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1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当代汉语词汇;影响;学习策略
一、中国神话传说对当代中国汉语词汇的影响
在口语或书面语中,中国人经常引经据典,涉及神话寓言、诗词歌赋。这对留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更是吸引人之处。许多神话传说依旧“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语言文化中,本文选取两个典型事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两个神话传说,以此为例来谈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一)“嫦娥奔月”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1.对诗歌用语的影响
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做诗《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从古至今,“嫦娥”不断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人们一看到“嫦娥”这个词,就会想到月亮,想到冷清的生活。
2.对专业词汇的影响。中国人有登上月球的渴望,也因此将自己比作“嫦娥”,希望能像她一样飞往月亮,中国绕月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即命名为“嫦娥一号”,此系列还有“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另外,相传嫦娥在月亮居所叫做“天宫”,中国研发的一个目标飞行器被命名为“天宫一号”,“嫦娥奔月”对专业词汇的影响可见一斑。
3.对节日用语的影响。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此夜,人们仰望朗朗明月,称为“拜月”。“拜月”一词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每逢中秋后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希望能与之“团圆”,中秋又称“团圆节”。
“拜月”、“团圆节”等词语被保留在节日用语里。
(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1.对专用语影响。用“牛郎织女”称呼某对夫妻时,多指分居两地的夫妻,如果夫妻长期分离,就会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在中国,介绍青年男女相亲,就说给他们“搭鹊桥”,因为被迫分开的牛郎和织女,是在喜鹊搭桥的帮助下才得以相会。
2.对节日用语影响。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月初七日被中国人定为七夕节,这一天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
二、基于古代神话传说的汉语词汇学习策略
了解与汉语词汇相关的文化既可以增强词汇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准确的运用汉语词汇,对真正掌握汉语词汇有很大帮助。
(一)通过了解古代神话传说来培养词汇学习兴趣
平常我们在说话中会经常用到一些含有中华民族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
“母夜叉”(传说中很丑陋,很厉害的一个怪物,现在指凶悍、不讲理的女人)
“玉皇大帝”(传说中天上最大的神,F在指有权势的人)等等。
其中有很多词语留学生能通过对中国神话的学习理解,而这些大部分是无法靠翻译来形象感知的,只有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这些词语。
(二)通过阅读古代神话传说来扩大词汇量
多阅读有利于汉语词汇学习。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大量的汉语阅读有助于增加词汇量。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而不断地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并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古代神话传说来理解汉语词汇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关于神战胜灾难或与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现象做斗争的题材,分布相当广泛,如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以及精卫填海等,体现了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对大自然的抗争。
三、结论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汉语语言文化、词汇学习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其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覆盖到各个领域,是汉语词汇学习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在当代汉语词汇中,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的词汇有很多,汉语语言及其文化又使古代神话传说持久不衰、世代流传。因此,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通过了解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典故,对于丰富汉语词汇,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语言学习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程憬.中国神话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戴禄华,尹乔,谢锦芳.论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11(10):81-84.
[3] 樊小玲. 牛郎织女传说中牛意象的文化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03):12-15.
[4] 景莹.现代文学中“奔月”“射日”神话题材重写及价值取向[J].求索,2015(01):148-152.
[5] 李海霞.中国神话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 矛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 沈华.中国神话传说[M].合肥:黄山书社,2013.
[8] 尹泓.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J].民间文化论坛,2010(05):93-99.
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2
七夕吃鸡的来历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相传,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在民间,七夕有吃鸡的习俗,那么你知道七夕为什么要吃鸡吗?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只有在七夕,才得以鹊桥相会;而当雄鸡报晓时,他们就不得不分开了。古时人们因为同情牛郎织女,有流行在七夕宰鸡的风俗,以祈祷有情人永不分离。因此,七夕节,吃鸡成为很多地方的一种传统风俗。
在七夕,在城阳当地还有扣公鸡的习俗。以前一到七夕节,城阳这边有些人家就把自己家的大公鸡从鸡窝里掏出来,用筐子扣在屋子里,传说是王母娘娘规定,天亮鸡一叫,牛郎织女就得马上分开,所以大家就认为,公鸡换了生地方害怕,自然就不叫了,这样牛郎织女在一块的时间能长点。
七夕传统习俗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七夕”夜晚,年轻的妇女、姑娘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在浙江一带,很多人家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在福建地区,许多人在“七夕”节时都要准备节日食品,让织女欣赏、品尝,祈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大伙儿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人们有的乞巧,有的乞子、乞寿、祈求爱情,等等。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靥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各地七夕习俗台湾——拜“床母”
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江苏——七夕香桥会
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某一权威的语文专业杂志在其中一期的卷首语《守住语文的根》中指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根。"
毫无疑问,"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在阅读教学中守住"语文的根",就需要始终牢牢抓住"语言"这一核心,"在读中去理解语言的内涵,领会语言的韵味,体会语言的感情,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学会用语言表情达意",而理解、领会、体会、感悟、揣摩语言,离不开对语言的吟咏咀嚼。因而,吟咏咀嚼语言是涵养语文的根的重要途径。下面以《天上的街市》课堂实录片断为例,作一次呈现,供参考。
吟咏咀嚼语言,理解词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师:很好,那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和幸福再次齐读作者这奇特的想象部分。
生:读
师:同学们,这样美好的生活能实现吗?从诗文哪些词可以看出?
生:定然
师:"定然"怎样理解?
生:一定,肯定
师:这说明作者?
生:说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美好生活一定能实现
师:我们在读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生:坚定
师:一起读读,读出坚定
生:读
师:不信,请看那朵流星,这里流星为什么用"朵"而不用"颗"来形容?
生:"朵"是形容花的,作者是希望他所憧憬的生活能像花儿一样美好。
师:真好,那就让我们再次用声音来传达出这份美好吧
生;读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紧密结合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定然"、"朵",从而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吟咏咀嚼语言,体悟自得
体悟就是熟读精思,潜心思考,引导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揣摩、推敲、咀嚼课文语言,广闻博见,体验文本的情味感、意蕴感、审美感,所得无穷。
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美丽的图画展示给我们的呢?我们先去看看诗的第一小节。请位同学来读读,其他同学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由街灯想到明星?
生:(读)
生:我喜欢"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灯光与星光辉映的美景。
生:明星和街灯之间都亮--相似。
生:远远看去它们都很多。
师:明星与天之间呢?
生:明星在天上,距离--相近。
师:好了,由这种在特点上或位置上等方面直接有关的甲物想到乙物的思维过程,我们
叫它联想。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联想。你看图中的,你会联想到写什么?(出示图片)
生:我想到月饼
生:我想到月亮......
生:我还想到团圆,美好,幸福
师:你们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真让老师佩服。
师:也就是说诗歌的第一小节是什么方法在描绘?
生:联想
师:那诗歌的其它几小节也是联想吗?
生:是
师:是联想,那么也就是说这些内容是真实存在的,对吗?
生:它们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的想象。
师:对,这种想有什么特点?
生2:自由。
生3:创造。
师:很好,你很聪明。但这种创造是有基础的,想想看,这种基础又是什么呢?
生:(纷纷举手)前面联想的那些东西。
师:大家的思考很连贯,也很缜密。人们把一种或几种景物作为基础,然后在此之上创造出新的情景、故事的过程,我们叫它想象。好了,到此为止,大家明白郭沫若老先生是用什么方法给我们画天上的街市了吗?
生:(齐答)知道了,用想像
师:诗人说街市上陈列着人间没有的珍奇。那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到底天上都有哪些珍奇?
生:(纷纷说出自己想象中美好事物)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将诗歌理解与"学生体悟"联系,学生对联想、想像原本不理解,教者巧妙地引导学生潜心体悟,专心咀嚼,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挖掘出了生动而丰厚的内涵和意蕴。
吟咏咀嚼语言,把握文旨
把握文旨,是吟咏咀嚼语言的灵魂。吟咏咀嚼语言,应当紧扣文章主旨,利于深化对文章主旨的认识,或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或使情感体验更深刻,或使思维领域更宽广......
师:按照这个思路,让我们想象的翅膀越飞越高,想想牛郎织女除了闲游外,他们还会做些什么?
生:(思维再度活跃)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我们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你们所说的那样浪漫幸福吗?
生:没有
师:对此,你对诗文中的神话故事有疑问吗?
生:诗文跟传说有不同
师:告诉我哪些不同?
生:诗中的牛郎织女是自由来往,而传说中的则是一年一会,却被王母用金钗划的天河隔开。
师: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改编传说故事?
生:(互相距交流讨论,整理后纷纷举手)
生1:作者故意。
生2:作者的愿望。
生3:作者的改造。
师:对,大家都说对了,这确实是作者有意地对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结局的一种大胆地改造与想象,也确实表达了作者愿意他们如此生活的一种愿望,而为什么会创造这样的结局呢?
生:当时,人民生活很苦。
师:不错,这位同学的思考很有深度,这个问题需要联系文章的背景了。谁来说一下。
生:郭沫若写这首诗的时候是1921年,当时中国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他想让人民过好生活,所以就想象天上的街市中的牛郎织女能够自由来往。让天河变浅变窄就表达了作者的希望。人民过好生活而战胜困难的信心大了是一种感情,当然,这种创造也是一种什么?
生:(齐答)想象。
师:很好,那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和幸福再次齐读作者这奇特的想象部分。
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4
1、《迢迢牵牛星》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2、《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3、《迢迢牵牛星》全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来源:文章屋网 )
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5
大家都知道,牛是人类的老朋友,所以其形象熟悉而亲切。从生物学角度言之,牛属哺乳纲偶蹄目草食性反刍动物,野生牛体型硕大,勇猛无比,但被人类驯化以后,个头有所缩小,性格有所弱化。从时间上考察,牛破驯化甚早。在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悠久历史中,牛以自己的吃苦耐劳、诚实憨厚赢得了绝佳口碑,从而升华为文化学意义上的近乎完美的正面形象。
牛是美德象征。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牛是勤劳的标志、高尚的象征、任劳任怨的代名词。自古以来,农耕便是我国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在北方,黄牛犁地拉车;在南方,水牛耕耘水田;在高原,牦牛驮运货物。它们对人类无所求,对环境无奢望;不贪图享受,不计较得失。广裹的田野间,随处可见它们劳作的身影;崎岖的道路上,总能闻得它们辛苦的喘息。我们不惜用最美好的字眼,来歌颂赞扬我们这位忠实而沉默的老友。它们不仅甘于奉献,辛勤耕耘,还有其他多种价值。它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牛肉供人们食用,牛皮可制成皮鞋或皮包,牛骨可熬胶,牛毛、牛角可制工艺品,牛黄还可以入药,甚至牛粪都是上等农家肥料。
牛常为人牺牲。古代天子方伯诸侯等祭祀山川社稷,屠生灵以献,谓之“牺牲”。虽然血腥,但比之用人来做牺牲,文明程度已大大提高。只有牛领衔者可称太牢,足可见人类对它们的“青睐”与“重用”。然其是否有光荣感和使命感,却未可知。
牛生性英勇无畏。冷兵器时代,有火牛阵法,在上千头牛椅角上绑上尖刀,牛尾上缚物浸油,夜间布于阵前。当今虽已进入现代,火牛阵法不能再展威力,但在西班牙斗牛节上,于斗牛士与斗牛的进退斗法过程中,人们还是能体味出牛的勇猛与刚烈。
牛曾衍生爱情。我国民间传说中,不乏派漫故事。而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见诸史籍最早,并由神话转为传说,最终家喻户晓,在民间传诵了两千多年。牵牛和织女,原是天上银河系的两颗亮星,以牵牛星和织女星为主人公的神话,可谓我国星宿神话中之硕果仅存者。到了唐代,牛郎织女传说完整形态及互为表里的“七夕乞巧”习俗,终于成熟而定形,一直流传至今日。而老牛成全和推动了牛郎织女的爱情,堪称无名英雄。
牛乃始祖化身。据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日任姒,有蛴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与黄帝并称我中华始祖,而炎帝却是牛首,足以说明牛在先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牛曾孕育文化。由于牛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所以受到先民的垂青与重视。在成语、俗语中,带“牛”字的也不胜枚举,如初生牛犊不怕虎、牛刀小试、牛肥马壮、气壮如牛、疤丁解牛、牛衣对泣等。作为偏旁部首,以牛为偏旁的字也有很多。据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以牛为偏旁的字有44个,常用的有告、物、牧、犁、特、犟、牺、牲、牝、牡、靠等。
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6
郧西地处湖北西北边陲,总人口51万,是国家级老区贫困县和湖北省特困县。郧西县政府日前高调宣布,该县引资8亿元,将在郧西打造占地1250亩的世界婚俗文化博览园。
此前,郧西县因修建了两大主题广场、制造了世界最大的人造月亮、铸造了世界最大铜牛等系列“七夕工程”而备受各界关注。
一个边陲贫困小县缘何要依托“七夕”神话来“旅游立县”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贫困县的致富“冲动”能否起到长久效果?
“七夕工程”耗资巨大
对应“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郧西县建起了实体景观。天河广场和七夕广场是两个最能体现“七夕工程”精髓的地点。
在鲜花的簇拥下,一个铁架搭起的蓝底展板矗立在郧西县天河广场边角,展板上印有一组画像:牛郎和织女正双手紧扣在鹊桥相会,画像旁“天河在郧西”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广场旁边有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当地居民说,这条并不起眼的小河却有个响亮的名字――天河。因为这条小河被当地认定是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划出来的。而这条小河,也成了当地政府自认为是“牛郎织女”故事发源地的“铁证”。
为了将这条河流打造成“爱情之河”,郧西县投资6600余万元对天河主干道和支流二道河进行拦河建坝,蓄水开发,共修建挡水建筑物7处,装设自动翻板门74扇,形成人工湖面40公顷。
在天河岸边的广场上,还卧有一尊大铜牛。铜牛的简介显示:该铜牛为世界最大卧式铜牛。在“七夕文化”的传说中,它是牛郎织女得以相知相识并成为佳偶的重要媒介。
而在郧西县城标志性山峰大尖山顶,还建造了世界第一大人造月亮,在山体上有14个星座图案,形成“众星拱月”的画面。
郧西官员曾自豪地向前来参观的客人介绍:“自古月亮十五圆,郧西的月亮天天圆!”
在“七夕”广场,离入口处不远,有一尊牛郎织女相会的汉白玉浮雕。有居民向记者透露,这尊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浮雕,花费了该县300多万元资金。
2010年2月,郧西官方通报显示,连同“七夕工程”在内的25个重大项目,将要花费14亿元资金。
今年年初,郧西县又决定征地1250亩,打造世界最大婚俗文化博览园,此博览园将反映全国56个民族和世界其他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婚庆风俗。
为了吸引投资,郧西县政府对此项目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婚博园征用的1000亩土地,投资者只需承担每亩15万元征地费(含手续费);在婚博园对面,琴桥两侧配套供地约250亩,按投资两亿元奖励50亩土地,用于旅游地产开发;项目自动工之日起,县政府每年投资200万元,用于婚博园的广告宣传,连续支持5年,共扶持投入1000万元……
9月29日,在婚博园项目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王启明向记者介绍,婚博园分为湿地游览区、世界园区、中国园区等功能区域。
然而,记者在现场发现,婚博园项目奠基已有两个月时间了,但当天建设工地却冷冷清清。项目奠基了缘何又没开工?
王启明向记者透露,婚博园及配套所占地1250亩,目前湖北省国土厅只审批了100亩,还有1150亩需要审批。
“1150亩土地省里至少需要分三次才能完全批下来,最迟明年6月前可以办完用地审批手续。”王启明对记者说,用地手续办好后即可动工。
而另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为防止房企变相圈地,今年8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下发通知,对占地面积在300亩以上或总投资在人民币5亿元以上各地待建的各类主题公园紧急叫停。
“婚博园未能动工,可能与国家发改委的‘叫停’政策有关。”这位知情人士说。
“七夕运动”如火如荼
为营造“七夕”氛围,今年年初,郧西县委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社区居民和青年学生学唱“七夕”歌曲。
郧西县将首届天河“七夕”文化节征集评选的获奖歌曲收集整理、汇编成册,并聘请专业或业余歌手分别进行演唱,录制成歌碟,然后下发到基层单位,以供学唱。
郧西县委同时强调,将对全县单位学唱“七夕”歌曲活动进行严格考核,对活动扎实、卓有成效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敷衍应付、流于形式的单位实行责任追究。同时,把活动开展情况与文明单位创建挂钩、对活动组织不力、效果差的单位不得评为文明单位。
除此之外,每年从全国各地海选7名“织女”也是郧西县营造“七夕”氛围的一项重要工作。
知情人士向记者介绍,排名第一的“织女”可以获得奖金2万元、其他6名“织女”则每人可获得1万元奖励。同时,上述7“织女”由郧西县“七夕文化”建设办公室、县人社局、县妇联建立档案,跟踪管理,优先推荐到企事业单位录用。
郧西县旅游局副局长黄江平向记者介绍,去年选拔的第一届7名“织女”基本都已经推荐就业。
每年的郧西“七夕”文化节则是郧西县营造“七夕”氛围的重头戏。
“‘七夕’文化节已经搞了两届,规模越来越大,每年的‘七夕’晚会更是明星云集。”家住七夕广场附近的郧西居民王峰向记者描述。
今年8月6日晚,在绚丽多彩的烟花中,第二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天河之爱”大型情歌晚会在该县天河广场盛大举行,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王冠担纲主持,陶、蔡依林、汤灿等十几位当红明星现场献唱。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为确保今年“七夕节”活动的安全,全县仅有496名警力的郧西县公安局不得不向十堰市公安局求援,请求增援警力400名,支持安保工作。
街边广告牌上贴着“七夕”宣传画,县委宣传部办公室的桌子上堆积着“七夕”宣传资料,就连出租车的车载电台播放的也是“七夕”的访谈节目,几个专家在节目中高谈阔论:“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划出了天河……‘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
记者在郧西采访时发现,“七夕”元素似乎充满了这个鄂西北边陲小城的每个角落。在郧西,“七夕”似乎演变成了一场运动。
“牛郎织女”催生“旅游立县”
“郧西基本上是十年九灾,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郧西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核心区,工业发展也受到了限制。”郧西县旅游局副局长黄江平说,郧西提出"旅游立县"是现实所迫。
“在如何搞好‘旅游立县’的问题上,郧西县几届领导班子都在想办法、找路子。”黄江平对记者说。
因为郧西县城旁边有条河名叫天河,加上民间曾经传说郧西就是“七夕”文化发源地。于是,依托“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助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计划摆上了当地主要领导的案头。
2009年7月,郧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开发‘七夕’文化,提升郧西人气”的发展思路。据了解,此前,山东沂源、湖北襄樊、河南南阳也曾加入过“七夕”发源地争夺战,但最后因只停留在理论研讨上,都未成气候。
2010年7月29日,第二届中国“七夕”文化研讨会在郧西举行。曾受到前任县委书记叶战平书记邀请的日本大阪枚方市七夕协会会长鸟居贞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段怀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教授萧放、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专家最后一致认为:郧西是中国“七夕”文化发源地之一。
“郧西有中国唯一的天河,在这里带‘天’字头的地名就有8处。”王启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七夕”发源地对于郧西来说是实至名归。
在郧西县委十二届三次会议、县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郧西县提出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建设天河生态文化旅游圈,用“七夕”文化将县内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
“造富”神话能走多远
“其实我们现在的建设规模还不大,将来还要搞更大的项目,做到吃、住、购一条龙服务,我们要将郧西打造成西安的后花园。”在郧西县旅游局办公室,黄江平给记者描绘了郧西县旅游发展的美好前景。
黄江平向记者透露,郧西县的县域经济从2009年全省倒数第一,到2010年一年前移了15名,这与“七夕”文化的带动有很大关系。
在黄江平看来,郧西县旅游经济去年的“突飞猛进”得益于“七夕”文化的开发和运用。
“以前县里开会,旅游局的牌子基本上都是摆在后排,现在开会,旅游局的牌子和其他重要的行政部门一道摆在了第一排。”黄江平认为,这一细小的变化可以看出该县对“旅游立县”看得有多重。
然而,就在官方一致叫好的同时,质疑声却一直未能平息。
据了解,2009年,郧西县全县财政收入仅为1亿元,打造“七夕工程”等25个重大项目需要的14亿元建设资金,将考验政府筹措资金的能力。
饱受争议的还有每年一度的“织女”形象大使选拔赛。
“第一名‘织女’2万元的奖金超过了当地普通公务员一年的工资。这种既给奖金又优先推荐工作的选美赛,会给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一位名叫林雪的网友质疑,“七夕”是在务实还是务虚?将大批发展资金用在一个虚幻的传说上,实际意义有多大?
和林雪持同样观点的还有郧西居民张亮。
“最近几年,在省市资金的支持下,郧西的市政面貌大为改观,这一点值得肯定。但郧西的‘七夕工程’建设基本上是政府在唱独角戏,市民们并不感兴趣。”张亮坦言。
“每年的‘七夕’晚会,一张门票最高卖到了1770元、最低也要970元,而郧西县工龄在25~30年的正科级公务员,月工资只有1400余元。一张门票的价格远远超过了一个普通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在这样的贫困县,有几个市民会自己掏钱看演出。”张亮对此深表质疑,一万多张晚会门票到底卖给了谁?
张亮向记者透露,目前郧西当地农村还很困难,急需资金扶持,一些村组还在为修路饮水争取资金而四处奔波。贫困,依旧困扰着这个鄂西北边陲小县。
“‘七夕工程’不是长久之计。短期增长的旅游经济就像肥皂泡一样,改变不了郧西的贫穷状态。”张亮说。
不过,邻县却乐于效仿郧西。
“最近两年省市对郧西的扶贫建设资金倾斜得很厉害,我们看着都眼馋。”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一名干部对记者谈起郧西的“七夕工程”建设时说,郧西这几年的变化与上级部门大量的资金扶持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