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规范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范研究

规范研究范文1

中医认为“证”是病的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概括,它受病的基本矛盾的干扰,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证候诊断离不开具体疾病的诊断,证候诊断的规范研究应采用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这样才能对疾病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证候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将中医的证候演变规律更清晰地凸现出来。由于相对于中医学病名而言,西医学病名往往诊断明确,机制比较清晰,所以应选择西医诊断明确,而中医治疗有优势,又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采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方”与“证”密切相关,方由证立,证随方名,方能测证,证能验方。很多有效的经方、名方是结合了中医理论精华和长期临床实践经验配伍而成,与其特定的证候有较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且,临床疗效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和关键问题,证候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应建立在方剂疗效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以方测证还可以对“证”进行动态的研究。所以,有课题组提出“以候为证,以象为素,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是建立辨证方法新体系的依据”[2];也有学者提出“围绕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这一中医证候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突出中医学思维特征与现代科学设计融合的研究思路,以方剂干预治疗效果作为比较参照系统,基于中医以方测证的逆向思维的认‘证''''方法,不断积累、完善,由此构建出具有坚实临床科学基础的证候标准,应该是病证结合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3]。但是,近10多年来,由于对“方证相对”的理解存在歧见,故有学者提出“以方测证”作为一种证候研究的方法并不可行。有的认为:每个汤方都有相对应的证,只要有此证即可用此汤方,常称为“汤证”,汤证(方剂辨证)不同于八纲、病因和脏腑辨证,是指以汤辨证,相符即可应用,其实质是找出汤方的适应证[4]。有的引用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的话说:“合是证便用是方”,即某证只能用某方,某方只能治某证,处方用药必须与病证对应,才能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5]。这种观点后来被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们继承下来,被概括为“有是证用是方”。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方证相对”及“以方测证”不能对“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应改称为“方证相关”。还有学者认为“方证相对”应理解为“对症治疗”、“方病相对”等等。朱邦贤教授在分析上述观点后则提出,中医所讲的“方证相对”是指方剂的药物组成与配伍,与其主治病证所内寓的基本病机具有高度的针对性或相关性[6]。应当明确的是,“方证相对”中的方证或汤证,是指某方与某一特定病证间所存在的直接对应的主治关系,这一关系是建在该方内涵的“理”(该组方所针对的基本病机)和“法”(根据基本病机所确立的治疗大法或具体治则)之上的。笔者是这样认为的:“方”与“证”密切相关,如朱教授所述两者是通过理与法相关联,但由于关联的程度不同,可以是多方对应于一证,也可以是一方与多证对应,其对应的程度取决于临床疗效,所以,根据临床疗效可以求得最佳对应的方证,以最佳对应的“方”来测最佳对应的“证”,这是目前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主要思路。

2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及病例回顾的基础上,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原则,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前瞻性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系统评价和完善,是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重要途径

早期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是以文献调研与专家咨询为主要途径。所以,由此而建立的证候诊断标准必然会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影响,出现标准之间互不相同的现象。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是设计、衡量和评价(design,measurement,evaluation,DME)。它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学,强化科研设计,排除各种偏倚和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所以,为提高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应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和病例回顾的基础上,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则强调从系统研究中获取证据,并重视临床实践中个人经验与系统研究中获得的科学证据相结合,对患者个体做出合理的临床医疗决策,是临床流行病学和现代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典范。赖世隆教授[7]评价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是当今医学界公认的进行临床研究最为科学的方法学。”所以,应该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系统评价和完善,包括对证候诊断标准建立方法和研究质量、诊断标准的诊断效能和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系统评价[8]。但运用EBM与DME方法时需要克服样本量大,时间周期长等困难,解决出版偏倚(发表偏倚)、伦理和资金等问题。

3加强四诊客观化研究,在系统生物学的引领下,开展组学研究是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重要环节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以经验为基础的中医学缺乏还原论的研究方法。所以,它无法解释系统内部的组成成分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不能对信息进行量化。因此,必须将中医思辨性的经验描述和宏观性概括过渡到高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这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解决客观化与定量化问题[9]。

3.1加强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证”是对临床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后得出的概括性结论。这个结论能否反映疾病的本质,关键在于通过四诊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是否准确、真实和科学,以及医生分析、综合的思维结果是否合乎疾病发展的实际。受古代条件的限制,医生只能依据感觉器官,通过望、闻、问、切来获取临床信息。所以,信息收集过程中主观性很大,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加强四诊的客观化,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利用内窥镜、显微镜、现代影像技术等扩展医生望诊的范围和深度;研制了多种舌诊、脉诊仪器,使人们通过仪器“望舌”、“切脉”时能直接读数,定性、定量地进行分析;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对气味进行分离研究;尝试制定问诊方案与步骤,使问诊科学化、程序化等等。但研究与临床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如研制的舌诊仪、脉诊仪获取的信息量不够,欠灵敏;有些四诊信息,如病人的感觉,本身就是病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很难利用仪器设备来测定等等。所以,如何借助现有的科学技术来客观地采集分析中医临床信息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2在系统生物学的引领下,开展组学研究宏观辨证是中医的传统辨证方法,它是根据“知内揣外”、“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来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从理论上说在宏观辨证的基础上,慎重地选用一些现代医学的微观指标可以使中医证候诊断由定性转变为半定量或定量,从而提高其客观性,并且,拓宽和加深传统“四诊”的视野,丰富辨证论治的内涵,为中医在“无症可辨”的情况下提供一定的辨证依据。为此,现在及以往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是采用西医还原论的研究方法,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从理化、免疫、代谢、微量元素等方面来筛查与中医证型相关的微观指标,分析其内在的相关性;研究同一疾病不同证型的微观指标的异同,不同疾病同一证型的微观指标的异同,来寻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对证型的主要症状的特征进行现代医学阐释等等。但研究结果只发现某些指标与某些病证有某种相关性或提示性,相关的程度及提示的准确与否并不清楚。而且,随着研究的广泛深入,很多指标的特异性逐渐被否定,许多观察指标随着观察者的不同而出现矛盾的结果。由此可见,采用西医的还原论方法来研究中医,则中医的整体性和个体化诊治的特点就会被破坏,反而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因此,今后不宜再把寻求诊断某一证型的特异性指标作为研究重点,而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来研究某证型的指标群。有研究认为参考现代心理学行为功能量化及生命质量量化等评分方法,可以对症状、体征进行等级积分,对证候辨证进行半定量化的分析[10];通过对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分级记分,采用相加计数法、累积记数法、分类记数法等方法进行指征积分的记数,然后根据指征的出现率和指征积分数的高低,并适当考虑临床实际,对证候进行计量诊断。还有学者在半定量的同时引入统计学权重的概念[10],经过统计学处理,以不同权重来反映不同症状体征的主次,又以不同积分反映症状体征的轻重程度变化,对证候进行定性与定量(等级)相结合的计量诊断。但目前的这些研究思路与方法都无法真正实现证候的量化诊断。系统生物学由LeroyHood创立,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生命科学的研究重点已经开始从还原论研究转向系统论研究,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将引领医学进入新的疾病诊治模式,推动医学进入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个体化医学的新时代[11]。中医学的整体观、治未病观、辨证论治和方剂配伍等理论与系统生物学的意旨具有相通之处。钱学森曾说:“系统论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辩证统一。”所以,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可以弥补中医的缺陷,中医证候研究应在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引领下,综合数学、信息科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基因组、mRNA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各个层面开展组学研究,通过数据的整合,来建立证候的诊断模型,精确、量化地预测证候[12]。

4数据挖掘技术及计算机智能的发展为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出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模型或规则)的过程,也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中医证候和证之间没有明确的函数关系,只能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及临床资料中进行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和方法很多。

4.1引入复杂性科学理论对证候进行降维升阶处理,寻找证素应证组合的演变规律中医证候涉及复杂生命现象的功能、整体和动态层面,它具有典型的开放性、层次性、涌现性和高维性特征,所以,中医证候诊断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多维多阶的、可以无限组合的复杂巨系统。引进复杂性科学理论,通过证候的降维升阶处理则能解决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张志斌等[13]由此而提出建立辨证方法新体系的设想,即通过证候要素的提取,将复杂的证候系统分解为数量相对局限、内容相对清晰的证候要素,然后通过各证候要素间的组合、证候要素与其他传统辨证方法系统的组合等不同的应证组合方式,使辨证方法体系不再是各种具体证候单纯联系组合的线性平面,而具有复杂的多维多阶立体交叉的非线性特征。如1991年列入国家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的“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所建立的“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就是一个降维升阶工作的较好范例[14]。目前这方面研究还仅仅局限于临床具体病种,需要加强中医证候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合作。

4.2引入模糊数学与粗糙集理论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查德曾指出:当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长时,找出系统特性的精密而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直至达到这样一个界限,即精密和有意义(或适当性)变成两个互相排斥的特性。中医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证候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的表现可以是典型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证候表现却是不典型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亦有学者认为“证”是一种模糊集合元,主要表现为:证的有些症状其性质、状态是不能精确断定的,“证”所包含的内容与各个症状所包含的内容,不是一个简单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统一体与个体之间的集元性关系[15]。所以,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认为“证”是一个模糊概念,可以使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来刻划,进行量化分析,确定“证”的模糊集合中某些症状隶属于某证的程度,从而建立起“证”的数学模型[16]。粗糙集理论是继模糊数学理论之后的又一种处理不精确和不确定问题的数学方法。它是波兰学者Z.Pawlak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近年来,已有学者尝试将粗糙集理论引入到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中,如秦中广等[17]利用粗糙集理论建立了中医诊断类风湿的模型。他们还将该方法与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前者的诊断正确率远远高于后者。随着粗糙集理论的发展,它还可以与诸如模糊识别、神经网络等技术相结合。

4.3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多元分析,即多因素分析,它主要是探讨高维数据的内在规律。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是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并根据传统的辨证理论对每个病人进行辨证,确定为“某证”,然后采用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常用如Fisher判别方法和Bayes判别、逐步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建立函数方程,并进行回代检验。但这两种方法都无法消除获得应变量(Y)值时的经验性和主观性;同时还必须基于各变量的作用与其他变量无关,各变量的作用可以叠加这不甚合理的假定前提下;所建立的证候和证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线性描述;二者的Y值都只是简单的A与非A的类别区分,不可能进行轻重程度的等级划分等。之后有学者提出将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应用于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聚类分析又称集群分析,可以将随机现象进行归类。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可通过寻求少数的几个变量(或因子)来综合反映全部变量(因子)的大部分信息。以上几种统计方法都可以实现证候的降维,有利于疾病证候分类中主、次症(征)及特征性表现的提取,有利于发现疾病调查群体中各类证候的症状、体征的组合及变化规律等等。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再通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则能简化和明确对因子的解释。但是聚类分析在定义指标间或样品间相似性的度量时存在主观性,根据空间上的“距离”或形状上的相似性,对对象(指标、样本)进行刚性分割,它不能把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类别中体现出来,而且,它不能对多边关联同时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要求资料为计量资料,且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同样也不可能有症状轻重程度的划分。因子分析则要求“公因子或共性因子”和所有变量均有关系,且是一种线性关系。另外,如何看待舍去的其他成分及特殊因子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单独使用上述几种统计方法都会暴露出诸多不能克服的问题。因此,需要将多种统计方法联合运用以取长补短,提高结果的可靠性。但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到底选用哪些多元统计方法,如何进行联合应用,还在不断探索之中。

4.4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属于隐变量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在统计领域发展十分迅速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运用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对有关现象的内在结构理论进行分析。即研究者可根据专业理论知识提供变量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即先验关系,应用图形来表示变量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然后检验所假设的模型与数据资料的拟合程度。如果拟合优度好,则认为变量间所假设的关系是成立的;反之,则拒绝原假设。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可以将隐变量和直接测变量一并考虑,并且,可以对变量的测量误差及其方差作出估计。所以,设想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建立一种比较客观的、定量的证候诊断标准,目前正处于试验阶段。

4.5计算机智能从复杂系统科学角度来看,证候是建立在广义症状集(包括以四诊信息为代表的宏观子集和以现代生物学特征为代表的微观子集)上的映射,广义症状之间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化系统,这类动态系统及其演化过程从理论上说可以通过计算机智能来实现。计算智能(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CI)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仿人类和其他生物对非线性、不完全、不精确和不确定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技术,具有良好的容错性、鲁棒性和高精度等综合技术优势。计算智能主要包括:(1)用于模仿生物种群进化过程的演化计算,如遗传算法、演化策略、演化规划、遗传程序设计等;(2)模仿大脑思维的高层次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ANN),近年来在ANN基础上还提出了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radialbasisfunction,RBF)神经网络及基于聚类分析的RBF神经网络。已有学者通过对基于聚类分析的RBF神经网络所建立的中医证候诊断模型的检验,验证了其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8];(3)模仿低层次大脑结构的模糊系统。以上这三者都是仿效生物信息处理模式以获得智能信息处理功能的理论和技术,目标相近而方法各异,将三者交叉组成新系统则能达到取长补短、各显优势的效果。如用神经网络来构造模糊系统,集中了模糊控制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双重优点,扩大了系统处理信息的范围;又如引入遗传算法构造综合性的模糊神经网络计算智能系统(fuzzyneuralnetworks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sys-tem,FNNCIS),可以形成与实际问题相吻合的中医证候诊断决策树等等。

5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将是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钱学森教授为首的一批中国学者在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曾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19]。在复杂系统的研究中,通常是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家判断力相结合,形成和提炼出经验性假设,这些经验性假设往往难以用严谨的科学方式证明,但需要经验性数据对其确定性进行检验,从经验性假设出发,通过定量方法得到结论,这一过程是一个人机结合综合集成的过程。中医学的模糊性、多变性、复杂性及隐匿性决定了中医证候诊断必须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来完成。所以,将综合集成法运用到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中则能实现把人的“心智”与计算机的高性能结合起来;把人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科学理论和经验知识)综合集成起来;把各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把多种领域的科学知识进行综合集成;根据复杂巨系统的层次结构,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统一起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综上所述,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包括诊断的标准化、客观化及定量化研究,它除了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继承性等原则外,尚应体现辨证的系统性和发展性,证候的特异性和稳定性[20,21]。同时还要加强证候概念及专业术语的规范化研究。所以,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正如沈自尹教授[22]所总结的:“证”的研究难点在于:其一,证是一种功能态的,可以发展,可以转化;其二,证的概念应用亦较混乱,灵活性大,辨证可因人而异,只有凭医生的分析概括水平;其三,难以定性、定量,更难以定位。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现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才有望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

【参考文献】

1DengTT.Standard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Guangzhou:GuangdongScientificandTechnicalPublishers.1990:9.Chinese.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

2WangQG.Studyofstandardizationandbiologicalfoun-d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frombloodstasissyndrome.JiangxiZhongYiXueYuanXueBao.2004;16(5):5-10.Chinese.王庆国.以血瘀证为切入点进行中医证候规范及其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5):5-10.

3LiuP,HuYY,NiLQ.Onestablishingcomparativereferencesystemforsyndromeclassificationstudyfromthethinkingcharacteristics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dependenttherapy.ZhongguoZhongXiYiJieHeZaZhi.2006;26(5):451-454.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刘平,胡义杨,倪力强.从辨证论治的思维特征探索证候分类研究的比较参照体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5):451-454.

4ShenZY.Somewaystoimprovethe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ZhongYiYaoZaZhi.1981;(6):2-5.Chinese.沈自尹.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广开新路———进一步提高中医水平的若干途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2-5.

5WangYC.Rethinkingonthedoctrinethattreating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byusingaspecificformulatraditionallyestablishedforthesyn-drome.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1998;21(6):2-4,7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王玉川.关于“有是证用是方”的反思.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6):2-4,72.

6ChenKX.Thinkingandexplorationofth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PublishingHouseof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6:115.Chinese.陈凯先.中医药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15.

7LaiSL.Keypointsaboutclinicaleffectivenessassess-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uangzhouZhongYiYaoDaXueXueBao.2002;19(4):245-250.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赖世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若干关键环节的思考.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4):245-250.

8ZhuQ,GuoXF,LaiSL.EvaluationofalongsyndromeonTCMsyndromediagnosisstandards.TianjinZhongYiYao.2006;23(2):105-107.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朱泉,郭新峰,赖世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循证评价.天津中医药.2006;23(2):105-107.

9ChenJX.Thestud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system:cur-rentstatusandfutureprospects.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2001;24(4):3-8.Chinese.陈家旭.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4):3-8.

10WangJ,YaoKW.Presentsituationofstudyonquan-tizeddiagnosisofsyndromesinTCMandconsiderationcausedthereby.ShiJieKeXueJiShuZhongYiYaoXianDaiHua.2003;5(5):10-13,7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王阶,姚魁武.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5):10-13,78.

11WestonAD,HoodL.Systemsbiology,proteomics,andthefutureofhealthcare:towardpredictive,pre-ventative,andpersonalizedmedicine.JProteomeRes.2004;3(2):179-196.

12ShenZY.Studyonsystematicbiologyandsyndrom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ZaZhi.2005;25(3):255-25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沈自尹.系统生物学和中医证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3):255-258.

13ZhangZB,WangYY,FengJ.Modernstudyofstand-ardizationofsyndromes:areview.ZhongguoZhongYiJiChuYiXueZaZhi.2005;11(9):641-644,649.Chinese.张志斌,王永炎,封静.现代证候规范研究述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641-644,649.

14TheScientificResearchGroupofEncephalopathyEmer-gencyofStateAdminist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draftforthe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diagnosiscriteriaofstroke.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1994;17(3):64-66.Chinese.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15JiangLS.Theideasandmethodsinstudyingthesyn-drom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YunnanZhongYiZaZhi.1991;12(2):1-5.Chinese.蒋力生.中医“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云南中医杂志.1991;12(2):1-5.

16JiangLS.Theideasandmethodsinstudyingthesyn-drom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ntinuation).YunnanZhongYiZaZhi.1991;12(3):1-8.Chinese.蒋力生.中医“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续).云南中医杂志.1991;12(3):1-8.

17QingZG,MaoZY,DengZZ.TheapplicationofroughsetintheChinesemedicinerheumaticarthritisdiagno-sis.ZhongguoShengWuYiXueGongChengXueBao.2001;20(4):357-363.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秦中广,毛宗源,邓兆智.粗糙集在中医类风湿证候诊断中的应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1;20(4):357-363.

18LiJS,HuJL,YuXQ,etal.AresearchonRBFneu-ralnetworkbasedonclusteringanalysisintheapplica-tionofsyndromediagnosis.ZhongguoZhongYiJiChuYiXueZaZhi.2005;11(9):685-687.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李建生,胡金亮,余学庆,等.基于聚类分析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用于证候诊断的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685-687.

19MengQG,WangYY,DaiRW.Exploringthestudyofstandardizationofsystematicandcomplicatedsyn-drom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YiYaoXueKan.2003;21(12):2015,2025.Chinese.孟庆刚,王永炎,戴汝为.系统复杂性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探析.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15,2025.

20XuT,WuCY.SpeculationsonstandardizationofTCMspleensystemsyndromes.Nan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ZiRanKeXueBan.2002;18(5):264-265,26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徐涛,吴承玉.中医脾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思路与设想.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5):264-265,269.

规范研究范文2

    关键词:会计规范 规范体系 会计法律 会计准则 职业道德

    一、会计规范的意义

    制定会计规范原则,是为了让会计人员在规范的要求内去实施会计工作。时间证明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是符合我国会计规范的。在运用会计规范原则急性核算工作时,认真执行会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清晰性、条理性、合理性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会计规范组织会计核算,在会计工作中,会形成于审计查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的六种重要关系:1、对应关系。会计核算中采用的是复式记账的记账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以记录经济业务来龙去脉的形式反映资金的增减变化。在审计工作中,根据对应关系,产生了账户分析法;2、勾稽关系,是指在一种会计资料内部以及在不同的会计资料之间的数据具有相互核对关系。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勾稽关系采用核对法,检查帐目之间是否相符;3、借贷关系。企业资金周转有着一定的规律,同时物质的流动也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审查中,可以从借贷关系是否正常来确定有无疑点,有无追踪审查的必要。4、映射关系。会计核算工作是以账簿和报表等形式,对企业过去的经济业务、企业的实有资产和所负债务及其经营成果的反应。表现为以下几种具体形式:实有资产与账簿的映射关系;账簿记录金额与实际业务发生额的映射关系;会计凭证要素、附件与实际业务情况的映射关系;账簿记录时间与实际业务发生时间的映射关系。5、往来关系。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总会与其他企业或单位发生各种结算关系。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这种关系主要表现是,设置和使用各种的往来账户。6、牵制关系。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会计核算工作加强管理,按照控制关系处理的经济业务,最终会在会计资料上反映出这种相互制约的牵制关系。

    二、目前会计规范的现状、有效性、形势

    (一)现状

    会计规范是展开会计工作时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是会计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会计规范不仅是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也是随着国家经济不断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会计规范这个理论研究上,国内外学者似乎对会计规范都很有兴趣,但是对这一机制的讨论并不多,由此可见,国内会计规范机制较多的是对其本身内容和制度的研究。

    (二)有效性

    会计信息在客观上是需要会计规范体系强制干预的,约束会计工作之间的经济利益,防止造价行为。因此会计规范的有效性成为会计工作质量的基础,不仅确保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促进了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完善。但是从我国现有的法规执行力度看,虽然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市场经济发展下会计规范问题的有效性仍然缺乏,而且对证券市场的进步起着干扰作用。

    (三)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工作的变革,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会计规范体制以来、统一的会计核心制度,以及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完善,是我国会计规范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

    (一)会计法

    会计法是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中最高的法律规范,是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会计法立法宗旨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对财务的管理和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会计法》共有7章52条,主要针对会计工作中审计原则、核算工作、企业核算的相关规定、工作中的监督等方面的明确规定。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加强与建设

    会计的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行为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包会计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和披露的道德感官、职业原则和作风等态度问题。在会计规范中,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起着非常做要的作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只界定了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守的原则, 但道德规范却能从深层次作用于会计工作的质量。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但能造就会计人员的素质,而且良好的道德观念有助于企业与外界沟通中猜忌。

    (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的构建。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的构建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自财务会计概念提出构建以来,许多国为了改财务会计工作,提出来很的方案。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的构建从内容和范围看,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有关财务会计概念构建大致一样,但是深度上看,对财务会计概念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缺少具体的逻辑性。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财务会计概念的构建势在必行。

    (四)我国具体会计准则质量的提高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规范行为,必须满足我国具体质量标准,加强会计准则程序的精密。具体会计准则的建立是为了在会计工作中能准确的反应经济问题,当然制定会计准则理论者素质和修养也很重要。会计准则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工作中的审计问题,因此,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提高会计规范性的措施

    近些年,我国会计改革步伐加快,会计规范性措施化管理不断提高,随着会计规范化有效措施的实行和研究,会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

    加强会计规范的明确性,确保信息的可靠性,会计规范原则的定义要有明确的条款,因此。相关法律部门要认真的找出会计规范中定义模糊的词语,做到用词准确,提高法规的权威性。加强相关规定内容的具体化,这样才能让会计工作更好的展开。

    会计规范要具有有效性就必须保持各个规范之间的一致性。对我国现有的各种会计规范原则进行相应的对照,加强会计规范条款之间协调性,避免出现法规规范和法律口径的不一致,以及利用法律漏洞推脱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责任人。在新的会计法规出台时,要关注与已有规范是否保持一致,防止在工作中相互冲突现象的产生。各部门间应相互沟通、积极配合,保证相关法律规范的一致性。

    要使用会计规范打击会计造假和保护投资者的执行能力,就必须加强会计规范的约束力度,重视民事责任能力,确保会计规范的真实性。民事责任能让受害人获得应得的赔偿,民事责任履行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原则。构建失真的民事责任制,可以使投资者与股东权利得到最大的保护,赋予诉讼的权利,同时对企业会计工作中虚假和信息的不真实性起到了巨大的限定作用。企业中,虚假的会计信息一旦被证实,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也要赔付相应的民事赔偿,这些规范,促使企业必须考虑虚假的会计信息被查证后所赔付的巨款,因而对企业会计信心起到了越俗作用。

    结语:我国目前,在实行会计规范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共建,是我国经济从实际出发的可行模式。在会计规范体系的制约下,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建立和会计人员水平的提高。会计规范理论的研究,是对会计规范行为和现象更深层次的认识。本文通过对会计规范一系列的说明,指出会计规范问题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小企业会计制度研究组,《〈企业会计制度〉讲解》?,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熊哲玲,梁静,《论我国会计规范改革方向》[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

    [3]孙淑华,朱锦仙,《谈如何对企业加强会计核算与监督》,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3期

    [4] 王国生,《企业会计核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规范研究范文3

关键词: 考试管理 规范化 完善考试管理对策

考试是对学生整个学期课业的一种检验形式,这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拟定恰当的教学任务。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考试管理存在极大的弊端,考试管理的不规范化导致考试结果参考价值不高。下面主要论述了考试管理规范化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进一步促进考试管理规范化的实现。

一、考试管理现状

从现状分析来看,考试管理存在诸多弊端,这直接导致考试管理规范化难以有效实现,比如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内容相对固定、考试时间较为集中等,教师对于考试管理相对比较松散,基本上都是粗放式管理,而且很多学校考试对于课本知识考核居多。从某种意义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无法有效判定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学生真实水平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检验,甚至会使学生对考试放松警惕,假设未能有效管理考试,将会对学生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较为固定的知识,如果只是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考核,就无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更谈不上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几乎停滞不前。

二、考试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性

考试是每个院校极为重视的教学环节,考试管理的规范化正是现阶段学校需要完善的工作,可谓是意义重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考试是教学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这需要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强学习,课上注意听讲,课后完成作业。除此之外,还需对教师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话题进行思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且能够有效应用知识。由此可以看出,考试管理规范化是现阶段需要重视及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的一种检验,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更具实际参考价值,可以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从目前情况分析来看,考试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考试结果是对教师教学的良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由此可以看出,考试管理规范化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措施,这不仅仅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更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最关键的是可以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校必须有效推行考试规范化管理。

三、完善考试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转变教学理念

考试管理首先要从教学理念抓起,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较为落后的传统教学理念,基本教学都是以课本知识为主,对于课外知识的延伸并不到位,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社会发展作为教学依据,努力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相融合,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纸上谈兵”情况的发生,无法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学校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前提,在日常教学中适当增加创新性内容,并且将这部分内容与之后的考试相结合,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二)改革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的选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必须准确,需从学生平时知识点着手,这样可以保障考试内容选择的合理性,从另一层面来说,考试内容的选择以三方面为主,分别是基础、创新、原理。教材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部分,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并适当增加原理性内容。知识必须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而且关注对于知识的灵活使用和知识的延伸,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法非常不科学,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点。考试管理还需转移重心,以往的考试比较重视学生的记忆力,需要适当考查学生理解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考试内容的设置必须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由此形成创造性思维。改革考试内容需从实际情况着手,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对于知识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勇于探索知识,有效利用所学知识,这样的考试内容改革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完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考试管理规范化的必要措施,因此完善监督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这其中主要是以纪律及制度为依托,尤其对监考人员加大管理力度,杜绝违纪现象的出现。学校应该完善检举制度,从根本上遏制不良之风。除此之外,还需构建完善管理制度,具体操作如下:第一,学校要制定考风考纪措施,还需优化管理制度,并将各项考试规章制度有效推行;第二,健全考试沟通制度,对于考试违纪行为绝不姑息,一旦发现就必须严肃处理,确保考试结果的公正性,严重者必须追究其责任;第三,针对违纪行为处罚结果予以公示,学校需通过不同渠道对违纪行为处罚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违纪行为的恶劣性和学校的重视度,继而有效遏制考试违纪行为的出现,让更多学生能够通过考试证明自己所学成果,使学生形成自律性,这对于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是非常重要的。

考试管理规范化是目前学校应该关注及完成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从考试中获取肯定,检验教学能力。本文概述了考试管理规范化的现状和重要性,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进一步促进考试管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郭小英.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考试规范化管理[J].才智,2016(19).

[2]黄琳芬.对高校学业考试规范化管理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3(31).

[3]李洪亮,王学东,贾少青.CET考试考务管理规范化及作弊防范研究[J].中国考试,2012(09).

规范研究范文4

一、规范预防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是在检察机关内部要建立健全检察机关内部预防职务犯罪领导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领导体制。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要选配政治素质好、政治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预防队伍,明确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二是在整个预防职务犯罪的系统工程中,由党委牵头,实现网络预防。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各级检察机关要主动争取党委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视,通过党委牵头组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网络非常必要。可以通过向党委提出当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意见,建议党委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领导)小组,并由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处(科)负责处理指导(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工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联系沟通和协调,进行信息交流,推广预防经验,走系统预防、部门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的道路,共同推进预防工作的深入。

二、规范个案预防。个案预防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切入点,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有效方式。要克服就案办案,开展个案预防,坚持在办案过程中做好“六个一”,开展个案预防,是检察机关利用职能优势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方式。这“六个一”即是每查办一起职务犯罪案件:一是责成犯罪嫌疑人写一份触及灵魂的悔过书,这悔过书对犯罪嫌疑人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别人看了便受了一次深动的警示教育;二是到发案单位召开一次座谈会,分析发生职务犯罪的原因,商量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三是通过办案,发现发案单位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提出一项口头或书面的检察建议;四是根据所办案件的实际情况,对案发单位的有关人员上一堂“看得见、摸得着”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课;五是根据案发单位暴露出来的问题,督促案发单位制定一项整改措施;六是在案件办结以后,为落实检察建议、整改措施等对案发单位进行一次回访,进一步落实案发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三、规范专项预防。从近几年查办的职务犯罪来看,虽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受体制性、社会性矛盾制约,许多领域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犯罪屡禁不止,特别是入世后,许多企业将进行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侵吞国家资产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可能上升。因此,我们要在权、钱、人三个环节,认真研究在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和监控盲区,注意发现因监督失效、管理失控、用人失察导致职务犯罪发生、蔓延的问题,准确把握诱发职务犯罪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探索具有遏制性、控制性、预警性的途径和方法。预防工作要以资金的控制为方向,以用人的监督为基点,加强对职务犯罪趋势的超前评估与科学预测,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积极介人重大投资项目、重大建筑项目工程等开展同步预防。与有关投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建立“创优质工程,当优秀干部”的“双优”制度,加强对重大项目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职务犯罪同步监督。对资金使用、物资采购、质量验收进行全程监督,对管人、管钱、管物、管合同、管木材销售等重点岗位开展专项预防。

四、规范制度预防。一要规范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的预防制度建设。检察机关要在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开展预防活动,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交叉的社会化预防网络,必须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各种制度的建立,加强制度的配套建设,使各项工作趋于规范化。要在调研的基础上,使信息管理、检察建议管理、预防项目管理、工作目标综合评价管理等制度尽快完善。尤其要建立预版权所有防职务犯罪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加强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检察机关部门之间和与网络单位之间对职务犯罪案件信息和预防信息的通报反馈、广泛收集和利用,实现信息共享。为研究林区预防职务犯罪规律、特点提供相关的资料,为党委研究部署预防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二要规范预防立法工作。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无锡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等地方性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项法规的出台,标志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已经迈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同时也为检察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法律依据。这种由检察机关提请,人大常委会制定预防职务犯罪专项法规,实行依法预防的工作方式,可以提高预防工作的层次,拓展预防工作的领域,值得推广应用。

规范研究范文5

关键词 研究生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本 实验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10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record for graduate, postgraduate recording specification were clarified, including experimental recording of the specification, test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and test specification results. And illustrates the experimental recording specifications.

Key words graduates' experimental records; experiment notebook; experiment process

自大学本科毕业后,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高校或研究院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宗旨,根据本专业领域的特点,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突出的实践能力、开阔的专业视野、积极的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能胜任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人才。使其达到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乐观的人际交往,身心健康;具有本领域内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开阔的专业知识视野,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掌握一门外语,熟练进行翻译写作和交流。熟练运用各种分析、计算、实验等方法创新性地开展专业实践工作,具有独立从事较复杂技术工作的能力、研发能力和工程集成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的开拓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验工作一般占据培养时间的30%,实验工作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研究生实验过程的管理需要科学性设计,对实验记录规范也要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设计,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设计实验内容,检测指标,按计划开展实验研究;对原始实验过程、实验数据与档案管理,便于查询与审核;对课题进度与经费使用管理,课题内容、试验次数可作为经费使用的依据;实验设计和记录可作为他人复核的依据,证实数据的真实性、可重复性。已经有关于科学研究中实验记录原始数据记录和保存,①研究生实验记录规范化管理的报道。②③本文拟从实验记录本,实验记录过程和实验结果记录三个方面,对研究生实验记录规范进行阐述。

1 研究生实验记录本介绍

研究生记录本可以从超市购买,封面或者第一页需要填写一些基本内容,如课题名称,课题负责人,实验者,实验成员,时间等。实验记录本使用原则是实验记录本只供实验室记录专用,不作他用。记录力求整洁;如需改正统一采取划单线的方式删去,以便辨别;不可撕去任何页面。当天认真记录每个实验。记录应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等部分;完全相同方法再次用到时需引用详细记录时的页码;同一实验因周期较长不能连续记录时应指明承接的页码。记录必须详细。忠实写清实验材料和方法,重要试剂的厂商、批号及出厂日期,自配溶液的试剂来源和配制方法,实验条件和仪器参数,有关方法的参考文献等。实验失败有原因分析,不简单地用“无结果”等描述方式。实验记录本是评价实验质量的重要指标,必须妥善保存所有记录。不得将实验记录本带出实验室;如有丢失必须及时向导师汇报,实验结束后要上交导师保管。实验记录本必须是第一手记录。不得从其他地方转抄。定时进行实验小结。并计划下一周的实验内容,向导师汇报并由导师签字。导师有责任检查所有人员的记录。对于不遵守此规定者,实验室有权终止其实验室使用权利。

2 研究生实验记录本内容及要求

实验记录本基本内容包括实验日期、条件(天气、温度、相对湿度)、地点、人员、目的、内容、材料、设备、过程、参考文献、数据结果、分析总结、后期设想等,具体写法可以根据实际记录本进行调整。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步骤,记录须详细,重复实验可简单记录,引用详细记录时页码。原始数据不能加任何处理;真实记录实验现象,包括直观现象和仪器显示数据,不漏掉任何一个正常和异常的实验现象。必要时用表格、图示、音像记录。文字描述具体实验现象:客观真实;数据:实测仪器显示数据、或打印数据;表格:仪器打印出的表格;音像:用录音和摄像设备记录的实验现象;图片:相机记录的实验场景、实验对象或仪器拍摄实验结果;实物:实验制作或处理过的各类实物标本。

3 实验记录常见问题和范例说明

做好实验记录的表格,如下,详细记录了实验过程。

实验日期:2015.5.8

实验目的:可食性膜干燥曲线测定

实验环境条件: 温度 25℃,相对湿度 70%,天气 晴

实验材料(表1):

主要设备(表2):

实验内容:

魔芋葡甘聚糖(KGM)与乙基纤维素(EC)混合膜的制备:两只洁净干燥的烧杯,一个搅拌杆,用电子天平称取0.7gKGM,0.3gEC,用量筒量取100ml水,15ml乙酸乙酯,280 l癸二酸二丁酯(DBS),1000 l移液枪,将水浴锅与恒温干燥箱调节至600C,一个铺膜平板。将100ml蒸馏水置于烧杯中,放入600C水浴锅中开始搅拌。将0.7gKGM缓慢加入蒸馏水中,并在烧杯上铺上保鲜膜后开始计时,搅拌2h。在KGM搅拌1.5h后15ml将乙酸乙酯置于烧杯中,用移液枪吸取280 lDBS于溶液中开始搅拌,加入0.3gEC,并在烧杯上铺上双层保鲜膜后开始计时,搅拌15min。将搅拌好的EC溶液用滴管缓慢加入KGM溶液中,搅拌30min。搅拌完毕后将溶液倒入平板中,放入600C恒温干燥箱中干燥8h。做完KGM-EC为7:3的膜后再分别做KGM-EC为9:1,8:2,6:4的混合膜。

注意事项:(1)搅拌时应调节好搅拌杆的位置和转速,保证整个搅拌过程均匀地进行,搅拌速度过快易产生气泡,影响成膜揭膜过程,过慢易导致搅拌不均匀,影响成膜效果。(2)乙酸乙酯极易挥发,整个操作过程应迅速准确,搅拌速度不宜过快,防止乙酸乙酯挥发过多。(3)两层保鲜膜,保证其密闭性,减少溶液损失。(4)铺膜时用吸管吸取其中的气泡,气泡会影响膜的品质。(5)平板放入烘箱时应放平,保持温度恒定。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复合膜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含量变化:将制好的KGM-EC复合膜液倒入小模具中分别称重,记录数据,然后将小培模具放入60℃烘箱中干燥,每隔一个小时取出来快速称重,记录数据,并按公式(1)计算每干燥一小时KGM-EC复合膜液的干燥失重。

原始数据记录:原始数据要如实记录,如表3。

数据处理画图: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

补充或完善实验,如图1,发现数据只有一个重复,没有进行重复实验,图中没有标注标准偏差,因此,下一步实验要进行重复实验。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支助,编号2014280。项目名称:同伴教学法在食品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注释

① 方玉东,陈越,常宏建,等.科学研究中原始数据的记录与保存[J].中国科学基金,2014.4:9.

规范研究范文6

近20年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国家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对中医学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进行了专门研究,其中规范化是实现中医学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来源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对其经验的总结[1],而中医医案则为中医理论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临床资料,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思维的指导下去研究、建立规范化的中医医案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中医医案的价值及现代中医医案存在的问题

中医医案是医生对患者诊断、治疗、疗效、预后等中医临证资料的如实记录,它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记载了医家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和治疗疾病的经验,同时也反映了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他的创新超越之处。历代医案所记录的真实确切的临床疗效也正是中医学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它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也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中医医案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载体,不仅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料,是中医临床工作者进行经验交流、学术探讨的重要途径。对于挖掘中医宝库、研究医家学术思想、提高临床疗效、升华新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章太炎先生曾给予中医医案很高的评价:“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并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今天,现代中医学正处于转型时期,其名词术语、药物计量单位、治疗范畴乃至临床规范、思维方式都与古代有所差异,中医医案亦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医案的书写由古代的实录式、追忆式演变为病历式医案,运用了现代医学病名、吸收理化检查资料以及疗效客观化等,使医案全面清晰、贴近现实、更为实用。但中医医案强调个案的个性之异,每一个案乃是一个证,即所谓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生命,这一观点给予临床中医师极大的临床发挥空间,然而过大的发挥空间是不能规范的空间,也是没有确切依据的空间。因此,现代医案存在以下问题:①中医的病名、证名、证候名称比较混乱,缺乏严格统一的标准。由于其外延、内涵等概念比较模糊,故与西医病名做对照时,存在着实际操作上的困难;②中医收集病史资料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四诊,主观因素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中医诊法中两大特色的舌诊和脉诊,从而影响了辨证的准确性;③选方用药等也有一定的出入。中医方剂的组成根据药物作用分成君、臣、佐、使,对药物用量比例也有严格的规定。尽管组成的药物相同,但用量比例不同,其主治功效也就大相径庭,名称也不同。在现代医案中,对方剂的命名、药品名称、用药剂量、比例以及药物计量单位的应用多不规范、不统一,变化多端。

此外,现代的中医医案多注重记录和整理各医家个案证治经验,忽略了中医医案规范化建设,医案书写格式、内容、诊治标准、研究管理等方面出现了混乱和不统一的状态。过于注重个性,则不利于共性的把握,这也是导致现代医案概括结论可重复性甚小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医案规范化的研究是现代中医文献研究的热点,科学规范的书写、收集整理、利用医案是今后中医师和医案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2中医医案规范化的意义

美国哲学家库恩认为:“规范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其涵义包括下列意思:首先是指基本假定、理论和定律以及把理论和定律应用到各种情况中的标准方法,必要的仪器和技术;其次是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某些成规、条例,持有相同的对科学成就评价的约定(价值观);最后是这种规范必须得到共同体的拥护与认可,它是共同体的信念、价值和方法的集合,决定了这一共同体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2]。

从对现代中医医案存在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从事中医学研究和临床医生,对于医案所包括的中医基本理论,如证候的命名、概念和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变化规律,以及中药学的基本知识等,无统一的认识,甚至基本观点也不统一,几乎是有一个医者就有一种理论,相互间缺少共同认可的成规、条例、信念、方法和价值观,使现代医案呈现散射、无序、混沌状态的反复重叠,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即使取得了成果,也很难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与推广。可见,中医医案的规范化是中医学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规范化的中医医案更能客观地记录医家用药证治经验、学术思想;规范化的整理研究医案,可以更加科学系统的从个性中寻求共性,由偶然到必然、特殊到一般,有据可依地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再应用到实践,使中医学进一步完善、发展。

3中医医案规范化的设想

3.1树立并提高规范意识

实现中医医案的规范化,首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规范在中医医案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科发展的作用。中医医案的规范化能更充分地体现中医医案的严谨性、科学性,也能实现“经验医学”逐步向“实验医学”的过渡,并能严肃科研与临床工作的作风和纪律。其次,不断地提高规范意识。有了规范意识,大家在科研、临床中都能心照不宣地遵守公认的模型或模式,采用公认的方法,依据共同的条例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实现共同目标的突破。

3.2顺应时展,完善规范标准

3.2.1中医术语的规范化

中医术语有它的独特性,进入21世纪,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成为中医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进程之一。而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多学科的参与,需要现代科技手段的投入,还需要概念清晰、规范统一的中医术语。在医案规范化的过程中中医术语的规范化也成为关键性问题之一。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包括:①疾病命名、证候分型的相对规范化。以高等中医药院校全国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为蓝本,采用经全国名词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医药学名词》进行规范。尽可能使中医病名、证候分型相对稳定化、标准化、规范化,并尽量与现代医学相同或相近的疾病作以参照。②药名和药量的规范化。医案中的药名应该使用药典上的法定药名,以避免用药不清或混淆用药。对于有使用区域限制的地方用药,应对其主要功效进行特殊标注。另外,由于古今度量衡的标准不一致,且折算方法又比较复杂,有必要把医案的药量进行统一处理,按现有的计量习惯一一标出,这样便于掌握和应用。

3.2.2医案格式的规范化

医案书写格式的规范化是提高中医医案质量的重要一步。具体可包括以下内容:①书写格式。当代医案应包括固定部分和正文部分。固定部分有: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住址、就诊时间。正文部分有:病史、病证(包括西医阳性体征和各种检查报告)、病机、诊断(中西医两种诊断)立法、组方用药、治疗经过,结果及按语。②书写要求。现代医案的基本要求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医案描述客观真实、资料可靠、记录完整详细,从选题、正文至按语,自始至终遵守逻辑学规则。同时在理论上、方法上要有实际应用价值,对于临床、教学有指导意义。要重点突出,立题新颖,与同类医案相比,采用的方法、技术、效果都具有优越性。按语务求对客观事实作出学术上的评价,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发、论述,对于独特理论、经验应予明确提出,给予重点阐述。自我评价要恰如其分,不可过高。

3.2.3医案研究方法的规范化

医案是承载医理的宝贵资源,中医理论要继承和发展,研究医案是一切实可行的道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计算机等技术都不断被引入,客观分析方法中的频数统计、相关关系等分析,从定量分析得出定性的结论更科学,更有说服力。计算机技术中文本挖掘方法的发展与利用,更深层次地挖掘隐藏在大量医案后面的规律。面对这些医案中海量数据的时候,要合理利用这些数据,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深度挖掘其中的知识内涵,为中医理论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研发的中医医案数据库的建立和统计方法[3],以VisualFoxPro6.0为开发平台,编制中文操作界面及相关数据库,用国际通用的SAS6.12统计软件的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进行统计,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3.2.4医案管理的规范化

医案管理包括管理标准、管理手段和管理过程的规范化:①实施ISO9000质量标准对医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和过程进行规范化。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组织在总结世界发达国家先进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并的一套实用而有效的管理标准,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科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医案进行规范化管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医案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了曙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大大加强医案的管理力度,提高医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中医医案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同时也可大大增强医案的信息性、实用性、科学性,而且还会给查询资料、科研、教学等方面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对医案的规范化管理,具体的做法可按流程分为收集、整理、装订、编码、录入、归档、供应等基本环节,把多个组织结构的工作流程进行组合,并进行编制计算机医案管理系统和实现网络医案管理。③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医案的规范化工作还包括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可设全国性的“中医医案规范化领导监督小组”,具体负责中医医案的规范化工作的协调、检查、督促、评审等工作。

3.3建立和健全规范机制

各种规范化过程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流程,按工作流程进行任务分解,从而建立和健全规范机制。这种规范机制建成的基本要素包括组织结构要合理、健全,人员要广泛,运作要到位、有序、实效。这种机制建设可分为管理和制定两类。管理系统包括规范化工作的领导、规划、协调、检查、督促、评审等,负责制定、规划、论证、完善本专业的规范内容。管理和制定是机制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两者要相互配合、互相协调,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确保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4结语

中医的发展需要规范,规范又能促进其发展。中医医案在规范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科学性、先进性、多元性、实用性和严肃性为基本原则,要符合中医学的理论,紧密结合临床,尊重中医学的自身发展规律。同时还要汲取西医、中西医结合,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能够为规范所用的一些成果,使规范真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一种途径。中医医案的规范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深化和更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医学的完善和发展,促进其与国际接轨,实现中医学的科学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岱波,陈家旭,鲁兆麟.浅析DME方法学与中医方证研究思路的联系[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9):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