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演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汉字的演变

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1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片华夏大地上,汉字绝对是最为神秘的古代文明。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是不可获缺的书法瑰宝,它整齐却又灵动。今天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昨天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借了一本叫《探秘中华汉字》的一本书,才刚看一会,眼睛仿佛就出神了。脑子里浮现出种种自己以前对汉字的理解。汉字的的始祖仓颉大约在六千年前创造了汉字这种特殊的社会交流方式。

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从成体系的汉字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中华汉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甲骨文最早的汉字,就是在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汉字。每一个字都是前辈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中华汉字的魅力就在于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文化意蕴。中华汉字的魅力就是汉字的美丽就是形体,每一个汉字都有不同的神韵譬如“明”这个字左边一个日右边一个月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组成的会意字。是不是觉得很生动么。还有“闷”这个字门里一个心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心被关在门里会闷。汉字的流传至今的汉字在其他的国家都起到很重要的影响像朝鲜就是大量运用了我们的中华汉字,才去创造他们国家的汉字。汉字在全球国家都占重要地位,中国汉字适用性很强,而且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才会传承至今,从古时候的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每一次演变都是前辈们呕心沥血创造。经过一星期的努力学习我发现了中国汉字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世界的文字都逐步走向拼音化发展,形声汉字即是汉字拼音化的表现。汉字能够随时代的变化而同步进化。中国汉字许多的文化都需要流传下去。

学习汉字就是在走进中华名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触摸这数千年前汉字的脉动。我通过学习汉字从而了解到了古时候汉字的创造,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流传,当然我们炎黄子孙当然要把中华汉字流传下去,让汉字一直流传下去………

六年级:小书生

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2

三门县外国语小学五(14)班俞欣欣

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国家,它拥有着长达上千万年的悠久历史。其中,最可以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色的,也就莫过于那汉字啦!

汉字最早成熟于商代,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也在不断地被简化着。最初是甲骨文,是按照事物的样子或动态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特别生动。后来,又演变为了金文、小篆、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种类型都是异常的丰富。然而,在这漫长的演变过程当中,中华人民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的。在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汉字,是大众劳苦身上的一个结核,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汉字不但非常形象,而且比较直观达意。它有些结构独特,颇多隐含,还很着重意念。它的意合性、灵活性,以及简约性,都是其他的一些文字所没有办法可以去比拟的。

汉字,其他国家的人都说十分难学。但是,这却是中国人民创造的,我们中国人会懂啊!就仅仅凭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令我们所骄傲,也足够令我们所自豪啦!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写照!

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3

关键词:现代汉语;文字部分;汉字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62-02

在《现代汉语》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内容中,汉字部分是最具有文化挖掘潜力的,如何在《现代汉语》教材中体现汉字的文化性应给予相当大的重视与关注。教材中的汉字知识,除了要讲解汉字的结构、字体的演变、文字的书写,还应让人看到汉字的灵动与一种中国文化的美。本文就骆小所的《现代汉语引论》(以下简称骆本)、张登岐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张本)、邢福义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邢本)、胡裕树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胡本)、张斌的《新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新汉)以及黄廖本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黄廖本)等几套高等教育中常用的教材中的文字部分进行比较分析,对《现代汉语》教材中汉字部分内容编排体系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一、从文字部分体系整体性编排框架的比较

几本现代汉语教材中都包括了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分别按章分列在整本书的编排体例上,黄廖本、胡本、新汉本、邢本都是将汉字部分放在绪论和语音后面,唯有骆本、张本在编排体系上显得比较特殊。骆本是将文字部分放在了语音前面,而张本虽也把文字放在了语音的章节后,但在语音与汉字的章节中又编入了语汇、语法。从这些体系的编排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字一章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尤其是骆本无疑突出了这一思想。骆本把文字单独列为一章,并且放在绪论后面,这样的做法从语言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层面的意义上,都是对文字部分的重视。

二、从文字部分的称呼来比较

骆本教材把文字章节称为“现代汉字”,邢本与其相同。但黄廖本、胡本、新汉本都把文字部分称为“文字”,与其相比,张本比较特殊,称这部分为“汉字”。从字面意义与《现代汉语》这本教材的关系上来看,骆本的“现代汉字”的称呼要比黄廖本、胡本、新汉本的“文字”、张本的“汉字”范围要窄些。如果把汉字部分放在现代汉语的教材来看,“现代汉字”的称呼较贴切些。但是从全方位介绍中国文字文化来看,“现代汉字”的称呼又具有了较大的局限性。相比而言,如果要在文字部分的称呼体现出中国的文化,“汉字”这一称呼具有更大的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可在编写教材时具有更大的编写空间。但笔者纵观几本教材发现,虽然其他教材的称呼范围比骆本广,但内容都是偏重于在讲现代汉字。

三、具体内容体系编写的比较

1.内容框架上的比较。骆本在汉字这一章节里涉及到了六个小节的内容,分别是现代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汉字与汉语、汉字的结构、汉字的字体、汉字的现代化、汉字的规范化等,其他几本教材大都围绕这几部分作为讲解的内容。但从细处分析,仍能发现骆本与其他版本的不同之处。骆本在这一章节中涉及到三个较独特的内容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这三个内容分别是:汉字的缺点、汉字生命力强的内在原因、纠正错别字的方法。从几本教材比较来看,只有骆本对汉字的缺点:字数多、笔画多、音读多、异体字多和难读、难写、难记、难用进行了分析,让人们认知到汉字的这些缺陷,了解了汉字改革的必要性。另外,其他版本都谈到了规范汉字的问题,但只有骆本和新汉本谈到了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把纠正错别字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显示出了汉字学习中使用正确汉字的重要性。除骆本具有以上独特内容之外,其余版本也有自己的特点。为了体现汉字的文化性,黄廖本的汉字的产生及邢本的汉字的书写指导在教材编写中是不可被忽视的。汉字产生的传说、汉字的书写历史在当今写字几乎都是用电脑录入的信息化时代,更是值得重提。如果这些内容重现在《现代汉语》教材里,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慢慢想象及感受笔在纸上轻轻摩擦的声音及墨水淡在纸上的轻香。汉字往往由多个部件组成,每个部件的所占空间不完全相同,新汉本教材的现代汉字结构模式图用方块结构图形进行直观显示,对汉字书写笔画顺序的讲解,让人感觉汉字的书写既有规律可行,又变化万千。用现代汉字方块结构图形让学习者感受到了汉字结构匀称合理,整字美观大观。作为现代汉字文化的完整性,可以将几个不同版本的独特的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系统的体系来编排。

2.文字章节具体内容分析比较。在具体内容的编写上,几本教材都把汉字的性质、作用,汉字的形体构造,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作为主要内容,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观点也有所出入。(1)对汉字性质的表述。胡本、邢本和黄廖本都是直接从汉字入手,视角比较直接明了,并明确提出汉字是表意文字。骆本将现代汉字的性质和特点融合来谈,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自源文字、形音义的统一体。(2)对汉字作用的阐述。关于汉字的作用,除骆本和胡本外,其他的版本均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来谈。仔细阅读,其实骆本在“汉字生命力强的内在原因”的讲解中,就把汉字的作用一起阐述了,如“汉字能促进社会交流”、“汉字是汉民族社会历史的载体”、“汉字丰富了汉文化的表达”等。关于“汉字的作用”的讲解,笔者认为骆本在对汉字作用的阐述较为合理。(3)关于“汉字的形体”。①称呼。关于汉字的形体的称呼,除骆本与胡本把其称为“字体”外,其他四个版本均把其称为汉字的形体。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把其称为“形体”,更能体现汉字复杂的形态及其变化多端而又富有规律的特点。②对字型的讲解。骆本在对字型的演变过程讲解叙述上,只有对文字形体的文字叙述,而其他几本教材对各个时期的文字配有图示,直观明晰。笔者认为,如能在教材中把一个汉字的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几种演变的字体用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既生动直观又能把几种书体的特点表现出来。③汉字结构的概念。在对现代汉字结构的分析,在概念含义的提出中,骆本提出了笔画、偏旁、部件三个概念,没有对笔画书写顺序进行讲解。从书写角度出发,黄廖本和新汉本有对笔顺的介绍。笔者认为如果这两个版本的内容能结合起来,就能比较生动、形象地介绍汉字笔顺的书写规律了。④汉字内部结构关系的介绍。这部分的内容,骆本只提到了汉字内部的空间关系,只谈到汉字的上下、左右、半包围结构等;而胡本、张本和黄廖本却深入对笔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譬如笔画间的相离、相接和相交关系,特别是胡本,对汉字的结构有更纤细的图示和解释。笔者认为,从汉字文化知识的角度来看,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图示和解释,可以显示出汉字的结构美。除以上几方面外,骆本的内容有“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这一部分,既提出汉字整理的四定原则,又提及了如何正确使用汉字,内容表述完整。另外,黄廖本所特有的增加的附录内容,在黄廖本附录中有常见的别字、容易读错的字以及简化字表,这给学习者在使用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四、笔者对现代汉语教材中汉字部分的思考

1.《现代汉语》中汉字部分的编写原则。(1)在教材中的编写内容上应尽量保持汉字文化内容的完整性。通过几个版本的《现代汉语》比较,笔者认为要在《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内容上体现汉字文化内容的完整性,编写的内容应包括:①介绍文字尤其是汉字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②汉字的结构方式以及一些文字使用过程中的重点、难点;③汉字的书写知识介绍;④现代汉字的信息处理;⑤与汉字相关的一些中国文化知识、典故。(2)教材中的编法应体现出汉字的灵动与艺术性。文字不仅生动,而且具有文化内涵的可读性。如中国的“福”文化、北京2008年奥运会图标“篆书之美”的名称等都是汉字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在吴颐人编写的图文并具体解说汉字字体的演变读物――《汉字寻根》中,汉字更是体现了一门艺术与学问。如在《汉字寻根》中讲解的“田”字――“甲骨文中的‘田’字外为田的范围,中间‘十’字表示田间的阡陌小道。”这样的讲解既生动又形象,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体现出汉字象形的艺术美来。在教材编写中,也可编写与文字有关的“文房四宝”的知识,或是像新汉本的讲解现代汉字的结构时采用“结构模式图”,或是像许多版本一样对汉字字体演变过程进行图示,或对某些汉字的典故进行讲解……具有了这些内容的教材,可以或多或少的让读者领悟出汉字的灵动与艺术性。

2.《现代汉语》教材的编排思路。对《现代汉语》教材的编排思路,笔者较同意浙江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陈建萍老师在《从“文字”章的编排探索汉字学习》中提出的编排思路,现对陈老师的思路进行归纳,以共同探讨:先从宏观的角度,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入手阐述文字的一般特性;在对汉字的介绍上,可以以时间为线索,由古到今,简要介绍汉字的演变;而在结构上,“六书”也应该编排在现代汉字字形的前面;在主体内容介绍之前,应该对汉字定性,也就是介绍汉字的性质;在主体内容介绍之后,可以对汉字的整理标准化、规范化;汉字计算机的输入与输出,也作为最后一章节的内容。

我们的汉字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这一简单的理解上,而应该深刻理解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性,例如它本身所包含、体现的中国文化性。当然,一本《现代汉语》教材中的汉字章节不可能囊括众多的汉字文化知识,如果要充分认识、了解我们的汉字文化知识,可以去研究“文字学”。而且要在文字章节的教学中体现出汉字的文化性,除了依附于教材的内容外,更多的是要靠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萍.从《现代汉语》“文字”章的编排探索汉字学习[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7,(8):12-14.

[2]吴颐人.汉字寻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6.

[3]骆小所.现代汉语[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

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4

柘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区(北达陕西、河北)。朝鲜也有。日本有栽培。生于海拔500-2200米,阳光充足的山地或林缘。

汉字:

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语文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

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5

【关键词】汉字;视觉艺术;文化;书法

汉字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华的民族历史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史,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征,这一特点在世界文字之林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汉字是中华名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若要谈论汉字,就不能不提到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汉字艺术的发展探讨其魅力所在。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从图画到定型,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甲骨文开启了我们汉字文明早期的艺术篇章,跟随历史的车轮,我们的汉字又迎来了华丽的艺术盛宴,那就是与甲骨相比毫不逊色的金文。在雍容华贵的青铜器铸写文字,汉字在成长的过程中过了一段奢侈华丽的日子。

金文在青铜上的华丽到秦统一开始没落,而与其辉映的“石刻文字”成为了金文的后续,殷周时期铁还没有产生,所以铭文都用铜铸,自春秋之际铁器面世,石刻文字便凭借比“青铜器”更普遍也容易得到的这种优势而风起云涌,记事在文字载体不断变换的后来,石刻都没有被淘汰,也随着文字的发展,展现属于汉字的独特艺术魅力。

汉字初显规范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政策开始,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的一下俗字体,加以规范,就形成了新的自己小篆。而成就小篆的人,李斯可是功不可没。小篆的字给人的反角是没有棱角和锋芒,但是又有不失自己的格调和锋芒,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堪称开创先河。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简帛书体是写在竹简和缯帛上的民间书体,在中国简帛文字是起源很早,发现和兴盛很晚的特殊载体方法。简帛的使用时间,大约在春秋晚期至魏晋时期,这个时代,跨越了战国、秦、西汉、新莽、东汉、三国、晋等七个历史时期,长达1000多年。在纸张未发明之前,竹简和缯帛是记录文字的主要载体,简帛书体已经日渐引起广大学者、专家、书法艺术家的重视,其艺术审美价值也被许多人所认识。

到了汉朝,文字载体因为纸张的出现而一统天下,直到今天,纸在记录文字的所有材料中,仍占据主导地位,纸不仅克服了以前文字载体以较大的质量承载较少的文字的缺陷,更是最大限度的营造了文字书写的美学塑造空间,纸和字的完美结合,为汉字艺术发展拉开了最隆重华丽的空间。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当书法的载体与书写方式都稳定下来以后,中国的汉字艺术被古今中外的书法家们推向,建立起了最独特的汉字艺术殿堂,一直到近代,汉字的艺术魅力非其他文字可以比拟的,而随着汉字艺术的发展与变迁,其书写方式、材料及表现手法都出现了新的争鸣,这些争鸣虽然有些并不一定正确,但对于汉字艺术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经有人提出废弃汉字,改用拼音文字,我不否认拼音文字也有它一定的优点,本文也不再从汉字的实用角度来谈,就从艺术角度上,拼音字母组合是无法达到汉字横、竖、撇、点、捺、折、勾组合的艺术形态,在中国书法家的笔下,汉字不仅仅是文字,还是美妙的图画,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的艺术历程,到我们今天所欣赏到了汉字艺术盛宴,更不是别的文字可以比拟的。

综上可知,汉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形体的演变,载体的变化,书写工具的不同,所以我们再来看汉字艺术,不得不被他沉淀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所折服。在汉字艺术发展的这场文化盛宴里,我们享受了先辈们留下的灿烂遗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攀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解、学习我们的汉字、我们的文化艺术,使其焕发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6

关键字:汉字简化;分类;方法;利弊;前景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体系与字形都在不断变化着。就汉字的体系而言,几千年来,汉字越来越繁难庞杂。就字形而言,除了少数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中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大部分汉字都发生了易变,有的变简为繁,有的变繁为简,但汉字演变的总趋势还是由繁入简。汉字简化不仅是汉字作为辅交际工具趋向简单、便利的必然要求,更为汉字的普及和推广带来有利条件。

一、简化的分类

汉字的简化总体来讲有两部分,其一精简体系,其二精简字形。

汉字体系的简化,即汉字去异体字,除繁体字的过程。由中国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依照从俗、从简、照顾书写方便三个原则,对810组异体字进行精简,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

汉字形体结构化繁为简的趋势,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初见端倪,其后经西周金文而战国古文,规范化为小篆,又演变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种简化趋势更是越加明显。汉字字形的简化使汉字的表意性逐渐减弱,而使其符号性、记号性更为增强。

二、汉字简化的方法

1、汉字体系简化的方法

汉字的总数是不断增多的。从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到当前的《汉语大词典》收字六万多个,汉字增长的幅度可见一斑。但是《康熙字典》一类大型字典中包含了许多极为生僻的字以及很多异体、讹体。限制与减少这些异体字与生僻字就是对汉字体系的“瘦身”。

2、汉字形体结构简化的方法

⑴汉字形体结构化繁为简,在古文字阶段主要有一下五种方法:

变图形为符号。早期的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图画味道很重,比如“车”,就是依样画葫芦画出来的双轮车,写起来非常复杂,后经逐步简化,现在只剩下四画。

删除多余或重复的偏旁部件。为求简单,将一些合体字不必要的或重复的偏旁删去,如“渔”字,造字时以水中有鱼取捕鱼之意,多至两水四鱼,后把重复的去掉,留下了一水一鱼。“渔”字一繁一简共见于甲骨文,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结构简便的“渔”代替了其繁体。

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以代替本字。截取表示本字特征的形体而删去附加性形体。如“旅”,甲骨文作旗下二人的形状,古金文则强调旗帜的特征,至周代金文有些还附以车的形象,表示行军作战要有战旗、战士和战车。而后去掉了“车”,旗帜也符号化,只取其中旗下二人会意的“旅”。

更换偏旁,以简代繁。形声字中改用比较简单的形旁或声旁来代替原来复杂的部分。如“庙”字,西周金文大多数从广从朝,战国时便简省为从广,苗声。

更换字体。以简单字体代替复杂字体。如,以“原”代“”,以“粗”代“”,以“岳”代“”,以“尔”代“”等。

⑵现代汉字简化的方法可以归纳为省略、改形、代替、新造四大类,具体有以下几种:

1.保留原有轮廓。如:“”作“虑”,“”作“窜”,“”作“树”。

2.保留原有的特征。如“”作“虐”“”作“开”,“”作“医”。

3.改换形符或声符。如“”作“亿”,“”作“痒”,“”作“剧”。

4.将非形声字改为形声字。如“”作“审”,“”作“邮”,“”作“态”。

5.同音归并。如“困”代“”,“台”代“”,“丑”代“”。

6.草书楷化。如“为”代“”,“书”代“”,“马”代“”。

三、汉字简化的利弊

汉字简化不仅是汉字作为辅交际工具趋向简单、趋向便利的必然要求,更为汉字的普及和推广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从而带动了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但是,简化字也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比如,因过于简化而产生的大量形近字,既难分辨,又易写错。并且过于符号化使得有些简化字与原形相差甚远,无音义可循,造成了学习者的困扰。加之汉字规范化不够,社会上用字混乱的现象还很明显。

总的来说,汉字简化的目的既然是便于书写、交际,当然也要以不影响交际、不致引起混乱为原则,并非笔画越少越好,字形越简越好。并且,汉字简化的同时,还要重视汉字规范化的约束,这样才能确保汉字简化的初衷的实现。

四、汉字简化的未来

汉字简化既然是字形演变的总趋势,是客观规律,现行汉字仍然有繁难之处,在使用过程中,还可能会继续简化。但是,继续简化并不是不断简化,天天简化。汉字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稳定性仍然是其必须特性,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运用于交际。因此,对于全社会而言,我们在承认并尊重汉字简化规律外,还必须强调汉字的规范化,否则,社会用字将必然处于混乱状态,正常的交际活动就会收到影响。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陈炜湛.《汉字古今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3]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章太.《论汉字简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2)

上一篇顽强的毅力

下一篇人生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