在活动中施展自身的才华,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

语文教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对于我国技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技校语文教学工作者应重视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文钦.高职语文与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7-18.

[2] 张彦哲.论语文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对接[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77-179.

[3] 张晓云.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改革大学语文教学[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9-91.

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 信息融合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项目基金:2014年西安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研究》。

引言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科研、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以往工作的凝练、总结和创新,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1]。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有利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激情,有利于及时总结和凝练学校的教研成果。然而在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通常简单地认为将学校的规章制度、成果照片、宣传口号简单“上墙”即可达到文化氛围的“渲染”,忽视了文化氛围营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及时性、多元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也正是由于传统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封闭性”导致校园文化精髓的“入心入脑”成效普遍不高。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与途径,已经改变了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和信息获取方式,引发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嬗变。其海量数据的多元化、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便利性、良好的交互性为我们营造开放、交互、便捷的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此如何利用信息融合技术打造全媒体背景下的新型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则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热点。

信息融合环境下的新情况、新特点

信息融合(information fusion)起初被称为数据融合(data fusion),起源于1973年美国国防部资助开发的声呐信号处理系统,其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在一些文献中[2]。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具有更广义化概念的“信息融合”被提出来。通过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融合,其应用领域得以迅速扩展。信息融合已成为现代信息处理的一种通用工具和思维模式。目前,这种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的人所认可。特别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与企业家座谈时提出的“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逐渐像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这一论断更将“互联网思维”这一标志着跨界、融合的理念推向前台。因此,基于传统“封闭”模式的校园文化宣传平台必将受到来自信息融合背景下的无缝、互动、共享、开放模式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1.信息技术重新定义信息获取方式

近年来各高校的学生生源普遍进入了“90后”。“90后”大学生出生成长在信息时代,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造成较大的影响。根据项目组对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600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8%的学生获取各类信息来源于网络,其中73%的学生主要使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或PAD)获取信息,15%的学生主要使用PC获取信息,8%的学生主要使用印刷物品获取信息,2%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信息,详见图1。

图1 学生信息获取途径及手段问卷调查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文化建设成果要真正实现“入心入脑”,就必须加快构筑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打破原有文化宣传单一“上墙”的简单模式,确保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

2.信息技术有助弥合校园文化信息获取和使用鸿沟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对称性有助于解决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来源单一,信息分享与信息获取者需求之间的不对称。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受制于信息场所面积、人工定期更新内容等因素制约,信息多以零碎图片或文字展板的形式进行展示,信息者难以做到对相应数据的及时更新,并且由于缺少对信息获取方的意见反馈,往往将校园文化的精髓展示不全面或脱离实际需求。而采用“硬+软+云”的信息融合技术则可借助语音、文字、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实现宣传信息的“可实时、可视化、可追溯”,与此同时通过使用大数据分析可准确统计用户普遍关注的信息领域,真正为信息获得方提供实时交互体验,不断增强使用方的体验,实现信息与信息获取双赢的模式。

3.信息技术有助于师生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师生一直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系统的内涵,完善校园文化系统的生态链。如果没有师生参与日常管理和热情投入校园文化将浮于表面,很难实现深层次的积淀与创新。信息技术良好的互动与数据分享,有利于对多元利益的承认和满足,不仅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对“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彰显。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官方视角的“权威建设”也应重视从广大师生眼中观察和记录的“共同感”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师生校园文化平台的共同思考、共同建设、共同推广并不断加以修正的校园文化,才能够真正深入人心。

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开放架构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到来,改变了以往校园文化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一方面,师生可以更加迅速、便捷地掌握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开放化以及交互化,极大程度地拓展了校园文化的信息来源和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信息的共享为校园文化的传播也带来了不小的隐患。师生在分享有益信息的同时,也使得谣言传播、欺诈蒙骗、恶意攻击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不仅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更让一些以博眼球、赚人气为主要目的的网络极端言论对尚无正确判断能力的学生带来诱惑、暗示和引导等恶略影响,间接影响到校方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校园文化平台的热情。

2.与传统文化宣传方式的分工

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将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按照有形文化(如校园风物、规章制度等)和隐形文化(如校风、校训、传统、精神等)加以区分并进行宣传,而往往容易忽视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全程中的交互与熏陶、扬弃与引导、凝练与创新。而信息技术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好载体。

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1.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的校园网架构

为了满足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建设长期性和可扩充的需求,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的规划时可采用系统先行、业务跟进的分层建设模式。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中通常采用的分层模型将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划分为接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部分。与其他网络设计模型相比,分层网络更易于管理和扩展,每一层提供特定的功能,与它在整个网络中的角色对应。其中,为确保师生随时、随地地灵活获取各类校园文化信息,我们可将校园文化建设推广信息分为几种典型应用,如门户网站、实时新闻推送、社团活动报道、师生动态交流等模块,并可以根据日后建设需要灵活方便地部署新的应用服务。各类应用服务所需的信息如用户位置、用户类别信息等则可以通过布设在校园、楼宇中的各种传感器(接入层设备)进行采集。接入层的各类传感器和接入节点的有效布设,除方便使用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师生接入校园文化平台外,还可快速、准确地采集用户的基本信息,如经常访问信息内容、在线时长等基础性数据,并通过校园网络(网络层)设备传送到远端服务器进行大数据比对分析。通过对用户行为进行建模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定位用户关注点,并利用应用层中的消息推送程序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以文本、语音、视频的形式分发给用户。参考模型如图2所示。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用户的精准分类,有效解决以往校园文化信息简单、随意的特性,方便师生以自己熟悉的信息获取方式有的放矢地获取相应信息。通过集中管控的方式还可有效统计和分析师生关注的热点信息,加强舆情的监控和疏导。同时通过对优质校园文化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有利于在师生中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减少不良信息的恶意传播。

图2 基于信息融合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平台系统架构图

2.校园文化建设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经营

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互动优势,一方面可以通过积极介入和权威引导,实现校园文化的推广宣传,更可通过交流反馈机制有效地得到师生的信息反馈,加强师生的自我认同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塑造校园文化公平、公开、公正的良好形象,体现主流价值导向与多元利益诉求的有机结合。对于工科院系的学生,还可通过动员学生自主开发应用系统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中,实现文化建设活动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

结束语

总之,充分发挥信息融合技术的优势构筑新型校园文化宣传平台,尊重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有利于将科学文化观教育与校园文化理念宣传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校园文化独特的亚文化形态地位,最终实现高等院校追求真理、弘扬美德、健全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挥辉:《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2期,第62-65页。

[2]何友:《信息融合理论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黄幼菲、袁素瑛:《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学刊》2014年第1期,第4-7页。

[4]陈义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未来的马

下一篇嫂子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