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波罗蜜心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波罗蜜心经范文1
1、《心经》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2、《心经》解释: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来源:文章屋网 )
波罗蜜心经范文2
为母亲祈福一般主要还是念心经比较合适,心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家人祈求平安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大乘佛法教义之总纲,其内容简洁概要,简称《心经》。全经只有260字,属六百部般若之一卷。
(来源:文章屋网 )
波罗蜜心经范文3
这是部分一线主科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心情的真实写照。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这份不良的灰色心境,享受那本属于文化教育者应有的愉悦超脱的生活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心灵的禅境,体悟那陈阵清凉怡人的惮的乐趣。
佛法云:心者,本性也,菩提智慧之本体。这颗心,要清凉觉悟,才能不被贪嗔痴慢所蒙蔽,才能离苦得乐。我们要学会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用心中那般若智慧慢慢掸去蒙在心灵的尘灰,放下一切带来的牵挂,不起分别与执著,物我两忘、心不流转,即能拨云见日、阴霾顿散,心中顿生生活的禅喜,倍感那久违的轻松与自在。
一位在家修行的弟子一天去拜访赵州禅师,匆忙间忘记了带礼物,心中很是过意不去,对赵州禅师说:
“老师,我什么都没有带来。”
赵州是个很有大智慧的禅师,总是抓住每一个机会点化弟子,便说:
“那你放下吧!”
这个弟子更加在意起来:
“老师!我什么礼物都没有带,你让我放下什么?”
赵州听了便轻轻笑着说:
“那就请你提着吧!”
这则禅门公案,把禅师的淡泊境界与弟子的事事牵挂便跃然于我们面前,笑中体悟禅境的妙用。
六祖慧能本是一南方葛獠村夫,劳苦蒙昧,因听讲佛经中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顿悟,觉悟圆满,了彻通达,成就了无上的菩提智慧,为芸芸众生开启了一代禅宗方便之门。
我们这颗心本来明彻,无碍无挂,只是放不下太多的东西,事事牵挂、心有所住、日久生累,便是我们烦苦的根源。
其实教育就是做度化人的工作,目的是开启学生的心灵智慧,培养学生有觉悟的生活,大多数学生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努力上进、追求真知、获得进步。而有些学生贪玩怠慢、娇气任性、不明师理、不求上进,我们也不要着急,等待时日、等待契机,慢慢教化。我们应学会放开心智,用一颗无所留住的心看待后进生,看待成绩排名,看待职称名誉。只要我们尽心力去做了,心中就不会留下什么,久而久之这颗空灵的心境便会生起生活清朗的禅喜,看天天更蓝,看水水更绿,处处体现朝气,时时呈现蓬勃。
我现在是九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班上后进生多,还教两个班的英语课,并兼任年级的备课组长。从早到晚忙于教育教学工作,事情不可说不多,当身心极度疲劳烦恼时,我就会停下来默默念起张伯端的《西湖》中的几句:
善恶一时妄念,荣枯都不关心。
晦明隐显任浮沉,随分饥餐渴饮。
神静湛然常寂,不妨坐卧歌吟。
一池和水碧仍深,风动鱼惊尽任。
心中刹那间便清空一切烦恼魔障,清凉顿现、愉悦自足、精神倍增,便又在忘我中享受着工作的乐趣。
佛门中讲究一个“空”字,这个“空”,与我们所感触到到的物质与感受(佛教中物质谓色)是相应相承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又在不停地变化着,宇宙星体乃至生命实体都在生生灭灭、往复不已。生起的一切称为实有,但都要回归为空无,空无为本,实有为表。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真空妙有,包含一切真理法身。我们悟开了“空色”二字惮,便知道了一切实有都是无常的,都要归为空寂,便能空去心中的一切,无牵无挂,过充实有悟性的教师生涯。
在《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双林八水,一路魔障重重,艰险困难,极度考验人的意志。乌巢禅师送给他两百多字的般若心经,让他遇每艰难险阻时,就默念一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里禅师在告诉唐僧,西行路上所遇的一切艰难险阻和各种身心感受,本质上都是空的,都是不能计较牵挂的,心中没有什么挂碍,就不会有恐怖退缩。俗语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唐僧以一颗无所牵挂的心前进,最后历经十四年取回真经,终成佛门大业。这也正是教育者应有的精神所在。
波罗蜜心经范文4
明代王佐有诗云:“中原不识此滋味,空看唐人异木篇”,说的便是菠萝蜜。据说菠萝蜜原产于印度,传入中国与佛教有关。作为水果,粗生、高产的菠萝蜜有“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作为树木,金黄色的菠萝蜜心材,自古以来便是倍受青睐的上等建材。
美食者,菠萝蜜
天下之果大而美者颇多。菠萝蜜,堪称世界上最大的果实,并因此得名“水果之王”。其外表虽不美,但“我很丑可我很美味”对它来说就再合适不过了。
菠萝蜜大若冬瓜、形如牛肚、皮似锯齿,没有体面的外表,也无晋身皇室的辉煌。别看它长得怪,但肚内却大有“乾坤”。剖开成熟的菠萝蜜,呈现眼前的是金黄色整齐排列的果肉,宛如一粒粒含苞待放的花蕾,密扎扎的。将果肉取出,黄灿灿的浓香四溢,让人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一种水果比它更香甜。明代仁宣期间,郑和下西洋,随郑同行的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内占城篇提及此物:“其波罗蜜如冬瓜之样,外皮似川荔枝,皮内有鸡子大块黄肉,味如蜜。中有子如鸡腰子样,炒吃味如栗子。”
菠萝蜜的浓香可谓一绝,吃完后不仅口齿留芳,手上香味更是洗之不尽,余香久久不退。连嘴馋的小孩子都知道,偷吃了菠萝蜜,是瞒不过大人的。为此,菠萝蜜又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齿留香”。
食疗价值
菠萝蜜不仅味美,且是良药。
绿色未成熟的果实可作蔬菜食用。成熟时的可食部分每100克含碳水化合物24.9克,以及钙、磷、铁等。炒熟食用,味美如栗,有止渴、通乳、补中益气功效。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菠萝蜜性甘香……能止渴解烦,醒脾益气。”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菠萝蜜中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B族维生素(B1、B2、B6)、维生素C、矿物质、脂肪油等。其主要治疗的物质是从菠萝蜜汁液和果皮中提取的一种叫做菠萝蜜蛋白质的物质。
菠萝蜜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油、矿物质和维生素对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有一定作用。服用菠萝蜜后能加强体内纤维蛋白的水解作用,可将阻塞于组织与血管内的纤维蛋白及血凝块溶解,从而改善局部血液、体液循环,使炎症和水肿吸收、消退,对脑血栓及其他血栓所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来自印度的“齿留香”
菠萝蜜的名字,与佛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波罗蜜相吻合,这一巧合颇让人揣测它与佛教之间有无渊源。
“硕果何年海外传,香分龙脑落琼筵”,明代诗人王佐曾在他的《菠萝蜜》一诗中提及菠萝蜜树源自海外。原产于印度、东南亚,隋唐时传入中国,称为“频那挲”(梵文 Panasa 对音),宋代改称菠萝蜜,沿用至今。现在菠萝蜜盛产于中国岭南、福建、云南和印度、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国和巴西等地。
《本草纲目》还称:“菠萝蜜,梵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菠萝蜜”在佛教中的原意是“到彼岸”。菠萝蜜的来历,使人在吃的时候,容易沉入一种美妙神奇的境界,想到遥远的彼岸是一片神秘的圣地,心里就有一种甜美和甘醇的芳香。用佛语来称呼一种水果,是不是吃了以后容易顿悟人生达到新的境界呢?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菠萝蜜成长记
“腊月虽无漫飞雪,却有佳果树头悬”,当追踪菠萝蜜的出生,便更觉它的奇特。听老人们介绍,菠萝蜜以“先果后花”为首奇。数九寒冬,它冒寒用两片禅衣,先把淡黄色的果球“捧”了出来,经过凛冽的寒风洗礼后,禅衣脱落,小果球,其身上的鳞点长出了密密麻麻的“苔花”,经过几个月的孕育,逐渐酿成了硕大的“聚花果”。
菠萝蜜的开花结果与众不同,一般植物的果实都是生长在枝条的顶端或果枝上,而菠萝蜜的果实却可自根而干及枝条上而结,故菠萝蜜又称“木菠萝”“树菠萝”。菠萝蜜有30多个品种,分四季果树和单季果树,前者一年四季结果,后者只在盛夏结果,结果多少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增长,最多的一季可结数十只,一只大小5~20公斤不等。
当菠萝蜜还是四五岁的幼树时,它在主枝上开花结实,随着树龄的增加,它的结果部位逐步下移,会出现老茎开花挂果的奇观。因为菠萝蜜果实的重量太大,树枝无法承受,在树干可谓稳当。有趣的是,树到老年,主根上也会结实,如果栽在竹屋边,树根会伸入屋下,果实会破房而入,弄得满屋生香。
菠萝蜜老树主干粗壮,有大丈夫之伟岸;老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枝干上处处结果时,又别有一风韵。果园中,有了菠萝蜜,整个果园气势非凡。庭院中,栽棵菠萝蜜,春天牵进家中,那浓密的绿荫,足够人好好地享受。
为了催生果实,人们用刀砍其树皮,至有白色乳液涌出,如果凝而不结,此刀伤处便可结果,一刀一果,故又名“刀生果”。对此,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菠萝蜜“品格”的溢美之词:“其以乳而实者。乳血也。犹人以母之血孕育而成形也。”
在专家眼里,菠萝蜜易生易长,种子扔到哪儿就长在哪儿,无需育苗和精细栽培,是一种粗放大气的植物。
在我国,菠萝蜜在海南普遍分布,但以海口羊山地区、儋州那大和万宁兴隆一带最为集中,尤以海口羊山一带密集。这主要是与羊山一带特殊的地形地貌有关。由于火山岩地质,当地农耕条件没有优势,种植果树却相对容易,虽说产量不是很高,但可弥补农业上的损失。菠萝蜜要求雨量充沛,对温度要求并不严格,对土壤也不是很讲究。
而海口羊山一带的老百姓,却保留着自己神秘的猜测。他们认为,菠萝蜜之所以在羊山、儋州、万宁居多,很可能与它的宗教内涵和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佛教传入海南始于唐代,最早在琼山府城北门外建“天宁寺”传教,而万宁东山岭一直是佛教胜地。另外,自唐宋以来,羊山和儋州两地就多有人才俊杰和被谪贬的文官学者。明文渊阁大学士丘浚在他的《南溟奇甸赋》中,陈述海南之所奇者有二:一方面它与北边之雷廉二州仅一水之隔,而生态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它与华北相去万里,而又气息相通。这是中原政治文化向南推进的结果。由此,当地人推断,菠萝蜜也极有可能是历史上“海南内地化”的产物之一。
菠萝蜜心材也是绝好的家具用材
菠萝蜜树龄愈大,木材愈坚硬,堪称“老当益壮”。在东南亚一带,菠萝蜜木材常用来制造各种乐器;在我国海南,用菠萝蜜木材建造的菠萝格老宅是家产富贵的象征。
“人有人格,树有树格。”菠萝蜜树要形成“格”(植物学上称为心材,即树干内里具有年轮可用于制作家具的坚硬部分,菠萝蜜的格又称“菠萝格”),需数十年的积累。菠萝蜜的外表(边材)很不起眼,斑痕多、不光滑、手撕即破,但它金黄色的心材,坚硬耐虫,虽怕水泡却耐潮防湿,且纹理简单疏直,对于当地无需一铁一钉的传统木制建筑工艺而言,菠萝格便理所当然成为建房、做家具最佳的选材,加上菠萝格那鲜亮的金黄色,更被当地人崇尚为吉祥之物。
“百年胭脂木,千年菠萝蜜”,过去,用菠萝格建房迎亲嫁娶、馈及子孙,是海口羊山一带老百姓一生最大的物质追求,花黎和荔枝木则被视为下等用材。一根长2米多、直径约20余厘米的菠萝格,价格约2000余元。当地人大半生都在为积蓄菠萝格这一立家业之栋梁而劳作与奋斗。按旧时的传统,娶亲时男方必备菠萝格房,女方准备的嫁妆则是一套菠萝格家私,至少包括“一张八仙桌、四个八仙凳”。
菠萝蜜
别名:包蜜(海南)、树菠萝(广州)、木菠萝
科属:桑科,桂木属,常绿乔木
产地:原产印度,我国广西、广东、云南、海南均有分布,海南岛各地均种植,多零星分布。
波罗蜜心经范文5
音乐可以说“古已有之”,在人类还没有走出茹毛饮血的蛮荒时期,就有了音乐的萌芽。从“吭育吭育”的劳动号子到铿锵的金石之声,再到悠扬的丝竹之乐,音乐陪伴着我们,像火红的青春,点燃着如歌的岁月;像潺潺的泉水,滋润着干枯的心田;像醇香的老酒,愈喝愈醉……
很难用语言准确地诠释音乐的概念与存在的意义,只能说,音乐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福音。所以,享受音乐的同时,还需要用心灵去解读音乐,才能真正感悟旋律中所跳跃的美。
一曲《春江花月夜》,让我们置身在纤尘不染的夜空中。悠扬的琵琶声,如轻柔的微波弥散开去,放眼而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叶渔舟飘流在波光粼粼的江上,渔歌唱晚,婉转悠扬。江上洄澜拍岸,银浪堆雪,江边月映花影,笙歌漫舞。此时,风回曲水,无尽的情思揉进月夜江波之上。凝眸远望,伊人伫立江畔,微风徐徐,柔发共柳絮飘飞,顾盼之意,缱绻之情尽在曲中,飘渺、悠长。随着音乐的舒缓,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如此幽静、安详……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以其缤纷的意象,将诗与画巧妙地柔和在一起,牵引着我们,在空灵的天籁声中,寄情山水,放任自我,徜徉乐海,醉在诗情画意中,久久不能醒来。
还记得在祖母的灵堂前,一曲佛乐《般若波罗蜜心经》,在忧伤的气氛中飘渺而来,神秘、空灵、祥和,深深地抚慰着我的心灵。什么生离死别,什么进退荣辱,什么悲怆愤世,在倏忽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这一刻,只有静寂才是永恒。
音乐,就是这样以自己的独特倾诉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艺术的殿堂里,去寻找血脉中灵性的闪光,通过音乐的喜怒哀乐,感悟生活带给我们的纷呈与沉浮。
捧一杯香茗,持一卷诗书,在二胡声中聆听《二泉映月》的苍凉,在吉他曲中感受《爱的罗曼史》的浪漫,在古琴乐中寻觅《高山流水》的愉悦,在小提琴声中讲述《梁祝》的忠贞,在琵琶曲中突破《十面埋伏》的封锁,在钢琴声中扼住《命运》的咽喉。这世上,还有什么语言可以像音乐那样跨越时空,强烈冲击着我们的情感领域,让人的心灵在刹那间得到净化、超脱与交融?
波罗蜜心经范文6
关键词:教学;智慧
引言:在“中职硕士”的课堂上,刘院长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就是“教学的智慧”五个字,没其它要求和提示了。当时,我就突然想起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虽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是,偶尔也会阅读一些佛家经典,聊以修心和长长智慧。上面所说的“般若”就是指妙达智慧,以妙达智慧或者说是无限的智慧去到达彼岸。我想,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智慧,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领悟“智慧”的境界。吾虽年轻,对万事万物的领悟还是有自己的一点想法。包括教学,我的职业,在我的生活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和耗费大量精力的事情,若要很好的去完成,无疑需要智慧。
一、智慧在修行中结果
经文的第一段的全文是这样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为什么还是以经文开始话题,这不是与我们崇尚的科学教育工作有所违背吗?佛祖传道,度世上迷误之人,何尝不是一种教育。我们现在教导学生,引导他们向正确的人生发展,这与佛祖度世人其实没什么区别,这工作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回到经文所说,要度人,自身必须要有很深修为,当能做到“观自在”,也就是说跳出自身的意识世界,你才看清自己,看清身边的一切事物。要成就这样的“大智慧”,就一定要修行,这里我所说的主要是修心,让心静下来。只有静下心来,跳出自己的世界,才能清楚的看得到这个世界,更好的领悟身边的一切事物,包括看清自己的工作和学生。
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必定会历过一些阶段,在工作上很在意上级或同事对自己的看法。当面对别人的成绩或自己的成绩,或妄自菲薄或沾沾自喜;当面对评优或者各种荣誉评奖,或趋之若鹜或不择手段;面对种种的利益关系,很难保持内心平静。同时,面对自己的一无所获,或会灰心丧气;面对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或会否惴惴不安;面对种种不如自己所愿的事情(包括学生的不听话),也只能愤愤不平、怨天尤人。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身边一切事情,都是在对我们的心进行磨练。无时无刻抱着修行的心,坦然面对身边一切事物,修行够了,智慧也就长了,无论做人或者教学,都是有益的。
二、智慧在生活中
我认为“智慧”与智商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悟”字,智商高的人未必懂得感悟身边所的一切,而智者则能从一草一木,一些很细微的事情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好好领悟身边的事物,智慧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以下是我在生活中接触的事情和读到的故事,对我颇有影响,长了我的智慧,我想,若好好领悟,对我们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一)茶中的智慧
常说:茶禅一味,在喝茶的过程中能悟到禅意。我喝茶也是近两年的事,我发现在喝茶的过程中,一泡茶在每一道冲泡后的味道都在变化,行家称之为“茶的生命”,这种变化可能很细微,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其实也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耐性去从头到尾品味一道茶。对待学生也如是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否耐心地去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细微的变化,就看教师的能否“品味”我们的学生。
(二)老阳台上的榕树
在祖屋的老阳台上,不知什么时候萌出一棵小榕树并茁壮的成长起来。要不是为了考虑到房屋的结构安全问题,我是极不愿意把榕树割掉的。一棵生命,换取了我对生命一个的感悟:就算是干燥、缺乏土壤滋润的地方,只要有种子,也可以长出茁壮的大树。对于我们的学生,很多人认为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心灵和文化相对比较干枯和贫瘠,但是,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吝惜播下心灵的种子,不知道哪天可能在他们的心里会长出茁壮的大树。
(三)上善若水
孔子见老子是我国历史中一个典故,或许大家只是记得孔子对着黄河奔腾的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有多少人能记得老子的回话。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教学若能像水,教师若能习水德,教学应该是生生不息、流动不止的。鉴于我们教学的对象,90后的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青年学生,以现在主流的观点形容他们就是“有个性”。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都比较“硬”,所有教学上我更倾向“以柔制刚”,更多的是包容而不是否定。当然,表现出来的效果一定比不上“高压控制”那么快速,但是,以我几年的教学经验,我的教学效果可以延续到学生毕业以后,就算是在岗位上遇到问题,学生们都会向我请教,大家相互讨论、相互学习。这是水的智慧。
(四)变与不变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有三个原则:简易、变易和不易。一是说宇宙万物之间的规律都是简单,只是我们还没理解;二是说宇宙万物都在无时无刻的变化;三是说唯有“变”才是不变的真理。以第一句为例,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运行不息,我们也要自强不息,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自己。教学的过程也是如此,科学知识不断更新,社会环境不断改变,教学的对象也在不断的变化中,作为教师,若还是“一本书跑天下”的观念,若还是缺乏踏出去决心,最终被淘汰的是我们。
(五)实践的智慧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字叫做扁的工匠,他十分擅长制作轮子,人们以“轮扁”相称。因为他的技艺高超,就被征召到齐国王宫做事。有一次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而轮扁在堂下砍木料,制作车轮。看到齐桓公读书读得津津有味,便不禁好奇,放下手里的活,问道:“大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齐桓公回答说:“这是圣人的书,里面的都是圣人说的话。”轮扁又问:“那么,圣人现在还都活着吗?”齐桓公概叹一声:“他们早就不在于世了!”
轮扁听了若有所思,说道:“既然这样,那么你现在读的书只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而已。”齐王大怒,说要杀了轮扁。轮扁却不慌不忙的答道:“我做轮子的技艺,只能在做的过程中领悟,就算我把所有的东西传授给我儿子,他也不能成为技艺高超的工匠。我想,圣人最奥妙的智慧,也不能通过书本传给后人。”这个说法值得我们去细细斟酌一翻,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是技术还是学问,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领悟到最精髓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所以,在教学中,尤其是我们技术类的学科,学生的“做”才是教学的精粹,我们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如何总结,然后升华到自身的经验。这就是实践的智慧,把知识的核心留给学生去探索。
三、让我们的智慧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
对教学的热情应该源于对教学本身的热爱,不断学习是对教学的真谛的不断追求。教学本身不应该附加太多的东西在里面,我们如何能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教学,思考我们作为教师能为学生做点什么,这也是我在不断的探索的问题。以上观点颇为浅薄,但我坚持的是:在当今思潮不断涌现的年代,我们不能抛掉宝贵的历史财富,那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多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多体会身边的事物,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片净土,让自己的智慧成长,最终让我们的智慧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让他们继续有能力去探寻属于他们自己的智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