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致良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致良知范文1
关键词:致良知 君子人格 境界论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3-53-58
儒家提倡“君子之风”,也就是“君子人格”,它具有多种特质,而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而“内圣外王”的完美人格是最高理想。“致良知”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基本功夫。古今中外,对人格类型作了不同分类,儒家则提出境界之说,把君子人格略分为学人境界、贤人境界、圣人境界、万物一体境界。在学人与贤人之间,还有“狂狷”境界。庶民百姓即愚夫愚妇虽然尚未达到“君子人格”境界,但他们个个都具有良知,无论地位高低、职业殊异,只要立志、努力,都可以做一个圆满德性的人,成为一个有德性人格的人。一个人,只要“纯乎天理而无欲”,就是君子。因此“人人可以为尧舜”。甚至恶人也可以转化为善人。这正是“致良知”的巨大魅力所在,也是“君子人格”的巨大魅力所在。
儒家重视自我修养,儒家的为己之学,身心修养之学,要求从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自觉自愿地遵守儒家的工夫修习的原则。
“为己”不是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而是修养自己、充实自己,成就高尚的德操,成就自己的人格素养。当代著名儒学家杜维明认为“为己之学”是一个不断扩展的多重关系的圆周中的自我发展、自我修养之学,“为己”,不是为了师长,也不是为了家庭,甚至也不是为了简单的社会要求,而是为了发展个体人格,发展自己人格内在的资源。[1]
推原儒家典籍,对“为己”、“为人”有明晰的阐释,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荀子对孔子的话作了明确的解释,如云:“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荀子所阐释的“为己之学”即是“身心之学”、“君子之学”;“为人之学”是“口耳之学”、“小人之学”。
君子之学,造就有道德的君子,塑造君子人格。小人之学,只能造就只顾私利的禽兽般的小人。中国的先哲们把“君子——小人”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视为儒家所倡导的人格类型说。
从人格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凡具备和谐精神的典型人格,便是孔子等圣人所提倡的君子人格。儒家提倡“和为贵”的思想,并以其为指导,去处理天人、人我、身心和主客间的关系,因此,君子人格具有共生取向、和谐发展的独立人格。
“君子”一词有多重含义。《论语》一书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主要是指“有才德的人”,只有一次指“在高位的人”。“小人”也有几种含义,主要是指“无德者”或“见闻浅薄的人”。
孔子首倡“君子——小人”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其后经历代学者不断充实和完善,对中国人的做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延续至今,人们常以“君子之风”相矜尚。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君子”的标准有多种提法,主要有十四个:仁、义、礼、智、信、忠、恕、诚、勇、中庸、文质彬彬、尚和、谦虚和自强。[2]凡具有以上素质者即为君子;反之,不具备以上素质者即为小人。恰如《淮南子·泰族训》所说:“圣人一以仁义为准绳,中之者谓之君子,弗中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死,其名不灭;小人虽得势,其罪不除。”“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
“君子人格”的十四种特质,只是表面的特质;深一层探析,可提炼出五种根本性特质,即“仁、义、礼、智、信”五种“常德”。
1.仁
“仁”是君子首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孔子提出“仁、智、勇”三“达德”的命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因为君子具有爱人的美德,泛爱众人,故无所忧心;君子有知识,富智慧,故能不惑;君子为人刚毅果敢,故无所畏惧。而“爱人”是仁的核心。一个人若能以爱心待人,也就在行仁了。仁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孝悌”,这是伦理道德中最根本的品德。对父母长辈要行孝道,对兄弟、姐妹要有悌道,推而及于乡邻众民,取得“泛爱众以亲仁”的社会效果,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与君子相反,小人所爱的只是与他关系密切的人,只顾自己私利,不愿成人之美,常干那些损人利己的事,即“成人之恶”,诿过于人;甚而攻讦诬陷,落井下石,无所不用其极。
2.义
“义”是儒家崇尚的道德品质,常与“利”对举。《论语·里仁》中,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并非绝对排斥“利”,但必须依正道而取之,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里仁》中孔子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只有依正道而取得的富贵,才可以享受,这就是“义”;不依正道,凭非法手段而获得者,就是不义,应该丢弃。墨家“尚义”,与儒家之义有共通之处。
3.礼
“礼”是君子立身的根基,是待人接物应具备的基本礼仪,体现于日常的修养与实践之中。孔子要求君子必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要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4]依礼而行,就不会干出离经叛道的言语行为来。
致良知范文2
据阳明先生自述,他欣然有会于禅心在前,但感觉“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又大悟于龙场在后,这时更“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传习录下)我们就可以了解良知说正是阳明自己的思路从禅到儒成功转换的结果。这个经历,是实悟于禅在先,又回归于儒道传统的复杂过程。
一.孟子说良知
让我们先回到孟子的良知说。《孟子》中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章句上)这是儒家经典中最早见到的关于良知的文字。
《孟子》的成书是由弟子们记录孟子的谈话内容,因此其语言风格纯是口语,也就没有文言的那些字斟句酌。我们读的时候,如果把自己放进去,好像与圣人对话,就能够体会到那种自然流出的智慧和风采。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是很有道理的。可惜后人常常去穿凿附会,反而离圣人的原意远了。
“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这两句是对良知良能的举例说明。小孩从小亲近父母,长大了知道尊敬兄长,这些是不需要学就懂的。这里所说的良知良能,不外是说天生即有而非后天学习而得,并没有明显区分的不同意思,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孟子说良知良能,是要强调仁义礼智与生俱来,也就是人性本善。这与他的另一个说法:“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实在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二.良知的妙用
体会良知概念所包含的复杂和曲折,是解读阳明由禅到儒转换的关键。
(1)阳明接着孟子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直解的意思是:良知是心的本体,而心能知道孝弟恻隐,都是这个本体的作用显现。孟子只说良知,而阳明提出了“良知是心之本体”的范畴。然而究竟什麽是心的本体、或曰本体的良知?
对禅而言,性体真空,不生不灭,寂然不动。所以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原佛性。”本原佛性尚且不可说,何况是良知。阳明所谓“无善无恶的是心之体”,“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都是依这空性而立。“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传习录中)。发见自然明觉时,也只是见这空性的本体。可以不夸张地说,离开了对禅意的真实体悟,心学便没有立足之处,对于阳明学说的理解更是无法得以贯通。从禅的角度,如果一定要说“良知”为本体,这“良知”只能是一个假名,不具有实体性。(参考:1。“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刚经;2。“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但有言说,都无实意。”---楞岩经)
阳明对此有透彻的了解。其发明本体曰:“心也,性也,天也,一也。”“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传习录中)就是说心、性、天都是假名,原本不二。其举例言事则有:“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教,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传习录上)那末,阳明为什麽命名一个新的假名?一方面,这使得原本微妙难知的心之本体由此获得良知这样一个通俗的儒家形式。另一方面,“良知”还另有妙用。
(2)阳明由悟心得到“无善无恶的是心之体”,但是这个境界与儒家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落差。在禅言,作为本体的空性是可悟见而不可指证的。在儒家的圣人,则很少谈到本体的问题。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讲“存心养性事天”,都是强调后学在日用和笃行上下功夫。“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里仁)
阳明以良知的概念在绝顶之间架起一座独木桥,连接了两种不同的思维:一头是孔孟(起用),另一头是禅意(本体)。这是如何做到的?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传习录上)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答陆原静书)
这两段话同是讲善恶。我们如果细心体会,第一段讲善恶与禅无异;而第二段初读时禅意盎然,尔后却会感受到儒家言说的意味。为什麽呢?在本体意义上的性和良知原是无相而不生分别的假名,所谓“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楞岩经)。而阳明所讲的“廓然大公”,把本体的一般性的存在,换成了“人”的存在,其暗含的意蕴也变成了具体有相的人之性善与人之良知。
阳明的另一段话,似乎可以拿来作为注脚:“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传习录上)可以看出来,这个“至善”,分明就是孟子说的“人性善”。
我们再三玩味,就发现经过“性无不善、知无不良”这个命题,孟子的良知说已经悄然地代替了假名的良知。接下来“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已经是指孟子说良知。而“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就移花接木、顺理成章地成了“孟子说良知”所具有的本体性。结句“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再对脱胎换骨以后的“良知本体”进一步认定。这样一来,由孟子的“人之所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引申出来,以良知为心之本体,便具备了儒家道统上的合法性。同时为儒家的学人开辟了一条简易的门径。
用今天通俗的说法比喻,这就好像两个不同的人在共用一张身份证---由阳明自己设立的良知概念。这在阳明,是很典型的。在篇首所引的一段中,我们也看到同样的特征。“知是心之本体”是假名的良知,(即禅)“心自然会知”,则是孟子说的良知。(即儒)原本这里是指首句的“心之本体”不假外求,但阳明以“自然会知”推导出末句“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便将原本意义不同的二者揉到一起。暗渡陈仓之妙,读者自可玩味。
孟子认为,良知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人既是生灭法,则良知良能亦是生灭法。故知良知良能不是那个不来不去的本体,而是本体之起用的层次。此理其实甚明。如果用海比喻空性的本体,用海里舀出的一杯水比喻孟子良知说。这杯里都是海水,但是不可因此而指杯水为海。
换言之,我们在阳明学中看到“良知”具有二重性,形上的层次是假名的良知(即禅),形下的层次是孟子的良知(即儒)。二者交相为用。在《传习录》中就有上一截和下一截的说法。不过阳明运用纯熟,使得两截之间泯然无痕罢了。这就是为什麽我们读来常常会有些许似是而非的困惑,或者毋宁说,在良知的概念里面,从一开始就孕育包含了后来的转换。
三.良知:心之本体
“知是心之本体”。心学籍由良知而得以开辟对于本体的探讨,首先是得力于对禅意的领会。禅宗教人明心见性,是直接悟见本体。在佛教言,佛性人人本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减不增。
阳明以良知作为心的本体,与佛性异名同体,也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良知之为天,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宇宙万物之理。“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传习录下)
据此普遍性可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传习录中)“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答陆原静书)
据此普遍性,阳明才能跨越“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繁文缛节和理学的义理思辨而直接上承孔孟先圣的本旨。无论是圣人还是俗人,古人还是今人,都根源于同一个良知。心之本体,本来无二无别。我们识得自己的良知,也就继承了古圣人的仁心。
好比一座智慧的宝库,一向被认为是由圣人在保管。我们后人就拼命地翻账簿,希望能破解开启宝库的密码。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原来与圣人共同享有着开启宝库的钥匙,我们还需要漫无目标地去寻找吗?
良知之为性,则有“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由良知的绝对性,可知圣人之心,同于天命之性,寂然不动,不来不去。所以“无不善、无不良”,不是等同于世俗所执著在一事一物上的“善良”,而是无我无私之心,不免而中,自然合于天理。
阳明指出“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传习录下)
程子曰:“不偏之谓中”。朱子从师说:“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后来的理学家在“未发已发”上作文章,把自己也绕糊涂了。如果能见得良知这个本体恒在,就不会只从形式上去看。其实,良知寂然不动时,与未发已发都无关系;良知感通而起用,未发已发都是这个良知的化身。故曰“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答陆原静书)
识得良知,就继承了圣人的一切仁行。这是我们与圣人所共有的那个良知本体的起用,有如日光普照,无处不是。印证在社会实践上,便有“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所以心学不是像理学家攻击的那样不读圣贤书,而是提倡不读死书、不死读书。而致良知,就是出凡入圣的简易大道。
四.致良知:实现转换
阳明提出良知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其意并不在宇宙万象的哲学,而是对现实的社会状况有深刻的切肤之痛。
“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答聂文蔚书)
阳明指出:“自孟子道性善,心性之原,世儒往往能言,然其学卒入于支离外索而不自觉者,正以其功之未切耳。”(答方叔贤书)
“其功未切”,不仅是功夫未到的问题。从起用上看,“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传习录下)根源是世儒被己私所蔽,不能体认良知的本体。而从本体上看,良知是恒在的。“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答陆原静书)这个转换,最终以“致良知”来实现。
因此,阳明创造性地提出致良知来作为《大学》“知致则意诚”的注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传习录上)
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明。好比一个人,千方百计,拼命地要把自己打扮成天下第一美人。于是擦胭抹脂、染发文身、整容断腿,却是越扮越丑。旁边的人就对他说,等一等,等一等,请你看一看这个奇妙的镜子,了解你自己本来的身材面目,然后再来装扮才是真美人。
良知本体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致良知就是照镜子。所以说“工夫到诚意,始有著落处。然诚意之本,又在于致知也。”(传习录下)这里说功夫到诚意始有着落,不外是说让镜子还我们的本来面目,只是要放得下私心,又何曾有什麽别的“功夫”来?世儒“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上)
“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其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传习录上)
阳明又说:“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把致良知的实际功夫(包括静坐的工夫),落实到心念发动处,每日去得一分私心,就显露一分良知本体。好比镜子上常年积了很厚的污垢,现在要一点一点地清除,才会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孟子说“求其放心”之意。这就把良知无不善、无不良的理性完全落实到了儒家的德行上来了。“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启问道通书)学者能见得良知之体,便可以无时不在仁义礼智之中了。
这个境界,便是阳明梦寐以求的社会大同。
“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是以其民熙熙皞皞,杀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呜呼,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哉。”(答聂文蔚书)
五.结语
要而言之,在阳明心学中,本体只是“良知”之本体,致良知则是落实“本体的良知”。能识得这一点,便直来直去,全无挂碍了。故知阳明之学,以四句为精义。四句浓缩为“简易广大”一言,又可以再浓缩为“良知”二字。“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行文至此,对于阳明之所以这样说,读者应该有会于心了吧?
古今学人,或以阳明为禅,或以阳明为儒。我以为阳明学中,禅是真禅,儒也是真儒。唯阳明以禅为门,以孔孟之儒为大道。从上述的了解中,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由禅到儒转换的曲折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什麽经由这个转换,阳明学便一定是儒而不会是禅。
致良知范文3
养德养身只一事
在王阳明看来,心是一切的本体,自然是身的主宰,养身必得有益于养心,不然便是失去意义。当然,此“心”决不是一团血肉之心,本质上乃是一种精神性的特别是道德性的存在,是德性自我的“真己”。
所谓“养心”其实也就是“养德”,是对作为德性自我的“真己”的养护。而这种德性的养护,无疑会反过来有益于身,这就是“克己方能成己”的“吾儒自有的神仙之道”。
因此,王阳明进一步提出道德与生命的统一问题,“大抵养德养身只是一事”。
先生提倡“四真”与“六心”。这“四真”为:“真心,无妄念;真口,无杂语;真耳,无邪闻;真眼,无错识。”还有“六心”是:“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
总之,他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强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所以一切修养的目标,就是从“人心”向“道心”的升华。因此,他谆谆教诲人们:“人人皆可为尧舜也”,“当下一悟即可成佛。”
他在《养心告谕》中提出了十一条准则,把如何养心的各种途径说得真是淋漓尽致了:
“示之以无不容之量,以安其情;扩之以无所竞之心,以平其气;昭之以不可夺之节,以端其向;神之以不可测之机,以慑其奸;形之以必可赖之智,以收其望;守之以无不慎之操,以为其官;学之以无不读之书,以博其识;赏之以无不品之雅,以增其韵;舒之以无不旷之怀,以骋其志;息之以无不泯之欲,以宽其行;明之以无不随之缘,以知其时。”
知善知恶即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首次提出了“良知”的概念,即是天理,亦是道。可以解释为人对于善恶的自我认识,是人所特有的能动表现。
先生的《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影响极大,其中阐明了“良知”的实质即自主心灵,即自觉发现,即自悟修炼,从而最终完善了他的心学体系。
其一:“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他以为,良知是自我发现,须除去心灵遮蔽。
其二:“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他指出,良知是自知之明,须从内心去省察。
其三:“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他说明,良知是参透内心,要在自省中觉悟。
其四:“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弃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他劝告,良知是人生睿智,要有自己的主见。
王阳明把“致良知”当做一切学问的根本,是圣学追求的归宿。因此,“致良知之外,无学矣。”他说:“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秘……此是孔门正法眼藏,从前儒者多不曾悟到,故其说多卒入于支离。”
他告诫人们:“知此者,方谓之知道;得此者,方谓之有德。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王阳明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待也,故善恶只是一物。”又说:“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人们为世事所累,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利禄缠身,使明镜般的“良知”不能朗现,才出现了善恶和美丑之分别。
为了解除心灵的障蔽,他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应在“过与不及之处”多下功夫以致“中和”,并使美丑、善恶自融,显现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这就是心灵莹彻的至乐境界。
亦知亦行乃大道
王阳明在“静坐”中创建“知行合一”的心学。他对“静坐”养生下过很大的功夫:“究极仙经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他称“静坐”为“默坐澄心”。
“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他强调“静坐”中身心道德的修养,否定朱熹“求理于物”,而认为“吾性自足,求理于吾心”。
阳明先生有一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启示人们要善于加强自我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尤其重要。
他深深地体悟到:“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一个人如果省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并且矢志力行,就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他留给后人的《戒子诗》,特别强调“心地好”,其云:“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毋轻弃。” 所以王阳明认为:如果没有“心”的主体意识的参与,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无法进行。所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所主张的“致良知”——就是通过主体自我的道德修养,从而合乎天理,体认良知。他认为人们的各种私欲植根于心,蒙昧无知而无法按照道德规范去行为和生活,这就是“破心中贼难”之所在。
致良知范文4
关键词 良知 普遍性 内在性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宋明理学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又以哲学、教育上的影响最为深远,而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又尤以他的“良知说”著称于世。“良知说”不仅在古代很有影响,而且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王阳明良知说的特性
“良知”一词来自于《孟子•尽心》篇:“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在孟子那里便是指人所“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先验道德意识。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并将其与自己的心学相结合,把它进行理论的提炼和发挥。他指出:“良知者,心之本体”(《传习录中》),将良知与心结合起来,并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修养途径。所谓致良知,就是致力于主体自我道德重建,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到完美无缺、尽美尽善的地步。这一观点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的最终确立。他的致良知就是要求人们除尽利欲,恢复先天所具有的良好道德情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封建道德的要求。这既有以往道德家和儒家的影响,又有他自己所独特的创造。
1.主体的普遍性
王阳明认为,道德主体具有普遍性。因而,他否定了以往思想家在道德主体建设的狭隘性,在他以前的主流儒家学者一直认为,圣贤之士只是少数,而大多数人都为平庸之辈。孔子甚至认为,“中人以下,不可语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受教肓的权利受到限制,因而能有机会成圣为贤的就唯有那些上层社会的子弟。这样,就把成圣为贤的主体限制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内。阳明则看到了传统道德建设的局限性,提出了“人人可为圣人”的主张。王阳明的道德实践主体是广泛的,不仅士大夫、知识分子可以做到,就是一般平民白姓也能做到。王阳明“人人都可为圣人”的思想,扩大了良知的道德实践范围,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尧舜,只要肯去“格物”,就能达到“致良知”。
2.良知说的内在性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先验的认识主体,具有内在性。他所谓的良知,不是直接来源于每个人的闻见之知,同样,也不是来源于每个人直接的生活实践,而是先于经验的认识主体,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他说:“良知不由见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是不滞于见闻,而亦不杂于见闻”(《传习录•答欧阳崇一书》)。他认为,良知是不待学和虑的先验的认识。而闻见之知则依赖于良知而存在,是良知的作用和表现。良知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认识的过程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作为认识的对象,亦是心的产物,所以认识便是以吾心之良知去认识吾心之事事物物。通过认识“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达到“合心与理而为一”(《传习录•答欧阳崇一书》)。
王阳明的良知说在本体上具有的内在性,在说明本体的内在性时,他说,“心外之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学”。王阳明心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就是要把我心的良知推致到事事物物上,则事事物物就都是合理的了。为了说明这一点,他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传习录•黄省曾录》)。致知格物不是探求客观规律,而是把内心固有的天理贯彻到事事物物中去,这里所讲与康德所谓“心为自然界立法”的思想相似。在他看来,良知的本体是内在的。
3.良知说的道德实践性
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他所讲的道德主体,不仅普遍、内在于人的主体意识中,不仅抽象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而且,他所讲的良知,还具有实践性的一面,这样就把他的学说推向了现实社会,摆脱了空洞的,抽象的说教。他强调指出,知与行是合一的,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因此,“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传习录上》,“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答顾东桥书》)。
王阳明要人复“知行本体”,把知、行做为一个工夫,在于说明“知”不能离开“行”,“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说的“行”,强调的是封建道德的“践履”和“笃行”。但他所说的“知行工夫”不仅是泛指人们的道德实践,而且是专指一种所谓“克已”工夫,也就是“纯乎天理”,“减得一分人欲”,“复得一分天理”(《传习录上》)的封建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良知主体的普遍性和本体的实践性以及内在性,不仅是良知说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它区别于以往良知说的主要内容。而且还是它能比较好地满足了当时的时代需要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实现了其“灭心中贼”目的!
二、王阳明良知说的现实意义
历史是无情的,王阳明先生削瘦的身影已随历史的车轮渐渐地远去,似乎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淡忘。但是他留下的良知说,不仅在当时和以后的几百年里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王阳明良知说对当今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道德属于人们的意识范畴。它所具有的他律性,是要通过建立一定道德规范,从而对人们的行为起一种导向作用。即告诉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是,道德与法律相比,法律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则不同,它需要由一种外在他律转换为自律,才会最终起作用,并主要依靠内心的道德标准来衡量。道德的这种内在性正好同于王阳明的良知说,良知说的基本精神是一种自觉性很强的自律道德。
2.王阳明良知说的方法有利于加强自身修养
我们进行自身修养的过程,就是克服私心杂念,树立正气,让良知回复本体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法制还不健全,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要完全依靠社会监督不可能,事实上也办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必要大力提倡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身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弃恶存善。
在修养方法上,他强调的是应事接物,事上磨炼。他虽然将“格物”解为正心,但并未因此而排斥接触事物,并不意味着要远离或逃避具体事物。他明确指出,“只是空静坐,如槁木死灰,亦无用。”他强调,致良知的关键在于笃行,注重行了,善便存,恶便去。只有在与外物接触的过程中,克服私心杂念,树立正气,才能使良知回复,才能使自己的道德意识逐步达到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致良知范文5
关键词:质量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 A
概述
兴泰公路茅山河大桥主跨40m长后张预应力空心板梁,预制板梁作为大型桥梁的主要承重结构,其内在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质量责任重于泰山,确保内在质量是头等大事。大桥施工初期由于施工方技术队伍比较年轻,缺乏预制板梁施工的相关经验,板梁的外观质量存在一些问题,经过实验梁的摸索,现场总结分析,逐步完善整改,最终使板梁的外观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满意的实施效果。
40m板梁及预制台座基本情况
兴泰公路茅山河大桥40m板梁设计混凝土标号C50,梁高1.7m, 底宽1.48 m,梁长39.96m。施工时采用PO52.5普通硅酸盐水泥,碎石采用宜兴张诸优质材料,JN-1减水剂采用南京道鹭建材厂的,掺量为水泥用量的0.5%。外模板采用加工的定型钢模板,芯模为自己加工的木模。混凝土集中拌和,翻斗车车运输,龙门吊斗打灰,运距为100m左右,附着式振捣器配合振捣棒振捣。预制台座采用C30混凝土台座,台面为角钢包边,台面预留拉杆孔,用于加固板梁模板。
3 施工期间检查发现的问题
板梁腹板外侧表面、端头锚固截面有时有蜂窝、麻面现象,腹板底部侧面气泡较大。板梁跨中波纹管重叠部位的腹板存在“狗洞”。堵头模板两侧位置跑浆较多,有“烂边”、“烂根”现象。
4 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和补救办法
影响预制板梁外观质量的因素很多,造成缺陷的原因也很复杂,现在就40m板梁施工中发现的外观质量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
(1)预制板梁的蜂窝、麻面、孔洞、狗洞问题
预制板梁的蜂窝是指混凝土表面无水泥浆,骨料间有空隙存在,形成数量或多或少的窟窿,大小如蜂窝,形状不规则,露出石子深度大于5mm,不漏主筋,有时也可能漏箍筋。麻面问题是指混凝土表面上呈现的无数绿豆般大小的不规则小凹点,直径通常不大于5mm。孔洞是指混凝土表面有超过保护层厚度,但不超出截面尺寸1/3的缺陷,结构内存在着空隙,局部或部分没有混凝土,狗洞是指可以望穿混凝土结构的空洞。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出现蜂窝现象的常见原因:因浇注时气温较高,混凝土拌和时间短,导致混凝土塌落度损失太快,最后坍落度偏小,加上激振力不足或漏振。模板接缝处不严密,加上振捣过度,导致接缝位置跑浆严重。
出现麻面现象的常见原因:梁体跨中腹板侧面受波纹管位限制振捣困难,混凝土振捣不足,气泡未完全排出,部分气泡残留在混凝土与模板之间,排气困难。新拌混凝土浇注入模后,停留时间过长,振捣时已有部分凝固。
出现孔洞、狗洞现象的常见原因:腹板内外模板距离狭窄,振捣困难。骨料粒径过大,造成混凝土下料中被波纹管卡住,下部形成孔洞。混凝土流动性差,或混凝土出现离析,粗骨料同时集中到一起,造成混凝土浇注不畅。
为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可以进行了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模板表面要清理干净,隔离剂应涂刷均匀,检查和嵌填模板拼缝;浇注过程中有专人检查模板拼缝。混凝土配比中掺加高效减水剂要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混凝土拌制时间应足够,确保混凝土流动性满足工作要求,在波纹管较多及锚头部位尽量采用小石子混凝土浇注。
振捣遵循紧插慢拔原则,振动棒插入到拔出时间控制在20S为佳,每次振捣上层时插入下层5-10cm,振捣分层厚度不得超过规范规定,也不允许出现漏振点,吊斗应按布灰厚度,走动卸灰,避免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板内,一次卸料过多,严格执行带浆下料和赶浆法振捣,保证混凝土振实。振捣时以混凝土表面平坦泛浆、不冒气泡、不显著下沉为止。因腹板较窄,中间又有波纹管,插入式振捣棒插入困难时,采用插入式振捣棒将混凝土从波纹管上面通过振动漏下,用附着式振捣器或人工插捣的方法振实,此时必须确实波纹管下面是否已充满混凝土,需要派专人用铁锤敲击模板侧面确认。振捣时设专人在模板外用铁锤敲打协助振捣并检查混凝土振实情况。对构件角点和结合部重点检查,特别注意振捣,不能用机械振捣时,可改用人工插捣,插捣应反复数次,确保混凝土不出现孔隙。腹板上部、翼板混凝土主要依靠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尽量避免浇注上部混凝土时,启动附着式振捣器,导致下部即将结硬的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
针对预制板梁出现的蜂窝、麻面、孔洞、狗洞等问题,我们采用如下处理方法:先用稀草酸溶液将该处脱模剂油点或污点用毛刷洗净,修补用的水泥品种必须与原混凝土一致,砂子用细纱,粒径最大不宜超过1mm。水泥砂浆的配比采用1:2或1:2.5,由于数量不多,可用人工在小桶中拌匀,随拌随用。必要时掺白水泥调色。按照漆工刮腻子的方法,将砂浆用刮刀大力压入麻点,随即刮平。修补完成后,用土工布进行保湿养护。
如蜂窝较大时,可采用如下方法处理:将蜂窝软弱部分凿去,用高压水及钢丝刷将结合面冲洗干净,砂子用中粗砂。水泥砂浆的配比为1:2到1:3,并搅拌均匀,有防水要求时,在水泥浆中掺入水泥用量1%-3%的氯化铁防水剂,起到促凝和提高防水性能的目的。按照抹灰工的操作方法,用抹子大力将砂浆压入蜂窝内,刮平;在棱角部位用靠尺将棱角取直。修补完成后,用土工布进行保湿养护。如出现蜂孔洞、狗洞时,可采用如下方法处理:首先将修补部位的不密实混凝土及突出的骨料颗粒凿去,洞口上部向外上斜,下部方正水平。用高压水及钢丝刷将层面冲洗干净。修补前用湿麻袋或湿棉纱头填满,保持湿润。为减少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空隙,水灰比控制在0.5以内,并掺水泥用量0.01%的铝粉。孔洞周围先抹一层水泥素浆,然后用比原混凝土强度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或补偿收缩混凝土填补并分层仔细捣实,以免新旧混凝土接触面上出现裂缝。抹光后的混凝土表面应覆盖塑料薄膜,并用支撑模板顶紧加压。
5实施效果评价
经过多次施工实践,上述办法行之有效,使混凝土外观质量有很大改观。
致良知范文6
1桥梁预制箱梁施工工艺
1.1台座制作。在桥梁预制箱梁施工中,首先需要制作台座,而基于目前的路桥工程的技术考虑,我国的台座制作一般都是考虑采用C25混凝土进行现浇,而边缘则镀上角钢,在整个台座的上层铺设考虑使用4mm厚钢板。其中如果有比正常水平面高出的部分,就需要在台座上进行严格的支模制作,所以整个施工过程一定要固定好整个台座的可靠性,因此相关的施工人员就需要用砂砾填充已经制作好的台座。同时需要保证底座之间排水的流畅,这样可以避免整个底座不会被连在一起,并且同时能够确保台座的排水流畅性和整体完整性。1.2模板制作装拆。对于模板制作装拆工作来说,当完成了桥梁预制箱梁的内膜设计后,就需要对箱梁外模制作进行设计,而整个设计环节就考虑采取分段整体装拆式,在这一装拆工作中,任何工程都要基于单位5m长为出发点,同时在模板的内部采取“分片装拆式”,而整个模板制作装拆工作中,就需要利用出发点的单位5m长进行装拆,从而保证桥梁预制箱梁整体的吊装就位。1.3钢筋施工操作。在整个钢筋施工操作过程当中,桥梁预制箱梁所使用到的各种钢筋都应该放在大型的集中场地里进行统一性的加工处理,同时整个台座设计也要保证要同步的进行捆绑设计。而所有的施工必须先使用长钢筋进行设计制作,之后可以使用短钢筋完成最后的,尽可能以减少钢筋浪费为原则来进行配筋。在进行配筋的过程当中,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来对钢筋进行下料。1.4模板的安装工作。桥梁预制箱梁主要有外模、内模两种,外模、内模面板均采用厚4mm的钢板。而为了能够做好相关的模板安装工作,路桥工程师们就需要尽量将外模的质量控制好。因为很多工程都是以大型的钢模为基础,如果不能保证相关的质量水平则会很难开展接下来的一系列工作。在这个环节的施工过程中,怎样保证模板的紧密性和相关大小的精确性是工程的关键所在,同时所有模板设计都应该符合国家标准。1.5混凝土的施工工作。在进行预制箱梁的混凝土浇注之前,需要对模板之间的接缝、拉杆螺栓、模板连接螺栓以及模板支立的牢固性等都进行非常严格的检查。在进行预制箱梁浇注的时候,需要保证混凝土是一次浇注成型的,并且在同一个断面之内进行浇注的过程当中,需要先进行底板浇注,再进行腹板浇注,最后进行顶板浇注的顺序进行分层浇注。1.6相关的拆模工作。拆模在预制箱梁的制作过程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在浇注的混凝土达到终凝之后,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拆模,拆模之后,需要及时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养生。在进行拆模的时候,如果拆模比较早的话就可能会因为混凝土没有达到终凝,强度不够,从而在拆模的过程当中产生粘模的现象,严重的时候还会对预制箱梁的质量产生影响。如果说拆模的时间比较晚的话,就会导致混凝土温度比较高,在没有及时进行洒水降温的情况之下很容易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2桥梁预制箱梁的质量控制要点
2.1底模质量控制要点。以整个箱梁的设计要求来说,应该首先设置预拱度,并使其保持曲线或抛物线的状态,同时使用相应的水准仪对底模的预拱度也进行一定的测量,同样也使其符合一定的桥梁设计要求。在材料的选择上,模板可以选用5mm以上的钢板进行施工,这样的工序可以保证底模的整个结构处于完好的状态,同时可以进行多次周期性的使用;反之,如果使用一次性的底模,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吸入到下方,进而形成相应的结构破损。2.2箱梁内、外模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行业内的规则就是使用箱梁的内、外模时要进行相应的拼接,并在控制好的底模上同步测量一定的尺寸大小,并用检测仪器对整个底座的平整光滑程度进行周期性的测量,使其符合桥梁施工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同样在施工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保证箱梁内、外模的平整、无不规则现象出现;其次,在整个控制过程中,要使用标准的脱模剂,而且一定要注意的是整个施工安装所使用脱模剂必须使用同一型号的,切忌中途更改脱模剂,更不可用其他溶剂代替使用。2.3钢筋的质量控制。在预制箱梁的施工中,原材料的使用对整个工程是相关重要的,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使用到的就是钢筋。而钢筋的质量控制要点也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梁体外露钢筋要求整齐间距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包括顶板环形筋、护栏预埋筋、腹板水平筋、顶板底板的准10钢筋等;其次,钢筋绑扎严格按照梅花式绑扎,不得漏绑,钢筋保护层垫块要求每平米不少于四个布置,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第三,加强顶板负弯矩波纹管的定位,负弯矩波纹管外露10cm避免模板拆除时将波纹管从根部折断。2.4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在混凝土的运输过程中,需要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良好的施工和养护工作。首先,混凝土的整个浇筑工程应先由运输车输送到料斗中,之后进行入模工作;其次,整个浇筑工作应始终保持对称的状态,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工序一直是连续的,同时也应该保证浇筑顺序保持从一端开始到一端结束的形式;第三,最重要的是要使浇筑的角度以倾斜角45度为基准一并向前推进,并合理的对机械设备进行不间断的控制和操作,由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浇筑的时间和周期进行严格的掌控,以保证混凝土的厚度符合相应的标准,更便于开展后期的养护工作。2.5张拉压浆。首先,钢绞线严格按照要求编束编号,编束按照1.5m一道编。其次,穿钢绞线前要将锚垫板内的水泥浆清除干净,否则锚具不易安装到位(锚具不入锚垫板的槽口,张拉时容易压坏锚垫板)并且会增大锚口摩阻力,损失钢绞线的预应力。2.6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保证整个桥梁施工的质量。施工材料的使用对整个工程是相关重要的,首先需要对预制箱梁要用到的原材料进行中试试验,之后进行原则性的检查,保证其中一些关键性的指标符合相关国家质量标准等。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相当重要的,其目的往往都是要使工程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避免出现豆腐渣工程。新时期下,社会和媒体对豆腐渣工程已经是越来越重视,近些年频发的豆腐渣工程问题也已经处理了很多相关的责任人,所以我们对桥梁等基础性建设的质量控制更为必要,重质量的交通工程也是所有工作的关键,企业相关工程负责人也可因此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总之,为了提高整个桥梁施工的质量,企业应该及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保证企业建有技术中心、相关工作站和科研工作站等一系列的科研创新平台,另一方面利用科研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改良系统设备运行的内在指标,从而使用新型技术完成一系列的科研创新,建立全新的科研创新平台。预制箱梁是桥梁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所以,控制好桥梁预制箱梁施工的相关控制要点从长远上来讲是整个行业工作的一个阶段性任务。
3结论
本研究以底模、箱梁内外模、钢筋的质量控制要点为基本出发点,并详细介绍了整个桥梁预制箱梁施工工艺,主要有制作台座、模板制作装拆、钢筋施工操作和模板的安装工作为基本循环程序。所以,桥梁工程的建设者都应该做好自身的基本工作,同时完成一系列的安全工作,从设计计算到制定保护方案再到研究各项深层次的指标,做到每一环节都能表现出路桥工程建设者的决心和信心。
作者:吕志峰 单位:中交二公局东萌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周彪.浅析预制箱梁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3(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