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进学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韩愈进学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韩愈进学解范文1

我认为,课程是体现这种教育追求的最有效载体,教师是实现这种教育追求的最关键因素。如何搭建这样的学校课程体系,如何造就能担负起这样使命的教师,实践证明: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是一条可行之路。

坚持教育科研与实践,实现学校创新发展

科研工作是我校管理工作指导、服务的核心,我们的管理更多的是给教师以方法、方向,指导教师如何思考和发现问题,如何提升工作的标准与品质,如何更好地遵循教育科学规律。

1.科研先导的管理体系模型的建立与实施

我校始建于1992年,当时由对外经济贸易部筹建,2001年,经贸部与北师大签署协议,学校开始由北师大管理。基于学校的客观条件,为规范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发展,我们在2003年开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中小学适应性的研究”,在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科研先导—主体推进—质量保障”的管理思路,并运用管理学斜坡球体理论设计了学校的管理模型。

该模型明确了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成立了科研部,由校长直接管理,2010年科研部编制扩大,下设课程研发中心。通过近10年的工作,科研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指导研发和学校教师校本培训与科研课题的管理与指导中心,真正起到了科研先导的作用。学校专设质管部,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科学制定学校动态管理标准,形成了提高质量、持续改进的思想,实现了学校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

2.校本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高素质的教师需要培养,高品质的教师团队更需要科学规范的培训。我校校本培训的定位有别于一般意义的培训,而是通过培训,传达学校办学理念,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落实理念的策略和方法,作用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促进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形成良好的研究文化,使教师在培训中提高研究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确定了完整的校本培训体系。该体系从目标、内容、方法、管理4个维度,保障了培训体系的科学与严谨;培训分为基础、专项和综合3个层次,有利于保障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系之间彼此融合、相互促进,保障了培训过程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在学校管理体系的运转下,校本培训体系不断改进。2005年,学校开始研发教学工作指导书,以促进教师日常教学的提高。目前,教学工作指导系列丛书已经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3.校本教材及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课程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途径和灵魂,在较好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和课程的开发成为学校科研的主要工作。

在2001年家长课堂活动的基础上,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有计划有目的的研究行动;2002年,学校编写了《快乐成长》校本教材。教材出版后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在学校试用过程中也得到了教师的支持;2004年,学校又编写《美丽的生命》校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教师们一起确定选题内容、查阅资料、设计教育活动、修订版式呈现方式,并与专家进行分析论证,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通过编写相关教材,教师们更好地理解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更多地思考了实施的策略和方法,保障了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

在生命教育相关教材开发的基础上,学校先后出版印发了《小学语文多水平阅读资源》1~6册,小学数学活动(低、中、高)3册,小学英语听说、小学合唱试唱等校本教材。学校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了由传统活动课程、社会资源课程、学校校本课程、个性兴趣课程、家长资源课程组成的完整校本课程体系。在此体系基础上,学校重点以《中小学生命教育家校协作方式研究》为突破点,进行课程体系的落实与评价研究,并于2012开始开发博士授课课程,旨在通过高端专业人士提升校本课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学校重点就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2006年,《在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校本教材开发和活动实践研究》获北京市规划办重点课题立项;2008年,《中小学生命教育家校协作方式研究》获教育部规划办课题立项;2009年,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成果奖;2011年,生命教育获北京市课程改革重点研究推广项目立项。2011年9月,学校在生命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就“生命与社会”关系进行重点研究,开始《小学公民教育读本》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公民素养,公民责任、权利、义务,公民情怀等相关内容,并在研究发达国家公民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特点进行本土化的转化,使生命教育内涵得以延伸。

随着各项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逐步将研究重点转向课堂教学,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风范。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运用到各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使研究成果真正为学校发展服务。

坚持科研先导——对学校未来科研及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考

在坚持生命教育办学特色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探索生命教育的时代内涵,加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我们将对国内外和未来社会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研究探讨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特征,用国际视角反思我们的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和前瞻性,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开展工作。在坚持生命教育办学特色、成果的基础上,我校将结合国际国内社会发展变化,进一步修订课程结构与评价,增补、调整相关内容,使其保持时代特征与先进性。

我们将建立基于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即在目前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国内外课程相关成果,进一步调整完善我校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融合与地方课程、国家级课程的关系,减轻过重负担,完善课程评价实施体系;进一步改进课程授课方式,拓展课程空间。

韩愈进学解范文2

活动一: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进各民族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开展了家访活动

家访活动结合教学相容,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我的家庭》中,本单元英语语言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对于家庭成员的英语称谓词汇,梳理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家谱的形成,并运用家庭成员的称谓进行英语语言交流。教学中表示家庭成员的称谓词汇较多,英语教师需要将知识点化难为易,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民汉学生,充分发挥民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优势,因此,针对学校的汉族班和双语班,针对班级不同民族的学生,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细致的家访活动,详细了解了民汉学生的家庭及其成员的情况,对于家访活动做了详细的记录,记录中包含家访的家庭成员照片及成员的称呼,联系电话及家族的大或小,这样增进了教师对各民族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充分做到摸清底数,心中有数,为提高教学效果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借助课堂主渠道及形式各异的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体验参与不同的英语教学活动,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

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十单元《风俗习俗和餐桌礼仪》的教学内容中,英语教研组采用不同的教研活动途径,倡导民汉师生体验参与,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我们选择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一,民汉学生过生日时相互邀请,相互了解不同的生日过法,进一步增进民汉学生的情感交流,为民族团结的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在民汉教师中我们相互参加婚礼庆典,了解不同的婚庆习俗增进教师间的情感交流。

第三,在大型的节日庆典中相互邀请,如古尔邦节时,维吾尔族的同学邀请汉族学生到家中做客,感受古尔邦节的节日氛围,在开斋节中,相互邀请,体验开斋节的不同特色,而在汉族学生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时,就有了不同的体验和参与,享受中秋节的月饼,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美味的月饼》中享受端午节的粽子。在圣诞节时,民汉师生共同参与庆圣诞节活动,有手抄报竞赛活动,百词竞赛活动,现场作文竞赛活动等多种英语特色的教研活动。全体英语教师带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主动与和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携手举办了七年级民汉学生的英文手抄报竞赛活动,选出并展示了获奖的民汉学生的作品,创造了圣诞节的氛围。在八年级的民汉学生中开展了名言警句,佳篇佳句的英文书写竞赛活动,展出了获奖学生的作品,展示了英文书写的重要性。在九年级的民汉学生中,我们开展了英语现场作文竞赛活动,全校2200多名学生参与庆圣诞节活动,获奖的民汉学生共230人,有民汉教师20人获得了优秀指导奖,本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全体民汉师生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民汉师生的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精神,

活动三、开展文化背景知识的活动,不同民汉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平台,各民族中小学生和睦相处以及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融合注重过程

在英语教研活动中,我们注重过程促进民汉学生的个体发展,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二部分《风筝是什么材料做的》中,我们了解山东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分别通过风筝的制作材料,开展听听力、放风筝的家庭活动,让民汉师生感受和了解中国特色的习俗“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加强个人对祖国的热爱,进而达到爱国爱家爱校的效果。

活动四:加强我校汉语班和双语班的班级英语教学管理,提高民汉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英语文化素质

为进一步打造高效英语课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计划、有目的的举行了英语学科教研活动的主备试讲活动。通过主备试讲活动发现了汉语班和双语班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活动中民汉老师们互相研讨、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并解决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首先,目的明确---主备试讲活动要求,根据七级的教学任务安排主备试讲活动,提出英语课堂教学问题,民汉老师们互相研讨交流,共同研究并解决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每位老师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十个问题进行讨论:新教材中英语教学不同课时的处理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课内外学英语的兴趣;如何上好听说课-----对话教学;如何上好阅读课-----课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效率的技巧;英语预习导学案的模式;如何把小组合作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单词学习的技巧、对话背诵及课文背诵的检查如何落实;课堂上怎样落实英语书写;英语教学中的其他困惑。

七年级的民汉英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主备试讲活动开展;

八年级民汉英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习惯为目的准备主备试讲活动;

九年级民汉英语教师以加强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为目的准备主备试讲活动

韩愈进学解范文3

关键字:韩愈;散文;学子观

学子观,其实也就是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看法。韩愈一生中致力于教育事业中,曾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活动,致力于儒学教育。他通过自身实践,对当时的学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这主要见于韩愈的教育名篇《师说》《进学解》,散见于韩愈与友人的书信、赠序以及传记文等。

一、求学:不耻相师与超越其师

韩愈生活在中唐,在那个时代,“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再盛行,究其原因,就是当时人们“耻学于师”。柳宗元写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支持韩愈的说法,也说明了当时师道不传的背景:“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华笑之,以为狂人。”韩愈时代的科举制度是考试与推荐相结合,于是就有不少学子为了求得达官贵人举荐,将心力都放在干谒行卷而非求师学习。而从师求学是中国历史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比如古代孔子通过招收弟子、私人讲学来宣扬自己的学说。韩愈是儒家的“卫道士”,他以重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而儒家的教育思想便是其复兴的重要部分。他敢于“抗颜为师”,以端正学风,又要求求学的学子要不耻相师、谦虚向学。

首先,对当时上层士大夫的门第观念,他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看法,认为学子在择师的时候不应该受到门第高低的束缚。在科举时代,科考的成败往往与考官的主观态度联系密切,于是不少学子都踏踏实实求师学道,而是通过其它途径去赢得考官的好感,于是,求师问道的风气也日益低下。对于这种风气,韩愈在《师说》中做出了批判与讽刺。同时也指出了,师生关系不能僵化地停留于表面的身份形式,应不拘于年龄、地位、资格等的限制,有“道”者为师,能“授业”者为师。

其次,韩愈十分赞赏向他请教的学子,对待向他求学发问的青年是极为热忱的。他在《师说》中直陈“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以遗之。”对李蟠不拘于时、向师问学、有志于儒道的精神予以充分的表彰,寓有作者针砭时弊的良苦用心。

韩愈也鼓励学子超越其师,有所创新。他在《师说》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极为进步的学生观。学子超越其师的一个最关键的点便是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答刘正夫书》中,他提出了创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不因循,便是提倡创新精神。韩愈一生写诗文追奇求新,可见他也是希望学子不要陷入死读书中,而是要有所创新,有所超越。“宏其中而肆其外”,要求学子在写文章时不仅要内容丰富,而且要文意放肆,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反对“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

总之,学子应当不耻相师,在求师学习的同时有所创新,有所超越。

二、治学:业精于勤与博约结合

韩愈要求学子要“勤”,刻苦用功,勤奋好学。在《进学解》中,韩愈通过太学生的口描绘出一个“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太学先生”,这其实是韩愈的自我形象,也传达出韩愈对当时学子治学态度的看法。

同时,从韩愈的某些著作言论来看,他希望当时的学子能够做到博与约的结合。“博”,也即是博学,反映学习知识的广度;约,则是专注,反映的是治学深度。在韩愈看来,学子的学习方法或者说学习内容必须具有广度与深度,简言之,就是既博大又精深。

首先是“博”,韩愈要求学子在治学时有博学的精神,“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他对当时博学的学子是持一种极为赞赏的态度的。他在《师说》中称赞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又在《进学解》中借学子之口说出国子先生(韩愈自己):“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这其实正是韩愈自己对待知识的态度,也是他推己及人,及学子的看法。

其次,他又认为学子在学习中必须要善于思考,深入钻研,达到精与约。一是,学生在广泛学习圣人之书的基础上,又要学会思考,学会钩玄提要:“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构其玄”,对于精华之处要“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二是学生要在深入钻研之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深造自得,不能“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这在韩愈的《送穷文》中也有所体现,韩愈说自己有五穷,其一便是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意思就是说自己一生轻视术数与典章制度一类的学问,深入探究阐发幽深微妙的道理,杂取各家学说,抓住精神的要领。这传达出了韩愈做学问中追求的探微求精的精神,这也是他对当时做学问的学子的要求。

三、结语

韩愈的某些观点,对现代教育来说仍旧有其独特的意义,然而,他从维护儒家道统出发而提出的教育观念维护了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其腐朽成分应当受到批判。

参考文献:

[1](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韩愈进学解范文4

    韩愈在《进学解》里说他的读书方法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后人将其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韩愈的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强调读书要勤奋博览,多读多记。在博览百家之书时,首先得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读法。对于那些记事类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掌握它的要领寓意,也就是善于提纲挈领地抓住书中的重点;对于那些理论类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探索出它的主旨妙义,也就是善于抓住它的精深部分。

    怎样运用“提要钩玄”读书法呢?

韩愈进学解范文5

何莹(1991-)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教育学硕士,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摘 要:《师说》、《进学解》是中国唐代伟大的文学家韩愈的经典作品,两篇文章作为姐妹篇,内容充实、与古为新,蕴藏深厚文学研究价值的同时,更对语文教育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文章主要从新时期语文教育研究的角度,分析韩愈的这两篇经典文章,对于中国语文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师说;进学解;语文教育

对语文教育内容的启示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作者在《师说》中强调了“传其道”的重要作用,虽然作者所说之“道”与我们今天的“道”有很大差距,这与时代的变迁有关,但这与我们如今继承发扬语文学习中学习文字所蕴含的道理并不矛盾。此外,所谓“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绝对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连“句读”都不懂,更加不可能顺应时代潮流,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从小抓起,识其“句读”,我们的学生将来才能“明其道”。

《进学解》说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这段话是说《周诰》、《殷盘》文字艰涩,不易读懂,《春秋》的褒贬严明谨慎,《左传》释经,浮夸虚大,《易》的变化很奇但有法则,《诗》的义理很正,词句华丽。到了《庄子》、《离骚》、《史记》、《汉书》所记,扬雄和司马相如的曲调虽然不同,但工力却是相等的。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文章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韩愈在评价如何学习这些著作的时候,更是在告诉学生这些儒家经典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儒家经典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对我们,尤其是接受高等语文教育的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对于语文教育目的的启示

《师说》提到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这从一方面说明学生受教育的目的是明其“道”、胸中无“惑”。语文的“道”既包含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包含我们对于文字内涵理解赏析的能力。“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专长都各不相同,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语文能力方面的特长,但是必须要有正常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语文教育需要在语文方面有专门特长的人来教导,然后培养出能够学会“语文”的人。

《进学解》第三段“夫大木为,细木为桷”,即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那么语文教育的目的自然具有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各种学科教育理应各司其职。语文就是语文,不能与数学、政治等其他混为一谈。语文教育目的的重点也应该是学会“语文”。“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在今天,很多人忽略语文的教育,一味看重所谓“数理化”的实用性和外语的有利作用。而我们同样应该通过语文教育,将语文提高本来的地位提高上去,为语文“正名”。

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师说》主要就是论述教师的重要作用,学生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师的职责,自然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极大的启示。语文教师理应打破传统封建权威的师生关系,做好“传到授业解惑”的职责,小学语文教师重“句读”,高等语文教师重在“道”。韩愈的观点也是在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即“传道、授业、解惑”,在各个阶段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关注并充分引导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同时,教师也要“好为人师”,“不耻下问”,不能被世俗压制住求学进步的机会。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晨”说明时间之早,《进学解》强调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勤”。尤其是语文教师,比如在早晨监督学生“早读”,阅读范文,多读才能有进步。同时,教师也需要博览群书,在当时社会,教师对于《庄子》、《离骚》、《史记》、《汉书》等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现代教师在阅读、理解经典的同时,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与学生共同进步。教师讲话,学生反驳,教师继续讲道理,这种对话式教学也应该对语文教师有所启示,上课不能满堂灌,不能遏制学生的思想。语文新课程改革对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弊端的反思之一,就是教师灌输太多,很多课文讲解都是在支离破碎的分析,教师拼命灌输术语、作者思想、文章的教育意义,忽略学生的感悟。然而,教师的教并不等于学生的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学”。

对于语文教育对象的启示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句话强调学生要学会与他人为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中塑造了一个不拘于时像老师学习的人物。其实不论在什么时代,学生都应该多读书,“通习”,不要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多学习。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学生更不能过分沉迷网络,而应该多读经典,多与周围的人交流。同时也要“不拘于时”,标新立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精辟的语句,讲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显而易见,这句话告诉学生,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习要“勤”、要“思”。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段话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多听、多说、多写、多运用。“提要钩玄”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法,学生要把握重点,领会实质,融会贯通,既要“博学”又要“精约”。说到“思”,韩愈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联系到语文教育,同时,学生也要思考“语言”的规律是什么,那些不正规的、不符合语言规律的糟粕就应该被去除,语言的博大精深理应得到传承和发扬。

对于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启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里《师说》指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教师不应该站在教学中至高者的位置上。教师只是在某些领域比学生早知道一些知识。教师也应该与学生相互学习,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比如说学生可能来自不同地域,本身有着深厚的地域语言功底,教师向其请教,自然有助于丰富自身的语文知识面。而学生,更应该虚心向教师学习。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当然,学生必须尊敬老师是必须的,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近代称老师为“臭老九”,都是应该严厉训斥的,教师的地位理应得到充分尊重。

《进学解》在第一段国子先生讲话结束以后,第二段“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学生直接开口反驳了老师,没有唯唯诺诺相信老师的每一句,这是相当进步的。老师在听完学生的论述以后也并没有训斥学生,而是在文章第三段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是一种十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不畏权威,老师通情达理,给现代师生关系树立了典范。这与《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思想也很一致,师生教学相长,和谐融洽。(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程方平.新师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韩愈进学解范文6

1、业精于勤的释义: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是由于勤奋。[语出] 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造句:

(1)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要珍惜大好时光,勤奋学习。

(2)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