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战略风险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战略风险评估范文1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企业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战术的制订、执行与考评提供依据,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
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现代企业非常重视以下八个因素:顾客满意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
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
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
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形成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同时重视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报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征:(1)重心前移。基于客户战略系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前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3)风险评估方式的改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4)风险评估结构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的核心。(6)促使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基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不同的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个性化审计程序。(8)审计证据范围进一步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可扩大审计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供应商、销售商等多方面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同时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补充。(9)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审计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在新审计准则颁布施行后,评估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所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条件、战略目标等几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通过对企业环境分析来评估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了解公司的主要收入和业务的来源,以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合理性。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初步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可以使注册会计师掌握被审计单位受到哪些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也可设计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观经济的景气度、利率的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汇率变动等。对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审计风险。
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分析来评估审计风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作出全面评估的过程。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被称作关键经营环节。关键经营环节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第二是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第三是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被审计单位最有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
战略风险评估范文2
风险导向审计内涵特征缺陷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1、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程序,它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来确定检查风险,从企业的战略分析着手,通过战略系统分析-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具体审计目标分解-实质性测试时间、范围和性质的确定的思路,将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全新模式要求独立审计师从更开阔的视角发现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行为,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风险。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1)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程序上主要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将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真正理念。
(2)风险导向审计采取以分析程序为中心,辅助使用询问、检查、观察、穿行测试等其他手段的方法。风险评估的分析对象也由财务信息扩展到了非财务信息,且分析方法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
(3)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侧重于管理层的舞弊风险,审计人员采取更为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对于错报风险和员工舞弊风险,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很可能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配合,因为这同时也是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审计人员和管理层之间没有必然的利益冲突。而对管理舞弊风险,由于审计人员和管理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管理者不可能真正配合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
(4)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师的知识结构达到一个复合型人才的标准。审计师不但需要精通审计知识,而且要熟练各个层面的风险评估和分析方法,先进的管理学工具,同时要关注行业和管制环境的动态、市场经济的规律、国家的财政、贸易、货币政策及法律的变动等领域的知识信息,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职业判断能力。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
1、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1)传统模式因为在评估固有风险时必须从内部控制入手,使得固有风险概念内涵与外延不一致,逻辑上不能一贯,这使风险模型的科学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2)如果注册会计师能把控制风险评估得比较低就可以大大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于是注册会计师只要通过控制测试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高的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因为控制测试得到的是内部证据,因为其证明力比较差,并且内部控制在防止无意的错报以及员工舞弊方面虽然有着积极意义,但在防止管理当局舞弊方面,内部控制无能为力。因此,传统模式把控制风险单独作为风险模型的一个乘积因子,这就为审计失败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3)由于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式只能用于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而不能用于财务报表整体,因此,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对待风险上只能是零散的、微观的,而不能形成整体的宏观的认识。这就必然导致传统风险模式不能用于财务报表整体,无法满足对财务报表审计整体审计风险的把握和控制。
2、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比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1)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强调风险评估,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审计测试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充分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即:深入了解客户、严格风险评估及强化风险评估对审计程序的指导作用。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在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现代管理层舞弊是绕过或逾越内控,导致控制风险很低而实际审计风险很高,所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重新认识到固有风险评估的重要性,评估联合风险,并以联合风险的评估水平确定审计测试(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风险评估更加重视对客户经营风险的间接评估。传统风险评估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也就是直接对审计风险评估,现代风险评估仍落脚在审计风险评估,但更重视间接评估,充分借鉴和吸收了战略分析的成果,从了解客户经营环境、评估经营风险入手。
(4)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控制风险评估入手,视野过于狭窄。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企业内外环境、经营风险分析入手,以此来发现可能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以及评估客户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恰当性,有利于对经济业务实质做出判断。同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不忽视实质性测试的重要地位,实际上一些大案要案的查处也是从细微处入手的。
(5)重视审计策略,强调具体审计测试个性化。传统审计程序存在标准化的倾向,其一是不能对症下药,没有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二是客户的预期,由于很多客户的财务人员是审计人员出身,或系统学习过审计,或长期与审计师打交道,这使审计人员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为此,国际新审计风险准则己要求对重大错报风险考虑选用“出其不意”的审计程序。
综上所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指导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审计流程,以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导向,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从而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该审计模式具有“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的优势,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需求且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中会会计师事务所在具体实施审计中可以吸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理念、风险评估程序结合传统审计方法设计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达到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
战略风险评估范文3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 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评估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并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些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加以应对,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之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将审计资源有的放矢地分配到各个领域之中。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
2、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地位的上述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3、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
4、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5、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一系列先进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实时信息,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此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6、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形成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同时,随着智力投资的扩大和知识创新步伐的加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由高智力的员工所拥有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却大幅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样,企业计算经营成果的重点应从计算利润转向计算价值增值,并通过编制专门的增值表加以系统反映。
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订、执行和考评,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1、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同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效果。(1)重心前移。基于客户战略系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3)风险评估方式改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4)风险评估结构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核心。(6)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也应相应地融合审计和咨询两大资源。(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基于审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要采用相应个性化的审计程序。(8)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可扩大审计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处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审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9)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前者是指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后者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有限以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局部或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
1、通过企业环境分析评估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纠正歪曲财务报表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公司的主要收入和业务的来源。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初步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被审计单位受到哪些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也可设计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观因素的景气度、利率的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汇率变动等。
对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审计风险。
2、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分析评估审计风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作出全面评估的过程。
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被称作关键经营环节。关键经营环节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第二是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第三是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最有可能被审计单位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顺利开展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关键经营环节有深入的了解。识别关键经营环节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关键经营环节进行评估。这些信息包括:经营环节的目标;经营环节中的业务活动;环节信息流,包括相关信息系统;经营环节的关键风险;环节风险的应对措施,比如内部控制;环节风险的防范业绩计量。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能力,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性。
五、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顾客需求个性化、多变化和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而形成的,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二十一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主题。在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实行后,评估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所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条件、战略目标等几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审计风险时应先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应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评估。例如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分析,利润对上市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利润下降会直接影响股民对该公司的投资,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对此进行着重分析。注册会计师还应根据企业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投放重点。
【参考文献】
[1] 蔡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战略风险评估范文4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84-02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并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审计证据的范围扩大、审计工作流程的变化等。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些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加以应对,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之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将审计资源有的放矢地分配到各个领域之中。本文结合平衡计分卡和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从企业的业务流程分析这一角度,为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风险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平衡计分卡的特点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把企业发展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最有效工具,是新时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平衡记分卡表明了源于战略的一系列因果关系,发展和强化了战略管理系统。利用平衡记分卡作为核心战略管理的衡量系统,完成对关键过程的有效控制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要向员工、供应商、顾客、合伙人社区和股东等不同利益相关集团负责。平衡计分卡是列示一个组织在实现利害关系人相关的目标方面的业绩目标和成果集。
平衡计分卡实际上就是衡量公司在满足不同利害关系人要求方面的业绩。平衡计分卡在将公司使命和战略转化为具体目标和业绩指标的同时,也在平衡公司各方利害关系人之间的不同要求。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超越财务或会计的绩效评价制度。它是一种以“因果关系”为纽带,战略、过程、行为与结果一体化,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融合的绩效评价制度,通过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全面评价企业的绩效。
2 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2.1 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2 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并同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效果,从而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审计程序上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审计测试程序;第二,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第三,风险评估不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第四,风险评估结构化;第五,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核心,不仅包括财务数据额度分析,还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第六,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第七,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第八,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到一般员工处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第九,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3 平衡计分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前者是指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后者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以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局部或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
3.1 关注被审计单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关系
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是审计的核心问题。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是一种基于价值基础的绩效评价。它侧重于静态的,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财务业绩评价。其评价体系的重点在于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尽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价值基础的绩效评价必不可少,但是,财务报表只是讲述企业过去的故事,基于货币计量,财务报表只能讲述企业有形资产的故事。这样,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绩效评价存在“内伤”。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的地位日益凸显。仅靠有形资产,企业已经难以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新的竞争驱动力,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塑造核心能力和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面对企业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单纯的财务指标已经难以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超越财务或会计的绩效评价制度。它是一种以“因果关系”为纽带,战略、过程、行为与结果一体化,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融合的绩效评价制度,通过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全面评价企业的绩效。对于审计部门应该将平衡的理念逐步引入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注册会计师,想要更加全面的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绩效,从而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就应该跳出单据、数据、账本、报表的束缚,关注财务目标与非财务目标之间、企业组织内外部群体之间、前置与滞后绩效指标是否平衡。
传统审计着重关注财务维度,然而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联系:员工的素质决定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等;产品/服务质量决定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及产品/服务质量决定财务状况和市场份额。因此,财务指标属于滞后指标,而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指标属于前置指标,前置指标是取得滞后指标的绩效动因。注册会计师如果想更加全面地对一家企业作出全面的绩效评价,就要重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关联与平衡性。基于篇幅所限,下面仅对注册会计师如何通过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分析评估审计风险展开分析。
3.2 通过企业的业务流程分析评估审计风险
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做出全面评估的过程。
企业的利润就其形成来说,主要是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获得的,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是由许多业务流程来完成的。各业务流程的重要性是不同的,那些相对重要的业务流程被称作关键业务流程。关键业务流程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关键业务流程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这些环节对于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是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如果这些环节失败了,将会导致企业整体性的失败。关键业务流程与被审计单位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具有密切联系。第二,关键业务流程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这些环节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很重要,因为这类环节很可能产生大量的交易。这类环节的单个交易如兼并、资本市场融资、设备融资以及扩大生产线等也都对注册会计师很重要。这一类环节主要来源于战略分析中的重大交易类别分析或战略风险分析。第三,关键业务流程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指被审计单位最有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顺利开展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关键业务流程有深入的了解。识别关键业务流程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评估,这些信息包括:业务流程的目标;业务流程中的业务活动;业务流程信息流,包括相关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的关键风险;业务流程风险的应对措施,比如内部控制;业务流程风险的防范业绩计量。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性。
战略风险评估范文5
关键词:架空输电线路;风险评估;CBRM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生产生活中对电的需求。国家电力战略不断推进,致使我国的输电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架空输电线路数量也急剧增加。由于新线路和老线路一起投入到电网运行之中,造成了一定的架空输电线路风险存在。
1. 架空输电线路的健康状态
每一条输电线路就是电力系统的每一根神经,它的状态决定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状况。因此要维护电力系统的稳定,对性能不同、制造工艺有差异的输电线路完善管理。电力系统中的老旧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要进行定期的检测,排除电力系统隐患,才能够有效把握它的运行状态,延长线路的使用周期和维护电力资产。架空输电线路长期处于野外,面临的环境恶劣复杂,经常受到风、雪、雷电、高温、寒冷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自然环境条件作用下,输电线路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要对线路的状态进行评估,为电网机构对设备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另外在人为因素中,电力检修和检修力量的矛盾也一直存在着,如今电力检修主要形式还是周期性的检修,但是电网中电线密度越来越来,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导致了的工作质量下降,检修力量不能满足检修需求,也让输电线路的健康状态存在着威胁。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要制定合理的计划,以最高效的完成检修工作,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检修对设备的损耗,明确需要检修的对象,使资源得到最高的利用。设备少,线路简单的地区可以开展周期性检修。但是在设备多,线路复杂的地方检修工作开展就比较困难,就可能造成检修人员疲劳而出现违章检修,并且时有设备故障发生,这种状况下安排定期检查不能及时的排除电力故障,也让架空线路健康水平下降,因此盲目的电力检修制度对现代电网发展会造成损害。
2. 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
2.1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存在不确定性,,如何将这种不确定性加以确定是排除输电线路风险首要步骤[1]。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不仅包括自身线路存在的风险评估,还包括风险状态下对用户、电网企业以及整个电力系统,甚至包括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对于电力系统而言,它不仅存在着设备风险和财务风险,而且还存在着维修风险以及管理风险。但是设备风险是引起其余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设备风险的评估地位很高,是风险评估的主要对象。对于电力设备风险评估就要考虑到故障发生之后的隐患,比如对人身的伤害,对电力系统的损坏,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了解线路相关信息,记录设备故障历史资料的同时也要了解输电线路在电网中的作用和影响,这样才能完善的评估风险和管理风险。
2.2风险评估的缺陷
目前架空输电线路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电力设备的状态、发生故障的案例、电力系统安全信息[2]。事实上,架空输电线路评估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但是在传统的风险评估流程中往往会因为存在主观因素而造成评估精确性欠佳的情况。同时在电力风险评估中还出现其他问题:风险评估方法简单,结果不具有可信性;评估信息获取不全面,设备的情况不能真实反映;状态监测与风险评估不适应,评估和维修工作脱节;评估的方式不对造成评估结果有误从而不能正确指导维修决策的实行。根据上述情况可知,现存的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存在很大的缺陷,风险评估理论依据匮乏。
3. 基于CBRM的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
CBRM是较为完善的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模型,能够弥补当今风险评估中的缺陷,它能够结合设备的信息和工程学理论知识和经验来对电力系统中的各项设备的状态、性能以及风险进行数字化评价,能够综合得出电力设备的健康水平、故障风险率以及设备使用年限,还能够根据设备的使用状况校正评价结果。因此保证了包括架空输电线路在内的电力设备的安全以,降低了由于设备造成的其他风险几率。
CBRM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主要为电力设备风险控制提供状态评价、风险预测评估以及辅助决策三个方面的防范管理[3]。
状态评价功能是对设备的健康状态及可靠性分析,并计算出设备的健康状态值、故障存在率和设备使用剩余年限。为设备的维修、改造和重新规划等决策提供了指导依据。
风险预测评估则是对设备发生故障的风险进行评价,包括对故障发生后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各项电力设备引发故障的因素进行计算测出风险值。更加有利于设备的风险管理,为电力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资源和高效利用起着很大作用。
辅助决策是基于风险评估基础上,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管理制度以及对电力设备性能要求对电力机构提高科学检修计划的机制。它能够帮助电力机构制定科学的设备改良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4. 结语
科学的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机制有利于防范电力风险,保证电力设备系统的安全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人身财产安全、国家资源安全,对国家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凯,蔡炜,邓雨荣,朱时阳,吴彪,王海涛.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应用和管理平台[J].高电压技术.2012(05)
战略风险评估范文6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企业经营风险;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135-03
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
风险导向审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当时的注册会计师职业界面临着空前的“诉讼爆炸”,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日益增强,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我国风险导向审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公司经营本身存在的风险,以及审计技术的局限性等,使得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所作出的审计意见作完全的保证,而只对有能力作出保证的程度承担责任,这时,审计界就开始探讨风险导向审计运用。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
在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审计人员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从较低层面上评估风险,导致审计资源在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分配不当,难以保证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但企业处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企业战略和经营风险都将最终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当企业管理当局串通舞弊时,内部控制是失效的。如果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就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因而急需一种全新审计模式来代替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就应运而生。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与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的分析和评估为基础,综合考虑评价影响审计风险的各种因素,并将风险水平加以量化,然后以此为根据来确定审计实施的重点和范围,进而对被审事项的真实、公允进行实质性检查。它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企业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风险评估整个流程突出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审计起点从原来的会计报表项目转为从企业的环境、性质、目标战略及业务流程,全面评估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
二、审计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其中风险评估是基础和前提,通过风险评估来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根据新的审计准则,总体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内部控制设置和执行的缺陷及具体认定本身固有缺陷也会造成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审计的最根本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上来进行设计。会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和相关经营风险的副产品,① 其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②
(二)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确定。
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产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宏观经济环境。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不恰当或存在缺陷 ,就有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
3.经营活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经营风险,而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以及为实现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关键经营流程。
4.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歪曲财务报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因素包括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
5.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止、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差错和舞弊,如果内部控制不利,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三、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法与定性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下面的审计风险评估中,我们采用了因素分析法、① 审计风险模型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
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的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传统的风险评估注重于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是从经营风险的评估入手,评估企业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和漏报。目前审计人员的一般做法是:在各种情况都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水平应该高于 50%;反之,如果有某种迹象表明有可能存在重大错误,就应该将企业经营风险定为非常高的水平,甚至 100%。
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的3个具体步骤如下:需要考虑企业经营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各要素所占的权重以及各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最后将各要素风险值与其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出企业经营风险值。
下面举例说明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
步骤一、经过对企业经营风险要素的识别,从指标体系中,选择一部分指标来进行计算。
它们是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状况指标,资产营运效率、安全边际指标,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主营业务市场份额等。
步骤二、确定每个指标的取值
A=企业长期偿债能力,B=盈利能力状况,C=资产营运效率,D=安全边际,E=顾客满意度,F=市场占有率,G=主营业务市场份额,H=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I=合格产品比率,以上指标取值均为1― 5 分。
其中1分表示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强、资产营运效率非常高、安全边际程度非常高、顾客满意度非常高、市场占有率非常高、主营业务市场份额非常大,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非常短、合格产品比率非常高。
5分表示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弱、资产营运效率非常低、安全边际程度非常低、顾客满意度非常低、市场占有率非常低、主营业务市场份额非常小,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非常长、合格产品比率非常低。
运用专家意见法,通过反复多次征求专家意见,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假设每个指标取值如下:
需说明的是,本举证仅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多元比较,而未采用高等数学中矩阵来求解。矩阵中每一数字表示该数字所载列的参数相对于该数字所在行的参数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相关加数值(即各自的权重)是由其上一行的平方根除以4得出。因此,可以计算出个指标的权重如下:
(二)企业控制风险的评估
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要素效果的函数。审计人员无法改变控制风险水平,仅能评价控制系统和评估未能揭示出错报的概率。如果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控制政策与程序与认定不相关;(2)控制政策和程序无效;(3)取得证据来评价内部控制显得不经济。那么审计人员可以将控制风险定为 100%,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如果审计人员将控制风险定为 100%以下的某一水平,则要执行下面的步骤来评估控制风险的水平。
1.根据识别初步评价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先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流程,识别相关的控制风险,对控制风险水平作一个初步的评估。了解内部控制时,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1)每一结构要素中制度和程序如何设计;(2)这些制度和程序是否得到执行。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控制风险识别的结果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
2.通过控制测试降低估计的控制风险水平
审计人员决定通过有效方法进一步降低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时,可以设计追加的测试程序来进行,包括3种方法:重新执行、进一步观察和文件测试。审计人员进行测试时,应该对3个层次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即对最高层、中层和最低层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由于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可以通过实施控制测试来更好地了解,所以大多数审计人员在没有实施控制测试时都不愿意将控制风险评估为低于最高水平。
3.控制风险的计量
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按层次可分为3个控制层次,即最高层、中层和基层控制。每一个层次都是一个子系统,3个层次中的每个层次的可靠性程序决定着整个内部控制的可靠性。控制风险为:C=1-P;P=P1*P2*P3
其中,C 表示控制风险,P 表示内部控制的可信性,P1、P2、P3分别表示最高层控制的可信度、中层控制的可信度和基层控制的可信度。首先,对最高层控制所设计的控制风险指标包括权力决策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达标率。这些指标越高,则内部控制设计相对较为健全,控制风险较小。在中层控制流程上,所运用的指标主要为评价管理部门设立的全面性、互为牵制作用性指标,当这一指标越高时,即管理部门的设计越全面,各职能部门之间能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则控制风险就可能会小些。在基层控制流程上,评估控制风险的指标主要有一定会计期间内的岗位轮换率,业务操作的换人复核率,稽核程序执行率,稽核统计差错率,稽核重大事项的及时报告率等。当这些指标比率较高时,控制风险相对较小。上述控制风险评估的计量结果与控制测试的测试结果相结合,就可具体地评估出控制风险。
(三)检查风险的评估
检查风险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程序有效性的函数。检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风险,其水平的高低与被审计单位无关,而与审计程序的有效性有关。审计人员能够控制检查风险,但受审计资源、审计时间等要素制约,以及审计人员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检查风险不能根除。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不同,检查风险是根据审计风险模型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即: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的实际水平随着审计人员实施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变化而改变。
结束语
目前,审计风险评估体系还存在以下下问题:(1)非财务性指标运用较少,如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潜在的危机等指标如何计入指标体系;(2)非量化的财务指标操作性不强,易纵和受主观因素影响;(3)信息化运用水平不高,未形成统一风险评估软件,评估方法不一;(4)法律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对审计风险重视不够,因此,审计风险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 郭莉.现代风险模型及其推行难点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6):46-48.
[2] 谢志华,崔学岗.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 [J].会计研究2006,(7):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