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名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牡丹亭名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牡丹亭名句范文1

摇漾――摆荡、飘拂,是对动态的柳丝、柳絮生动的描绘。中国古代诗词中咏柳絮者甚多,而今人因长期生活于大都市,对柳絮的认知越来越少了。现推荐《红楼梦》第70回一组柳絮词,供不甚知晓柳絮者参考。林黛玉《唐多令》称“一团团逐对成球”,薛宝钗《临江仙》则谓“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看来柳絮也是成丝成缕的了。贾探春《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句意仿佛来自宋人毛滂《蓦山溪》“不定却飞扬,满眼前,搅人情愫”,朱淑真《蝶恋花》“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其境界和“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就有相近之处了。

“线”呢?说及柳时,古代诗人往往“柳丝”、“柳线”、“万缕千丝”、“千条、万条”杂用,为此人们疏忽了丝、线、缕、条之间的差别。其实,于柳则可,于其他则未必。丝与线不同,对此古人是认真的。元杂剧《连环计》说:“单丝不线”,《红楼梦》第56回:“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道出了丝与线的差别,双丝或更多的丝经过拈合,方可称为线。简单说来,线比丝粗多了。《说文》:“缕,线也”,“条,小枝也”。因此,古人诗词咏及“晴丝”、“游丝”,凡称“线”称“缕”称“条”者,其非蛛丝、虫丝是可以肯定的。蛛丝、虫丝本极细微,有称蛛丝、虫丝为“蛛线”、“虫线”的吗?看来“摇漾春如线”与蛛、虫是无关的了。

古代诗人欲说蛛丝,便说蛛丝,从不扭捏作态。如《玉台新咏》“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悲看蛱蝶粉,泣看蜘蛛丝”,“蜘蛛网高阁,驳藓被长廊”,“雕梁翠壁网蜘蛛”以及“蜘蛛作丝满帐中”等等。杜甫诗篇中亦数见蜘蛛,《诸葛庙》诗“虫蛇穿画壁,巫觋缀蛛丝”,后人签释说“言当时勋业如此,而遗庙凄凉,但见画壁穿空,蛛丝缀人耳。”问或换个称呼,无非是“螨蛸”、“网虫”。杜甫《哭李尚书之芳》诗:“客亭鞍马绝,旅榇网虫悬”,“榇,棺也”,网虫也就是蜘蛛了。为什么我断言“蛛丝既不是仅见于春天之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又往往是枯朽、衰败、甚至死亡的点缀”,上述诗词就是部分依据了。

然而某些民俗似乎与此相反。《荆楚岁时记》:“七夕,妇人……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得”。甚至有称蜘蛛为“喜子”者,见其从门窗悬挂而下,即祷日“家中女儿喜事到了”。其实这类民俗的形成,基于人们在漫长岁月中无法拒绝与蜘蛛为伴的无奈心态。而诗人们的头脑清醒多了,唐人元稹有《蜘蛛》诗三首并有序,三首之三曰:“稚子怜圆网,佳人祝喜丝。那知缘暗隙,忽被啮柔肌。毒腠攻犹易,焚心疗恐迟。看看长妖绪,和扁欲涟。”蛛毒攻心,名医束手无策,急得都快哭出来了,这是喜还是悲呢?

古代文人对柳丝、柳絮的感情,远远超过虫丝、蛛丝。他们会因柳丝、柳絮而唤起诗兴,产生灵感,触动情思,写下千古名句、名篇。“杨柳依依”、“未若柳絮因风起”、“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杨柳岸晓风残月”,代代相传,几乎成了中国文人的杨柳情结。诗人认为,柳是春天最早的使者。杜甫《腊日》诗“漏曳春光有柳条”,元稹《生春》“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毛滂《玉楼春》“春态苗条先到柳”,苏氏《临江仙》“春来何处最先知,平明堤上柳,染遍郁金枝”。“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无非是将“漏曳春光有柳条”、“春态苗条先到柳”戏曲化而已。

用前人句、用前人意,变化腾挪,别开生面,是我国诗、词、曲常见的艺术手法。杜甫“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之后,“晴丝”一词多次见诸宋诗、宋词。卢祖皋《西江月》“燕掠晴丝袅袅,鱼吹水叶粼粼”,将诗句化入词中,另有一番韵味。所不同的是,杜诗是情真意切的写景,卢词虽落笔谨慎,却缺少一种生鲜之气。楼采《玉漏迟》“絮花寒食路,晴丝胃日,绿阴吹雾”,三句话说的就是一个“柳”字。《瑞鹤仙》“晴丝牵绪乱”,参之以他的《珍珠帘》之“恨缕情丝春絮远”,可见“晴丝”即“情丝”,借其音耳。引“晴丝”入词曲,知名度最高的当然推《牡丹亭・惊梦》,戏曲元素的加入使汤词“晴丝”更耐人寻味了。“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绮丽含蓄,意在言外。汤显祖为文追求的是“意、趣、神、色”,本此四字以释汤曲,就离原意不会太远了。

作为剧作家,汤显祖曾受谁的影响,至今未见深入探讨;《牡丹亭》与《西厢记》之比较,亦是一值得研究的题目。王实甫《西厢记》上承前人积淀,也有许多涉柳曲文:“似神仙归洞天,空余下杨柳烟”,“东风摇曳垂杨线”,“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王实甫是用前人句、用前人意的高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到了《西厢记》变为“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情趣就更浓了。那么汤显祖有没有用过王实甫的句子呢?请注意《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寄生草》之“东风摇曳垂杨线”:

《西厢记》:“摇曳垂杨线”

《牡丹亭》:“摇漾春如线”

牡丹亭名句范文2

【关键词】美的体验;美术学科特征;文化情境;地方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1]美术鉴赏课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对于中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1]

本文以山东美术出版社高一美术鉴赏第9课《中西古典园林》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美术鉴赏课的人文美特点。

一、把握美术学科特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鉴赏课对园林的鉴赏和语文课对此鉴赏有着本质的不同。山东美术出版社高一美术鉴赏课本第九课《中西古典园林》,是对美术中的建筑门类――园林艺术进行鉴赏。建筑艺术对于培养全面的审美素养具有其他艺术不可取代和比拟的作用。鉴赏中西古典园林,要把握住建筑的美术特点,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审美品位。笔者设计本课中的鉴赏重点为中国的苏州园林与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作对比。鉴赏苏州园林部分,按照三条线索――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美;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来鉴赏。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

首先利用多媒体,将图片配音乐,以烘托气氛,穿梭于苏州园林的山水建筑、花木、风、光影之间,感受苏州园林自然之美。使学生理解,私家园林将住宅与园林合一,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中的山林”。感受苏州园林之美最具神韵的元素。帮助理解苏州园林的自然美是“中国人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之一。

2、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美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丰富又耐人寻味的空间?引导学生继续学习。空间美中国造园手法运用的是诗文手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园林也是讲究曲折有致灵活多变。利用视频片段,音配画,空间分割手法的具体案例分析等环节,理解: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在园林中游玩,仿佛人在画中游,步移景异。

对苏州园林自然美、空间美两部分的学习侧重对园林建筑艺术特点的学习。

二、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1、理解美术文化,形素养。

建筑艺术是一门相对持久的艺术。许多古建筑遗迹都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人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

本课的导入部分,引用了昆曲《牡丹亭》的剧照和唱词片段,由《牡丹亭》的故事导入,因为昆曲与苏州园林有着殊途同归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名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引出课题,并理解园林的内涵和审美欣赏功能。

在理解苏州园林的人文美部分,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造园者是什么人?他们追求的是什么?学生从“了解历史典故”、 “欣赏文征明山水画作品 《千林鬼仗图》”、“鉴赏园林的四季美景”、“师生总结苏州园林的人文美”四个层层渐进的环节去鉴赏拙政园。深层理解:园林已不仅有审美客体的存在,而是有了更多审美主体情感的渗透和介入。[2]

本小节是重点,也是难点,以游览拙政园为例,通过讨论、师生问答的形式,由多个知识点引出人文美的结论,在设计上,以绘画、文学作为切入点,在高中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有一定的绘画鉴赏能力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

2、中西艺术交融,了解文化差异,“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1]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使用过多个版本的教材,从多年教学经验来看,高中教学将中西比较更好,能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在对比鉴赏中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本课的设计第二部分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凡尔赛宫园林为主,了解凡尔赛宫园林的历史由来,欣赏其园林景观,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通过直观的画面,配符合意境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感受法国皇家园林的雄浑的气度和雍容华贵的景观。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这也是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一种观念。[3]

三、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启发学生探索发现生活的美。

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按照此精神,美术鉴赏过程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体会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在园林艺术鉴赏的拓展环节,设计了“探索身边园林之美”的活动,请学生“探索发现”身边园林景观之美――本地区孔府后花园,孔林,沂河公园……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展示搜集成果,小组间相互评价等环节,师生共同讨论孔府后花园(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与沂河公园(现代园林的代表作品)手法的异同,在自我探索、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课程对人本主义精神的探求。

美术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形象记录。鉴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美术作品,从人文角度去理解美术作品,如:理解本课古典园林的造园意境,从绘画、戏曲、文学等多种角度鉴赏,帮助中学生品味不同的文化艺术。美术鉴赏课,既要注重美术的学科特色,这是前提,也要注重创设文化情境,以具体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去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吕晓伟,胡晓蕾.传统园林艺术中文人园的隐逸精神[J].中国园林,2003,(12).

[3]王贵祥.中西文化中自然观比较[J].重庆建筑,2002(l).

牡丹亭名句范文3

关键词:红楼梦 宝黛诗词 女性意识

洋洋百万言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群山中的一座巍峨的高山。鲁迅评价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型小说。《红楼梦》中,诗词曲赋、楹联、灯谜、酒令等应有尽有。特别是诗词,不但数量多,而且精妙绝伦。据相关统计,《红楼梦》共有诗词曲赋类的文章223篇。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作者为故事发展而创作的诗词歌赋外,他为小说中人物代拟的男性诗词仅有43篇,其余全部为代拟女性诗词。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女性和女性活动的巨作。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她们的诗词是内心真实的独白,是真善美和着心血泪水开放的绚烂花朵,是作者和泪写成的诗篇。若要研究小说中曹雪芹代拟的女性诗词,就不能不从她俩的诗词读起。

一、林黛玉诗词――女性意识的强烈爆发

林黛玉一生与诗书为伴,与笔墨结亲,写下的诗词都与她的身世、处境及性格特点有关系。据笔者统计,她大约有16首吟咏诗词作品,她的诗词中所反映出的女性意识,说到底就是女性的主体意识,她认为:女性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爱情。所以她的诗词多如疾风骤雨般直抒胸臆,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女性内心强势的一面。

(一)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

在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的封建时代里,能够站在女性立场上以男女平等的观念赞美爱情,不为封建礼教所左右而勇敢抗争的女性并不多见,林黛玉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红楼梦》第六十四回黛玉被自己抽到的“愁”签说芙蓉花高洁、清愁、自嗟所触动,再加上签上的诗句是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从而引起了许多感慨和愁思,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五美吟》。我们读这五首诗,从五位女子不同的身世遭遇和结局中,感受到黛玉强烈而热切的感慨。对于西施这类有才色的女子,黛玉在诗中给予深切的同情,她看到了西施因美得祸,丑女却因丑得福,使她不胜唏嘘。昭君一直是悲剧的形象,黛玉揭示了“和亲政策”之外的又一个悲剧根源“红颜薄命”,联想到了“红颜薄命古今同”,为自己的爱情担忧。对于绿珠,黛玉看到的是石崇倚仗财势占有绿珠,绿珠爱他忠于他其实是愚蠢的。对于虞姬、红拂这类有才略的女子,黛玉另有一番感慨。她感动于虞姬对项王的深情,在项王穷途末路的时候仍旧不离弃;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封建权势和礼教的束缚,同寒士李靖私奔,大胆追求自由幸福。她们两位惊世骇俗的行为得到黛玉的共鸣,她的女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此外,《题帕三绝》更是不加掩饰地表露了黛玉内心的真实情感,它们是一个少女最直露、大胆的爱情告白,是一个少女勇敢炽烈追求爱情的文字见证。

(二)抗争社会命运的不公

倔强、反叛是黛玉的性格使然,这种性格有时也会浸润在她的诗作中。她悲叹处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性没有人身自由,于是她奋起反抗。如《葬花吟》。这首诗分为悲春、悲己、哭花、哭己、谁葬五个层次,作者用上了自己坎坷命运积累的血泪,更用上了自己骨子里、血液中对于遭受封建专制制度“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广大女子的关爱和同情,调动了许多艺术创作手段。如比喻、想象、拟人等,写尽了黛玉的身世命运、现实处境;写尽了她追求美好爱情、自由生活的愿望;写尽了她性格倔强、反叛抗争的志向。最后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更是直接表明对当时腐朽没落社会的强烈反抗:生来纯洁无暇,归去也要干净清白,绝不能让自己陷在社会这个烂泥沟渠之中。她的《唐多令》描写春将柳絮嫁给了东风,柳絮的命运归宿由不得自己而造成其悲剧结局。这样描写的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春和东风代表了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揭示了封建女性随波逐流般地受男性左右的命运。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黛玉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这股势力,于是将其暴露并反抗,表现自己对不公平社会制度、不公平的人生遭遇的抗争。

(三)呼吁女性精神的独立

自古以来,女性一直作为男权的附属品,精神上、思想上不得自由。黛玉通过自己的诗词呼吁女性要有精神的独立,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这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极力的反抗。前面提到《五美吟》的《西施》,黛玉认为西施虽有绝色,但却沦为男权政治的牺牲品,西施对于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不自由,还不如其貌不扬的村女过得平凡幸福。而红拂原本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侍妾,但她却有着杰出的才华和见识,识英雄李靖于穷困潦倒时。更可贵的是她有与封建势力势不两立的气魄,具有冲破它,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胆量。“女丈夫”红拂不愿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以独立的人格行走于人世间。黛玉通过西施和红拂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她诗词的主题:呼吁女性要精神独立,绝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二、薛宝钗诗词――女性意识的含蓄表达

相较于黛玉,宝钗的诗词在数量上少得多。据统计:宝钗诗词大约14首,比起黛玉的强烈情感,宝钗的表情达意是给人一种蓄情于内、欲说还休的感觉。这与她循规蹈矩、克己复礼的性格有直接关联。同时,她又并非是一个冷冰冰的封建卫道士。女性特有的细密心思、敏感情绪与礼教思想相交织,造就了她性格中的复杂和矛盾。

(一)立志高远的人生追求

《红楼梦》第四回薛宝钗出场,“回头诗”就是她写的:“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1]。这首“回头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寓有深刻的思想。它像《西江月二首》创新巧妙地塑造了反封建叛逆者贾宝玉的雕像一样,也创新巧妙地塑造了薛宝钗的雕像,她内心的秘密以及她的性格、气质、为人处世等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宝钗虽然是个女儿身,但是也有着报答皇恩的思想。从小立下宏大的志向:候选入宫。这在其他诗作中也有表现:如元妃省亲第一次大观园诗会上宝钗作的《凝晖钟瑞》,十分符合宝钗的身份和思想性格。宝钗的志向是候选进宫,当她设身处地体验元妃省亲的尊贵荣耀和奢华排场时,自然会触景生情,潜意识使她强烈地心向往之,所以她的诗第一句就联想到帝城皇宫。整首诗对元妃的艳羡之情表露无遗,诗的最后一句其实不是谦虚,而是艳羡之后的无奈。在整部作品中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宝钗高远的人生追求,她与大观园里其他的女子并不一样,她其实也有着黛玉那样的女性意识。只不过由于自身性格等原因,表露得不如黛玉直接强烈。

(二)似隐若现的反叛特质

《螃蟹咏》是一首笔锋犀利的讽喻诗,此诗一反宝钗庄重宽厚的性格特点。蟹之“横行”用来嘲讽那些飞扬跋扈横行霸道的人,蟹之“皮里春秋”用来嘲讽那些道貌岸然心术不正的人。纵然是恪守礼教的宝钗,也不能容忍封建男权社会中俯拾皆是的趋炎附势的小人。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之人。只是她把观点见地、愤世嫉俗都深埋于心,为人处事依循封建礼教,维护其大家闺秀的温良形象。此外,当众人皆为柳絮作贬词时,只有宝钗别具一格,逆向思维,为柳絮作“翻案”的颂词。她的这首《临江仙》历来是各家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争议最大。有学者认为宝钗“野心勃勃”,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宝钗为了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不管初衷如何,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诗词中看出宝钗些许的反叛特征。但不能否认的是,宝钗这种女性情绪的表达始终如“戴着镣铐跳舞”般步履艰难。所以她的女性意识的表达并不是那么明显,用“似隐若现”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三)礼教压迫下的被动妥协

宝钗被封建礼教束缚得太紧,于是她的女性意识只是情致高时“偶尔露峥嵘”罢了,更多的时候她是将其悄悄藏在心底的。在《红楼梦》第四十回行酒令时:黛玉无意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此处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暗示宝钗其实也看过《西厢记》和《牡丹亭》。这样一个温良贤德的封建淑女竟也看过此等“禁书”,让人大吃一惊。这不能不说明宝钗其实是一个内心有抗争之念,外表却只有遵从之实的矛盾统一体。宝钗本有着远大的人生追求,只不过在当时的封建礼教和残酷社会现实的压制下,她成了牺牲品。她并不是没有挣扎,如《咏白海棠诗》便将鲜活生动的薛宝钗展现在我们面前,她端庄贤淑、淡雅素净、志高气傲、虽壮志未酬,但仍心存期待,她与林黛玉的风格不一样。她也写白海棠泪痕,“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这是经过努力,经过抗争的,最终愁多于泪,显然是无奈之举。

三、造成两种风格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不同

宝黛二人的家庭环境并不相同。黛玉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时刻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从不向世俗和礼法低头。即使是对待真心爱她的宝玉,她也不会贬低自己从而迁就、顺从、博取对方的欢心。对方如若冒犯她的人格尊严,那更是不行的。黛玉虽寄人篱下,但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大环境,更没有为了适应家长的需要去劝告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既体现出她人格尊严,又表现出她独特的个性。宝钗与之相比,家庭环境优越得多。《红楼梦》曾提到过“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也就肯定了薛家的地位――与贾、史、王三姓齐名的“金陵一霸”。薛家曾经是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换言之,就是一个支用国库而营商的大官兼资本家。因此,薛宝钗家世的第一种特质,即是商业气质重。第二,宝钗的母亲是王夫人的亲姐妹,王熙凤的亲姑母,她们在贾府有外戚的优势;同时薛家虽住在荣府,却并非经济上依赖别人;进退分合,是留有余裕的,因此,她们在贾府占有优越的地位。

(二)性格特点的不同

黛玉有着恣情任性、多愁善感、忧郁哀怨的性格,所以她的诗词创作倾向于情感类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今葬侬知是谁。待到红颜老死时,花落人亡两不知”[2]是悲痛和哀愁;“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十休,已教泪洒窗纱湿”[3]。是苦闷和消沉;“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类。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4]。是哀伤和悲愤。这三首诗一首比一首伤感,一首比一首哀怨。而宝钗的个性理智贞静,所以其诗词属于理智类型。宝钗认为:女子应该以贞静为主,女工居次,读书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宝钗在《咏白海棠》中有这样的名句:“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5]前句既是对白海棠的赞许,也流露出宝钗自我欣赏的情调。句首的“淡”指色调之淡与物欲之淡。这一句正显示了“冷美人”的矜持和自许,也显示了她能节制欲念和情感的理智。后句“愁多焉得玉无痕”是宝钗对黛玉和宝玉的讥讽。此外宝钗又是一个性格矛盾的人:一方面,她具有过人的才性和学识,也不乏女性特有的意识。另一方面,她一味地遵循封建礼教,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所以当她自己写诗时,被她视为金科玉律的传统观念就不知不觉地渗入其诗的字里行间,从而阻碍了她女性意识的流露。

(三)价值追求的不同

黛玉才思敏捷,机灵可人,追求自由浪漫,是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她是大观园第一个从诗中觅得生存力量的姑娘,也是唯一一个将诗当作“正经事”做的姑娘。她全身充满了诗的灵性,诗是她青春、生命、爱情的象征。和其他女性相比,黛玉似乎更具备诗人的秉性,她更狂热,更善于冷静,憎恨得更深,爱得更固执。在前八十回中,黛玉独作的诗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人可比。虽然宝钗博采众长,也富有才学,可是与黛玉相比,就稍逊一筹了。宝钗做学问,是为了待选入宫,不免多了世俗的气息。宝钗身上透露的是端庄、稳重、矜持、贤淑。她是“德”的化身,是封建社会大家闺秀的典型。为维护封建贵族典型的大家闺秀的形象,宝钗平时非常注重自己的身份和形象,换句话说,她是有着功利思想的女性,与黛玉追求的率性自由并不同。

综上所述,《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成功塑造出的两位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不管是直接强烈,还是委婉含蓄,都表达出了处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复杂的女性意识。她们追求人性的自然本质,追求社会性别差异的最小化,追求人格的平等和自由的思想,这些都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对后世女性意识的蓬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1]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2]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页。

[3]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4]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页。

[5]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页。

参考文献:

[1]莫砺锋.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J].明清小说研究,2001,(2).

[2]张杰.宝黛诗词命意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李萍.试析《红楼梦》酒令语言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时代文学,2003,(5).

[4]仲跻和,徐兆熊.诗如其人,各显其性――《红楼梦》宝黛钗诗词个性风格比较[J].红楼文苑,2005,(1).

[5]张翼.《红楼梦》女性意识范畴建构之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6]高娓娓.试析《红楼梦》女性主义观念的确立与消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7]闫春宇.从黛钗诗词看《红楼梦》的文化蕴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8]肖婧婧.《红楼梦》女性意识浅析[J].安徽文学,2009,(6).

[9]文迪义.《红楼梦》女性意识觉醒之丰碑――兼与《西厢记》《牡丹亭》比较[J].文本解析,2013,(11).

[10]王文俊,南潮.从诗词创作角度探视“潇湘妃子”女性意识的潜流[J].语文学刊,2014,(2).

[11]陶泱霖.《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2]郑金凤,周晓璐.浅谈《红楼梦》的女性意识[J].文学批评,2015,(9).

[1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4]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15]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