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1

即将做出修订,甚至可能退出舞台的现思想品德教材都有哪些版本,这些版本的教材都有哪些特点,这些版本的教材对于今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又有何启示?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多版本教材进行深入而理性的分析。

一、现有主要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版本的基本情况

从版本上看,现有教材主要有(版本不齐,只作重点说明,排名不分先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陕教版)、广东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粤教版)、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民版)、江苏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苏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鲁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教科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都师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湘师版)等不同的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都依据同一个课标编写,但又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从结构编排上看,不同版本教材各具特色。例如:十套主要版本教材单元平均数是22单元,课的平均数接近65课,单元数最多的是教科版,最少的是陕教版,课数最多的是都师版,最少的是陕教版;粤教版、湘师版等版本教材每单元课数数量相等;苏人版七、八年级上下学期单元数相等,课数相等,但是单元之间的课数不等,最少的三课,最多有六课;教科版、都师版教材每册书的单元数不等,每单元课数也是不等(教科版两课、三课或者四课,京师版三课或者四课)。另外,都师版五册书的名称不同于其他版本教材,其他版本教材称为“七年级上册(或者七年级上学期使用,下同)”、“七年级下册”等,都师版教材称为“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湘师版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一个“单元活动设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人版的教材有两套,一套5本是用于六三制学校的;还有一套7本是用于五四制学校的,两套教材在总课数上是相同的,内容也基本相同,只是根据学段的不同,对于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编排。

二、各版教材的主要特点

1. 依据课程标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几套教材都依据2003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编写,比如,教材的内容都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各版本教材虽然在编排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内容都严格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和“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安排章节。在内容的编排上也大多将“成长的我”(包括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和学法用法的内容)放在了七年级,将“我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放在了八年级,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内容)放在了九年级全一册。

各版本编著者在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的同时,也不失灵活性和个性。例如:十个版本的教材大多将学法用法的内容放在了八年级的下册,但也有三个版本的教材将这一内容放在了七年级的下册,还有一个版本的教材将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放在了七年级上册。

2. 取材乡土资源,彰显浓郁的地域性。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造就一方情。在我国,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具有特定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表现。苏人版、粤教版、湘教版、陕教版、山东版等版本的教材都能利用本地区的地域文化,取材乡土资源,给学生带来了亲切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感。

例如:北师大版在九年级第3单元第9课《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各抒己见”栏目中就举了京剧的例子;湘师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与友同行》“善交益友”的内容就选用了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结交蔡和森、向警予等十几个益友的事例,还在事例的旁边配上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插图照片。苏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课《行为与后果》第二目《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但是自由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知识点时就列举了“有情有义的徐州人”――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王集村农民工小张认为自己感染“非典”,主动隔离的事迹。粤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人生多彩》的“在劳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使用了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的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南山院士的工作照片。

3. 突出育人功能,凸显鲜明的德育性。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德育课程,而承载这门德育课程的重要载体的就是思想品德教材。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每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注重对学生进行自觉纪律教育、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理想教育等德育内容的教育。可以说,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凸显了鲜明的德育性,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例如:人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新天地》第三课《我的自律宣言》明显是在对学生进行自觉纪律教育。湘师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利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第三课时“创建新集体”、苏人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善于交往》第九课“众人划桨开大船”、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第三课“融入新集体”、鲁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爱集体 融入社会》第四课《我与集体共发展》等都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苏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立自强》第一课《好习惯受用一生》中“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就包括“勤于劳动的习惯”。同时,各个版本的教材就用大量的篇幅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传承、法治意识的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德育教育。

4. 注重创新再造,力求个性的差异性。虽然各版本的教材都依据一个课程标准编写,但是任教过多版本教材的教师会惊喜地发现,编著者可以编写出这么多异彩纷呈的不同版本教材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心里一喜。每一个版本的编写都是一次创新的过程,各版本教材各具特色。各版本教材在内容安排、单元设计、课数安排,活动设计等方面亮点纷呈。

例如:湘师版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一个“单元活动设计”,初中三年共有25个“单元活动设计”,每个“单元活动设计”里一般又设计了三至五个活动供学生选择完成。“单元活动设计”里的活动有撰写“进入中学”主题小论文、中学生活适应情况调查、“夸夸我同学”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寻找成才故事、采访成功人士、制定意志锻炼计划、收集名人名言、讲述伟人明星艰辛历程、介绍好朋友、周日我当家、采访老师、辩论大擂台、查找法律资料、调查乡规民俗、给心理老师写信、庆祝爸妈生日、谈谈看法、写诚信日记、观赏诚信影片、建立诚信档案、演讲比赛、集体讨论、写观察记录、格言创造、时政沙龙、手抄本评比、写科幻小说、参观科技博物馆、设置梦想瓶、听报告会等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德育效果的实效性。

5. 贴近学生生活,蕴含明显的人文性。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论哪个版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就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出发,做到以学生为本。各个版本的教材都选用了大量的人文素材作为教材的资源,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选取的素材都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有的版本的教材在某个教材上直接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这些事例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教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第十四课《分数之外的收获》在列举“在考试与分数之外,我们有广阔的生活空间,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时运用了八张照片作为例证。这八张照片有整理房间、踢足球、滑雪、插秧、工厂参观、街头清洁、开学军训和推轮椅车老人过马路等。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再熟悉不过的事例,有些图片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其倍感亲切,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值得一提的是,编著者在选图的时候既考虑到了男生(如踢足球)又考虑到了女生(如整理房间);既考虑到了北方的实践活动(如滑雪)又考虑到了南方的实践活动(如插秧);既考虑到了城市生活的学生(如推坐轮椅车的老人过马路)又考虑到农村生活的学生(如插秧)等。可以说,图片的编排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三、对现有版本教材的使用感悟

1. 做一名“知者”,认真研读课标。首先,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出来的。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材的使用和把握,都不得不研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一年多了,此版课程标准较上版课程标准而言,更加符合现在的教学,更加注重探究,更加符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叙写方式,但是是否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老师都仔细研读过,是否每一位思想品德老师都已经将2011版课程标准与2003版实验稿课程标准进行了比对,是否每一位思想品德老师都对2011版课标较之与实验稿课标在哪些方面作了调整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其次,“教材编写要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 因此,除了课标之外,每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著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地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再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排在2013年各项工作之首的是“要深入推动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十精神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首先就要准确把握十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因此,无论是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著者还是使用者,都要认真学习了解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灵魂的十精神,用党的十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党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2. 做一名“智者”,学会善用教材。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通过各个不同版本教材的介绍,老师们可以发现,“唯教材是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教师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不要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要学会利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利用,更要学会善于活用教材。

有的教师在熟悉了某一版本的教材后,对于新任教的“新”版本教材有很大的不适应。感觉自己在上一版本教材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教学经验好像再无用武之地,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本领恐慌”,不知该如何进行教学。其实,这完全是个误会。

例如:对于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内容,各版本教材是这样安排的。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中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粤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中的第三课《维护消费权》;人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法律在我心中》的第八课《做合格的消费者》;苏人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与法同行》中的第十六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鲁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中的第三课的第三课时的《做个聪明的消费者》;都师版教材第四册(八年级下学期用)第二单元《法律维护权益(上)中的第六课《消费者的权益》;湘师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注经济生活》中的第三节《做理智的消费者》。由此可以看出,除陕教版和教科版等版本教材没有编排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内容之外,其他版本教材都在相应章节编排了这个内容。在教材版本更换时,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完全可以将原来任教的版本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加工,甚至进行再创造,可以说是已经“有备而来”。笔者在教消费者权益的内容时,喜欢将教材的课时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般将这部分内容放在3月15号前后学习,效果相当不错。

3. 做一名“执者”,善于搜集素材。教材上的素材也许在编写进去的时候是最新最近发生的时事,但是教材里的素材毕竟要经过编写、印刷、分发等程序,最终到达使用者手中,也许这时,教材里的素材已经变成了旧闻,不再是时事了,甚至已经不再适合放在教材里使用。一个执着于把书教好的教师,会用心地去搜集和书本有关的材料。

例如:笔者任教初中思想品德多年,养成了喜欢搜集素材的好习惯。在电脑不普及的年代,看到了对思想品德教学有利的素材,往往喜欢剪贴,甚至用手抄的方式将有关于教学的素材记录下来。有了电脑以后,特意在电脑中设置了专门的文件夹,用于存放搜集来的教学资料。在全国一些同行的热情帮助下,有幸收藏阅读了人教版、粤教版、陕教版、人民版、苏人版、鲁人版、教科版、京师版、湘师版等多版本教材。在阅读的同时,将这些版本教材中的素材进行了归并整理,分类存档。对于还能够继续使用的素材进行了梳理,这给我任教现在的版本教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122-01

思想品德学科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学习的一门新学科,它具有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此,笔者介绍一些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融入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事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补充,思想品德教师应适时将时事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时事可以融入课堂教学的诸多环节中,如新课导入、学习新知、巩固提高等。具体的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如网络、杂志、报纸等),充分搜寻各类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时效性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材料,并进行精心选择和整理。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时事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通过演讲、辩论赛、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将时事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对时事材料进行探讨,进而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教师选取了2013年感动中国候选人姚厚芝的事迹,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之后组织如下课堂讨论:

师: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姚厚芝的事迹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呢?

生A:挫折让我们产生焦虑、恐惧,同时,挫折也能磨炼人们的意志。

生B: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像姚厚芝那样,正确地认识挫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将时事融入课堂教学中,并组织了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以情导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思想品德教师可运用以情导行的教学手段,把积极的情感带入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交流,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和鼓励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应重视教学时的语音、语调、情感、动作、神态等,发挥其感染作用。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情感特点,以适宜的音调、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学“我和父母”的内容时,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女儿的生命的故事,并动情地流下了泪水。学生听了故事之后,想起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也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样教学,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充满了爱,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采用以情促教的鼓励机制,善用赞赏的微笑、肯定的点头、鼓励的眼神等,以此感染学生,给学生以情感力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提问学困生时,教师应始终以鼓励的目光注视学生,当学困生回答问题不顺利时,教师可巧妙地进行提醒,以增强其自信心。

三、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理论与现实相互结合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非常重要。思想品德教师应积极组织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新知。

七年级学生具有探究意识强、对新事物有浓厚兴趣、善思、敢问的特征,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特点,大胆进行自主学习模式的优化改革。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调查访问、情景剧表演、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思考,发现和活用知识,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还应该采取有效的评价机制,针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情感态度、学习成效等方面进行客观点评,适当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为坚强喝彩》时,教师组织了调查访问活动,让学生在身边寻找和访问“坚强的人”,记录被访问者的主要事迹,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活动结束后,教师积极评价和鼓励学生,并进行如下总结:“坚强的人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善于管理自己,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这样教学,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实地了解了“坚强的人”的具体表现,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要点,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3

一、关注时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时事政治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品德课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学生对国内外时事都普遍关注并喜欢探讨。因此,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关注的重大时事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人文素养。如:讲授“我国的科技成就”时,充分利用神舟九号及嫦娥系列实例,让学生感受、体验。

二、善于积累,形成良好舆论环境

知识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网络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时效性强的特点,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同时已经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巨大资源库。教师以及学生平时留心收集一些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上的热点问题,教学时拿到课堂做为教学案例,可以用来论证教学观点,开阔学生视野。

在讲授粤教版七年级下册《珍爱生命》时,我利用“小悦悦事件”,让同学们对两个冷血肇事司机,18个冷漠的路人,拾荒阿婆陈贤妹等行为进行探讨和反思,从而唤醒学生的道德良知,震撼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

三、善于观察,开发本土课程资源

本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作为思品教师应与时俱进,变革教学内容,开发本地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那些能引发自己感悟的材料一定要仔细挖掘,日积月累,在授课时就一定能拥有新鲜的素材“珍宝”,而随手拈来,脱口而出。

2010年5月9日,乐昌某电器商场门口被一消费者摆放了一台液晶大彩电,张贴了三张字条:“吹水第一”“ 水货”“ 质量最差” 。在学习“维护消费权”(粤教八年级下)时,我利用这实例让学生分析:商场侵犯了该消费者什么权利?该消费者这种维权方式是否正确?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讲授“我国资源环境特点” (粤教九年级)时,我利用本地滥砍滥伐、滥开采案例,提出“圣大木业公司”进驻乐昌是好事还是坏事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增强了学生的资源环境意识。

四、精心设计,活跃课堂教学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4

一、用你的“阳光”普照幼苗。

相信每个老师都曾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感到过苦闷、压抑,甚至出现了心理的亚健康状态。我们顶着各种压力,从早到晚担任着学生的“全职保姆”,为他们的安全、健康、成绩……不断操着各种心。可最后呢?你的忧虑换来的是学生的鄙视,你“恨铁不成钢”的善意只是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拉得更远。

所以,让自己首先告别忧虑的情绪,再教会学生明白,这个世界之所以有阴影正是因为有太阳的存在,不要一味抱怨生活的不公,那是你自己选择欣赏的风景。

比如像我们这类寄宿制学校,新生一进校就意味着必须独自生活一个月。年龄小,生活无法自理,思想上没有归宿感……各种问题会一拥而上困扰着这些刚小学毕业的孩子。这时候,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那么你的言行对他们的影响就尤为重要。所以,调适好自己的心态,用你的乐观、坚强去感染他们,要知道其实老师都是多数孩子模仿的对象。

我们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在第一单元就以《起航》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角色转换。第二单元则以《学会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初中学习的基本方法。而第三单元《成长中的我》则要让学生正视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学会正视自我,成就自我。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和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则是重点关注七年级新生最可能出现的学习、生活困难和心理障碍。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七年级上册基本上都是对新生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指导。由此看来,我们的思想品德老师就可以对教材善加利用,用自己积极、健康的情绪感染学生,成熟、理智的思维去引领学生。让师生都能在阳光明媚的校园开始新一阶段的学习、生活。

二、“阳光”下的展翅高飞。

当七年级新生逐渐接受并认同了自己的身份后,如何接纳自己扮演的角色,这是思想品德老师所必须要关注的第二步。简单地说,学生这时候的认知直接决定了今后的方向发展。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是意志、品质明显的两极性。多数学生叛逆期的到来则会让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困惑和疑虑。

八年级教材前三个单元,分别以《跨越代沟》、《友谊的天空》、《走自己的路》从家长、老师与孩子的沟通,同龄人的交流,自我的认识与定位三个角度重点对学生人际关系进行疏通和引导。第四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则让学生在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时注意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正确处理好第五单元中重点阐述的《顺境与逆境》的关系。合理利用八年级上册教材能够教会学生妥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正视自己内心的各种想法,约束自己的言行。

八年级下册教材则更多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第一单元《自然的声音》从生态角度促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从第二单元《公共利益》开始都在探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在同一片土地上》告诉我们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构成了我们团结友爱的多民族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既是一项民族政策,也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劳动创造世界》让学生明确行业的分工带来不同的工作岗位,但作为劳动者的个体而言,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市场考察》则从法制规范和诚信约束角度要求学生树立基本的道德观念。

三、让“阳光”一路同行。

学生到了九年级,学业压力增加,中考焦虑逐渐明显;自我意识的提高,他们更多关注内心感受;同时情绪发泄又受到认知制约,开始试着以伤害自身作为逃避方式。虽然教材对心理指导这块的内容有所减少,但这个时候,思想品德老师却应该进行深入的沟通,在准确感知学生的思想动向后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并教会他们尝试对负面情绪的自我化解。

首先,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不要用成绩囚禁他们进取之心。

我们的学生,哪怕是成绩相对落后的毕业生,他们依然是带着梦想,充满希望地迎接中考的来临的。所以,向上,向善这是他们的主流。在这样的定位前提下,他们或许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呵护他们的成长,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成长线谱自然进行。人为的干扰或许可以在短时间里让学生做到“整齐划一”,可是,这种以牺牲学生长远发展的代价换取的成功是不值得提倡的。

所以,不妨告诉自己的学生,学习尽力就好,不要用成绩把他们划为三六九等。压力小了,动力来了,表现自然好了。有心理学家说,连续两个月的动作可以形成习惯,那么,我们不妨辛苦两个月的时间督促学生迎考习惯的养成,个性与共性的融洽,努力做到让个体与班级和谐发展。

其次,用自信武装头脑,告别自大和自卑的阴霾。

九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基本成型,关注自我,评价自我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鉴于七年级下册就已经学习过怎样处理自卑、自信和自负的关系,教师则可以在教材复习时多从现实分析上升到理论高度。

告别自大,这要让他们学会正确评价别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在集体中,善于欣赏他人;走出自卑,多读名人传记,与伟人同行,懂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是成功的最大资本。

教材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意在让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关爱不同条件的社会群体,这其实是在前两年教材内容基础上的一种升华。恰当的自信,平等的观念,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更利于自身长远的发展。这对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九年级学生来说,是必须进行的心理疏导。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08-01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是维护社会安定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人们只有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方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中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更应当遵从这一发展需要,不断地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手段,从而健康地成长。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思想品德教师如何把握思想品德学科特点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进行规则意识与守法观念教育,实现法律意识培养由浅入深、循序发展

法律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规则与秩序意识,学生只有认识规则、遵守秩序,方能够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展规则意识与守法观念教育,在课程导入、教学渗透、日常交流等多个方面下功夫,使学生在思想和观念上重视法律意识。例如,教学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规则与秩序》,笔者没有急于进入课堂教学流程,而是随机抽8个学生上台,让每个学生随意从课文中选择一段文字以不同的方言、语速、音量和语调同时进行朗读,台下的学生聆听。“七嘴八舌”式的朗读使得课堂一片嘈杂。笔者把握机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混乱不堪、嘈杂散乱的状态?”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很快就意识到这是因为缺少“规则”导致“秩序”混乱。这样导入课堂,自然地将规则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内容引出,使学生能够明白遵守规则与法律的重要性。

教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守法观念,需要在日常行为中慢慢地渗透,一点一滴地进行培养。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过马路的过程中,以行人“闯红灯”的现象为切入点,介绍了相关交通规则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笔者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还开展了“遵规守纪向我看”活动。

二、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法律知识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能,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来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例如,教学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法律初探》,在课堂教学之初,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常用的法律知识进行了讲解,使学生对其形成基本的认知和印象。接着,笔者用“知识竞答”的形式来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组织“教师提问,小组抢答”“小组之间竞答”“小组内部竞答”等多种形式的问答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在学生初步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基础上,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小品《公交车故事》(偷盗案例)、情景剧《保护自我》(青少年保护案例)、案例演示《我的物品你别动》(物权法案例)等引入课堂,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随后,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审判”,提升了学生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最后,笔者组织“课堂辩论赛”,让学生围绕“道德与法律的效力谁更大?”“未成年人是否需要法律照顾?”等辩题开展辩论。这样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三、课堂引导与课外延伸并重,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要注重课堂层面的引导,同时也要注重课外延伸。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6

(一)基于对新课程性质的理解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以公民教育的需要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点,以实现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作为学习和探究的领域,培养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技能;它从“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领域进行整体设计和研究,在学科知识和方法基础上进行跨学科整合。与本课程同时开设的还有《思想品德》课,同样是一门综合性的中学生必修课,亦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进行内容的逻辑整合。

综上所述,这两门学科本身都存在自身的整合,自成体系,但同时又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合格人才。《思想品德》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法律和国情教育,这一内容正与《历史与社会》课程设置的宗旨,即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一致,更何况《历史与社会》课程本身就整合了《思想品德》的诸多内容。如何考虑这两门不能互相替代又密切相连的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两者教学的衔接和互补,也是我们把握课程性质的一个特定要求。《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两门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特点和学科地位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两者之间教材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和科学性。

(二)基于对当前教学现状的思考

自2004年实施新课程以来,杭州市推行《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中考合科考试的改革模式,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合科考试中,在命题的把握上往往以一题来考察两科,或以两科贯穿于一个大题的做法来检查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在中考合考的现实下,本身彼此知识内容的整合度已经比较高,并且成为一种教学评价趋势。根据笔者的了解,目前在《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两门课之间实施跨学科教学的一线教师比比皆是,同时担负两门课的教学,对彼此教材的内容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自主调控性。基于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教学的经验性和自主性,为两门课程教材知识内容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实际可行的操作环境。

(三)基于对教材内容和编排的困惑

就教材资源来看,尽管《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课本编写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但由于《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的编写者不属于同一个部门,因而各自教材在一些内容编排、设计和探究的问题方面难免会有一些重合、相似之处。以我们所用的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历史与社会》教材第五单元“走进社会”中阐释扮演好社会舞台中的角色,遵守社会生活的规则,这与七下《思想品德》教材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内容相近;《历史与社会》教材第六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与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八课“学会拒绝”内容有重叠之处;《历史与社会》教材第七单元“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七上《思想品德》教材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内容雷同。但是,这两门课程却作用于同一的客体――学生,这样重复性的或雷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其实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应该的。而对于跨《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教师而言,如果按目前的教材体系进行教学,会出现内容相似,梯度不强,给教师正确合理地把握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从而使课堂重复和低效,不符合课程目标的主旨和学生的优化发展。当前新课标以“模块――专题”的特点突出了各主题内容的独立性,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这也为教材整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在不违背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整合各个模块的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和完整。

二、整合设计

(一)整合目标

完善七年级《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教材资源整合,从而提升跨学科教学的课堂实效,更全面、高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创新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

(二)整合策略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为目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出发进行整合。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标准,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实现的程度标志着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所以,要认真研读、对比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熟悉课标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结合课程标准,首先实施知识结构层面的合理整合策略,即内容相近,说法不同,两者权衡取其一;观点相同,视角不同,两者合一求完美。其次是期望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达到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合理整合。

(三)整合模块

根据目前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跨学科教学中教材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七年级为切入口,将繁复较多的《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内容整合于《思想品德》中,在整合中实现教学的高效,在整合中突出教学的重点。

整合模块如下:

1.《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与《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精神生活的追求”整合。

2.《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与《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整合。

3.《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与《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走进社会”整合。

(四)整合范例

以《历史与社会》七下第七单元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整合进《思想品德》七上的第七课“品味生活”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1.整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两者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部分内容重合性高。《思想品德》七上的第七课“品味生活”旨在启发学生在新的学习阶段,培养和发展健康、丰富的情趣,从而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生活,全面健康地成长。《历史与社会》七下第七单元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旨在促成学生形成渴求知识,树立健康文明生活的良好意识,感受大众传媒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理解艺术和文明的关系,理解理想和文明生活的关系,追求真善美。两者突出的是健康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但也有不同,前者强调的是方法,后者强调的是情感,这反而使得跨学科教学下主题模块整合后意义更大,视野更全面。

2.整合的思路和框架。

(五)整合原则

1.教学性原则。教材资源整合与开发应能满足教与学的需求,要合理安排《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整合教学上的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另外,在学习课时进度的安排上和教学结构的编排上要符合教与学的原理。

2.科学性原则。基于跨学科教学的初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教材资源的整合要符合科学知识原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说,作为传授知识的教材资源,必须内容正确、目标明确。所以,在整合教材资源时必须做到:教材资源所呈现的知识内容是真实的;教材资源所论证的原理和定义必须准确;教材资源所包含的文本、地图、图片等要符合科学原理。

3.综合性原则。基于跨学科教学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教材资源应融合政治、历史、地理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同时涉及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需要、兴趣、意志等,力求做到综合范围适当、融合程度较高、整合形式合理。

4.时代性原则。这是初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特征之一。在教材资源的整合中引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内容和观点,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当前社会的经济、科技与文化等发展状况紧密联系。

三、反思

(一)教材整合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首先,须加强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熟悉程度。教材整合也有着方向性、指导性甚至是法规性的教学依据,如《课程标准》,教师对这些教学指导性意见作技术整合、对应检索、梳理排查,把握主题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注重生成,以适当的问题和资料为纽带,改变整合的“无序”状况。其次,要善于研究学生。教材整合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学生情况。所教学生的学科基础和认知程度,对教材的了解情况,对学科的兴趣等,这些都决定着怎样去整合教材,因此,在组织教学前研究学生情况也是一个关键。

(二)对整合教材后的教学实践有待完善

在整合七年级《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教材资源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对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只是适度、适量、适时地归拢合并,整合同类,优化重组,多维并轨,识路循真,但毕竟是做了一部分调整。如何对整合后的教材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施教,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来打磨、完善,反思总结,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三)对整合教材教学的评价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