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1
《黑衣人3》票房过2.2亿元
下半月,国内影市明显呈现出一边倒趋势,《黑衣人3》强势领衔《复仇者联盟》《人狼大战》《三个火》等5部进口片,以绝对优势占领榜单前五席。6月25日全球同步上映的《黑衣人3》,国内一上映,就以片长相对较短的优势占据全国近50%的排映空间。仅7天,取得2.2亿多元的不俗成绩,顺利接替《复仇者联盟》,荣登半月票房榜首。由于6月上映新片极多,进口片也不少,估计该片也难以一手撑天。
5月5日上演的《复仇者联盟》与新片《黑衣人3》平分秋色,这半月再吸金1.68亿元,累计进账达5.2亿元,退居榜单第二。目前该片全球总票房已超13亿美元。在北美市场上一路败北的《三个火》,来到中国也是表现平平,半月进账仅3800多万元,摘得半月票房季军。18日上映的进口惊悚片《人狼大战》半月创收3500多万元,比该片早两天上映的国产惊悚悬疑片《地域无门》票房仅215万余元。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榜单第五的《泰坦尼克号》,上映50天多天来,虽排片场次骤减到15042场,但这半月凭借仅次于《黑衣人3》和《复仇者联盟》的较高场均人次,仍能产出1100多万元,总票房达9.15亿元,止步10亿元门槛。而另一部四月入市的影片《超级战舰》也依然停留在榜单上,这半月再收900多万元,累计票房近3亿元。
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2
翻阅近十年的三大国际电影节名单,对华语电影最厚道的可算是威尼斯电影节了。2006年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摘取最佳影片金狮奖;次年,李安的《色•戒》再拿最佳影片金狮奖;2010年,吴宇森获颁金狮奖终身成就奖;除此之外,李安的美国电影《断背山》也获得2005年的最佳影片金狮奖。难免,电影界会对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同样寄以厚望。
今年有三部华语电影进入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杜琪峰的《夺命金》依然贯彻着导演轻车熟路的香港类型片路线―大盗、警察、平凡人的命运又被联系起来。拍一些电影是为了可以拍自己最爱的电影,即使杜琪峰今年也拍了《单身男女》这样的商业小品以赚票房,那大概也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更尽情创作。无论是《神探》、《放逐》还是《文雀》、《意外》、《复仇》,类型片剧情设置精巧,演员表演也炉火纯青,杜琪峰几乎每天都会带着它们参展,但也几乎没有得过大奖―也许原因类似五年前娄烨万分期待地带着《颐和园》参加戛纳电影节却空手而归,当时的评论说“这是穿着中国人外衣的法国电影”。尽管如此,杜琪峰依然坚持自己的风格,即使在外没有大奖,但在华语界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属上佳。
从简介看来,其中最大可能受到国外电影节欢迎的,应属台湾导演魏德圣的作品《赛德克•巴莱》。《赛德克•巴莱》根据1930年台湾在日本统治之下,原住民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率众反抗日本政府而发动的雾社事件改编。原住民的异族风情加上史诗故事,电影题材颇为讨巧。电影在台湾预售一片看好,但在威尼斯的放映却遭到冷遇,观众掌声寥寥,甚至有人笑场。宏大的史诗电影向来难以驾驭,以《海角七号》的小故事切入到宏伟历史背景的魏德圣,自己剪辑的《赛德克•巴莱》长达4小时,之后才又剪成2个小时版本,中间的损耗是否影响了叙事,还得等看到电影才知道。
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3
今年的金马奖红毯秀,当主持人杨千霈刚说出欢迎串词:“全台湾都为之疯狂的电影《赛德克・巴莱》……”这个最庞大的剧组还没进场,全场就空前地沸腾、欢呼。而当晚的颁奖礼收视,也开出5.91的近年新高。《海角七号》里饰演茂伯一角的林宗仁,因心脏病在家猝逝,消息当即见诸电视新闻、大报头版导读,粉丝们也纷纷到电影网站留言缅怀。
最近几年,台湾电影很大程度上赢回本土情感认同与信心,重新成为台湾人的骄傲。但在过去十多年里,进台湾电影院看本土电影的话,很有可能被旁人嗤之以鼻。长期在走手工、艺术路线的台湾电影,在远道来袭的好莱坞洪流面前溃不成军。2001年总票房只有739 万新台币,业界热烈讨论的是:台湾本土电影有没有明天?2002年,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创下0.5%的新低,金马奖更因补助金被冻结而差点停办。
数年的沉寂、沉淀,好在之后不是沉没,而是你所看到的:2008年出现救世主之作《海角七号》,后面紧接的《男孩》、《九降风》、《艋》等本土电影,叫好又叫座。台片新时期来临,有人称之为“V形转弯”。今年,奇迹之火燃烧得更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不仅风靡台湾全岛,即使在见多识广的香港,也打破了历年来《无间道》、《3D肉蒲团》、《盗梦空间》等的各种票房纪录;《赛德克・巴莱》以7亿新台币的投资、一万多名演职员的制作,开创了台湾首部史诗大片的新纪元。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影帝、影后,都慷慨地颁给了香港人,但最佳影片和最佳新人却留在了台湾。它留住和嘉许的,其实是行业里程碑,是未来的希望。但这就是全部的故事了吗?
金马奖余温尚在,本刊记者踏足台湾,以及联合北京记者,聆听台湾电影人讲台湾电影:在资历深厚的徐立功、闻天祥眼里,台湾电影不同世代如何更迭?如今是生生不息的群体复兴,还是个别树木的开花结果暂时掩盖了森林的贫瘠?台湾电影光鲜背后又有哪些局限?近距离接触魏德圣、林育贤,他们如何身体力行上演行业版“翻滚吧!阿信”故事?在方兴未艾的营销界,听牵猴子整合行销公司王师、原子映象刘蔚然,讲述本土电影复兴之后,营销如打选战的桥段。而展望未来,陈国富如何继续为台湾、大陆电影资源融合铺桥搭路?李烈为台湾带来的制片人制度将带来哪些推进?而柴智屏继上偶像剧之后,会否再造就偶像电影产业链?
现在就来听他们讲这些年台湾电影的“复兴”,以及这里蕴含的秘密。本专题将用“成功秘籍”和“成功隐忧”来全面解答。(放大人名为本专题专访的部分名单。)
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4
关键词:大陆电影;台湾电影;现状;差异
一、大陆电影现状
(一)电影产业呈繁荣景象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渐开放,外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大片的引进造成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冲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娱乐、大众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提升,中国电影迎来发展最繁荣的一个阶段。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规定以推动中国大陆电影产业的发展。而电影作为文化产业最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自2002年中国实行电影改革,政府相关部门都出台大量的政策、文件和规定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营造相对良好的环境,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做了关于电影事业的报告,鼓励电影人多做好的电影,从而促使了2006年大量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比如《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便对电影资金增加和减少税收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其次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在电影特效中的运用,给了观众新鲜的视觉刺激和享受,也相应降低电影发行成本。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投资商、制片人,是电影行业吸金能力迅速增长。这种种原因使得大陆电影产业在近些年呈现繁荣景象。就2012年来看,中国共生产各类电影893部,相比2011年791部的电影产量增加了12.8%。就产量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印度的“电影大国”。2012年中国总票房170.73亿,相比2011年131.5的票房成绩增加了30.18%。此外,在影院建设方面,去年上半年中国平均每天新增银幕2块,全年银幕总数已经过万。在新建影院和新增影厅中,90%的影院都已具备数字放映条件。
(二)影片质量遇瓶颈
即使电影产业成一片繁荣景象,也无法显示中国电影内容没有什么实质性寓意这一事实。一部电影的票房过亿其实已经不是难事。中国是电影大国,却不能称之为电影强国。商业电影由于技术限制没有好莱坞大片的视觉冲击力,大部分文艺电影拍不出真正触动人心的情节。即使好看的文艺电影一般都得不到票房的有力支撑而早早下线,比如《浮城谜事》《我们天上见》。中国对商业电影的定义还过于狭隘,只是限制在大投资,用大明星炮制出大场面,制作粗糙,急于赚钱而忽视了内在而使内涵显得极度空虚。自从80,90年代《阳光灿烂的日子》《霸王别姬》《活着》《黄土地》等叫好叫座的电影之后,中国电影鲜有与观众引起共鸣的好电影。最讨巧的“商业大片”莫过于对历史的改编。中国导演借着祖宗留下来的浑厚的历史这优越的环境,把中国所传承下来的文化信手拈来,使用大阵势,大投资,集结大批人马,用上现代人得意的电脑特效,前期做足宣传工作,用“斥巨资”“宏伟史片”等字眼来吸引眼球,等观众满怀希望地掏腰包进电影院,渴望领受历史带给人的思考和中华人的身份认同,才抱怨所谓史片不过只是叫嚣的纯粹的商业电影。
而中国的导演在自我实现和商业价值的实现上并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舍弃前者而选择了后者。长此以往便形成浮躁的电影现状,仅靠硬挺的资本、表象的文化用电影诠释历史。这显示出“中国电影生态环境的异化,导演历史意识空泛又单调,破碎又飘忽,和‘文明古国’身份实不相配。”
(三)奇怪的电影结构
虽然2012年电影票房超过170亿,但是国外电影票房占了将近一半。中国大陆电影市场以商业电影和国外引进的好莱坞为首的大片为主,由于国外电影先进的特效技术以及精良的制作要远远强于中国电影,同档期的国内国外电影撞在一起,竞争不免残酷激烈。2011年一部《变形金刚3》就轻松卷走10亿票房,2012年一部3D版《泰坦尼克号》又轻松卷走9亿票房。若不是年末黑马《泰》的票房“逆袭”,我们也只能对着好莱坞的吸金能力望洋兴叹。商业电影占了电影市场的大部分,虽然国内电影数量占优,但票房仍不如好莱坞,这使得国内商业电影面临激烈市场环境。
抛开进口电影,就中国本身电影来说,市场价值也就集中在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等这些为大众熟知的导演拍的电影还有几部香港电影上。青年导演因为获得的投资相对较少而生存空间十分狭小。笔者认为,最成功的青年导演就是宁浩,他创作的“疯狂”系列小成本电影既叫好又叫座。但是“疯狂”系列也是基于对美国黑色幽默电影的模仿,而他拍出来的《黄金大劫案》让喜欢他的影迷大呼“不解”,这样一部喜剧实在反应不了他的水平。中国导演的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小成本电影生存环境严峻。小成本电影没有花哨的包装反而更接地气,更能触动人心,但是像《泰》《失恋33天》《钢的琴》成功案例仍然只是少数。中国电影观众都习惯去电影院寻找感官刺激,享受影院硬件带来的效果而不愿体会电影故事本身的实质和深层的思考。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独立电影和独立导演。他们不依附于电影厂,用尽量少的成本去拍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反应现实或者表达一代人内心的文艺片。这些电影大部分都有口碑,而且在国外获奖无数,却因为审查制度等原因无法在内地上映,即使上映观影者也寥寥无几。以第六代导演贾樟柯为例,他的城市三部曲被外国人赞誉,在本土却无法获得公正的上映权利而只能成为“地下电影”,真让人感到讽刺和无奈。就像贾樟柯自己所说:会觉得特别空虚,会像一个中学生一样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总之,好的电影有可能大部分观众看不到,导演理想和市场无法很好结合,这是中国奇怪的电影结构现状。
二、台湾电影现状
(一)低谷后的崛起
自90年代到2008年台湾电影一直找不到很好的定位,岛内票房甚是惨淡,也让越来越多的导演脱离本土市场而向外发展。对于不羁又有些矫情的台湾人来说,“商业”这个词远没有“理想”来得有吸引力。在台湾电影市场不景气的时期,他们纷纷拿着自己的电影投身海外影展和比赛现场,并跻身“文艺电影导演”之列。台湾电影市场却一直被国际大片占据,本土电影没有施展空间。直到2008年,《海角七号》《花吃了那女孩》《渺渺》《爱的发声练习》《九降风》等一系列影片横空出世,才打破了这种持续了十几年的尴尬沉寂。而且这些电影都是小成本电影。就拿近两年在台湾上映的几部电影来说,《赛德克巴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翻滚吧,阿信》等都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尤其是《那些年》在港台好评如潮,票房过亿。
(二)延续80年代以来的本土电影,小制作居多
1982年至1987年左右,台湾发起了新电影运动,全面提升了台湾电影文化品格,是台湾电影开始走向国际。这场运动以《光阴的故事》等为开端,区别于当时以“政宣”和“言情”为主流的电影作品,开始贴近现实主义风格,在隐隐之中对现实生活进行无言的批判。原因在于台湾当局对台湾的思想意识控制过于严格,只允许拍“政宣”题材电影而禁止那些放映社会问题的电影。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感。随着台湾的逐步开放,人们纷纷转往岛外而鲜在岛内拍片公映,以至台湾电影市场几近崩溃。无奈之下,台湾当局只好解禁,放弃审查制度。
台湾本土电影就在这时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侯孝贤、杨德昌、吴念真等一批新锐导演编剧可以毫无思想控制地拍自己想要表达的电影还有对社会问题思考的电影。基调平缓而没有很强烈的矛盾冲突,正是表现时下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台湾政府每年都会出资扶持一批青年导演拍想拍的电影,所以台湾电影很本土化,接地气又受资金限制多为小成本制作电影。直到现在,台湾电影都有这些特点。
三、两地电影现状差异原因
(一)审查制度不同
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对投资者来说充满吸引力,所以大陆上映的电影多商业性,娱乐性,给受众最大的视觉刺激等浮于表面的感受。由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票房不好的电影都被迫下线。反映现代人生活的电影少之又少,或者说触及生活本质的电影少之又少。一是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大陆没有电影分级制度,审查过于严厉,《电影促进法》迟迟未出台,一些表现民众生活触及社会深层的电影因为主题过于敏感而在大陆不能上映。这种审查制度太过武断而使好的电影只能投身海外,越是好的电影越是得不到投资。内地有商业片还有好莱坞大片支撑,并没有票房危机却造成电影结构的畸形。这种现象在独立电影人身上展现得最为突出。他们即使在国外获奖无数,但是最想得到的还是来自自己国家的赞誉。
而台湾却恰恰相反,还是由于那场新电影运动和解禁,台湾正以一种正视自己和开放的态度出现在世界面前。在一个自由的体制下,台湾市场上的电影其实是属于受众自己的表演,让观众感到投资的足值,欣喜地去影院观影,真正体现了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有如此坦诚的导演,拍出好电影不奇怪,有如此识货的观众,获得好票房也理所当然。
(二)影片表现出的诚意不同
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5
百变霖君大突破
陈柏霖2012年大丰收,拿下金钟奖视帝头衔,在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后,陈柏霖不再当好好先生,在电影《变身》中,他饰演被换角的超人演员“铁男”,失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为养家糊口只好充当临时演员,而这些角色造型百变,要么出演“变态狂”,专门突袭夜归女子,露出狰狞表情;要么黏上翘胡子穿古装,化身调戏丫鬟的“员外”,结果被水井的女鬼吓到“花容失色”,每种临演造型都“笑”果十足,也彻底颠覆了过去的偶像形象。而最让他笑场的是充当某中医诊所的十八铜人像,拍这场戏必须在脸上涂上“金人妆”,这场戏让他吃尽苦头:“其实看剧本时就有心理准备了,化完妆我自己都快笑出来,但因牙齿是白的,所以我得全程抿嘴,但愈抿嘴我越想笑!”
陈柏霖不仅不计形象演出,《变身》的武打动作戏对他也是一大考验。有场关键的枪战戏,他因忘了戴耳塞,一开枪后造成严重耳鸣,强大的火药甚至导致他部分头发烧焦,相当惊险。陈柏霖说:“那是我第一次拍被枪打到的戏,当时真的吓到了,不过后来看回放觉得效果很棒,就觉得很值得!”不过最辛苦的当数在艳阳下要穿厚重的超人装跑步,他说:“拍的时候真的很热,我要先穿上黑色打底的衣服,再一片一片把盔甲穿上去,还有领巾,全身包到密不透气。我这个人不太流汗的,但每次换下衣服都是湿的,真的很夸张!有场戏我跑了一两小时,几乎快脱水了。”导演大赞陈柏霖:“有回柏霖重感冒又腹泻,但还是坚持拍完才去医院打点滴,真的很敬业!”
好人缘换好人缘
这部电影的前生今世,可说是命运多舛。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搭九把刀的人气顺风车,事实上,首度担任电影监制的黄立成表示,早在6年前就请九把刀写好剧本,然而当时环境不景气,许多投资者抱持观望态度,直到2008年《海角七号》全台创造5.3亿的超高票房,加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大卖,他才顺利找到资金开拍。
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6
魏德圣曾经只是一名电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因在当兵时认识了一位终日谈论电影的朋友,让他有了电影梦。在《海角七号》之前,他最辉煌的经历是任杨德昌电影《麻将》的副导演及电影《双瞳》的策划。1999年的《七月天》和2004年的5分钟试拍片《赛德克・巴莱》是魏德圣仅有的独立作品。2008年,超过4亿新台币的岛内票房奇迹,观影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名不见经传的魏德圣以5000万新台币的制作成本,造就了一场海角风暴。2月14日情人节当天,这部10年来台湾最卖座的华语电影在大陆上映。
《海角七号》的故事源自四年前魏德圣从电视上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位邮差花费两年时间把一封地址不详的日本来信送到了收信人手上。于是魏德圣就想:台湾虽然小,却有山有河,有海有岛,有客家人、闽南人,有移民的文化,还有外来殖民的文化,这些多元的要素能不能放置在一个普通民众的故事里,去讲历史,说爱情?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故事:
60多年前,,日本人撤离。一名日籍男老师离开了他在台湾的恋人――友子,他把思念写成一封封情书。60多年后,一个从台北失意返乡的年轻乐团主唱阿嘉当起了恒春小镇的邮差;来自日本的过气模特友子被迫留在恒春,做起演唱会的相关工作。为了争取难得的表演机会,阿嘉的继父发起自组乐团的行动,于是,当地居民组成了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的乐团。他们在排练中磕磕绊绊,状况百出,直到演唱会结束时,每个人才分别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导演希望这部影片就像是一个大卖场,不同的观众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影片开始,恒春小镇的浓浓乡音与迤逦风光交融在一起,塑造出浓郁的台湾乡土气息。但是导演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让年轻人在方言对话中夹杂国语,而年长的茂伯和清洁工却能使用日语,显示出文化的发展与交融。片中的每个人物,看似不起眼,却个个塑造到位。以镇长、茂伯为代表的台湾老一代本土人,热爱家乡,深爱传统文化,担忧由于时展和外来文化冲击造成本土文化的消失。以阿嘉、马拉桑、大大等为代表的台湾新一代年轻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外来文化,却发现在时代进程中难以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友子、日本巨星为代表的日本人,象征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影片设置了两条爱情线索,并将日本流行音乐、台湾民谣及摇滚乐交融在一起,落实到一个个小人物身上,在他们追逐梦想实现价值的同时,解决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冲突,鼓舞和支持民众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海角七号》正是被赋予了多元属性,在立体化、生活化中成就了“坚毅、勇敢的台湾精神”(语)。
经历过辉煌的台湾电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陷入了沉寂,尽管还有蔡明亮、李安等导演的作品在国际影展中赢得不俗评价,但本土电影市场早已是一片惨淡。而《海角七号》的成功,加上近两年《不能说的秘密》、《男孩》、《刺青》等新导演的处女作不断涌现,让大家看到台湾新一代导演在集体成长。“太超过”是当下在台湾民众中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它源于英文“too much”,意即太过分,台湾影评人焦雄屏用这个词来称赞这批新生力军――“既可以期许他们‘超过’前几个世代的沉闷,更能形容他们的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