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范文1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 民族特征

一、引言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浓缩的文化”。透过语言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化的历史。可以看出,习语是在长时间的使用中经过提炼而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和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英语中,习语的范围很广,包括成语(set phrase)、典故(allusion)、谚语(proverb)、格言(saying)、俗语(colloquialism)和俚语(slang)等。汉语中,习语也叫熟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和短句。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英汉习语在性质和特征也大体相同,都具有实用性、稳定性、整体性、历史性、民族性。其中的歇后语是汉民族文化所独有的,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法。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各自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二、英汉习语在文化及其民族特征上的差异

1.英汉习语对生存环境的差异

由于习语有其民族色彩,其中不乏本国人们生活环境或本土人都熟知的事情,而外国人就不知所云。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它的习语多于水有关。所以,英语中就有大量与航海和海洋有关的习语。如“over head and ears”(灭顶)、“sin or swim”(好歹)、“rock the boat”(兴风作浪,惹事生非):“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而汉民族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汉语中则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缺乏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汉语是“挥金如土”,而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未雨绸缪”――“While it is fine weather,mend your sail”,“捡了芝麻.丢了西瓜”――“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 you sow,you will reap”等。地域的差异对人们的思想和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诗句可用来说明英汉两种语言中“东风”和“西风”的区别。如:中国元代诗人马致远所写的《天净沙》中的最后两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说明在汉语中“西风”是非常凄凉,而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则说明“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伦海峡。而在汉语中“东风”是个褒义词,象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英语中的“东风”则和汉语相反。

2.英汉习语中动物的差异

“龙”在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典型。“龙”在汉语文化中被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集皇权、力量、好运为一身。在每年的二月初二这一天,民间称为“龙抬头”,因为人们相信龙王爷在这天会施云布雨造福黎民。因此,与龙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褒义,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但不知何人首次把“龙”译为“dragon”或把“dragon”译为“龙”的。这种翻译对汉英文化交流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和危害。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常被描绘成一个庞大的怪兽,还会喷烟吐火。所以,它常指凶恶的人,如“the old dragon”指恶魔,带贬义。“凤凰”在汉语文化中象征吉祥、太平,而在英语文化中仅仅只是象征永生或复活。汉语文化中对“马”这种动物似有偏爱,如“骏马”、“千里马”、“老马识途”等都是含褒义色彩很浓的词,这与马在汉民族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但作为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马在农业劳动中举足轻重,起到农民助手的作用,而且它在战争中的作用也无法估量。在英语文化中“马”(horse)却没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它更多地是被作为一种中性意义的动物来看待,这是与不列颠民族的历史和风俗习惯分不开的。在其历史上,“马”所起的作用不大,马只有两大用途:耕作和作为战士打仗时的坐骑。因此,a charley horse(抽筋),eat like a horse(辛辛苦苦地干活),beat a dead horse(死马当做活马医),褒贬色彩不那么浓厚,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时作为一个热衷于赛马的民族,他们也有许多和这种运动有关的习语,但“马”仍然是被当作中性动物来对待的,如bet on the wrong horse(支持错了对象),that is a horse of another color (那完全是另一码事),其褒贬色彩没有汉语文化对“马”褒贬色彩那么强烈鲜明。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 (你是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欢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西方人对bat(蝙蝠)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特别是vampire bat(吸血蝠),提起来就令人恐惧。在汉语中,蝙蝠的形象与西方完全不同。因“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3.英汉习语对历史文化的差异

每个民族自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反映到习语上,便使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及鲜明的文化个性。尽管英汉两个民族有很多的差异,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英语中burn one’s bridges (又作burn one’s boat)和汉语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辙。相传公元前49年古罗马凯撒出征时,常烧毁船只,士兵们后退无路,只有勇往直前,战胜敌人。“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跟秦兵打仗,项羽于公元前208年过河后让部下破釜沉舟,志在必胜。

4.英汉习语对寓言神话、的差异

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的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叶公好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黔驴技穷”、“刻舟求剑”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出自神话传说。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为“无穷的灾难”。an apple of discord不和之神、much cry and little wool说得多做得少、雷声大雨点小(大卫和亚比该)、give a lick and a promise敷衍塞责,等等。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中国文化是在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学家认为,在中国佛教思想中,既包括了儒家思想也包括了道家思想。道教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在中国已近两千年之久。它是在我国古代的基础上,沿袭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故汉语中有一些习语直接或间接源自道教,反映出当时人们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如:“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修心养性”、“邪不胜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同样是afterlife一词,中文意为“来生”或“来世”,指人的生死轮回;而西方基督教无此概念,所以其英文含义“为人死后的那段时光”。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人世间的一切,汉语里便随之出现了一些来自佛教或与其有关的习语。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来佛家告诫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诱惑的话,指僧家修行每前进一步就需要战胜内外的一切魔难。现在用来比喻一个法术比一个法术高,一个力量比一个强。“一尘不染”原是佛家用语。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佛教徒修行要不被六尘所玷污,“一尘不染”。还有“四大皆空”、“六根清净”、“不二法门”、“牛头马面”等都反映出佛教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英国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国教是英格兰教,属于新教。宗教在英国社会生活中起相当大的作用。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因此,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许多有关“神”、“上帝”的词语,在胸前画十字时口中说着God bless me;与它有关的习语还有:Olive branch橄榄枝(和平的象征)、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牙还牙,以眼还眼)、scapegoat替罪羊(代人受过的人)、new wine into old bottle(旧瓶装新酒)等。英语习语中用Adam作喻体有as old as Adam直译为“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to raise Cain表示“大发雷霆”、as patient as job和as poor as job分别表示“耐心忍受”、“一贫如洗”等。

5.英汉习语对数字、色彩的差异

每个民族对数字有其特有的青睐,汉语里与偶数有关的习语很多,而英语数字习语却大多与奇数有关。在中国的《易经》中就有阴阳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因此,双数在汉语里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在这种文化观照下,人们认为事物都是以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因此双数在汉语里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喜欢双数的偶合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礼,就连作为文学形式的春联和作为修辞格的对偶,也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的情有独钟。汉语习语中形容处事有“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十”在以整拾递进的数字体系中含有达到极点之义,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表达一个完美无缺的量,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全十美”,极有把握为“十拿九稳”,穷凶极恶为“十恶不赦”。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视单数为吉利,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面加尾数“一”,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万分感谢或千分感谢)、“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大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因此,西方人偏爱“三”,把三看作完美的数字。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和其发展的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如“It takes three generations to make a gentleman”(十年树木,百年树人);“three sheets in the wind”(飘飘欲仙)等。

色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我们也很容易看出两个民族思维方法上的差异。如:汉语中,“黄色”有着“王权、高贵”的内涵。黄色在封建社会一直是法定尊色,只准帝王使用。中国人以黄色为尊,源于古代对地神的崇拜。中华民族先祖诞生于黄河流域,因而中国人对“黄色”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和崇拜。英语中,“黄色”(yellow)指背叛、邪恶、胆小等内涵。“yellow dog”为卑劣小人,“yellow belly”和“yellow livered”都指懦夫,“yellow union”指专门破坏工人罢工的工会,是受资方操纵的傀儡组织,“yellow newspaper”意为采用低劣手段渲染主题的报刊。“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象征,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因此,中国逢年过节或婚嫁喜庆之时都要用到“红色”,表达越来越红火之意。而英语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a red battle血战;它又象征灾祸,如red-ruin战祸;它也象征危险、紧张,如red alert空袭报警,a red adventure 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它还象征着放荡、,a red light district 花街柳巷(红灯区)等。“白色”(white)代表纯洁、美好、快乐、简单、清白、希望、真实。《圣经》故事里,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与白色相关的习语: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无恶意的谎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无用之物);stand in a white sheet(忏悔);make one’ s name white again(清洗污名;昭雪)等 “ A white Christmas ”(意指“银装素裹的圣诞节”);“white hands ”(公正廉洁的); “a white day”( 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而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向把白色视为悲怆贫寒、衰败死亡的象征。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穷二白”无不勾勒出苍凉凄寂、衰败哀愁的意境。“黑色”在中国文化里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如Black Mass安灵弥撒,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它象征邪恶、犯罪,如Black Man邪恶的恶魔,black guard恶棍、流氓,blackmail 敲诈、勒索;它也象征耻辱、不光彩,如a black mark污点,black sheep败家子;它还象征沮丧、愤怒,如black dog沮丧情绪,The future looks black前途暗

淡。

三、结束语

习语还有很多,本文不再一一列举出来。习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和认识世界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就像一面镜子,能明显地反应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习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透过英汉习语文化涵义的比较,我们看到英语民族和汉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正是这种民族文化制约着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内涵意义的差异。因此,只有深深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才能深刻地理解英汉习语地涵义,并正确地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2]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宇.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

[4]田延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比较及其文化溯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12月第20卷第6期.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范文2

[关键词] 《美丽人生》;爱情;亲情;生命的真谛

《美丽人生》这部反映战争题材的电影,可谓是悲中有喜。主人公奎多,从头至尾没有哭泣,总是那么快乐。可是观众却在咀嚼他的苦,解析苦中作乐背后的坚强,是什么支撑着他?是爱,他爱妻子,爱孩子,爱生活! 笔者想从纯感性的角度谈谈对这部影片的看法。

先说奎多对妻子的爱。影片开头的乡间之旅,使奎多邂逅了朵拉(那个此后被他称作“从天而降的公主”的平凡女子),并一见钟情地对她产生了爱意,之后的多次颇富喜剧色彩的偶遇巩固了他对她的爱,终于从她不得已的婚礼上将她带走。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奎多和朵拉从那匹“犹太马”上下来之后,有一个巧妙的镜头处理。先是两人前后走进一扇门,出来的则是他们活泼乱跳的儿子约书亚,数年美好安稳的幸福时光一带而过。

在集中营中,奎多幸运地遇到了他的旧交,一位德国军医,曾是奎多叔叔饭店里的客人,因为痴迷于猜谜,而奎多又长于此技,故对他特别赏识。蒙那位德国军医的庇护,奎多得以在德军的餐厅里做侍者,正是有此机遇,有才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细节。乘递送碗碟的闲暇,奎多打开了放在墙边的唱片机,并将唱片机的喇叭筒转向窗外。他知道,朵拉一定可以听到。唱片的内容正是他俩都曾听过的一出歌剧。身临险境,竟不忘捕捉片刻的浪漫情调,一句“公主,早上好”表达了奎多对生活的热爱,对妻子的眷爱。当然,这也透露出奎多的机智――音乐也可以用来报讯。听到那段音乐,朵拉得以确定丈夫至少在那时还好端端地活着,终于可以略微舒一口气。影片末尾奎多之死,直接与他对妻子的爱有关,虽然朵拉最终得以保全,奎多并没有起实质性的作用,但他所做的努力本身,就足够使众多丈夫引为榜样了。

在整部影片里,相比于奎多对妻子的爱,他对儿子的爱则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奎多对儿子的爱,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美丽的谎言体现出来的――在“美丽人生”之中,谎言都美丽得让人心痛。有几个细节很感人:被粗暴的士兵推上火车,拍拍屁股站起来,竟嘻嘻哈哈地对儿子说,这是一次早有准备的生日旅行,目的是为了给儿子一个惊喜;初到集中营,纳粹军官找翻译,奎多对德语一窍不通,壮着胆子上去翻译,把纳粹的意思全部翻成游戏规则,其实当时他是极其冒险的行为,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他自己也是胆战心惊的,可是为了孩子,他舍生忘死;奎多白天搬运铁砧,累得脚都站不稳了,当儿子扑向他时,他连忙收起疲惫愁苦强颜欢笑,他的脚分明发软却硬撑着抱起孩子,在孩子面前,他是最坚强乐观的;当约书亚无法忍受集中营的痛苦生活,要求回家时,他装作很乐意的收拾行李,同时又很惋惜孩子没有坚持到底,可能要错失当游戏冠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放弃回家的念头,他是最懂孩子心理的,最会引导孩子的;孩子暴露在纳粹眼皮下,他一再告诫儿子一定要保持沉默,才能混迹德军的孩子,可是儿子在饭桌上一不小心说了一句:“谢谢!”他吓得脸色发青,等纳粹来查看时,他早已经启发所有的孩子都开口说话,让纳粹分子无法判断,多少次脱险,都是因为他是一个临危不惧、急中生智的父亲;黎明前的曙光即将到来时,他把儿子藏进了铁柜子里,千叮咛万嘱咐他不要出来,他去寻找妻子时,不幸被纳粹发现了,在明知凶多吉少时,在儿子的视线范围,他还能作出游戏的夸张动作,为了不伤害孩子,他置生死于度外……奎多,在无数的细节上,彻底的征服了观众,虽然他很矮小,其实他很普通,可是父爱,支撑着他成为孩子的天空。在集中营最黑暗,最痛苦的境地里,给5岁的孩子撑起的是一片湛蓝美丽的空间,一颗幼苗,就在那一小片天空下,天真无邪地抗拒了无端的扼杀,茁壮成长。当乌云散尽,孩子约书亚走出铁柜,看到一辆真的坦克如父亲所说的作为奖品奖励给游戏第一名的他的时候,他的眼睛被惊喜点燃,夸张地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幸福时,当他看到母亲,投入母亲的怀抱,和母亲喜极而泣时,我想,在九泉之下,奎多一定是自豪和快乐的。因为,他做了一个父亲能做的极致,他是一个最普通,但是最伟大的父亲,他把父爱诠释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还有另外一个情节值得我们关注:一家商店的橱窗上贴着“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语,约书亚好奇地问父亲那是什么意思。父亲的解释是:个人爱好不同,就像有一家五金店门口挂着“西班牙人和马请止步”的牌子,而另一家蛋糕房就是不欢迎“中国人和袋┦蟆薄…孩子说:“我们的书店什么都可以进去。”父亲就找了两样不喜欢的东西:生番和螳螂不准入内。这是一种爱的教育。面对侵略和屠杀,该怎么教育孩子? 播种下仇恨的种子,形成狭隘的“爱国主义”,还是以牙还牙,依靠战争暴力,把对生命的杀戮转化复仇的。而这些最终都会使孩子的心灵荒漠化,暴力和复仇占领了他们的心灵,爱的力量荡然无存。此时的奎多,用他温情脉脉的“欺骗”方式来表达对儿子的希望。把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小爱转化成对人类、对生活的大爱。他知道,未来是孩子的。噩梦是暂时的,法西斯终究会失败,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他们,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以美丽的谎言来保护儿子的心灵不受伤害。即使是在临死前,当纳粹押着奎多经过儿子的铁柜时,他还乐观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儿子不要出来,同时也似乎在暗示儿子应该像他一样乐观、勇敢、大步地继续生活。不久就听见一声枪响,历经磨难的奎多惨死在德国纳粹的枪口下。虽然奎多死了,但他给儿子的爱却永远留了下来。

奎多对妻子的爱,对儿子的爱,都是他对生活热爱的流露。奎多快乐,幽默,自信,他知道怎样享受人生。例如奎多在草垛里接住从天而降的朵拉的段落。朵拉想烧掉鸽棚里的黄蜂窝却不小心从上面掉了下来,“早上好,我的公主!”幽默简练的一句话,体现出奎多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鸽子飞翔,仙女从天而降,我要搬到这儿来。”奎多的幽默和自信在字里行间一点一滴地流露出来。还有在看完歌剧后奎多开车接朵拉的那场戏,天下着雨,车又出了毛病,奎多拿汽车方向盘和坐垫给朵拉做了一把雨伞。两个人在雨中漫步聊天,奎多的幽默和浪漫气质被充分地表现出来。奎多知道什么才是最美好最幸福的,不是金钱,也不是地位。一个小小的书店,一个美丽的妻子,一个活泼的孩子。就在这最简单的生活中享受着幸福。影片中有一场奎多骑着单车带着妻子和儿子的戏,奎多带着一家人在小巷中穿梭,从斜坡上冲下来,朵拉搂着奎多,儿子约书亚坐在车筐里开心地笑。一切都显得那么快乐、和谐。

在整部影片中,奎多的心态始终是乐观的,他这样一个半秃顶的瘦弱男人,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随着电影的继续却是越来越高大。他以他的全部力量爱着所爱之人,保护着他们,倾尽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从不放弃。

当然,影片表现的不只是奎多的爱,爱在影片中是无处不在的。朵拉对丈夫的爱和孩子的爱同样令人震撼。爱一个人,爱到愿意为他放弃自己的生命,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电影中的朵拉几乎毫不犹豫地脱口骗德国兵说自己也是犹太人,她毅然上了火车和他们一起去过那地狱般的生活,她愿意和丈夫一起受难,乃至一起赴死。这有对丈夫的眷恋,对孩子的牵挂,她的眼神如此坚定,未来无法预知,但她知道这是她活下去的希望,他们才是她真正活下去的理由,她知道哪怕能够在空间上再靠近一点点,她都会满足,虽然无法改变现实,但是如果没有他的支撑,她那近乎绝望的眼神如何寻找生的出路?他让她和孩子学会了两样:爱和坚持。进集中营之后,由于没能和孩子在一起,朵拉对儿子的爱表达得非常含蓄,但丝毫不逊于孩子的父亲。电影中她愁容满面近乎失魂落魄地在衣服堆里翻检儿子的衣服的镜头足以让观众为她那份爱而心痛。那堆衣服是以洗澡之名骗进毒气室的老人和孩子脱下的,因此翻检儿子的衣服的举动,即是对儿子生命的极大关心。没有找到儿子的衣服,朵拉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纵观全片,电影《美丽人生》让观众体验了太多的亲情和感动,感受到了爱的真谛、人生的真谛。观众不禁要问:是谁的美丽人生,是谁给的美丽人生?伟大的爱情,伟大的父爱,造就了美丽的人生!对于奎多来说,虽然他死去了,但是他却从没有后悔,没有退缩过,他生前活的快乐充实,而且他有美丽的妻子,聪敏的儿子,他的死保护了儿子的安全,他的希望还在,他的精神没有就此而终止,所以他的人生是美丽的;对于朵拉来说,她碰到了一个好丈夫,她生活得很幸福,虽然奎多已经不在,但是他死得伟大,他并没有消失在她的生活里,她永远都会记住他,而且她今后的生活有儿子的陪伴,儿子是奎多生命的延续,因此她的人生也是美丽的;对于儿子约书亚来说,他有一个伟大的父亲,他笼罩于如此深的父爱中,虽然有一段痛心疾首的记忆, 但是他幼小的心灵没有受到一点的伤害,没有让他的童年留下阴影,他的人生是美丽的。

《美丽人生》像一则寓言故事,给了观众更多的认识:热爱生命。所谓美丽人生,是要自己去创造,人生的美丽,要靠自己去实现,即便在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要抱怨生活,不要轻视自己的人生,要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姜静楠.意大利电影经典[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2] 劲流,编译.罗伯特•贝尼尼演绎美丽认识[J].世界文化,1999.

[3] 峻冰.中外当代电影名作解读 (续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4] 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