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范文1
不少同学在刻画人物时,只知道平实的叙述,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往往显得平淡无味,笔下的人物形象常常表现得不够传神,不够鲜明,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同学们不能细心捕捉生活细节,不能将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细节,用特写镜头把它突显出来,使读者“处其境”、“见其人”、“感其情”。所以,适时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细节,从而传神地刻画人物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
一、 他山之石
阅读刘益善《田野上的白发》片段,评析精彩的细节描写。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秧,就往后移动一点,又插一行。我含着泪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母亲的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那一刻,握住母亲冰冷的双手,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学生评析】
学生1:文段中有一处关于母亲外貌的细节描写让我感动,“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这一句细腻地写出了母亲插秧的辛苦、劳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
学生2:文段中还有两处母亲外貌的细节描写,“母亲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母亲的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细致地刻画出母亲的瘦弱与苍老,读到“母亲的白发”让人心痛。
学生3:母亲“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跪在田里插完一行秧,就往后移动一点,又插一行”这两句中的“跪”、“爬行”、“移动”等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体力不支、劳累疲乏,苦苦支撑的情形。
学生4:我注意到这样一处动作细节,“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极度疲乏的母亲见到我,自然想站起迎我,但“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读来真让人心酸。
学生5:还有有关母亲神态的细节,“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生活艰辛的母亲不想让我担心和难过,在我面前仍慈祥地微笑,这微笑里包含了母亲对我多么深厚的爱啊!
学生6:还有一处语言描写,“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写出了母亲淳朴的农民本色。
二、 技法揭示
抓住特征绘肖像
锤炼动词绘造型
吻合个性绘语言
细致入微绘心理
生动传神绘神态
三、 小试身手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习作片段,第一个片段小作者想通过描写雪天父亲到学校给我送棉衣的场景,来表现温暖的父爱和“我”内心的感动。第二个片段小作者想通过母亲给患者扎针的细节,来表现母亲工作的娴熟、细致、冷静。但这两个片段中的细节描写都不够细腻、精彩,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选取一个片段将细节丰满起来,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传神。
1. 我飞快地走出教室。走近了,我看见父亲头上已被化开的雪水弄湿。父亲问我冷不冷,边问边递给我一件红色的棉衣。
(示例:我飞快地走出教室。走近了,我看到父亲那满是皱纹的、黑瘦的脸,乱蓬蓬而又湿漉漉的头发上还散落着几片雪花。父亲见我走近,眼里满是关切,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不停地问我冷不冷,边问边拉开塑料袋,掏出一件红色的棉衣,笨拙地帮我穿上,拉上拉链。那一刻,内心溢满温暖,我一头钻进父亲的怀里……)
2. 我看见她接过病人手中的塑料袋,取出药物,快速将药水配好,拿起针头,扎进血管,扶着病人走向输液的座位。
(示例:她接过病人手中的塑料袋,取出药物,快速将药水配好,混合均匀,再将橡皮筋紧扎到病人的手腕上,小心地拍拍病人的手背,然后用棉签涂抹消毒,找到注射的静脉,拿起针头,排出空气,准确地扎进血管,随即解下橡皮筋,贴上胶布,拿起输液瓶,扶着病人走向输液的座位。母亲的动作是那样的娴熟、细致、冷静)
【教后反思】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人物
想要写好人物,既要活灵活现地展现报道人物的精神风貌,即写出一个有精气神的人,又要写出一个让读者可亲可近可学的人物,即写出一个真实可信的人,还要巧妙地运用语言再现人物的形象,即写出一个鲜活生动的人。这样一个真真切切的人物才会树立起来。
一、抓住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写作基本功,也是学生最薄弱的地方。人物的语言描写为什么这么重要呢?道理很简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谈话来交流感情、说明观点、传递信息。在学生平时的作文里,也常常需要把各种不同的人物(包括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为刻画人物以及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要写好人物语言,我们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语言一定要符合其年龄、性别、身份、职业、性格、文化修养、思想认识水平以及人生经历等特点。
(2)描写人物语言时,要能真实地写出人物说话时独有的语气、神态以及习惯性动作等。以此来表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等。
(3)记录人物语言时,要做到准确、紧凑、连贯、简练、鲜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平时说话时,往往会或多或少地掺进一些语病或废话。因此,我们在记录时,要有选择,不能完全照搬。有时,应该作适当的加工调整(有特殊需要时除外)。
(4)记录人物语言,要根据一定的需要,灵活、合理地运用“直接引述”与“间接转述”这两种记录方式。
(5)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及表现人物特点服务的,因此,与此无关的人物语言决不能塞进文章里。
如,从《王熙凤初见林黛玉》贾母给熙凤介绍黛玉的对话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凤辣子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说话中反映出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见风使舵、毒辣、尖酸、泼辣、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有心计、察言观色、左右逢迎……
二、抓住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指的是对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姿态和神情等方面进行的描写。写外貌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外貌最忌讳的是“公式化”“一般化”“千人一面”。俄国伟大的作家果戈理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再告诉大家一个窍门:写外貌要注意写好眼睛。鲁迅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外貌,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大家想想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由此可见,写外貌不在全,而在精。
三、抓住动作描写
一个人物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写好人物的动作只是人物描写的一个侧面,而无论是哪个侧面,我们都要与人物的特点紧密联系起来,千万不要进行“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描写。首先,动作描写要做到准确具体。其次,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内心活动、精神品质。要能真正地为表现人物的个。动作要能拆分,要把一个大的动作场景拆开,用一连串小的动作来表现。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作文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描写不够具体,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技巧和方法。当然,这些技巧和方法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掌握,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巩固,形成一种写作的良好习惯。关于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许多伟大的人物或作家都有过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契诃夫说:“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高尔基说:“为了使艺术作品有教育和说服力量,必须使主人公多行动,少说话。”从上面的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动作实际是人物的又一张名片。所以,我们在教学生习作时这样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一定要加强指导学生。
四、写好心理活动
心理描写,是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状态的一种写法。跟语言、行动描写相比,它更能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刻画人物的一项基本功,其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心理描写,可以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即人物想些什么、怎么想的,通过文字记录下来。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同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描写相比,心理活动更能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冲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更能推动情节的起伏发展。那么,如何写好人物的心理呢?(1)要符合人物身份及特点。心理活动是表现人物身份与特点的重要手法之一。生活之中有形形的人,比如学生、老师、医生……他们因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遇到事情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因此,描写人物心理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与特点,要让人物想自己该想的,避免千人一面和表面化。(2)要交代人物“想”时的状态。所谓想时的状态,就是指人物思想时的语气、动作、神态等。不要总是“我想”“你想”“他想”,这样写出来的心理干巴巴的,没有现场感。一个人在思想时,总会出现相应的表情与动作,是看着什么东西默默地想,还是坐在桌子旁撑着下巴微笑着陷入沉思?把它们写下来,让我们如见其人,可以加强表达效果。(3)要和其他的描写相结合,为了表现人物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更有效地刻画人物形象,光用人物心理描写,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往往还需结合人物言行、神态及其所处的环境描写来实现。这样结合着写,不仅能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的性格,还能增强文字的艺术表现力。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范文3
一、在网络BBS的环境中充分展开作文互评,使师生、生生、人机对话能充分进行
我先以“细节描写的网络互评”作为案例,简单说说网络作文互评的流程:
第一课时,学生先在课堂上用25分钟时间完成片段作文的写作,基本要求就是突出细节;再利用15分钟时间,小组成员参照发展性评价层级表互评;再用10分钟时间,每位同学依据小组互评意见修改自己的作品;回家后,把这段文字输入电脑,并利用帖子的形式发在教师制作的网页中。
第二课时,首先教师点开超级链接,给出“细节描写发展性评价层级参照标准”,并出示评改范例;接着学生进入“畅所欲言”,对自己及其他同学的文章根据发展性评价层级表评定层级,并给出升级意见,这个模块是课堂交流模块,学生依据层级表互相评价作文,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评价帖子,推荐到优秀作品区和回帖区;约25分钟后,教师点击“全体教学”,让全体学生集中关注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文与回帖。
这便是网络互评的过程,它的重点是在第二课时的25分钟畅所欲言的时间区,在这25分钟里,学生依据发展性评价层级表,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发表自己的观点,许多精华帖也就应时而生,例如:
【语段1】看着班里的数学权威们写在黑板上的答案,我总感觉不对,虽然老师说认为有错的同学,可以上来改动,但是这次上去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想了又想,心里很紧张,犹豫了很久,终于走上了讲台……
【孙蓓蓓回复】我认为这个语段只能评为C级,这个语段语言太平淡,语段中能有一些描写,但描写过程缺少感情,语段中的细节,对表现主题没有帮助,有些多余。
【司方向回复】我给张华的意见是:首先,“我”的心理描写应该是升级的重点,其次,“我”的犹豫的神态也是升级的重点,最后,“我”是怎样在矛盾中最终走上讲台的动作也应该是升级重点。
【语段2】爸爸生气极了,狠狠地打了我一顿。
【孙亮回复】老兄,态度要认真,你这个语段只能是C级。太少了,没有细节描写。我认为升级重点应该放在父亲怎样打我,父亲用什么打我,父亲为什么打我,父亲打我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
【黄晨回复】我不全认同孙亮的观点,我认为升级重点不能放在“父亲为什么打我”上,因为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是写好细节,而“父亲为什么打我”很难就细节展开的。
【范生回复】我认为还可以再加入一些关于“我”的细节,“我”的反应,“我”的动作、神态、心理等。
【黄昌文回复】同学,你这种帖子还好意思发上来,看我用10分钟给你改得怎么样,够不够A级标准:爸爸极力忍着,可是额头上突跳的青筋谕示着他即将暴走。我看见他胸口不断起伏着,好似一只受到刺激的猫,我仿佛听见了他强烈的心跳声。在他粗重的呼吸声中,我胆怯了,向后退了一步,但那颗所谓的自尊心不允许我低头,我抬起头,挺起胸,迎上那双赤红的眼睛,就这样倔强的挑衅着,父亲突然爆发,随手抄起了一旁的鸡毛掸子,往我身上“招呼”,每一下,一道血红的痕迹,很疼。
由此可见,网络作文互评能使学生的作品与评价充分展现在全体师生面前,这种公开性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使他们在写作时能够慎重对待;网络开放的交互性,使学生的观点能很快得到认同,并且可以立即找到知音,这就使他们有了说与写的渴望,就像上面案例中黄昌文的回复一样,10分钟完成了别人在课堂上25分钟完成的任务;因为是在网上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学生就会积极动脑,每个人都可以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见解,提出意见;同时,网络BBS的环境下展开的作文互评,使写作与评改在师生、生生、人机对话之间能充分进行,这不但能增强学生对评改文章的兴趣,更增强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二、依据发展性评价层级表,为写作教学开拓新天地
现阶段我们的写作教学呈现一种混乱状态,许多教师的写作教学是无序的,种种情况都在提醒我们必须开辟出一种新的写作教学模式,让更多的教师、学生接受,于是运用发展性评价层级表,在网络环境中展开写作教学也就应时而生了。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发展性评价层级表。
其实写作互评这种做法并不陌生,几年前就有许多教师在探寻这种写作教学模式,并且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模式,但是最成功的一种就是在互评中运用发展性评价层级表。网络作文互评中,发展性评价层级表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就像一个把手,一个方向盘,为学生写作自评、互评、升级提供了方向。
我在进行“细节描写的网络互评”教学时,给出了这样的层级表:
这份层级表是学生自评和他评的把手,有了这份层级表,学生才会知道该从哪些方向评价作品,关键是对于作者本人来讲,他才会清楚该怎样升级自己的作品。
例如下文是学生蒋志娟的初稿:
高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带着我去了您的学校复习,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理一间教室出来。我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无聊,就走下楼去,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
学生讨论后纷纷给出升级意见,汇总后如下几点:
升级重点1应该放在父亲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上;升级重点2应该是从我的角度去观察父亲,写父亲为我忙碌时的动作;升级重点3既然是从我的角度入手,那就应该加入我的心理状态。
最后,该生综合其他同学的意见,利用10分钟当堂完成了语段升级,并用帖子直接发出来:
高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带着我去了您的学校复习,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理一间教室,我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那晃动的身影显得略带颤抖,往年的健朗被岁月消退了一半,那不太娴熟的动作让我心生一丝愧疚,两鬓花白的头发好似十分调皮,格外引人注目,每根白发都是对我极力的嘲讽。我看不见父亲的眼神,但我能感受到他此时定是欣慰微笑着的。我走进门楼,搂住了父亲,此时早已泪流满面,我趴在父亲肩膀想起了少时他就这样温暖地把我搂在怀中。
由此可见,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有质量的作品,关键在于给他们一定的方向,这就是发展性评价层级表的重要作用。
一次写作就是一次体验。通过评价、反思、修改,学生的感悟变得更深刻、全面、细腻,这样的写作也便成为生命的一个部分。③
――――――――
参考文献
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版。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范文4
一、融情于读 熏陶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有感情的朗读更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以读出韵感,使学生在感受文本语言美的同时,熏陶语感,因此我们说阅读不仅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而且还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为其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如齐读、领读、男女生对比读、小组赛读、分段读、大声读、默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接龙式阅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并且还要在反复吟诵中,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使学生在读中获得启迪悟,训练语感。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读的范围是广阔的,因此要把课内、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通过一定数量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意识,使其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强化对阅读内涵的理解,避免就阅读而阅读,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剖析,品味精彩片段或段落,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二、咀嚼文字,品尝味觉,训练语感
语文教材中,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所设计的语文教材,呈现了诸多经典著作和著名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其语言文字精美细腻、匠心独运、寓意深刻、回味无穷,正是训练与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素材,因此要指导学生抓住经典语句、精彩片段,“咀嚼”文字,品尝“味觉”,吸取“营养”。同时指导反复对比,欣赏、感悟,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及时捕捉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感悟与提升,使其产生语感,形成经验与能力。
1. 比较揣摩,感悟重点词语。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落实到位,自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梳理文字、句子并进行比较归纳,揣摩体会,以品味语言的魅力及语言的鲜明性、生动的特点。揣摩就是通过阅读文章,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意图,把所表达的深意体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2. 抓细节体会,感悟语句的情感。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事物及再现环境或场景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作者都注重文章细节的描写。正如作家李准所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的功效显而易见,如身临其境,亲见其人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通过“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伯父既热心又细致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了伯父鲜明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三、鼓励想象,丰富语感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模仿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启蒙教育。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相对有限,文字表达能力也正处于发展阶段,为了降低习作教学的难度,让学生迅速了解作文的方法,笔者在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中经常采用模仿的教学方法。然而,习作应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应鼓励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模仿教学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对模仿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探析:
1.模仿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存在理念分歧的要点。当前阶段的习作教学提倡快乐作文,强调学生个性和主体性地位的发挥。然而作文不是凭空创造,不是没有任何根基的任意发挥,借鉴和模仿在习作教学中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1)模仿教学抓住了小学生喜欢模仿的心理特点。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学习的过程就是“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的过程。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思维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别喜欢模仿,采用模仿的方式进行习作适应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现行的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都通过安排大量的仿写来进行作文练习,有对句子的仿写,也有对片段和整篇文章的仿写,可以让学生从模仿的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感性经验,对作文的规范和方法形成初步的认识。
(2)模仿的方式也符合语言文字积累的特点,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语言和语言的运用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模仿前人的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迅速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方式,形成熟练的语感,提升语言文字的积累。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的课文中有4段关于春雷、春雨、春风、柳树的描写,细腻而充满童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柳树”改为“桃花”“江水”“泰山”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描写。
2.模仿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在深入理解范文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练习。模仿是对一定范例的借鉴和学习,小学语文习作中模范的范例主要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优秀文本,语文书上的课文、教师的“下水文”、课外书上简短精练的文章都可以是模仿的对象,在文体上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说明文甚至是诗歌,内容上可以是写人、状物、写景,但都要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把握范文写作要点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模仿练习。例如,在进行描写动物的习作练习中,引导学生对老舍的《猫》进行模仿时,应把握利用具体事例进行动作行为描写的方法,并在模仿练习中加以灵活运用。
(2)在模仿的同时加入自己的实际感受。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模仿是为了给学生学习写作的“敲门砖”,而不是写作的标准,学生要在对范文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在生活中的实际感受和真实情感。没有自己生活轨迹的模仿只是痛苦的编造,既违背了作文教学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写人记事的习作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形、性格等特征,进行典型事例的描写,才能避免对某篇范文进行简单模仿,不至于出现“千人一面”,让学生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3)逐步提高习作模仿练习的要求。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而模仿,而是通过模仿学习写作的方法,提高写作的能力。教师应用模仿的教学方式时也要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在教学的内容上,模仿练习在低年级阶段一般是对词语、句子的仿写,在中年级是对句子、片段的仿写,在高年级逐渐过渡到对篇章的模仿;在模仿的形式上,也要从对范文的完全仿写过渡到对某一段落或者开头结尾的仿写,从对语言的模仿过渡到对写作顺序、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写作方法的模仿,让学生逐渐掌握写作的方法,逐步离开范文的帮助。
总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仿”是为了“不仿”,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对写作具有启发意义的范文进行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在借鉴和模仿中逐渐掌握写作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 钢.小学语文习作中“模仿”的妙用[J].学园(教育科研),2012(7).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范文6
通过“体验”这一“桥梁”,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有促进作用。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按照学生阅读的需要,使学生产生读写冲动,唤起他们的读写热情,强化他们读写的内在动机,在动机中产生读写兴趣。当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认识、理解、感悟等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倾诉和表达的欲望,而为了满足表达的欲望,他们就会主动去从阅读材料中“体验”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等,进而以作文这一实体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作为语言能力之一的写作能力,也就能在相应的阅读体验与写作实践中得以有效培养和发展。
我们发现,将从体验现实生活发展到进行实际写作相比,从阅读文本迁移到动笔写作更为现实可行。中学生体验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比体验真实生活的思想情感更加实在,因为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更为直观,而现实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思想情感往往是一种浅表性、瞬时性的情绪体验,学生很难及时、自觉地转化为文字。
以“背影”为例,每一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会见到无数种不同情形下的背影:清早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背影会让人感动,冒雨到校看望自己后回去时的父亲的背影会让人不舍,好友因误解而转身离去的背影会让人心痛……但在当时他们都仅仅停留在浅层的情绪体验上,并没有将当时的所见所感转化为文字的主动倾向、行动和现实需求,而那些即时性的感触又会因生活情境的消失而转瞬即逝,过后他们就更没有将其转化为文字的冲动了。所以说,学生体验真实生活的思想感情具有浅表性、瞬时性,很难转化为比较有意义的文字,而直观的文字才能够承载思想感情和富有深刻内涵,文字表达正是写作水平的外化体现。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的途径使其既能深化思想感情,又能及时用文字加以表达,最终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种有效途径就是阅读文章,借助深层的情感体验来完成写作活动。
因为阅读文章时会唤醒中学生往昔生活中相关或相似甚至相同的经历,尘封记忆之中的往事逐渐苏醒,细微琐事之中却蕴含着深情厚意,学生自然渐入妙悟之佳境。此外,阅读体验时还会引发一些联想和想象等“体验”,由此及彼进入另一种情境。这些都是深层而富有意义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促进学生优秀习作的生成。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创设情境、朗读美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体验”能力,这也是无形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同样以“背影”为例,每一名中学生都会阅读朱自清的经典篇目《背影》,文中那段儿子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可谓真挚感人。学生在阅读这段关于背影的细节描写时,深切体会到了作者笔下子女对父母的亲情,这种情感体验极有可能调动学生自己原有的类似的情感体验,例如上文提及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见的种种“背影”,使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体悟,甚至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时候,学生就会顺手将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感悟记录下来,甚至会产生模仿材料写一段关于背影的文字的冲动。不仅如此,中学生还可能联想到相关的生活经历,比如说“送别”等,从而引发写相关事件的作文的冲动。这就是由阅读体验引发了学生的写作冲动,阅读体验促使学生将思想感情转化为文字,从而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更何况阅读材料不会消失,学生可以随时阅读随时获得情感体验,也就随时可以将所获体验转化为文字。这是仅仅依靠体验真实生活以促进学生写作所达不到的效果。
而当学生真正开始动笔写作时,又会面临“怎么写”的问题,这时候,学生又会回头去关注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等,以求通过对阅读材料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学习、模仿、再创造等,将自身的阅读体验更好地转化为优美的文字。这就是以写带读的一种具体表现。
通过“体验”这一“桥梁”,写作教学对阅读教学也具有带动作用。写作教学中,教师既要将各种写作材料和写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又要启发、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而这一切的根本在于学生阅读体验的积累。所以写作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先去阅读并积累“体验”,让学生充分掌握写作素材、体悟写作技巧,并遵循一定的写作规律,然后才开始个性化创作。因此,写作教学可以起到以写带读的作用,而以写带读就是以读促写的延续和深化,二者都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重要方式。情感体验正是这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重要纽带。
中学生在具体写作时,不仅会为了将自身的阅读体验更好地转化为优美的文字而再次阅读以便学习阅读材料中的表达技巧等,而且会为了将情感体验转化为文本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而主动去“体验”更多不同的阅读材料以作参考。写作之后,又会找相关的阅读材料来比较以审视自己文章的优劣。所以学生写作会带动其自身的阅读需要。这样,由阅读文本引发写作冲动的目的达到了,以写作带动阅读的目标也实现了。
还是以“背影”为例,中学生在写作类似的文章时,面对如何塑造“背影”形象的问题,就会回顾朱自清《背影》中描写父亲背影的片段,体悟到作者运用外貌、动作、心理等人物形象的描法,通过细腻的笔触来展现儿子对父亲的深情的写法,学生通过“体验”,尝试模仿这种细节描写的方法来描写他们笔下的“背影”,从而形成细腻真挚的文字。然而,中学生对作文主题的内涵与深刻性已有更高要求,他们不会满足于朱自清《背影》中通过“背影”展现子女对父母的深情这一常规写作角度,但是又无法想到其他写作角度,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阅读更多的素材。中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会发现,龙应台的《目送》一文也是写“背影”的,而此文则是以母亲目送儿子的“背影”和女儿目送父亲的“背影”两种视角来展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同时又揭示了更深刻的人生哲理。中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甚至激发出对生命的思考。通过将这种独特的“体验”内化为自身的经验,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作文中,除了细腻动人的情感之外,还会有更具深刻意蕴的主题思想。这就是“体验”让阅读与写作达成“双赢”的结果。
实践证明,阅读文本能够促进中学生发掘隐藏在作文中的情感体验、深刻意蕴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化习作,促使学生将新鲜的阅读体验和自己已经建构的情感世界进行碰撞、交流、融合,从而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想情感领域,使学生创建全新的思维空间和获取多元化的情感体验,这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以情感“体验”为纽带,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间架构起沟通的“桥梁”,将课文与作文、课内与课外、生活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加深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他们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丰富写作素材,深化其作文的思想主题,又能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