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负债融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负债融资范文1
引言
软件业不仅具有高效益和绿色环保的特点,其发展还能促进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带动产业的升级改造,因此,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1]。
负债融资是企业主要融资方式之一,一般认为,适度的负债融资可以凭借利息减少税收、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借助财务杠杆提高资金收益水平[2]。但关于负债融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尚未有一致性结论。目前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债权治理的软约束和治理弱化的特点,导致负债融资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3];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债务融资具有的避税效应、消减成本效应、信息传递作用、利润形成效应[4],其较股权融资更能提升公司的创值能力和成长性[5],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
本文拟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控制企业规模、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因素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前提下,研究我国软件类上市公司负债融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假设提出
负债融资的债权治理作用会受到公司规模的影响,公司的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影响绩效债权融资的盈利效果。同时,企业的规模、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
(一)研究数据及样本
软件类企业包括软件外包、管理软件(ERP软件、财务软件)、电力行业软件、金融行业软件、医疗行业软件、电信行业软件、物联网应用软件、智能交通软件、安全软件以及其他行业软件公司。本文所选择的是我国软件类A股上市公司(以下统称为软件类企业),根据2015年中国证监会官方公布的结果,在我国A股上市的软件类公司共52家,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12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40家。本文采用的数据为上述52家公司2013―2015年公开的年报数据。
1.因变量
有学者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6]、总资产收益率(ROA)[7],和每股收益(EPS)[8]作为企业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从财务角度来评价企业绩效。每股收益通常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本文将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作为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为每期期末的税后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每股收益每期期末的为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
2.自变量
反映企业债务融资的指标主要有银行贷款比率(BLR)[7]与资产负债率(DAR)[4]等。选用资产负债率变量是基于该变量能够全面反映企业总体负债水平,资产负债比率表示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从债权人处所筹集的,它有助于确定在破产情况下对债权人保护的程度。故将该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资产负债率为每期期末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3.控制变量
本文设置了三个控制变量,以更好地控制其他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控制变量包括:
企业规模。企业规模使企业竞争优势获得多种驱动因素的支撑,竞争优势会更强、更持久。因此,企业规模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规模较大的企业相比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具有信誉和资产优势,所以能向债权人举借更多的资金。企业资产总额能够更好地体现企业规模。本文使用企业资产总额代表企业规模。
企业资产总额(S),为每期期末的?Y产总额,单位为万元。
营运能力。企业营运能力能够优化企业财务结构,加速资产周转,改善财务状况,因此,营运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要的影响。而总资产周转率可以反映企业本年度以及以前年度总资产的运营效率和变化,发现企业与同类企业在资产利用上的差距,促进企业挖掘潜力、积极创收、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资产利用率。因此,本文使用总资产周转率代表企业营运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T)。总资产周转率为每期期末营业收入净额与每期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
成长能力。成长能力有利于股东对企业创造股东价值程度的衡量,也有利于经营者对作出经营策略和财务策略提供关键性因素,所以企业成长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突出的。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不断增加的营业收入,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因此,本文使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作为企业成长能力的指标。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N)。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每期期末的营业收入总额同上年营业收入总额差值的比率。
(二)假设提出
对影响软件类企业绩效的因素作如下假设。
负债融资具有股权融资所具备的治理效应。负债融资会减少成本、企业自由现金流,从而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绩效。但是过多的负债会引起企业因负担不起负债而造成企业的营运风险。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1 负债融资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由于具有企业规模的企业能保证企业在研发、服务、广告、销售等方面的费用投入,并且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能分摊、消化这些费用,从而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提升顾客价值。企业规模使企业竞争优势获得多种驱动因素的支撑,竞争优势会更强、更持久[6]。因此,提出假设2。
假设2 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一般情况下总资产周转率的数值越高,表示企业的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企业的绩效也因此增加。因此,提出假设3。
假设3 收入增长率如果大于零,表示企业的营业收入有所增加,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的发展前景越好,企业的绩效也就越好。反之,则说明存在产品或服务不适合,销售方式不对,质量差价格高等方面的问题,市场份额萎缩,企业绩效越差。因此,提出假设4。
假设4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二、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Eviews7.0统计软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根据资产负债率与每股收益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假设,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9]。
线性模型如下所示:
模型1 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因变量的经营绩效模型
R(1)i =αi+β1Bi+β2Si+β3Ti+β4Ni (1)
模型2 以每股收益为因变量的经营绩效模型
R(2)i =αi+β1Bi+β2Si+β3Ti+β4Ni (2)
其中R(1)i 则表示第i期的净资产收益的值,R(2)i 表示第i期的每股收益的值,αi为第i期的常量,β1,β2,β3,β4为第i期解释变量与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关系的系数值,i则表示年份2013年,2014年,2015年。
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
表1显示,对于软件类企业,模型1和模型2的DW值基本都在2.0左右,这就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的可能性更大。而通过查阅DW检验表得知,dl和du的值分别为1.5和1.59(dl和du的含义为上下限值),只有2013年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因变量时的DW值在dl和du之间,表示不能确定是否自相关,其余年份DW值都是大于du,小于4-du的,说明不存在自相关。同时,模型2的总体显著性水平高,而从单一变量来看,只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软件类企业的主营业务增长率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模型2的结果为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90%的置信水平上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只有总资产周转率没有通过检验,这就说明总资产周转率对于软件类企业的影响力小,而负债融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模型的结果分析
1.从两个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模型1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明显,而模型2的结果明显可以看出是负相关关系。这就说明,净资产收益率并不能够很好地表示软件类企业的绩效情况,可能是因为软件类企业目前发展不稳定,盈利状况不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大,不足以表示软件类企业的业绩情况。而每股收益可以根据股数取值的不同,将每股收益全面摊薄并且得出加权平均收益,因此,可以更好的表现软件类企业的绩效情况。
2.模型2的结果反对了假设1,企业绩效与资产负债率呈现出负相关,说明了公司要定期偿还利息,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对现金的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企业的绩效下降。因此软件类企业的负债融资的占比越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破产威胁就越高,最终导致软件类企业的价值降低。
3.模型2的结果支持了假设2,说明软件类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规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正向效应。这与软件产业的规模效应有关,软件行业的特征之一是报酬递增和自然垄断特征,随着行业的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成本将会降低,市场容量会扩大,整体规模也会增加,从而导致企业的绩效上升。
4.模型结果显示,对于软件类企业来说,与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性并不大。可能的原因是总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企业的销售能力,而软件类企业资产的技术含量高,产品的生命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研发周期较长,因此资产的周转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
5.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对于软件类企业来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越高,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越好。可能是因为企业的销售能力增加,用户信息系统在更新时的接收度增加,或者软件的创新性技术和产品的管理等方面对收入的推动作用,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提供了依据,使得企业的绩效增加。
四、结论与建议
负债融资范文2
关键词:社会资本 负债融资 相关关系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以群居的方式进行生产生活,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联系起来的“社会”也贯穿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阶段的信息社会,个体、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未中断。正是由于人类历史发展中存在上述的客观事实,“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自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是社会科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纷纷将社会资本引入到各自的研究领域中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
一、研究综述
(一)社会资本内涵研究综述 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1986),提出了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概念。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现实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制度化的关系网络有关,即是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美国社会学家Coleman(1988)将社会资本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存在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认为社会资本跟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都是生产性的,为某些行为的实现提供便利,缺少这些行为的目的就不会实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Portes(1995)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资本的研究。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个人能力,不像智力、体力一样为个人所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的一种资产,是作为网络成员嵌入网络的结果,这种嵌入分为理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只有嵌入网络成为社会网络的一员,才具有获取资源的能力,才能够拥有社会资本。美国学者林南(1999)以“嵌入性”理论为基础,将社会资源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相融合,进一步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并且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获取的资源。”按照这一定义,社会资本的概念包含三个成分:一是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二是这种资源嵌入在社会网络当中而不是个人所拥有;三是这种资源与人的行动联系在一起,必须要被有目的的行动所获得才能成为社会资源。社会资本在20世纪90年代才被国内的理论界重视和研究的,大部分学者都是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角度来界定社会资本。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将社会资本简单的定义为社会关系网络(张其仔,1999);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自己所用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更广泛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朱国宏,1999);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边燕杰、丘海雄,2000);社会资本是建立在信任和规范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范围与质量(张方华,2004);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社会网络并能被投资者利用以实现自身目的的社会资源(燕继荣,2006)。
(二)社会资本与负债融资关系研究综述 Coleman(1990)最早研究了社会资本与融资的关系。认为社会资本能够增加人们的普遍信任程度,从而促进人们在资本市场上的合作以增加融资的便利程度。Montgomery(1996)认为借款人为了避免社会资本的降低会减少赖账行为的发生。Woolcock(1998)认为社会资本对于中小企业获得资源非常重要,尤其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获得小额信贷。Uzzi等(1999)将企业财务行为嵌入到企业社会关系网络中来分析社会资本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嵌入性的银行关系形成了特殊的治理机制,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并且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贷款成本,这是仅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的。就国内研究而言,李路路(1995)得出的结果表明那些有着更多的社会资本的私营企业家能够比其他的企业家获得更多的资源,比如私营企业家的亲戚朋友的职业地位越高,所能获得的贷款就越多。戴建中(2001)通过调查发现,有13%的私营企业主在向金融机构贷款时会动用其社会网络中的各级政府机关的领导干部资源。吴小瑾(2008)通过研究发现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的社会资本水平越高,企业在负债融资中的信用水平就越高,负债融资的便利程度也越高。王越、刘珂(2008)通过数学推导,发现社会资本有利于银行等信贷机构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而且社会资本会提高企业的违约成本。谢德仁(2009)发现政府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父爱效应”削弱了负债融资的治理作用。杨宝臣等(2010)以2003-2006年A股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政治联系削弱了负债融资对公司成本的抑制作用,在政府干预程度越大的地区,这种削弱作用也就越明显。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1)社会资源理论。所谓社会资源,指的就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取的资源,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联系不同,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不同,这些社会资源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社会资源不仅仅包括物质财富,而且包括象征财富比如声望、教育、学位、头衔等等。社会资源不仅包括社会成员所个人拥有的资源,而且还包括位置资源。位置资源指的是由于处在社会网络的某个特定位置进行位置控制所拥有的特定资源,通常比自我的个人资源有用的多。一个行动者的社会资源即使不投入到实际运用当中,也具有很大的符号作用。社会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代表着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别人通过观察自己的社会资源,就可以了解自己在必要的能够时候激活社会关系,动用社会资源的潜力,就能很好的改善社会地位。(2)社会结构理论。所谓社会结构,指的是某些行动者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而成的结构网络。这种结构网络能够对嵌入其中的行动者发挥功能,有助于行动者获得各种利益。社会结构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动态变化着的。首先这和自然的变化有关,随着时间的流逝行动者不断的发生变化,新的行动者加入,旧的行动者离开,社会结构在一定时间后就不可能保持不变。而且这也和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关,为了获得自身更大的利益,行动者就会采取有目的的活动去促使社会结构向着有利于行动者利益的方向改变。或者行动者也会促使现阶段有利于自身的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不发生变化。(3)社会关系理论。所谓社会关系指的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联系。本文社会资本概念将其定义为社会成员在日常交往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关系网络能够调动其所控制的资源为其中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服务。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帮助关系网络中的成员获取资源。而企业所需要的负债资本作为一种社会资源,也是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能获取的。由于我国企业的负债的行政化和非理性化,即使企业的绩效较差,在债务市场上按照正常的途径难以获得贷款,也可以通过社会资本运用自己的关系网络去获得负债。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的关系越密切,社会资本越高,意味着企业的综合实力越强。潜在投资者会认为该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强,即使企业的绩效较差,也可以通过社会资本的运用去获得新的负债以偿还债务,维持运营。投资者就会倾向于将贷款借予社会资本较高的企业或者愿意为社会资本较高的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在我国企业的社会资本对其获得负债融资具有促进作用。社会资本越高,越容易获得负债。
(二)研究假设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国企业的社会资本能够运用其所掌握的关系网络在获得负债融资的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企业社会资本越高,获得负债融资能力就越强,那么负债水平就应越高。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1:企业的社会资本与企业获得负债融资的能力成正相关关系,即与企业的总体负债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由于企业的负债融资可以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为了分别进行研究提出假设2和假设3:
假设2:企业的社会资本越高,短期负债水平也就越高,两者成正相关关系。
假设3:企业的社会资本越高,长期负债水平也就越高,两者成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样本及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了2007年至2010年证监会行业板块分类中的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得公开数据,并剔除了极端值。所有数据来自锐思数据库和公开网络。社会资本指标(Social):关于社会资本的测量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国内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设计了社会资本测量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指标体系包括两大层次:个人特征层次和企业特征层次。企业社会资本(Social)指标就是根据上述13个指标得出来的综合得分,最高为13,最低为0。企业负债指标: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短期负债率和长期负债率三个指标来作为企业负债指标。
(四)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企业的规模(Size)反映的是企业的大小即总资产的数量,可能对企业的负债和企业绩效都有会所影响,本文选取其作为控制变量。企业的成长性(Growth)表现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里的经营发展状况,可能会对企业绩效和负债产生影响,本文选取其为控制变量。企业的盈利性也可能会对企业的融资方式产生影响,本文也选取其作为控制变量。为了验证假设1,本文建立了以下模型: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关于样本负债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0年,房地产上市公司TDR、CDR、LDR的均值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TDR从2007年的0.570上升到2010年0.622,CDR从2007年的0.452上升到2010年的0.469,LDR从2007年的0.118上升到2010年的0.153。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促使房地产上市公司增加负债融资的需求所致。关于社会资本的描述性统计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0年度每年度的社会资本指标基本相同,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最大值均为10,最小值均为3,均值在6.5左右。由于2007-2010年度样本公司的董事长基本没有变动,所以董事长的个人特征指标得分基本相同,企业特征得分每年度变化也不大,相同公司每年度的社会资本指标值基本相同。
(二)相关性分析 从表(4)可以发现,不论是总的资产负债率(TDR)还是长期负债率(LDR)、短期负债率(CDR)均与社会资本(Social)有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LDR与Social的相关系数最低为0.2,TDR、CDR与Social的相关系数比较高,分别为0.434和0.333,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基本符合上文提出关于企业负债水平与企业社会资本正相关的假设。
(三)回归分析 本文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OLS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果如表(5)。表(5)为模型1的回归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解释变量社会资本(Social)的回归系数2007-2010年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分别为2.045、2.962、4.427、3.195且均大于零,每年度的F检验也均显著,可以说明社会资本(Social)与企业资产负债率(TDR)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ocial指标值越高,TDR也越高。由此可以验证假设1。表(6)为模型2的回归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解释变量社会资本(Social)的回归系数 2007-2010年分别为2.198、2.789、3.450、2.150均大于零,且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每年度的F检验也均显著,由此可以说明社会资本(Social)与企业短期负债率(CDR)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ocial指标值越高,CDR也就越高。可以证明假设2。从表(7)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社会资本(Social)的回归系数2007和2008年度分别为-0.153和0.173,但均没有通过5%和10%显著性检验,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2009和2010年的回归系数为0.978和1.046,没有通过%的显著性检验只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显著性程度较弱。每年度的F检验均显著。总体上看,可以认为长期负债率(LDR)和社会资本(Social)并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3不成立。
四、结论
本文关于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负债融资的促进作用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企业的社会资本与企业的总体负债水平成正相关关系,企业社会资本越高,资产负债率就越高。从不同期限的负债来看,企业社会资本与短期负债成正相关关,企业长期负债与社会资本不成显著的相关关系。原因可能在于长期贷款和发行债券的要求比较严格、审批过程复杂、限制较多、灵活性较差,不利于通过社会关系进行融资。本文的结论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可能具有一定启示。要解决企业融资难特别是短期融资的问题,除了政策上的扶持和制度上的支持外,企业应当大力培育社会资本,发展与其他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以发挥社会资本在获得短期融资方面的作用,帮助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社会关系网络必须通过投资于群体关系这种制度化战略来构建,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对社会资本的投资。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选取我国房地产行业作为样本,虽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是结论能不能推广至别的行业,而且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社会资本水平的测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所用的测量指标体系虽然有前人所用,但是是否准确的反映了企业真实的社会资本水平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耿、周军:《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研究――个基于成本的理论分析》,《财经研究》2004年第2期。
[2]储成兵:《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的实证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3]张文魁:《企业负债的作用和偿债保障机制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4]于东智:《资本结构、债权治理与公司绩效:一项经验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5]张锦铭:《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负债融资范文3
【关键词】 金融资产; 金融负债; 抵销权
一、引言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11年1月28日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的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目的是为了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建立一个共同的标准。此征求意见稿将在修改后替换《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列报》(IFRS32)中的抵销要求,并且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IFRS7)中的相关披露要求作出修订。该征求意见稿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销从目标、概念和相关术语的定义,到具体的抵销标准、列报和披露等均作出了详细的规范和要求。相比较而言,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的规范并不详细,对于概念性的术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考虑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必将对我国相关会计准则产生影响。鉴于此,本文分析了IASB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范及其对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的影响。
二、我国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的规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规定,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不得相互抵销,但是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相互抵销后的净额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
一是企业具有抵销已确认金额的法定权利,且该种法定权利现在是可执行的;
二是企业计划以净额结算,或同时变现该金融资产和清偿该金融负债。
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转出方不得将已转移的金融资产和相关负债进行抵销。
从上述规定来看,我国对于金融资产和相关负债的抵销还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原有规定大体一致。但可以看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没有说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的目标,没有界定什么是抵销,什么是抵销权,这种抵销权是无条件抵销还是有条件抵销。对于这些基本的概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必然会对会计实务的操作带来一定的模糊性,增加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难度。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虽然提到了抵销权的定义,但仅仅是一笔带过地描述。讲解还以列举的方式提出了7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能相互抵销的情形。本文认为这种做法在当前我国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较简单且交易较少的情况下是适用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比重及其交易的复杂性将会不断增加,以列举的方法仅仅规范的是在原有环境下可能出现的情形,一旦出现新的情形,则难以应对。因此需要对这些概念有明确的界定,从而为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指引和规范,避免我国陷入“救火式”准则的制定中。
三、对IASB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征求意见稿的分析
(一)相关规范及概念界定
IASB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征求意见稿首先说明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的目标:本准则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销建立了一个原则,即,仅当满足以下条件时,企业才应当抵销已确认的金融资产和已确认的金融负债:
1.在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基础上,企业拥有仅对净额的权利或仅为净额的义务(即企业实际上拥有单一的净金融资产或净金融负债)。
2.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导致的金额,反映了企业结算两项或多项单独的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
对于列报的要求,征求意见稿规定,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企业应当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抵销,并以净额在财务状况表中列示:
1.具有无条件的和法定可执行的抵销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权利。
2.有意图:(1)以净额结算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2)在变现金融资产的同时清偿金融负债。
在其他所有情形中,对已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主体应当按照他们作为资产或者负债的性质,在财务状况表中分别单独列示。
在这一抵销标准之后,征求意见稿对于一些关键的术语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如规定“抵销”是指一项或多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单一净额在财务状况表中列示。“抵销权”指债务人的一项法定权利,根据合同或其他协议,按照来自债权人或第三方的全部或部分到期金额结算或以其他方式清偿对债权人的相应的全部或部分到期金额。“无条件的抵销权”是指该抵销权的执行力不以未来事件发生为条件的权利。“有条件的抵销权”是指该抵销权的执行只能以未来事件发生为条件的权利。“法定可执行的抵销权”指在任何情况下抵销权都可执行的权利(即,不论是在正常业务过程中,还是其中某个对手违约、无力偿还或破产时均可强制)。另外,征求意见稿还对抵销标准中的“同时”这一术语进行了界定,即只有当金融资产变现和金融负债清偿在同一时间被执行时,两者才被视为同时发生。这些界定能够帮助我们全面清晰地理解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的相关概念、标准、范围,也易于会计实务的操作。
(二)关于抵销标准的分析
征求意见稿提出,当企业具有无条件的和法定可执行的抵销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权利,且有意图以净额结算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或在变现金融资产的同时清偿金融负债时,企业应当对已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抵销。本文认同征求意见稿的抵销标准,因为抵销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法定执行权的存在,本身并不足以构成相互抵销的基础,因此这个抵销权必须除了是法定可执行的外,还要必须是无条件的。若一方以未来发生事项的不确定为由拒绝抵销,则对于债权人来说是不利的,他们的权利就得不到保障。同时,在企业确定打算行使这项权利或同时结算时,以净额为基础的资产和负债的抵销更能恰当地反映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以及这些现金流量承受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抵销时,应该要满足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标准。
(三)关于无条件抵销权的分析
征求意见稿提出,当且仅当企业拥有无条件的和法定可执行的抵销权时,才要求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必须抵销。该提议规定,无条件的和法律上可执行的抵销权必须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可执行的(即,在正常的商业进程和对方违约、无力偿还或破产等情况下都是可执行的),且此执行力不能视未来事项而定。本文支持这一观点,具体原因如下:
因为抵销权是债务人根据合同或协议而具有的法定权利,未来事项不应该影响到抵销权的实现。规定无条件的抵销权在任何情况下都可执行并且执行力不能视未来事项而定,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在抵销制度下,一方面可以免除当事双方履行债务的行动,方便当事人,节省履行费用;另一方面互负债务的当事人一方财产状况恶化,不能履行所负债务时,通过抵销起到担保作用,如出现一方当事人破产等事项,对方履行支付的财产将作为破产财产,而未收回的债权要求在各债权人之间平均分配,这显然不利于对方当事人。而通过抵销,可以使对方当事人的债权得到迅速满足。从这一点来说,无条件的抵销权要求在所有情况下都可执行,并且执行力不能视未来事项而定,这样可以实现在任何不利情况下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四)关于多边抵销协议的分析
征求意见稿对满足抵销标准的双边和多边抵销协议都要求抵销。本文认为满足抵销标准的双边抵销应予以抵销,但是对于多边抵销应当谨慎。由于多边抵销涉及到多方主体,假如多边协议涉及到的主体不同,协议的性质亦不同,相关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此基础之上的多边抵销显然是不合理的。即使抵销所涉及的协议、主体在各方面都相似,多边抵销使原本就已复杂的报表更难以理解,而且审计和监管也会有困难;另外,多边抵销协议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报表使用者更难以根据列示的净额去评估企业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定义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同时多边抵销还有可能将这些企业捆绑成一个利益整体――导致关联交易的产生。因此,不管是从可操作性上讲,还是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上说,在多边协议的抵销方面应该出台更为详细的操作细则。在抵销披露上,企业除应该披露相关抵销金额等信息之外,为方便理解,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下,还应该较为详尽地披露多边抵销金额计算过程或选择其他更易理解的方式披露。
(五)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披露的分析
征求意见稿中11-15段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销问题提出了详细的披露要求,但是笔者不完全同意征求意见稿所有披露要求。因为,披露如担保协议、以公允价值计量确定的组合层面的调整数,以反映主体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净暴露,包括那些权利的性质和管理层如何确定每种类型等,这些信息虽然对信息使用者了解其公司起到很大作用,但过多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一旦被其竞争者获悉,可能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如此细致的披露要求,无形中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存在信息过度披露的问题。这会导致公司考虑其成本效益原则,不愿过多披露。因此,这样的披露要求,可能执行起来会较为困难。
四、对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的影响
IASB对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的修订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因此其未来实施的可能性极大。一旦进入实施阶段,将会对我国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有关多边抵销的问题,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2006)》中并没有涉及。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各项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在我国实行多边抵销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因此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全面国际趋同过程中应该认真考虑这一方面的问题,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和看法。
另外,考虑到我国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的相关规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范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需要研究制定我国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的一个完整的相关规范,包括抵销的目标、抵销标准及相关概念、列报及披露等要求,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新问题。因此,国内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都要加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研究,以便更好地应对国际新形势,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的持续全面趋同。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IASB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销目的是很明确的,即为实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下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建立一个共同的标准。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要求及其披露等相关内容的修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要求的不一致,实现IASB与FASB之间准则的趋同。我国作为新经济体的国家之一,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过程并及时反馈意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映我们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维护自身的权益。总体来说,IASB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的修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于一些规范,如多边抵销协议的处理、抵销的披露要求等,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如利润操纵,关联方交易),涉及商业秘密,披露成本过大等,这还需要我们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M].人民出版社,2008.
负债融资范文4
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1]是指债权人利用法律和合同所赋予的权利,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方式或方法,对债务人——负债公司及其经营者或经理人员行为进行的监督控制或激励约束,从而对负债公司的治理机制和治理绩效所发生的影响或带来的效应。
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业主所有制的古典企业逐渐进化为现代公司制企业,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企业引入了专业的管理人员,企业经营效益不再受业主本人能力的限制,由此产生了委托—关系。但是,管理者与所有者两个行为主体的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管理者因为企业不是其所拥有的,所以可能更加倾向于在职享受和消费,而所有者则希望其资本增值。而信息不对称是广泛存在的,使得股东无法对管理者进行完全监督,或者监督的成本大于监督所带来的效用,这样,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经营管理者手中。
在经理人员对企业绝对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投资中负债融资的比例将增大经理人员的股权比例,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并且,在大股东绝对持股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投资中的负债融资比例将增大股权集中度;在法人股绝对持股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负债融资的比例将增大法人股的持股比例。如果债权人对公司的约束是硬的,那么,在股权分散、法人或管理层持股较小的情况下,增加负债融资一方面相对提高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加大股东的监督力度和管理者与股东利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债权人将承担起对大股东和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职能。如果外部中小股东通过一定程序将自己的监督权委托给大的债权人,这样一方面满足了中小股东“搭便车”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使大债权人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这样因负债增加而使股权相对集中和管理层股权比例相对增加而提高他们追求绩效的动力,同时负债也使失败的风险增加从而使债权人的监督加强,促使大股东和管理层多努力工作少个人私利。两方面作用结合在一起,将大大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因此,负债通过相对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一方面增加了管理层的激励,降低了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成本;另一方面,债权人的监督约束了大股东的私利行为,避免了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可以说,负债融资对公司治理具有正面效应。
2、中国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分析
(一)中国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现状
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公司尤其是国有公司预算软约束的情况相当严重,至今仍未硬化(郑江淮,2001),为此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并不是正面效应。谢德仁(1999)提出了这一悖论并进行了解读。进一步说,中国上市公司的情况又如何呢,于东智(2003)、王四满(2005)等很多学者通过研究,上述“负债融资对公司治理具有正面效应”的结论也不成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负面效应,即体现为负债融资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弱化与恶化,或称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的弱化与恶化。
(二)中国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的弱化与恶化原因
1.股权融资偏好和便利使得债务融资无法限制经理人员滥用现金流。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表现为尽可能利用在证券市场上增发和配股的机会获取股权资本,排斥债务资本,导致资产负债率偏低。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欠缺、再融资相关法规的不完善、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以及筹资者对股权资本成本的认识偏差等,造成了股权融资便利和融资成本较低的假象。在这一假象的驱动下,上市公司热衷于股权融资,而很少进行债务融资。这使得债务融资无法发挥限制经理人员滥用资金流,从而降低成本的作用。
有资料显示,近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在只包括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证券直接融资的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虽然发展较快,但所占比重仍然很小,银行贷款间接融资的比重占绝对优势。截至2008年末,银行贷款融资在融资总额中的比重高达91.8%,直接融资比重仅为8.18%。在只包括股票和企业债券的证券融资中,股票发展较快,企业债券发展过慢。在包括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的企业债权融资总量中,银行贷款的比重更是占有绝对优势。1995—1998年,平均来说企业债券仅为银行贷款的2.11%。
而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对企业来讲,发行债券往往比股票更具吸引力。据资料显示,自1946年以来,在美国全部的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比重基本上都高于股权融资的比重。1970—1989年间,英美两国债券融资分别占外部融资的129%和196%。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国更加注重发行债券融资。美国1993年直接融资的债券市值为12.7万亿美元,超过股市7.4万亿美元近50%。美国非金融公司债务总额中,属于银行贷款的比重1979年下降为15.7%,到1989年和1994年这一比重下降为10%和8.2%。
2.商业银行独立性的欠缺和债权的软约束。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和个人都被假定为严格地遵守预算约束,在预算约束的范围内追求效用最大化。在中国却往往出现约束软化的现象,即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方(政府或银行),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坚持原来的实现合约,使企业资金的运用超过了其前其收益的范围,或者从跨时期的时间角度来说,提供资金的机构使企业支出超过了其将来收入现值所确定的范围(平新乔,1998)。对于预算软约束的解释有多种,科尔奈(1986)将其原因归结为社会主义集权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的“父爱主义”,以及政府追求就业目标或政治支持等。此后西方经济学家又提出,不仅仅是政府的过度干预会导致预算约束的软化,而且集中的银行体制也会导致预算软约束。以上解释似乎都与中国目前的现状相吻合。
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属于国家所有,而大部分的大中型企业也是国有企业,既然所有权都是国家的,那就难分彼此了。虽然《商业银行法》为银行经营管理的独立性提供了法律保证,但仍受到国家政策甚至行政命令的影响。商业银行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关系依然纠缠不清,它们共同的目标都是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大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自发地产生对银行的依赖感,甚至习惯于对债务进行抵赖。同时,国有银行自身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着“一股独大”、委托问题和经营者激励问题,导致银行通常并不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此外,中国银企关系的制度设计是以防范金融风险为首要目的,银行作为债权人事实上无法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只要企业能够按期偿付贷款的利息,银行就无权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银行通常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地位,这大大阻碍了债务治理效应的发挥。
3.破产退出机制和相机治理机制的失效。法律规章给予政府机构太多的权利,而关于债权人权益的条款则含糊不清,没有明确清晰地规定当企业拖欠债款时债权人能够做些什么。在破产过程中,即使银行能履行一些作为债权人的权利,但是在执行时也常常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掣肘。由于市场规则和债权人基本无法主导破产程序,在缺少市场力量和债权人力量监督的情况下,破产往往成为债务人逃避债务的手段,破产在现实中离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和严惩人的目标越来越远。
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发展了十余年了,但上市公司的破产退出制度仍没有完全建立。前面也提到,中国的《破产法》仅限于调整一般企业,而上市公司的破产退出缺乏健全的法律依据。尽管证监会在2001年2月出台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并于2001年11月进行了修订,使得几家早就被PT的公司先后退市,但此办法对亏损公司暂停和终止上市时如何发挥债权人的相机治理作用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所谓相机治理[7],是一种动态治理的观点,是指当企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时,由债权人替代股东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破产法律法规并不支持银行在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接管企业(包括上市公司),这大大限制了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当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行政干预、法院独立性不强等原因,银行对企业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3、解决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优化融资结构。当前宏观经济的运行和政府部门的政策有利于发展企业债券,这首先表现为在银行利率不断下调的情况下,债券利率也相应降低,企业债券融资的成本低廉;其次,企业股权融资的难度在加大,证监会已经出台了对A股公司实行补充审计的暂行规定,该规定要求对拟上市或增发新股及配股公司报送的材料由许可的国内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双重审计,这也增加了股权融资的成本;再次,实施债转股后,中国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下降,拓展了企业债券的发行空间。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目前至少做好以下工作:(1)不断完善企业债券市场的结构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企业债券市场,是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化运作的重要条件。(2)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并在政策上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给予支持。如逐步放开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限制,由市场定价。制定减免企业债券利息税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3)调整企业债券品种结构,增加债券的流动性和可转换性。进行企业债券品种的创新,能为债券发行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4)加强市场中介机构的培育,不断完善中国的企业资信评估机构和企业信用的评价体系,使资信评估机构为投资者提供客观、公正的投资决策依据,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2.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打造独立的债权主体。要解决银行债权的“软约束”问题,消除国有企业随意拖欠贷款的现象,改变国有商业银行消极治理的态度,必须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充分的公司化改造和股份制改革,努力解决国有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问题,打造真正独立的债权主体。要严格杜绝各种行政性贷款,消除政府部门对商业银行经营的行政干预。尽管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一定要首先树立市场化运作的观念,反对那种把银行当做政府拯救国有企业的工具或提款机的行为,以保证商业银行能够自主经营和自控风险。
3.完善主办银行制度,授予银行更大的监控权。在目前情况下,应考虑授予商业银行更大的监控权。(1)对负债比例较高的公司,应当允许银行作为主要债权人列席公司的重要会议,使其尽可能充分地获取关于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的信息,实现较好的风险控制,以防止不良债权的产生。(2)可以考虑授予主办银行特殊投票权,允许其代表所有的债权银行享有一票否决负债公司经营决策的权力。(3)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应当考虑允许主办银行对企业进行战略持股,或者允许主办银行直接进行债转股,以更好地发挥债权治理的作用。
4.改革和完善破产法律制度,加强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要改革现有的破产法律制度,把改革的立足点放在加强对债权人利益和债权人市场的保护上。破产法律制度作为公司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以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为前提,以维护债权人利益、重整社会经济资源为目的。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对现行的破产法律制度进行改革。(1)破产法律制度对破产主体应当一视同仁,对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的破产清算,应当设定相同的程序,而不能有歧视性的规定。(2)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破产程序。破产的目的首先应设定为清偿债务,其次才是社会资源的重整。因此,破产法律制度应当限制政府部门和债务人的主管部门在破产程序中的不正当权力,消除行政权力对破产过程的干预,避免行政权力的过度介入对债权人利益的损害。(3)应增加债权人、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人员在破产程序中的参与权,着重提高债权人对破产程序的参与程度,增强破产程序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破产法律制度应当明确规定债权人有权参加清算组的工作,并可以单方面提出和解和整顿的请求。同时,企业资产的评估或企业的整顿必须在债权人的直接参与和监督下进行,以保证公正性和有效性。(4)要做好相关的体制改革。破产机制的完善牵涉到许多方面的体制完善,例如融资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国有股的减持。作为所有者或控股者,地方政府更可能通过各种与市场规则完全相反的方式继续扩大对处于困境的公司提供支持,这些措施包括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实施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向上级部门进行游说等。作为所有者或控股者,当地方政府不得不按照法律、法规及法院判决处置其所控制的公司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干涉相关法律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四满.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30.
[2]张彦,杨富国.如何发挥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J].科技资讯,2006,(6):21-22.
[3]王四满.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分析——考虑环境因素[J].证券市场导报,2005,(5):36-38.
[4]文忠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研究,2006,(3):16:19.
[5]杨兴全.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治理效应分析[J].会计研究,2002,(8):9-12.
[6]曾春华.浅谈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J].商业会计,2005,(12):13-15.
[7]张锦铭.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23-128.
[8]马小英.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其优化分析[J].北方经济,2007,(2):29-30.
[9]Aghion,Philippe,PatrickBolton.“AnIncompleteContractsApproachtoFinancialcontracting”.ReviewofEconomicsStud-ies,1992:73-94.
负债融资范文5
(一)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负担沉重。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显示:我国无论是哪种所有制企业都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缺乏自有资金,也缺少补充资本的渠道,企业融资高度依赖债务融资,而且主要是银行贷款。由于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同属于国家所有,这种特殊的银企关系使国有企业的借款大部分是来自国有商业银行。负债虽然能获得财务杠杆效应,但是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利用得当,其资金的获利能力高于债权人要求的投资回报率时,高的负债才能获得财务杠杆正效应,从而有利于提高权益资本利润率。反之,则可能会形成沉重的财务费用包袱。
(二)偿债能力差。高负债往往造成偿债能力差的结果,这已经是困扰国有企业多年的顽疾(以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来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的流动性没有保证,资本结构中的债务资本风险加大。国有企业的流动比率较低,经验的流动比率数值为2,而我国的流动比率还不足1,尽管不能完全依赖经验理想数值来判断企业偿债能力,但是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营运能力较低,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的情况下,相对较低的流动比率,说明国有企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支付能力不足,并且国有企业的流动比率还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二、企业负债的财务效应对银行金融风险的影响
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有赖于各个微观个体的有序运作,宏观金融风险的形成固然有其宏观因素,然而这种风险首先在微观层面积累,进而逐步形成宏观金融风险,这种传导过程不容忽视。企业负债的财务效应指企业负债对财务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过程和结果。
(一)企业经济效益对银行金融风险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对银行金融风险的影响就是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向银行风险的转嫁过程。企业负债使企业财务和企业经营成果处于不确定的情况之下,这种不确定在间接融资机制下又通过企业对银行的不良债务的形式转嫁给了银行,形成银行的金融风险,并造成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危机。国有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我国国有企业高融资模式下,企业与银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经济效益与银行风险的关系是由利息这个变量连接起来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决定企业能否顺利地向银行还本付息,借贷资金的偿还影响到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如果企业亏损,不能顺利还本付息,直接后果是形成金融系统中不能正常运转的不良资产,增大了银行的金融风险。
(二)企业破产对银行金融风险的影响。1.企业破产是银行的最大风险。尽管现代企业的负债经营有较大的选择余地,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在过度负债融资下,企业负债经营意味着银行提供企业所需的绝大部分资金,因此企业破产将绝大部分风险转移给了银行,如果银行在破产企业还债顺序中并不享受优先受偿的权利,则企业破产会更进一步加剧银行风险。2.企业破产对银行金融风险的影响还受制于国家的法治程度。企业破产是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正常而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的贷款大部分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与银行同属于国家所有,政府对银行的干预性较强,银行对没法还贷的企业很少实行破产程序,导致银行贷款对企业经营约束力大打折扣,必然加剧企业风险向银行的转移,增大银行风险。综上,在微观层次上,企业的负债作用于金融风险的作用机理为:
三、调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
防范银行体制潜在金融风险措施化解目前企业的过度负债和银行中的呆账和坏账,关键是控制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水平,提高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切断银行不良资产的来源渠道。
(一)扩大企业的直接融资。扩大企业的直接融资,通过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挤出效应来实现债务向资本的转化,改变国有企业对国有商业银行过度负债的状况,从而改变国有企业管理和资金使用上的软约束所造成的低效益状况。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者,国家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对企业的债务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不得随意抽取注册资金,但是在实践中,国家以各种形式抽回本应留在企业的自由资本的折旧基金、税后利润。国家可以和其他的股权所有者一样从企业分得股利,留给企业适度的自由资本。
(二)兼并重组。目前解决债务危机的具体方式为利用实力较强的企业兼并一些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在兼并被兼并企业的同时现购或者赊购被兼并企业的债务。这样一些负债率较高,但位置比较优越、设备比较先进、有较多的场地、厂房较好、兼并后经过整顿经营效率很高、市场前景较好等类似企业就会被兼并,从而降低整个国有经济的负债率。
负债融资范文6
关键词:阜阳市人民医院;负债经营;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2012年暑假,在安徽大学的安排下,我等7位阜阳籍的安大同学对阜阳市人民医院进行了半月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对“阜阳市重大疾病保险”和“公立医院负债经营”两个项目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1]。现仅就公立医院融资理财的经济学体会报告如下: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医疗机构从政府财政得到的资金逐年减少,同时,随着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和需求内容的不断丰富、患者非技术性需求的日益增长,导致医院纷纷扩大建设规模,改善就诊条件,新增医疗设备,形成了较大的融资需求。如何合理地拓宽融资渠道,有效地提高融资能力,是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负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负债到什么程度不会对医院发展产生恶性的负面影响,是医院管理者理财或进行资本融资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公立医院融资负债经营的效果
医院自筹资金适度负债经营,是医院走向市场经济必然之路。它能有力促进医院跨越式快速发展,为医院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阜阳市人民医院为例,近年来,在阶段性资金周转困难时采取占用往来单位资金形式渡过短期资金困难;为缓解经营资金紧张向金融部门采取短期贷款;进行大中型建设项目投资时向金融部门采取中长期项目贷款;在财政、金融部门贷款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内部职工集资形式;对于部分大型仪器设备采取融资租赁方式。通过从财政到银行,从银行到职工,多形式、多渠道负债经营的实践与摸索,截至2011年底,与10年前的2001年相比,医院总资产增长了5.8倍,职工人均收入增长了3.2倍,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融资适度负债经营的效果主要还体现在:
1.经营及时解决了阜阳市人民医院的发展建设资金,缓解了财力不足和资金周转困难,使医院发展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医疗市场,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为医院增加了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迫使阜阳市人民医院加强了内部核算管理,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开支,开展一系列创节约型医院活动。
3.使医院增强了发展动力、扩大了经济实力,提高了阜阳市人民医院的劳动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人均年业务收入由2001年5.3万元增至目前19.1万元。
4.使医院先进医疗设备在本地区医疗市场提早到位,提前占有了横向的医疗市场份额,扩大了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先进设备的及时引进也加快了医院诊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医院适时发展,有利于医院新业务的开展,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5.筹集资金使医院与社会、医院与银行、医院与职工达到共赢的理想效果,增强了职工对医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医院在融资负债经营中需注意的问题
当前,公立医院负债从还债的时间长短看,分成短期内需要偿还的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从负债的用途划分,主要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了医院的生存而形成的各种欠款,称为生存性负债。一部分是医院为了发展而形成的各种贷款,称为发展性负债。医院的各种欠款为其负债的重要部分。因此,公立医院经营者应针对负债问题,根据不同的负债结构,分别对待有息的贷款和无息的欠款,制定不同的还款计划。同时,医院在进行项目融资时,必须反复进行可行性论证。在融资购买医疗设备时,应注重基础医疗仪器和投资效益,并分清轻重缓急,有主有次[2]。
如何适时回避风险是医院融资管理的重中之重,每一笔资金的筹资以及投入,必须瞄准市场抓住机遇,强化医疗急需的经营思想,预测投资收益、规避未来风险。良好的“信誉”是医院经营的一笔无形资产,医院的信用相对于医疗市场的流动资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医院盲目投资,债台高筑,入不敷出,将会令人望而生畏。因此,制定一个警戒线,建立必要的风险预警系统是合理负债经营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测定偿债能力,有利于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同时,也为政府从宏观上监督、监测医院资本市场运作情况,评价医院融资的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标准。
三、界定公立医院资产负债警戒线的原则
资产负债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企业负债偿还能力和经营风险的主要指标。但在管理过程中,如何界定公立医院资产负债比率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由于医院会计制度不同于企业会计制度,因此,在分析医疗领域资产负债水平时,应结合社会经济状况、行业发展趋势、经营单位所处的竞争环境等具体条件进行客观分析。根据卫生行业生产周期短、在市场中的特殊地位等特点,参考其他领域制定负债率的标准,公立医院资产负债警戒线的制定可采用2个原则:从横向上参考同行业同类医院平均标准;从纵向上某所医院在历年(不少于10年)经营中,选择经营效益较好,收入较高的时点,以该时点的负债率作为资产负债率的参考水平。
为了准确地反映出资产负债的关系,还必须结合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做深入分析。此外,评价医院资产经营的效果还必须与其他财务指标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医院净资产增长率。
目前,国际上一般公认的资产负债标准为60.00%,流动比率为200.00%左右,速动比率在100.00%左右。不同行业资产负债率各不相同。例如,交通、运输等基础行业为50.00%左右、加工业为65.00%左右、商贸业为80.00%左右。由于医院会计制度的特殊性,医院财务报表中的资产是按原值列示的,以此计算的资产负债率偏低很多,所以不能照搬国际惯例,要谨慎对待按报表数字计算出的相关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具体分析医院的财务状况,做出合理的判断。我国医院的现金流量较大,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每天的现金流量达百万元,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较高,此时医院负债率可以适当高些。当资产负债率达到30.00%左右,流动比率达到150.00%,速动比率达到100.00%时,是比较理想的水平。在这个比率下,表明医院既有良好的债务偿还能力,又有合理的流动资产结构。当资产负债率超过40.00%时,管理者就应该认真分析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以及资本结构。如果在资本结构中,发展性负债占50.00%以上,就应考虑如何调整资本结构。同时,应考察效益指标和资本运营指标,并作进一步分析,如果净资产增长率下降,应考虑制定还款计划。当资产负债率接近50.00%,这是管理者必须警惕的一个界限,是最高预警系统,财务人员应提醒管理者必须考虑如何偿还债务,以免影响医院的长远发展[3]。
由于各医院自身特点不同,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医院的经营状况,因此,应采用综合评分的方式,建立一个评价公立医院资本经营的指标体系,定期考核和监测公立医院的综合运行效果。①流动性分析指标,反映公立医院偿债能力,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②安全性分析指标,包括基金比率、负债权益比率等;③盈利性分析指标,主要分析医院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包括:净资产增长率、资产报酬率、权益收益率等);④效率性分析,着重分析医院财务和经营活动的效率(包括:流动资金周转速度、门、急诊人次、病床利用率等)。
总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负债经营是医院在改革和发展中必定要经历的过程,医院管理者不仅要明确风险与利益并存,在进行负债决策时,采取稳健的融资策略,还要重视如何适时回避风险,充分估计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医院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争取以最小的负债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与回报,保证医院健康、稳定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阜阳新闻网.安大7名学子来阜社会实践调研[OL].姜尚故里(本地新闻20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