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大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间传说大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间传说大全范文1

关键词:吉祥图案;视觉符号;设计

纵览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突出而有趣的现象,即大量以吉祥为主题的作品在历代民间艺术家手中重复创作。虽然它们也体现了巧拙之分、质材之异,但其表达的主题及主题语境表象却是永恒不变的。它看似肤浅,实则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它看似世俗,实则诗情盎然、雅意无限。装饰纹样的吉祥主题,不仅表明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想,也以寓意的方式表现了人们对改变生存环境的艰苦努力和克服困难的伟大意志。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既有客观性的,又有主观性的。

1 中国传统图案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和吉祥寓意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巧妙地应用人物、走兽、花卉鸟禽、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文字等,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来祈福求祥。先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保持与自然物象的基本结构特征相吻合的前提下,应用的传统手工装饰塑造的纹饰造型自由、想象丰富、变形多样。传统装饰图案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已出现。最早的装饰纹样主要应用在基本的生活器皿上,以满足人们生活的最低需求。随着时代的进化、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图案开始应用在作为剩余产品交换的商品之中,从而促进了原始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中国冶炼技术发展到了新的水平,青铜器造型及其图案艺术进入中国历史上装饰艺术的鼎盛时期。到了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宫廷皇室为体现其显赫权势,在皇宫建筑、御膳用品、室内陈设方面极为奢华,不惜用大量人力物力精心设计制作,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工艺美术向前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图案的载体主要有两大类:宫廷及上层社会的器物、庶民老百姓的生活用品。前者多被称为“宫廷专业图案”,后者被称为“民间图案”。二者在装饰内容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多表现扬善惩恶、避鬼驱邪、大富大贵、吉祥如意。宫廷图案追求材质工艺的精致,民间图案则多随意、豪放,表达乡俗之情。在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里,无论是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民族还是不同的区域,其作为图案都有着相同的意义,即烘托主体、祈福纳祥。传统装饰图案从表现物象的种类看,有动物图案、花卉、汉字图案、吉祥图案等。其中,吉祥图案以其民俗性、大众化的特点,在装饰图案中历史最长、应用最广,在中国大地上始终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极强的生命力。

2 吉祥图案的符号化审美意蕴

吉祥寓意福、禄、寿、喜、财,是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表现的主题,具有较强的中华民俗特点,比起其他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富有象征性和直观性,内容与形式也更完美。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乡村,人们保存了这种形式,并世代相传。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蕴含吉祥意义的图案,每逢年节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喜欢用这些吉祥图案装饰自己的房间和物品,以表现对良辰佳节的庆贺、对美好事物的精神追求和祈盼,也反映了人们向往美好物质生活、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

中国的吉祥图案表现形式大体有字形吉祥图案。主要有双喜图案,其含意是双喜临门,大吉大利;寿字、福禄双全图案;字形结合吉祥图案,如蝙蝠和寿字组成的图案,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同音,有幸福长寿的意思;单独形图案,如喜鹤与梅花,有“喜上眉梢”的含意;对称形图案,如双喜、双鱼,寓意好事成双;正反对称图案,如正反“福”字、“有”字,意思是福顺福到,顺也有、倒也有,在中国农村常被用到收藏谷物的器具及居宅大门上。

在人与自然长期的斗争中,人们爱用美丽温柔、雄健威猛的动物比喻男女刚柔的性格,并应用于装饰图案之中,如龙凤龟、麒麟、狮子、仙鹤等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在民间,龙凤纹饰则更多,如“龙凤呈祥”“双龙戏珠”等。龙凤纹饰图形有其深刻而广泛的含意,龙集地上和水中威猛禽兽于一身,凤则集天上飞禽美丽于一体,两者相连多寓意男女爱情喜庆而美满,龙在更多时候象征了中华民族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们组成的文字和图形已成为寓意人世间阴阳和合、阴柔与阳刚的美好的词和符号。

中国吉祥图案的内容大体有吉祥求福、长寿喜庆等类型。其中,数字在这些图案中也有着重要的美学含意,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例如,双喜盈门、三羊开泰、五子登科、六六大顺、八仙过海、九龙戏珠、十全十美、百吉、百利、百鄣韧及福每一个吉祥图案在民间都有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中国吉祥图案的构成素材来自人们熟悉和喜爱的事物、民间传说及宗教故事,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添加和整理。艺术表现语言多以直喻、隐喻、求全、谐音、象征为主,如五福捧寿图案,图案中五个蝙蝠环绕着一个“寿”字,五福是长寿、宝贵、康宁、道德、善终;百吉图案,也叫“盘长”,它无头无尾,无始无终,可以想象为许多个“结”字,借“百吉”之身象征“百事吉祥”。

3 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符号化的应用

中国传统图案背后的浪漫情怀传递了先民们平静、乐观向上的人生信息,使后人们迷恋其中、难以割舍。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其蕴含的精神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人的设计理念和视觉表达。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将中国传统图案转换成设计符号的佳作。例如,大家熟悉的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之一“盘长”图案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现代通信网络,寓意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畅通无阻,同时也象征其事业无以穷尽、地久天长。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符号化的标志设计,增添了商业文化气息和团队亲和力。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感,反映了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近几年来,无论是在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还是服装设计上,都大量地应用了中国民族艺术元素将其符号化,如来自民间传说的奥运吉祥图形“福娃”及奥运开幕式舞美设计,都大量地应用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作为视觉语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艺术的魅力。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东方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熠熠生辉。透过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虽然不断受到现代新意识、新观念的冲击而更新和拓展,但其内涵与精神仍是民族文化历史长期沉淀的结晶。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文化精神与世界的设计语言相贯通,必定会使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并发扬光大。

民间传说大全范文2

摘 要: 目前对谜语的研究多集中于文义谜,特别是字谜,而关于事物谜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从语义学角度。本文试图发掘出事物谜的语义构成特点,并对其承载的现实价值与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谜语 事物谜 语义构成

一、什么是事物谜

事物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事物谜是指民间谜语,因其多围绕事物设谜而得名。狭义的事物谜是指除文义谜以外的、根据事物本身特征出谜猜谜的谜语,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后者。

通常事物谜分为事谜和物谜,前者多隐喻某一行为动作或生产活动等,后者则用以隐喻某动植物、器具物品、自然现象、人体器官等。前者如:四角方方一座台,台上塑出人像来,塑起手来又无脚,塑起身子无脑袋。――裁衣;后者如:头像绵羊颈似鹅,不是牛马不是骡,四脚虽长跑不快,南方少来北方多。――骆驼。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有些人误认为只要谜底为事物的谜语就为事物谜,这是不对的。以两个谜底同为“日”的谜语加以分析,其一:画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其二:一个勤俭的老公公,天一明亮就上工,有朝一日不上工,不是下雨就刮风。第一则的谜底虽然是指太阳的“日”,且其后两句与日光夏长冬短的特征具有一定关联,但仍是偏于解文义,且前两句紧扣“日”这个文字进行描述,整体采用会意的方法制谜猜谜。而第二则的谜面则是抓住日的本身特征“天明出现”、“下雨刮风时不出现”进行描述的。因此,第一则为文人谜中的字谜,后者则为事物谜。

总体来说,事物谜有以下特点:(1)事物谜的谜面多采用歌谣及韵文格式,便于记诵和流传;(2)事物谜的谜底为事物,且谜面要抓住事物的形状、色彩、动作、用处等特征进行描述;(3)事物谜通俗浅显,多与日常生活相关。

二、事物谜的语义构成

事物谜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谜面、谜目和谜底。谜面是制谜者所出的题目,即猜谜者猜测的依据;谜目则是出谜者给定的猜谜范围;谜底就是答案。在这三个部分中,尤以谜面最需花费心力构思商量,也以其最能体现出语言的魅力与价值。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指出:“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指出了谜面需要做到的闪烁曲折。分析事物谜的语义构成,实际上就是描述事物谜的谜面是以何种方式表达语义并将其指向谜底的。

(一)反复叙述,正面会意。

这一类事物谜的谜面采用的是对谜底的直接解释,并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描写、叙述直陈其语义。

例如:有翼无毛肚内空,无铁无铜响如钟――(打一动物)(谜底:蝉)。谜面对于谜底“蝉”的外貌和叫声做了细致描述,“有翼无毛”说明其为昆虫类,“响如钟”则表明其叫声响亮,而“肚内空”则与蝉餐风食露的特点不谋而合。

猜谜者只要根据谜面的描写反复思考,并将其叙述特征一一对应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上,便可猜出谜底。

(二)巧设比喻,委婉曲折。

这类事物谜隐藏事物本体,而抓住事物外观形态或功用等特征设喻,通过对喻体的描绘以影射表达语义,从而使猜谜者得到暗示。

例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白胖子,白胖子,作用大,能榨油,人人夸――(打一植物果实)(谜底:花生)。谜面以“麻屋子”喻花生壳、“红帐子”喻花生红衣、“白胖子”喻花生仁,虽是用喻,但是抓住“麻”“红”“白”等词对花生的外貌做出了一番详尽描写,并通过“屋子”、“帐子”、“胖子”的里外关系影射花生、红衣、花生仁的层层套叠,而“能榨油”则是对花生功用的直接描绘。

巧设比喻的事物谜在语义表达上委婉曲折,让人无法一眼看穿,猜谜者要从谜目所定范围内寻找答案,且直到谜底显出,才能恍然大悟,并品出谜面的自然贴切。

(三)运用比拟,生动形象。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在事物谜中,大多采用将物当作人写的拟人手法来传达语义,投射谜底事物。

例如:害了相思病,身体受如柴,巴得团圆日,不觉泪满腮――(打一日常用品)(谜底:雨伞)。这则事物谜的谜面是写一个人在相思之苦的煎熬下骨瘦如柴,但是在团圆之时,却泪流满面。但以“日常用品”这一范围来说,猜谜者便要苦苦思寻:究竟什么物品“很瘦”,且在“团圆”时,身上满是“泪珠”?再联系平时经常使用的物品,“雨伞”的答案便很容易想出来。

运用比拟手法设置谜面,可以使语义得到生动形象的传达,增强事物谜的艺术感染力。

(四)用以提问,灵活通达。

这类事物谜实际上为山歌、盘歌等民间歌谣,只是以对歌的方式,一人提问,一人回答,形成如同谜面和谜底的谜语。

例如下面苗族盘歌的选段:――什么尖尖,尖尖尖上天?什么尖尖,尖尖水中生?什么尖尖,尖尖长街卖?――宝塔尖尖,尖尖尖上天;菱角尖尖,尖尖水中生;牛角尖尖,尖尖长街卖。一人以歌声发问谜面,另一人以歌声回答谜底,“尖尖”是谜底事物的基本外形特征,而“尖上天”、“水中生”、“长街卖”则是对答案的进一步区分。

虽然采取直接和即兴发问的方式来设谜,但仍可灵活通达地表达语义,这是民间劳动人民智慧的魅力。而以这种对歌方式进行猜谜活动,为了寻求韵律和气氛,人们常采用组谜的形式。

(五)巧用典故,表现力强。

尽管民间谜语没有文义谜那样富有“文化气息”,但劳动人民的智慧仍是促使事物谜充斥着大量民间传说。

例如:一人端坐小转台,一人执刀从后来,曹操献刀有镜照,董卓看见不理睬――(打一事)(谜底:剃头)。这则事物谜显然化用了“曹操献刀”的故事,但“小转台”又表明了这是发生在现代社会公共场合的事情,而“一人持刀”,但另一人却视若无睹,联合实际生活,“剃头”的答案便呼之欲出。

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巧妙地传达语义,具有“事半功倍”、表现力强的优点,而各种传说故事的运用又增强了事物谜的趣味性,引人入胜。

三、事物谜的现实价值

事物谜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形式,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知识。例如事物谜中的修辞运用、文化语言学知识、方言现象等。例如,从朝鲜李朝早期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中的两则谜语:“金瓮儿银瓮儿,表里无缝儿。这个是鸡蛋。”“金罐儿铁携儿,里头盛着白沙蜜。这个是梨儿”。可以得知在元末明初北方汉语官话中便已出现儿化音。

事实上,事物谜以其特有的寓意性和隐喻性,向砦人们所热爱。文人多用其展示才智、互相倾轧。而民间劳动人民则多视其为娱乐活动。事实上,无论是知识分子所创造的文义谜,还是平民百姓所设的事物谜,都有助其抒发一些不便于明说的社会现实,又因谜语便于记诵,这些隐讳之事便被很好地流传并保存起来。事物谜作为民间的产物,自然凝聚了大量社会现实。例如:怒气冲冲诉短长,肚里空有好文章,全部家产都用尽,留把雨伞转回乡――(打一事)(谜底:打官司)。从这则事谜中,字里行间都反映出旧社会诉讼不公的现实。

事物谜仅可以作为人们娱乐之物,其采用口语化、歌谣化的语言巧妙隐射具体事物特征的特点,还使其可作为一种教育工具,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归纳和推理能力。而且事物谜以千奇百怪的物体、事件作为谜底,用其教育孩子,不会与现实脱离,还可激发孩子认知事物的兴趣。例如一儿童组谜:什么鼠,能爬树?什么猫,能吃竹?什么鹰,飞不高?什么鸟,懂医术?什么狼,怕见人?什么虎,躲在屋?什么牛,只会爬?什么狮,水中浮?谜底分别为:松鼠、熊猫、猫头鹰、啄木鸟、黄鼠狼、壁虎、蜗牛、海狮。在现代社会中,孩子无法真切地见到、触摸这些动物,运用猜谜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

四、结语

从被公认为我国最早谜语记录的“女承筐,无实;士l羊,无血”,到现今日益多样的谜语书籍和谜语活动,事物谜都作为当之无愧的主角出现。猜射事物谜,寓知识和教育于娱乐之中,我们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要积极创造事物谜,并学习和传播制谜和猜谜的知识基础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王仿.中国谜语大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2]王仿.中国谜语、谚语、歇后语[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3]申江.谜语知识大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4]孙雍长.灯谜与谜语[J].语文建设,2000(9):44-45.

民间传说大全范文3

由巫文化演变而来

陕北人从上古老辈遗留下来就有过年贴窗花的习俗,窗花之名由此而来。信天游中唱道:“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陕北剪纸和陕北信天游一样,是黄土高坡上土生土长的艺术,如果说信天游是表现陕北男子汉的豪迈直爽,那么剪纸就是展示陕北婆姨心灵手巧的最好手段。

据考究,陕北剪纸是由上古流传下来的巫文化发展演变过来的。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的抓髻娃娃,作为巫文化的代表在陕北广泛流传,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家中人病了请神官前来疗病,用黄纸剪一纸人,将其用火燃为灰置于水碗中,令病人喝下去以此来治疗疾病。比如天大旱,剪一个求雨抓髻娃娃;遇上大雨,则剪一个扫天抓髻娃娃以祈求乌云早散;社会流行疫情,剪个抓髻娃娃贴于门上以保家宅平安。抓髻娃娃在陕北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就是陕北剪纸的根。

这种拿起剪刀就剪,边剪边想、顺势而剪的方法也造就了陕北剪纸的粗犷风格,这种风格经过久远岁月的磨合,逐渐形成了陕北原生态剪纸的理论基础和创作模式。

粗犷型与工细型

陕北剪纸的风格大体分为两类,其一是粗犷型,其二是工细型。粗犷一类的剪纸大部分为老年艺术家剪的各种传统戏剧人物,如白蛇传、三娘教子、八仙故事等;礼教文化有奶婆婆、王祥卧冰、杨妻断发,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故事。这一类形象基本是以戏剧人物来表现的,还有一些是用朴实的农夫形象来表现的,以及巫术中应用的各种形状的抓髻娃娃等都属于粗犷型风格一类的作品。

工细型剪纸的作者一般为大姑娘和小媳妇,她们剪出来的作品用工极其细腻精致,这是衡量一个女性的悟性和心灵手巧的重要因素。所以,能剪一手好窗花的姑娘是很容易被小伙子相中的。

工细型剪纸创作的题材多种多样:有花、鸟、鱼、虫、五谷杂粮、民俗文化等,尤以表现爱情一类的作品较多,如鲤鱼戏莲、鸳鸯戏水、鹭鸶探莲、金鸡戏牡丹、鹰踏兔等。结了婚的小媳妇剪的题材一般多为麒麟送子,生下孩子以后则剪望子成龙、鱼跃龙门,有了事业则剪平生富贵、马上封侯、连升三级等。

剪纸内容面面观

陕北剪纸的寓意性是与家庭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的。剪纸风格的表现形式,则是与其年龄、经历有着紧密的关系。

陕北剪纸的应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巫文化中,作为陕北人如意之神的抓髻娃娃被普遍应用。作为口诉传承文化,所剪的三娘教子、王祥卧冰等系列剪纸,结合讲解老辈流传的民间故事等,以起到教育子女的作用。作为年轻人传情的信物出现,如剪一对鸳鸯戏水绣在荷包上,或剪一对莲花绣在烟袋上,或剪一对白头翁绣在鞋垫上赠给情人。

还有,冬闲时,则剪一些自己平时喜欢的剪纸作品,所剪内容是随着感情的起伏而变化着,高兴的时候则剪一些喜庆的作品,如莲生贵子、羊羔羔吃奶等,愁苦时则剪一些悲伤的题材,如小白菜、孟姜女哭长城等。

娶媳妇嫁闺女,则要剪各种各样的大红喜字贴在各种不同地方的正中央,再剪一些寓意爱情一类的作品。男方贴于窗子上、门上、家具上和新房的墙上。女方则将这一类的剪纸贴于陪嫁物上面,如箱子、柜子、被子、衣服包包等。所有陪嫁物上都有剪纸,以此来点缀出嫁闺女时的喜庆气氛,因所剪的喜花都是红色的,所以这些剪纸同时还起到了僻邪祈祥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更离不了剪纸。绣花样子要剪,做鞋垫要剪,缝衣服也要先剪个样子然后才照着样式缝制衣服,绣个荷包做个烟袋,都要先剪一个纸样子然后才能做,衣服破了一个洞,用布剪一个小花样缝在破洞处又好看又实用。总之,陕北婆姨所做的针线活儿都离不了剪纸的技法。

过大年贴窗花,是陕北人民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是一年一度的重大盛会,也是检验巧手女性的大舞台。表现题材和内容多种多样,各家各户争奇斗艳各展其能,琳琅满目的各种窗花犹如百花园中盛开的鲜花一样,点缀在陕北的土窑洞上,可以说是千古奇观。这也可能就是剪纸的真正源头吧。

神韵与心融合

陕北剪纸,历来深受广大民众所喜爱。一把剪刀,一片小纸,心有所想,剪则随之,剪与纸合,纸与心合,心与意合。一会儿,一件鲜活的作品便跃然掌上。

这种心灵与手交融的艺术,倾注了几千年陕北婆姨的聪明才智,这种艺术不受时间、地域、环境影响,老幼皆可创作,全凭作者对所剪对象的模糊概念,用心用意创造出来的。在造型上,无写生,无透视,无比例,一切皆可。只有意于成形的概念,剪出来好看即可,无拘无束,天马行空,随意而剪即成,这就是陕北剪纸神韵之所在。

原生态创作方法

陕北剪纸的造型,和陕北信天游的创作风格基本是一致的,都属于那种随意而成的原生态创作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位置概括法。这是陕北剪纸的主要理论之一。陕北婆姨头脑里储存的是先天的纯理性的思维方法,所以在创作剪纸作品中,对某一局部只有原始理性的概念,而不具备写实的具象。如剪一个兔子,头脑里只有一个概念记忆的兔子:两只长耳朵长在头的上方,两只眼睛在头中间,一个有裂缝的嘴巴,身躯下面有四条腿,后面有一个小尾巴,这就是兔子的整体概念。剪的时候各个局部随意安排,这是陕北剪纸的特点之一。

动静结合型。陕北剪纸中,一个身躯可以有两个头或三个头,一个头可以有两个侧面的轮廓和正面的两只眼睛,同样两只眼睛的视点可以不同,一个静坐的姑娘,她的辫子可以无风飞舞起来。这种超现实的理性动静表现形式,也是陕北剪纸的独特表现方法。

完美表现法。这是指在以上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自我美化表现。如全身加丝毛以表现毛的质感,在大结构的面上,剪一些传统纹样或一些先天符号,可剪成极简练的概括,也可以某局部进行变形刻画,如眼睛可以表现为一朵花,鱼身可以表现为水纹,龙爪可以表现为云雾等等,只要看着美又符合所表现物的相关联环就成了。

局部思维法。是指剪纸艺术家在剪的过程中,随着自身思维的不断变化,手中的剪纸作品也随着不断变化,不顾及整体只变化着局部的形象,边想边剪,边剪边想,这是陕北剪纸的又一特点。

超时空全视法。如在表现一只大公鸡时,为表现正义战胜邪恶,在公鸡的身上,剪一些毒物如蝎子、蜘蛛、青蛙、蛇、蜈蚣,表示公鸡已将这五种毒物吃了,民间叫“鸡镇五毒”,用以保护家庭安康、无疾无灾的祥和气氛。表现生育的意境时,可剪一只可爱的兔子,身上再剪一小兔,则证明兔子已身怀有孕。羊身上可以剪一些羊喜欢吃的草叶,也可剪作者喜欢的花、植物、庄稼等。猫身上可以剪一些老鼠来证明猫的捕鼠能力。

如此,房子里的人物都能看得见,肚子里怀有小宝宝也能一目了然,冬夏春秋景色可以同时出现,不受时空现实的拘束,纯任自然。这才是天公造物、举世独一之唯美艺术,这种从外面直接看到内里的表现方式,是民间剪纸所独有的表现方法,各种随心所欲的表现方法极大地开阔了陕北剪纸的视野,也表现了陕北剪纸的深厚底蕴。

陕北剪纸也在创新

陕北剪纸要发展必须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陕北剪纸也迎来发展的大好形势。怎样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这是每一个剪纸艺人都要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陕北婆姨剪纸艺术社”在继承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全面提升了陕北剪纸的艺术品位。他们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做法:将传统窗花形式,变革为大幅轴画直至巨幅油画,为陕北剪纸走向世界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将陕北民歌和信天游作为素材创作,开拓了陕北剪纸领域的新局面;将中国画的诗书印和意境与民间剪纸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剪纸艺术风格,提升了民间剪纸艺术的欣赏水平。

民间传说大全范文4

[关键词]《廊桥遗梦》 受压抑 女性

美国著名作家兼摄影师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1992年出版的短篇名著《廊桥遗梦》(原名《麦迪逊县的桥》)只有八万余字,但问世后在文学和社会等领域引起轰动,高居美国各大报刊畅销书榜之冠,销售量超过千万册,并于1995年由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搬上银幕。影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并由其作为男主角、梅里尔・斯特里普饰演女主角。由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后,同样引起相当大的轰动,倾倒了全世界亿万观众。为什么销售《廊桥遗梦》能如此畅销?为什么影片《廊桥遗梦》会催人泪下格外受青睐?笔者认为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合理使然。为什么说是自然合理呢?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故事情节内容――单身汉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因为要拍摄一座古老的“上有顶盖”的廊桥,在依阿华州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乡村有缘遇见了有夫农妇弗朗西丝卡・约翰逊,他们两人一见如故,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牵制,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相处,互相撞击出眩目的心灵火花,共沐爱河,达到灵肉一致的完美结合,互相都觉得灵魂上找到了永恒的归宿。但两人由于社会的、家庭的、道德的、责任的、义务的理性压力而不得不分离,但刻骨铭心的思恋萦绕在两人心头达二十年之久,按照罗伯特的遗嘱,人们将他的骨灰撒在廊桥畔,以便他能永远陪在弗朗西丝卡左右。而当弗朗西丝卡即将离开人世时,也要求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廊桥周围,以便能时刻陪伴在她所爱的男人罗伯特身边。

影片的故事情节简单,不足两百页的篇幅,它真是因为悲剧爱情故事本身吸引了人们吗?前面提到自然合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在于小说给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美国人们带来理性的反省与思考,我们知道,美国的六十年代是一个性解放的年代,七、八十年代是一个自我的年代,九十年代是一个现代文明高度发展、一切以金钱为价值判断标准的物欲横流的年代。在一个性泛滥、艾滋病蔓延,离婚率骤增、金钱就是一切的大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此已经厌腻,更加向往圣洁,渴望人间真情,寻觅灵魂的归宿,走向传统,回归家庭,回归自然本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廊桥遗梦》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精神需求,人们从弗朗西丝卡身上看到了榜样。正是弗朗西丝卡重家庭、重责任,理智地留下而没有跟罗伯特云游四海这一点,让广大读者观众为这一悲剧结局潸然泪下,同时又很能满足读者在精神上的渴求。

《廊桥遗梦》这一影片笔者看过数次,始终觉得有些许缺憾,尽管笔者也赞同对家庭要承担起责任,但作为女性,我始终感觉到主人公弗朗西丝卡被动地压抑自己,因此,笔者试图探讨弗朗西丝卡受压抑的原因。

一、文化环境

从小说中罗伯特驱车来到麦迪逊县找廊桥而迷路可知,这是一个较偏僻的地方。当罗伯特向弗朗西丝卡问路时,弗朗西丝卡回答以后还有令人吃惊的举动――要给罗伯特带路。她连自己都感到吃惊,因为“在二十年的封闭生活中,长期遵循乡村文化所要求的克制、含蓄、不苟言笑的行为的弗朗西丝卡……”[1]当罗伯特问弗朗西丝卡对依阿华的感觉怎样时,弗朗西丝卡的回答同样也让我们了解了她当时所处的环境――“我应该说:‘很好。很宁静。这里的人的确善良。’这些大部分都是真的。这里是很宁静,当地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很善良。我们都互相帮助。如果有人病了,受伤了,邻居就会进来帮着拣玉米,收割燕麦,或是做任何需要做的事。在镇上,你可以不锁车,随便让孩子到处跑,也不必担心。这里的人有许多优点,我敬重他们的品质。”[2]由此可知麦迪逊县的乡村氛围是务实而封闭的,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乐于助人,但由于比较保守,这里的“男女双方在巧妙地互相应付中继续过着同床异梦的生活。与此同时女人们在麦迪逊县的漫漫长夜只有面壁叹息。”[3]人们对男女风情之事闲言碎语表现出僵化保守的一面,从弗朗西丝卡面对罗伯特发自肺腑邀约她一同离开时的回答可以看出――“单单是我的出走,我的身体离开这里就会使理查德受不了。单是这件事就会毁了他。除此之外,更坏的是他得从此在当地人的闲言碎语中度过余生:那人就是理查德・约翰逊,他那意大利小媳妇几年前跟一个长头发的照相的跑了。理查德必须忍受这种痛苦,而孩子们就要听整个温特塞特在背后叽叽喳喳,他们在这里住多久就得听多久。他们也会感到痛苦,他们会为此而恨我。”[4]当弗朗西丝卡去世后,其儿女迈可和卡洛琳把母亲的事情告诉作者时也是经过思想斗争的,因为“迈可和卡洛琳承认,把故事讲出来很可能引起一些粗俗的闲言碎语,并且使理查德与弗朗西丝卡・约翰逊夫妇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遭到无情的贬低。”[5]可以想象,麦迪逊县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地方。对于有情感上的自由天性和情爱上的美满幸福以及独立的女性自我意识之美好梦想和殷切期望的弗朗西丝卡却又无可奈何,她与罗伯特的相遇及留宿就怕被人撞见遭人议论,所以特别小心在意,直到最后没有抛夫弃子无不是因为当地的文化环境保守传统甚至落后促成了弗朗西丝卡压抑自己内心的欲望。拉康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曾这样界定欲望,“欲望是一种本体性的存在,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或其他生理性的欲望,而是所有欲望和需要――从食欲、到审美需要和伦理需求――的渊源和本体。”[6]《廊桥遗梦》中弗朗西丝卡就因为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在欲望的海洋中经受煎熬。

二、中年女性特殊心理促成

从古到今社会传统赋予女人的命运即让她步入婚姻,婚姻是女人与社会较好结合的惟一手段。因此,很多女人都把婚姻当成了她们的救命稻草,把丈夫当作她们的靠山,或多或少都希望能从婚姻中获得一点实惠。如弗朗西丝卡曾经和一位大学艺术系教授有过一段浪漫的恋情,后来因为传统观念较深的父母不赞成而结束。“她在黑头发上系着红缎带,恋恋不舍自己的梦。但是没有海员上岸来找她,也没有声音从窗下街头传进来。严酷的现实迫使她认识到自己的选择有限。理查德提供了另一种合理的选择:待她好,还有充满美妙希望的美国。”[7]看起来似乎是理查德能使弗朗西丝卡圆梦,但其实她嫁给理查德是因为更现实的情况驱使着――“我一九四六年到这里时温特塞特正找不到教师。我嫁给了当地人而且这是个退伍军人,这使我能被接受。于是我就得了一张教师执照,在中学里教了几年英文。”[8]无疑,弗朗西丝卡出于一丝功利心理而走向与理查德的婚姻。不管婚前有多么浪漫的梦 想,选择了婚姻就不得不面对婚后的现实,变得实际,而那美好的梦想也只能暂时被现实抛弃。经历了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步入中年后,儿女慢慢长大,丈夫忙于事业,妇女们住上了舒适的房子、过着温饱的生活,也获得令人尊敬的地位,拥有的是稳定、富足而高尚的生活。但同时,倍感寂寞,特别是像没有工作的弗朗西丝卡。如果这时,吹来激情凉风,寂寞的家庭妇女就会不顾一切地激情投入。但激情过后又会向往平静,渴望安定。所以,婚外恋情给妇女带来了激情,也带来了心灵上的动荡,但由于中年妇女特殊的心理需求,她们往往在激情过后,经过艰难挣扎,大多能理性地选择平静的家庭生活,因为她们已失去了折腾的勇气,对婚姻家庭充满了忧患的心理。

三、社会与历史传统