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媒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媒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媒体

科技媒体范文1

关键词 媒体融合;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51-0061-02

21世纪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即时通讯工具的创新,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媒体工具出现至今,经历了冲突对抗到共存共荣的艰难融合过程,最终才造就了今日的媒体融合趋势与科技传播的进步状态。但科技已一步步入侵了我们的现实生活,甚至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当前,社会的知识化与共享化已经离不开科技传播的辅助。从某种程度上看,科技传播不仅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也驱动了社会整体的进步;除此之外,科技传播工具的完善,也进一步丰富了科学本身的使用价值与隐藏在科技背后的文化意蕴,使得民间不同地区的文化能够打破空间限制被传播给其他地区的公众。总的来说,科技的发展使传播越来越方便快捷。

科技传播的发展,少不了媒介的助推作用。一方面,媒介为信息传播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渠道;另一方面,媒介本身的功能爆发性特征也强化了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媒体形态实现了自身的演变,科技推动信息更有力地传播。

1 当前媒体融合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日本学者植草益在2011年结合通讯行业的信息发展现状全面阐述了媒介融合作用。他认为,媒介融合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放宽限制为契机形成的现象,其最终的目的是减少行业贸易的限制,强化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的竞争。同时,他提出,当前,不仅在信息传播行业,金融、运输等产业也在积极聚焦媒体产业融合。而后,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负责人AndrewNachison提出,真正的媒介融合是动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战略的互动联盟。由此可见,融合在媒体领域涉及技术融合等多个方面。

在20世纪末期与21世纪初期相交之际,世界信息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不同信息技术力量相互融合形成了媒介形态,加之各种交流工具,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日益兴盛,促使各种媒介实现了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同时,各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将不同终端的信息相互整合为一体,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与共享。从当前的发展状态来看,媒介融合已是不可阻挡之势,尤其是在新闻媒体等信息传播行业。媒体融合在新闻行业的最初尝试是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将其旗下的报刊、电台与互联网统一在一座大厦中,并以各种方式将各个媒介中的信息传播到另一个媒介上,从而实现新闻资源共享。此时,不少记者甚至同时担任报刊记者、电视采访员与网络新闻采访者,我们统称其为背包记者。当前,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全面进步,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实现了相互合作;手机、电脑与广播等终端设备也融合为一体,使得信息的传播有了产业融合的支撑。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媒介的出现提供了依据,如我国近些年由联合通讯研发的原版数字报纸、电子杂志,还有其他网络广播等。由此可见,媒介融合,不仅是技术上,同时也是组织结构上的相互联合,而且这种联合也突破了原有传播方式的限制,有效扩张了传播平台。

2 媒体融合对科技传播的影响作用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不同媒体技术之间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普遍,媒介机构间的合作也变得越来越亲密。同时,科技传播的速度、内容以及受众的反映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2.1 提高科技传播主客体的传播效率

信息传播速度显著加快是媒介融合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媒介融合,为信息传播打造了一条畅通的“高速公路”,使得信息能够被即时上传和即时接收,也避免了传播资源的浪费,节约了传播时间,提高了不同媒介或不同地区受众的互动速度。科技传播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受众实时及接收信息的能力,扩展了受众筛选信息的空间。换言之,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科技传播的进步,大力推动了传播主客体的传播效率。除此之外,科技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科技知识的创新。如果说过去是以日时来计算更新时间的,那么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则是用分秒来计算的。由此,科技传播改变了以往传统传播,提高时效速度,达到即时传播和时时互动。

2.2 科技增加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通过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新闻信息拥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如一条信息或以直接性文字、或以图片、或以视频、或以音频的方式对外传播。不同媒体相互融合,进一步丰富了科技传播的形式,使传播主题能以更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综合来看,多媒体传播并非是单一媒体的传播,而是媒体融合下的多样化传播。同理,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也可采用不同方式最快掌握信息内容或发表自身的看法,真正实现科技传播的作用。随着媒介融合趋势愈演愈烈,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体的优势也日益凸显。如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得以被保存或迅速扩散;又如,网络能储存海量信息,只要公众需要并作适当的搜索,就能从网络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如果信息具有适用性和趣味性,还会得到公众的分享与转发,进而实现进一步对外传播。这些媒体特性,都成为了强化科技传播的有效动力。

2.3 推动科技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变革

在媒介融合趋势还未出现之前,受众与信息提供者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信息传播速度慢,而媒体融合则打破了这个限制。融合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变成了双向交流模式,传播主体既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进而满足了传播者信息发送与接收的双向需要。与此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还可进一步细化受众的目标,进而针对不同受众目标,提供实用信息,真正凸显受众的主体地位。所以,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巩固现有受众群,科技传播要利用好媒体融合的优势。

3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科技传播新思路

非线性是展现科技传播特殊性的最显著特征。在当前的媒体融合时代,科技传播已不再趋向单纯的信息传播,而更注重实现传播信息传递方与接收方的互动。

3.1 传播主体

在科技传播系统当中,传播主体与其信息接收者都被包含在一个整体的动态反馈系统内。就当下的传播主体来看,政府、媒体、公众、非政府机构与科学共同体,是占据分量最重的五大主体。其中,政府可通过建设各种科技政策来助力传播,以媒体力量助力国家宏观调控,如建立大型场馆设施等;从某种程度上看,非政府机构减少了政府失灵状态下的宣传盲区,同时,因为多媒体传播架构灵活,传播形式越来越多样,非政府机构在政府政策宣传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科学共同体则是指按照某一个既定的规范,科学信息与科学知识的创造者与生产者相互组合形成的群体。就整体而言,不管是政府,或是科学共同体,其在新媒介的助力下,都大大强化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性。

新媒体互相嵌入的多元主体特征,使得动态多变机制逐步贯彻落实在了科技传播模式当中。新媒体存在一个不断循环的内部系统,而在这个内部系统中,不同主体相互联系,进而使得科技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如公众既成为了信息的提供者,也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在传统的科技传播中,传播者往往更关注有哪些传播通道,而忽视了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通过媒介融合,科技传播复杂性更明显。如在传统传播模式下,传播者在发表自己的评论时首先要定位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但媒介融合则无需如此。在媒介融合之下,传播主体可以直接一对一或群体发送信息。多媒体的出现与发展,让传播主体乐于相互粘聚或互动交流,进而实现媒介的交叉融合。媒介作为传播活动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播主体的原有的合作模式,使得主体合作既可以组织结构为基础进行融合,又可以战术为基础进行融合。由此可见,在传播环境日益复杂的状态下,多线路网状结构已经进一步丰富了科技传播模式。

3.2 传播受众

科技媒体范文2

关键词 独立科技媒体;盈利模式;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003-02

随着“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口号的提出,独立科技媒体作为报道创业、投资以及互联网资讯,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提供服务的平台,在近五年来得到飞速的发展。盈利模式是推动互联网产业变革的核心,对独立科技媒体的盈利模式及其核心竞争力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互联网产业和新媒体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2006年,学者钟瑛从门户网站的竞争、垂直网站的定位、电信运营商的转型、媒体网站的回归4个方面对互联网竞争格局进行剖析。2013年,郭涛对当下科技博客用户飞涨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科技媒体凭借快速精准的行业消息和产品信息的,以及为创业者提供相关资讯和平台服务等功能积累了大量用户的结论。2015年,曹继东提出“互联网+科技”自媒体创新与盈利模式是文化、科技、创意、资本、技术、版权或知识产权融合汇聚形成的新兴经济模式。上述研究系统地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独立科技媒体公司发展进程。

1 独立科技媒体现有盈利模式分析

独立科技媒体公司的盈利根本而言利用的是信息的传播,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独立科技媒体发挥平台优势,连接用户与企业,从而实现资源互通。

1.1 广告投放

新闻传播媒介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内容吸引流量、流量吸引广告商、广告商投放广告带来广告费收入。科技媒体公司的主站、微信平台、App均设有专门的广告报道板块,提供新科技产品以及企业介绍,进行软件、高科技产品的推广,公司从中收取广告费用。

1.2 创新投融资方式

大多数独立科技媒体公司的业务核心聚焦在创业服务领域,通过自身资源与平台,与其他投资机构进行合作,为处于发展初期的项目进行众筹,同时向融资成功的项目收取平台服务费。36氪股权投资平台自上线以来,已帮助超过50家创业公司成功进行了融资。对于成功通过筛选的公司,36氪采用“领投+跟投”的融资模式。由专业的投资人、投资团队作为“领投人”进行项目股权认购,其他投资者作为“跟投人”进行跟投,36氪对融资公司收取平台费用。极客公园开展“极客加速计划”,投资者在平台注册为投资人后进行投资。股权融资项目融资成功且目标投资人被选择为股权融资项目的投资人后,指定专业人士或机构与目标投资人共同成立有限合伙企业,做为持有创业公司股权的直接股东,以目标投资人从项目方获得的投资收益的15%作为平台服务费用。

1.3 开展相关延展服务

独立科技媒体公司在注重线上内容报道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相关延活动,并从中收取费用。常见的延展服务多为开通VIP用户服务,为VIP用户提供更专业、更前沿的咨询报道。科技媒体公司也举办在线课程、线下活动,通过收取课程费、门票费的方式获得收益。

目前,36氪已开启收费服务项目“开氪”;极客公园除每年举办GIF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奇点创新者峰会等线下活动并收取门票费用外,还参与其他企业活动策划,收取相关费用;钛媒体在微信、客户端平台创立“钛空仓”板块,提供购物服务。

2 独立科技媒体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信息时代,进入新市场的障碍逐渐减少。科技媒体必须在与科技爱好者以及创业者的不断交互中证明自身价值,否则就会被市场抛弃。

1)面临竞争者的威胁,由于创新力不足,众多竞争者为了抢占风口,借助知识溢出效应争相模仿,从而面临因产品同质化而赚不到利润的困难。高质量的内容可以成为科技媒体发展的助力,但并不能成为其取胜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创新力(比如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技术壁垒是目前构建独立科技媒体盈利模式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2)满足创业者的需求,在创业资源整合方面,科技媒体向创业者提供孵化器、投融资平台、线下活动、付费网课、产品报道和产品开发这六类资源。在场地资源的提供上,政府扶持的孵化平台更有优势;在科技资源的提供上,科技媒体难以与科技公司提供的资源相抗衡;在管理资源的提供上,科技媒体的知识积累不足;提供给创业者的资源限于交流平台和品牌宣传服务。

3)投资人的视角,当科技媒体出现对项目信息报道不实或是审核不严格的情况时,若投资人根据“虚假信息”决策投资,科技媒体公司就会面临信誉危机。由于网络股权众筹平台相对于传统经济市场入门门槛低,具有快速获利的潜力,也可能会因一些投机取巧、盲目趋利者的行为引发市场秩序混乱。

3 完善独立科技媒体盈利模式政策建议

独立科技媒体要想打破资源的制约,避免信誉危机,应当注重人才和知识管理,与其他企业战略联盟以及明确公司定位。

1)资源整合,积累“智慧资本”。科技媒体可以与高校或研究所合作,帮助新创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提供给新创企业与企业产品相关的科技成果或者提供丰富的管理经验。科技媒体在搭建产学研科技资源平台上取得先占优势,可以提高科技媒体的知名度以及对初创企业入驻的吸引力。当科技媒体积累足够多的企业信息,可将这些信息整合管理形成“智慧资本”。

2)战略联盟,竞争与合作。科技媒体战略联盟与否,要考虑联盟后对自身竞争力(新的产品/服眨┑挠跋欤自身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来支撑自己发展这些竞争力,以及达成联盟对市场风险是否起到规避作用。科技媒体公司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其在专业化和协作分工上得以深化,从而在现有市场/产品上处于有利位置,成为领导市场发展的前沿,最终使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

3)明确定位,言出要必行。科技媒体公司应当明确公司定位,建立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业务流程。科技媒体公司多大程度上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也将在多大程度上决定公司的道德准则,决定公司的声誉,决定对其受众的尊重。科技媒体都会提出自己企业的概念以获得人们认可,不过,每一个价值观的目标可能对其他价值观的实现产生影响,科技媒体公司需要一个公正的评判标准来平衡各个价值取向从而持正直公立。因此,科技媒体公司明确的自我定位,采用主动、自觉的方法将这些冲突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钟瑛.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竞争格局[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4):38-42,94.

[2]麻晓蓉.从公众理解科学看媒体科技传播的社会责任[J].科技传播,2009(1):7-8,10.

[4]曲宝玉.TMT时代的新媒体策略――中国日报新媒体实践与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1(7):84-87.

[5]郭涛.科技博客走热 盈利前景待观望[N].中国文化报,2013-11-15(006).

[6]李玮.加强互动,互惠双赢――浅谈科技媒体与创新企业深度合作模式[J].科技传播,2014(2):35,7.

科技媒体范文3

数字化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大势所趋

数字化是实现全媒体传播的前提条件,也是包括期刊在内的各种传播媒体发展的基本趋势。数字化期刊具有一系列纸质期刊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表现手段丰富多样。文字和图片是纸质期刊可以选择的全部表现手段,而数字化期刊不仅可以有更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片,还可以采用音频、视频、Flas等新型表现手段,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地向读者传递信息。

版面、容量自由。纸质期刊由于每期开本、页数和版面的限制,常导致一些优秀的稿件不能及时刊用,或不得不为了篇幅、版面的需要而删改文稿。而数字化期刊则不必承受这类“削足适履”的痛苦,数字化期刊几乎没有篇幅和尺寸上的限制,可以完全放开手脚,从论文内容本身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相互关联出发,自由流畅地编排所有页面。

简便迅捷、低成本。读者浏览数字期刊,只需打开相应的信息终端就可以阅读期刊内容,网络信息全天候驻留,读者对所需信息可以随时选择,而不必受出版、地点、邮发时间的限制。在阅读数字期刊时,读者可以通过期刊的搜索工具快速、准确地找到当期和以往各期刊物中符合自己兴趣的所有文章,可以实现信息检索与直接阅读的一体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主题检索,更方便读者获取利用信息。这个特点是数字化期刊相对于传统期刊的―个重要突破。

数字化期刊进行组稿、审稿、编辑、排版之后,即时、直接地向读者,可以保持很高的信息时效性,同时还省去了印刷、装订、搬运、寄送过程,节省大量成本,数字化期刊相比纸质期刊,性价比优势非常明显。

交互性、扩展性。数字化期刊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传播者和接受者随时可以进行交流。数字化期刊可以利用超文本链接,将一些文字和图形元素设为可用鼠标点击的链接指针,使得具有某种逻辑关联的信息之间相互链接,而对这些链接的点击将把读者带入另一个论文或同一论文的另一部分,使读者非常便捷地进行关联阅读。如果结合扩展型期刊搜索工具,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搜索相关信息。通过超文本链接实现的这种关联阅读方式,更加适合人类思维方式非线性和扩散性的特点,这个功能是数字化期刊相对于纸质期刊的另―个重大突破。

纸质期刊要还是不要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数字化书刊表现出的巨大优势是人们对纸质书刊的前景产生怀疑,一些著名学者甚至预言纸质书刊将在几十年内走向消亡。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67种,平均期印数16767万册,较上年相,比,种数增长0.18%,平均期印数下降0.67%,总印数增长1.91%,其中数字化期刊收入达10.83亿元的新高。这些数据表明数字化的确是期刊发展的大方向。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2012年10月份宣布于2013年停印纸质版,全面转向数字版。这进一步印证了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的迅猛和纸质期刊面临的生存挑战。

但现在就断言纸质期刊的消亡还为时过早,据消费者数据公司GFKMRI近年的调查,尽管大多数数字化期刊读者喜欢在平板/电子阅读器上进行阅读,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也承认,数字阅读所带来的阅读享受远不及纸媒,也就是说,纸质期刊在阅读体验上依然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喜爱纸质书刊的读者坚信,读纸质书刊是一种文化生活,文化生活不会消失,纸质书刊当然也不会消失。

就科技期刊而言,纸质版除了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之外,基于多年积淀形成的权威性、可靠性、实在性,是其生命力持续的另一重要支撑。纸质期刊经过长期经营积淀,形成了严谨细实、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优秀的编辑人才队伍和作者资源,拥有严格的选稿、审稿、编辑、审定制度,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画龙点睛的编辑专业技巧。稿件经过层层把关,反复雕琢,内容严谨可信、品质卓越,具有很高的公信力。这是纸质期刊长期积累形成的优势和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效应已经非常深入人心,难以轻易被撼动。即使在一些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许多学者仍倾向于使用纸质期刊。

尽管纸质期刊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全媒体时代,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纸质版期刊出版的必要I生在日渐衰减。尤其是国防工业系统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期刊,因为发行量普遍不大,单本印刷成本较高,经济上很不划算。而近些年开展的技术条件建设,又使得国防系统数字化期刊的利用条件大为改善,对纸质期刊的实际需求量明显减小。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方面要求的提高和精细化管理的逐步深入,这个问题将会凸显,对一般单位来说,纸质版期刊要还是不要将是个问题。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按需出版模式,为纸质期刊要还是不要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有希望的解决途径。按需出版是指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将出版物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按照需要随时直接印刷装订、满足读者需求的新型出版方式。它突破了传统出版模式的限制,实现出版全流程数字化,重新组合出版流程中的编、印、发各环节,是充分结合数字印刷与数字出版技术而产生的新型出版形态,可满足读者对纸质期刊的个性化需求,非常适合小批量专业科技期刊的出版印刷。

制约按需出版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是数字印刷设备和软件成本还比较高、不够普及。但近年来,数字印刷在国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按需出版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相关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些新型设备,比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喷墨数字印刷设备可以显著降低数字印刷成本,国内已有厂商推出“按需出版”业务解决方案。随着数码印刷技术的发展,成本将持续降低,按需出版很有可能成为纸质专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归宿。

科技期刊的作用更加强化,工作模式与时俱进

有种观点认为,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科技期刊编辑的作用将被边缘化。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正是因为信息越来越便捷,门槛越来越低,使得各种莫衷一是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属于有效资源,而成为信息垃圾和噪声。这种情况下,科技期刊内容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公信力愈发显得珍贵,科技期刊的作用不但不会弱化,还会变得更为重要。

科技期刊在全媒体时代继续保持优势地位,首先是基于“内容为王”的理念,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高品质的内容永远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保证期刊内容的高水准,这是科技期刊永远不变的立身之本。

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仍然代表读者完成评价、证实、过滤、建构、呈现内容的任务,对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与优化选择依然是编辑的―个首要任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会使科技期刊编辑的功能和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必然会使编辑的工作方法与工作角色发生改变,甚至可能彻底改变编辑出版工作的模式。

全媒体时代的科技期刊编辑从专业知识型转向综合管理型是大势所趋,工作模式的发展要求编辑人员不仅要甘于为人作嫁衣,更要善于进行贯穿于出版工作流程各环节的全程选题策划,从收集选题信息、设计选题内容开始,到选题最后完成,包含各个环节的策划和设计,并有效运作。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要成为多面手,具备三重角色功能,即科学守门人、科学中介人、科学经纪人。科技期刊的任务不仅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提高民族素养、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光荣使命。科技期刊编辑办刊人员要强化使命意识,积极主动地完成这种转型,尽快适应全媒体时代期刊发展的要求。

全媒体时代,编辑的划分将有新的变化,可能从传统的编辑中划分出新的编辑类型,如策划型编辑、论坛编辑、视频编辑、博客编辑等,对编辑的全媒体策划运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科技期刊编辑要熟悉各种媒体的特点与要求、掌握不同媒体的编辑出版技能,从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全方位的信息管理者,要求编辑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甚至是泛滥的条件下,具备良好的信息鉴别、整合能力。科技期刊编辑传统的内容把关功能依然至关重要,但方式会有所不同,可能变得更加具有隐蔽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深刻认识、理解并主动顺应这些变化对于科技期刊编辑成功应对全媒体时代的要求,保持科技期刊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全媒体不仅指不同媒体类型,也指同一媒体类型下面各种形式的组合,就科技期刊而言,除例行出版的纸质期刊外还可出版其他形式的产品,如专题、增刊、合订本等,只有综合运用不同出版形式的相对优势,使不同出版形式间相互呼应和互为补充,才能达到一次投入、多次使用,最小投入、最大收益的效果。我们在《隐身技术》《航空航天科技信息》等期刊的编辑中,根据不同需要,综合运用合订本、专题、特刊等出版形式,取得了不错的实际效果。

在全媒体时代,不同媒体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航空工程》信息与动态栏目编辑过程中,我们借鉴时下流行的微博,将“航空航天要闻精选”编辑成类似微博的百字文形式,反映最近一段时间最值得科技人员关注的航空航天业界动态,由于内容经过广泛搜集、反复筛选、精心提炼,并且采用了科技人员非常乐于接受的微博文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受到读者欢迎的一个特色内容。

科技期刊要努力成为全媒体时代的整合者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间的融合变得不可避免。不同媒体间的边界逐渐消融,读者、作者、编者间的边界逐渐消融,甚至是出版者与IT营运商间的边界也在逐渐消融。科技期刊要顺应这种发展要求,应该改变传统的编辑模式,模糊纸质版和数字版之间的界线,统筹策划,构建新型编辑加工平台,根据不同媒体终端和受众特点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一元制作、多元”,即内容的创作是一元化,但是出版物可以有多种形态和载体。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媒介,也可以是个人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掌上电脑、手机等阅读终端。这样形成多样化产品,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根据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将多样化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供给特定读者,实现更高层次的按需出版。

全媒体时代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整合与深度挖掘。可以说,全媒体时代更是“内容为王”,无论终端产品形式多么丰富多彩,读者最终需要的还是高水准的、可信赖的内容,媒体之间竞争的核心依然是内容资源的竞争,新技术只不过给“内容为王”赋予了新的内涵,谁对内容资源拥有更强的集约整合能力,谁就拥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谁就更有希望赢得未来。

科技媒体范文4

【关键词】网络媒体 科技传播 传播效果 科学松鼠会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科学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核心部分,在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发展,将科学技术视为“第一生产力”。然而,当前我国的科技传播事业却不够发达,与科技在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形成了颇为鲜明的对比。中国科协公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①,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欧盟、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因此,国内媒体应思考如何提高科技传播效果,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

在各类媒体中,网络媒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根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2010年,我国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比2005年上升了20.2个百分点。

2008年成立的科学松鼠会,为研究网络媒体的科技传播效果提供了很好的案例。这是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非营利机构,汇聚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学传播者,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②。如今,科学松鼠会博客、微博在公众中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例如,“科学松鼠会蹿红”入选2008年度“中国科普十大事件”,《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都报道过该组织。因此,笔者选择以科学松鼠会作为研究网络科普媒体科技传播效果的案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关注科学松鼠会的网友进行调查。笔者设计了一份《科学松鼠会受众问卷》,通过在问卷星网站、新浪微博上发放电子问卷,以及在高校、公共场所发放纸质问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45份,收回有效问卷238份。

这份调查问卷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由8个问题组成,涉及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背景、职业,以及平均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手机)、主要选择什么网站了解科技信息。

第二部分为“传播的方式、内容和效果”,由11个问题组成,涉及受访者访问科学松鼠会的途径、频率,对科学松鼠会上哪些领域的科技信息感兴趣,关注过松鼠会博客的哪些频道,关注、参加过松鼠会的哪些活动,觉得松鼠会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在松鼠会发表过的关于热点新闻的科普文章中,受访者关注过哪些,受访者评论、转发或发帖讨论松鼠会文章的频率,以及是否向他人推荐过科学松鼠会。

三、结果分析

1、样本构成的基本情况

在238份有效问卷中,受访者的年龄分布情况为:17岁及以下的58人,18-25岁的72人,26-29岁的71人,30-39岁的27人,40岁及以上的10人。性别分布情况为:男性115人,女性123人,男女比例基本达到1:1。学历分布情况为:高中及以下学历67人,大学本科学历97人,硕士学历55人,博士学历19人。

2、问卷内容分析

对于“您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哪些”这一问题,选择“报纸”的网友有123人次,选择“杂志”的网友有76人次,选择“电视”的网友有108人次,选择“广播”的网友有59人次,选择“手机”的网友有85人次,选择“网络”的网友有191人次,选择“其他”的网友有55人次。由此可见,网络已成为很多人获取科技信息的第一选择,超过了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之下,作为新媒体的手机,尚未成为公众用来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工具。

对于“您主要选择什么网站了解科技信息”这一问题,调查表明,大多数网友倾向于在大型门户网站上关注科技频道,其中,新浪科技频道与腾讯科技频道的关注量最大。科学网这样的专业科普网站,网友的关注量明显要少一些。而科学松鼠会的关注量排在第三,仅次于新浪、腾讯两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说明其作为专业科普网站还是相当受欢迎的。

在访问科学松鼠会的途径方面,选择“访问官方网站”的网友有157人次,“访问官方微博”的网友有176人次,“访问开心网主页”的网友有90人次,“访问人人网主页”的网友有101人次,“访问豆瓣网主页”的网友有88人次,选择“其他”的网友有33人。可以看出,大多数网友倾向于直接登录科学松鼠会的官方网站,或是通过其官方微博来访问科学松鼠会。其中,微博的访问量甚至超过了官方网站,可见微博在网络科技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受众关注度很高。

分析“您对科学松鼠会上哪些领域的科技信息感兴趣”的调查结果表明,网友对心理学/脑科学、医学/健康、信息技术等话题和信息明显比较感兴趣;而对于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这类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网友明显较少。

科技媒体范文5

关键词 媒介形态;新媒体传播;科技支撑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028-02

信息时代是一个媒介形态发展迅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种新媒体作为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渐渐承担起信息传播的重任,这种转变正是由科技体系所支撑的。媒介形态的演变令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科技体系的依赖也越来越重,因此想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就要解析新媒体传播的发展现状,预知新媒体传播的发展方向,以此对其科技支撑体系进行调整与建设。

1媒介形态的演变

信息传播的媒介一向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演变的,而科技的加速也会相应地令媒介形态以更高的速度进行演变。新式的媒介形态与新式的传播手段二者彼此催生,人类目前的信息传播方式经过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网络五个阶段,媒介形态也从原本的实物、纸质、电子发展到了现在的虚拟网络。媒介形态的新演变促生了新的媒体传播形式,因此这种新媒体传播也需要强有力的科技体系来促成媒介形态的进化。

新媒体自身就是一种媒介形态,其科技支撑来源于数字和网络两大技术,目前常见的新媒体包括微信、微博、短信、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子杂志、电子广播等。新媒体因自身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环境的良好适性而迅速、全面、多角度地进入了媒体传播市场,并以惊人速度扩散开来,得到了众多用户的广泛青睐,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2科技支撑体系下的新媒体传播

2.1新媒体传播的优点

作为一种年轻的媒介形态,新媒体传播的发展与应用非常之快,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大幅侵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这种情况与新媒体传播的诸多特性与优点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新媒体传播对这个时代的社会与人群有极好的适性。

2.1.1更强的开放性

相比基本为政府掌控的传统媒体,开放性和主动性更强的新媒体是掌握在公众手中的,这令公众可以更方便地发表言论、表达心声,打破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新媒体上的信息发表者包括政府、媒体工作者、信息参与者、社会大众,所有人都可以新闻、言论、观点、见解等各类信息,体现出了原本信息受众们那强大的主动性。在新媒体传播中,每个人都是传播角色,权威言论与社会舆论并存的传播形式令传播效果得到几何级数的提升。

2.1.2更广的传播性

新媒体传播基本摒弃了传统媒体单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采用多点与多点之间的网状传播,这令新媒体获得了极广的跨地域性,也更利于彼此的互动。由于新媒体传播利用了数字化传播媒介,所以其传播者可以是每个人,受众也可以是任何人,而且能在任何时间地点实现对信息的接收,这样一来就可以令传播的双向乃至多向成为现实,一方面增强了互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受众的细化,也增强了传播的针对性。众多不同人对信息的接收与构成了庞大的信息传播网络。另外,由于新媒体传播主要是依靠网络实现的,而网络的全球性令传统媒体的空间限制被打破,新媒体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某一地,而是以全世界为传播范围的超广域传播。

2.1.3更快的即时性

信息网络的存在令新媒体传播在无形中增加了无数获得信息的感知点,相比把信息发现和收集工作交给专职媒体人员的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有更优秀的即时性和现场性,因为只要事件现场有人存在,他就可能成为新媒体的信息者,令第一现场的事态面貌于第一时间得到呈现。这个优点依赖于越来越方便的信息采集科技与信息传播技术,比如可以拍照、摄像、上传图像与视频资料的手机,愈发小型化的相机与摄像机等。

2.1.4更多的表现性

与传统媒体那单一的表现形式不同,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极其多样化,而新科技的创生与发展性令这种多样性愈演愈烈。新媒体那众多的表现形式不只表现在传播工具上,更表现在表现媒介上,从传统的单一文字、单一声音、单一图像转化为如今的图、文、声、像多种表现媒介共同运用,令表现力和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增强。丰富的表现形式带来了更强的表现能力、对受众更强的吸引力、更强的信息趣味性,甚至赋予了新媒体独特的艺术特征。

2.2新媒体传播的缺点

万物有利必有弊,新媒体传播也不例外,科技为其带来了众多的优势与进步,但同时也为新媒体传播埋下了弊端与隐患。

2.2.1危险放大的缺点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者可以是任何人,正因为如此,其淡化了信息的责任性。由于人们对评论信息的是自由不受约束的,所以一些小危机会被无端臆测和加大,引起社会的恐慌。举例来说,近期社会上几起网络谣言造成的混乱与损失就源自这种缺点,一些微小的事件与迹象被一些人有意或无意地猜测放大,导致了事件被迅速传播并扩散,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耐心调节与引导。

2.2.2可信度低的缺点

新媒体传播的传播者们不具备传统媒体那种经由时间沉积下来的权威性与可信性,而且其信息的也不会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验证,虽然获得了更高的自由度,但相对地也牺牲了可信度。这种情况下新媒体的传播虽然信息量大、信息面广,但也因为自由度过高而难以辨别和筛选差异性信息的真实程度。

2.2.3易受操纵的缺点

新媒体的信息网络非常繁杂,其过强的信息时效性令信息受观众非常容易被最新的信息吸引,一旦这种特点遭到别有用心人士的利用,就很可能制造出与事实完全相反的信息潮流。更严重的是,这种潮流很难被扼杀,众口铄金下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带来极大的破坏与负面影响。

2.3新媒体传播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2.3.1加大科技投入

新媒体传播所需要的技术支撑是高新的、多样的,因此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科技现状。在这个网络遍布全球的时代里,网络媒体正是新媒体传播的代表性媒介。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并发送各种信息,消弭国界与区域上的限制,这种高速、高效、广域的传播形式正是网络媒体的特点。为了发扬这种优势,需要对网络传播的途径和载体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与深度拓展,人们透过网络接收信息的途径从最初的网站、电子邮件、MSN,到后来的社区、博客、论坛、QQ,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媒体、微信、微博、电子杂志,这个过程正是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进化与发展过程。这种进化一方面令人们可以更方便更全面地获得信息与知识,另一方面也令大众向网络传播信息的途径简化了。因此,加大科技投入,让更多的高新技术能够应用于新媒体传播是未来的必然建设趋势。

2.3.2培养科技人才

如前文所述,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网络会令微小信息被迅速放大,这种蝴蝶效应所引起的缺陷对新媒体传播的可靠性、可信性、安全性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此时就需要相关人士进行调节与引导。但这种对信息潮流的警戒与引导是较为困难的,需要了解新媒体传播的知识,又要具有足够的技术与科技认知,因此对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只有保障了科技人才,才能正确调解与引导信息,降低新媒体传播的负面效应,并促进相关控制的技术的发展,令新媒体传播呈现一种健康、良性的发展势头。

2.3.3促进科技合作

媒体原本就与自身报道的东西和传播媒介的形式有密切的联系,无法孤立为单一体系。新媒体同样继承了这一特征,其与各个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在科技方面,已经并将长期处于重要地位。需要借助网络与数字方面的技术设备才能做到将信息编码、压缩与解码;需要借助信息库才能令新媒体实现批量式的多元传播;需要运营平台与运营商相互合作才能令新媒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共赢模式。此外,还要构建新模式,令新媒体能够实现技术、艺术、文化、商业、媒体等多方面的完美融合,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2.3.3营造科技环境

为了确保科技体系支撑地位与基础地位,一个必要的科技环境是必须的。优良的科技环境一方面保障了新媒体的发展,另一方面能有助于新媒体传播责任的明确。近些年来,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从计算机网络传播向手机网络传播发展,这种新的环境拓展源自手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全新的科技环境大幅增强了新媒体传播的渗透力,所以新媒体的传播体系不能忽视科技环境的营造。

3结论

新媒体令这个信息时代的资讯爆炸有了得以实现的载体,其将起到的作用将会是长期的,因此作为其支撑的科技体系的研究、建设与发展也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的媒体工作者与科技人员不能懈于努力,只有提高科技体系建设意识,与实际的媒体传播情况相结合,持之以恒的进行研究,才能促成新技术的诞生,令新媒体传播的发展与进步获得强有力的硬件基础,最终令媒体的传播效果得以迈上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陈立辉.科技支撑体系及其作用与功能[J].改革与战略,2002(1).

[2]贾文凤.新媒体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

[3]薛颖.新媒体传播手段与传播形态的特征分析[J].商业文化,2011(8).

[4]胡晓梅.科学传播与网络[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任建红.试论媒介对科技传播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3).

科技媒体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电视媒体;挑战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067-02

一、引 言

纵观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始终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第一次科技革命即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使图书生产成为了产业;第二次科技革命即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满足了人们享受视觉和听觉产品的需求;第三次科技革命即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对文化生产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产生了新媒体。如今,新媒体已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人们拥有的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以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网络电视、微博、微信等形式,构成了新的信息传播媒介,颠覆性地冲击了传统媒体,传统电视媒体首当其冲,难以幸免。新闻信息过载和传播渠道过剩使电视新闻频道的生存空间受到了空前的挤压。可以说,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究传统电视节目在新形势下的困境及应对之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电视媒体所面临的挑战

与观众缺乏互动,观众只能面对荧屏被动地接收着声音和画面,无法及时、有效地表达自我感受。是传统电视媒体的最大弊端。

此外,受制于除个别重大事件的实时直播以外,电视台较为漫长的制作周期,更多的新闻囿于缓慢的传播速度而变成了“旧闻”。而随着新媒体的步步紧逼,人们的收视习惯和收视心理也被慢慢地改变着,传统电视媒体不再是一枝独秀,它被迫陷入了竞争困境。

首先,人们不再一直守着电视,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网络,尤其是手机网络平台。有调查显示,截止2013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规模已接近六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其次,电视观众群老龄化,越来越多年轻人渐渐远离电视,向网络转移。现在,电视在许多年轻人家里几乎成为了摆设。年轻人宁愿抱着手机、平板电脑而不愿收看电视节目,而打开电视看节目的观众群体日趋老龄化。

第三,大量的广告商正在把阵地从电视转向互联网。广告创收曾经是电视媒体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并受到人们的青睐,广告客户们也转变着观念,受新媒体广告成本低、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的吸引,大量的广告流向各类新的媒体平台。传统电视媒体的广告投放老大地位岌岌可危。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备受推崇的新媒体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劣势。如:信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足,“网络推手”层出不穷,网络谣言满天飞等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本身无法产生真正的信息,它只能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和处理信息。而在新闻传播行业,产生信息则必须依赖于传统的媒体业。

三、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给新媒体带来的优势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是一种单向的结合,而是相互促进的,互动生成的一种融合。由于互联网通过光纤技术和无线技术跨越地域限制把全世界的人群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极大地缩小了时间成本、空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随着通信、计算机和媒体技术的不断整合,与他人的即时互动通过新媒体的平台得以实现,同时达成的还有完全的用户控制。

数字技术借助3G时代驰骋天下,超文本链接、手机报、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等新媒体应运而生,它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具备了以下各种新型优势:

首先,超强的选择主动性。观众可以随时选择自己想看的资讯。

其次,即时互动。如今,以微博、微信为主,贴吧、论坛为辅的新媒体,可以让观众跟身边的朋友,甚至网络上的陌生群体实时分享心得,并展开讨论。

第三,即时传播速度。几乎同步的一张图片、一个微博、一条微信随时将看到的听到的重大或微小的事件传播开来。

第四,惊人的存储量。巨量的信息资讯,从政治到生活,不管人们想得到什么样的信息,都能轻而易举地从中获取。

四、传统电视媒体如何与新媒体同生共存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新媒体的劣势也同样突出。最显见的,是其缺乏信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为有利可图,催生出大量“网络推手”,致使不实信息充塞于网络。

传统电视媒体本身有其不可取代的平台优势,那就是真实性、权威性以及公信力。电视媒体作为,有着严格的新闻管理制度和程序,新闻资讯的都经过层层的审核,这一点也是新媒体短时间内无法做到的。对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来了,读者少了,广告商少了,这无疑是最坏的时代;与此同时,打破时空限制的互联网,也使得媒体有了直面读者、实时推送信息、获取用户数据的绝好机会,如果路子对了,这也许会成就传媒业最好的时代。

(一)对传统电视媒体进行革新

首先,积极建立电视的网络资源平台,实现电视节目与网络节目的同步播放。一些知名电视台已经开始将部分影响力大的节目推向了网络,但这显然还远远不够。如果能全部及时的在网上收看到电视节目,更多的年轻人又会成为电视媒体的新的受众群。

其次,坚持和新媒体的合作,全力打造全媒体平台。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是当前新旧媒体交替生存竞争激烈环境下,电视媒体突围而出的又一途径。打造全媒体平台,可以使传统电视媒体在节目内容、经营模式、传播形态以及细分受众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事实上,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案例比比皆是,许多电视台和新浪、网易、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的深度合作已经展开。

第三,拓展电视节目的盈利模式。现下,广告创收仍然是电视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但随着一波又一波的“限广令”这一传统创收模式遭遇困境。如何在保证收视率的同时,吸引广告客户,如何在广告收入欠乐观的情况下寻找出新的赢利点,值得深思。

(二)借助新媒体来提升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从最初的报纸、杂志集体上网,传统媒体自办门户,到掘金手机媒体,办手机报、开发APP,再到嫁接新技术出“云报”、开官方微博、开微信账号――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兜兜转转也“折腾”了近10年时间。综观当下传统媒体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转型实践,跨媒体、全媒体发展成为一种通用模式,说白了就是让自己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延伸,覆盖到各种渠道。传统电视媒体可以借力新媒体来提升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关注度,并实现与观众的互动。

(三)打造全链条、全覆盖的媒体产品体系

很多传统媒体已建成包括官方网站“特网”、微博“特博”、微信“特信”、APP“特点”在内的四条新媒体生产线,加上传统媒体本身,形成了“五位一体”的融媒体集群。基本建立起“一次采集多次”的全媒体融合报道模式。“全链条”是从传统媒体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关联业务的合作、整合与扩张,打通电视媒体的上下游产业,形成采编、制作,播出、广告等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全覆盖”是依托既有的电视市场份额,向网络媒体、户外媒体和会展等关联业务辐射扩张,建立起区域全覆盖的媒体产品体系。倒逼传统媒体改革,重视互动,转型发展面对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传统电视媒体收视率及广告滑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实际上,互联网对所有的传统行业均形成了冲击,只是或早或晚,或有一定影响,或是彻底颠覆。此番新旧融合、优胜劣汰,对传统媒体而言无疑是一种洗牌。困境之下,电视媒体应高度重视科技的力量,加大科技投入,让科技在电视媒体的全新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编方面,运用各种传播形式、技术与渠道,进行节目创新,以实现内容的有效传播;在广告经营上,实现节目的精准定位,并利用互联网尤其是新媒体,扩大收视领域,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广告客户,赢取广告收入。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是互补、融合共生的关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现在传统媒体的危机,主要是缺乏活力、传播力,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种情况下,当用户只能有一项选择时,传统媒体自然会被新媒体所替代。

因此,在媒体新旧融合的过程中,媒体人要多几种本领,避免陷于“本领恐慌”。传统媒体的“本领恐慌”源于媒体自身传播力的下降,体现了现实的紧迫和对未来的忧虑。解决“本领恐慌”就要正视现实,行动起来,转型发展,创新图强。

电视媒体定时、定内容的收视方式,相较于新媒体的方便快捷,是电视的最大弱点之一。什么传播方式可以突破这一瓶颈,无疑,这就是现场直播。

从突发的新闻事件到大型的综艺节目,电视媒体已经积累了大量直播经验,也因此最大程度地提升了收视率。能不能最大化的发挥这一优势,尝试着从整体上进行节目的直播转型。由此观之,如果直播方式被普遍运用,电视台的设备优势,新闻人才储备优势,加之主流媒体的权威优势,会使传统电视媒体再次抢得制高点。

五、结 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必然产物,作为应人们的需求而出现的新的媒体,它一方面强力冲击着传统的电视媒体,另一方面,也迫使传统媒体推陈出新,浴火重生。未来,只有将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充分融合,进一步扩大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才能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在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拥有更好的发展和出路。

参考文献:

[1] 郑立荣.关于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应对困境的几点思考[J].改革探索,2011(8).

[2] 刘磊.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