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见嵩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见嵩山范文1
第一剑
引领企业“自主创新”
松山湖从开发建设之初,就通过高起点高标准开展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积极探索园区科学发展之路。近几年,在管委会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管委会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创新带头作用,组建东莞市行业性创新平台。目前,松山湖约有9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仅2008年就指导协助生益、易事特两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分别造就了国内覆铜板行业和UPs电源行业的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也结束了以往东莞企业没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历史。2009年5月初,松山湖园内两家企业――易事特、生益两大公司还因此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第二剑
“三轮”驱动打造“两区”特色
经过七年多的探索发展之路,松山湖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轮”驱动格局,成为东莞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产业升级引领区“两区特色”。
松山湖的工委书记陈建枝则大力推介松山湖国内一流、媲美国际先进园区的投资环境。据他介绍,松山湖园区作为带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将以申报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为契机,通过聚集高素质科技人才、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完善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松山湖打造成高科技、高品位,能为珠三角乃至全中国产业转型服务的、具有优美生态环境和浓有5科技氛围的产业科技园区。
第三剑
辐射区域经济带动珠三角八千多家企业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引资引智并重,创新招商模式,确保园区经济既好又快增长。3年税收年均增长155.7%,一季度税收总额再增61%。松山湖引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研发平台正在逐步发挥产业龙头和研发龙头的双带动作用。目前,产业联盟通过与各企业、协会合作,科技服务已涵盖了8000多家珠三角企业。园区引进的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成立3年多来,服务企业3300多家,拉动社会研发投入上亿元,带动产值数十亿元。此外,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成立两年以来,已与东莞市及其它省市地区1500多家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联系,为110多家企业成功进行了产品设计、新产品开发,完成了项目210余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7亿元。
第四剑
松山湖先行先试探索发展新路
自成立之初,松山湖园区就肩负着探素东莞科学发展之路的历史使命,在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上先行先试。园区工委书记陈建枝表示,松山湖定位于“东莞乃至珠三角科学发展示范区、产业升级引领区”,目标是建设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对外经济合作的新载体、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以及产业支援服务业基地。按照这一目标定位,松山湖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高标准选商引资、高水平自主创新的“三高”原则
第五剑
构建区域性“智慧枢纽”
松山湖园区不断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改策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近年来园区加快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并规划建设台湾高科技园、新能源与LED产业园、松山湖网谷等一批专业园,形成专业门类齐全、层次丰富的科技载体体系。有选择性引进带研发中心的行业龙头企业、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检测平台等,加快聚集创新资源。支持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创新带头作用,组建东莞市行业性创新平台,目前,万科住宅产业化基地、易事特电源、生益科技、力优环境系统、领亚公司、洛贝电子等6家园区企业申请组建东莞市行业性创新平台,分别获得管委会500万元配套资金资助。
第六剑
科技引导鼓励发展
为加快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配套东莞市委市政府的“创新创业”工程,加大力度鼓励引导园区科技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松山湖管委会出台《东莞松山湖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决定今后每年从园区财政收入按不少于5%比例提取科技发展专项资金。
据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设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暂行办法》有两个初衷:其一是鼓励园区企业开展科研等一切创新活动;其二是加大对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吸引力。专项资金使用包括3大用途,即资助、补贴和奖励。
据悉,2008年底,面对国内经济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的严峻形势,按照中央扩大内需的统一部署,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计划投资1400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创新创业等“四大工程”,加大扶持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转危为机。其中创新创业工程主要是“六个十亿”工程。
第七剑:促进融资
“东莞制造”驶入快车道
初见嵩山范文2
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复习备考
(一)抒情。诗歌最基本的特征是抒情,“情”可谓诗的气脉。把握诗的抒情之脉,也就成了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握抒情之脉呢?
1、寻找抒情之缘,了解诗歌背景。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诗人心迹的真实披露,而这些情感的表达,都有其特定缘由。寻找抒情之缘也就是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包括诗人当时的生活际遇、思想状态及社会情形等,而这些又常常在诗人的作品中借助于种种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
2、把握抒情之物,品味抒情之境。所谓“抒情之物”、“抒情之境”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与意境,就是下面要谈的基本点之一。阅读鉴赏古典诗歌,认清物象、辨明抒情之境,是把握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
3、体悟抒情之韵,理解弦外之音。阅读古典诗歌,应特别留意诗人采用的这一“藏”的艺术技巧。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全诗通篇写景,但透过字面表层,我们读出的是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层感伤。阅读这一类诗歌时,要特别留意。
4、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思想感情特征,积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要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就要涉及到古典诗歌的分类,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典诗歌所要表达的不同思想情感。如山水田园诗抒发的是热爱自然、悠然自得之情,边塞征战诗抒发的是建功立业、保家卫国之情等等。
(二)意象、意境。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意境来传达思想情感的,因此,把握了一首诗的意象意境,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但这些物和景又跟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它是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筛选、提炼、浸润而成的,是经过诗的升华的。怎样才能准确解读诗中的意象意境呢?
1、了解形象类型,注重平时积累。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鉴赏古典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能识别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识别形象的作用,要善于领悟“象”外之意。古典诗歌形象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考生能判断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与意义。要正确判断诗歌中形象的作用与意义,就要善于领悟形象的象外之意。因为诗歌的形象都包含着诗人的思想、倾注着诗人的情感。考生可借助诗歌中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分析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中的哲理等。
3、积累常见的文化意象常识。古典诗歌中有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有些事物成为了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不了解这些意象,读起来就可能不知所云。如柳与送别、落叶与悲秋、柳絮与愁绪等等。考生平常积累这些意象常识,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4、掌握意境特点,学会体会意境的基本方法。不同风格的诗人所塑造的意境特点不同。从意象的形、声、色、味等特征开始,通过合理想象,设身处地地把握意象的形态、声音、色彩等属性,并依人之常情对应推断诗中的感情基调与感情变化。对于常见评价意境特点的词语要注意词义的轻重、侧重点等细微和差别。如壮阔——阔远、淡雅——恬淡、雄奇壮美——雄浑苍劲、肃杀——萧条——萧瑟等等。
(三)技巧。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的应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等的巧妙使用,也有把炼字技巧归纳其中的。
1、表达方式。诗歌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直接(正面)、间接(侧面)、工笔(细描)、白描、肖像、动作、景物描写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有即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2、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渲染、烘托、映衬、比兴、铺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先抑后扬、联想想象等。
3、修辞。常见的有对偶、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4、结构技巧。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结构中心是景(事、物、史迹)和情(或主旨)关系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或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或纯景含情、或先事后景。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能快速地整体把握全诗。
5、炼字技巧,这类试题考查主要从以下方面:
①推敲字词。②语言风格。古诗歌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复习时,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的语言风格特点,以便简答时能更快地找到答题角度。
总之,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上述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储备,鉴赏时就能找准角度准确表达了。
二.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导思想下的解题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做好复习梳理,储备相关知识,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是考生备考的关键。古典诗歌鉴赏的角度无非是结构、形象、主旨、情感、手法、语言,而这六点的中心是情感,基本点是意象、意境、技巧。一切为表达情感服务,把握了这些基本角度,就可以化简驭繁、避免盲目。做一道诗歌鉴赏题可遵循以下步奏:(1)审诗题,分析其包含信息(2)审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3)看注释,通字句,理解内容。(4)明意象,味意境。(5)知题材,定主旨。(6)析手法,赏技巧。考生在平时做题时可按照以上步骤练习,在考试时可跟据题目要求进行选择。
例:(2012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解题指津:
1、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阅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首联写自己在尘世中遭遇不顺,仰赖青山使自己的心情开阔起来,接着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遮蔽了嵩山,最后轻风吹过后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诗人一层层地渲染铺垫才将嵩山推出。
这种类型的问题可采用三步走的答题形式①准确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技巧。②结合实据分析,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③分析诗人选用这种手法的妙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初见嵩山范文3
经人介绍,我登门拜访了王建民先生,在他那间不大的客厅兼书房里,他身着习武之人常穿的短袖缁衣接待了我。对王建民而言,走上习武之路既有环境因素,也有家学渊源。1962年出生,祖籍济宁的王建民,祖父是当地知名的中医,这使他从小就对中医有着深厚的兴趣,同时他兼好武术,自幼随邻居、著名武术家王子平学练八卦掌、摔跤及形意拳。到黄河涯下乡一年后,1979年入伍当兵,并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因为有武术特长,被安排在特务连侦察排。侦察兵搞集训,他曾作为教官教授实战格斗术。
复员回来后,他总觉得自己的武功没有多大长进,遂听从好友、民间学者秦新星先生的建议,四处求学,投师访友,到过嵩山、武当山、五台山等武术圣地,也到过天津、北京等武术家聚集之处。经苦苦寻找,他终于在北京一隅见到了大成拳名师王选杰先生。
初见王选杰先生,还有一段小插曲。当王建民走进那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院里,见到身材矮小、不修边幅的王选杰先生时,态度颇有些不恭,伸手要求听劲。然而刚一接手,年轻力壮的王建民便被五十多岁的王选杰一击而跌了出去。这一击让王建民彻底皈依了大成拳。王选杰先生幼年体弱,为求健身而习练武术。后来拜在大成拳宗师、实战搏击家王芗斋老先生门下深造,成为名震当代的武术大家。能拜王选杰先生为师,王建民兴奋异常。
自此,王建民每年都要挤出时间去北京和王选杰先生学拳,后毅然辞去公职,住到北京师父家中,刻苦用功,专心习拳,并跟随师父到全国各地比武授拳,曾在海口与一位号称“铁拳无敌”的陈某较技,令陈手腕挫伤,陈大为钦佩。经体委武术交流中心介绍,与意大利拳手齐达克相遇,王以游身避掌将对方击倒。第二年,齐达克介绍多名意大利人来华学大成拳。此后不久,王在无锡与一大老板的贴身保镖比拳,几秒钟之内,一个虎扑将对方撞飞。
初见嵩山范文4
错误一: 理解偏离,令人费解
例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拦: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学生答案:“隔”字,一是写自己望乡的视线被烟树所隔;二是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被烟树所隔。一个“隔”字,生动形象,意蕴丰富。
解析:得2分。学生的回答看似流畅,但对第二点分析有误。因为“思乡的情感被烟树所隔”,意思难懂,从字面看好像是说自己浓郁的思乡情被树隔离了,难以表达了,这种说法显然与诗境不吻合。实际上,视线被树所隔,是实写,而深层意思是自己难以回家,身体与家乡隔离,是虚写。
参考答案:一是写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以望见江东;二是写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表达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例2:2012年高考四川卷第12题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学生答案:一个“空”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贪夫居他乡时生活的困窘,也暗喻自己外出贪杯或贪财时的失意,增加了怅惘若失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诗的标题是“子规”,可见是怀乡思亲诗。“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这两句意思为:不管是厌倦了杜鹃的啼鸣,还是初闻子规的哀怨,客居他乡的游子无不低眉惆怅,伤心欲绝。由此可知,诗句不是写生活的困顿与落魄,而是写思乡的无奈与归意的浓烈。
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且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小结:理解出现偏离,关键是没有读懂诗歌,而没有读懂诗歌,就是因为不会三结合:一是结合标题,二是结合背景,三是结合前后语境。只是摘出个别词语,无视语境而想当然地思考,自是会偏离诗句原意,令人费解。
错误二:忽视位置,就句品析
例3: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2分)
湖州歌九十八(其六)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注]此诗是南宋灭亡后,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学生答案:写望“燕云”,不知自己命运如何。一个“望”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无奈与忧虑。
解析:分析字在句中的作用,应从字面意义,以及表情达意的层面上去分析,有的还要考虑字在开头或结尾的领起、收束之作用。此“望”字,实际上领起了以下几句话:望“燕云”,望“大江东去”,望“夕阳”“寒鸦”,望“四百州”。
参考答案:“望”字统领全诗,四句都紧紧围绕着“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自己命运如何;望“大江东去”,无力挽回南宋灭亡之势;望“东南四百州”,充满无限依恋之情。
例4:首句中的“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南陵道中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学生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与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从容,也暗透出一丝羁旅的孤独。
解析:得1分。开头句子的作用,往往有三点:1.奠定情感基调,为后文的抒情进行铺垫;2.点出诗作的时间、地点等背景;3.领起全诗的内容,起提领中心的作用。我们品味具体字词的意义或作用,也要考虑其位置,观照全文。“悠悠”一词放置开头,不仅言景状情,还有为下文进行铺垫的作用。
参考答案: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进行了铺垫,奠定了基础。
小结:对字进行品味赏析,不仅要考虑字之意义及承载的情感,还要考虑所居的特定位置。分析开头的字,往往需考虑是否照应结尾,是否引出下文,是否有奠定情感基调或统领全诗的作用。分析中间的字,往往要考虑是否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分析结尾的字,还要考虑是否具有开阔的意境,是否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错误三:缺乏分析,答不到位
例5: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学生答案:江楼醉别,橘柚飘香,可江风引雨,满眼凄凉,想到行将告别,情何以堪。
解析:得0分。因为没有告诉读者如何表达了惜别之情。只有对句子的理解,而没有分析,无法让读者有清晰的感受。
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例6:“青苔满阶砌”中的“满”字用得精妙,你如何理解?(2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学生答案:一个“满”字,形象鲜明地写出青苔之多,让人想象砌阶的浓绿湿滑之状,不免心生几分感慨。
解析:得1分。一个“满”字,是形象鲜明地写出了青苔之多,但答案没有分析作者写青苔之多目的何在。如此理解,缺乏对深层意义的分析,显然是赏析不到位。其实诗中写青苔之满,是为写寺的幽静服务的。
参考答案:一是形象鲜明地写出青苔之多;二是写人迹罕至,借此映衬禅寺之幽静。
小结:对字进行赏析时,我们不仅要思考该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进一步分析该字的表情达意等功能。如果使用了修辞,我们还要分析出采用了什么修辞,还要写出修辞的作用。
错误四:语言模糊,读者疑惑
例7:2012年高考辽宁卷第9题
“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3分)
初见嵩山
张 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学生答案:“清瘦”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诗意情怀。
解析:得1分。答“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诗意情怀”,不是一点都不对,只是太模糊,没有扣住其形容了山峰的特点。揣摩诗句,是说高峻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中凸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所以,精神内涵必须与高峻挺拔相关,如此才能清晰地表达而不让人有“被忽悠”之感。
参考答案:“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坚守人格的精神气质。
初见嵩山范文5
关键词:旅游立省;大格局;交通
一、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
河南的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均比较丰富。从地理上看,它位于我国中部偏东,北纬31°23′~36°22′之间。从南向北,由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向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过渡,气候、环境、植被、风土人情均呈现较明显地域差异。太行、伏牛、桐柏、大别山呈半环形环绕在西部南部省境,山地风景也因为南北过渡的地理特征而丰富多彩。河南东部为辽阔无垠的平原,南部有南阳盆地,黄河从中部穿流而过,足不出省就可以尽享多彩多姿的自然景观;商周以来,中原代表了先进经济、文化和礼仪,而河南就位于中原之中,重要的地理位置使河南历来是“逐鹿”必争之地,安定时代十分繁华与发达,战乱时代又是灾难特别深重之处,因而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说法。河南地下文物存量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存量全国第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足不出省就可以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旅游立省,成效显著
2009年6月,河南省提出了“旅游立省”的经济发展战略,配合“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形象定位,收效立竿见影,当年十一小长假,旅游产生“井喷”效应,小长假收入位列全国前三,首次超过了旅游强省江苏和浙江。如今,郑州-汴梁-洛阳一线由于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紧密结合,已经发展为国际闻名旅游线路。此外太行、桐柏、伏牛等山区自然景观日益成为旅游热点,安阳殷墟和文字博物馆等历史人文景观也在逐渐升温。目前,河南的5A景区8个,数量全国居前列,分别是:郑州登封嵩山少林景区、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焦作(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风景区、安阳殷墟景区、洛阳嵩县白云山景区、开封清明上河园、平顶山鲁山县(尧山-中原大佛)景区、洛阳栾川县(老君山-鸡冠洞)旅游区。“旅游立省”的战略初见成效,游客人数从2005年的1.10505亿人增加到2012年3.63亿人,海外游客从2005年60.05万人增至2012年的190.77万人,优秀旅游城市达到27个,国际知名度逐渐提高,更多城市逐渐拥有了比较高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旅游总收入是衡量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与周边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相比,河南省“旅游立省”战略确定以来,旅游总收入超越周边五省,但是和旅游强省浙江、江苏、山东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江苏、浙江、山东地处沿海,国际交通便利,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相应人口流动性大,预计河南省在短期内无法与之持平,但是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中原城市集群打开地域限制,协调行动,加快产能转型升级,可以缩小旅游总收入的差距。
“旅游立省”的战略中,政府主导作用明显。政府在协调联动、招商引资、品牌营销、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2010年开始实施的“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筛选了128个有特色、有名气的村庄参加,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吸引了很多游客。在政府的政府指导和监管下,避免了旅游投资的盲目、资源破坏和重利轻义的行为,使旅游业持续保持好态势,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健康、规范发展。2010年全国旅游收入排行榜中,河南位列第八,2011年位列第七。政府主导的“旅游立省”战略,使河南进入一个有计划、监管严、协调好的旅游发展氛围中。
二、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河南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夏、商、周、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武周、五代和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数千年来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中国古都中河南占其四,文物居全国首位,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文化旅游资源如故都、古城、古村落、古坟陵、古寺庙、祠堂、名人故居、楚汉三国文化、儒、道、法、墨文化、佛学、理学、易经玄学、汉字文化、根亲文化、诗词文化、功夫文化等。
历史文化久远厚重,是河南旅游的优势,前景乐观。很多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一知半解,因而河南历史文化旅游有很大潜在市场。主要有三种人群:1、知识型人,随着国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产生更多知识型人,他们对于古文化有更好理解能力与了解欲望;2、未成年人,他们的历史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父母希望子女深刻了解古代历史知识,传承古代优秀文化。3、旅游点附近的市民,他们不愿意出远门,而这样的景点往往可以陶冶情操,提供别致的休闲情趣。
不过目前历史文化资源都挖掘得还不够出色,导游自身历史文化素质一般,无法承担起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重任,旅游带有“纪念意义”,一般不会故境重游。当下的任务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力,以中华民族根文化为主线,大力开发河南的寻根敬祖、武术探秘、宗教朝圣等专项旅游,突出名城、名寺、名人的特色。使旅游变成智慧之旅、教育之旅。需要做的:一是要深入挖掘历史化资源本身,形成旅游特色。二是要培养专业研究型导游,在历史知识上有能力与游客互动,接受游客提问;能做纵向精深的剖析与横向比较,讲解深入浅出,注重旅游的教育意义。不仅满足游客历史知识层面的需要,而且传播中华优秀孝、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文化,收益将一箭多雕。
(二)省内游将成为更多河南人的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基本需求被满足后,则会发生旅游需求,旅游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多、闲暇时间增加、消费观念转变,人们会普遍产生旅游动机。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国内最大的旅游客源地之一。选择省内游的优势如下:1、河南为“河南人游河南”出台了很多吸引游客政策,比如一定范围的减免票,办理旅游年卡等,确实吸引了很多河南人。2、长途游中,“旅”长而累,“游”短而快,走马观花居多,很多人厌烦了如此旅游。相反河南人游河南则会“旅”短“游”长,旅游的舒适性将吸引更多河南人。3、很多老年人也加入了旅游热潮,他们的特点是身体不再强壮,受不了长途颠簸,短途旅游是最好的选择。4、随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建立,中原城市群之间、与省外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游悄然兴起,轻松愉快的短途游更容易彼此建立信任关系。5、短途游成为现代社会交际的手段之一,人们乐于在旅游中创造共同经历,相互沟通,增进感情。“十二五”期间预计河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需求将迈入大众消费阶段,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这种趋势将有力推动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三)通衢要道,推动大旅游格局形成
河南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还是亚欧大陆桥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国家铁路线通过河南的有京广、京九、焦枝、焦新、新荷铁路、侯月、孟宝、新密、陇海、宁西、漯阜、汤台,商南、衡潢、新商等。省会郑州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既是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又是郑西高铁和石武高铁的交汇处,是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亚欧大陆桥最大的客货转运站,还是辐射省内主要城市的8条城际铁路的中轴。便利的铁路交通使河南在经济上起着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河南境内目前有五大民航机场,郑州成为全国第航空枢纽,通航国内外67个城市地区。河南公路交通网络同样发达,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济广高速、大广高速等9条国家高速公路及20余条区域地方高速公路及105、106、107、207、310、311、312等9条国道纵贯河南,郑州、洛阳、商丘等城市均建有环城高速。截至2011年底,河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42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稠密、高速的交通网给河南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和城铁架构,使中原城市群之间与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之间实现无障碍对接。郑州与北京、西安、武汉、徐州、济南、南京、太原、合肥等重要城市形成的“两个半小时旅游圈”;高速公路网络使郑州成为全国自驾游的枢纽;郑州为中心,郑洛、郑焦、郑开、郑平、郑新、郑济、郑-新-焦-济-洛-平、郑-新郑机场-许-漯8条省内高铁网络,将形成覆盖3000—4000万人口的核心都市旅游圈;郑州至首尔、台北、香港、新加坡、泰国的直航常态化和郑州国际机场的扩容,将促进河南的国际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涵盖1.5—2亿人口的经济区域和市场空间正在形成。无障碍对接的交通,也会促使游客构成发生变化,深层游和文化游将悄然兴起,商务旅游、休闲旅游、修身旅游、知识旅游、古遗迹旅游、寻根旅游,度假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现代化农耕旅游等都将增添很多机会。
河南省将在以后几年,重点发展“一区两带、四个板块”。一区”指的是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整合而成。“两带”指的是黄河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四大板块”指的是文化旅游体验、都市观光休闲、山地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一区两带、四个板块”覆盖河南全境,突出了河南的旅游特色,构成一个大旅游格局,而独一无二的交通优势无疑是推动大旅游格局形成的最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龚绍方.《关于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