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屠格涅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麻雀屠格涅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麻雀屠格涅夫

麻雀屠格涅夫范文1

1.正确读写并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扎煞、拯救、嘶哑”等词语。

2.体会猎狗行为的变化及原因,从而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伟大的爱。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崇高。

【教学重、难点】

体会猎狗行为的变化及原因,从而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伟大的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麻雀图片)说说麻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小、弱等)

(出示猎狗图片)这是谁呢?它和狗有什么不同?(凶猛、可怕等)

2.如果麻雀和猎狗相遇了,你能想象会发生什么吗?

二、学习词语,梳理内容,引出问题。

1.生自由读。

2.课文提到了哪些角色?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3.这个故事的结局多么出乎人意料啊!凶猛庞大的猎狗在一只弱小的麻雀面前竟然――(出示原文: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齐读〉)

4.原来让庞大凶狠的猎狗愣住,甚至后退的原因是老麻雀身上那股强大的――(勇气)。

三、研读3~5段,体会小麻雀的处境,老麻雀的勇敢和救子心切。

语段一:“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PPT出示: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停在猎狗面前。)

对比哪句好,说说理由。(老麻雀飞下来的速度极快,体现出老麻雀的急切、坚决。)

1.相机采访:老麻雀你为何这么快地飞下树来?老麻雀你可是落在凶狠庞大的猎狗面前,你不害怕吗?那你为何要这么做呢?

(链接到第3、4段小麻雀的处境)

语段①: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从巢里掉下来的。”

①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可爱、无助、幼小)

②指导朗读。

语段二:“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①文中的猎狗想要做什么?

②(出示D片)小麻雀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如果小麻雀能叫唤,你能想象它会呼喊什么呢?]

2.此时,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老麻雀?(板书:救子心切、勇敢)

3.指导朗读。

语段二:“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①哪些地方最打动你的心?(评价语:“掩护”“拯救”:弱小的老麻雀啊,你在用你小小的胸膛、娇小的身躯为自己孩子顶起一丝生还的希望呀!“搏斗”: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老麻雀宁愿赌上自己的生命,宁愿与凶狠庞大的猎狗殊死一搏,真是可歌可泣!)

②指导读。

③这一飞一落,一护一搏多么真实地写出了老麻雀的救子心切、勇敢无畏啊!

五、再读4、5段,体会老麻雀的紧张与害怕。

过渡:那么作者仅仅写了它的勇敢吗?可是老麻雀面对猎狗真的是如此毫不畏惧、镇定自若的吗?

语段三:“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1.你读出了什么?(紧张、恐惧)你从哪些词读出来的?(板书:扎煞、尖叫、发抖)

2.此时的老麻雀会用嘶哑的声音叫什么呢?

六、升华主题――爱之伟大

师生合作读

PPT:“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师)是啊,当年幼无助的小麻雀即将要葬身猎狗的口腹时,(生接读)――

(师)当猎狗张开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的牙齿,迎面扑来时,(生接读)――

(师)即使老麻雀害怕得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它仍旧(生接读)――

(师)即使它紧张得全身发抖,声音嘶哑,它仍然(生接读)――

(师)虽然它深知与猎狗的一搏终会命丧黄泉,它仍毫不犹豫地(生接读)――

师:因为――

(出示语段: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这强大的力量是什么?(相机板书:爱、母爱、亲情等)

这份伟大的爱不仅震撼到了猎狗,还影响到了一个人,他就是作者屠格涅夫。(出示:“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作为目睹老麻雀救子全过程的我,此时对老麻雀的行为有什么感受?

(小练笔:当我目睹老麻雀 ,我心想: ,于是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出示原文: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系下去,发展下去。 ――屠格涅夫)

板书:

麻雀(爱)

救 退?

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麻雀屠格涅夫范文2

可自从读了《金色的脚印》这篇文章,使我对护理由狠转爱,由爱转敬。原来狐狸也是有感情的。

文章主要写了一只小狐狸被捉到正太郎家。小狐狸每天都不吃不喝,特别悲伤。有一次,正太郎发现小狐狸的妈妈晚上偷偷给小狐狸喂奶,由老狐狸放哨。过了几天,正太郎无意间发现发现老狐狸竟然在地板下面做了窝,照顾小狐狸。老狐狸的真情感动了正太郎,他把小狐狸给放了,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了。

读完文章,我被震撼了:狐狸竟然也有真么深的爱子情。它让我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

父母为了孩子不惜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这使我想到屠格涅夫笔下的那只麻雀。它为了救自己的孩子,挡在了比自己打好几十倍的猎狗面前,面对死亡,他毫不恐惧。这些行为使我很受感动:父母的爱胜过一切!

麻雀屠格涅夫范文3

关键词:文学教育 教育本质 现代公民人格

近年来,新课改的东风给当前文学教育注入了不少新鲜的活力,但反思当前文学教育课堂,弊端依然不少。在诸多弊端中本人认为莫过于当前的文学教育一切以应试为核心,整个课堂活动也是以训练学生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答题能力为根本任务,这样的文学教育也许可以训练出考高分的答题机器人,但难以培养出具有完整现代公民人格的人。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谈到儿童教育时曾提出过“六个解放”理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一些空闲消化学问,并且学一些他们自己渴望学习的学问,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我认为这是非常有见地的,他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首先要解放人,而不是束缚人,更不是压抑人、压制人。

因此笔者认为文学教育我们应回归本质充分利用文学教育的特点,为社会培育具备“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现代涵养的合格公民。为实现这一目标,文学教育课堂应该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在文学教育中,学生大脑里的“真善美”意识,老师是无法灌输进去的,得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体验去感悟。

语文教育大师魏书生先生就很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结果他的学生个人各方面能力都有切实提升。他的经验告诉我们,使学生在文学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不是洪水猛兽,是我们取得良好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

二、培育学生的独立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老师与学生地位应是平等的。在课堂上,老师必须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学生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无论对错,老师均应在尊重人格的基础上予以得体的评价。文学教育应赋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赋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独立意识的形成,也才能形成独立的不依附于老师、不依附于家长、对自己行为有担当的独立人格。

三、破除学生对权威的绝对崇拜,培养学生理性质疑精神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讲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她启发学生说:“你们想想看,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呢?”下面的学生依照课本提示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表现了伟大的母爱!”可是,一个男生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你们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课文中没有任何内容能够证明这是一只母麻雀,为什么不可能是一位父亲呢?”

老师听到此,兴奋地点点头,说:“这位同学独立思考,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应当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顿时,全班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位老师的做法是高明的,首先她肯定了学生思考的价值,赞赏了这种难能可贵的质疑精神。其次是斩钉截铁地指出了标准答案也有疏漏之处,随之推出概括更全面的答案。教师不光光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同时自己不迷信权威给学生作了很好的榜样,势必能够起到破除学生对权威的绝对崇拜,激发全班学生读书质疑精神的作用。

作为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突破这些枷锁,还学生思维的自由,让质疑成为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我想这样的课堂一定是丰盈而实在的。

四、培育学生与他人合作探究的意识

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纯个体的探索性学习,肯定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同学间的交流、研讨和整合,有助于彼此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间达成共识、分享解决问题的喜悦。所以在文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培育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课堂活动中倡导学生与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麻雀屠格涅夫范文4

课程改革之前,备课写教案存在几种情况:一是应付学校教学管理的检查,大多数教师奉行“拿来主义”,抄写现成的教案;二是在每学期开学前,为了赶任务,先集中写出一部分教案;三是有的学校年级组分任务,每位教师负责备几课并写出教案,然后把几位教师的教案统一成一套年级组共同使用的教案。我们倡导多年的备课首先要备学生,在备课时并没有得到落实。备课完全是从教者的角色出发,没有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甚至有许多东西是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学习这课会遇到哪些问题,有什么困难,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应该充当什么,都是心中无数。

一次,我到一所重点小学听课,教师讲的是古诗。有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学习的古诗都是五言七言诗,怎么没有四言六言的?这个问题提得多好,但教师的回答却让你感到失望,教师说,等着你去写呢。这种敷衍学生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又认真地备了课,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律诗的发展形成,学生会惊喜地得到意外的收获。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还可以退一步,和学生共同查找资料来解决问题。

还有一次下去听课,教师讲的是《麻雀》一课。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课文中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下来而不是爱的力量?这个学生提的问题有多么深刻,然而教师始终在那儿讲母爱教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最后不了了之。如果教师在备课时,了解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此作品的历史背景,知道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弱小力量奋起反抗的思想,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怎样备课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首先是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应依据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有许多教师反映课程标准制定的笼统、不具体。我们在备课时,可以把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进行细化,具体落实到备课中。

其次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备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比如,实验区有些教师在儿童入学的第一学期,就让儿童进行写话练习并作为考试内容。我们想想儿童刚上学,字还没认多少,刚刚开始学习写横撇竖捺,还要用很多时间学拼音,所以根本不具备写话的能力,结果是学生写的话错误百出,不成句子,连教师都不认识,这种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超出了儿童认知水平和能力。另外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母语基础,进到学校后,求知欲强,表现欲旺盛。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在备课中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语文活动和游戏,组织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麻雀屠格涅夫范文5

正文: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如喜、怒、哀、爱、憎、惧等,它具有形成兴趣和动机的强大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激发是一个重要前提和必要因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充分激感因素呢?

一、让形象说话,诱感。

阅读教材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特点之一是让形象说话。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课文的形象性,才能使学生通过文字符号接受种种刺激,引起感知觉,达到“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阶段。

正是基于这种“感受”,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情绪体验,从而使情感得到诱发。如一位四年级教师教《麻雀》,在平平的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就进行生字、新词的集中教学,而后又让学生分段讨论作者是怎样观察老麻雀和小麻雀的,它们有什么特点等等。结果是学生没有“动之以情”,教师也难于“晓之以理”。课后调查,85%的学生认定这课主要是告诉我们麻雀是一种怎样的鸟。

这篇课文是屠格涅夫写的短篇小说:一只老麻雀为了拯救幼儿,奋不顾身同猎狗搏斗,表现了保护弱小、无畏、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作者借这个小故事表达的强烈情绪,使作品的字字句句感人肺腑。按理,教师应当抓住语言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小麻雀的弱小可怜之情,老麻雀的舍身搏斗之勇和“我”憎爱分明的心理反应,通过表情朗读、语言感受,让形象说话。在充分诱发学生情感的同时,水融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急功近利的意识,常常会驱遣教师直接地、裸地、脱离了课文整体形象去进行基础知识或重点训练项目的单纯传授。这种背离“以情悟文”这条基本规律所进行的阅读教学,往往会导致“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二、抓“落差”撞击,强化感情

如果没有水位差,就不会有瀑布的奇观。著文忌平铺直叙,贵则波澜迭起,其实质也是为了造成感情上的“落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充分运用教材故事的这种“落差”去撞击学生的思维,就容易收到激荡心灵强化情感的效果。

在阅读教材中比较常见的展示感情落差的方法之一是从反面来写。如《小抄写员》中的叙利奥,精神懈怠,学业下降,使父亲一再怒其不争,对他“渐渐冷淡了”,“不跟他多说话”,“甚至不愿看见他。”这个父亲心目中的“坏孩子”,原来竟是晚上偷偷帮着父亲抄写,勇敢挑起一家生机重担而忍受着莫大委屈的好孩子。当父母亲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时,故事也达到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种正面不写反面写的反衬手法,以作者将感情推向两级拉开落差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模拟表演,体验情感

选入小学阅读教材的不少童话、寓言故事,都很适于表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能引导他们分角色当堂表演,摹其行动、仿其语言,便能有效的得其意趣,激其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由于这种方法十分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很受大家欢迎。如教学《称赞》时,在读完课文以后,教师出示小刺猬、小獾的头饰,请两位小朋友上讲台表演。表演之后,再组织全班同学对照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表演得好,为什么;哪些地方表演的不好,为什么;书上是怎么写的,怎样表演才好。然后,再请两位同学根据大家的改进意见再做表演。如此读中演,演中读,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情感体验,真实的体会到小刺猬对小獾的鼓励,小獾对小刺猬的赞美,真正的学会欣赏和称赞,充分体验到称赞的快乐,成长的快乐。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们会真正的去践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样的表演,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了有效的语言训练。

四、声象配合,渲染情感。

教师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对语言的理解鉴赏,思想的启发教育,其作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如一位一年级老师教《小小的船》这一课时,配合这首儿歌的学习,先用幻灯片打出两头尖尖的、弯弯的月牙形小船,接着又打出弯弯的月亮。随后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划桨,只见各种星星、人造卫星等向后移去,这月亮小船便好像在星空中穿行一般。这时,教师在轻乐声中朗诵全首儿歌,并要孩子说说,如果你也坐在这片儿小船上,会在星空中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声象”配合下,由于情感得到了充分激发,孩子们意飞神驰,纷纷用想象的语言,描述了自己见到的星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联想扩展,丰富情感。

麻雀屠格涅夫范文6

[关键词]合作;教学内容;讨论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近几年来,“合作学习”的理念被老师们逐渐接受,也逐渐的走进了小学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但有许多语文老师追赶潮流,滥用合作学习,不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要安排合作学习。前不久,就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课,有一位五年级语文老师执教《鲸》一课,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鲸的特点。然而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这样的问题,学生无须讨论,经过自己的读书和思考,就能够回答上来。当前,在课堂教学中,类似这样,不管内容合适与否、问题难易如何滥用小组合作的现象非常多,至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合作学习呢?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开放性内容

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性,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狼和鹿》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人们的印象中狼是凶狠、狡诈的,鹿是善良、温顺的,可是课文中居然有这样两句话: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课件出示句子。)狼那么坏,怎么成了功臣,鹿那么善良可爱,怎么会是“祸首”呢?你们心中是不是很困惑?让我们走进课文,从文中去解开心中的困惑吧!现在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共同探讨,找一找证据,看看狼是不是“功臣”、鹿是不是“祸首”?

(学生先自己读书,然后分小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l:我们组找到了狼是“功臣”的证据,――在狼捕杀前,卡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狼被捕杀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小组代表2:我们组找到了鹿是“祸首”的证据,――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小组代表3:我们组也找到了狼是“功臣”的证据,――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的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的这么残,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小组代表4:

狼是“功臣”,鹿是“祸首”,这是具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此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学生明白了“功臣”、“祸首”的特定内涵,最后从思想认识上升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从而取得个人独立学习所难以取得的学习效果。

2.部分学生理解或学习有困难的内容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某些复杂、综合的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靠个体的力量往往不能解决,具有合作学习的需要和必要。这时,教师可把内容分解为若干具体的任务,组织学生通过协作努力共同完成,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如《桂花雨》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四年级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理解这句话尚有难度,一位执教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外地的桂花再香”是否仅仅说的是桂花的香味?“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否仅仅说的是家乡的金桂?还有什么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分小组讨论。大部分学生在倾听别人的看法后,然后得到一些启发,根据讨论基本上能明白:母亲这句朴素的话,包含着母亲的思乡之情,包含着“月是故乡明的道理。”

再如学了《麻雀》、《猫》、《雪猴》、《鸟情》一组课文后,要求学生“创作1~2条的广告语”来呼唤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这样的问题对于中下游学生来说,有些难度。老师在这个时候适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组长首先创作一条让本组的同学进行评议,然后小组内每人创作一条,让小组的同学帮助改正。这样学生热情高涨,一条条充满了童真、爱心的广告语纷纷出炉,如果统一步调要求,势必造成“两极分化,中问膨胀不起来”的流弊。为此,采用“合作学习”,能取得以优扶差,集体受益的好效果。课堂学习也因此被掀起了一个小。

3.问题的结果或答案容易出现歧义的内容

课文中有许多内容,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不同的意见,看法、想法会不一致,这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理解不加评论,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进行讨论和争议,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忆江南》一课时,学生对“江花”的理解产生了分歧,有些学生认为是“江边的红花”,有些学生认为是江面上的浪花。老师这样来安排合作学习:

师:看来,你们在理解“江花”时出现了分歧,现在我们来合作学习,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通过读书、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江花”到底指什么?。

(学生四人一小组找证据并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1:从图画上来看,“江花”应该是江畔的花,而不是江面上的浪花。

小组代表2:作者把“江花”和“火”进行比较,既然是比较,两种事物应该有可比哇。江水本身是绿的,火焰是红的,它们没有可比性。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

小组代表3:我有补充。江边的红花正因为有了阳光的照耀才会更红,因此它红得胜过了火焰。

小组代表4:如果把“江花”理解为“江面上的浪花”,那么这一句词写的就是江水,而下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也是江水,那不就重复了吗?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江花”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

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为了弄清楚“江花”到底指什么?同学们合作协商,先后通过读书、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弄清楚问题,并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意见达成一致。

4.大部分学生都有意见想发表的教学内容

课堂上,很多时候,老师提出某个问题后,学生举手如林。这时,做老师的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但是可以让学生相互说说,满足学生的倾诉愿望。如一位老师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新课快要结束时,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从这篇童话中懂得了什么呢?学生纷纷把手举起来。老师顺势引导,现在我们把自己的看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是否一致,然后咱们一起交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极高,纷纷畅所欲言。老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之时,小组代表的发言概括性强,而且有理有据。

5.学生质疑问难的“卡壳”处

上一篇小摄影师

下一篇生物化工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