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未改鬓毛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佳作,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回故乡之景。今年春节,我与爸妈回了趟老家。

大早,天还蒙蒙亮,我们一家早已准装待发。我早已按奈不住心中的激动。因为,我好久没回老家,我好久没见到老家那幢古楼,那颗子的妹妹,淘气的弟弟。我开始想念他们了。

七点,我们上路了。我的心情也随着路程的渐进而喜悦。

路上,鸟儿欢叫,小树迎风飘舞,似乎是在为我而高兴,欢迎我回老家。今日之景,美。不知是我心情好而看起来美,还是老天爷把它变得美如画!

经过两个小时的旅程,老屋出现了。我似乎听到了淘气的弟弟捉弄妹妹的笑声,妹妹躲避时的欢呼声。母鸡“咕咕”叫,公鸡“喔喔”啼。我的心早已放入老屋,与弟妹作伴。

终于到了,我高兴坏了。闻着那泥土的清香,踏着那柔软的乡土,看着那发芽的小树,听着那小鸟的欢唱......我心情无比舒畅,真是难得的惬意。

到家了。弟妹已在那儿恭候多时。见到了,他们高兴,我们快乐。老屋不变,人变了,妹妹长高了,弟弟变壮了。屋外也变样了,小路也“改革开放”,铺上了水泥变宽边坦。牛棚里的牛已不见踪影,摆上了新买的农机,......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老家变样了!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2

牵挂,是人世间最为真挚美丽而又纯洁的情愫。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

牵挂,是联结亲情、联结友情、联结爱情的纽带。

牵挂,是筝是线,无论飞得多高,筝还是离不开那个线轴。

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拥有牵挂,便拥有情感的寄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充满亲情的牵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是洋溢乡情的牵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徜徉恋情的牵挂。“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友人的牵挂。

牵挂,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珍贵的情感。它没有虚伪的杂质,也没有功利的色彩。牵挂,是人情感世界最为丰富的一部分。它车装不下,船载不完,充盈时间与空间。人生因为牵挂,亲情变得浓郁,友情变得纯真,爱情变得缠绵。

牵挂,是慷慨的给予与无私的奉献,是深深的祝福与默默的祈祷。牵挂,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细节与行为。买一粒药丸,是牵挂的表现;问一声“早上好”,道一声“晚安”是牵挂的表达;外出时,祝你“一路顺风”,并企盼你“平安归来”是牵挂的抒发;当你不顺心时,安慰一声“愿你有个好心情”是牵挂的体现;一张贺卡、一封家书、一个电话、一句留言、一声问候,无不在平淡之中寄托牵挂的浓郁之情。难怪一曲《常回家看看》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

牵挂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种伟大的责任。为了你所爱的人,再大的艰难困苦也会被你踩在脚下。尽管你没有魁梧的身躯,你也会成为一座坚强的靠山,一堵挡风的高墙。

牵挂,让我们在生活中品味酸甜苦辣,更为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人世间如果没有牵挂,就好比植物缺少阳光雨露。一个没有任何牵挂的人,生活缺少波澜,平淡乏味。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3

这也能吃?

《温州晚报》的朋友说,历次进京前打电话问林斤澜先生要带点什么,林先生只说要带鱼生。

林斤澜原是温州人,以前一直以为他是北京人呢。

鱼生,小带鱼和萝卜丝混合盐腌,加红曲,它是生的,外人难以吃出妙处。据说温州人把它带往海外,欧美国家海关的检测警报往往响起,拿去检测,细菌超标三百万倍。海关检查官问做什么用(人家以为是吧),温州人说是吃的,检查官就如见到外星人:啊,这也能吃?能吃。温州人的胃里早已培养出消化这种细菌的酶,也有了鱼生的味觉记忆,它不会被岁月漂白,不会被时间磨灭。

我是吃过鱼生的,它咸得厉害,微苦、微涩、微腥,是陈腐的蛋白质的味道,这味道极好下饭,我能够接受它,然不会与温州人一样,对它产生深刻的怀想。我想,这与我是不是温州人无关,它的内在因素是,我不是在童年吃到它,这十分重要。

忘不了那粉蒸肉

我的童年在江西的南方度过,最喜欢吃一种粉蒸肉。这粉蒸肉的做法与湖北的粉蒸肉完全不同,它是将猪肉切片,蘸过盐水,裹精细米粉放进一个大瓦钵里,过些天油渗出来,放簸箕上搁到屋瓦上晒。晒的天数越多越好,也可以用铁锅烘,烘得油完全渗透米粉,外层的米粉略焦,则是有另一番味道。由于痴迷这种有腊香味的粉蒸肉,其它做法的肉类,我都不爱吃,尤其是见到瘦肉,如临大敌。

童年喜欢上的味道,再不可以改变,它不可能从心灵中格式化。所以,味觉是故乡给出门人装置的终生味道识别系统,它是故乡物产与人文灵魂深处的重合。带着这个系统,它像防火墙一样自觉地抵制客乡进入心灵的最深处。

味觉很固执

人都有一种味觉固执,坚守故乡的味觉是比永久还久。人到中老年,尤甚。老年人对味觉的执着,还希望传给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用味觉维系乡土亲情,是潜意识中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这不像广东女人的口号:要想老公回家睡,你要拴住他的胃。广东女人很功利性地练习煲汤,是她们情战的辅助手段。是的,你可以不爱我,难道你不爱我煲的一罐好汤吗?血缘之亲也是如此――做祖母的可能将她最喜欢的东西喂给孙子或孙女,比如她喜欢的腐乳、豆瓣酱、泡萝卜或薯片等等小食物,久之,儿童便对祖母产生味觉依赖,因此,在他读中学或大学时,一定会在某篇作文中提到“奶奶的酸萝卜”等等――但是这好么?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4

【关键词】方言 幼儿园 幼儿 语言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方言主要是指某地区或区域具有的区别于非本地区或区域的语言交流方式,是地方文化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元素。从某个角度而言,方言是历史留给每个人的珍贵遗产,是本土文化积累之后注入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息。无论现代文明如何洗礼,乡音的基本信息永远丢不了。因此,巩固和推广方言的使用具有积极意义,是保护本土文化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当前国家倡导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是否应该进入教学领域,使用方言进行教学特别是正处于接受外界信息始初阶段的幼儿园语言教学就成为了社会各界争议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赞同、反对和两者相互运用是现存的主要观点。本文试图从方言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其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进而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方言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共存

(一)方言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积极作用

1.方言教学有利于拉近幼儿与老师及其同学的距离。方言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沉淀和风俗习惯形成的,是反映某地区或者区域本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辨别人们所属区域的重要依据,其具有很强的“故土情结”,古诗“乡音未改鬓毛衰”正是说明了方言对人的特殊情感意义。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具有相同方言的人,不管是在何时何地相遇都能比较容易地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无形而又非常期待的安全感和亲切感。

2.有利于幼儿思想感情的表达。实践证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方言比普通话往往更具优势。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很多人都是来自农村或者少数民族地区,受方言的影响比较重,普通话并不是很标准,并不能用普通话完整或者准确地表达某些思想感情或者意思,要求其全部用普通话来交流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是,如果使用其所熟悉和热衷的方言却能得到更为灵活的运用,顺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情感、感受、困惑或者快乐,使自己的感情得到释放,同时也让老师和同学更好地了解自己,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

3.有利于锻炼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幼儿具有好奇心强、接受速度快、偏重感性认识的特点。普通话作为当今教学和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方式,其确实有很大便利性,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对于幼儿学习而言,在某些内容的教学上方言却具有普通话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方言具有亲切、通俗、朗朗上口等特点,其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欲望。此外,幼儿期是语言的敏感期,适宜的方言教育对丰富幼儿的词汇,培养幼儿的语感是很有帮助的。

(二)方言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幼儿园运用方言教学带来教育障碍如:沟通不良,造成交流障碍;理解不当,产生学习盲点;方言教学可能对幼儿学习普通话形成冲击。

三、方言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运用的对策

方言对于幼儿园语言教学利弊共存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推广普通话教学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很显然,完全肯定或者否定方言在幼儿园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都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必要。理性地看待方言,秉承“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应该才是最为明智和可行的选择。如何推进方言和普通话的相互融合、优劣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方言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才是广大教育者应该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灵活运用方言,最大程度释放方言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功能

方言对幼儿园语言教学具有积极作用,并不说明要用方言取代普通话在教学中的地位;同样,方言的负面作用,也并非就此证明方言毫无用处,完全予以排斥。其关键在于用之所长,避之所短,取其最大功效。笔者认为,课间活动和课余非正规活动时间使用方言交流是运用方言的总体方向。即要求幼儿在课堂上要说普通话,在课间活动和课余时间则可以说方言。考虑到刚入园幼儿对新环境和陌生人带来的不适应性,在幼儿园教学中应安排一定时期作为过渡期或者适应期,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同时交替使用普通话和方言教学。

(二)家园共建,为幼儿园语言教学创造便利条件

既不能否定方言的作用,又要继续发挥普通话的功能是当前和未来时期幼儿园语言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而这就需要在巩固普通话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地位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方言在拉近与教师、同学的距离,培养幼儿思考问题模式中的作用。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要实现幼儿和老师必须能同时掌握普通话和方言。因此,应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密切配合,相互合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创造便利条件。就家庭而言,家长应该侧重加强对幼儿普通话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幼儿的普通话水平和用普通话的表达、交流能力。

(三)创新幼儿园语言教学方法,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效果

应该说,合理使用方言教学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这在一些幼儿园教学当中也得到了证实。完全撇开方言而纯粹使用普通话教学并不可取,特别是对于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幼儿较多的幼儿园,更应该保证方言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应保有一个合适的地位,起码在非正规课堂学习时间,应该保持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得到适当运用。鉴于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方言对幼儿学习的积极因素,通过创新幼儿教学的方式方法,促进普通话与方言的紧密融合,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幼儿好奇心强、接受速度快、偏重感性认识的特点,把一些教学知识点用方言变成顺口溜、童谣、歌曲、游戏等,通过念、唱、玩、编等多种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2]周兢,余珍有.幼儿园教师教育丛书.幼儿园语言教育[M].民教育出版社

[3]蒋希文.汉语音韵方言论文集[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5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教学;道德思维;情思共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5-00-02

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善于表达。”可见,只有情感与思想共鸣共生,以情促思,才能实现道德的内化。好的品德课堂应是情思共生的课堂,以情促思,让情感的闸门开启,让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才能让品德课堂散发出生命的精彩。

一、用真实故事拨动思维琴弦

品德教学是一个情感共鸣、思想交流的过程。生动丰富、情真意切的故事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拨动思维的琴弦。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友爱残疾人》一课,教师紧扣教学目标,饱含情感地讲述了来自身边的,一个失去双腿的孩子不在命运面前低头的真实故事。当教师说到四岁的孩子在车祸后安慰妈妈“腿还会长出来”时,学生脸上都是隐隐的不忍,对他的不幸遭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当教师说到孩子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时,学生脸上的表情更丰富――为孩子所承受的痛苦感到悲伤和惋惜,更为孩子的坚强而感动;当教师说到孩子能平稳上下楼梯时,学生眼里泛起了泪花;当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这个孩子拄着拐杖灵活上下楼梯的视频时,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为孩子的成功而喜悦。接下来,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此时的课堂真情流动,学生在入情入境中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案例中,教师以形象生动的故事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不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故事的开始,以情触思;故事的发展,以情引思;故事的,以情激思,教师声情并茂的故事起到了很好的点化作用。

二、用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思维需要内在动力的支撑,充满情感的问题情境能成为课堂动力之源。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架起从已知到新知的桥梁,实现知识的智慧迁移、思维的深度探究、情感的丰赡蕴藉。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燃起思维的火花呢?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家乡人的智慧》一课,教师的教学就在充满感情的问题情境中展开:

新课导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隆隆远去的火车上老奶奶的背影定格,带出老奶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浓浓乡愁。教师适时抛出问题:“老奶奶回来想寻找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回来找美食,有的说想念家乡的风景,有的说想念家乡的繁华。教师揭示答案,视频中,孩子们沿着水道,回到了老奶奶熟悉的家,看到了那一扇趟栊门。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老奶奶对家乡的眷恋感动着每一个孩子。

趟栊门打开后,十三行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再现于眼前。教师创设的情境,让孩子们坐上了时光穿梭机,沟通了历史与现实,昨天与今天,很自然就对“海上丝绸之路与十三行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对家乡和家乡人的智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老师再次创设情境:播放老奶奶绣广绣的视频。在老奶奶的金丝银线中,孩子用心追寻:“家乡人的智慧表现在哪里呢?”孩子从熟悉的生活入手,在衣、食、住、行中,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家乡人的智慧。依托地域文化,回归生活,学生的情感再次推向,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

老带领学生继续寻找身边的家乡名人。最后,师生回到课前问题“老奶奶回来要寻找什么”,并共同揭示答案:寻找家乡人的智慧。由此,学生思之更深,回味悠长。

可见,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打破学生固有的心理藩篱,除去思维的惰性,使学生以探究者的角色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起内驱力,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三、用活动体验触发思维碰撞

品德形成源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反思与行动,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体验活动中,思维与思维碰撞,心灵与心灵交流,“动”中求思,“思”中提升。体验活动因摈弃空洞说教而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友爱残疾人》一课,在“亲身体验,推己及人尝艰辛”环节,教师设计了两个体验活动。第一个体验活动是让两个孩子戴上眼罩后去讲台取东西。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什么都看不见,摔倒怎么办?”在老师的鼓励下,两个体验者开始磕磕碰碰地去指定位置取物品。旁观的孩子有的议论,有的哄笑,也有的小声提醒。其中一个体验者差点摔倒时,早有准备的教师及时上前扶住了他,还轻声地安慰,拉着他的手去到了指定的位置。这时教师适时采访体验者:“听到议论和笑声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听到提醒时,又有什么感受?”“教师牵着手拉着你走时,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一边走一边不停地摸?此刻的你最渴望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孩子说出了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作为旁观者的学生心里泛起了涟漪。第二次体验活动则是让所有孩子戴上眼罩取书包里指定的一本书。当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失败后,教师问:“如果让你戴眼罩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你会怎样?”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太不方便了。”通过两次体验活动,学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别人的处境、需求,从而打开了通向他人心灵的通道。

活动体验中,学生正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才会有所思、有所得。

四、用情感对话催动思维拔节

品德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学生与生活对话,与教材对话,与小伙伴对话,与自我对话,在对话中感悟生活、提升品行。对话中,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能为学生拨开云雾,拓展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在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家乡人的智慧》一课中,教师带领孩子在从“衣、食、住、行”几方面对有两千年积淀的西关文化展开了探索之旅,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感受家乡人的智慧。活动中,教师 “画龙点睛”的语言步步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师:俗话说,“食在广州”。说到“食”,你想到什么?

生:点心。

师:你最喜欢吃什么点心?

生:我最喜欢吃虾饺。虾饺的皮非常滑,虾肉很嫩,吃进去非常爽口。

师:还喜欢吃什么点心? 生:马蹄糕、烧卖、萝卜糕……

师:老广州都喜欢吃点心。(下转第页)(上接第页)

当年的选择很少,只有一盅两件。(出示一盅两件和各种各样的点心的对比图片)你发现什么?

生:以前点心的种类很少,现在经过广州人的不断创新,才有了这么多的点心。

师:现在的点心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还有什么多?

生:汤。

师:你喝过什么汤?

生:冬瓜汤、绿豆汤……

师:夏天喜欢喝什么汤,为什么?

生:冬瓜汤,因为可以解暑。

师:冬天喜欢喝什么汤,为什么?

生:羊肉汤,因为不仅可以保暖,还可以滋补身体。

师:智慧的家乡人用简单的食材就做到了医食同疗。

生:每年的团聚,广州人的饭桌上都不会少了这道菜――白切鸡。谁吃过?

生:我吃过。白切鸡皮爽肉滑,味道棒极了!

师:除了白切鸡,还有什么鸡?

生:花雕鸡、文昌鸡、老爷鸡……

师:光一只鸡就能做出如此多的花样,家乡人真有大智慧!

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学生的情感逐渐提升,思维层层拔节,生命更加丰富。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66-02

收稿日期:2011-01-05

基金项目:铜仁学院基金项目(TH1016)

作者简介:符能(1964-),男,贵州铜仁人,讲师,从事教材教法研究。 铜仁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的东北部,地处贵州省、湖南省和重庆市两省一市的交界处。铜仁地区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总人口386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23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684%,主要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回族和布依族等。85%以上的中学基础教育分布在全地区的各个县及乡镇。从近几年的中、高考成绩来看,中学英语基础教育教学水平还非常低下,有待于大力提高。随着铜仁学院近几年来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大力发展,省内、外报考铜仁学院就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方言区学生和省外普通话地区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通过对各地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和对比分析,笔者认为,阻碍本地区学生英语学习热情、制约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区方言对英语学习效率有着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

一、铜仁地区方言特点

铜仁方言以汉语北方方言和西南官话的川黔方言为主,与全省其他地区方言差别不大,与邻近的重庆市、湘西自治区等地的川黔方言也有很高的一致性。但同时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东四县和西五县的语言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其语言特点大致如下:

一是铜仁地区地方方言具有西南官话的一般特点。声母无翘舌音,平翘不分;鼻音边音不分。韵母无后鼻韵母|ing|、|eng|、|ueng|音。声调以阴平、阳平为主。

二是铜仁地区地方方言也有着许多不同于西南官话的特点。如西五县方言中,儿化音很突出,几乎所有生活用品甚至人名都带儿化音。例如,张大毛儿、今天儿、晚些儿、要带小妹儿、去看电影儿。

三是西五县方言中有很多表达是独有的,有的词语没有对应的文字,而有的发音连汉语拼音都不能标注。例如:他吓得飞起口口儿|da da er|(答答儿)跑。方言中“答答儿”意为辫子。又如,“到百货公司去买黑皮鞋”。方言读作|dao b huo gong si kei mai h pi hail。

四是在词语表达方面也很有特点。例如:普通话“今天很热”。方言为“今天儿热死个人嘞热”。其构词法和形容词程度表示有独到的一面。

五是在外地学习和工作多年的人回家后仍然只说本地方言,不然就会引来人们诧异的目光。虽然这只是一种文化心理表现,但也反映出本地区较为闭塞的语言现象。当然,随着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新一代年轻人说普通话的越来越常见了。

二、铜仁地区方言对英语学习的不利影响分析

国内所有的各级英语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英语词典的英语词汇释义全都是用规范的汉语普通话为基础编撰出来的,这就使得许多英语词汇的基本词义与普通话的表达形成了某种特定的“语义对等”现象。普通话地区的学生自幼就是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因此,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只存在“一次”的学习迁移活动。相比之下,生活在方言区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就多得多。概括起来,方言对英语初学者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英语语感培养缓慢

方言地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进行“两次”思维活动,汉语普通话成了方言和英语之间的桥梁。当学生需要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必须首先把自己熟悉的方言思维转换成自己不熟悉的普通话,然后再次把普通话转换成自己完全陌生的英语语言;反过来,当学生需要对英语句子进行理解的时候,学生眼里看到的是英语句子,头脑中思考英语句子中自己不太熟悉的普通话释义,最后经过思维转换,才能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地方方言把英语句子理解透彻。对于方言区学生来说,不论是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用汉语来理解英语的句意,都要经历“三语交互转换”的加工整理过程,在大脑里进行一系列的语言码转换。这使得初学者想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变得极为缓慢。

2语言思维地域化

铜仁地区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据调查,铜仁地区广大学生基本是在13岁左右(七年级)开始正规学习英语,在这一年龄时期学生的母语(方言)已完全形成,对汉语普通话的掌握只是处于低级阶段,(能听得懂别人用普通话表达,而自身不能用普通话进行思维和交流)。在英语学习的最初阶段,母语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产生影响。

例(1):What’s this?与汉语普通话“这是什么?”除了词序有差异以外,其基本词义完全对等。普通话地区学生只需要进行一次迁移就能掌握好。但对于铜仁地区的学生来说,日常生活中不习惯“这是什么?”的表达,当需要有这种表达时,常常表达成“支哦是啷?”意为“这个是哪样(东西)?”当需要用英语表达“支哦是啷?”时,初学者常常会无所适从。

例(2):“你到哪地?”这是典型的铜仁地区方言表达,其意不是问对方“你要去哪里?”而是问对方“你现在在什么地方?”相当于英语“Where are you now?”初学者常常表达成“What place are you now?”

例(3):“His words made me very angry”普通话句意为“他的话使我很生气。”在铜仁地区人们通常要说成“他的话把我气心慌了!”或“他的话把我气蹬了!”好像这样说才能表达出“很生气”的情绪。

例(4):铜仁地区有五个县的人在发音中没有普通话中的|ian|和yan音,对这些字的读音全部读成|ing|或|in|音。

“我们今听吃命”,外地人听后可能莫名其妙,句意为“我们今天吃面条”。相当于英语“We had some noodle today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可见一个人要改变母语的思维和表达是多么的困难!以上只是铜仁地区方言中的极少几个例子,由此可以看出方言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干扰。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运用语言学对比分析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系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对比分析,研究内容涵盖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形态、音位、语义和语法等若干层面。探讨出了该领域内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国内一些特定方言语音和英语语音的发音异同。如有学者对四川方言、客家方言、山东方言等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干扰,对英语汉语普通话及地方方言的语音节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为方言地区的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宝贵的经验。但是,笔者认为,仅从两种语言的语音上进行探讨是不够的,因为语言迁移涉及到语言的很多相关因素。文化、心理和社会因素在母语和目标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母语对外语习得的影响是整体的,两者在各个层面是相互交错作用的。要正确认识母语迁移现象,就需要从宏观角度来观察语言迁移现象。因此,从母语对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整体影响着手,对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探讨,对“方言思维―普通话过渡―外语习得”的学习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三、应对策略

铜仁地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型地区,生活在本地区的人民世代以方言作为生活交际语言,普通话普及率和应用率不高。据笔者调查,普通话在本地区只是一种“工作语言”,只用于按规定需要用普通话的工作时间和环境之中。以中小学基础教育为例,98%的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说普通话,即使在课余时间跟学生交流时也不说普通话,只是在课堂教学的45分钟内才会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且绝大多数教师的普通话是含有浓郁地方方言的普通话表达,俗称“贵普话”。众多农村学生在上学前只会说母语(方言),上学后也只是在课堂上接触到普通话。虽然目前很多农村家庭有了电视机,每天都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接触普通话,但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习惯于用方言进行交流,基本没有养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和交流的意识和习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很多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交流时,谈起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惑,他们都认为“三语交互转换”现象确实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干扰;每当需要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总是先得把自己的思想转换成比较规范的普通话,然后再把他们组织成英语的相关句型表达出来,就如同要把古汉语先译成白话文再翻译成英语一样。其中三语间词语的选择与转换,英语句法、语法的把握耗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使得他们怕出错而不敢说英语,从而导致他们在英语学习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学习效率却提高缓慢。这也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种新的思考,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和避免“三语交互转换“学习模式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语音方面,铜仁方言尾音较重,英语初学者朗读英语时也有同样的习惯,往往把失去爆破的辅音也读得很重,且没有连读,读出的英语句子不连贯、不成调。这就需要在语音、语调、重音、连读和失去爆破等基本技能上严格训练。

二是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词汇、语法方面,在需要用汉语解释时,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和书面语言,切忌使用方言,以减少方言的影响。

三是各级学校应大力推广校园普通话,在校园内师生都以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缩小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距离。能说好普通话,就能提高对语言的认知模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