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文1

关键词 体育赛事 城市规划 网球公开赛 武汉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赛事选择在我国举办。近些年来,我国先后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给主办城市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仅能为主办城市带来数量可观的消费群体和投资金额,刺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全方位展示主办城市的形象和风貌。但同时,主办城市也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比如投资过多入不敷出导致经济增长滞缓、大规模游客对城市环境的破坏、赛后场馆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给主办城市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倒逼主办城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极大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城市规划建设。因此,研究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1研究现状

张晶(2006)通过分析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哈尔滨大学生冬奥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对主办城市城市规划的影响,得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能强化城市区域中心地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景观和交通状况等结论。

陈建华(2004)结合六运会和九运会和广州的城市发展,分析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王东(2010)详细地介绍了亚运会的举办与广州城市建设的紧密融合和相互促进。叶浩军、闫永涛(2010)对广州亚运会的场馆设施规划布局、亚运城市规划和后亚运规划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这些研究都认为亚运会是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一次重大契机,它的举办应当与全面推动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的实施相结合,以促进城市的快速跨越式发展。

冯斐菲(2004)认为北京在中轴线北侧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受到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这一决定也对北京中轴线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功能产生了巨大影响。彭涛、闫永涛(2011)认为“亚运城”建设推动了广州新城发展,加快了广州城市空间“南拓”的进程,促进了城市空间多中心结构的完善,但同时也可能会产生新城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综合体育馆赛后利用低效等负面影响。

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不少研究者对国外城市举办奥运会的案例进行研究,为北京奥运会提供借鉴和参考。胡一可、宋睿琦(2008)、李铁北(2007)、邹哲(2007)等分别以慕尼黑、悉尼和雅典为例,从场馆建设及使用、居住环境的改善、交通拥堵问题的缓解等多方面对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的影响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有关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的研究数量不多,研究方向宽泛但是深度欠缺,研究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定量分析。另外,目前对国内体育赛事主办城市的研究以赛前研究为主,对赛事产生的长期影响缺乏跟进研究,这些都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问题所在。

2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目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典型案例,笔者认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三个方面。

2.1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修建体量巨大的建筑或建筑群,这些设施都需要进行专门的规划建设,从而对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产生极大影响。

当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城市早期不合理的规划建设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会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但短期内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纠正,大型体育赛事的规划建设就是一次打破城市发展瓶颈、促进城市合理发展的宝贵机会。事实证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如果规划合理,将会极大地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以汉城奥运会为例,在举办汉城奥运会之前,汉城老城区集中在汉江北岸,城市空间严重不足,在进行奥运会相关规划之时,将大量赛事基础设施如大型体育馆、奥运村、新闻中心等都在汉江南岸选址建设。奥运会后,江南区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地带和富人聚集区,汉城的城市格局彻底改变。

2.2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伴随大型体育赛事而来的运动员、运动员团队、各国官员、游客等在短时间内形成了额外交通需求,这给主办城市的交通系统增加巨大的负担,如果不采取合适的措施,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会雪上加霜,但若能采取措施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优化,不仅能保证赛事期间的交通需求,赛后的城市交通也将会更加通畅。

首先,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将促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以雅典为例,雅典为了举办2004年奥运会,承诺修建总投资达7亿欧元的奥运道路工程,包括新的城市交通干道、在现有交通干道上的4座大型立交桥以及通往各个场馆的一大批新建和扩建道路工程;其次,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在赛事期间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更大的交通需求,包括延长公交和轨道交通的运营时间、增加车辆、加密车次等。以北京为例,为保证奥运会期间的交通状况,北京从7月20日起,延长了350多条公交线运营时间、每天增发公交1.5万车次,并新开通了10条奥运公交专线、缩短了地铁运营间隔,这些措施都提高了北京在奥运期间的交通承载能力。

2.3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自然生态的消极影响很多,如场馆设施建设产生的噪音污染和大气污染、大型体育场周边人工照明带来的光线污染等,尤其是冬季奥运会修建滑雪场等体育设施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尤为严重。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在场馆建设的过程中消耗了30多公顷森林资源,这次冬奥会产生的经济效益远不能弥补其消极的生态影响。

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大型体育赛事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也被纳入办赛的规划范畴内。从2000年起,国际奥委会明确规定申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必须提交一份城市举办奥运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详细报告,并保证奥运会举办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环境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3举办武汉网球公开赛对武汉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武汉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武网)为WTA超五巡回赛,是继北京中网、上海大师赛之后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从2014年到2028年,于每年9月底在武汉举行。作为武网主场地,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光谷二妃山一带。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包含一座15000席的主场馆、一座5000席的副馆和6片室外标准硬质比赛场,同时还配有必要的辅助设施,总建筑面积103400平方米。

3.1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武汉市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新建武汉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塔子山体育场馆二期工程、二妃山体育训练基地、汤逊湖水上运动中心等体育场馆。其中武网主场地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就坐落在光谷二妃山下、三环线武黄立交东侧,与湖北省奥体中心仅一路之隔。二妃山集奥体中心、网球中心、训练基地于一体,俨然已是武汉市的体育中心,另外以武网赛事为背景、以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为依托的二妃山体育休闲公园规划方案在2014年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全面开建。届时,一个集专业训练、国际赛事、全民参与的城市体育中心将呈现在武汉市民眼前。

3.2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武网主场地邻近武黄高速,但是因为地处武汉东南光谷开发区,比赛与训练场馆均位于三环外,交通便利度较低,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最近只能到光谷广场,大多数观众只能选择从光谷广场转乘公交前往赛场,造成光谷广场的交通拥堵情况加重。

武网开赛期间,武汉市开辟了开辟两条观赛专线,武汉交管中心为应对猛增的车流,将在主要交通干道严查和劝离违停车辆,确保赛事举办期间的交通畅通。随着地铁2号线南延线的修建和地铁11号线的规划建设,武网观赛不便的情况将得到彻底改善,届时观众可以乘坐地铁直达光谷国际网球中心附近,极大缓解了比赛期间光谷广场的交通压力。

3.3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

武网的举办促进了二妃山以及附近几座裸山的绿化修复工作。作为武网的天然背景,二妃山因为开山采石取土造成山体破损、植被破坏,曾经是武汉有名的“垃圾山”。2013年初,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关于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有关情况》,计划修复市内54座破损山体,二妃山就在第一批修复名单内。2013年初修复工作启动,在武网开赛前两个月,二妃山50万平方米的山体修复任务已接近完成。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介绍,山体完成初步修复之后,还将超越简单式的复绿,将按照生态、节约、亲民的标准,进行“造景式复绿”,打造成体育休闲公园。

4结语

武网与奥运会、亚运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相比,具有更强的商业性以及连续举办15年(或者更长时间)、一年一度的周期性,使其影响具有动态性,在长年的赛事举办过程中,城市的规划建设会不断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试错纠错,越来越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武网对武汉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也会随着这项赛事的发展而深入。因此,对赛事的后期影响研究十分重要,这也是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重点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晶.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J].林区教学,2006(7):22-23.

[2] 陈建华.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J].规划师,2004(12):28-32.

[3] 王东.机遇与跨越:亚运会与广州城市规划发展[J].建筑创作,2010(11):39-49.

[4] 叶浩军,闫永涛.面向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城市规划与研究综述[J].建筑创作,2010(11):50-55.

[5] 冯斐菲.中轴线与北京奥运[J].北京规划建设,2004(3):10-11.

[6] 彭涛,闫永涛.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广州“亚运城”为例[J].规划师,2011(S1):10-14.

[7] 胡一可,宋睿琦.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规划与城市生活[J].建筑师,2008(3):52-59.

[8] 李铁北.浅谈奥运的长期影响――以悉尼城市规划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07(7):20-21.

[9] 邹哲.雅典奥运会的交通规划、模拟和管理[J].城市,2007(2):48-51.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文2

关键词:体育赛事志愿者;参与动机;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1-0078-05

Abstract:

Literature and surveys wer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hinese sports volunteers to take part in sports service motivation, volunteers to take part in sports events expected incentive system, as well as volunteers to participate in events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 systems of relevance, then the sports volunteers the management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t is found that sports participation motivated volunteers from strong to weak order for the purpose of factors, interperson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person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in the traditional motive weakest. Sports volunteers expectations for external financial incentive compensation, followed by the by-laws, non-financial rewards, and the lowest is in it is paid. Related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Key words: sports events volunteers; motivation; incentive systems

志愿服务者以不领报酬的方式,奉献其时间,精力和金钱,替政府输送公共服务,为的是什么?这涉及到志愿服务者的动机,所谓动机是一个人的期望和意愿来达成特定的目标和结果[1]。而投入志愿服务的工作,虽然并非期待得到薪资与晋升机会,但有研究显示:志愿服务者并非毫无条件的付出,往往也希望从服务工作中得到报偿,志愿服务者所期待的报偿则依生活背景,生涯发展,个人条件及社会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年轻人想增加人生阅历而参加,高龄人士则为社会回馈而参加志愿服务工作[2]。所预期报偿和实际收获之间的差距会影响志愿者是否继续担任这一工作的意愿。所以志愿服务者需要有更多的精神层面的激励与支持才能是有继续留任的价值。在设计激励系统时需考虑到如何引发志愿服务者的动机,使其有效的完成其工作,来鼓舞志愿服务者的士气,凝聚成员力量,成为志愿者管理刻不容缓的一件要事[3]。

志愿服务者除了个人原有的参与动机外,当进入组织后,激励是影响志愿服务者对工作忠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若能了解志愿者从事服务的动机,并且适时对其动机有所回馈,当志愿者觉得其需求获得相应回应,其行为得到加强可能较愿意继续从事志愿服务[4]。若借引企业的观点,志愿服务者便是内部顾客,唯有内部顾客满意,才能对外部顾客提供更高的服务品质。如何让志愿服务者能自动自发地担负角色职责,能认同组织目标,融入组织之中而且关心组织的问题与需要,并愿意主动采取行动处理,则为重要的管理课题[5]。

1 文献综述

1.1 参与动机

动机最常用的定义是造成行为的原因,也就是任何可以引起个体行动的事物[6]。换言之,动机是行为的原动力。只有了解清楚志愿者动机后,才有可能运用动机需求来促使志愿者投入工作。志愿者参与的动机一直是研究者所热衷的问题,因为志愿者本身并未获取财物的回馈,纯粹是奉献自己心力的工作,而参与的原因莫衷一是。美国志愿行动研究学会前总裁Jon Van Tail 为了了解志愿者的动机,整理了12年志愿行动的文章,发现每篇文章都指出多元化的动机是志愿者参与最通常的形态。比如说有些研究指出志愿者的参与主要是为了与他人产生一种关联或是希望通过志愿者工作可以与他人互动。早期探讨志愿者的参与动机普遍认为志愿者秉持为善最乐的精神,愿意牺牲奉献,表现出我为人人的价值观而担任志愿服务的工作,主要的动机便是利他的动机使然,后由许多研究证明,并非全部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均是如此,Fischer & Schaffer综合各理论与研究得八种志愿者参与重要动机[7],如表1:

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张俐俐,张茹[8](2009)从“主动参与动机”和“被动参与动机”两方面为切入点,对参与广州亚运会志愿者的服务动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获得成就、自我提升、自我奉献为主的“主动参与动机”在志愿者服务动机中是主要构成因素并起主导作用;景晓娟[9](2010)以北京 2008 年奥运志愿者为例,采用量化研究,对青年志愿者利他动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志愿者的利他动机表现出多层次结构性,以内、外源动机为主模块。志愿者的利他动机指向具有性质积极、内容明确的特点:积极主动地长才干、交朋友、得荣誉和负责任是志愿行为的主要外部驱动力,实现价值、助人为乐、享受兴趣是志愿行为的主要内部动力。

1.2 激励

激励是一种促进、维系、及引导个人行为的驱动力[10]。激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定义激励为主动组织目标努力的意愿,而这种意愿和此种努力是否能满足个人的需求有关,受到激励的员工会努力工作,努力的方向在于达成组织的目标,努力的结果可以得到报酬,进而满足个人的需求。

激励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系统性激励与个别性激励,财务性激励与非财务激励,内兹激励与外附激励等。一般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依酬偿特性的不同,分为内兹激励与外附激励。虽然此分类方法仍有许多争议,尤其是在区分的基础及认知上的差异,但它仍是近年来最常被采用的分类方法。罗宾斯(Robins)将激励制度分成三类[11]:(1)内兹报酬(Intrinsic Rewards):是指员工由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通常是无形的。本因素包含:我希望举办志愿者餐会与对外联谊会;我希望组委会邀请志愿者参加赛事组委会各种庆祝活动;我希望赛事组委会给与志愿者工作所需帮助;我希望工作繁忙时我能得到其他志愿者的协助;我希望组委会提供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我希望能获得赛事组委会公开表演与奖励;(2)外附非财务性报酬(Extrinsic Financial Rewards):财务性报酬是有形的,由管理当局分配,可直接或间接增进员工的财务福利。本因素包括:我希望工作时有相当的自主性;我希望工作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我希望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希望组委会提供体育知识的教育训练;我希望工作能充分发挥才能,并获得成就感;(3)外附财务性报酬(Extrinsis Non-financial Rewards):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并不是指提升员工的所得水准,而是改善员工的工作品质,使员工的工作生活变得更好。本因素包含:我希望组委会提供志愿者餐费;我希望组委会提供志愿者车马费;我希望组委会给志愿者办理意外事故保险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是深圳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本研究将体育赛事志愿者定义为:在体育赛事的筹备及举办过程中,不期待任何物质性回报,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全力完成组委会分配的各项任务的人。其内在涵义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一定的组织进行活动;第二,其行为既包含不受任何强制的自愿行为同时也包含政府组织的参与行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限定于在组委会的组织框架中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不包括任何自发的、个人的行为。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实施,志愿者参与动机所采用的问卷是Farrell. J. M; Johnston,M.E和Twynam. G. D修正的《特别比赛项目志愿者动机量表》(Special Event Volunteer Motivation Scale,SEVMS)。激励制度所采用的问卷是参考Hackman & Oldham职工作诊断量表(Job Diagnostic Survey,JDS),再针对体育赛事志愿者工作情况做部分修改。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325份,回收率92.85%,其中有效问卷318份,占发出问卷总数的90.86%。

3 结果与分析

3.1 志愿者参与动机

通过因子分析,本研究得出的体育赛事志愿者参与动机主要有以下5类:目的因素、人际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个人因素以及家族传统。通过比较各因素的均值,发现目的因素是调查对象最为重要的动机。

3.2 志愿者的激励

从表5激励制度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体育志愿者最渴望的激励制度是“我希望组委会提供志愿者餐费”(M=4.02),“我希望工作能充分发挥才能,并获得成就感”(M=4.01);而体育志愿者最不希望的激励制度是“我希望组委会推荐参加各级政府单位举办的表演活动”(M=3.72),“我希望组委会提供体育知识的教育培训”(M=3.77)。

表6激励制度的排序则显示,所有激励制度中,体育志愿者最希望得到的还是外附财务性报酬,其次是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内兹报酬。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本研究根据激励三分法,将激励制度分为内兹报酬、外附财务性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三个层面。研究结果证明,体育赛事志愿者对组织能提供外部财务性报酬的认同最高(M=3.98),其次是外附非财务性报酬(M=3.91),而最低的是内兹报酬(M=3.83)。其中,赛事志愿者认同最高的是“我希望组委会提供志愿者餐费”,说明在以年轻基本无收入为主的赛事志愿者中,还是希望赛事组委会能提供一定的物质援助的,这是赛事举办方在以后志愿者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方面,而希望工作能充分发挥才能,并获得成就感,希望从事志愿服务时能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的制度、主管及其他志愿者的协助等外附非财务性报酬让志愿服务的工作变得更好,也是志愿者认同度较高的。

可以发现,吸引志愿者的激励措施,必须使他们工作上得到协助和工作表现与成就,此外应提供教育训练及联谊活动,以激励其持续参与。本研究发现赛事志愿者在内兹报酬的题目中,其反应分数最低,显示志愿者并非高度认同组织所提供的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综上所述,赛事志愿者希望组委会能保证一定的物质报酬(餐费、车马费等),而且有好的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比内兹要来的殷切。

3.3 志愿者参与动机与激励制度相关分析

表7表明:目的因素与激励制度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成中度正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都成低度正相关;人际因素与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存在中度正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不存在显著性相关;社会影响因素与内兹报酬成低度正相关,与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有中度正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存在负相关;个人因素与内兹报酬存在低度相关,与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存在负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家族传统因素与内兹报酬存在中度正相关,与外附财务性报酬存在低度正相关,与外附非财务性报酬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由强到弱依次为目的性因素、人际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家族传统因素方面的动机最弱。

(2)体育赛事志愿者最期望得到外部财务性报酬的激励,其次是外附非财务性报酬,而最低的是内兹报酬。赛事志愿者希望组委会能保证一定的物质报酬,而且有好的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比内兹要来的殷切。

(3)就各类参与动机与激励制度的相关性而言,目的因素与激励制度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外附财务性报酬都成显著性相关;人际因素与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存在显著性相关;社会影响因素与内兹报酬、外附非财务性报酬有显著性相关;个人因素与内兹报酬存在显著性相关;家族传统因素与内兹报酬、外附财务性报酬存在显著性相关。

4.2 建议

4.2.1 工作考核体系是重点也是难点

许多赛事的志愿者服务出现问题,并不是没有制度和目标,而是缺少严格的考评制度和手段。尽管目前很多体育运动相关组织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但实际上,责任并没有真正分解、量化为每个志愿者的责任,缺少明确的、量化的、可操作的志愿者工作标准和考核细则;任务完成与否无所谓,这种制度产生不了激励作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调动。建立一套严格的考核体系,将目标全面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做到体育赛事志愿者人人肩上有指标、人人工作有目标、事事处于受控状态,考核要具体到每一个志愿者或每一个工作环节,这是十分必要的。

4.2.2 报酬激励与负激励的使用

虽然体育赛事志愿者是不计报酬的,但是物质报酬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激励工具,对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起着关键作用。管理者在设计激励制度时,应充分发挥有关津贴、奖励、实物等物质报酬的不可替代的功效。虽然志愿者具有自愿性和不计报酬的特点,但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在注重非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该不忘志愿者的报酬心理。但是要注意使用,以避免偏离志愿者的本质。

同样,还要注意批评惩戒激励,也称负激励,即对违犯志愿者行为规范的志愿者给予批评、惩戒。包括口头批评、责令检讨、记过、罚款等。通过负激励,促使犯错误的志愿者悔过自新,同时激励未犯的志愿者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注意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为辅。

参考文献:

[1] 保罗•杰•伊尔斯利.志愿者教育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2] 韩淼.做志愿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

[3] 赵曼,陈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4] 萧鸣政.对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系统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4(6),16.

[5] 丁元竹,江凤清著.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6] 萧鸣政.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Strigas.A.D.,Jackson Jr.& E.N.Motivation volunteers to serve and succeed:design and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that explores demographics and motivation factors in sport volunteerism.[J].International sports journal,2003,7(1):111.

[8] 张俐俐,张茹. 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服务动机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9,(1):29.

[9] 景晓娟.重大公共事件中青年志愿者利他动机的研究――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青年志愿者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0,2:51-55.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文3

【关键词】企业体育营销研究

1关于体育营销的文献综述

1.1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营销”概念的阐述

“体育营销”最早出现在西方,美国学者马修·D·尚克在他的《体育营销学》一书中对其概念阐述的最具有概括性,“体育营销就是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1]这个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被国内学者转引最多。

查阅国内相关专著和文献,发现国内首次完整提出“体育营销”概念的文章是《经济导刊》1997年第5期中汪旭所写的“略谈体育营销”;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以发表在《产业观察》2004年第6期,田野所采写的“重在参[育]”一文中链接所阐述的最具代表性。

1.2国内学者关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及评价

根据对“体育营销”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研究“体育营销”的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育产业营销;第二类是借助体育而进行的其他产业营销。关于体育产业,通过查阅资料得出“体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2],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完善,依据其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体育本体产业,针对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二是体育相关产业,与体育有密切关系或以体育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

第一类文章主要是把体育产业作为研究主体,讨论体育产业的相关营销问题。文章议题主要集中对体育产业营销理论宏观范畴、体育竞赛和表演业营销、体育用品业营销、高校体育营销、体育旅游营销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类文章主要是关注企业借助体育进行的相关营销问题。关于此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体育赞助、企业借助体育进行营销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讨论。

综上所述,关于体育产业营销的研究文章虽然在数量较多,但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趋同,缺乏创新性观点,只讨论了体育产业中几个传统部门的营销问题,对例如体育健身、体育经纪、体育咨询、体育信息服务等一些新兴部门的营销问题讨论甚少,而对关于借助体育所进行的企业营销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方面,说明研究的视域还很狭窄。

2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

2.1企业市场定位与体育营销的“错位”现象

在消费市场不断细分的今天,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市场细分的变化,就不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我国现在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暴露出与市场定位不符的混乱局面。观察一下参与体育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大多数要么盲目赞助,要么跟风似的抢热门体育明星代言产品,也不管产品与运动员之间以及企业与体育之间有没有联系和契合点,只是注重名人效应,这些行为混淆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市场定位关系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哪些顾客群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借助某项体育资源进行体育营销时,首先要正确理解体育营销的实质,要全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行为特征,明晰自己的定位和体育赛事传达的文化与内涵,使二者有恰当的结合点,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2企业对消费者行为和心理把握不深

体育事业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企业参与和赞助体育活动带有隐含性,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具有儒家含蓄思想的中国,体育营销起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通过开展体育营销,可以塑造企业健康、权威和有实力的形象,能够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要想达到销产品的目的,一定要了解目标客户群的心理,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激发他们对企业商品的认知、情绪情感,使他们通过学习的过程成为企业忠诚的顾客。通过企业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共鸣和体育明星的名人效应,企业将体育的价值转移到企业的产品上,培养起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从事体育营销活动,并没有充分理解体育的内涵和消费者的心理。由于企业对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到位,很难获得顾客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例如国内众多体育服饰品牌,广告打的红红火火,但是消费者的认知仍然很模糊。他们没有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信号:消费者越来越渴望更专业的产品和对体育更深层次的追求。而目前国内的体育服饰品牌,多数是游离于时尚和专业运动之间,“人群宽泛、价格宽泛、形象宽泛”,一个想卖给所有人的产品,最终是所有的人都不太想买,这样的品牌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认同。

2.3体育营销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缺乏连续性,把体育营销等同于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借助某一重大事件,通过“借事”和“造势”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活动,其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种促销手段,并不能严格意义地称之为营销思想。而体育营销追求的不是短期效果,是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偏好,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3]。

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企业应该进行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竞争状况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制定一个1-5年的规划,将企业产品与体育相结合,产生一种文化。真正执行体育营销的企业销售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与消费者共鸣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的目的。

2.4营销策略单一,缺乏整合营销的观念,缺乏创新

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够,对一个体育项目往往只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等静态资源,忽略了体育项目对市场营销资源整合的动态资源。如在体育营销手段的应用上,策略显得比较单调,除了广告等单项的传播方式外,缺少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沟通;或者只关注热点赛事,花费巨资赞助,而忽略了体育的公益活动,忽略了体育营销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体育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各种营销手段应整合起来运用,用整合营销的观念来从事体育营销,尤其要从公益、文化、热点、情感等各个角度运用广告、促销的手段,从而达到整合的功效[4]。另外,体育营销还必须具有独特性,要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营销话题,酝酿出新思维、新创意,从而引导消费。

2.5市场化程度低,缺乏职业化的机构和专业人才

在我国,体育赛事目前基本上还是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来掌管审批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营销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体育赛事不能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发展体育营销的最大障碍之一,由此带来对体育资源的浪费和对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同时,在我国专业从事体育营销的机构很少,机构的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行业法规约束,机构的诚信度不高,这都造成了体育营销发展的滞后性。[4]

3国外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成功经验因素特征分析

3.1关联性

指企业的产品或品牌跟体育运动本身的相关程度。找到一个产品与体育的恰当契合点,是一个企业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真正高水平的体育营销是将体育精神和企业的品牌文化二者有机融合的营销,高关联度的产品往往能借助体育平台实现品牌美誉度和销售额的迅速扩张。例如,百事可乐的“畅想无极限与新生代的选择”广告创意,把饮料产品和青少年的体育时尚很好地结合,表达出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青少年的成功梦想,显示着体育精神和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有机统一,实现了品牌文化传递和刺激销售额增长的双重功效[5]。

3.2创意性

体育营销的创造力是企业取得良好营销效果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推销实物,而是“创造”一种回忆,一种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这体现着体育营销策划的创意性。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三星作为TOP合作伙伴,创造性地把奥运五环的LOGO和它主推的产品D608联系起来,五环LOGO附着于产品之中的设计使目标受众很容易在看到奥运五环后就能产生关于三星品牌的联想,树立起高价高质的市场品牌形象。

3.3整合性

整合相关资源也是体育营销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联系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构成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成功案例是Visa在都灵冬奥会的整体表现。2006年冬天,Visa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实施了包括电视、网站、报纸、广播全方位的媒介资源整合,在最大范围向国人传播了Visa和中国冰雪健儿一起征战都灵的信息。其中,还创意性地借用杨扬等著名选手高举V字形的胜利手势的电视画面,使冰雪运动象征的速度与技巧、纯洁与高贵和Visa品牌内涵产生了紧密的整合效应。

3.4持续性

持续性表明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战术,因为体育营销的功效是通过长时间在体育领域的投入和经营来实现的,而国外体育营销塑造市场品牌的范例,多数是靠长期坚持体育营销的结果。:

4结束语

对于研究领域中相关观点的整理与归纳向我们展示了目前我国体育营销研究的现状。如何使体育市场化、产业化,使体育营销成为营销领域中一个新的分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体育营销是将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但是这种营销原理和过程的运用不等同于简单地套用,体育营销因创新而生,体育营销靠创新而发展[6]。对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开始,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国际体育营销的理论、战略、策略和经验,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体育营销的研究进行拓展,力图做到理论研究走在实践之前。

参考文献

[1]朱建峰.体验经济对体育营销的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

[2]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

[3]杜永利,孙筠.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2).

[4]程文广.中国体育营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4).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文4

关键词: 南京 体育旅游产业 概念 发展现状 发展

2008年奥运会掀起了全国人民关注体育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潮。在本地或到异地参与体育盛事及体育健身类活动也逐渐由情感上接受上升到肢体上参与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及旅游事业正在共同发展,关于如何使两种事业得到共赢,使其迅速产业化,并通过体育旅游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话题。

2001年以前,南京体育产业发展速度不快、水平较低。“十五”期间,随着南京市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借助“十运会”的东风,南京市体育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大规模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社会资金对体育健身场馆的投入,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体育活动场所;二是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的人迅速增加;三是群众体育的普遍开展,城乡居民的健身意识大大提高。但是,将体育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并形成产业化还是南京体育事业发展的盲区之一。笔者拟对南京市(包括下属各区县)现有的体育旅游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点管见。

一、体育旅游及体育旅游产业的概念

根据上世纪70年代AIEST会议所界定的“旅游”的定义,旅游必须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和关系的综合;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不会发生赚钱行为。换言之,假设A先生住在南京奥体中心附近,A先生在奥体中心办了一张储值性的全能活动卡,为了锻炼身体购置了相关的体育器材,同时A先生偶尔也会买票观看在奥体举办的各类赛事活动,那么A先生的行为并不属于旅游行为。

由此可见,体育旅游并非“体育”与“旅游”两种概念的简单结合。近年来,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的研究有所拓展,但是关于体育旅游的界定并不十分清晰。部分研究对体育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分不够,认为“体育旅游是游客借助各种自然资源并通过旅游而获得心理满足和身体健康的活动”;一些研究对体育旅游与旅游者参与的体育活动的区分不够,认为“体育旅游是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由此可见,体育旅游是人们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即以此类活动或其构成要件为消费品的产业。笔者认为,像上述A先生这样的城市居民群体,他们对健康的投资活动虽然不在体育旅游研究的范畴之内,但是作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在分析产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进行单独的分析。

二、南京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可分为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用品生产、体育用品销售、体育赛事表演市场等方面。南京市的体育产业在“十五”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南京市“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做大体育产业的任务,南京文化产业“十一五”规划也将体育健身业列入了重点发展行业。一方面,早在2003年,南京市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是年,南京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达11.2亿元,占该市当年GDP的0.71%。南京市人民的生活也开始进入消费结构剧变期,居民在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享受性消费支出比重日益增加。

需要看到的是,体育产业并不等同于体育旅游产业。严格意义上说,南京还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体育旅游产业。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南京市民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加及体育用品生产规模与销售市场的扩大,更需要依托南京的体育资源,吸引外地人到南京消费,同时吸引本地人参与体育消费活动。

三、如何促进南京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如何将体育与旅游相互结合,如何促进南京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消费群体的确定

有资料提示,改革开放至今,南京市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少年儿童比重逐步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老年人口呈上升趋势。根据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少年儿童(0―14岁)占南京常住人口的11.58%,15―59岁的群体占总人口的74.04%,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4.38%。此类现象在国内各大城市均有体现。市场经济学告诉我们,产品的设计必须针对一定的市场需求。结合各类群体的消费实力以及消费习惯,我们可以将体育旅游产品所针对的群体设定为3个大层次:少儿群体、中青年群体、老年人群体,重点为中青年群体。

2.产品的设计

就南京而言,爬紫金山已经成为很多南京市民及周边民众愿意而且经常参与的活动。但是,单纯的爬山活动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可见,发展体育旅游事业,关键在于将体育活动市场化,这个市场化的平台便是旅游活动。由于每一类体育活动能够吸引的群体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团队体育旅游活动是我们在发展体育旅游事业时应关注的重点。我们设计产品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全国其他地方有此爱好的群体到南京来参加体育旅游活动。

第一,将体育活动纳入旅游产品的规划中。南京主城区的传统旅游项目已经趋于成熟。如钟山风景区,除了日常观光与文化旅游及城市居民的锻炼之外,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空间有限,只适合少数个体体育旅游爱好者进行活动。但是南京郊县的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些旅游景区大多打出“农业乡村”、“生态”、“美食”等招牌。笔者认为,南京郊县地区温泉、山体、水资源相对充足,可以在适当的景区,利用场地开展赛车、越野、攀岩、游泳等活动。

第二,将新兴科技、网络娱乐方式与体育活动相结合。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娱乐习惯有所改变。把网路娱乐方式搬到现实生活中意味着每一个网络娱乐的使用者都是体育活动的潜在客户。如常州恐龙园中将CS游戏仿真化的体育娱乐性项目,它的成功对于体育活动的拓展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第三,避免低档次的复制性产品。海南的体育旅游项目颇具特色,如潜海、帆船、冲浪等。笔者在去山东某地旅游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体育活动,但是产品品质和效果和海南相去甚远。可见,体育活动的复制需要尊重风土民情和当地特色。

第四,拓展民间体育交流。当一个地区的体育活动和周边的体育活动没有较大差距的时候,应该寻找之间的共同点,即引发某一体育活动群体对某类体育活动的共鸣。如空竹运动,此项活动能够强身健体,民间艺人将其艺术化之后其便不断登上舞台。倘若以空竹活动做为切入点,必将吸引南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甚至全国的空竹爱好者。山东“潍坊风筝节”便是典型。但是,此类活动大多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整体包装。

就南京而言,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很好的资源。有资料显示,南京有包括世界“四大天王”之一杨阳在内的7个羽毛球世界冠军,有国家级羽毛球学校和一批知名教练,有与国内羽毛球界良好的关系;有遍布城市的大小羽毛球馆和广泛的羽毛球爱好者,有包括亚狮龙、胜利、羽翔等知名企业在内的十多家羽毛球生产厂家。南京市体育局也有意将“南京羽毛球”打造成城市体育名片。

第五,依托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开展体育用品购物旅游。购物活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毋需赘述,香港、上海等城市的购物旅游即为实证。南京有良好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还有很多的体育用品集中购买区,如五台山体育场、进香河路、南京市内各大综合性商场等。结合产地优势,依托体育用品的零售业发展体育旅游事业不失为一种策略。

第六,借重大体育赛事的东风。北京奥运会带给北京的综合效益有目共睹,南京体育事业发展也得益于“十运会”的东风相助。如南京奥体中心场馆的建设,不仅成为南京市民日常锻炼的佳处,还带动了河西片区的经济腾飞。可见,依托重大体育赛事,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和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

四、结语

南京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体育产业自身的繁荣,另一方面需要借助旅游活动和重大体育赛事的平台创造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从根本上需要政府的支持,即从城市规划中预留出体育旅游产品的空间,并进行集中推介与宣传。此外,还需要完善体育事业的管理机制,并处理好体育主管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的利益关系,抛开部门小利,多方协作、立足城市经济的总体发展才能达到共赢。2008年6月,南京市政府转发了体育局《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了“体育强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具体包括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体育科研和宣传教育水平、加快体育强区(县)建设步伐、加强体育强市建设组织实施力度等方面。我们可以坚信,南京的体育事业和体育旅游必然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体育局.《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的通知,2008,(6).

[2]陈爱宣.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与保障[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吴登峰.对我国体育节事旅游发展趋势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0)(上旬刊).

[4]肖桃芳,赵金岭:北京奥运会旅游的理性思考――从经济学视角的研究[J].企业经济,2006,(7).

[5]曹兴国,曹丹.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旅游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12)(上旬刊).

[6]石岩,舒宗礼,夏贵霞.近十年来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现状综述与展望体育文化导刊,2007,(4).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文5

关键词 重大事件;影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趋势

A Review of Overseas Studies on the Impacts of Mega events

WANG Chunlei

(Shanghai Institute of Touris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Applying various techniques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mega events from multi dimension angl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and frontier issues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on mega events. Starting from the contents of overseas researches on the impacts of mega events and the methodologies applied, this paper made a brief review of the typical literatures in this area and pinpointed the inadequacies and the trends.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be a little enlightening to domestic researchers in this circle, and can be used as a helpful reference by cities hosting or planning to host mega events.

Key words:mega event;impact;research subject; research methodology;trend

1961年,美国历史学家Daniel J. Boorstin出版了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 Events in America一书,这是迄今为止可知的西方关于事件研究的最早文献。在该书中,Boorstin对“伪事件”(Pseudo Event)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从传媒、人文、旅游等6个方面分析了这类事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1]。在搜索引擎Google中输入“impact of mega events”,我们可以得到大约1010项查询结果(搜索时间为2006年9月30日11:15 am,用时 036 秒);输入“impact of hallmark events”,约有212项查询结果(搜索时间为2006年9月30日11:52 am,用时026秒)。对事件影响及其评估(Event Impacts Assessment)的研究已经成为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前沿课题之一[2]。

一、对事件影响的分类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事件对举办地的影响方式与作用大小都有所差异,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会按照事件的类型来对事件影响研究进行讨论。综观国外现有的事件影响研究成果,可将其研究角度大致分为4种:

1.事前、事中与事后

Getz认为,从阶段上来讲,对事件的评价包括3个基本类型:事前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产出或总结评价(Outcome or Summative Evaluation)[2]。著名交通和旅游战略咨询公司Inter VISTAS在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所做的分析报告中,也将2010年冬奥会的影响分为3个阶段,即赛前影响阶段(2002-2009)、赛中影响阶段(2010年)和赛后影响阶段(2011-2015)[3]。Ritchie和Lyon在研究举办地居民对1988年冬奥会的反馈时,也分别从赛前、赛中和赛后收集数据[4]。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国外重大事件影响研究述评2.有形与无形

Dwyer、Forsyth等人认为,特殊事件的影响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5]。John Allen等也提到了无形影响(Intangible Impacts)的概念,他们指出:重大事件的无形影响是难以衡量的,包括对社会生活和对团体福利的影响、由事件所激发的居民自豪感、以及对一个地方或旅游目的地形象所造成的长期影响[6]。

3.正面与负面

几乎所有事件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提到过这两种影响,即使在搜索引擎Google中输入“negative Impact of events”(事件的消极影响),也可以得到大约35000项查询结果(搜索时间为2006年10月6日0:12 am,用时0.04秒)。Shapcott从城市重大事件和居民住房权的关系出发,研究了重大事件的负面影响。他列举了大量的数据,例如,在1988年汉城(今首尔)奥运会之前有72万出租户被迫搬迁;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成千上万的低收入房客和小企业搬出这座城市;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则有9000多个流浪汉(相当一部分是黑人)被逮捕,等等[7]。Kim、Gursoy和Lee在研究2002年世界杯前后韩国居民的认识变化时,将文化交流与发展、经济增长、自然资源利用等归为预期利益或积极影响(expected benefits或positive impacts),将交通拥挤、污染、物价上涨以及社会问题等归为负面影响(negative impact)[8]。

4.经济、社会和环境

三维评价法是现有西方事件影响研究成果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倡导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来展开分析。Getz认为,对事件影响的研究应该从事件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2]。这里的“角色”实际上是指一个事件所涉及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包括组织者、赞助者和合作者以及消费者/游客等,“角度”则是Getz所提到的经济、社区和环境。John Allen在《节庆与特殊事件管理》(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一书中专门讨论了特殊事件的影响问题。他认为,重大事件对举办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即社会文化影响、物质和环境影响、政治影响以及旅游和经济影响,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一般性的归纳[6]。

二、研究内容

早在1997年,著名事件及事件旅游专家Donald Getz就认为,对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媒介(Communication & Media)、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休闲与旅游(Recreation & Tourism)以及事件营销(Event Marketing)等5大领域[2]。Getz所做的概括在现在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综合分析国外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将其分为4个大类:

1.经济影响研究

2001年,Brown和Massey撰文对重大体育活动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回顾,他们指出,先前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6个方面展开,即体育活动的参与及发展、社会影响、遗留设施、城市再发展、旅游业以及经济影响。Brown等还认为,尽管学术界对奥运会等事件的后续社会效应的研究历史更长,但更加关注经济影响的现有研究成果仍居多数[9]。

2001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体育运动对工业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约为2%,对旅游业的贡献更大,在4%-6%之间。2005年,Brunet 对1986至2004年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经济影响做了全面的分析。Brunet认为,巴塞罗那奥运会是一次具有标杆意义的成功,它对巴塞罗那的城市复兴和城市吸引力的增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体育运动、组织机构、经济、社会和城市规划等多个角度来看,巴塞罗那奥运会都堪称典范[10]。然而,这届奥运会同时也导致巴塞罗那的食物、交通和各种服务的价格明显上涨[11]。Baade、Dye、Noll、Zimbalist、Rosentraub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把“体育战略”作为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发动机,效果并不好[12,13];French和Disher也对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对城市新一轮发展,尤其是中央商务区发展的动力作用提出了质疑[14]。

Chhabra、Sills和Cubbage运用旅游者问卷调查结果和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美国北卡州乡村地区两个苏格兰节庆中由旅游者消费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他们还得出了一些十分有趣的结论:尽管当地的餐厅、旅馆、商贩和赞助商们都从旅游者的大笔消费中获利不少,但由于乘数效应相对较小,上述两个节庆的总体经济影响在两个举办地的经济活动中只占很小的比重;节庆活动的经济影响大小,不仅取决于活动本身(特别是天数),还要受制于当地的经济状况(如其它吸引物或两者之间的联系等)[15]。Belkin和Celebrezze用详细的数据分析了纽约体育会展中心举办展览会、足球比赛等各种大型活动对纽约市经济与财政的影响。而且,在分析每一种类型的活动时,他们都预测了这类活动的数量,潜在参加者的人数和类型(包括过夜旅游者、社区内的一日游游客和城市居民)以及他们在各种服务方面的花费,比如交通、住宿、餐饮和其它零购等[16]。

Kurscheidt总结了历届世界杯的经济表现,并利用成本收益法(Cost Benefit Model)对2006德国世界杯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从世界杯的发展历史上来看,德国世界杯的经济收入呈现出令人乐观的趋势,但仍然要比活动组织者所预想的收入水平低很多[17]。Bohlmann在《2010年世界杯对南非的经济影响预测》一文中,对体育赛事影响研究方面的主要文献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提出了南非举办2010年世界杯需要在经济影响方面考虑的6个问题[18]。Tilley也在分析多届世界杯和奥运会的经济影响和效益的基础上,给2010年南非世界杯提出了中肯的建议[19]。

2.旅游影响研究

尽管与非旅游专业的研究者相比,专业旅游刊物对事件及事件旅游的关注要晚得多[20],但由于各类重大事件都对举办地旅游业发展有直接影响,旅游学界对重大事件的关注和研究显得顺理成章,且发展十分迅猛。

戴光全对事件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事件管理》(Event Management,其前身为Festival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1994至2002年间登载的文章按照关键词进行了分类统计,在17个内容小类中,对事件的影响研究占到了259个(次)关键词的11.6%,仅次于对事件吸引物的研究[20]。从1999年2月到2006年10月,国际著名旅游学术期刊《旅游研究》(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共刊登了220篇内容涉及事件(events)的论文,其中,有10篇在文章标题中就有“events”。由此可见,在对节庆与特殊事件(Festival & Special Events)的影响研究方面,旅游学术界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另外,西方还有相当一批学者深入研究了体育赛事对举办地旅游业的影响。正如Mccartney所提出的,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增进观众对举办地认识的工具或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的功能日益明显,通过各种体育赛事来实现体育运动与旅游业的协同也随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21]。例如,Inter VISTAS咨询公司在呈送给不列颠哥伦比亚奥组委的《2010年冬奥会的经济影响分析报告》(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2010 Winter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中提出,2010年冬奥会的经济影响主要由3个方面的支出来激活:(1)奥组委的成本,即各种直接投资和与比赛直接相关的成本;(2)非组委会的成本,即为了保证比赛顺利进行的各种服务和设施的成本;(3)观众和旅游者的消费。该报告专门用一章对国内外观众和旅游者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3]。

3.综合影响研究

1987年,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AIEST)举行了第37届大会,本次会议以“重大事件的影响和角色及其在区域与国家旅游业发展中的吸引力”为主题[22]。同年,人与自然环境研究大会(People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召开了主题为“标志性事件(Hallmark Events)对城市的影响”的会议[23]。因为组织机构不同,以上两次国际会议各有侧重,前者侧重重大事件对地区旅游业的影响和作用,后者侧重事件对城市的影响研究,但在两次会议上代表们都就事件对举办地的综合影响进行了深入交流。1989年,Syme等人在《标志性事件的计划与评估》一书中也专门论述了大型主题事件的全方位影响问题[24]。

Matos对重大体育赛事的多维影响 (Multidimensional Impacts)进行了研究,他列出了所有可能发生的潜在影响,包括财政收入、经济影响、旅游和国际市场营销、基础设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环境影响、科技发展、人力资本、制度创新、政治资本、社会结构、文化与心理变化以及无形影响等[25]。奥运会影响社区联盟(The Impact of the Olympics on Community Coalition ,简称IOCC)在提交给温哥华2010年冬奥会申办集团的建议中,从7个方面讨论了重大体育赛事对举办地的影响,即社会责任和透明度、安全、交通、社区经济发展、环境、民主进步以及住房[26]。Matheson和Baade从体育活动的经济影响出发,讨论了重大体育赛事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促进作用。他们认为,世界杯、奥运会等重大事件可以作为举办国家展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综合国力的手段,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表现[27]。

Horne和Manzenreiter侧重从3个方面研究了2002年世界杯对日本和韩国相关城市的影响:2002年世界杯为区域政治经济带来的特定影响;重大体育赛事在地区形象塑造和促销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如何对这样的活动进行国际化的操作。他们的研究结果解释了预期影响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并揭示了重大事件对于不同群体的意义[28]。Horne还从2002年世界杯与现代日本社会和足球设施发展关系的角度,对国际和地方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是对“实质上是谁控制了这次全球性的赛事,举办地的成本和收益究竟是多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2002年世界杯使得日本足球运动的商业化运作加强,而在使足球成为一种日常活动方面的作用较弱,且远远未能实现促进人口从中心向的重新安置、提高日本人民的总体经济收入和整体生活质量等相关目标[29]。

4.专题研究

概括而言,国外与重大事件的影响相关的专题研究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举办地形象。Guala认为,城市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时,重塑形象是一个重要的工具,而奥运会可能是在国际水平上设计和传达地区形象的最佳时机。他撰文分析了2006年冬季奥运会与都灵形象再造的关系,并指出都灵应该借举办奥运会的机会与阿尔卑斯山建立紧密的联系[30]。

(2)居民意识。Ritchie和Lyons研究了1988年第15届冬奥会(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结束后当地居民的反应,结果表明奥运会不仅给卡尔加里带来了可观的直接财政收入,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还明显增强了居民的自豪感[31]。Mihalik和Simonetta围绕乔治亚州居民对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感知问题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最终得出了中期评估结论:从1992年起,乔治亚洲居民的支持热情一直很高涨;参与反对活动的居民人数大量减少;相比经济影响而言,居民更加注重无形利益;居民们提出的主要消极影响通过法律等手段逐步得到了解决。Kim、Gursoy和Lee就比赛前后2002年世界杯对韩国居民认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非常有趣的结论:在文化交流、自然资源开发和文化发展方面,居民所感知到的实际利益比预期的明显要小;而居民们所担心的一些负面影响,如交通拥挤、污染、物价上涨以及社会问题等,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差[8]。此外,Fredline、Faulkner、Deccio和Baloglu等学者也探讨了重大事件影响中的居民反应问题[33,34]。

(3)传统文化。McHone和Rungeling专门分析了著名旅游目的地举行文化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他们指出,对一次性重大事件的回报和其它经济影响进行评估肯定会遇到特定的测量问题,尤其是在一个有大量临时游客聚集的地方举行文化类节庆活动时更是如此[35]。

(4)遗留建筑和设施。Catungal深入探讨了建设永久性的遗产地与申办2010年冬奥会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奥运会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的目标是为我们省的每一个社区提供建设永久性遗产地的机会,以弘扬我们灿烂辉煌的成就和令人骄傲的文化”[36]。

(5)就业和工资。Daniels提出了一种新的事件影响分析方法――职业导向模型(Occupation based Modeling),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一次青年垒球公开赛给当地工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37]。

(6)评估手段和工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发展局(Arts Victoria)组织人员开发出一种名为“节庆DIY(the Festivals Do it Yourself kit)”的软件,该软件能使活动组织者以简单和相对廉价的方式对活动的经济影响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不仅能为活动组织者提供信息,还可以供外部的赞助商和利益相关者参考。Jackson 、Houghton等人专门撰文,讨论如何成功地使用该DIY软件,并介绍了该软件应用的初步结果和部分使用者的反馈情况[38]。

三、研究方法

Roche提出,鉴于重大事件涉及面十分广泛,对其影响和效应进行研究需要运用系统思想[39]。Brown和Massey在《重大体育赛事的影响研究综述》(Literature Review: The Impact of Major Sporting Events)一文中指出,现有事件影响研究成果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技术[40]。由于从事重大事件影响研究的学者学科背景不同,彼此的研究方向也不一样,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事件影响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有鉴于此,本文只是对国外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所使用的方法进行了粗略的归类。

1.投入产出分析

Belkin和Celebrezze在分析纽约体育会展中心举办展览会等大型活动对纽约市经济与财政的影响时,主要运用了投入产出分析法。但他们具体比较了分别使用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系统(Regional Input Output Modeling System,RIMS II)和明尼苏达IMPLAN集团投入产出模型(由Minnesota IMPLAN Group开发)进行分析的结果,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生产、建设、财政、硬件设施和商业服务等方面使用RIMS II进行分析时的乘数更大,而在那些受旅游者消费行为影响较大的行业,如住宿、娱乐、餐饮、批发和零售贸易等,使用第二种模型分析时得出的乘数更大[41]。

受两个不同的政府部门(The State Capital Hanover和The Lower Saxony Ministry for Economics, Technology and Traffic)委托,两个专家组分别于1995年和2001年对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经济影响做了事前的和事后的评估,此外,德国柏林经济学院还做了一次独立的控制性评估。上述三项研究均采用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其中,两个专家组都使用了1995年的德国投入产出表(R71 format),并利用“地区熵”的方法对全国的数据进行了地方化处理,柏林经济学院则采用了1997年的德国投入产出表(R59 format)[42]。

另外,InterVISTAS咨询公司在《2010年冬奥会的经济影响分析报告》(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2010 Winter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中,也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2010年的直接、间接和引致影响进行了预测,并对投入产出模型的局限性进行了说明[3]。

2.对投入产出模型的改进

Daniels指出,对重大事件的经济影响分析最后往往都要借助投入产出模型,从而得出有关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引致影响的结论,但很少有旅游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她对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拓展,提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职业导向模型(Occupation based Modeling),并以一次青年垒球公开赛为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这次活动对当地工资变化的影响[37]。

Tyrrell和Johnston提出了一套对旅游节庆活动的直接经济支出和影响进行评估的标准方法,该方法能将那些十分关键但又经常被忽视的问题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其中,包括如何区分旅游业的总体影响和旅游节庆活动的影响。他们进一步指出,使用投入―产出或乘数模型进行旅游事件的影响评价时很容易出错,特别是运用于那些其它旅游景点(吸引物)占主导的地区,譬如游客量本来就很大的滨海地区时,表现更为明显[43]。

Hiller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提出了重大事件影响评估的关联模式,其中,前向关联是指由活动本身带来的效应,后向关联指能够说明事件合乎理性的背景条件和目标,平行关联则指那些对于事件本身来说具有滞后性、而且组织者不能控制的副效应。他认为,这种纵向的方法能够比较有效地区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影响,进而使得没有预计到的各种结果也能被识别[44]。

Dwyer和Forsyth明确指出了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事件影响分析的缺点:(1)因为忽略事件的消极作用和资源约束,投入产出模型夸大了重大事件对举办地内外部的影响;(2)投入产出模型忽视了非旅游行业的反馈效应;(3)投入产出模型不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正确的依据[5]。Dwyer、Forsyth、Spurr等人还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CGE)对一个活动案例的经济影响进行了估算,然后将其与利用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Input Output Analysis)得到的评估值进行比较,进而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由于具有更强的综合性,CGE模型在重大事件的影响评估方面有更广阔的使用空间[45]。此外,Dwyer和Forsyth还对成本收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在事件影响评估中的运用进行了说明。他们认为,为了判断一次活动从收支平衡上来讲是否值得,组织者必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掌握了活动的经济净收益情况,政府部门才可能对是否支持该活动做出正确的决定[5]。

3、社会学

Waitt运用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分析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对当地居民的社会影响;Deccio和Baloglu也利用该理论研究了非举办地居民对2002年冬奥会溢出效应的观点,这些可感知效应的前期表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奥运会的支持行为,他们发现那些对环境敏感的居民不赞成申办奥运会,而在经济上依赖旅游业或从事户外工作的人总体上讲支持奥运会[46]。Lenskyj在《最成功的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社会影响》(The Best Olympics Ever? Social Impacts of Sydney 2000)一书中,运用实证调查、社区访谈等大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记录和描述了相关社区团体对来自于企业式的奥运组委会的骚扰、审查和武断地给“问题”人群判罪等行为的反对。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她还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奥运会是为国际资本服务的,只要奥运会存在,这种模式就不会改变[47]。

Deffner和Labrianidis运用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了1997欧洲文化城市活动(European City of Culture Thessaloniki'97)前后萨洛尼卡市的变化。他们指出,由于缺乏战略性的规划尤其是对文化和时间的规划,这次活动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包括旗舰工程建设、城市整体营销和旅游发展政策等[48]。在《重大事件与现代化》(Mega events and Modernity)一书中,Roche利用政治社会学的方法,以奥运会和世博会这两类超级事件为例,深入分析了重大事件的政治特性、重大事件与城市/地方局部现代化(Micro modernization)之间的关系等问题[49]。

Ritchie和Lyon在一项关于居民对体育赛事的反应的研究中也运用了社会调查方法。他们在1988年冬奥会结束后的一个星期,对年龄在13岁或稍长一点的400位本地居民进行了电话访问,所有联系人都是从电话名录中随机抽取的[50]。Ritchie和Smith在研究1988年冬奥会对地区形象的影响时也主要运用了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电话采访的问题包括在冬奥会前后人们对加拿大的印象、对加拿大各个省和城市的认识以及对奥运会场地的了解等[51]。

4、市场营销学

Mccartney以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Macao Grand Prix Golden Jubilee)为例,研究了在同一个地方重复举办相同活动时对参赛者、观众和旅游者的激励问题。他认为,作为一种持续发展战略,一个重复举办的重大事件在同一个举办地更容易得到逐渐调整和改进,但与此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如活动的吸引力、参加者的忠诚度以及观众重游率等。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参加者的忠诚度不一样,组织者完全有可能开发新的旅游细分市场,并设法延长观众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因而采取合适的市场营销战略至关重要[52]。

Gratton等人以6个节事活动为例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重大体育赛事的经济影响。他们向参加活动的观众发放了4360份调查问卷,并从举办城市的政府主管部门和酒店获得了大量信息,这些调查结果用于测算观众的消费情况;他们还利用比例乘数方法估算了活动所创造的收入和职位数量[53]。

Cassidy对旅游、事件和体育比赛等3个领域的消费者动机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回顾后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缺乏对体育事件旅游者消费动机的关注,他倡导在将来的研究中试用一组新的动机变量[54]。Nicholson和Pearce从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了新西兰南岛(South Island)4个节庆活动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并明确提出活动特色是十分重要的因素[55]。Neirotti,Bosetti 和Teed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法,并基于320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对影响参加1996年夏季奥运会观众的决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56]。

四、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早在1989年,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Hall 就撰文指出了当时学术界在标志性事件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事件的定义仍然存在较大分歧;(2)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明显比较薄弱;(3)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经济领域,而对于非常重要的社会和设施影响(social and physical impacts)的研究成果很少。在文章的最后,他还总结了被研究者忽视的主要环节,并提出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进一步深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7]。这些问题对今天的事件影响研究仍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Dwyer和Forsyth明确指出,目前许多政府部门所采取的事件影响评价方法存在3个主要缺点:(1)由于评估技术存在偏差,事件的经济影响被过高估计了,这导致了那些并不能给地方经济和就业带来预期效应的活动仍然得以举办;(2)不能把事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与事件的净收益区别开;(3)因为一个地区的收益往往以对其它地区的负面影响为代价,所以那些并不能给全国经济带来净收益的活动也可能得到支持[5]。Mules、McDonald、Crompton等也指出,为了证明公共支出的合理性,在政府和组织者就活动利益所做的官方陈述中,有许多指标都是不可测量的,即使是可测量的也仅仅是停留在估算的层次上。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事件影响研究的滞后性[58,59]。

在认真总结西方1990-2000年的事件研究文献后,Hede等人指出了事件研究的热点问题:(1)对体育类事件的经济影响评估;(2)对特殊事件的社会影响评估,以及利用“三维盈亏方法”(Triple Bottom Line)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对事件的效益进行分析;(3)特殊事件的风险管理研究;(4)事件活动的运作管理研究[60]。

综上所述,笔者预测,在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外学术界在重大事件的影响研究方面将呈现出以下4个主要特点:(1)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等更为合理的评估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运用,个别标准的事件影响评估框架(The Framework of Events Impacts Assessment)将逐渐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2)对事件举办地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当地居民行为的影响将成为一个研究热点;(3)利用系统动力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工具来研究重大事件对举办地的影响将成为一种潮流;(4)从举办地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对事件/事件旅游各方面的影响及其控制进行全面研究,是西方事件/事件旅游研究未来的主要趋势之一[61]。

参考文献:

[1] Daniel J. Boorstin.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 Events in America [M]. New York: Atheneum,1985: 1-15.

[2] Getz, D..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 [M]. New York: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1997: 331-352.

[3] InterVISTAS Consulting Inc.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2010 Winter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An update [R].2002.

[4] Ritchie, J.R. and Lyons, M..Olympulse VI: A Post Event Assessment of Resident Reaction to the XV Olympic Winter Game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0,23(3): 14-23.

[5] Larry Dwyer and Peter Forsyth. Economic Evaluation of Special Events: A Re assessment [J]. Centre for Tourism Policy Studies University NSW,2004,business.vu.edu.au/ICTE.

[6] John Allen著,王增东译. 大型活动项目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5-43.

[7] Michael Shapcott. Commentary on 'Urban Mega Events, Evictions and Housing Rights: The Canadian Case' by Kris Olds[J]. Source: divcom.otago.ac.nz:800/tourism/current issues/.

[8] Kim, H.J., Gursoy, D. and Lee, S. The Impact of the 2002 World Cup on South Korea: Comparisons of Preand Post games [J]. Journal of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86-96.

[9] Adam Brown and Joanne Massey. Literature Review: The Impact of Major Sporting Events [J]. Manchester Institute for Popular Culture,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2001.

[10] Brunet,.F..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Barcelona Olympic Games, 1986-2004 [J].Source: olympicstudies.uab.es/pdf/wp084_eng.pdf.

[11] Virginia Tilley. Scary Economics of the Mega Event [J]. Business Day,8 August 2006.

[12]Robert A. Baade and Richard F. Dye. The Impact of Stadiums and Professional Sports on Metropolitan Area Development [J]. Growth and Change,1990,21(2): 1-14.

[13]Roger G. Noll and Andrew Zimbalist. The Economic Impact of Sports Teams and Facilities [J]. In Sports, Jobs, and Taxes, edited by Roger G. Noll and Andrew Zimbalis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7: 55-91.

[14] Steven P. French and Mike E. Disher. Atlanta and the Olympics: a One Year Retrospectiv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7,63(3): 379-383.

[15] Deepak Chhabra, Erin Sills and Frederick W. Cubbage. The Significance of Festivals to Rural Economies: Estimating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Scottish Highland Games in North Carolina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3,41: 421-427.

[16] David Belkin and Rachelle Celebrezze. Estimating the Economic and Fiscal Impacts of the New York Sports and Convention Center [R]. New York City Independent Budget Office Background Paper,2004,Source: ibo.nyc.ny.us/iboreports/stadiumBP.pdf.

[17] Markus Kurscheidt. The World Cup.The Copenhagen Conference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of Hosting Mega Sports Events [N].2006,Source: cbs.dk/megasportsevent.

[18] Heinrich R. Bohlmann. Predict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2010 FIFA World Cup on South Africa [J].May 2006,Source: up.ac.za/up/web/en/academic.

[19] Virginia Tilley. Scary Economics of the Mega Event [J]. Business Day. 8 August 2006.

[20] 戴光全. 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及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8,9,14.

[21] Mccartney, Glenn. Hosting A Recurring Mega event: Visitor Raison D'être[J].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2005,10(2): 113-128.

[22] Jafari, J..Tourism Mega Event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2): 272-274.

[23] Wall, G..Effects of Hallmark Events on Citi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2): 280-281.

[24] Syme,J. B., et al. The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f Hallmark Events [M]. Aldershot: Avebury,1989.

[25] Pedro Matos. Hosting Mega Sports Events: A Brief Assessment of Their Multidimensional Impacts [J].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penhagen Conference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s of Hosting Mega Sport Events ”, September 1, 2006.

[26] IOCC. Recommendations Made by the Impact of the Olympics on Community Coalition to the Vancouver 2010 Bid Corporation and its Member Partners [R]. August 2002, olympicsforall.ca/download.

[27] Matheson, Victor A. Baade and Robert A..Mega Sporting Events in Developing Nations: Playing the Way to Prosperity? [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72(5):1085-1096.

[28] John D. Horne and Wolfram Manzenreiter. Forecast and Actual Impacts of the 2002 Football World Cup Finals on the Host Countries Japan/Korea [J].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2004,39(2):187-203.

[29] Horne, John. The Global Game of Football: the 2002 World Cu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Japan [J]. Third World Quarterly,2004,25(7): 1233-1244.

[30] Chito Guala. Rebuilding Turin's Image: Identity and Social Capital Looking Forward To 2006 Winter Olympics Games [J]. 39th ISoCaRP Congress, 2003.

[31] Ritchie, J. R. and Lyons, Marcia. Olympulse: A post Event Assessment of Resident Reaction to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0,14-23.

[32] Brian J. Mihalik and Leo Simonetta. A Midterm Assessment of the Host Population's Perceptions of the 1996 Summer Olympics: Support, Attendance, Benefits, and Liabilitie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9,37:244-248.

[33] Fredline, E., Faulkner, B..Variations in Residents' Reactions to Major Motorsport Events [J]. Event Management,2002,(7): 115-125.

[34] Cary Deccio and Seyhmus Baloglu. Non host Community Resident Reactions to the 2002 Winter Olympics: The Spillover Impact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2,41: 46-56.

[35] W. Warren McHone and Brian Rungeling. Practical Issues in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a Cultural Tourist Event in a Major Tourist Destination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8: 299-302.

[36] John Paul Catungal. Learning to Take Advantage of an Olympic Opportunity: 2010 Legacies [J]. 2005,Source: sfu.ca/dialog/undergrad/pdfs/0501 John_Paul_Catungal.pdf.

[37] Margaret J. Daniels. Beyond Input Output Analysis: Using Occupation Based Modeling to Estimate Wages Generated by a Sport Tourism Event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4,43: 75-82.

[38] Julie Jackson, Meg Houghton, Roslyn Russell and Petra Triandos. Innovations in Measuring Economic Impacts of Regional Festivals: A Do It Yourself Kit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5,43: 360-367.

[39] Roche, M.. Mega events and Modernity: Olympics and Expos in the growth of global culture [M]. London: Routledge,2000: 276-277.

[40] Adam Brown and Joanne Massey. Manchester Institute for Popular Culture [R].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2001.

[41] David Belkin and Rachelle Celebrezze. Estimating the Economic and Fiscal Impacts of the New York Sports and Convention Center [R].New York City Independent Budget Office Background Paper,2004,Source: ibo.nyc.ny.us/iboreports/stadiumBP.pdf.

[42] Stefan Althues and Helmut Maier. Exhibition “EXPO 2000” in Hanover/Germany in 2000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y Based on German Input Output Tables: A Priori and A Posteriori [J]. paper presented to the Fou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put Output Techniques, October 10-15, 2002, Montréal, Canada.

[43] Timothy J. Tyrrell and Robert J. Johnston.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Direct 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t Events: Distinguishing Origins, Destinations, and Causes of Expenditure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1,40: 94-100.

[44] Harry H. Hille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Mega Events: A Linkage Model [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Vol. 1, No. 1, 1998.

[45] Larry Dwyer, Peter Forsyth and Ray Spurr. Estimating the Impacts of Special Events on an Economy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5,43: 351-359.

[46] Deccio and Seyhmus Baloglu. Non host Community Resident Reactions to the 2002 Winter Olympics: The Spillover Impact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2,41: 46-56.

[47] Helen Jefferson Lenskyj. The Best Olympics Ever? Social Impacts of Sydney 2000 [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2.

[48] Deffner Alex and Labrianidis Lois. Planning Culture and Time in A Mega event: Thessaloniki as the European City of Culture in 1997 [J].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2005,10(3/4): 241-264.

[49] Roche, M.. Mega events and Modernity: Olympics and Expos in the Growth of Global Culture [M]. London: Routledge. 2000: 276-277.

[50] Ritchie, J. R and Lyons, M.. Olympulse VI: A Post Event Assessment of Resident Reaction to the XV Olympic Winter Game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0,23(3): 14-23.

[51] Ritchie, J.R and Smith, B.H.. The Impact of a Mega Event on Host Region Awareness: A Longitudinal Study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30(1): 3-10.

[52] Mccartney, Glenn. Hosting A Recurring Mega event: Visitor Raison D'être [J].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2005,10(2): 113-128.

[53] Gratton, C. et al.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Major Sports Events: A Case Study of Six Events [J]. Managing Leisure,2000(5): 17-28.

[54] Frances Cassidy. What Motivates Sports Event Tourists? A Synthesis of Three Disciplines [J]. 2005,Source: eprints.usq.edu.au/archive/00000845.

[55] Rachael E. Nicholson and Douglas G. Pearce. Why Do People Attend Even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isitor Motivations at Four South Island Event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1,39: 449-460.

[56] Lisa Delphy Neirotti, Heather A. Bosetti and Kenneth C. Teed. Motivation to Attend the 1996 Summer Olympic Game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1,39: 327-331.

[57] Colin Michael Hall. The Definition and Analysis of Hallmark Tourist Events [J]. Geo Journal,1989,19 (3): 263-268.

[58] Mules, T. and McDonald, S..The Economic Impact of Special Events: The Use of Forecasts[J]. Festiv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994,(2): 45-53.

[59] Crompton, J. and McKay, S.L..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Festivals and Events[J]. Festiv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94,(2): 33-43.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文6

关键词: 体育 经济 发展 

 

一、引言 

对于体育工作者来说,体育与经济结合早已经不是陌生的话题,体育经济的概念引入我国已经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中,我们的生活环境早已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振兴中华”的口号早已变为现实,然而没有哪一个学科、观念可以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头。20多年前体育工作者辛勤研究的成果,很多不得不被放进历史的柜台。面对新世纪的春风,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使我们的事业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外20多年来体育的发展史,重新阐释了体育与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互关系,国内外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旨在为我国的体育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通过对20多年来国内外体育经济方面的专著、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推理,结合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中的实际经验和教训,对体育与经济相结合做出全新的叙述和阐释。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育经济学说的由来 

(1)体育起源于劳动,自人类开始有目的的劳动就有了最原始的体育。萌芽时期的体育,严格地讲不能称之为体育,其根本目的是生存,将体育称为生活或是劳动更为贴切。体育作为一种独立形态出现在奴隶社会,如我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中的射、御就是以体育为主的教学内容。在古希腊,无论是斯巴达教育体系还是雅典教育体系,体育都是其中的基本内容。 

(2)经济学所说的经济,指的是如何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发挥其最大的效用。经济一词源于古希腊语oikonomia,意思是“家务管理”。虽然管理家务和经营跨国公司相去甚远,但是两者的目的都是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在体育领域中,同样存在着这种与资源的分配效用等相关的问题。 

(3)将体育和经济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现象早在2700多年前的古希腊就已经出现。那时的人们在奥林匹克日,即休战日,停止一切政治和军事活动,很多人在奥林匹斯山上的竞技场外进行货物交易,开始最原始的体育经济活动,从此体育与经济便走到了一起,而且紧密地结合。 

(4)上个世纪7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等体育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体育经济”这个术语,并着手探讨其中规律。我国引进体育经济这个概念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源于西方的经济理念难以在我国找到合理的地位,以致我国的体育经济一直局限在的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之内,带有很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经济理论才得以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真正利用西方先进的文化理论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 

(5)任何理论没有实体的支撑,都无法得到抽象和上升。宏观经济离不开国民,微观经济离不开个体的行为,离开了载体,人们便无法对事物进行概括。体育经济也是如此,离开载体的支撑,经济就成了一句空话,不着边际。其实经济学的发展就是这个载体发展的见证,换句话说就是有什么样的马就要配什么样的鞍,反过来,经济学的发展也催化着这个载体发展的节奏。体育与经济之间的这个载体究竟是什么呢?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是产业和人。 

2.体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有了载体再谈经济,便不会空泛。产业是社会的产业,社会是人的社会,其实所有问题围绕的中心都是人。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而发展体育则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人这个归属点上,体育和经济便联系在一起。 

(1)经济对体育的作用。首先,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取决于人们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取决于人的社会性需要。正是由于人的这种社会需要,才使得体育有了发展的可能。至于个人和社会对体育的需要程度与所能达到的程度,则是受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制约的。例如: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场,不可能拥有当今任何一家体育场馆的现代设施、设备;远古时期的人也不会产生对现代某些体育运动的需要,如赛车、航空、射击等。 

其次,经济还制约着体育

的性质,有什么样性质的经济就有什么样性质的体育。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体育是政府包办的体育,体育缺乏自身发展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步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大力地吸收西方先进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对于体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这一敏感的话题,在我国的学术界曾产生过激烈的争论,虽然没有结论,但其结果是体育正朝着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方向蓬勃发展。例如:各学校的体育场馆开始实行收费制、会员制;体育赛事寻求合作商、赞助商、媒体招标等。 

最后,体育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是体育发展史所证明了的一般原理。不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不论是体育竞技的水平还是运动比赛的规模,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2)体育的经济功能从体育的角度来看,它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首先,体育可以促进社会再生产。人作为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要素。体育促进社会再生产其实就是通过促进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提高物质资料和物质产品的再生产,并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健康状况、体力精力、生命力和寿命等方面,而这些方面正好是体育功能最直接的体现。体育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次,体育也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体育运动的发展,不仅可以促使体育的本体产业迅速发展,而且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领域内的器材、设施、服装、食品、服务等产业的质量和数量均随着体育的发展不断提高;体育领域外的金融、旅游、建筑、交通等相关产业也随着体育规模的扩大而扩大。在当今世界,体育和经济已经密不可分,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与体育相关的庞大的产业和工业体系。 

最后,体育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平衡。一场大型的体育赛事往往会吸引大批的外地游客,促使货币的流通和区域经济繁荣。如第四届农运会在四川绵阳举办,有效地促进了绵阳的经济发展,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绵阳市委书记杨海清认为,农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更是发展盛会。它对于绵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世界体育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体育经济的影响 

(1)目前国外体育经济的发展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体育运动的普及,体育产业正在成为21世纪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和一些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支柱性产业,如意大利的足球及足球彩票业,法国的赛马业,美国的nba、棒球、拳击职业联赛等,其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正在迅速加大。另外,与之相关的媒体、旅游、交通、服装、食品、电子、保险、金融和建筑等产业,也因体育市场的扩大而呈现出繁荣景象。随着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正在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体育休闲娱乐已经成为欧美家庭和个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2)目前我国体育经济的状况。经过20多年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体育产业正在繁荣兴起,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为加速我国体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但是我们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体育产业的规模小,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缺乏组织国际大型体育比赛的经验;群众的体育消费能力低;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管理的人才严重匮乏;缺少有力的理论支撑,这些都是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已经出台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促进体育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其目的正是为了促进建立一套能够支撑体育产业管理和理论的框架体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