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人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人生

职业人生范文1

如此跨度的人生,被程社明浓缩成一个个精彩的观点――学会从中吸取成长的意义,弯路会变为必要的探索;职位、金钱都可以舍弃,但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永不能停止;每一次职业生涯的飞跃,都必须以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为前提条件……

弯路的价值

跨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程社明用了三年的时间。因为比班里的同学平均大了三岁,再加上一米八六的大个儿,刚开学时,不少同学都把程社明误认为班级辅导员。曾经有一度,他也开始怀疑自己,用三年的时间学习就为了读大学,是不是走了弯路?

进入不惑之年,程社明开始了自己的新事业――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他笑称用了22 年,才找到了自己的“终身所爱”。这时的他,不再对人生中的曲曲折折感到怀疑,喜欢用“必要的探索”来定义。

《职业》:如果要您现在来总结一下自己的职业发展,您觉得自己有没有走过弯路?

程社明:我觉得不能叫弯路,应该叫必要的探索过程。犯错是无法避免的,但如果犯一次错就能吸取教训,并用来指引自己今后的人生,那我更愿意称它为必要的经历。如果你挖掘不出那段经历的价值,不善于总结,那弯路始终是弯路,还很有可能重蹈覆辙。

《职业》:22 年的探索,对一般人来说,时间会不会太长了呢?

程社明:有的人很早就可以确定一生所要从事的职业,但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幸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均一个人一生会从事四到八个职业,往往在经历三四个职业以后,才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最适合什么。但是有意识的探索肯定比无意识的乱摸乱撞要好、要快!做第一份工作时,就要带着思考:适合我吗?我喜欢吗?有能力干吗?能干多长时间?

我的建议是在职业生涯早期,也就是三十岁之前多尝试,一两年、两三年换一个职业很正常。三十到四十岁之间,三五年换一个职业是正常的。四十岁之后,最好是已经找到了自己终生要从事的职业。但一定要记住,无论是否真心喜爱现在的工作,都要努力做好,更不要以探索为名义随便换工作,随便换工作是对自己、对工作都不负责任的行为。

《职业》: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调转方向还是越早越好呢?

程社明:在你的职业生涯道路上发现方向错了,是不是立刻掉头呢?我的回答是“不一定”。如果是涉及道德、法律的错误,要悬崖勒马;发生方向、目标与自身不契合的错误,则应先减速,看环境,然后以适当的方式调整。错误不是一下子就能纠正,这和中医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是一个道理。掉头太急了,不是没准备好,就是留下一堆烂摊子,就容易出事,所以不是越早越好,是越恰当越好、越适时越好。

“舍得”的哲学

曾经,程社明是一家中日合资医药企业的金牌推销员,婉拒日方总经理的提干、到日本进修、分房的挽留“诱惑”,进入南开大学中法管理研究生班学习管理,后以研究生身份远赴法国留学;曾经,在法国留学一年多的程社明,手拿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两家公司的高薪offer,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曾经,程社明是一家大型合资企业的董事、总经理,却毫不恋栈地离去,选择“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领域二次创业。

面对职业转换的痛苦,程社明毫不讳言。但习惯变被动为主动的他,在拥有与放弃之间,早已总结出一套“舍得”哲学。

《职业》:您的多次职业转换,都要面临舍弃,当时心情如何?

程社明:我的几次转变,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被动转换当然会带来很多负面情绪,所以应该尽量争取主动转换。一旦不得已进入了被动转换的状态,先对自己说:“太棒了,太好了,我又有锻炼的机会了,我又有成长的机会了。”至于棒在哪、好在哪?再想。给自己一个人为的急刹车,制止负面情绪蔓延。从你下决心破釜沉舟那一刻起,就能化被动为主动。

《职业》:翻开您的简历,可以看到您的职业发展中一直都有学习相伴,甚至为了学习舍弃了非常好的工作,原因是什么?

程社明:职业生涯的每一次质变,都要以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为先决条件,这是我从自己经历中获得的最深刻的感悟。道理其实很简单,例如想当总经理,必须先进行能力、经验等的准备,这部分叫做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获得总经理职位叫做外职业生涯的成功。内职业生涯好比一棵树的树根,外职业生涯则是树冠,想开花结果之前要先长好根。

有两种关于学习的做法我是不太赞同的。一是有的人会选择找个机会先进入目标行业,然后边做边学,但如果太急于进入,太超前于自己已有的积累,只能把事情搞砸。二是有的人把大学所学专业当做一种特长,或者把专业作为不胜任现在工作的借口。在我看来,大学里只有一个专业是职场上真正的专业,这个专业就叫做“学习专业”,学会学习才是特长,只有学到老,才能很好地活到老。

《职业》: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描绘的愿景毕竟模糊,远没有现在的职位、高薪来得有吸引力。

程社明:放弃什么?留下什么?这里头是有学问的。我自己总结的结果是:一切外职业生涯的内容都可以放弃,也就是你的职务、待遇、地位、办公条件等,这些凡是装在箱里、车里、银行卡里才能带走的身外之物,都是可以放弃的。放弃毕竟不容易,主动舍弃至少心情会好一些。不能舍弃的就是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就是你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这些你走到哪自己就能带到哪的身内之物不能放弃。

开始的时候,连印钞机都带上了,结果行动缓慢,非常被动,后指示只带上枪和粮食,别的或埋或砸,结果轻装上阵,逐步掌握了主动权。职业发展也是一个道理,不肯舍弃本应放弃的东西,结果是错失了自己可以掌握的东西。职务不肯放弃、工资也不肯放弃、汽车也不肯放弃,最后可能被迫放弃的就是自己的职业生命。

做好每一份工作的意义

“如何取得职业成功?”,短短几个字的命题,吸引了无数人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上积极求解。方法因人而异,结果也千差万别。

做药品推销员,程社明的业绩是全公司第一;做合资企业的董事、总经理,他8 年内使销售额增加150 倍,还使这家外资占90% 的企业除生产经理外全部实现管理干部本土化,期间还攻读下管理学博士学位;做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他一手在北京、天津分别创办了咨询公司,写出了专著《你的职业――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你的船你的海》,2003 ~ 2006 年连续被中国培训论坛评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培训师”之一,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理念和培训。面对“职业如何成功”的命题,程社明的“解”只有一句话,“做好每一份工作”。

《职业》:您的每一份工作都做得很出彩,您的秘诀是什么?

程社明:我的方法是八步法。第一步是“强烈的愿望”,就是告诉自己要做到最好;第二步是“明确的方向”,即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第三步是“具体的目标”,就是分阶段要做哪些事、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第四步是“积极的心态”,无论面对表扬还是批评,都能从中吸取营养;第五步就是“不断学习”,包括向书本、向别人、向自己学习,大胆去实践就是向自己学习;第六步是“有效的方法”,不断探索、尝试实现目标最为简捷的方法;第七步是“大胆地实践”,允许自己犯错;最后一步就是“及时的总结”。与此同时,一定要找到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但前提条件都是你自己要拼搏、要进取。因为人都有一种天性,帮助一个一直在努力的人成长,会更有成就感。

《职业》:选择方向的难题常常让很多人裹足不前,您的经验是什么?

程社明:去一个陌生的目的地,不知道方位也不知道路线,但是如果你在原地待着永远到不了,随便选个方向走出10 公里再看,风险大,代价也大。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迈步走到最近的一个十字路口,再看情况决定是直走、左转还是右转,无论如何至少离目的地近了一步。所以我的经验是先定短期的方向和目标,如果你确定不了你的一生,你先确定二十年,如果连五年都确定不了,你先确定一年,万一错了,还有纠正的余地。

现在,程社明正在积极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培训课程系列化、模块化、工具化的研发,准备组建一支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教学队伍,筹建职业生涯与管理学院。他说,追求的目标不是做行业内的规模最大,而是领域内的最专业。

做企业如此,经营职业也是如此。也许成功不可强求,但职业化的精神必须坚持,这就是程社明始终固守的“职业哲学”――无论追求还是舍弃,都要踏实做好现在的工作,目标再宏伟,都要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英才链接

程社明,将自己二十多年的职业历程概括为:“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理论及其方法的探索者、实践者、受益者、传播者、推广者。曾幸得陈炳富、李燕杰、彭清一、李中莹等人指点,立志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

职业人生范文2

―、高职药学专业学生职业人格的内涵

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精神素养、理想情操、行为方式的综合体。药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院、药检所等单位从事药品生产、药品检验、药品营销、药品调剂、药学服务、医药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职业人格的内涵应包括从事上述药学领域工作所应具备的、与职业内容和职业活动相联系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纪律、职业意志、职业风险意识等。

通过对企业和学生的就业职业人格现状访谈提纲问卷调查,对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最看重和最需要的学生职业人格组成是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有恒性和敢为性:

二、高职药学专业学生职业人格培养急不可待

随着医药产业迅猛发展,药品生产、经营等企业的用人标准除了要求药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越来越把职业人格作为录用人才的首要条件;同时,由于药学工作关系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只有健全的职业人格,方能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以正确的职业观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与道德良知,把药学当作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职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表现出较强的是非判断力与心理承受力。因此,培养高职药学生的职业人格急不可待。

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就好业更难,而学生在医药企业实践中由于职业人格的缺陷,就业是难上加难。如在企业难以长期坚持,出现频繁跳槽;不愿意与人交往,我行我素,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情绪欠稳定;自我约束力欠佳,正能量不够。由此导致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就业岗位,企业又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这种供需矛盾更加呼唤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的职业人格培养。

三、高职药学专业学生职业人格培养实施策略

近年来我们以培养药学专业学生职业人格为侧重点,依托本土医药产业集群的先天优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共同确定药学专业人才规格与定位之后,从角色意识培养和角色转换的角度,结合药学职业岗位的要求,在三年大学学习中设计成三段培养模式,系统地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校园文化活动、实验实训及顶岗实习等环节进行教学干预;重点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上做文章,实现职业人格的塑造与药学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紧密融合。这种对药学三年制学生的“三段式”职业人格培养,使我们感到目标明确、操作有序、成效可观。

(一)职业人格的“孵化期”

这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正因为是“孵化期”,需要安排较长时间。本期的培养方向是通过三个学期的“并行”(所谓“并行”是指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门专业课程同时同步进行教与学,同时开始同时结业,重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实现由普通高中生向药学大学生的转变。职业理想是塑造高职药学专业学生职业人格的出发点和首要目标,近代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强调,必须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以适当的比例把这些必修课结合在一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从事各种职业,承担各种义务,个人的聪明才智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我们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人文素质列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新生人校的前三个学期,通过4门公共课程,13门专业基础课程“并行”教学,在传授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力图激发学生热爱药学、扎根药学、钻研药学的理想和决心,实现由普通高中生向药学大专生的转变。

首先,从学生入校起,我们就将对生命、患者和社会负责的意识作为情感、责任感的核心,渗透进开设的4门必修公共课程中,并规定出占总学时的比重和学生必须达到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成立“朋辈”心理协会等,多层面、多角度地促进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提高。

其次,充分考虑药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精心安排13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素质目标进入教学目标体系,确定了“选、定、做、查、演、评”六环节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掌握药学知识的学习方法与相关能力的同时,养成独立选择、判断与自省、互评的行为习惯。

再次,改进职业理想培养效果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评价突出职业理想教育,对学生的评价除考核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考核职业理想素质。

最后,强化校园药学职业文化氛围。定期邀请专家和企业高管宣讲药企文化、管理与发展战略等,营造富有浓郁药业气息和药企风格的校园文化;组建药学礼仪队,定期评选药学之星,举办药学系寝室文化艺术节、书香溢校园等活动;利用寒暑假学生到常德及周边地区进行药品市场调查、广告调查、药品推介等;为社会提供健康咨询、合理用药指导、药品知识宣传等服务,锻炼学生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制作“放飞梦想、成就未来”等药学专业系列形象宣传图片,建立系部网站宣传平台、QQ群,创办药学简报等,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具有专业归属感和自豪感。逐步使学生的情感从热爱学习、热爱生命发展到热爱药学、热爱职业;从对自己、家庭和学校负责发展到对患者、民族和社会负责。通过这些教育干预措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完成由普通高中生向药学大学生的转变。

(二)职业人格的“唤醒期”

这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四个学期,由于学生经过了“孵化期”,学生已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安排一个学期就够了。本期的培养方向是通过一个学期的“串行”(所谓“串行”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对核心专业课程进行岗前培训式教学,用一周或数周时间完成一门课程的技能培训后进行考核,再开始另外一门,重在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实现由药学专业学生向“准职业人”的转变。从“孵化”后期开始,由于课程本身的启示与暗示,学生已经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药学”联系在一起,但其“职业角色意识”的增长总是落后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增长。唤醒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成为本期的关键所在,而首先必须唤醒的是职业道德,这是药学专业学生职业人格的核心部分。我们联系药学不同职业岗位的道德准则,在第四学期即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期,将职业道德培养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串行”的岗前培训式教学与考证,努力在药学实践中把道德准则深化为职业道德情感,固化为职业道德意志,外化为职业道德习惯,塑造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实现由药学专业学生向具备药学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准职业人”转变。

一是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由资深教授和企业高管参与授课,课程内容尽可能融合未来药学职业实践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根据学生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阶层、价值观念、认知能力等差异,从绝大多数药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确立药学职业道德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是打造由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的省级药学专业教学团队。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有目的地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体验不同岗位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沟通,学习领会,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率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

三是要求教师将企业所学融于自己的教学之中,结合药学岗位实际,挖掘或再现课程所包含的职业道德,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揭示蕴藏在药学知识、技能中的职业道德追求。其中药物制剂技术、药用植物鉴别技术等课程的课改效果尤为显著。

四是践行“教、学、做”合一,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仿真实训、实地实训等方法强化训练核心技能;将药物制剂工、药物分析工、医药购销员、中药调剂员等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引入教学,并将其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五是精心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学校经常与益丰大药房联合举办中药材展学会,定期举行中药调剂、药物制剂等技能竞赛;每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都选拔和组织学生参加,2012年2名学生分别获二等奖、三等奖及团体三等奖,2013年4名学生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2个三等奖。这个阶段的教学与训练,成功地使绝大部分学生淡化了自己的“纯学生意识”,向“职业人”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成为“准职业人”。

(三)职业人格的“成熟期”

这是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的最后一年,按照新的职业教育改革培养方案,这一年学生是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实现学生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目标。

职业人格培养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职业化”的专业素养,完成学生人格向职业人格的转化。立足于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我们于第三学年安排学生按照药企标准和要求顶岗实习,在药品营销、药品生产、药品调剂等岗位实践中深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必备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对职业的宏观透视和把握能力,实现由药学“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化。

一是建立顶岗实习网络互动平台,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情绪波动、疑难问题给予安抚、指导和解决。

二是经过药企顶岗,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融入企业,接受企业的制度约束,习惯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方式,提高团队意识,体验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增强职业素养。

三是药企指导教师每月综合考核评价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并计入实习手册;要求学生提交毕业作业(毕业设计、市场调研报告、药品营销企划案等)矫正、完善药学职业素养。

四是学校指导教师或院系领导定期和不定期下企业检查实习,收集药企和学生实习信息;定期召开校企联席会议,双向调整,全程跟踪,保障学生职业人格的成长进度,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精神融入企业,初步转化为“职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人”。

职业人生范文3

关键词:职业异化人生

职业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生活成本日渐昂贵的时期。职业与挣票子、买房子、养孩子等紧密相连,人们为生存和生活整日奔波,倦怠感日渐增强,使命感和乐趣感逐渐丧失,甚至沦为职业的奴隶。

一、“异化”与职业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概念,《辞海》解释是“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1]。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有四种基本形式:一是从工人对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方面看,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二是从劳动过程中劳动对生产行为的关系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三是从人的类本质看,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的异化主要指的是人的不自由、受奴役、被强制、被统治的行为。

职业,是指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的一项工作。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人生,指人的一生;人的生存和生活;人渴望、追求、享受幸福的过程。

二、职业人“异化”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2012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一则有意通过实行“弹性延迟退休年龄” [2]来解决社保问题的消息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人民网发起的一项176万网友调查显示,超九成的人对此政策表示反对,甚至有不少人不但不想延迟退休,而且有提前退休的愿望。还有,我们常常听人在解释自己工作忙碌的原因时,用一个词感慨――“瞎忙活”。为何人们有如此反应和感慨?究其原因主要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

外在因素:生活压力大,职业病盛行。每一个职业人工作的背后,无不与他人生的某些阶段息息相关,无不与所有这些阶段所需的金钱承受力紧密相连。当今社会,生活成本日渐昂贵,职业人的生活压力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职业成为人们的负担,人成为职业的奴隶。

内在因素:价值观混乱,道德感缺失。面对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们工作的目的性变强,职业使命感却在丧失。人们很难安心踏实地去工作、去体会其中的乐趣,更不要提为某个职业的使命而奉献一生了。职业本单纯,丧失道德感的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职业只是作为人们生存和生活的工具,职业“异化”的同时,人本身也“异化”了。

三、解决职业“异化”的自我探索

解决职业“异化”问题,最主要的是要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从人的内心出发探索解决途径。明确职业与人生的关系,是有效防止异化的前提。围绕着职业,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业准备阶段,从业阶段,从业回顾阶段。人们首先要从思想上认清职业和人生的关系,其次才是去为之奋斗、追寻幸福。

1.职业是人生存和生活的手段

职业只是人生存和生活的手段,而并非目的。最初,人有可能为了解决生存和生活问题,通过一份工作来谋得生路。但是如果人们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成就感和乐趣,或者是时间久了因为各种原因所累逐渐丧失了职业的使命感和乐趣,那么此时的人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职业就变成了目的,而并非单纯的手段,人“异化”了。所以,人们必须“爱一行干一行”或者“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始终保持对工作的使命感和兴趣度;反之,赶紧调整自己或者换个工作重新寻找。

2.职业是实现人生圆满的路径

职业是人生存和生活的手段,但也绝不能简简单单停留在谋取生存和生活的阶段,它是追寻生命、实现自我的起点和终点,是实现人生圆满的路径。我们从职业和人生的关系不难看出:职业,可以贯穿人的一生。人的一生就是渴望、追寻和享受幸福的过程。我们可以在工作中把个人的兴趣和使命发挥出来,可以在职业中扮演更多的社会角色,担当更多社会责任,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精彩。

四、如何克服职业人的“异化”

面对职业和人发生的“异化”,我们也不必着急也不必害怕。因为这也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当人在工作时已经意识到了主体自我发展中的异己力量,此时,我们要放慢脚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去重新审视和树立自我和职业的关系。

1.仰望星空――树立远大理想,合理规划人生。

理想是成就卓越的必要条件,是主宰和激励人一切才能的力量,只有对高远理想的坚守,才能点燃我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激情,才能够获得前行的力量和无坚不摧的意志,才能够让我们成就非凡,远离平庸。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职场人,我们应顺应历史的浪潮,寄远大的“个人梦”于伟大的“中国梦”之中,去追寻和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2.脚踏实地――强化职业道德,做好本职工作。

理想不是空泛的想象,理想的实现必然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懈努力的过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注重培养生命的高贵气质,以勤奋迎接挑战,以诚信赢得尊重,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才能在奉献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各项事业中,把平凡的工作做成伟大。

3.认清自我――寓兴趣于事业,充分扬长避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将兴趣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可有效防止异化;若受种种外界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兴趣和职业的统一,也应注重培养业余兴趣,并合理分配工作和兴趣的投入精力,可获得完满人生;有兴趣,即有所长,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职业生涯中切勿一味“取长补短”,充分“扬长避短”,方为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职业人生范文4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辽宁 营口 115000)

摘 要: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是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尤为重要。高职学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立德树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269-02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的自我表现,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以及职业行为与习惯等。

作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是社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而高职院校作为为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生产、建设、服务、管理方面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主渠道,用人单位、企业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也高度重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要求“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①

此外,高职教育本身发展也要求必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特征,其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培养“职业人”。而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岗位,能否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达到的水平,更要看其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的表现程度。因此,高职学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生职业道德现状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一直备受国家、社会、企业高度关注,调查表明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仍存在一些消极因素,甚至有些问题比较严重:部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模糊,不明确作为职业人、准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个人利益至上,缺乏集体、大局观等;职业情感淡薄,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实习、工作学生并非干一行爱一行,而是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甚至过早产生职业倦怠;职业意志力薄弱,心猿意马,浮躁之风渐强,不安定情绪较严重,工作怕脏嫌累,不情愿下基层进工厂,希望进机关、事业单位,向往待遇高、条件好的大城市,更是缺乏奉献精神;职业道德行为失范,不守诺言,淡漠诚信,组织纪律性差,漠视工作规范和要求,工作随心而动,只想索取不愿付出,不善于与人沟通合作等。由此可见,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差强人意,令人担忧。

二、影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撞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不良思想的不断渗透,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中心等泛滥,人们变得浮躁、功利,缺乏理想、信念,丧失激情、热忱,没有责任、奉献等。而这些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群体辐射,不利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此外,社会不端之风、道德滑坡现象也在各行各业屡见不鲜,甚至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行径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些都对身心不成熟、不稳定的高职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二)高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

从教育教学理念上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可有可无的部分,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地位,重专业技能轻道德育人。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多数高职学校只笼统地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而没有明确、操作性强的职业道德培育目标。从教育教学资源看,有些高职学校并未将职业道德的培育列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相应的教材资源匮乏,即使涉略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只是作为“两课”中的一个章节,蜻蜓点水,更是缺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环境。从教育教学方法讲,只是把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纯理论教育,讲道理摆要求,未结合学生专业、生活、实习、工作实际进行道德行为、礼仪等培养训练。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充斥着原本纯洁的校园,部分教师抵不住诱惑,价值观倾向个人,工作懈怠,消极应教,甚至有些教师道德脱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泛滥,这些态度、行为无疑对学生职业道德养成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从教育评价机制看,对学生职业道德评价主体主要是任课教师,缺少其他教师、同学、企业、社会等的意见,不免造成评价片面,甚至失真;重知识考查,轻能力行为评价,这也背离了职业道德课实践性强的本质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初衷。

(三)学生自身素质不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因素。高职学生是高校招生中最后录取的,分数线最低,特别是近些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素质更是良莠不齐,生源质量下滑。而高职生不仅知识基础较差,而且行为习惯不端更是严重。一些同学思想懒惰,行为散漫,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抱着混的态度,自私自利,集体意识淡薄,眼高手低,缺少劳动观念;还有一些同学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对资格证书情有独钟,而对未来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漠不关心,不注意文明行为的养成,缺少礼仪道德实践。因此,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不乐观的关键因素。

三、对高职生职业道德养成的思考与对策

(一)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建设氛围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唯利是图、自私利己的庸俗思想在社会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拥戴,而无私奉献、无私利他的优良美德却被人们鄙视,甚至抛弃。面对这种变化,政府作为平衡社会发展的调和者,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和社会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调动各种资源,通过有效途径优化社会精神文明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建设氛围,为高职生职业道德养成奠定坚实、优质的外部基础。

首先,政府及职能部门从上到下都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扬正气,行正风,从自身做起,抓反腐,提倡廉,为百姓群众树立正派、光辉的形象,起到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其次,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纸媒等大众媒体挖掘感动你我的身边人、身边事,宣传各行各业的优秀典型和劳动模范,宣传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先进事迹,同时加强舆论监管,严厉批评损害社会道德的行为,创建积极、健康的文化道德环境,唱响文明、进步的主旋律;第三,要加强社会制度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社会制度漏洞百出,缺乏基本的公正,必然引起社会利益的不公正竞争,在公众对社会制度怨声载道的背景下,道德建设无法获得成功”。②因此,政府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规范体系,形成具体、阳光的道德行为评判标准,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提供制度支持。

(二)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机制

高职学校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场所,大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及发展基本上是在大学阶段完成的,而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及政风的好坏都对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职学校应该全面采取措施,完善对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机制,增强教育实效性。

首先,正确解读、全面把握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到课程活动各方面,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其次,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高职课程体系中,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以确立职业道德课的地位和价值。当然,职业道德的教育不局限于在专门的课程中进行,在专业课及其他公共课教学中也要渗透和体现;第三,丰富学生职业道德课程内容,一方面要传授一般的社会职业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另一方面更要结合学生专业、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题材,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对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第四,拓宽职业道德教育形式,职业道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决定了不能仅靠课堂传授,必须注重学生为主体的实操、情感体验,如可通过开展职场模拟训练、实习实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此外,可发挥社团活动等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开展“三成”教育,实现全员参与,全面育人;第五,加强教师德育建设,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尤其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好职业道德的践行者,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实现自评、他评(教师、同学、用人单位等)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制定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道德“知、情、意、行”进行全面评价。

(三)发挥主体作用,实现自我价值全面提升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活动的双主体,也是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而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最终取决于学生发展程度。因此,大学生应从自身出发,发挥主体作用,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首先,高职学生要正确认识职业道德教育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把道德修养当做一生的课题进行,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其次,知识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高职学生要不断学习、充电,通过阅读品读人生哲理,感悟人性力量;第三,经常反思,将道德他律内化,形成自律,自觉自愿遵守、履行;第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注重细节,在一言一行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立德树人,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养成研究需不断深入、拓展,以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为提高高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注 释:

①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②魏则胜.道德建设的文化机制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01.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熊淑英.高职生职业道德现状、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3〕陈颖.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4〕祖伟.高职生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职业人生范文5

一年又一年,年终盘点,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我们的职业生涯状态与职场竞争力,我们应该学会在工作中成长与进步,我们更应该学会谋划美好明天的职业蓝图。

2014年,我开了开年的第一堂公开课是《营销人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做》,很多朋友在我的个人公众微信平台上收听了我的分先,希望获得更多内容的分享;今天在此,将相关内容拿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广大营销人能够受益!

本次课程内容之所以获得学员与朋友们的认可,它有两大亮点:一是开创性的使用微信公共平台(个人公众账号:ligangguo2)与学员进行授课互动;二是首次使用“个人商业模式”画布的方式,帮助学员做“职业生涯规划”。

我将营销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分为四个部分,包括自我认知、职场核心竞争力提升、在工作中成长与进步、职业生涯规划四个部分。

营销人埋头跑的时间长了,我们缺的可能不是速度,但是在思考力方面一定是欠缺的,我们缺少对个人职业生涯状态的认知,更缺少对职业目标与路径的认知。

课程第一部分,我引入了三个评估问卷:1、职业生涯状态评估;2、职场影响力大小评估;3、建立你的职业锚。目标是为了帮助学员客观的了解了自身的职业生涯状态与职场影响力;在充分自我认知的前提下让学员对过去的职业目标、职场路径有了清晰的认知,并学会思考以后的职业目标与路径。

(大家获取三个评估问卷,只需要关注我的公众微信号ligangguo2,然后分别回复“测试X”、“测试Y”、“测试Z”三个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问卷。)

课程的第二部分,我引入了“职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职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

在职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我重点阐述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三个方面。

(在这里,大家只需要关注我的公众微信号ligangguo2,然后分别回复“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自我管理”三个关键词即可获得对着三方面职场核心竞争力的阐述。)

营销人获得靓丽的职场人生,仅仅认识自我、提升个人职场竞争力还不够,还应该学会在工作中成长与进步。

我个人认为,营销人要想在工作中成长与进步,首先要学会克服“本领恐慌”,然后是明确个人的“职业化”成长路径。

克服“本领恐慌”其实很简单,就是按照你的现有岗位或目标岗位的岗位职责规范去做,哪方面不会就去加强那个方面的学习与实践。

其次,要想在工作中获得成长与进步,就要按照“三业”的职业路线目标去提升自己;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专业、敬业与职业。

专业解决的是“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敬业解决的是“责任心与工作态度”的问题,职业化解决的是“高度”的问题,即“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目标意识”、“责任意识”等工作意识与“对事不对人”的看待问题的态度!

最后,我借助《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的理念,帮助学员从“你想做的”到“你能做的”再到“什么是对你最重要的”以及“你需要改变什么”进行自我剖析与职业规划训练。

我将营销人职业生涯规划分为5个步骤:

1、 确立职业目标:找到你想要的;

2、 找到职业路径:画出你的个人商业模型;

3、 克服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满意度;

4、 找到职场平衡:平衡各项工作与生活目标(指标);

5、 创意工作于生活:创意你的工作与生活,让工作与生活充满活力。

职业人生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认知 具体运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2008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大学都必须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拥有更理想的职业人生。自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各个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和谋求成功人生的需要。但现代的职业生涯概念发起于美国,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兴起不过十年左右,还不完善,投入也不够,有很大的发展和上升空间。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戴尔・卡耐基指出: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只有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缺点、追求等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再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是切实可行的、能取得实效的规划,否则就只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美好而虚无。

二、自我认知的概念和意义

(一)自我认知的概念。

在心理学上,自我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主要包括作为认知对象的我和行为主宰的我。自我认知属于自我意识范畴,它包括自我觉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也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与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阿波罗神殿前的柱子上就刻了一句震撼人类灵魂的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可见,自我认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二)自我认知的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自我的认知首先要回答的是“Who am I?”“我是什么样的人?”这是自我分析的过程,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教育背景、过往经历和思维能力。其次是“What I want?”“我想要什么?”这是目标展望过程,包括职业目标、收入目标、名望期望和成就感。再次是“What can I do?”“我能做什么?自己的专业技能何在?”最好能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自己的专业特长,特别要注意个人社会实践经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第四是“What can support me?”“什么是我的职业支撑点?我具有哪些职业竞争能力?”各种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种种关系)都可能影响你的职业选择。最后是“What fit me most?”“职业和行业众多,哪个最适合自己?”每个职业的待遇、名望和社会成就感、劳累度都不一样,这就要根据上面四个问题来得出答案。

(三)自我认知的意义。

职业规划的黄金法则: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在进行职业决策(如选拔、安置、职业指导)时,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而进行人职匹配的前提之一是必须对人的个体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三、自我认知的途径

目前,进行自我职业认知和测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大学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二)360度评估方法。

360度评估方法又称多渠道评估法,是绩效管理的一种新工具,正被国际知名大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据调查,在《财富》杂志排名前1000位的企业中,已有90%的企业在使用不同形式的360度考核,比如IBM、摩托罗拉、摩根士坦利、诺基亚、福特、迪斯尼、西屋、美国联邦银行等,都把360度考核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

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估、父母家人的评估、同学朋友的评估、老师领导的评估及其他社会关系的评估,搜集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来自不同层面人员的评估信息,全方位地评估自己的方法。

(三)职业测评工具。

职业测评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职业倾向,帮助我们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找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起点。如职业气质型量表、16PF、霍兰德职业类型测试、MBTI测评,等等。

四、自我认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自我认知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这几种自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包含着不同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而个体差异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都具有独特的看法和体验。这些认知的不同,也使得每个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都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

(一)认清自我决定择已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优点。按照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的人敏捷好动,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性格开朗,善于交际,适合外交、管理、记者、律师、运动员等工作。胆汁质的人属于兴奋而热烈的类型,他们精力旺盛,行动迅速,不愿意受人指挥而愿意指挥别人,适合导游、推销员、节目主持人等工作。粘液质的人缄默而安静,遇事深思熟虑,具有很强的克制力,心境平和,适合从事政治家、商人、教育、研究等工作。抑郁质的人羞涩敏感,喜欢独处,遇事三思而行,适合学术、医学等领域。

(二)了解自我与择己所能。

自我认知,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而且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类的工作,避开那些由于自身生理或性格缺陷而不适合的工作。这样更容易获得职业生涯上的成功。如一个具有很高音乐能力的人也许很快就能学会弹奏一种乐器,但对于一个乐盲来说,弹奏乐器也许不如学会炒菜轻松。一个空间能力很差的学生也许花费很长时间也不能画好一副工程设计图,但对于该项能力好的学生来讲却可以轻松搞定。能力对于事情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影响,因此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透视自我与择自所求、择己所乐

价值观是潜伏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东西,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非常深远的。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将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形象地称为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这其实就是人自身对于精神层面的探索和认知。

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只有先明白自己内心最求的究竟是什么,才能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出发点和最终达成的目标都应该以内心最求价值实现为出发点。

综上,只有建立在充分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更适合自己的需求,并更科学,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2]吴永红.浅析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