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亮的句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月亮的句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月亮的句子

描写月亮的句子范文1

2、圆圆的月亮皎洁明亮,如一盏夜灯挂在天上,给黑漆漆的夜晚带来了一丝光亮、一丝温暖。月儿缓缓上升,银河隐退了,星星疏落了,夜空像水洗过似的洁净无暇

3、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地上,给大地披上银灰色的纱裙。她穿着白色的衬衫,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玉盘似的脸,透过柳梢,留下温和的笑容,啊,这就是那梦幻般的美吗?

4、月亮更是温馨的。她陪伴了散步的人们,陪伴了旅途劳累的游子,更安抚了远在他乡的亲人。正如李白诗中写到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嫌弃任何一个人,当你高兴的时候,忧伤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时候,她都是你的好朋友,与你娓娓道来。

5、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6、我爱月亮,爱月亮的皎洁、明亮。当它将银色的白光洒向大地时,喧闹的城市安静了,人们都早早地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月亮刚刚升上时,像是脱水而出的玉轮冰盘,不染纤尘。当你一个人坐在马路旁的椅子上,静静地观赏着月亮,你会感到月亮它那柔和与光亮。

7、晚霞消退,太阳渐渐褪去了明亮的光辉,留给大地的是暗红中的忧伤,也许是一份恐惧,把人间带进了黑暗之中。忽然一种莫名的银白洒在了大地上,我抬头一看,好不惊喜,啊,月亮,原来是月亮!月亮用她那皎洁的光辉抚摸着大地,大地更有了一些妩媚和神秘,我们也就少了一些恐惧,多了一些梦幻。

8、月亮,那么的皎洁,如妙龄少女,抚慰所有人的心灵。月光似静水一般,向地面洒去,这就是妙龄少女轻轻地对大地耳语。令人向往的宁静中,观赏如此美丽的月亮,何来不惬意之说

9、月亮像弯弯的银钩挂在树梢上,朦胧的夜色给大地罩上了一层轻纱,屋内的点点灯火映出的光线与天际的星光连成一片,朦胧中仿佛置身于浩瀚无垠的天空中。

描写月亮的句子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本理念;主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22-01

郭思乐教授率先提出“生本教育”。“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旨在激发自主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阅读到悦读的质的改变,下面结合几个苏教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谈几点体会。

一、情境导读,兴趣先行――生本阅读的前提

“生本”以激发学生“好学”为前提,注重兴趣的激发。阅读教学应“兴趣先行”为先导。

如《望月》的教学,在导入时,教师的“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月亮情有独钟,作家用文字讴歌、画家用笔描绘……赵丽宏的《望月》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行文线索是“月”,文章写了哪些细节,先写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等等,诗化的语言,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其自主投入到阅读中,落实生本阅读理念下的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激发阅读兴趣,为悦读埋下伏笔。

再如《草原》的阅读教学,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呈现一望无际但不苍茫的巴尔大草原的美景,呈现蒙古包内外浓浓的亲情,呈现雪原赛马的激动场面,呈现群马奔驰的场景……引导学生背诵《敕勒歌》,结合这些情境而体会“天苍苍,野茫茫……”的意境之优美和旷达;再用富有激趣的语言而导入:老舍的《草原》描写了“草原风光”、“内蒙风光”。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草原”?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随着作者,走进美丽的北国风光――草原。

如此的导入,激发阅读的欲望,为“乐读”埋下伏笔。

二、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生本阅读教学的核心

“生本”主张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只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快乐的节日》时,针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能力欠缺的特点,在指导阅读时,可以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而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如对于“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我们……”的理解,可以提出简单、易于回答的问题,如这段写了哪些景物?再让学生将这段所描写的景物画一画,这样,不局限于阅读的层面,也高于单一的阅读形式,让学生通过“画笔”描述出了自己对这段的理解,生动、直观地表达出对诗词的真正感悟。

再如,对于鲜艳的红领巾,

美丽的衣裳,

像朵朵花儿开放。……

对于这个句子的理解――比喻修辞的运用,如果教师直接提出“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一头雾水”,毕竟二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过修辞手法,而这里对于比喻句的理解和使用又忽视不得,因此,教师换个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见出教师的独具匠心的教学艺术,如“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紧接着,以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比喻就是打比方。再让学生根据对诗词、诗句的理解,完成以下几个句子的补充:_____像花朵。我们像____。_____像______。

此外,学生们阅读了《快乐的节日》后,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巩固性的阅读理解的训练,促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如你能正确填写吗?我们在____看花。我们来到草地上____。____在学校_____。对于这三个句子,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认真读句子,分析句子中缺少了什么,然后再确定填什么。

这类思考题,无不基于学生的基础,为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为了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本阅读教学的关键

1、多给学生阅读机会。“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教学重在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阅读兴趣,给学生阅读展示的机会。因此,应“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因此,阅读教学改变讲读法为多措并举,促使学生自主阅读,通过预习任务的设计和活动的安排,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如对于《草原》的教学,在学生阅读前,教师提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初读文章,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再读课文,画出生字、勾出生词,找到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再要求学生“品草原美”:课文中,作者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写出来的?……层层导读和阅读,以及品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自主阅读与探究性阅读

“自主”、“合作”是目前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也应关注自主与合作的实施,注重“悦读”氛围的构建。

《望月》的教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定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学进去,也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

例如阅读第一段,理解这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找出描写月亮的环境的描写的段落,体会其作用。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交流――“增添通话色彩”。

再提出更多的阅读理解性的问题,如找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找出小外甥对月亮的比喻,感受比喻的妙用,体会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文章的最后一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讨论题: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如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的问题,多数学生不可能回答(照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中心)得面面俱到,而学生们在一起讨论、交流,就会起到“人多力量大”的功效,也体现学生会学、乐学的“生本”理念。

“生本”下的阅读教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机会,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阅读课堂焕发活力与生机,让阅读教学因“生本”而高效,因“生本”而魅力无限。

参考文献:

描写月亮的句子范文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望月》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赵丽宏的作品,文章角度独特,构思新颖,通过描写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提问题的月下交谈,表现了小外甥聪慧好学、爱幻想的特点,抒发了热爱月下美景的思想感情。描写美景,创设情境,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描写形象,童趣盎然,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二;扣题引诗,扩大容量,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三。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学《望月》,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月夜江景之美,回忆描写月色的古诗,体会小外甥的独特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过,要让五年级的学生细细体会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也非容易的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对文本材料进行了多角度的拓展,综合音乐、图画等多种手段,在欣赏、朗读、想象、吟诵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与月色融为一体,沐浴在月光的清辉里,体验散文视角下美好的月夜意境,创生出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郾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第2自然段。

2?郾学会本课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郾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描写月亮的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诗韵,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郾师: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歌?请大家诵一诵,一人一句。

2?郾揭题,板书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领会词义

1?郾明确自学要求。

(1)完成“三读”目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理解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弄懂关键词语。

2?郾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理解部分词义:

清辉(qīnɡ huī):多指月亮发出的淡雅清纯的光辉。

剪影(jiǎn yǐnɡ):本义是把纸剪成人头、人体的轮廓形象,也比喻描写出的轮廓。

凝望(nínɡ wànɡ):注目远望。

清幽旷远(qīnɡ yōu kuànɡ yuǎn):四个字表达清亮、僻静、宽阔、久远四层意思,十分凝练,概括地写出诗句所表现的气氛。

不假思索(bù jiǎ sī suǒ):不花时间考虑或思索,马上作出反应,形容说话做事敏捷。

绘声绘色(huì shēnɡ huì sè):绘,指描绘。形容叙述和描写生动逼真。

云絮(yún xù):一条一条的云朵,像絮片一样。形容云很轻、很淡,像轻轻的面纱。

封锁(fēnɡ suǒ):(用强制力量)使跟外界联系断绝。

3?郾存疑,随堂待解。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理清脉络

1?郾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是不是仅仅写了月亮?除了写月亮外,还写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郾我们应怎样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个逻辑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我”在江轮甲板上见到的月亮美景。

第二段(第3~20自然段)写“我”和小外甥共同赏月时的愉快交谈。

第三段(第21自然段)写“我”凝视月亮消失的地方,展开了幻想,留下美好的回味。

(其中第2逻辑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第3~13自然段与第14~20自然段两个部分,这样全文也可以分为4个逻辑段。)

四、描字、临字、抄词

镀 喻 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走进“江中月”

1?郾在“我”的眼中,月夜的江上是什么样子的?(板书“江中月”)

2?郾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夜江上美景,在乐声中,范读第1段。

3?郾指名朗读。

4?郾领会第2自然段四句话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月亮出来——江面和江两岸的景色——概括)

5?郾再次读文,联系下列词语在脑海中想象一幅画面:

(1)月亮 吐洒 清浑

(2)月亮 洒落 长江

(江面 晶莹闪烁 光斑跳动)

(两岸 黑色剪影 伸展起伏)

(3)月光 镀 银色花边

6?郾再次读文,按照上述顺序,练习口头描述月夜江上景色并听写。

三、吟诵“诗中月”

过渡:正当“我”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第2段,想一想,“我”和小外甥在共同赏月的过程中谈了些什么?

1?郾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我”和小外甥比赛背诗?哪几个自然段写小外甥对月亮的想象?

2?郾分一分,他们“我一句你一句”对背了几次?同桌分角色朗读。

3?郾想一想,从“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中,你们体会到小外甥有什么特点?(机灵、聪明,平日里好学才会有积累。)

4?郾多媒体投示情境,师生合作对背。

5?郾引导:是呀,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这就是诗中月。只有这些诗词里有月亮吗?省略号表示的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板书“诗中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加深理解,扩大阅读积累。)

6?郾学生交流课前的诗词准备,分组对背。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背诵(关于月亮的)古诗,还问“我”月亮像什么。

7?郾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像什么?为什么?请画出相关语句并细细地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小外甥爱幻想,想象力丰富。)

8?郾有感情地朗读第2段。(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畅想“心中月”

过渡: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一起去看看心中的月亮(板书“心中月”。欣赏投示配乐月色图,激起美好回忆。)

1?郾你可以静静地想一想,也可以动笔写一写,画一画。

2?郾学生交流。

3?郾小外甥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4?郾“我”在甲板上会展开怎样的幻想呢?

五、激情总结

聆听着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月亮是一首恬静的诗,是一曲委婉的歌,是一幅含蓄的画,是一段绵长的情,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与画面中,再一次领略美丽的月景带给我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描写月亮的句子范文4

【理解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这类题型要求说明画线的重要语句的意思,即作者通过画线语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想法。

答题时必须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因为作者的思想是连贯的,某个重要语句的意思往往能在它前后的语句篇章中找到充分的解释,上下文一结合就很容易整理出作者的想法。当然,有时候仅靠上下文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试题之中看运用】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卷《秋雨》

⑧殊不知,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秋雨的特点,不只在于它的凉,还在于它的绵,它的柔,它的韧,跟“春雨贵如油”一样,说“秋雨贵如油”,当秋“乃发生”,“润物细无声”,是“喜雨”,也丝毫不过分。至少农民会由衷渴望,喜滋滋称快庆幸的。

……

⑩秋雨也不是夏雨的没正邪――有时凶猛暴戾,有时干打雷不下雨,沥涝、干旱都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毁灭性。秋雨总是那么神清气定,从容平静,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不张不扬,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应节而降,恰到好处,仿佛醇醪,仿佛甘霖。

???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细腻温情地送走酷热的夏,含情脉脉地迎迓着冷峻的冬。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没有宽阔诚挚的胸怀,没有充沛的储备,怎会这么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淋漓酣畅地下得这样匀实,这样耐心,这样慷慨呢?

12. 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1) 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

(2) 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

【参考答案】 (1) 秋雨、冬雨也像春雨、夏雨一样有各自的可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2) 秋雨送走了夏季,迎来了冬季,让一年四季顺利地过渡,因此说它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秋雨神清气定,从容平静,飘飘洒洒,淋漓酣畅,耐心而慷慨,所以说它大度从容。

【解析】 第一个句子是段落⑧的总起句,后面的内容解释了秋雨的特点,也解释了雨属于春夏秋冬的原因。

第二个句子在段落???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子前面的内容阐述了秋雨如何“承前启后”,后面的内容解释了它的“大度从容”。把握住了句子在语段中的结构特点,再联系它前后的语句篇章的含义,回答起来应该不是很难。

【理解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这类题型要求分析重要语句在体现思想内容和架设文章结构两方面的作用。答题时要从这两个角度入手,不能只想到思想内容,也不能只想到结构。

从思想内容入手,可以联系句意,点明句子突出或强调了上下文的什么内容;也可以点明句子揭示了什么样的段意;还可以联系文章中心与作者的情感态度,谈句子的作用。

从结构入手,就要看句子所处的位置。

位于文章开头的往往点明主旨,领起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位于文章中间的或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起衬托作用――为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及其他事物,这些“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气氛――为突出主体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营造气氛。

位于文章末尾的或总结上文;或呼应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或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或借助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主旨。

【试题之中看运用】 诸暨中学2013届高三期中考语文卷《月,阙也》

①“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

11. 文章开头两次提到“使我着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设置悬念,别开生面,耐人寻味,引人思考。②这两句话开门见山地写出了自己对“缺”的着迷,为下文抒发对缺月的喜爱作铺垫,奠定了感情基调。

【解析】 这道题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来答题的典型例子。从结构看,在段落中间的这两个句子可以设置悬念,让人想知道作者为什么着迷,同时铺垫了下文;从思想内容看,这与作者对缺月喜爱的态度有关。

【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这类题型要求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点明画线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展示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描法、抒情方式。思想内容指句子或语段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态度、情感。

答题时,首先要搞清楚句子所在语段是议论、描写还是抒情语段。因为不同的情感态度会通过不同的描法、抒情方式传递出来。

然后,在搞清楚句意的基础上,观察画线句子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如果运用了,还要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试题之中看运用】 2013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牛铃叮当》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

12. 赏析段落⑤中的画线句。

【参考答案】 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地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②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解析】 这道题是这类题型的典型。这两个画线句子都属于描写性语段,前一个语段描写的对象为“水牛”,后一个句子写的是“我们”与“水牛”的关系,鲜明的动作与神态反映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

【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看法】

这类题型要求结合你对文章中心和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说明重要语句表达的意思。答题时需从文章整体出发。

这类题型考查的语句往往是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总结作用的收束句或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句,这些句子或概括段落大意,或揭示文章主旨、论点,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因而答题时需从文章整体出发,分析句子表达的意思、作者的情感态度,一般不用赏析表现手法。这与“理解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有所不同,后者只需从画线句子前后的语篇出发,理解句意。

答题时注意以下三点,能帮助你理解句意:(1) 留心句中修饰性的词语,分析句子的结构;(2) 联系文章展现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3) 联系上下文中与画线句有关的句子,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理解把握。

【试题之中看运用】 杭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月光满地》

……

⑦一个人,要深入月光,首先要有一种心境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长出更为繁茂甘甜的如水似银的月光。只是现代人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

⑧何处才能找到我幼时的月光?

15. 作者认为“只是现代人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由于现代人面对嘈杂而浮华的社会环境,生活中充塞着无边的琐屑、烦恼和不安,缺失了洁净、平和、明亮的心境,因而无法深入到月亮的内部,享受月光般的生活。

【解析】 要回答这道题,不能只局限于本段落,而要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来理解把握。就这一点而言,这一题的难度就比较大了。它要求同学们必须先读懂文章的主旨大意――作者由去公园赏月回忆起童年的月光,童年与现在对比,反映出作者对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的反思。若不把握文章主旨用意,则只能隔靴搔痒,答不到点子上。

现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

描法: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描写月亮的句子范文5

师:同学们,三峡群山耸立,雄奇壮丽,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游览三峡,欣赏秋日里三峡带给我们的秀丽景色。

师板书课题,并出示三峡风光的图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由读文,遇到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看来课文中的生字也难不住大家,我们找几名同学展示一下他们的朗读水平吧!其他学生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呢?(生朗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朗读,谁能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第一名同学在朗读时,语气把握得比较好。

师:同学们听得认真,评价得很到位。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中秋节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

师:很好,你很会读书,不仅读得快,而且边读边思考,我们都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三、细读课文,仔细品味

1.早晨的三峡

师:既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习!请同学们仔细读写早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事物,有什么特点?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由读,然后汇报。)

生: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作者主要写了橘树和柚树。(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正确,就肯定。然后再请其他学生汇报。)

师:你们读了这段,有哪些想法?

生:我感觉三峡秋天的早晨空气很“清新”。

生:我从“明净”一词感觉到三峡的早晨很明朗干净。

生:绿色的被洗得更绿,黄色的洗干净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金色的了。

师:所以,课文中有词在描写这种景色,是哪个?

生:明丽!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唱歌。

生:我想伸出手去接住一滴露水。

生:我想抱着橘树柚树摇一摇,让露水洒在我的身上。

师:对呀,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曲笛子独奏,轻快明朗。

教师播放笛子独奏《三峡情》。

师: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段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教师指名读,评读。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早晨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

生:找到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了解这种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生:还要在文中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秋天的特点。

2.中午、下午和夜晚的三峡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就带着这些要求,读读后面三个时间段,喜欢哪段就选哪段读。

学生自学后汇报。在汇报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段后的真实感受。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1)中午

生:我感觉中午的三峡很热烈,就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曲,豪迈,奔放。

(2)下午

生:在读“黄昏到了……”这一段时,应该读得平静而轻缓。

生:我想起了八册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的《秋思》。

师:你们能举一反三,这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恭喜你们找到了这把钥匙!这段确实是有点舒缓,但是有你们所说的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到课文中去看看!

生:老师说得对,长江在黄昏时像“一条明亮的小溪”,读的时候应该稍微慢一点,但是还是要很快活的样子。

(3)夜晚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我感觉到三峡到了夜里很宁静。

师:是啊,长江白天太累了,夜晚也该休息了。可是,长江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你们听,夜里,他醒了,望着渐渐升起的月亮,明亮的眼睛眨巴着,他想干什么呢?

生:他想看他的妈妈还在不在。

师:可是长江到了夜里是个很乖的孩子啊,他会向他妈妈哭闹吗?

生:不会。

生:他想让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故事。

师:对呀,我们一起来当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月亮的故事吧!

学生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师:学了这课,你最想做什么?

生:我想用笔把三峡的秋天画下来,永远地保留起来。

生:我想用竖笛吹一首曲子。

生:我想唱《三峡情》。

师:课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三峡之秋,让我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这只不过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一个缩影,你们既然想到用那么多的方式来赞美三峡,那就请你们自己动手来完成吧!

描写月亮的句子范文6

关键词:巴别尔;红色骑兵军;犀利;比喻;幽默;凝练

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85-01

爱伦堡曾说,和阴郁的俄罗斯文学传统相比,色彩单调的革命文学就像老鹰或者秃鹫,而巴别尔就是彩色的热带鸟。国际文坛将他誉为“苏俄时代的莫泊桑”,这一评价已使他的声望超越了契诃夫和高尔基。《金蔷薇》的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说,巴别尔已经成了“一把文学标尺”。著名诗人巴格里茨基认为“巴别尔的一言一行,甚至是每一次心跳,都显示他是一个天纵其才的作家”。巴别尔首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特别兴趣的人,而这种感兴趣的程度足以令人震惊。他的艺术品质中总有一种东方气息,总有一种禅味。

一部《红色骑兵军》,写尽了征服者的狂放和被奴役者的高贵,但细思其味,尝到的却是家畜梦想恢复兽性的痛楚和尴尬。但很多人看它,用张爱玲的话讲,是“站着看,未及坐下”。作品写的这支骑兵军隶属于苏联,却迥异于苏联革命战争后涌现的很多骑兵小说,在这本书里,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并不多,很多是人物特写,沿途景物。他的写法相当随意,尤其比喻诡谲奇异,先声夺人。他的小说更像叙事诗歌,不是让你酣畅淋漓,就是让你愁肠百结。值得一提的是,巴别尔喜欢跳跃奔跑,爱动物,尤其爱马,他曾说:“相同的激情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世界在我们两人的眼中有如5月的草地,上边走着女人和马匹的草地”。他的日记也好,小说也好,还有种戎马倥偬的感觉。在巴别尔的作品中,女性个个都充满个性,有野性的冲,有坚韧的犟,面对残酷无比的现实,冷静如钢铁。当然也可能她们面对的世界不及男人所面对的暴烈和残酷,或者她们所面对的是另一种残酷。在《我的第一只鹅》中,当哥萨克书生不答应煮鹅吃而当面活活踩碎一只鹅的头。面对这样的暴力,纵然只是一个老太婆,她依然表达着自己的不屑,说了两遍“我宁可去上吊”来抗议,这女人只有这两句话,却是一个很闪亮的形象。还有《歌谣》,也是只用了很少几笔就写出一个老妇人对暴力的不屑。

巴别尔是天才的,他的描写精确直观,出神入化,所有的比喻都表现了其天才的特性。例如《我的第一只鹅》中所说的“月亮像廉价的耳环一样地挂在天空”,而在《意大利的太阳》中的“蓝幽幽的马路,好似从许许多多中喷出来的奶水,在我身旁流淌……在这个备受月亮乳汁折磨的夜里……桌上燃着一支驼背的蜡烛,不停地冒烟,这是幻想家们凶险的簧火。我坐在一旁打盹,睡意像一群猫那样围着我蹦跳。……这个终日愁肠百结的杀人者,把我好似粉红色棉絮般的想象撕成了碎片,将我拽到了一个思维健全的疯人的走廊上。”而且,他炽烈的笔下常常释放出这样雷霆万钧的句子:“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的一道道激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她的饼干有一股子耶稣受难十字架的气味。其中和有狡狯的汁水和梵蒂冈香气四溢的狂怒。”“美不胜收夜景映满了天幕。天幕上缀满了油灯一般大的星星……渐渐地,思绪像鸟儿一样飘飘忽忽地飞逝了……”这样的句子有谁能不欣赏呢?当李泽厚先生看到开篇《泅渡兹勃鲁契河》中的比喻――“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在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里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的头顶猎猎飘拂”时,就说非亲历过战争的人不能如此写,并立即想到的诗:“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样的比喻令人振奋,自然美更因为糅杂了杀气,不再是一张平面的画,有了深邃的感觉。

最后再以首篇《泅渡兹勃鲁契河》为例,有段写景:“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着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 这样的描写你不觉得骇异吗?而作者运用这样的比喻像运用“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样的平稳;生与死,残忍与善良,月亮与人头就这样平静地共处着,没有夸张,没有煽情,连一点惊异都没有。显然,读者在这样的文字里可以看到,生活、战争、暴力和死亡,怎样转化成了诗、美和艺术;还可以看到,是什么使作者关切、不安、焦虑和快乐,什么激动了他的心灵并让他难以忘怀,什么引起了他的悲伤、绝望和思索。

参考文献:

[1]王蒙、王天兵.关于巴别尔的[J].书屋,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