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童话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童话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童话故事

数学童话故事范文1

一、因“材”定编――让数学成为童话的“蓝本”

这里的“材”指教材、学生、老师、教学配套设施等。在编写数学童话时应该兼顾到各种“材质”,如,教材的适合度、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课堂的掌控能力、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教学设施的支撑度等,只有糅合好这些材料,编出的童话才会活色生香。

1.“蓝本”元素之教材:现有教材虽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但教材本身缺少一个完整的情境,学生需要在各种情境中“转场”而形成情境中断。用童话剧将教材连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成为童话中的一员,亲历探究过程,效果就不一样了。教材是学习之“本”,数学童话的编写也应以本为本。

低年级教材中经常出现购物场景图。将教材设计为“宝宝小市场”,学生看到了形形的商品,听到了绘声绘色的叫卖声,还可以参与到斗智斗勇的讨价还价中......在真实而灵活的场景中,不仅还原了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更便于教材的变式呈现,增大课堂容量。

2.“蓝本”元素之学生:学生永远都是童话数学的主角,童话情节的预设要依据学生的“口味”,否则就无法唤起学生的共鸣。

低年级孩子对游乐场、玩具、卡通人物等比^感兴趣,童话的设计就应该以它们为主体;高年级学生对英雄人物、智力游戏、知识的探究过程感兴趣,童话的设计就应该给他们合作探究、成为英雄人物的机会。

3.“蓝本”元素之教学设施:童话剧离不开各种道具的呈现、影音的烘托,只有将学生带入童话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才能与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对童话中设置的任务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综合练习课非常适合编写成英雄题材的童话剧。把练习内容编进童话,成为“小王子”解救“小公主”过程中的道道关卡。利用教室的窗帘、风扇、灯光、营造恐怖的气氛;利用音响播放小公主被羁押时急切的呼救声......这些感官的刺激能最大限度地成为“小王子”们解救“小公主”的动力。

4.“蓝本”元素之教师:应该说,当数学遇到了童话,对于教师的挑战更大了。在童话数学课堂中,数学课堂由传统的“单线游”变成了“双线游”,童话情节线和数学活动线互相纠缠、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教者必须充分做好预设,使两条线自然和谐统一,一旦一条线索制约了另一条线索的发展,教者应该随机应变地做出调控,否则“双线游”就会变成“单线游”,失去了童话数学的魅力。

我听过一节借班的公开课,由于老师和学生缺乏默契,学生对教师的预设童话情节不知情,结果童话线发展得很艰涩,既浪费了时间,又挫伤了学生探究兴趣。遇到这种情况,教者应事先与学生沟通自己的设计意图,或者在课堂上适当帮助童话线的发展。

二、趣味先导――在真、善、美中立德树人

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的,只是看到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小学阶段的儿童,形象思维强于理性思维,还无法深入地感知数学的内在美。用童话“包装”教材,生动的童话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立德树人始终是教育的宗旨,在低年级,童话故事的编写要力求真、善、美,通过真、善、美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也可以借助真、善、美的情节和形象感受数学的内在美;高年级,则要引导学生借助数学知识发展童话故事的真、善、美。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一位老师创设了童话故事《小红帽送棉衣》,这个童话故事分为:1.明确任务“送棉衣”;2.观察物体认房子;3.精心设计造楼房三个步骤。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红帽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了孝敬长辈的教育。童话故事的第三环节“为外婆造楼房”就是借助数学知识升华了童话情节。

三、情理合一――让童话之“情”揭示数学之“理”

“情理合一”,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情感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情感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情理合一”也是编写数学童话的重要原则。

在教学例题“100-78”时,学生对连续借位获得的100如何分配比较茫然。一位老师巧妙地借助童话,突破了这个难点。在童话中,个位为“孙子”,十位为“爸爸”,百位为“爷爷”,祖孙三人一起逛超市,孙子想买8元一支的钢笔,爸爸想买70元一副的羽毛球拍,可是付钱时,孙子发现口袋没有钱,向爸爸要,爸爸一摸口袋,发现也没带钱,爷爷说:我有100元借给你们。老师问:孙子该如何分配这100元钱?学生:孙子只需10元钱就够了,余下的90元借给爸爸。利用童话情境,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算理。

数学童话故事范文2

作业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商的重要方式;也是理解、巩固、记忆、乃至创新知识的重要方式。在大力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一刀裁式的、巩固性的作业仍是现在老师布置作业的基本模式,在某些方面确实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布置一些开放性、发展性的作业,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作业的布置做了这样的一些改变:

1 设计游戏型作业

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的注意力更持久、学习积极性更高;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型作业,使学生在游戏中乐学。如学习了“可能性”的知识后,教师可让学生做“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巩固学生对可能性概念的感受;学习了“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后,教师可设计一些根据口令快速反应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方向感。总之,游戏型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的合作能力。

2 布置趣味型作业

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特别喜欢做一些新鲜、有趣的作业对作业,喜欢贴近生活实际。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以后,我们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设计喜欢的图形,然后在班里进行展示、评比;又如,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知识后,在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数学手抄报”。 这样的设计,不但使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知识,使作业充满活力,还巧妙地培养了小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 布置实践型作业

教师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例如,学习“圆柱和圆锥”这部分知识后,可设计动手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体验图形的形体特征;动手量一量所需要的数据,求出他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等。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实践作业的过程中。

4 设计开放型作业

教师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复习立图形时,我以一个火柴盒为例,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系列的作业:(1)根据这个火柴盒的形体特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表面积、体积、容积、占地面积、用料面积……)(2)要解决提出的这些问题,用到什么知识?(表面积、体积、容积直接用公式、占地面积分成三种不同的情况、用料面积要求9个面的面积……)(3)在解决用料面积这个问题上,你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4)火柴出厂之前要包装,如果2盒一包装,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3盒呢?10盒呢?……这样开放性的作业,既能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又能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还设计这样的一些完成作业方式:

1 “编”:把数学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数学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永远是巨大的。每一次新知识的传授过后,我就要求他们根据所学内容,把知识改编成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然后进行讲故事大赛。如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这部分知识后,我布置了编童话故事的作业,要求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体现所学的知识,第二天课堂上进行故事大赛。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编的故事大大出乎了老师的意料。不但情节生动,而且学生在表演时加入了声音、动作等形体语言,可谓精彩纷呈。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不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激发,而且更加巩固了所学知识。

2 “讲”:把自己预习或总结的知识整理后,上台讲给同学听

有时我们在布置了一些预习或复习性的作业后,都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在第二天课上,自己当小老师,上台讲给同学们听。如:在学习《角与三角形》的认识时,我先把这部分知识的预习作为家庭作业。第二天课堂上,在小组简单的汇总后,各组成员上台展示。本节课难度不大,但小知识点很多。学生通过预习和汇报整理后,内容非常完整,不但总结出了各个知识点,还自己归纳出了画角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作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整理能力。许多学生经过几次这样的作业后,上课时都争先恐后的上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解。并且学生归纳、整理的知识体系越来越具有逻辑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学生在汇报时,其语言的组织能力已经不亚于教师的讲解。

3 “做”:让学生动手自己做教具、学具

我们每册的数学,都有几何图形的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一般都借助于一些教具、学具来进行。因此,每当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总是布置一些动手操作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做学具。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布置了做学具的作业,让学生回家自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第二天学生上课时,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明白了长方体和正方体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的特点及其特征。通过这样的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做的过程中,总是不知不觉的就掌握了该图形的一些特征和知识,特别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4 “考”:让学生当小考官,出题考自己的同学

每学完一个小知识,我从来不统一布置作业,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自身水平,当小考官,编题考与自己学习水平相当的同学。没有想到的是,布置这样的作业,竟取得了比做统一作业更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浓厚了。在出题的过程当中,同学之间都在暗暗的较劲,因为他们在出题的过程当中,不但要把所出的题目自己弄懂、弄会,更想出一些能难倒对方的题目,超过对手。这样的作业,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学习水平一步一步的提高着。

5 “教”: 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教给家长,并由家长进行评价

数学童话故事范文3

关键词 生活 整理 反思 数学日记

新课程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培养数感的要求,这对于广大的小学数学老师来说,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学生的数感是怎样形成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我认为,小学生的数感并不都是靠教师教出来,而更重要的是靠学生自己去体验,靠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感,让学生多写数学日记是一个很有效的教育途径。实践证明,数学日记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用于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而写数学日记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也能够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数学老师教学生写数学日记到底写什么?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数学老师可以指点学生写以下内容:

一、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

数学日记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体验生活。事实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日记使学生眼中的数学变得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要促使他们主动到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记数学日记。

二、指导学生在日记中整理所学的知识

在教完一个单元后,让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后,挖掘出知识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串联,整理归纳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我们班孩子在学过小数乘除法这一单元后,在日记中写道:“老师带我们学习小数乘除法。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就是一个小数的小数点移动还能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呢!以后若题目要求将一个小数扩大(或缩小)1 0倍、100倍、1000倍,我们只要将那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就可以了。有意思吧!好多同学做题时老是粗心而做错,这一点我一定牢记老师的教诲,要小心谨慎做题啊!”这篇日记看似简洁,可写出了孩子在一个单元学完后的收获,是自己对这一单元的系统复习,不比老师让他们回去复习更体现学习的主动性吗?

三、指导学生试写反思性的日记

反思能力是学习者必备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小学生逐渐成为自律学习者,从而进行自觉有效地学习。小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建立学习档案、记学习日志和信件、开展各种各样的讨论会等形式进行,数学日记自然成了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了,同样有助于学生写数学日记。

例如,以前我班学生在日记中写着:“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讨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一块长方形的铁皮长30厘米,宽20厘米,在这块铁皮的四角各剪下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的盒子。求(1)这个盒子的容积;(2)做这个盒子用了多少平方厘米铁皮。关于第(2)个问题,大謇讨论地可激烈了。一会儿冯天晓想出一种办法,一会儿孙远也想出一个办法,王老师表扬了他们,又让我们再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了。同学们苦思冥想,终于有同学又想出其他方法来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数学奥妙无穷,只要你肯定脑筋,就会想出很多解法。”

当然,反思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不然反思活动的进行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

四、扩大阅读范围,写好心得日记

学习数学,一本教科书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它只承担了一些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原理,题型变化、灵活运用和实践练习都不够,而同步的反馈练习和辅导能及时有效地查漏补缺。这比我们老师布置的作业更让他们感兴趣,还更有效果。因而,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最后引导学生将自己捕捉到的数学信息整理成日记。

五、指导学生编写数学故事

数学童话故事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95-01

新授课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分析学生、教材,采用有效的导入方式,搞好这课堂教学的第一步。现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小学生都是在听故事中成长起来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对故事百听不厌,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其终生难忘。学习的动力源于学生的需求,巧用故事引入,既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环境,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增添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新课的学习。教学中,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充分的结合学生各方面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积极的把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通过自己语言的铺陈渲染、生动描绘,让学生随着幽默轻松或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并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一个故事导入:一个渔村有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两人从4月1日开始打鱼。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才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才休息一天。”有位朋友想借两位渔夫都休息的日子去买点鱼,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好,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忙吗?这时,学生们都积极的投入计算中,经过很久的计算,同学们终于选出了几个日子来。这时老师再问,我能快速的知道什么日子去买鱼能遇到两位渔夫,你们想知到吗?这时,学生就来劲了,学习极为主动。接着,教师就顺势给学生讲解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知识,学完之后,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通过这样用故事的导入方式,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游戏导入,活跃课堂气氛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如果能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来引入教学内容,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那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能够轻轻松松地进入数学童话世界中,能极大限度的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不透明的口袋和三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各5个。然后把口袋和乒乓球全部展示给学生看,教师在此时可以加用一些语言在里面,如:请同学们看清楚了,呆会儿乒乓球一进口袋里面后,他们就全部变颜色了,而且个数也变了。此时,所有的学生都会全神贯注地看教师的表演。教师把乒乓球放进口袋,做了几个夸张的动作后,问学生:结果如何?此时,学生将会一言不发,然后,教师又把乒乓球倒出来给学生观察,学生的兴趣会突然高涨,且高呼道:老师不会变魔术,一个都没有变!老师就对学生说:“你们说得太对了,老师确实不会变魔术,我们这节课不是来教大家变魔术的,而是和大家一起来讨论可能性的大小。通过这样的游戏导入,有效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疑问导入,启迪学生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也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动因,对学习数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有了恰当的疑问,才能促使学生认真思考、探究。因此,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设疑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巧妙设疑,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不断地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去生疑、释疑,从而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境地,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四、联系旧知识导入,引导学生不断认识新知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数学知识,就像链子那样,一环扣着一环,新旧知识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决定的。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师要把学习的方式引导为新、旧知识连接纽带和桥梁,并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还应如实的抓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积极的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去引出新知,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吸收新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入手法也出现了多样化,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数学课堂的导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给新知识作路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探究创新的导入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数学童话故事范文5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求,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可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如:创设情境读,运用多媒体、挂图等有利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教《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听课文录音,学生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其中一只丹顶鹤;表演读,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动作、表情等。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先让大家记住每个角色的话,想象每个角色的表情和动作、然后请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念旁白。演了评、评了演,一次比一次精彩,教室里传来阵阵掌声;比赛读,低年级学生竞争力强,这种方法更能调动课堂气氛。

二、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读”

学生有了兴趣,教师要趁热打铁,教给他们朗读技巧。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最常用的还是范读引领法,可以是教师自己亲自示范或录音,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朗读模式,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当然朗读方法多种多样的,教学童话故事时,可让学生走进不同的角色中去。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虽然他们都懂得狼是多么的凶残,小羊无比的温和可怜,但多数学生读不出那个味儿来。于是我让男生一个个来表演狼,看谁最凶狠,同样让女生来表现出小羊的无辜可怜,在表演和对比中,学生感悟到了角色的特点,再让他们朗读人物的对话就得心应手了。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兴化市组织的诵读观摩课,学到了一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可取的方法――拍手打节奏朗读法。低年级孩子在朗读时,很喜欢拖音,即使老师帮他们纠正,不一会儿又会再现。当课文出现儿歌的话,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用拍手来定速度,训练下来,效果很不错。

三、多种评价,促学生“美读”

卡耐基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低年级的孩子尤其喜欢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赞美,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

1.老师评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果一味地批评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且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完成,所以他们不可能一下子把课文读得非常熟练,教师要充分给予他们时间,多给他们鼓励。比如请读得好的孩子当“小老师”,给大家示范,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评

数学童话故事范文6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练习为主。大多数学生很自然的把数学和“理性”、“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抽象思维”等一类枯燥且令人望而生畏的术语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心里,数学和美是两条平行线,永远都没有交点。这是对数学的一种长期误解。

科学对人类的贡献有四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科学的美学价值”。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讲解数学方法,还要向学生揭示数学美。而对数学美的追求,是学生对数学保持坚恝不拔持久毅力和乐此不疲强烈兴趣的重要动力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本质上掌握数学,才能灵活应用数学,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一、美的教学情境――兴趣的源动力

“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源于学生的兴趣。”怎样把美的教学情境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这是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我在讲轴对称图形时,精心选制了一组精美的轴对称图形或图案,有蝴蝶、天安门、戏剧人物脸谱等。这一幅幅色彩夺目的图画,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很直观的视觉效果,这是从美开始的数学教学,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一系列问题,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在讲解对称性的过程中,始终给学生灌输数学美的思想:对称美给人以安定舒适和平衡感。因此,人们把对称美称作形式美的一个法则。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圆。这时,我会告诉他们:一切美的东西,在人们的心中是有共鸣的。很久以前,古人认为圆是万向对称图形;古希腊人们认为圆是最美最神圣的图形,是大自然和谐的象征者。阿基米德死在罗马帝国士兵屠刀下的最后一句话:“不要破坏我的圆”。可见,圆是一个多么美好而和谐的图形。

人们常说:“数学源于生活,并实践于生活。”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那么源于生活的数学也是美的。

我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就从生活的实例出发,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告诉学生: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无处不在。不等式概念的简洁、明快也是数学美的形式。它不仅使我们增添知识,还能得到快悦的心情、美的享受。这种美,是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的内在美。

二、学生实践――亲历数学美

数学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个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光靠老师的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实践,自己动手。此时,也是他们感受数学美的过程。

在学了三角形和轴对称图形后,我特意用两个等腰三角形和两个圆,让学生自己动手组成不同形状的图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学生们显得很兴奋,跃跃欲试。把他们的绘画才能和想象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所画的图形当中,有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甚至有些还有点奇异的味道。这时,我及时地告诉他们:你们所画的图形中,有对称美,有不对称的美,这些都是数学的形式。不对称的美,也叫节奏美。它在变化中显示出事物的一定规律性,所以才真正显示了事物的生命力。只有富于节奏感的事物才不是停滞的、凝固的,但也不是变幻莫测的。它与对称一样,都是自然界和人类创造活动领域里存在的美。在实践当中,感觉数学的美,感觉几何的优雅,感觉数与形的调和,这是真正的美感。通过学生实践,让他们亲历数学美,对于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及培养数学素养都有益处。

三、讲述数学故事――穿越时空的悲壮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讲解有理数和无理数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数学童话故事《有理数和无理数之战》。童话从一开始就以强烈的矛盾冲突吸引了学生。由于本故事采用了夸张、象征、拟人等表现手法,枯燥的数和形在童话中变“活”了。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仅体会了数的美,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有理数和无理数,达到了出奇不意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讲数学家的故事。比如:只有初中文凭的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双目失明的数学家欧拉、为数学决斗而死的法国近代数学奠基人伽罗华的故事等等。在这些故事中,让学生体会故事的趣味,感受穿越时空的悲壮。为了征服自然而探索不止的科学家,为揭示人生哲理而锲而不舍的数学家,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人格,都是美的。同时,学生通过听这些故事,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也震撼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意志、理想和才能,看到自己的创造力和未来的生活。

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数学美的育人功能

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规律的认识,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律和哲理,并运用这些道理分析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学生就会受到教育。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弄虚作假。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数学让人们认识到不能迷信,尊重科学,相信事实。这些可以教育学生做人应求真务实。

通过介绍杨辉三角、勾股定理等我国数学家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七巧板据说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组合家具,也有的说源于古代窗楞图案,后传入欧美。美国著名作家爱伦・坡特意制作了一副精致的象牙七巧板。拿破仑在流放中也一直以七巧板作为消遣玩具。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数学曾为推动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但在学习几何时,尤其是尺规作图时,告诉学生在这一个领域我国落后于欧洲,激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他们感到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感。

五、生活在发展,知识要实践――数学美的升华

我们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美的目的不正是要把它们用于我们的生活,用于实践吗?

数学中能体现匀衡、比例美的黄金分割,不仅被数学家所熟悉,也是美学家、建筑师所热衷研究的一个“神圣的比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画家达芬奇,黄金矩形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有突出应用,如他的杰作《最后的晚餐》中的射影等几何概念的应用等。他说:“人类的任何研究,如果不遵循数学阐述和证明的道路,就不能称做科学。”

尺规作图,它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实用的作图技能,对他们今后从事很多职业都有很大的帮助。它们的基础是数学,但是这又无损于它们的美丽和朴雅。

在数学知识中,这样把数学美用于生活实践的例子还有很多。

数学之所以对人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在于数学的美。数学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把数学知识沿着美学渠道传给学生是可行的。

数学,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要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学美的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以上的叙述内容,只是我从教十余年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在工作中需进一步探索。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逐步培养数学美的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感知数学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只有培养出学生感知数学美、应用数学美的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沙利文《科学的精神》

上一篇记事作文

下一篇枯叶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