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科哪些专业好就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科哪些专业好就业范文1
大学教授如此对文科的“炮轰”,不引起社会的关注都难。而随后一些机构公布的报告,似乎也进一步印证了“文科无用”的事实,据《广州日报》报道,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文科类专业普遍在就业率排名中垫后。
在笔者看来,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文科无用”是有广泛市场的,概而言之,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基础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采取“升学教育模式”。在升学教育模式中,学生无论学习文科,还是学理科,目标都只有一个,即考出好的分数,进入好的大学。因此,学文科的学生,没有人文精神,学理科的学生,也没有科学素养。所谓“升学有用,读书无用”。在我国中学,大部分学生选择文理科,根据的都是高考竞争实力,而非兴趣、爱好——事实上,很多学生在长期的灌输教育中,已经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何兴趣和爱好了。
其二,高等教育在就业导向下普遍变为“职业训所”。我国现在有2600多所高校,本来按照高等教育的定位,其中有一部分高校应该实施通识教育,关注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这些学校,淡化专业界限,给学生很大的选课空间,可是,由于政府部门强调就业率,所以,几乎所有高校都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哪些专业好就业,就是有用的专业,反之则是无用的专业。进而,哪些课程能给学生就业技能,就是有用的课程,而不能直接提高就业技能的课程,则成为无用的课程。
其三,学校缺乏办学自,灌输教育让人文学科吸引力严重不足。我国高校没有办学自,无法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开设课程,在这种办学环境中,要开展好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面临诸多困难,而相对而言,自然科学的教学,由于无需涉及现实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经济问题,情况要稍好一些。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不满意的大学课程,更多集中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
如果以上三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文科无用”还会继续流行。而假如受教育者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完全按照功利的想法选择学科,那么,这只会让我国的功利教育更功利。为此,我国在发展教育中,引导学生按个性和兴趣选择学科专业,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多元评价体系,并带动中学开展学分制教学,我国高中教学现在存在是否文理分科的争议,如果不改革高考制度,文理分科还是不分科,并没有多大价值,只有改革评价体系,实行多元评价,推进学分制教学,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地按自己的个性、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喜欢文科的多选文科课程,喜欢理科的也可多选理科课程,而不会受到高考升学的局限。
理科哪些专业好就业范文2
Step1:选择合适的专业
考生应尽早了解自己将来适合在哪些行业发展,预先制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根据自身条件来考虑专业。
1.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读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不但有利于完成大学学业,更有利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比如性格外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适合报考法学、保险学、广告学、新闻学、社会工作、市场营销、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性格内向,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适合报考会计学、审计学、考古学、历史学、软件工程、编辑出版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
2.结合自己的单科成绩来考虑专业,如果盲目跟风填报了所谓的热门专业,进校后因某门单科成绩不好影响学习,甚至因挂科而不能按时毕业就得不偿失了。比如英语成绩不好的考生,不应填报海关管理、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数学成绩不好的考生,不应填报经济学、金融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会计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物理成绩不好的考生,不应填报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航空航天类专业;生物、化学成绩不好的考生,不应填报材料科学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农学、临床医学、制药工程、纺织工程、石油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Step2:找到与合适专业对应的大学
选好了想学(感兴趣)且能学(相关成绩较好)的专业,接下来就是用选好的专业来找对应的大学。对应的大学,一是指自己的高考分数能填报的高校;二是指能填报的高校里不但有自己想学的专业,而且该专业为学校的优势专业。那么,哪些专业属于优势专业呢?不同批次院校专业的选择,可参照以下方法进行:
1.第一批本科院校专业选择
第一,国家重点学科涵盖下的专业,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在高等院校中,择优确定并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它代表了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学科建设的最高水平。第二,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里的专业,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为了保护和加强基础学科、培养基础学科科研和教学人才,而在全国高校中遴选并重点建设的专业点。第三,设有硕士、博士点的专业。
2.第二批本科院校专业选择
虽然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在二本院校里凤毛麟角,但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硕士点还是有得选的。再就是可以选择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是国家优先发展的专业,教育部在2007年至2011年先后公布了7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另外,也可以选择特殊院校里的品牌专业,比如湖南工业大学的包装工程、北京物资学院的物流管理。这些院校的品牌专业在相关领域里名列前茅,其实力甚至超过一本院校。
3.高职(专科)院校专业选择
首先可以瞄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院校,专业建设领先,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人才培养条件。比如,女生想学会计学,可以填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想学护理学,可以填报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男生想学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可以填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想学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可以填报长春汽车专业高等专科学校。
另外,想专升本的同学,应选择本科院校也会开设的专业,比如护理学、会计学、旅游管理,为将来升本铺好道路;毕业后想马上就业的同学,可以功利一些,选择一些好就业的专业填报,比如男生可考虑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女生可考虑商务英语、酒店管理、服装营销、会计电算化等专业。
案例一:单科优秀,专业先行
2014年江西九江文科考生邱小兰:语文成绩好,平时喜欢读书,特别爱读中外名著,也喜欢写作,作文经常得高分,她的愿望是将来成为一名作家。根据她的特点与特长,我给她推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她的高考分没有达到一本分数线(她考了516分,离一本分数线还差8分),只好在二本院校中寻找对应的大学,结果找到了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重点大学,其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品牌专业。能否确保被录取呢?我分析,虽然该校历年来在赣招生录取分直逼一本线,但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备胎”专业,大多数情况下考生不会首先考虑它,其录取分基本上就是它的投档线,我们将它放在第一个志愿,应该稳操胜券。
结果,邱小兰同学被江苏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了,达到了学校与专业都满意的目的。(该校的最低录取分是512分)
案例二:尖子生选择热门专业时,谨慎选学校
2013年江西鹰潭理科考生董超阳:成绩优秀,各门功课都好,是学校的尖子生,高考考了635分(理科一本分数线517分)。由于从小受当医生的父亲影响,他早就立下了学医的志向。
要当一名真正的西医医师,必须读到医学类专业里的临床医学。 首先,我帮他挑出了几所名校,它们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医学部)、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何选择这几所大学呢?是因为这几所高校合并了我国实力最强的医科大学,其临床医学都是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博士点。
理科哪些专业好就业范文3
2010年理科考生小栗,高考成绩556分,高出当地本科二拙控制线28分。小栗的理想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分析该校的录取分数时发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近3年在小栗所在地理科的录取分数线,都高出本科二批控制线25 30分之间。他的成绩报考该校虽有一定的风险,但也有希望。为了能够加大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录取的几率,他愿意服从专业调剂。
小栗填报的3个专业是:网络工程、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录取结果是:信息对抗技术专业。
从后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公布的录取情况看,该校在小栗所在地调挡线为54"7分,小栗所报3个专业录取最低分分别为562分、575分、561分。因为分数不够,小粟并未被以上专业录取,但是因为他服从专业调剂,而被录取到录取为549分的信息对抗技术专业。
实例中,小栗的录取结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因为所调剂的信息对抗技术专业与他所填报的3个专业非常接近,所学课程大同小异。但由于较多考生对信息对抗技术不了解,所以这个专业历来比较‘冷’。报考人数较少。事实上,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这类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不论什么专业,几乎都与。电子科技联系比较紧密。各高校摺办人员在安排专业调剂时,不会轻易把理科生调剂到偏文科的专业,更不会把文科生调剂到偏理科的专业。如果考生填报志愿时,填了几个信息类的专业。那学校就会发现考生的兴趣所在,调整专业也会尽量安排在这一类里。可以说。小栗能被顺利录取,多亏了服从专业调剂。
或许一般人认为,被调剂的专业肯定都是差专业,或者是不好就业的专业。实际上。这完全是一个心理误区。就目前来看,调剂得比较多的专业分为两种,一种是计划量比较大的专业,一种是计划虽比较少的专业。计划量大了,考生会从心理上抵触,觉得这个专业不好,以多为。干嘛;而计划星少了,考生又坦心自己挤不进去,不敢填报,以少为。贵。嘛!实际上,高校计划量大的专业一般都是社会急需的,而计划量少的可能本来总体需求就小。
细节二:梯度递减
山东理科考生郑金龙,2010年高考成绩为597分。这个分数如果放在其他省,或许是个很高的分数了,可是在山东省却仅高出一本控制线17分。按照常理,他上一所部委属重点院校的可能性较小。但是,郑金龙非常想上一所部委属大学。于是,他在细细考察了部委属重点院校往年在山东的录取情况后,在第一志愿填上了江南大学,3个专业分别填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纺织工程。第二志愿是平行志慝,可以填报6所院校,分别是: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广西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结果郑金龙被江南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录取。
可以说。郑金龙填报的第一志愿是经过周密思考的,特别是他的专业选择,呈现明确的梯度原则。江南大学虽然是部属“211工程。院校,但由于该校是前些年由几所高校合并而来,校名在广大考生和家长心目中并不响亮,许多人甚至就没听说过这所学校。再加上该校地处无端小城,因而历年采在山东的录取分数并不高,连续几年都是在一本线上10分左右徘徊。考生正是瞄准了这一赢,才果断地把江南大学放在了第一志愿。填报专业时,他也注意了梯度递减,第一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是该校的热门专业。录取的可能性很小。第二、三专业则是在别人看来的。冷门’专业。根据以船录取结果看,一般来说,只要进档就有可能录取。所以,考生最后被江南大学顺利录取,以一个重点控制线上较低的分数,圆了部委属重点院校的梦。
郑金龙的案例说明了拉开梯度的重要性,但除了专业之间拉开梯度外,院校之间也应该有一定的梯度。对于平行志愿填报模式的考生,要合理利用“冲一稳”。保原则拉开院校之同的梯度;梯度志愿的考生更需要在第一志愿及后续志愿之间拉开梯度。
细节三:体检限制
刘明是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刚上大一不久,他接到学校下发的“退学”处理通知书:“在新生入学体检复查中。因患I有型糖尿病,不符合医学专业入学体检要求,按照学校处理意见取消入学资格”。
刘明出生在湖北黄冈一个农村家庭。“我是在4年前得的糖尿病。上高中时,我积极治疗从没出现过大症状,除了有时感冒请假外,没有因为糖尿病请过假。高考选择学校时我选了医科学校,也是为了自救。进了大学后先是军训,我不落一天地过来了。好多同学都晕倒了,但我没事。在学校体检时我也通过了。”军训期间,刘明注射胰岛素时要用碘酒,去医务室买。大夫问他干嘛用,他没多想就说了。学校知道他的病情后,又让他去医院检查,检测结果是血糖6.4,尿糖+。为了能继续上大学。他把“+”改成了“-”(正常),结果被学校发现,只能作退学处理。
高考体检。是整个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一环,考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都离不开体检信息。由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对考生患有哪些疾病不能被高校录取,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有的高校的《招生章程)中表明对体检的要求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有的高校会明确标示哪些专业不予录取或不宜就读的体检情况。考生一定要按照学校的规则填报志愿,要不然填报了也是惘然。
考生刘明在知道自己患有“不能就读”的疾病后,仍然报考对身体要求比较严格的医科院校,虽然侥幸被学校录取。但最终还是“东窗事发”,被劝其退学。学校给出的理由是:取消刘明的入学资格,是学校经过慎重研究之后作出的决定,完全符合国家的《指导意见》中可以不予录取的六种疾病之一:“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糖尿病属于严重的内分泌疾病,因此被取消入学资格。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体检标准已经多次修改,现在执行的是2003年颁布的《指导意见》。相对于此前的体检标准,该《指导意见》对考生的身体要求有所放宽,所使用的。口吻。也变得温和起来,如文件的名称由“体检标准”改为“指导意见”,减少了“可以不予录取”的专业。第一次使用了“不宜就读”的字眼等等。正是这种柔性的字眼,使有的考生产生了错觉,认为只要高考成绩上线,其他都是可以商榷的,于是不顾自身条件,仍一厢情愿地去报相关专业。殊不知,这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侥幸心理。因为在我田高校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目前还比较紧缺的彩势下。各高校都会在同等条件下对身体条件符合的考生优先录取。
细节四:单科分数
河南文科考生2010年考了541分。高出文科一本分数线9分,她清楚自己这个分数在一本里上不了什么好学校,便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二本的院校里。她一心想
去上海读书,于是,在二本一志愿里填报了上海的一所财经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二本院校开始录取后,她得知该校的录取线是538分,心里就乐开了花,庆幸自己报得真巧。可是一直等到二本批次院校录取结束,她也没收到该校的录取通知书,打电话过去询问,对方告知:“外语分太低,不能录取。”原来,该校在《招生章程》别规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语单科分数一般不低于100分”。而当年高考时外语考试有点失常,只考了97分。最后只能参加征集志愿,被本地的一所市属院校录取。
我国目前高招工作实行的是“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省级招办是主管高招工作的行政教育机关。每年高考结束后,由省级招办组织实施向高校投放合格考生的电子档案。投档是按考生总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调档的。可是进档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有些高校依然像投档或调档一样,继续主要采用总分这一硬指标来确定进档考生的录取与否,可有些高校就不仅只主要采用总分这一项硬指标,还规定考核相关科目成绩,即单科分数这一硬指标。也就是说,某一位考生的总分达到了某高校的录取要求,但相关科目成绩即单科分数达不到该高校的规定要求。同样不会被录取。
报考某个专业,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要过关,这是一些高校根据专业的特殊情况对考生提出的相关要求。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这是一个以数学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要遇到许多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倘若你数学学得不怎么样,这个专业或许对你而言就不太合适。因此,有些院校对考生报考某个专业提出单科限制。其实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对考生负责,是为了使考生进校后能顺利学习专业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理科哪些专业好就业范文4
01
今年我省考生被录取面临的状况
穆晓天援引相关数据介绍,2019年,河北省高考报名人数由2018年的48.64万人增加到55.96万人。今年比去年增加了7.32万人,增长率15.05%,河北省考生规模已经是连续四年增长,而很多高校每年在河北省招录人数是相对稳定的。
穆晓天介绍,要想报好志愿,首先得弄清楚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明白了高招录取是怎样录的,填报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他说,高招录取有投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投档由省招生办负责,高校配合;专业录取由学校负责,省招生办监督。穆晓天将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总结为三点,即“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
“分数优先”,指的是对同一科类(如理工科)同一批次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高分学生优先投档。
“遵循志愿”指的是报考系统会尊重考生自己的院校填报顺序,会从其第一个院校志愿开始检索、投档。所以,考生报志愿时既要选择学校,又要对同一批次的5个(本科一批5个)或10个(本科二批10个)平行志愿学校进行排序,院校的先后顺序就会成为报考系统检索和投档的顺序,排在最前面的学校会被优先检索、投档。这也是为什么说同一批次的第一志愿院校是报考的“重中之重”。
“一次投档”,指的是每个考生只能进行一次投档,不能一档多投,无论5所或10所平行志愿学校,都只是作为一个志愿,每个考生在同一批次只享受一次投档机会。考生如果被投档后,一旦被**,就不能再投到同批次志愿的其他高校,只能参加“征求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这就意味着填报志愿失败。
投档成功后,高校对于进档的考生进行专业录取。专业录取办法通常会遵循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三种。
02
城市、学校和专业,哪个优先?
城市、学校和专业之争,是高考志愿填报中最普遍、也争议的话题。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穆晓天建议要因人制宜,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而且要坚持一点:想学什么,在哪儿学,要与就业相结合。
穆晓天分析,对于高分考生(比如600分以上考生)来说,如果没有特别喜欢或特别抵触的专业,就可以在填报志愿时以学校为主、专业为辅,尽量奔名校。因为目前很多高校强调通识教育,按大类招生,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未必是让学生学到某些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的学习潜能和自学能力,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其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也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这一点,那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名师云集的知名高校具有普通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旦进入这些院校,不但学习到文化、专业知识,还有机会聆听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报告等,能提高自己的专业和文化品位,开阔视野,并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同学、校友的人脉关系,为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穆晓天介绍,城市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就年轻学生而言,打开眼界和思维对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而这一点,除了有赖于所选择的高校的培养,更与高校所在的城市大环境密切相关。他建议,尽量去省会以上的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的城市学习,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意味着有更多优秀的人,有更的思维、理念,以及更多、更优质的资源和机会。穆晓天表示,广大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抱着一种准备去见世面的态度选择城市。如果分数足够高,优选北京、上海的高校。此外,南京高校很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周边地区经济发达,也是很好的选择;武汉作为华中重镇,教育资源丰富;广州高校众多,也是历史文化名城;还有经济文化及生活环境各方面也相对比较优越或有特色的西安、成都、天津、重庆、长沙、杭州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对于较高分数的考生,选择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如:苏州、深圳、无锡、厦门、宁波、桂林等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那些地区与自己家乡的不同,增长见识和阅历,可以为今后在当地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也是不错的选择。
专业的选择,穆晓天建议,要与**的产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以便将来更好就业,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人工智能、大数据、电气工程、电子信息、通讯、光电信息和新能源、机械、化工、建筑以及医学等相关专业,发展前景都不错;对文科学生来说,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保险、会计等,语言类专业中一些小语种,比如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语言,都是不错的选择。
03
处理好四大关系,选准填报院校
穆晓天介绍,不少人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常用线差法,也就是将考生成绩、或高校(专业)录取线与所在批次分数线的差值作比较,从而分析录取机会,线差法报志愿具有较*价值,但不够精确。穆晓天以多年经验和数据统计发现,位次法相对更准确。位次法的运用可以概括为三步:一、定性分析,选择学校层次;二、定量分析,确定具体学校;三、依靠数据,精确选择填报学校。
穆晓天分析,每年各个学校在河北省的招生计划基本不变,各个学校在河北省录取的位次基本稳定。例如,某考生全省排在10000名,看看过去三年排在10000名考生被哪些高校录取了,一般一个位次可以对应找到8至10个学校,再从相同位次的学校群中选出最喜欢的一个学校。
在院校顺序安排上,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要将自己最喜欢的院校填在最前面(不一定是位次最靠前的学校),以便先有机会投档;
2.将分数较高的院校填在前面,将分较低的填在后面,以起保险、保底、有校可上的作用;
3.同批次几个平行志愿的院校间一定要有梯度,以增加被录取的概率。注意千万不要将同批次几个院校志愿全部填报同一位次的学校,因为是一次投档,平行志愿的院校位次太相近,拉不开梯度,就会大大降低被录取的机会。
在专业顺序的安排上,要将最喜欢的专业填在最前面,毕竟兴趣是的老师;还可以将该院校的专业放前面,保证这些专业优先录取;另外,要尽量将六个专业志愿填满,以增加录取机会。
同时,考生和家长还要格外关注将要填报志愿的学校在招生人数上的变化情况,认真统计该校近三年招生人数增减情况,做近三年所要填报学校招生人数的表格,进行对比,选择今年学校的招生人数增加或持平,尽量填报招生人数较多的学校。
穆晓天介绍,在具体填报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4大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学校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平行志愿”模式中,如果首选学校,就要做好牺牲专业的准备;如果首选专业,则要做好降低对学校要求的准备。
其次,对于高出一本控制线30分至40分的学生,要处理好一本和二本的关系。从2020年开始,河北省只有本科批次,不再分一本和二本。实际上一本、二本没有明确界限,尤其是一本末的学校和好的二本学校,没有实质区别,甚至有的二本学校比一本分数还高。2018年河北省理科二本有149所学校录取分数线在一本分以上,甚至高出五六十分。例如,上海电力大学、上海海关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等。
再次,处理好同一批次的第一志愿院校与其他志愿院校的关系。第一志愿是“重中之重”,其地位是整个志愿的“龙头”,最后一个志愿则要用来保底,所以要特别重视第一志愿和最后一个志愿,同时不放弃其他志愿。尤其在本科二批填报志愿时,更要注意严控风险,降位次保底走。
最后,处理好家长的意愿和学生志向的关系。家长做好引导和辅助工作,并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04
谨防误区,注意规避风险
穆晓天介绍,一旦填报失误,可能成绩不错的考生也无法被顺利录取,有一些误区,家长和考生要注意规避。
第一,一定认真阅读《学校招生章程》,它是高校开展招生工作的重要依据,包括学校的发展历史(是否合并)、性质(公办或民办)、学校的层次(双一流、211、985、省重点等)、收费标准、办学地点等,是否对单科成绩有要求,专业录取规则,体检(尤其是色盲、色弱的学生,医学、生物、化学等专业不能填报),是否需要英语口试等要求。
第二,专业无条件服从调剂,以限度避免**风险。
第三,一定要注意是“一轮投档”,每批次只有一次投档机会,不是多轮投档。穆晓天说,每年我省都要有几百名600分以上的考生因为没有正确理解“一轮投档”这个问题,结果导致滑档到一本征集或二批,后来只好选择复读。所以,务必要处理好平行志愿院校的梯度问题。
第四,如果学生家庭条件好,可以填报提前批A或提前批B的较高收费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可以降低20分至30分被录取,对考生来说也算实现了本来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这些学校的层次、专业都非常理想,值得试试,但学费较高。
第五,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填报提前批B的四所民族大学,不影响二本批次正常填报志愿。
理科哪些专业好就业范文5
[关键词]中国教育;教育工作者;科学精神
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工作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我深感中国基础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而很难自拔。中国基础教育如何才能走出应试教育困境,而步入素质教育的坦途?这固然需要一系列体制和制度的变革,更需要呼唤中国教育的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综观学者们的研究,在我看来,科学精神就其内涵来讲,大致包括求真、探究、怀疑、实证、理性等精神。简言之,求真精神,就是相信系统科学的真知识,遵循科学规律;探究精神,就是永远要对新鲜的事物敞开心灵,准备接受新的知识,容纳新的观念,探讨新的奥秘,追求新的结果;怀疑精神,就是既绝不相信权威,也绝不无条件的宽容;实证精神,就是任何科学知识都要有证据做支持;理性精神,就是要用严密的逻辑对证据进行分析和推导,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最可能的一种。由是观之,中国基础教育是何等地缺乏科学精神,重建中国教育的科学精神又将是何等地艰难!
一、中国教育科学精神匮乏的表现
(一)教育科学意识淡漠
教育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领域。正因如此,近年来,人们愈来愈大力倡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之相适应,支持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教育科学,无疑应该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占据应有的位置,但事实却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在我国教育界,排斥教育科学,不相信教育科学,甚至否定教育科学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学习教育科学。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教书的,又不想当专家,所以学不学教育科学并没有多大关系。“我把书教好就行了,学那些玩艺儿干嘛!”——这种观点与梁启超先生当年批判过的“只有理科、工科的人们才要科学,我不打算当工程师,不打算当理化教习,何必要科学?”的论调,是何其相似!
二是不相信教育科学。我国教育历来具有强调“苦学”的传统。近年来,伴随着升学竞争的日益加剧,通过肆意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而要成绩、要升学率的做法,更已成为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不二法门”。其实,从整体上说,我们的教育不会因为一天让儿童学习12个小时,全社会的升学人数就会增加;也不会因为让儿童按照国家规定的正常学习时间学习,全社会的升学人数就会减少。不料,有人却振振有词地宣称:对于家长来说,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全社会的孩子我们管不了的,我们不学12个小时,正因为那升学的人数不会变,所以就会有学12个小时的孩子顶上去了,对于社会来说,你的孩子上学还是他的孩子上学都一样,人数而已,但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全部。听到这样的话,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者,面对这种声音背后传递出来的为了应试教育只相信时间加汗水,而否定国家课程方案、否定教育科学的做法,我内心的痛处简直无处言说。
教育缺乏应有的教育科学意识,直接导致了在教育系统内部,愈来愈多的人日益变得根本不再遵循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则和规律,单靠无限度地延长学生的校内外学习时间,来片面搏取“升学”功利。这种做法,给学生带来的后果究竟是什么?表面看来,似乎只是学生身心素质的下降;其实,更可怕的则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空间的丧失殆尽。
(二)教育求真精神贫乏
1922年8月20日,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应当时影响颇大的学术团体——科学社的邀请,在作题为《科学精神与东方文化》的演讲时,曾对科学和科学精神作了如下界定:“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对于这句话,他作了三层说明:第一层,求真知识;第二层,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第三层,可以教人的知识。在这里,显然,梁启超先生把“求真知识”看作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当代学者、上海师范大学的柳延延则进而追问:在西方学者的心目中,科学精神的精髓又是什么呢?对此,虽然各家说法不一,但比较共同的观点是,首先是对宇宙万物之“发生”的惊讶心态和由纯粹的好奇心所驱动的一种探究精神。柏拉图认为,思想起源于惊异。由此导致了一种追求高于具体经验的、普遍的、理论的思维倾向和逻辑的思维方法。从毕达哥拉斯到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人倡导的这种精神通过文艺复兴在欧洲复苏而绵延不绝。科学的活力,就在于它具有一种自我改进的机制。正是理性批判精神,将科学与伪科学划清了界限。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将“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称作科学家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无疑,具有探究和怀疑精神,是个人或社会具有科学精神的重要标志。
如果按照科学精神的上述要义来评判我们的教育,那么,究竟到哪里去寻找中国教育的科学精神?今天,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自觉主动地探究教育的规律呢?我们可以看到,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与同时从事教育研究的人不但不成比例,反而还总有一种反对教师搞教育教学研究的倾向,名之曰:当老师的教好书就行了,搞什么研究!以至于不少地方在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时,正在有意无意地淡化对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要求。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究竟有多少人从内心里真正否定或怀疑过那种仅仅单一地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合理性呢?是否自觉追问过这种“教育”果真能为我们的国家带来竞争力吗?事实上,不仅没有多少人发自内心地怀疑这种“教育”行为的合理性,反倒有为数不少的人在为这种已经严重异化了的“教育”的所谓“合理性”百般辩护,什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辩证统一的”,等等。
教育缺乏求真精神的后果,直接导致了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根本没有教育效率意识。而教育效率意识淡漠所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课内不行课外补,校内不行校外补。其结果:效率不高就要增加课时,增加课时就要拉长学习时间,增加学习时间导致学生学习疲劳,越疲劳效率越低,效率越低越增加课时,如此恶性循环,致使基础教育陷入了“靠时间加汗水”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就这样,一味机械地做,做,做……最终让学生陷入了做不完的作业之中而喘不过气来。
(三)非理性教育大行其道
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理性精神的体现,凡事要讲道理,要讲事实,要讲根据。可是,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却被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浪潮所左右了。各色人等都在狂热地片面追逐所谓“升学率”,一切都只是围绕着升学率转。其结果就是,所谓“升学率”已经距“科学”二字的内涵越来越远了。今天,如果我们把许多人仍在津津乐道、沉湎其中的不计代价所获取的所谓“高升学率”政绩,放在科学发展观的放大镜下去审视,那么,这种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牺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换来的高升学率,到头来,大学毕业后又大量的找不到工作,让那些付出了沉重代价的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在家里待业,这样的高升学率,我们有什么资格炫耀和骄傲呢?
我曾经提出,教育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立性,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跟随在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后面,教育不能无原则地盲目屈从或迎合社会(包括学生家长)的某些并不合适的压力和要求。对此,有人质疑,认为这不是一线教师和校长能支撑得住的。其理由是,如果我们不去迎合,就难以得到地方行政部门和学生家长的认可,这也就无法保证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恶性循环就会成为必然。应当承认,这种观点是很具普遍性的。在教育内部(甚至是部分领导层中间),不就有这样一种貌似“理直气壮”的论调吗?——“不管这改革,那改革,升不上学的改革就不是好改革”,等等。由是,我们不禁要问:在我们今天的所谓学校教育中,究竟还有哪些方面尚未被这种极端功利性的“升学主义”所俘虏呢?正是在这种非理性思潮的弥漫之下,甚至就连“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崇高教育理念,也被简单地曲解成了“不让一个学生升不上学”了!所以,今天,我们是不是应当把社会各方面津津乐道的“升学率”也放在科学的天平上去称一称:教育,如果剥离了“升学”的外壳,那么它对于学生生命的真正发展,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到底意味着什么?大量事实一再表明,这种急功近利的学校教育,只强调书本知识的简单堆积,频繁的机械考试压抑着学生天性中原有的好奇精神,导致学生仅仅对书本学习的关注而远非对知识的内在渴求,以至于根本无法从读书本身体验到求知的乐趣,而只是迫于升学的压力而不得不一味地去进行条件反射般的机械学习。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早就一再告诫说:人们应该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可是,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却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就是不断用这种短视的功利性“目标”来诱导甚至逼迫学生苦读书。在我看来,这种急功近利式的教育行为,扼杀的绝不仅仅是学生的童年,而且是学生的个性;绝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未来,而且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正如我国著名学者钱理群所指出的: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急功近利,而不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我认为,此言说到了根本。就算是上过大学的人,又有多少不是在就业之日、评定职称、课题研究交付鉴定之时,便关闭了每一个接受新知识的毛孔,开始按部就班地过所谓“轻松自在的新生活”呢?如此,我们怎么能指望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能够真正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呢?由此而言,那种不顾孩子的天性,肆意剥夺孩子的童年,以牺牲国家的未来为代价,被非理性思潮所操纵的“应试教育”,难道不应该痛加批判,不应该被我们所彻底抛弃吗?
(四)否定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既有社会决定的一面,教育也有超越社会的一面。正因为如此,教育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有推动自身进而推动社会变革的一面。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教育改革与发展有自己的主体性,有自己的内部变革机制,这就是教育界的自我创新精神。
但是,正像前面所指出的,对于“教育有自己相对独立性”的观点,有人并不赞同。为此,他们还引用了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观点来加以论证。即,研究教育问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混淆“应该是什么”和“事实是什么”两类命题,它把教育从时间和地点的条件中抽离出来,一开始就去问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却忽略了儿童实际接受的教育。社会学探讨教育的视角,是把教育当成一种社会事实,事实不是一块可以随意涂写的白板,而是一种无法随意创建、毁坏或更改的既存现实,人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学会理解教育体系,了解教育体系的性质及其赖以存在的条件。每个社会都有一种能够在个人身上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的教育体系,它不是我们个人创造的,它是共同生活的产物,表达了共同生活的需要。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为他生活在社会之中。那么,借用这样一个社会学的基本命题,也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教育之所以是中国的教育,只因为它是中国的体制、制度,特别是中国国情的真实反映和无奈挣扎。
还有人认为,天下父母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乐乐成长,可是社会的主导力量是学得好的才是好孩子,而且这个思想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根深蒂固。教育的独立性很难,就像现在对教育的评价还不就是学校考取了几个重点高中或大学,升学率是多少?所以这个问题,是每个家长的问题,是教育界领导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认知的问题,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涂尔干的观点并没有错,但他却是从社会学家探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而言的。也就是说,他更多地是从教育受社会决定的视角来探讨问题的。这种观点的局限性,恰恰在于他没有看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而如果我们否定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那么教育就势必完全变成了社会的附庸,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力,否定了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依此类推,如果我们把教育改革完全推向了社会,社会不变革,教育改革就无法进行。这样一来,教育就只能在社会的制约下永远发出无助、无奈的悲鸣和!而在这种声音的主宰下,我们又到哪里去寻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创新精神呢?
在科学精神如此贫瘠的教育土壤中,我们究竟如何才能突破畸形的功利化“应试教育”的重围,真正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中国教育界应该掀起一场教育科学精神的启蒙!
二、建构中国教育的科学精神,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我国学者指出,弘扬“科学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在最大范围内建立起一种人类追求知识的求真、求是态度和理性觉悟,让人们的精神境界超乎于日常俗态生活和功利氛围之上。我认为,教育战线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着力培育教育工作者的科学精神:
(一)重建教育工作者的独立人格
2005年,有位来自我国香港的经济学家曾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由此,引发了经济学界的一场争论。其实,这场争论的意义,不在于中国到底有多少真正的经济学家,而在于反思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具有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人格。
2003年10月,我到北欧考察教育,欧盟对教师提出的职业要求有一条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教师是引领社会前进的人。在我看来,要建构中国教育的科学精神,首先要培育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独立人格。中国的教育工作者要成为有思想、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没有思想,就没有自己的独立性;没有理想,就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社会责任感,就没有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有理想,不是让你包打天下;有责任,不是让你承担一切。我非常欣赏著名科学家李开复博士在《与未来同行》一书中讲的三句话:要有勇气改变你所能改变的,要宽容你所不能改变的,要有智慧区分二者的不同。
(二)培育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意识
教育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一方面,要在教育工作者中普及基本的人类科学知识,让教育工作者分享人类科学发现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要在教育工作者中普及人类科学发展史,让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人类科学发展史,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是如何推动人类科学发展的。
教育工作者要具备扎实丰厚的教育科学素养。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科学。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几千年来,人类在教育实践和对人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和心理科学知识,学习、继承、弘扬这些智慧,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走进教育的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其次,教育工作者要相信教育科学,尊重教育科学,实践教育科学。教育工作者要走出依靠时间加汗水来提高教育质量的怪圈,要依靠教育科学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坚定不移地走教育改革、教育创新之路。
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教育科学。如果说,人的真理性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话,那么在教育科学领域最有发言权的人,非教师莫属。但是,广大教师在拥有教育实践的话语权的同时,却为什么没有掌握教育科学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为什么长期由专业教育科学工作者所占据?一言以蔽之,是教师自己拱手让出了对教育实践的研究权、反思权。人们总认为,教育科研是专业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事。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观点。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这种分离导致的结果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走上分裂之路的根源所在;也是教育这个职业的专业化属性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把教育的研究权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学意识觉醒的根本途径。要让教育工作者成为真正的教育研究者、教育探索者,让教育工作者在研究和探索中,去体验人类科学精神的真谛!
(三)培育教育工作者的辩证思维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当前中国教育工作者最缺乏的科学精神之一就是探究意识、创新精神。这既与教育工作者创新人格的缺乏有关,也与辩证思维的缺失不无关系。我在组织实施创新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深感我国教育工作者常常以一种绝对化的、甚至僵化的思维方式看问题。比如,谈到教育创新,谈到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人认为:如果一周15节物理课,老师又有多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怎样落实在课堂中?研究探讨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基础在哪里固然重要,可不改革高考制度,我觉得思想基础再好,创新也很难取得大的实效。我有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所有的办法都是孙悟空,唯有高考制度才是如来佛。教育工作者不改变这种僵化的绝对的思维方式,不树立辩证思维方式,就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困境。教育中的科学与人文、理性与情感、当前与长远、教与不教、先教与后教、德育与智育、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学习内容多与少、丰富性学习与单一性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作业的多与少、习惯与学习、苦学与乐学、学习与锻炼,等等,都是具有辩证性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时间,你如果能做一个有心人,你如果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认真的研究、反思和探索,你就会在特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到自己教育教学改革的自由空间,你就会逐步走进教育创新的自由王国!因此,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只要懂得了教育的辩证法,都能在既定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育教学条件下,找到自己教育教学创新的自由和空间。总之,教育工作者应该到教育的辩证法中去寻找教育创新的自由度。
(四)培育教育工作者的理性精神
功利主义是科学精神的大敌。台湾著名学者吴大猷先生曾指出:虽说科学发展的结果,有可能极大地改进我们的物质生活,但是科学研究人员的出发点,却多不是以物质的收获为目标的。也就是说,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根本道理,它决不讲求实用,但事实上却可能无所不用。他还进一步认为,中国把“科学”与“技术”合称为“科技”是“一种不幸”。因为,它把两个概念的区别暧昧和模糊化了,从而用“致用”代替了“求真”。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巨大差异被人所忽视,这种忽视的后果是,人们常常把权威的原则、功利的原则,推移到“科学”之上而成为所谓“科学的原则”:有用即是真理,对于科学研究的项目无利不干、小利小干、大利大干。实际上,这些都是“技术原则”,而不是科学原则。
培养教育工作者的理性精神,就是要呼唤教育工作者理性精神的回归。理性精神的要旨是独立批判精神,它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能用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审视教育现象,来反思教育实践,来确立自己的教育理想。当然,我们呼唤教育工作者的理性精神,绝不是要反对学生升学,反对学校追求升学率。为此,我们郑重指出:
我们呼唤教育的理性精神,不是反对学生升学,而是要反对只要升学率,而不要学生童年的错误做法。
我们呼唤教育的理性精神,不是反对学生升学,而是要反对仅仅把升学看作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而牺牲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错误做法。
我们呼唤教育的理性精神,不是反对学生升学,而是要反对为了追求升学,而把教育只当作传授知识和应试技能训练的场所,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做法。
我们呼唤教育的理性精神,不是反对学生升学,而是要反对违背国家课程方案,靠加班加点,靠苦学、死学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
我们呼唤教育的理性精神,不是反对学生升学,而是要反对不顾学生实际和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而否定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职业性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权利的错误做法。
我们呼唤教育的理性精神,不是反对学生升学,而是要反对那些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进而否定教育的独立性,否定教育创新的可能性的错误论调。
为此,我们郑重呼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对于教育思想,多一点独立性,少一点盲从性;
对于教育认识,多一点理性思考,少一点心浮气躁;
对于教育实践,多一点科学意识,少一点盲目蛮干;
对于教育改革,多一点积极进取,少一点无所作为;
对于学生发展,多一点长远考虑,少一点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